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设生态省的条件分析_曾从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建设生态省的条件分析X
Analysis on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Fujian
into an Ecological Province
曾从盛郑达贤汤小华谢剑斌
Zeng Congsheng Zhen Dax ian Tang Xiaohua Xie Jianbin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州350007)
(I nstitute of Geogr ap hy,Fuj ian N or mal Univer sity,Fuz hou350007)
摘要福建省自然环境相对独立,且有着优越的生物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取得较大成效,生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福建自然生态环境有其特殊的潜在脆弱性,经济发展的模式还比较粗放,资源浪费与局部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突出,地方性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有待增强。
关键词生态省生态环境条件分析福建省
进入21世纪,福建省继海南、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之后做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策。这是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为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势,全面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充分发挥福建本身生态优势,培育和发展生态经济,主动迎接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全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因此,正确认识福建建设生态省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对实施生态省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有利条件
1.1自然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有利于生态省的建设
福建既是一个省级行政区,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其背山面海,北、西、南三面的陆上省界基本上是沿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分水岭定的,因而大多数的河流源于本省又在本省岸线入海(仅赛江源于浙江;汀江下游在广东入海),从而在地貌上和水系上成为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同时西边和北边的高大山脉对西北方向来的冷气流有明显的阻滞作用,也使来自东南的热带气流(台风等)从西边出境受阻,使福建与江西、浙江之间的气候特征(气温、降水量)有明显的突变,从而使气候特征上也自成单元。由于地貌、水系和气候以及与植被、土壤的联系性,构成了福建生态环境的相对独立性。一个省同时又是一个自然地理单元,这是福建生态环境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对于福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十分有利的,因为这种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使福建的陆域基本上不会受到外省生态环境破坏后果的严重影响。如中上游省水土流失和河水污染严重影响下游省不能单独整治,中上游省植被破坏加剧下游省洪涝威胁,中上游省拦截河水使下游省水资源减少等等问题在福建基本上不存在(除局部地区外)。从这个角度说,这种相对独立性使福建有可能独立自主地、基本不受过多的外在制约来实施生态建设计划,使一些统筹规划更容易落实。
1.2生物气候条件为生态省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
福建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湿润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是温带和热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而中、南亚热带是亚热带中更靠热一点的气候,所以福建大部分地区全年生长期
第17卷第4期福建地理Vo l.17,N o.4 2002年12月F U JIA N GEOGRA PHY Dec1,2002
X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0规划项目(2001B138)研究成果。
都在300天以上,南部地区长夏无冬。植物可生长的时间比华北多一半,比东北多一倍。同时,全年降水量大多数地方在1300~1900mm之间,是华北地区的2倍左右,西北地区的3~5倍,足能供给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因此,林木高大,全年郁郁葱葱;溪河长流,水量充沛。这种优越的生物气候条件使福建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产力。
从土地的综合生产力来看,单位土地的生产力是华北的1.5倍,东北的2倍多,西北的3~10倍[1]。从农业生产的条件来看,福建省各地的农业气候资源类型生产力指数在0.80~0.90,而我国西部、北部的农业气候资源生产力指数大多在0.14以下,最低为0.04以下,与福建省的相应均值相差达20倍上下。另外从森林生长状况看,由于气候条件优越,适种树种繁多,且林木生长迅速,产量高,一般20~40年即可成材,这只有北方林木生产周期的1/2~1/4。因此,从生态建设的投入)产出角度看,福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本要低于我国北部、西部许多地方,而生态建设的效益则要高得多。
此外,由于优越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使福建的生物物种具有古老和多样性特点,世界植物种属的80%在本省都有出现,仅维管束植物就有166科612属1686种,其中含有丰富的古老植物成分;有大量的野生动物,仅脊椎动物就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的61%。这是维持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又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些都为生态省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1.3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取得较大成效,生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取得较大成效,生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为建设生态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解放初期、1978年和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39.5%和60.52%;水土流失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1986年的17.4%下降到2000年的10.72%,而且福建省土壤侵蚀的强度也在减轻;到2001年,全省12条水系的绝大部分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于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大部分达到地表水二级标准,福州和厦门等1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全省至今已建成65个自然保护区、129个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各类特殊保护区域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至2001年完成了对生态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工作,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截止2002年1月,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共达23个,县级以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试点4个。
福建省的生态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取得很大进展,至今共有15个各类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正在建设或实施之中(其中国家级的有3个),通过试点示范、推广了多种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全省已建立了一批绿色食品开发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至2001年已有98家企业的18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0标志使用权,产品总数居全国第4位,检测监控的产地面积达5.3万hm2,全年绿色食品产品产值达20亿元,出口创汇额达1100万美元。
1.4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生态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1979~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2%,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2位上升到第1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2位上升到第7位[2~3]。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特别是科技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至2001年,专门从事科技专业人员有58.78万人,高新科技企业达481家,有196项科技研究和开发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 2001年接受各类教育人数达708.47万人。福建经济综合实力的显著提高,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以及科技力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为生态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科技基础。
2需克服的不利因素
2.1林地针叶化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福建省的森林资源历经破坏,建国初期森林覆盖率仅29.1%,建国后随着大面积人工造林, 1950~2000年期间累计造林面积达942.482万hm2,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已高达60.52%。但是,人工营造林主要是杉木林和马尾松等针叶林(图1),约占造林总面积的70%。
2福建地理第1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