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的关系

合集下载

通货膨胀 指标标准

通货膨胀 指标标准

通货膨胀指标标准
通货膨胀是指整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指标标准包括:
1.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PI是衡量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
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的指标。

通常以某一基准年份设定为100,随着时间的推移,CPI指数上涨表示通货膨胀。

2.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PPI是衡量生产领域的物价变动
情况。

它包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指数,如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和其他生产用品。

3. 核心通胀率:核心通胀率是指剔除食品和能源等价格波动较大的项目后的通货膨胀率。

它更能反映长期宏观经济的通胀趋势。

4. 通胀预期:通胀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中央银行、分析师和市场参与者通常会通过调查或市场观察来测量通胀预期。

5.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市场上可供支付货币的总体量。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且需求不足,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6. 劳动力市场:通货膨胀也会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如果失业率较低且劳动力市场紧张,工资水平上升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

这些指标标准都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判断经济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通货膨胀的理论

通货膨胀的理论

3、成本推动通胀
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 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1)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 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 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率,工资 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 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 存在因果关系,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 (2)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 上涨。 就像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是工资推动通胀的前提一样,不完全竞争的产 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胀的前提。 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 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另外, 单纯用需求拉动或成本推动都不足以说明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而 应当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说明通胀, 即混合通货膨胀 理论。
5、通胀的持续
通胀不是价格水平的一次性改变,而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大多数情况 下,通胀有一种惯性,被称为通胀螺旋。原因在于,如果经济中大多数人都预期 到同样的通胀率,那么,这种对通胀预期就会变成经济运行的现实。 考虑到以上情况,无论通胀的原因如何,只要通胀开始,需求拉动和成本推 动过程几乎都发挥着作用, 即使通胀的初始原因消失了,通胀也可以自行持续下 去。
蛛网模型
1 、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考察的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引进时 间变化的因素,通过对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 作用的考察,分析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后的 实际波动过程。 2 、蛛网模型的基本假定:

什么是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什么是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什么是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又被称为物价上涨或通胀,是指整个经济体系中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品和服务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对个人消费者、企业还是政府,都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和变化。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供应量增加:当央行通过放松货币政策,发放更多的货币到市场上时,货币供应量增加,超过了经济所需,导致通货膨胀。

2.需求过热:当经济增长迅速,需求超过供给时,企业将会提高价格来平衡供需关系,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如果劳动力、原材料和生产成本上涨,企业为了维持利润,将提高产品价格,进而导致通货膨胀。

4.预期影响:当公众预期通货膨胀将会发生时,人们会提前购买商品和服务,使得物价上涨的预期成为现实。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1.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使得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同样的金额只能购买更少的商品和服务,给个人消费者带来实际财务负担。

2.资产负债重配:通货膨胀会使银行贷款的实际还款额度减少,从而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负债压力,但对于持有债券者和储蓄者来说,会减少其实际收入。

3.生产成本增加:通货膨胀导致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企业产生压力,使得企业利润减少,可能导致裁员、生产停滞等不良后果。

4.固定收入者受损:通货膨胀对于那些拥有固定收入(如退休金、政府福利)的人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他们的收入无法跟上物价上涨。

5.投资行为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实际利率,鼓励人们转向实体投资,如房地产、股票等,而不是储蓄,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泡沫。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1.货币政策调控: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降低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应对通货膨胀。

2.财政政策调整:政府可以通过控制财政支出、减少赤字等方式来遏制通货膨胀。

3.价格监管:建立健全的价格监管机制,避免垄断企业滥用市场地位,人为提高价格。

4.促进供给侧改革:通过增加生产、提高效率等措施,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遏制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4
通货膨胀的分类
2、按通货膨胀对价格影响的差别 (1)平衡的通货膨胀 各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的比例上升 (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相同
5
通货膨胀的分类
3、按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料程度 (1)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2)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6
通货膨胀的普遍存在——中国的通涨
1978- 2006年中国 CPI的变化 年中国CPI 1978 - 2006 年中国 CPI 的变化
16
三、货币的分类和数量
一个经济中能够获得的货币的数量被称 作货币供给。 作货币供给。 在一个使用纸币的经济中,货币的供给 在一个使用纸币的经济中, 可由政府来控制。 可由政府来控制。 大多数国家货币的供应由其中央银行控 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具体方法详见本书第十四
章)
17
三、货币的分类和数量
M2
我国按不同口径测算的货币存量状况
2006年12月中国货币供应情况
C M1 M2
27072.62 亿元 126028.05 亿元 345577.91 亿元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2
三、货币的分类Leabharlann 数量小结尽管在实际生活中, 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货币资产的范围 有不同的测算方法,但从最基本方面看, 有不同的测算方法,但从最基本方面看,货币 只由二部分构成:现金和存款。 只由二部分构成:现金和存款。 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 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存款在货币中占 有绝大比重,现金只是起着辅助作用, 有绝大比重,现金只是起着辅助作用,这正是 现代经济的一大特色。 现代经济的一大特色。
16 14 12 10 % per year 8 6 4 2 0 1960

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的关系

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的关系

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的关系通胀预期是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变动方向和幅度的事前估计和预测。

通胀预期有适应性、理性和不完全理性预期之分。

适应性预期是公众根据实际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期误差形成的通胀预期。

这种预期强调以往实际通胀对未来通胀预期的影响,因此,能管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就能管理通胀预期,同时,由于未被预期的通货膨胀经常存在,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对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管理有一定效果。

理性预期是指公众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未来通货膨胀作出的合理预期。

公众会注意政策的任何变化,并据此改变其决策,管理理性预期需要通过确定明确通货膨胀目标。

不完全理性预期是基于有限信息下形成的预期。

在现实中,公众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信息并作出完全理性的判断,多数情况下是获得有限信息,预期也是有限理性。

总之,通胀预期既不是完全理性预期,也不是简单的适应性预期,而是一种中间程度的理性预期,管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和规则也可以管理通胀预期。

预期通胀率上升会通过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产生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首先,通胀预期影响企业投资需求。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胀率之差,当名义利率保持稳定时,通胀预期的上升将导致实际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需求。

其次,通胀预期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当名义利率保持稳定时,通胀预期的上升将导致实际利率下降,居民储蓄会减少,消费会增加。

再次,通胀预期上升,厂商会提高产品定价,工人也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成本。

通胀预期对货币流通速度、资产价格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物价水平。

通胀预期上升时,人们不愿意持有货币,而会增加购买实物或金融资产如股票或房地产,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即使货币数量保持稳定,物价水平也会上升。

此外,资产价格膨胀会产生财富效应,进一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拉动物价上涨。

我国通胀预期的度量测度通胀预期主要有调查数据法和证券名义收益利差法。

通胀预期问卷调查的基本做法是选定一定的样本,并对样本进行调查,得出它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测,然后将样本预测数据平均从而得出未来通胀的预测值。

通胀预期对我国真实通胀的影响

通胀预期对我国真实通胀的影响

通 货膨 胀 预期 是 指公 众对 物 价 水平 在 未 来 的变 动 方 向 以及 变 动幅 度 的一 种事 前估 计 , 是 公众 在 利用 包 括实 际 通 货膨 胀 率 、 宏 观 经济政 策 、 当前经 济 形势 等信 息 的基础 上形 成 的预期 。通 胀 预期 通 过从微 观层 面改 变经 济个 体 的消 费 、 投资、 储 蓄 等行 为 , 进 而 对一 国 宏 观经 济及 真实 通胀产 生影 响 。
关键 词 : 通胀 ; 通胀 预期 ; 分析
前 曹


下降 , 这时 , 家庭 会减 少储 蓄 从而 增加 消 费 , 企 业 由于 考虑 利率 的下
通胀 问题 一直 困扰着 中 国决策 层及 公众 。 自 2 0 0 0年 以来 我 国 已发 生过 多次 较严重 的通 货膨 胀 , 2 0 o 6 年至 2 0 0 8 年, 上涨 阶段 持续
上通 过实 证分 析通胀 预期 与 我 国实际通 胀之 间 的相互 作用 。 1 . 数据 选择 与变 量处 理
的货 币政 策 、 控制 需求 等 措施 来 抑 制物 价上 涨 , 但 因 为存 在 政 策传
导 的时滞 性 , 这些措 施往 往起 不到 良好 的效果 。2 0 0 9 年 1 0 月, 中央
通胀预期对我 国真实通胀的影响
一孟 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基金项 目 : 本项 目由首都经 济贸易大 学产学研 项 目资 助

要: 自2 0 0 9 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 首次提 出管理通胀预期 以来, 通胀预期的管理一直是 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 国
内对于通胀预期的研究基本停 留在感性认识及 定性分析上 , 对通胀预期的规范定量研 究则略显不足。基 于此本文利用 中国人 民银行 储户调查数据 , 对通胀预期与真 实通胀 间的关 系作较为规 范的 实证分析 , 结果显 示通胀预期是真 实通胀 的格 兰杰原 因, 且在滞后期 内对通胀有较 为明显的影响。管理通胀预期对控 制真 实通胀水平有着重要 的意义 。

中国通胀预期、通货膨胀和农产品价格的关系研究

中国通胀预期、通货膨胀和农产品价格的关系研究
( 南京大学 商学院 , 南京 2 1 0后 , 根据2 0 0 2 -2 0 1 1 年样本利用 V A R方 法对通胀预期、 通货膨胀和农产品价格
三者之 间的动 态关系进行 实证分析。 研 究发现 , 三个变量具有很 强的趋 同性 , 通胀预 期和通货膨胀均有明显的惯性 , 并 且通胀预期对通胀的影响要 大于通胀对通胀预期的影响 ; 农产品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 着双向的 因果关系, 农产品
5 %临界值
- 2 . 9 3 8 9 8 7 - 2 . 9 3 8 9 8 7 - 2 . 9 4 5 8 4 2
1 %临界值
- 3 . 6 1 0 4 5 3 ~ 3 . 6 1 0 4 5 3 - 3 . 6 2 6 7 8 4
结论
平稳 平稳 平稳
根据下 页表 2的五个评价统计量 , 各 自给 出的最小 滞后 期用“ 号表示 , 有三个统计量 的最小值指 向四阶 , 由经验规
引 言
通货膨 胀和农 产品价格 的关系 一直是经 济学家们 研究
的热点问题 , 现 有文献大 多集 中在 对两者 的因果分 析上 , 主 要分为两种 : 一种观点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 , 另一种 观点则认为农产 品价格不会导致通 货膨 胀 , 甚 至农 产 品价格 的持续上 升就是 由通胀 引起 的。 国 内学 者对通货 膨胀和农 产品价格 关系 的研 究硕果 颇
膨胀预期 》 中的时变参数法 , 以l o g i s t i c 分布模拟得 出 P C P I 的 季度数据 。在一般商品经济条件下 , 通货膨胀必然会带来价 格总水平的上涨 , 因此这里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 P I 代 表通 货膨 胀率 。 农产品价格指数 A P I 是反映不 同时期农产品价格 水平 的变化方 向 、 趋势和程 度的经济指标 , 通 常 以报告期 和 基期相对 比的相对数来表示 。 P C P I 通过实际 C P I 数据处理得 到, C P I 和A P I 的数据 均来 自( 2 0 1 2年 中国统计年 鉴》 , 数 据

17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典型通货膨胀的背景和特点

17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典型通货膨胀的背景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典型通货通胀的比较分析一、1988〜1989年的通货膨胀1988 年,CPI 同比上涨18.8%,比1987 年高出11.5 个百分点,1989 年CPI 涨幅依然维持在18.0%的高位,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次高通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社会总需求猛增。

为满足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需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中央政府从1986 年开始加大财政支出力度,1988 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0.1%,比1987 年提高7.5 个百分点,导致社会需求猛增。

二是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进,改革旧的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引发高通胀。

1988 年3 月,上海率先调整了200 多种主要商品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商品约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汽油等化工产品。

三是货币信贷高速增长,流动性明显过剩。

1988年人民币贷款增长21.9%,超过GDP实际增速10.6个百分点,流动性宽松。

此次通货膨胀的发生跟通货膨胀预期关系紧密。

当时急于推进价格改革,理顺比价关系,1987 年第四季度食品价格持续上升,1988 年初又出现“价格闯关”的讨论及宣传,居民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不断强化,同时企业也随之涨价,一系列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迅速上涨。

通货膨胀预期没有得到有效引导,过猛的价格上涨诱发了抢购风潮,抢购风潮又推动了物价的进一步上涨。

针对当时物价高涨的局面,人民银行在1988〜1989 年实行“紧缩银根”的政策,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提高利率、开办保值储蓄,收缩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减少货币投放。

这次宏观调控使社会总需求膨胀的局面得到控制,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缓解,CPI涨幅到1990年已下降至3.1%。

但也应该看到,这次采取“急刹车” 式的货币信贷政策,力度过大,导致中国经济增速大幅回落,1989年和1990年的GDP增速仅为4.1%和3.8%,分别比1988 年低7.2 个和7.5 个百分点。

美国国债利率周期及影响因素分析

美国国债利率周期及影响因素分析

美国国债利率周期及影响因素分析美国国债利率是指美国政府发行的国债的利率水平,是市场上衡量资金成本和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

国债利率的周期和影响因素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的影响,下面将对其进行分析。

一、美国国债利率的周期1. 长周期:长周期是指国债利率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内的周期波动。

长周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宏观经济的供需关系和通胀预期。

当经济增长强劲、就业市场紧张时,资金需求会增加,对应的国债利率会上升。

而当经济增长疲软、就业市场疲软时,资金需求下降,国债利率会下降。

此外,通胀预期也是长周期变动的重要因素,如果市场预期通胀加剧,国债利率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

2. 短周期:短周期是指国债利率在数年内的周期波动。

短周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货币政策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供需关系。

当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时,国债利率会上升;而当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国债利率会下降。

此外,供需关系也会对短周期变动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市场上需求旺盛、供应不足,国债利率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

二、美国国债利率的影响因素1. 经济增长及劳动市场状况:经济增长的强弱和就业市场的紧张程度对国债利率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强劲且就业市场紧张时,资金需求增加,国债利率上升;反之,经济增长疲软且就业市场疲软时,资金需求减少,国债利率下降。

2. 通货膨胀:通胀预期对国债利率有重要影响。

当市场预期通胀加剧时,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利率来抵消通胀对投资回报的影响,国债利率上升;反之,当市场预期通胀放缓时,国债利率下降。

3.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对国债利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上。

当政府增加债务融资规模或财政赤字扩大时,市场上的供应增加,对应的国债利率上升;反之,当政府减少债务融资规模或财政赤字缩小时,国债利率下降。

4.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央行调控国债利率的重要手段。

当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时,国债利率上升;反之,当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国债利率下降。

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度量方法

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度量方法

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度量方法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增长过快,导致货币失去购买力,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和度量。

通货膨胀的定义可简单概括为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商品和服务供应量的过快增长。

当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时,通货膨胀就会产生。

通货膨胀通常会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对消费者、企业和政府都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为了准确地度量通货膨胀,经济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度量方法:1.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PI是衡量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它包括了食品、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消费支出。

CPI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通货膨胀对个人购买力的影响。

当CPI上升时,说明通货膨胀存在。

2.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PPI是衡量商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涉及的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PPI涵盖了原材料、劳动力和制造业中间产品等方面的价格。

PPI的上涨可能会对企业增加成本,从而对通胀产生影响。

3.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指的是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应总量。

当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超过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时,通货膨胀就会出现。

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其中包括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购买政府债券等手段来调整货币供应量。

4. 通胀预期: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也是一种重要的度量方法。

如果人们普遍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他们可能会提高物价或要求加薪,从而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率。

5. 资产价格:通货膨胀也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上涨来反映。

当房地产、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等资产价格上涨时,通常会伴随着通货膨胀存在。

通过以上几种度量方法,经济学家们可以准确地分析和预测通货膨胀情况,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会结合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更加全面地评估通货膨胀的程度和影响。

17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典型通货膨胀的背景和特点

17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典型通货膨胀的背景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典型通货通胀的比较分析一、1988~1989年的通货膨胀1988年,CPI同比上涨18.8%,比1987年高出11.5个百分点,1989年CPI涨幅依然维持在18.0%的高位,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次高通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社会总需求猛增。

为满足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需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中央政府从1986年开始加大财政支出力度,1988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0.1%,比1987年提高7.5个百分点,导致社会需求猛增。

二是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进,改革旧的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引发高通胀。

1988年3月,上海率先调整了200多种主要商品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商品约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汽油等化工产品。

三是货币信贷高速增长,流动性明显过剩。

1988年人民币贷款增长21.9%,超过GDP实际增速10.6个百分点,流动性宽松。

此次通货膨胀的发生跟通货膨胀预期关系紧密。

当时急于推进价格改革,理顺比价关系,1987年第四季度食品价格持续上升,1988年初又出现“价格闯关”的讨论及宣传,居民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不断强化,同时企业也随之涨价,一系列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迅速上涨。

通货膨胀预期没有得到有效引导,过猛的价格上涨诱发了抢购风潮,抢购风潮又推动了物价的进一步上涨。

针对当时物价高涨的局面,人民银行在1988~1989年实行“紧缩银根”的政策,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提高利率、开办保值储蓄,收缩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减少货币投放。

这次宏观调控使社会总需求膨胀的局面得到控制,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缓解,CPI涨幅到1990年已下降至3.1%。

但也应该看到,这次采取“急刹车”式的货币信贷政策,力度过大,导致中国经济增速大幅回落,1989年和1990年的GDP增速仅为4.1%和3.8%,分别比1988年低7.2个和7.5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直接原因:国家财政赤字的增加 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危机或弥补庞大的财政赤字,不顾商品流通的 际需要,滥发纸币。他们之所以要利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 是因为这种办法比起增加税收、增发国债等办法富于隐蔽性,并且 简便易行。
其他原因:
1、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 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 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都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 长。当一个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政府有各种各 样的理由多印钞票,比如,在一些税制不健全的国家,政府为了负担开支,就 要通过增印钞票来暗中征税;另外,政府为了增加教育、基础建设或国防的开 支,或为了援助灾民,也会增印钞票。增印钞票的理由数之不尽,有些是正当 的,有些是不正当的——更准确地说,对某些人来说是正当的,而对另外一部 分人来说是不正当的。正当与否,经济学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但不管怎 样,经济学要指出的是,通货膨胀的成因,就是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由于 高通货膨胀会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福利的成本与代价,所以世界各国都 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
史上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 膨胀。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起德国 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从1922年1 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报纸 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 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 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 、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 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

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的定义

第一问:一、通货膨胀的定义(一)关于定义的争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存在长期的争论。

大体上可分为“货币派”和“物价派”。

“货币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普通上升,而且这种上升是由于货币过度供应引起的。

“过度的货币追逐相对不足的商品和劳务”。

“物价派”主张用一般物价水平或总价格水平的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

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当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已没有增加产量和就业的作用,物价便随货币供给的增加作同比例的上涨。

两派分歧的实质在于对物价上升原因的解释。

(二)一般定义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理解这一定义应特别注意两点:①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是持续上涨。

②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或某个行业商品价格的上升。

而是价格的总水平。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一)消费物价指数根据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费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编制的。

(二)批发物价指数根据制成品、原材料、中间品在内的各种商品的批发价格的变动状况编制的。

(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注意:以上三种物价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的前提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可以自由波动。

而在严格实行价格管制的国家里,物价上升的趋势可能被人为压抑。

表面上物价未上涨,但实际上却可能存在着商品的严重短缺。

人们为获得一定量的商品必须支付较高的额外成本,经济学有称之为“隐蔽型”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一)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划分1、温和的或缓行的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低,而且呈较为稳定、缓慢的上涨,物价较为稳定,货币不会有明显的贬值。

2、疾驰的或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为2位数,甚至3位数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加速之中,人们的恐慌心理使通胀变得更厉害。

通货膨胀已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但还不至于引起金融崩溃和经济生活混乱。

3、恶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3位数以上,物价连续狂涨,货币价值不断下降,人们不愿握有纸币,或抢购物资,或持有外币,已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引发政局动荡。

中级经济学第8章_菲利普斯曲线

中级经济学第8章_菲利普斯曲线
第8章
菲利普斯曲线
本章主要内容
通货膨胀、 第一节 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和 失业 第二节 菲利普斯曲线 第三节 总结与警告
2
通货膨胀、 第一节 通货膨胀、预期通胀与失业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画出了从 年 1861到1957年间英国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和 到 年间英国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和 失业率的关系图, 失业率的关系图,发现二者存在负相关关 系。 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洛使用菲利普斯的方 年萨缪尔森和索洛使用菲利普斯的方 对美国1900到1960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法,对美国 到 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同样发现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 在着负向关系。 在着负向关系。 他们把这一关系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 他们把这一关系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
28
If πte = πt-1 :
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NAIRU)
π t – πt-1 = -α(ut – un) α
当实际失业率 (ut) 高于自然失业率 (un) 时通货膨胀减少 通货膨胀上升 ut < un 通货膨胀上升:
29
估计 1970s un Given:
π t – πt-1 = 6.5% - 1.0ut
3
理解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4
70年代以前,通货膨胀与失业是反向关系 年代以前, 年代以前 70年代同时存在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 年代同时存在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关系么?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关系么?
5
Pt = Pt (1 + ) F (ut , z )
e
其中关系 : 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 Pt 预期价格水平: Pte 预期价格水平 价格加成: 价格加成: 失业率: 失业率 ut 影响工资的其他因素: 影响工资的其他因素:z

解读通货膨胀

解读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含义: 表现: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 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 减少,人民的货币所 生产下降,市场萎缩, 得减少,购买力下降, 企业利润率降低,生 影响物价之下跌,造 产投资减少,以及失 成通货紧缩。 业增加、收入下降, 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 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 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 格下跌。
二者之间的关系
解读
————伤不起的物价
今年的网络新名词
玉米疯
苹什么
糖高宗
蒜狠
棉花掌 油他去
豆你玩
姜你军
辣翻天
如今,一百元大钞揣在身上都不敢 逛超市,网络热词迭起折射出百姓对物 价上涨的无奈,在人们做了房奴、卡奴 之后又做了菜奴,这一切的背后是什么 在掌控?物价上涨是不是通货膨胀?什 么是通货膨胀?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 胀?他会带来哪些后果呢?
出现通胀的原因:
• 1.需求拉动
• 2.成本推进 • 3.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 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 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 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 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 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 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 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 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 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 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 出的相应预期。
小组成员:黄云、吴灿灿

货币膨胀名词解释(一)

货币膨胀名词解释(一)

货币膨胀名词解释(一)货币膨胀名词解释1. 货币膨胀•概念:货币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中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长,导致货币失去购买力,物价水平大幅上涨的现象。

2. 通货膨胀•概念: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中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普遍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

•举例:当一个国家的央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市场上的货币供给超过市场需求时,人们持有的货币越来越多,购买力减弱,物价随之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

例如,日本曾经经历过长期通货膨胀,导致物价水平飞涨。

3. 价格膨胀•概念:价格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举例:价格膨胀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例如成本上升、需求增加或货币膨胀等。

当一个经济体中的货币膨胀,导致购买力下降,企业为了保持盈利能力会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发价格膨胀。

4. 货币供应量•概念: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举例:货币供应量包括各种形式的货币,如现金、存款、支票等。

央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以维护经济稳定。

5. 通货紧缩•概念:通货紧缩是指一个经济体中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货币购买力增强,物价普遍下降的现象。

•举例:当一个国家的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缩小货币供应量,人们手中的货币减少,购买力增强,市场需求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下跌,就会出现通货紧缩。

6. 紧缩货币政策•概念:紧缩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流通的货币数量,缩小货币供应量,以控制通货膨胀。

•举例: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实施紧缩货币政策,以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7. 逐年通货膨胀率•概念:逐年通货膨胀率是指在一年的时间内,物价水平相对于前一年的涨幅百分比。

•举例:逐年通货膨胀率可以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水平。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今年的物价水平相对于去年上涨了5%,那么逐年通货膨胀率就为5%。

8. 通胀预期•概念:通胀预期是指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物价水平上涨的预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的关系通胀预期是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变动方向和幅度的事前估计和预测。

通胀预期有适应性、理性和不完全理性预期之分。

适应性预期是公众根据实际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期误差形成的通胀预期。

这种预期强调以往实际通胀对未来通胀预期的影响,因此,能管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就能管理通胀预期,同时,由于未被预期的通货膨胀经常存在,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对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管理有一定效果。

理性预期是指公众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未来通货膨胀作出的合理预期。

公众会注意政策的任何变化,并据此改变其决策,管理理性预期需要通过确定明确通货膨胀目标。

不完全理性预期是基于有限信息下形成的预期。

在现实中,公众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信息并作出完全理性的判断,多数情况下是获得有限信息,预期也是有限理性。

总之,通胀预期既不是完全理性预期,也不是简单的适应性预期,而是一种中间程度的理性预期,管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和规则也可以管理通胀预期。

预期通胀率上升会通过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产生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首先,通胀预期影响企业投资需求。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胀率之差,当名义利率保持稳定时,通胀预期的上升将导致实际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需求。

其次,通胀预期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当名义利率保持稳定时,通胀预期的上升将导致实际利率下降,居民储蓄会减少,消费会增加。

再次,通胀预期上升,厂商会提高产品定价,工人也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成本。

通胀预期对货币流通速度、资产价格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物价水平。

通胀预期上升时,人们不愿意持有货币,而会增加购买实物或金融资产如股票或房地产,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即使货币数量保持稳定,物价水平也会上升。

此外,资产价格膨胀会产生财富效应,进一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拉动物价上涨。

我国通胀预期的度量测度通胀预期主要有调查数据法和证券名义收益利差法。

通胀预期问卷调查的基本做法是选定一定的样本,并对样本进行调查,得出它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测,然后将样本预测数据平均从而得出未来通胀的预测值。

证券名义收益利差法是将期限较长的债券名义收益率与期限较短的债券名义收益率之差作为预期通胀率,并考察该指标对实际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

理论上认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由短期债券收益率和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共同决定。

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低,债券流动性差,我国的不同期限的债券收益率尚不具有预测通胀预期的信息。

我们选择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数据测度我国的通胀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自1993年起建立了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制度,并于1999年进行了较大调整。

关于未来物价预期的部分,问卷设置了如下问题,“您预计未来三个月的物价水平将比现在:上升、基本不变、下降、看不准”。

1998年第一季度到2003年第三季度,月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未超过2%,其中,1998~1999年和2002年大部分时间居民消费价格都是负增长。

从这段时间对应的预期来看,公众的预期非常稳定,认为未来物价基本不变的比例高达60%~70%,认为上升和下降的比例都不高。

2003年第四季度以后,上升的比例明显提高,基本不变的比例有所下降。

2007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进入新一轮高通胀时期。

2007年第二季度起,通胀同比增长开始超过3%,而通胀预期早在2006年第四季度就开始上升,当季认为未来三个月物价上升的比例显著上升到50.7%,超过了基本不变的比例46.7%。

2007年第四季度调查中,认为未来三个月物价上升的比例达到64.4%,而2008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达到8%,为1999年调查以来的季度峰值。

可见,调查信息可以作为实际通胀的先行指标,包含了未来通胀变化的大量信息。

2010年以来,公众预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第四季度曾经达到61.4%。

公众很少认为通胀走势会下降。

比如,2002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处于负增长,而四个季度问卷中认为未来物价下降的比例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一路下降,即使面临2008年的金融危机,公众认为下降的比例仅为22.2%,低于上升的比例28.8%。

整体来看,认为下降的比例稳定在10%左右。

在度量通胀预期之前,先将定性的判断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也就是根据公众选择上升或下降的比例,并根据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计算出通胀预期。

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我国公众的通胀预期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高通胀时期公众的通胀预期一般比实际通胀水平低,公众往往低估通胀水平。

在低通胀时期,公众的通胀预期一般比实际通胀水平更高,公众往往高估通胀水平。

第二,2006年以前,我国公众的通胀预期波动比较平缓,此后,通胀预期波动性逐步增大,公众对于通胀的敏感性增强,如2003年第四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2.5%,引发的居民对于下季度的通胀预期为1.1%,而2010年第四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2.3%,对下季度的通胀预期则达到10年来的最高值2.5%,超过了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涨幅。

第三,我国的通胀预期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预期和粘性预期特征,波动幅度较实际通胀水平平稳,公众通胀预期不是理性预期。

带有通胀预期的我国通货膨胀分析模型结果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高位运行,除了通胀预期增大外,进口价格、食品价格、工资上升、流动性过剩等因素都影响通过通货膨胀,并进一步提高通胀预期,引起通胀压力不断加大。

尽管国家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物价上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大了调控物价的难度。

首先,食品价格充当了涨价的首要推手。

食品类支出占居民消费价格的比重最高,而食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都较小,其供求关系与流动性的多少关系并不密切,而主要受国家粮食的收购价格政策影响,此外也与生产成本、气候因素、自然灾害和生产周期有关。

2010年以来,我国旱灾、涝灾、农业病虫害较为严重,蔬菜、猪肉等价格居高不下,猪肉等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周期性、季节性波动也较大,共同推动了食品的价格上涨。

其次,输入型通胀特征明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助推产品价格上行。

国际上,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生产被垄断,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没有定价权,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

2010年初以来,石油、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宽幅震荡并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导致国内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相关产品价格齐涨。

再次,工资成本提高助推出厂价格上升。

随着目前社会“用工荒”“招工难”现象愈演愈烈,自2010年以来,全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工资上涨,中西部地区的工资上涨甚至略快于沿海地区,企业只能依靠不断提高工资及福利待遇来吸引一线员工。

为消化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企业只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移和释放压力。

同时,工资上升也表明居民收入提高,需求增加。

最后,流动性过剩成为这轮物价上涨的特殊背景。

尽管我国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对冲和信贷控制使流动性过剩的程度得到了缓解,但造成流动性总量过大和过剩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

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预期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提高社会总需求,拉动物价上涨。

工资成本上升和流动性过剩,实际上表现为总需求的扩张,从而引起短期内产出缺口的变动,导致物价上涨。

一般来说,产出出现正缺口,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如果产出出现负缺口,则会出现通货紧缩。

其原因在于,当出现产出正缺口即实际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时,意味着资源已被过度利用即资源短缺,因而物价水平存在上涨压力;反之,则意味着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物价水平存在下降压力。

在将工资成本和流动性过剩归结为总需求拉动因素后,笔者构建了包括通胀预期、输入性因素、农产品价格、产出缺口等四要素的通货膨胀形成分析框架,模拟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要素对物价的影响。

估计结果显示,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四个因素中,通胀预期的影响作用最大,弹性系数为0.22,也就是说通胀预期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动居民消费价格升高0.22个百分点。

其次是农产品价格,弹性系数为0.17;产出缺口的弹性系数为0.16,进口价格的弹性系数为0.11。

从通胀预期、输入性因素、农产品价格和产出缺口对居民消费价格的贡献度看,今年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5.4%中,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贡献了50%左右,通胀预期贡献了23%左右,输入性因素为15%左右,产出缺口的贡献度则为12%左右。

通胀预期的管理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的通胀预期具有适应性和粘性特点,不是理性预期。

这表明通胀预期可以管理,能管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就能管理通胀预期,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对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管理都有效果。

同时,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具有较大的影响,管理通胀预期十分必要,国家需要确定较为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以便稳定通胀预期。

实施审慎宏观政策,推动货币信贷供给回归面对凸现的通胀压力,宽松货币政策向稳健或中性货币政策回归成为货币当局的必然选择。

在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汇率和信贷管理等手段外,积极创新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控制好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总量,有效管理物价和通胀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前瞻性和敏感度。

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加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合理平抑农产品价格。

一是加大农产品生产投入,夯实农产品生产基础。

加大扶持力度,巩固、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与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程度直接挂钩的农民种粮直接补贴机制,做好保障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其价格稳定工作,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并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依靠科技力量提升农产品产量,保障农产品供给。

二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大宗农产品供给安全。

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将农业财政预算优先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民间资本等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鼓励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四是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改善农产品流通状况,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五是完善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调节机制,把握好储备吞吐调控时机,健全保障市场供应和稳定价格的应急预案,保障其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审慎推进能源和资源价格改革为减小输入性通胀压力,政府部门要科学有序地安排水、电、液化气、燃油价格改革,发挥价格机制在能源、资源使用和配置中作用,促进节能减排。

同时,也要防止能源、资源的集中涨价加重通胀预期,引发通货膨胀。

建议一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4%的预期目标,就应该启动能源资源的价格改革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