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隐喻三层次的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偿”。英雄历险叙事模式基本包含相似的构成模式:主角幼 时蒙难—回归—成长 学 习—最 终 成 功[7]。 包 括《哈 利 · 波
利顽强不屈,以 巨 大 的 英 雄 勇 气 勇 敢 前 行。 隐 喻 理 论 中 的 “典型英雄成长过程之中必然历经重重险境,遭遇超乎常人
特》在内的西方魔幻小说受这种英雄历险叙事模式影响很 想象的困难。然而,英雄往往得到父母的成功抚育,或某种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简单划归为儿童文学作品。如若能 乱与身处困境时人们本能期望救世主的出现,引领其走出
够从小说的整体象征来加以把握,便能深层次领会到作者 困境,给予大家希望和信心。也正是基于此,《哈利·波特》
隐喻式寓意,因此,对《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认识肯定会 系列小说中的“救世主”原型应运而生,作为受难主题和“救
道。原型是以心理意象的方式存在于人们大脑中。荣格指 耶稣基督情愿钉死在十字架上替世人赎罪。
出:“原型,也 可 以 说 就 是 一 种 形 象。 原 型 或 为 妖 魔,或 为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另一个整体象征显著体现是
人,或表现为某种活动,……我们可以这样说,它们反映的是 “爱”的横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全文始终。“爱”的理
伏地魔的大决战前的准备。英雄成长情节中,通常设计的结 喻得以展开、飞翔的翅膀。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罗
局是善得到彰显,而恶最终惨淡收场。《哈利·波特》系列 琳多次运用不同创作元素意象达到隐喻效果。
作品的结局同样也是具有这样一种弥赛亚性。小说作品结
隐喻,就其本身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与修 辞学的问题,更是作为一个哲学与文化学的问题存在;“隐 喻关乎的是一切美学、诗学、语言学、文化学与哲学中知识的 坚实性与理论有效性的复杂问题,需要远远超乎某一单学 科的广阔视角,集中全人类的所有心智力量对隐藏于其中 的语言魅力与奥秘来加以破译。”[1]从符号语言学的角度出 发,隐喻,作为一种符号表达的形式,它是一种语言现象。根 据不同标准,我们可以对隐喻进行不同种类分类。以小说为 例,隐喻的作用基本体现在三个基本层次[2]:“第一个层次, 是小说的篇章隐喻,也就是说,小说,其真正的意义并不仅局 限在叙述性的字面语言表述,同时也存在于小说构就的一 个整体篇章意象之中。因此,在对小说的阅读过程中,必须 要从小说的整体篇章象征来把握,领会到作者隐喻式的寓 意,这样,才能够达到对作品较深层面的认识与理解。第二 个层次,是小说情节结构体现出的隐喻作用;而第三个层次,
心理结构中留下的痕迹。这种经验是种族经验的浓缩,是超 表了魔法界的光明与希望,在他身上,凝聚着的是人们对于
越个体经验的。原型是一种浓缩的早期人类的经验模型。 拯救力量的希望;看似弱小的少年哈利·波特,承载的是救
荣格认为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 世主的原型意象。救赎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一种为了他人甘
深刻许多:《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深刻主题其实是关乎 世主”原型化身的哈利·波特,受难初始正是源自伏地魔的
人性善恶对决的终极灵魂救赎。
迫害,父母双双罹难,幼年时期也是备受磨难,无时不要经历
在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原型指的是人类经历过 越来越残酷的考验,继而面临独立成长的痛苦蜕变,直至直
的一切实践经验和心理体验,通过不断重复,在每一个人的 面死亡。也正是从备受磨难成长起来的少年,在幼年时就代
雄母题情节创造一般都遵循英雄历险叙事模式。这一模式, 生活中沉重的十字架,人生的主题就是在与欲望斗争的苦
是“集体无意识”和“缺失性经验”的产物。它顺应了人们英 难世界里如何求得救赎;另一方面,他还要随时提防与应对
雄崇拜心理,为特定年龄阶段的人们提供“缺失性体验的补 魔法世界中伏地魔与食死徒们的无穷迫害,磨难重重。但哈
在小说中,罗 琳 用 她 的 笔 将 书 中 的 篇 章 主 题 设 定 为 一 个拯救世界于危 难 之 中 的 正 义 英 雄 代 表 哈 利 · 波 特,同 象 征一个黑暗与邪恶的伏地魔之间进行的正义与邪恶的殊死 较量,两者之间的 冲 突 始 终 贯 穿《哈 利 · 波 特 》系 列 全 书。
大无比的伏地魔也遭遇到了铜墙铁壁,爱的力量得到了极 度升华:为了所爱的人“牺牲”,爱的力量就变得无限强大。 英雄不一定是体格上的强壮,而是心灵的净化和为爱的牺 牲。与《圣经》原型相同,《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贯穿始 终的“爱”是一种博爱,也称为泛爱,即爱所有的人,不仅仅 是亲人、朋友,甚至也包括仇敌。这就是基督教中所倡导的 和平与宽容精神。《哈利·波特》中,平和的“除你武器咒” 成了哈利的代名词,哈利的博爱与宽容充分得以展现:食死 徒能够通过这个咒语分辨真正的哈利,甚至在最后和伏地 魔生死决战中,哈利仍然使用这个不具伤害性的咒语,而最 终伏地魔却因使用了狠毒的死咒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进一 步体现了《圣经》原型中“爱”的至高力量:由于有爱,弱小的 势力变得强大;由于没有爱,貌似强大的势力最终变得不堪 一击。
主角,其个人传奇经历贯穿作品全文。从初始的哈利·波特 诞生与父母蒙难,到继而的个人逃脱、饱受磨难,接着进入霍
生与全文惩恶扬善的大结局圆满告终,隐喻英雄情节中“最 后,通过一场与人、兽或妖魔的决斗判别胜负。”[11]可见,从
格华兹学院,努力学习巫术与魔法,在了解自身身世真相,完 故事的开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严格遵循了典型的英
义上来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无处不乏这种的超越 人类一切精神领域内的无限准则的唯心“爱”的力量。从主
然现象而获得纯粹表象,它是负载着某种情感意志和生命 角哈利母亲为保护儿子牺牲生命,强大的母爱使得魔法强
意义的有意味的心理表象,是将原始心理投射于其上的形 象,是原始人自发的象征思维的产品。”[5]因而,它必然具有 隐喻意义。
三、《哈利 · 波特》系列小说中 的 意 象 隐喻
队,大家出于共同的维护和平与正义的理念,与黑暗的邪恶
隐喻解读的第三个层次,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意
代表伏地魔和食死徒展开了不懈的殊死斗争。与此同时,在 象所起的隐喻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联想与想象心理
既定安排之中,哈利完成了英雄成长,作好了与“恶”之花— 的支持,就没有意象的产生;当然,也就没有隐喻,它们是隐
则是小说中反复地出现一些意象所起的隐喻作用。”迄今为 止,英国女作家 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 已经被翻译为将近八十种语言、在二百多个国家与地区出 版,全球总销量超过了四亿册。毫不夸张地说,是我们身处 的后工业社会中最为广泛传播、商业价值最高、社会效益最 大的文学作品之一。在这个被希利斯·米勒等文学批评家 悲观地认定为“技术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媒体的发展,正 使现代意义上的 文 学 逐 渐 死 亡 ”[3] 的 时 代,《哈 利 · 波 特 》 系列小说,与哈利·波特这个神奇、纯良、英勇与果敢男孩巫 师的形象一道牢牢地铭刻在不同国家读者心中。而丰富的 文化内涵,特 别 是 隐 喻 手 法 在 作 品 中 的 成 功 运 用,是 成 就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巨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这一冲突与较量隐喻的正是《圣经》原型角色中的耶酥与
204
文教·历史
二、《哈利 · 波特》系列小说中 的 情 节 隐喻
波特之母莉莉·波特具有纯善的高贵品质,用以隐喻“通常 故事Hale Waihona Puke Baidu雄母亲 都 以 圣 洁 的 形 象 面 世 ”。哈 里 · 波 特 在 年 幼 时期,双亲惨遭伏地魔屠杀,侥幸自身得救且逃脱的经历,隐
湖南社会科学 2014 /4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 隐喻三层次的解析
□刘 波 陈 勇
摘 要:《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风靡全世界;它既描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也呈现了一片蕴含文化、充满 意象的隐喻海洋。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从篇章、情节和意象隐喻三个层次进行文化分类解读,能够进一步发 掘作品隐藏的隐喻信息,从而从文学价值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诠释这一文化现象在西方世界广泛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隐喻 《哈利·波特》小说 解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675(2014)04 - 203 - 04
小说的整体象征。表面上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创 与牺牲,这些经验经过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在人类心理上形
作主题讲述的无外乎一名小男孩在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中 成了一种受难原型,它包含了源自人类生命初始最深刻的
的成长过程与经历。这也难怪国内外部分传统文学研究将 恐惧与希冀。《圣经》中以堕落继之以救赎为主题,时代变
* 基金项目:2011 年度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立项课题(11WLH37)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11YJS740009) ;2013 年湖 南文理学院科研项目(13YB41) 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刘 波,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南常德,415000; 陈 勇,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湖南常德,415000。
第二个层次,是小说的情节结构所起的隐喻作用。美国 比较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 Joseph Campbell) 认为,从古
喻“英雄出世之时,通常境况与普通人迥异,而且他们往往 出生之初即遭 觊 觎 又 或 暗 害 ”。[9] 哈 利 · 波 特 在 成 长 过 程
希腊传说的尤利西斯到《星球大战》中的卢克斯凯沃克,英 中,经历坎坷。一方面,他的身上背负了作为正常人在社会
式,原型不但是心理结构基本模式,同样也还是领悟的典型 愿牺牲己身博爱救世的至高理念。哈利·波特勇敢地承担
模式。每当我 们 面 对 普 遍 一 致 与 循 环 往 复 发 生 的 领 悟 了救赎魔法世界,以及与代表撒旦的反派头目伏地魔殊死
(comprehension)模式之时,我们其实就正是在与原型打交 斗争的重任。这种救赎的行为映射的正是《圣经》原型中,
大。《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的时序安排与命运掌控至关 重要。万事万物 皆 有 定 时,哈 利 生 命 中 的 一 切 早 已 命 中 注
精神激励,又或纯粹吉人天相。典型英雄必然天生具备又或 者后天习得的某些能力、品质”。[10]哈利·波特最终彻底毁
定。《哈利·波特》小说系列之中,哈利·波特,作为全书的 灭伏地魔,《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也正是以主角的救赎重
同一类型、无数经验在心理残留下的遗迹。它们为普通的、 念形成,并源自于《圣经》,在基督教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
被解构与分散了的,以及被映射到了神话与传说中的众神 义,是信仰的基础,是比法律更有说服力的依据。从某种意
形象与性格中去了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图 画。”[4]但“原型不是出自外在的自然现象,不是通过模仿自
203
湖南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4 期
一、《哈利 · 波特》系列小说中 的 篇 章 隐喻
魔鬼撒旦之间的斗争。哈利·波特代表救赎魔法世界中的 “耶稣基督”,而伏地魔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小说篇章集 中体现的矛盾冲突正是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生命与死
隐喻作用的第一个层次,是小说的篇章隐喻,也就是说, 亡的对应。人类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始终包含着人的受难
“《圣经》启 迪 了 世 界、尤 其 是 西 方 各 个 时 代 作 家 的 创 作,并与之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圣经》既是是文学与寓 意的主要创作源泉,同样也是西方文明的“神圣代码”;它是 英国文学的创作基础,更是他人写作的一个典范性模版。文 学批评论者普遍认同,“古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原型意向一 道,赋予了文学以结构性与连贯性,两者一同们建构了文学 的基本组织形式”[6]。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创作主 题中,正是大量包含了《圣经》原型隐喻。
成成功回归之后,继而遭受黑暗力量的威胁与致命攻击,最 雄历险叙事模式,也推动着故事不断向纵深发展,最终回归
后,哈利·波特勇敢选择、牺牲自我,终于战胜伏地魔,并死 到情节模式结局。也正是由于采纳了广为接受的模式化的
而复生。
故事情节隐喻,也有利于促使作品本身符合读者期待。
“英雄历险叙事模式”之下的哈利在系列小说中的故事 里进行着英雄的历险,在此过程中,经历着自身的成长与完 善。在霍格沃茨,团 结 形 成 了 一 个 以 哈 利 为 核 心 的 正 义 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