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环境状况说明

合集下载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1. 整体要求1.1 产地环境应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无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

1.2 产地应距离大气、水源污染源一定距离,确保水源不受农业活动影响。

1.3 产地应有一定的生物多样性,避免单一作物种植。

1.4 产地应保持良好的土壤质量,不得使用违禁肥料和土壤改良剂。

2. 用水要求2.1 产地应有可靠的供水来源,水源应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2.2 用水应进行合理规划,避免过量使用和浪费。

3. 土壤要求3.1 土壤pH值应适宜作物生长,通常在6.0-7.5之间。

3.2 土壤应具备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

3.3 不得使用有机肥料中禁用的物质。

3.4 应进行定期土壤测试,了解土壤养分状况。

4. 农药使用要求4.1 农药使用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

4.2 农药使用应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时机,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3 农药使用记录应按规定保存。

5. 施肥要求5.1 使用有机肥料,避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

5.2 施肥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需求进行,避免过量施肥。

5.3 不得使用动物粪便中存在的有害物质作为肥料。

6. 病虫害防治要求6.1 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方法为主。

6.2 如必须使用农药防治,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附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 无公害农产品:指由于产品过程中不使用或仅使用最低限度的农药和化肥,且不添加使用任何未经批准的添加物,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农产品。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国家针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环节制定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标准,包括农药残留限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限值等指标。

3. 生物多样性:指某一特定区域或生态系统内各种不同生物体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多样性。

4. 重金属:指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的金属元素,如汞、铅、镉等。

5. 违禁肥料:指国家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肥料,如含有丙酮、三聚氰胺等有毒物质的肥料。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改善措施指导书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改善措施指导书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改善措施指导书第1章总论 (4)1.1 农产品产地环境现状分析 (4)1.1.1 土壤环境现状 (4)1.1.2 水环境现状 (4)1.1.3 空气环境现状 (4)1.2 环境改善的必要性及意义 (4)1.2.1 提高农产品质量 (4)1.2.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1.2.3 保障人体健康 (4)1.2.4 提升农业竞争力 (5)1.2.5 保护生态环境 (5)第2章农业产地土壤环境改善 (5)2.1 土壤污染防治 (5)2.1.1 农业投入品管理 (5)2.1.2 农业废弃物处理 (5)2.1.3 土壤污染监测与风险评估 (5)2.2 土壤质量提升 (5)2.2.1 改良土壤结构 (5)2.2.2 增加土壤有机质 (5)2.2.3 土壤酸碱度调节 (5)2.3 土壤生态修复 (6)2.3.1 污染土壤修复 (6)2.3.2 退化土壤修复 (6)2.3.3 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 (6)第3章农业产地水资源改善 (6)3.1 水资源保护 (6)3.1.1 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 (6)3.1.2 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 (6)3.1.3 水源涵养与保护 (6)3.2 非点源污染控制 (6)3.2.1 农业生产过程污染控制 (6)3.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3.2.3 生态缓冲带建设 (7)3.3 农业灌溉节水 (7)3.3.1 灌溉制度优化 (7)3.3.2 灌溉技术改进 (7)3.3.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 (7)3.3.4 农田水分调控 (7)第4章农业产地大气环境改善 (7)4.1 大气污染防治 (7)4.1.1 农业产地大气污染现状分析 (7)4.1.2 农业产地大气污染源控制 (7)4.1.3 农业产地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7)4.2 农田氨排放控制 (8)4.2.1 农田氨排放来源及影响因素 (8)4.2.2 农田氨排放控制技术 (8)4.2.3 农田氨排放监测与评价 (8)4.3 农业生产碳减排 (8)4.3.1 农业生产碳排放源识别与评估 (8)4.3.2 农业生产碳减排技术 (8)4.3.3 农业生产碳减排政策与措施 (8)第5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8)5.1 农业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8)5.1.1 农业生物多样性概念 (8)5.1.2 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现状 (9)5.1.3 农产品产地环境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9)5.2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9)5.2.1 加强农业遗传资源保护 (9)5.2.2 保护农业生态系统 (9)5.2.3 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9)5.2.4 推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9)5.3 生物多样性利用策略 (9)5.3.1 合理利用农业生物资源 (9)5.3.2 发展特色农业 (9)5.3.3 培育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 (9)5.3.4 推广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 (10)5.3.5 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普及与培训 (10)第6章农业产地生态农业发展 (10)6.1 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10)6.1.1 生态农业概念与内涵 (10)6.1.2 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原则 (10)6.1.3 生态农业模式构建方法 (10)6.2 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 (10)6.2.1 农业生物技术 (10)6.2.2 农业工程技术 (10)6.2.3 农业信息化技术 (11)6.3 生态农业政策支持与推广 (11)6.3.1 政策支持 (11)6.3.2 推广模式 (11)6.3.3 推广策略 (11)第7章农业产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7.1 农业废弃物分类与处理 (11)7.1.1 分类 (11)7.1.2 处理方法 (12)7.2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7.2.2 物理技术 (12)7.2.3 化学技术 (12)7.3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构建 (12)7.3.1 产业链构成 (12)7.3.2 产业链模式 (12)7.3.3 政策与措施 (12)7.3.4 市场推广与宣传 (12)第8章农业产地绿色防控技术 (12)8.1 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2)8.1.1 物理防控技术 (13)8.1.2 生物防控技术 (13)8.1.3 农业防控技术 (13)8.2 农药减量使用技术 (13)8.2.1 农药精准施用技术 (13)8.2.2 农药交替使用技术 (13)8.2.3 农药混用技术 (13)8.3 生物农药研发与应用 (13)8.3.1 生物农药的种类与特点 (13)8.3.2 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 (13)8.3.3 生物农药的应用 (14)第9章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 (14)9.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4)9.1.1 国家层面法律法规 (14)9.1.2 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14)9.1.3 地方性法规与政策 (14)9.2 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政策 (14)9.2.1 农业产地环境保护基本政策 (14)9.2.2 农业产地环境保护具体措施 (14)9.3 政策实施与监管 (14)9.3.1 政策实施 (15)9.3.2 监管机制 (15)9.3.3 政策评估与调整 (15)第10章农业产地环境改善实施与评估 (15)10.1 环境改善项目实施流程 (15)10.1.1 项目立项与规划 (15)10.1.2 技术研究与筛选 (15)10.1.3 项目招投标与实施 (15)10.1.4 项目验收与移交 (15)10.2 环境改善效果评估 (15)10.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5)10.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15)10.2.3 评估结果与应用 (16)10.3 环境改善长效机制构建与实践 (16)10.3.2 技术创新与推广 (16)10.3.3 资金投入与保障 (16)10.3.4 管理体系构建 (16)10.3.5 监测与预警机制建立 (16)10.3.6 社会参与与监督 (16)第1章总论1.1 农产品产地环境现状分析1.1.1 土壤环境现状我国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总体良好,但部分地区受工业污染、农业生产活动等因素影响,土壤质量出现一定程度下降。

产地环境说明(14)

产地环境说明(14)

产地环境状况说明
常宁市先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仙岭水库、红旗水库、胜利水库等十五个合作社成员养殖基地分别位于常宁市泉峰办事处、罗桥镇、板桥镇等各个乡镇,地处偏僻,远离城镇生活区和工业区,周围无工矿企业,没有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医疗废弃物污染水域。

四面环山,生态环境良好。

养殖区域内以南北风向为主,气候适宜,养殖水主要依靠常宁市洋泉水库注灌和蓄积山水,水源丰富,水质良好。

塘体为粘土和岩石结构,水深3—5米,底质为粘土,结构良好,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污染,没有异色、异臭。

同时,该社制定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控制措施》、《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违禁物质和药物清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各项生产记录,保证草鱼、鳙鱼符合无公害产品质量标准。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在如今人们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的背景下,无公害农产品越来越受到青睐。

而要生产出真正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基础。

良好的产地环境不仅能够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还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来谈谈土壤环境。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根基,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对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土壤,要求其没有受到重金属、农药残留、化学污染物等的严重污染。

土壤的酸碱度、肥力、透气性等物理化学性质也要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例如,一些蔬菜对于土壤的酸碱度有特定的要求,如果土壤过酸或过碱,可能会导致蔬菜生长不良,甚至积累有害物质。

为了确保土壤环境符合要求,产地应远离工业污染源,如化工厂、冶炼厂等。

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过度施肥和滥用农药造成土壤污染。

提倡使用有机肥料,如腐熟的农家肥、绿肥等,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改善土壤结构。

其次,水资源对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也极为关键。

清洁、无污染的灌溉水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必要条件。

水源不能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病原体等污染物,否则会通过灌溉进入土壤和农作物,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在选择产地时,要优先考虑有优质水源的地区,如地下水丰富且水质良好的区域,或者是经过严格处理达到灌溉标准的地表水。

同时,要注意灌溉方式的合理性,避免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土壤次生盐渍化。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既能节约水资源,又能减少因灌溉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

空气质量同样不容忽视。

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可能会沉降到农作物表面或者被农作物吸收,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应远离重污染的工业区,避免受到工业废气的影响。

同时,产地周边的交通状况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过多的车辆排放的尾气可能会造成局部空气污染。

因此,选择通风良好、空气清新的地区作为产地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产地的生态环境也对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有着重要意义。

产地调研报告范文

产地调研报告范文

产地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近年来,全球市场对于原产地的产品越来越关注,其中包括农产品、工业品以及文化艺术品等。

产地调研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调查、实地考察的方式,获得有关产地的一手资料,为进一步了解、推广该产地的产品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以某产地调研为例,对产地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传承以及产业发展状况等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产地的品牌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产地概况某产地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地处高海拔的山地地貌,气候条件严酷,年平均气温低,降水稀少。

然而,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资源禀赋。

产地拥有丰富的天然植被和动物种群,特别是特殊的草原资源。

此外,由于地处边陲地带,该地区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传统,为产地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支持。

三、产地特色1. 生态独特在产地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地处高海拔,该产地的生态环境干净、无污染,山水与草原交错,风景宜人。

该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为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物种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2. 资源丰富该产地以其特殊的草原资源而闻名,草原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牧民们以畜牧为主要经济活动,在牧草养殖、奶制品加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此外,运用当地的天然药材,加工生产独特的中草药制品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3. 文化传承产地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民族风情浓厚。

当地居民秉承着祖辈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技能,将其代代相传。

产地的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深受市场青睐。

四、产业发展状况1. 农业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该产地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作物种植主要以适应高海拔、寒冷气候的作物为主,如土豆、大麦等。

由于水源有限,灌溉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制约。

2. 畜牧业产地的畜牧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牛羊养殖以及奶制品加工是产地的主要产业。

产地的乳制品以其高品质和独特的口感而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第1章农产品产地环境概述 (4)1.1 农业产地环境问题分析 (4)1.2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特点 (4)第2章农业产地污染源识别与评价 (5)2.1 农业产地污染源分类 (5)2.2 农业产地污染评价方法 (5)2.3 污染源识别与评价实例 (6)第3章农田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 (6)3.1 农田土壤污染现状与问题 (6)3.1.1 污染类型与分布 (6)3.1.2 污染来源 (6)3.1.3 污染影响 (6)3.2 农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6)3.2.1 物理修复技术 (7)3.2.2 化学修复技术 (7)3.2.3 生物修复技术 (7)3.2.4 综合修复技术 (7)3.3 农田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7)3.3.1 完善法律法规 (7)3.3.2 加强监测与预警 (7)3.3.3 优化农业投入品使用 (7)3.3.4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7)3.3.5 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 (7)3.3.6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7)3.3.7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7)第4章农业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8)4.1 农业水资源污染现状与问题 (8)4.1.1 污染源分析 (8)4.1.2 污染现状 (8)4.2 农业水资源治理技术 (8)4.2.1 化学治理技术 (8)4.2.2 生物治理技术 (8)4.2.3 物理治理技术 (8)4.3 农业水资源保护措施 (8)4.3.1 政策与管理 (8)4.3.2 技术推广与应用 (9)4.3.3 生态补偿机制 (9)第5章畜禽养殖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9)5.1 畜禽养殖产地污染现状与问题 (9)5.1.1 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特点 (9)5.1.2 畜禽养殖对产地环境的影响 (9)5.1.3 畜禽养殖产地污染主要问题 (9)5.2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 (9)5.2.1 废弃物收集与储存技术 (9)5.2.2 生物处理技术 (9)5.2.3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9)5.2.4 资源化利用技术 (9)5.2.5 污染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 (9)5.3 畜禽养殖产地环境保护措施 (9)5.3.1 产地环境规划与管理 (9)5.3.1.1 畜禽养殖布局优化 (9)5.3.1.2 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评估 (9)5.3.1.3 生态红线与环境保护区划定 (9)5.3.2 畜禽养殖过程控制 (9)5.3.2.1 饲养管理优化 (9)5.3.2.2 饲料添加剂与配方调整 (9)5.3.2.3 粪污减量化与无害化处理 (9)5.3.3 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支持 (10)5.3.3.1 生态补偿政策制定与实施 (10)5.3.3.2 环保税收与补贴政策 (10)5.3.3.3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10)5.3.4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10)5.3.4.1 环保意识培养与教育 (10)5.3.4.2 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 (10)5.3.4.3 畜禽养殖环保产业技术培训与推广 (10)第6章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 (10)6.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问题 (10)6.1.1 面源污染负荷特征 (10)6.1.2 面源污染主要来源 (10)6.1.3 面源污染的影响 (10)6.2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10)6.2.1 养分管理技术 (10)6.2.2 农药减量与替代技术 (10)6.2.3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 (10)6.2.4 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11)6.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11)6.3.1 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1)6.3.2 加强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 (11)6.3.3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11)6.3.4 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11)6.3.5 强化农业环保宣传教育 (11)第7章农业产地生态修复技术 (11)7.1 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11)7.1.1 生态修复技术概念 (11)7.1.2 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12)7.1.3 生态修复技术在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应用 (12)7.2 农业产地生态修复案例 (12)7.2.1 案例一:植物修复技术在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2)7.2.2 案例二: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农业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12)7.2.3 案例三:物理修复技术在农田盐碱化治理中的应用 (12)7.3 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趋势 (12)7.3.1 技术集成与创新 (12)7.3.2 智能化和信息化 (13)7.3.3 绿色、环保、可持续 (13)7.3.4 社会参与和多元化投资 (13)第8章农业产地环境监测与预警 (13)8.1 农业产地环境监测技术 (13)8.1.1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13)8.1.2 遥感技术 (13)8.1.3 原位监测技术 (13)8.1.4 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13)8.2 农业产地环境预警体系 (13)8.2.1 环境预警指标体系 (13)8.2.2 预警模型与方法 (13)8.2.3 预警体系构建与优化 (14)8.3 农业产地环境监测与预警实践 (14)8.3.1 农业产地环境监测实践案例 (14)8.3.2 农业产地环境预警实践案例 (14)8.3.3 政策与措施建议 (14)8.3.4 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前景展望 (14)第9章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14)9.1 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4)9.1.1 法律层面 (14)9.1.2 法规层面 (14)9.1.3 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4)9.2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14)9.2.1 农业投入品管理政策 (15)9.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 (15)9.2.3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15)9.3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政策建议 (15)9.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5)9.3.2 强化政策宣传与培训 (15)9.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5)9.3.4 加强监管与执法 (15)9.3.5 促进部门协同合作 (15)第10章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措施 (15)10.1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 (15)10.1.1 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 (15)10.1.2 污染源头防控与治理 (15)10.1.3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广 (16)10.1.4 农业环境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 (16)10.2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产地环境保护 (16)10.2.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6)10.2.2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16)10.2.3 农业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 (16)10.2.4 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与产地环境改善 (16)10.3 社会共治与公众参与 (16)10.3.1 农业环保宣传教育 (16)10.3.2 农民环境权益保障与参与 (16)10.3.3 社会组织与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6)10.3.4 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 (16)10.4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未来展望 (16)10.4.1 农业生产智能化与绿色化 (16)10.4.2 农业环境治理技术突破与创新 (16)10.4.3 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16)10.4.4 国际合作与交流 (16)第1章农产品产地环境概述1.1 农业产地环境问题分析农业产地环境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因素,当前我国农业产地环境面临以下主要问题:(1)土壤污染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产地土壤受到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环境评价报告(范例)

环境评价报告(范例)

四川XXX公司原料基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报告1.前言1.1评价任务来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四川XXX公司决定在XX市XX区协兴镇建设1000亩绿色食品不知火、蜜柚生产基地,并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1.2调查对象XXX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以科研、生产、管理、营销于一体的公司,是一家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培植养护等一条龙跟踪服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前身为XX伟业绿色园艺场。

XXX公司现有固定资产近3000万元,职工人数2000多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52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高级农艺师2人,专业工人2000余人,拥有苗木生产基地14个,养殖基地2个。

公司与北京林科院,省农科院,西南农大,成都龙泉果技推广站,中国(杂柑)不知火研究所建立了多项合作项目,如:组织培育、设施农业、脱毒苗培育、新品种选育、实验、引进等。

1.3调查单位、人员和调查时间按照绿色食品标志的认证程序及绿色食品的有关规定,必须对企业的原料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

四川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于2010年4月,委派本单位绿色食品检查员XXX、XXX承担了此项工作。

1.4调查方法我中心检查员接受任务后,采用座谈会、实地考察、收集资料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于4月16日完成了基地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法规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完成本调查报告。

2.产地基本情况2.1自然环境状况XX市位于四川省东部,东经105°56′~107°19′,北纬30°01′~30°52′,北西与南充市相邻、西与遂宁市相接,东南和重庆市相连。

辖XX区、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华蓥市,幅员面积6344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

XX市地处四川盆地中东部,地势东高西低,以华蓥山为界,西部属川中浅丘平坝区,东部为川东深丘平行岭谷区。

常德市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常德市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阳区、 江县 、 化县 之问 的分水 岭 。 桃 安 1 1 气 候 条 件 .
平 原和湖 积 围堤平原 的顺 序展 布 。
常德地 处湖 南省西 北部 , 洞庭 湖西 侧 , 中亚热 带 属
2 土 壤 类 型
全市 土地 资 源 主要 由 山地 丘 陵 、 网和滨 湖平 原 水 等构 成 。 壤类 型呈 垂直 分布 , 土 具有 明显 的黄壤一 红壤
常 德 市 东 据 西 洞 庭 湖 , 益 阳 市 的 南 县 、 江 市 湖 与 沅
平原区; 西南 部 为雪峰 山余 脉 , 组成 中 山区。 由此 构成 区内南 、 北高 , 中间低 , 山夹一 凹 的基 本地貌 轮廓 。 两 中 部 常 、 盆地 上升微 弱 或稳定 , 桃 引起强烈 的堆 积和微 弱
21 0 0年 第 2 4卷 第 4期
作 物 研 究
39 0
常德 市 农 产 品产 地 土壤 环 境 质 量 现 状 分 析
曾 庆 玮
( 德市农业局 , 南常德 450) 常 湖 10 3 摘 要 : 产 品 产 地 环 境 是 整 个农 业 生 产 过 程 中 最 重 要 、 基 础 的 环 节 之 一 。 点 阐述 了常 德 市 农 业 产地 环境 的现 状 , 析 农 最 重 分
地 5 8 m , . ; 52 3 占4 0 林地 6 96 8h 占4 . 8 ; h 5 4 m , 7 6
力大 。 1 2 土 地 资 源 .
水稻 土壤 过渡 的特点 。全市 土壤共 分红壤 、 壤 、 黄 石 红 壤 主要 分 布在 石 门 和 桃 源 境 内, 壤 酸 性 强 , 红
灰土、 紫色 土 、 土、 稻土 5 . H . ~6 0之 间 。沙 土系 由近现代 河湖 沉积 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地环境状况说明
一、地理位置及环境
汕头市前陇养殖有限公司所在地原是著名知青农场——“潮阳梅花农场”旧址,距离324国道3公里,距离汕头市区28公里,远离城市喧嚣,没有污染。

养殖场三面环山,终年山泉潺潺,后山是自然鸟类保护区,区内有珍稀鸟类、动植物一百多种。

公司先后修筑起地下引流渠和蓄水池及养殖水域,引灌后山山泉供生态甲鱼养殖所用。

二、气象及水源
本养殖场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紧靠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温度21.5℃,年平均日照时间1000—3000小时,日照率为48%,年平均降雨量为1721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地理坐标为北纬N23°14′54″,东经E116°32′56″。

养殖用水全部引流后山山泉,泉水水质符合NY 5006-2006《无公害食品龟鳖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三、生物种群
公司养殖场山后便是河溪自然鸟类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鸟类103种,其中列入国家Ⅱ级保护有黑翅鸢、领角、红隼、褐翅鸦鹃等12种,列入省级保护19种,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数种。

四、饵料资源
公司得天独厚,三面环山有丰富的山泉资源,南朝大海,离海门渔港才十公里,有丰富的鱼虾资源保障。

每天都有大量新鲜的小杂鱼供应。

五、环境保护措施
本公司致力仿生态养殖多年,养殖过程严格参照无公害养殖标准,成立了由法人担任组长的质量安全管理组织,负责协调实施工作,严格进行组织生产。

具体负责各项生产措施的实施,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保证无公害养殖措施落实,指导场内员工按规范操作。

养殖用水采用地下水渠引用后山山泉,这样取得的山泉水质纯净,生产过程中严禁任何药物,选用石灰进行水域消毒净化。

每天排水都经过沉淀池进行净化,达到零污染排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