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地生态环境

合集下载

中国十大道地药材的产区介绍

中国十大道地药材的产区介绍

中国十大道地药材的产区介绍1、江南药产区:江南药包括湘、鄂、苏、皖、闽、赣等淮河以南省区所产药材。

江南湖泊纵横,素称鱼米之乡,道地药材品种较多。

湘鄂地区出产的著名药材有安徽亳菊、滁州滁菊、歙县的贡菊、铜陵牡丹皮、霍山石斛,宣州木瓜;江苏的苏薄荷、茅苍术、石斛、太子参、蟾酥等;福建的建泽泻、建厚朴、闽西乌梅(建红梅)、蕲蛇、建曲;江西清江枳壳,宜春香薷,丰城鸡血藤、泰和乌鸡;湖北大别山茯芩,鄂北蜈蚣,江汉平原的龟甲、鳖甲,襄阳山麦冬、板桥党参,鄂西味连和紫油厚朴、长阳资丘木瓜、独活,京山半夏;湖南平江白术,沅江枳壳,湘乡木瓜,邵东湘玉竹,零陵薄荷,零陵香、湘红莲、汝升麻等。

2、云贵药产区包括云南、贵州所产的药材。

云药包括滇南和滇北所产的道地药材。

滇南为我国少有的静风区,出产诃子、槟榔、儿茶等;滇北出产云茯苓、云木香、冬虫夏草等;处于滇南、滇北之间的文山、思茅地区以盛产三七并闻名于世,此外尚有云黄连、云当归、云龙胆、天麻等。

云南的雅连、云连占全国产量的绝大部分;云苓体重坚实,个大圆滑、不破裂;天麻体重、质坚、色黄色、半透明;半夏个圆、色白似珠,称“地珠半夏”。

本地区特产野生药材有穿山甲、蛤蚧、金钱白花蛇,红豆蔻、广防已、木鳖子、鸡血藤、广豆根、巴豆、骨碎补等。

贵药是以贵州为主产地的道地药材。

贵药多生长在地形崎岖的高原、山岭、河谷、丘陵和盆地,尤以苗岭、梵净山、大娄山区为多,本地出产的著名道地药材有天麻、杜仲、天冬、吴茱萸、雄黄、朱砂等。

3、北药产区:北药通常指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等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

主要有北沙参、山楂、党参、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酸枣仁、远志、黄芩、赤芍、知母、枸杞子、阿胶、全蝎、五灵脂等。

山西潞党参皮细嫩、紧密、质坚韧;河北酸枣仁粒大、饱满、油润、外皮色红棕;河北连翘身干、纯净、色黄壳厚;河北易县,涞源县的知母肥大、柔润、质坚、色白、嚼之发黏,称“西陵知母”;山东东阿阿胶驰名中外。

云南中药材种植背景

云南中药材种植背景

云南中药材种植背景
云南是中国的重要中药材种植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植物资源。

以下是云南中药材种植的背景:
1. 地理位置: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形复杂多样,拥有高山、丘陵、盆地、平原等不同地貌。

其地理位置使得云南具有多种气候和生态环境,为中药材的种植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

2. 气候条件:云南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全年温差较小,适合许多中药材的生长,尤其适合热带、亚热带植物的生长。

3. 生态环境:云南拥有丰富的森林、湿地、高山草甸等自然生态环境,为中药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云南的山区、高寒地区和湿地都适宜某些特定的中药材种植。

4. 植物资源:云南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许多中药材的原植物在这里生长得十分丰富。

云南被誉为中国的“植物王国”,拥有超过1.2万种植物,其中许多是中药材的原植物。

5. 文化传统:云南是中国的民族多样性地区,拥有丰富的中药材种植和使用传统。

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体历来依靠草药治疗疾病,并将草药的种植和使用技术代代相传。

综上所述,云南具备丰富的自然条件、植物资源和传统文化背景,使其成为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区。

云南的中药材种植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药材的产地特点如何影响药效发挥

中药材的产地特点如何影响药效发挥

中药材的产地特点如何影响药效发挥中药材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药效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产地特点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同的产地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中药材在品质、成分含量、药性等方面有所不同,从而对药效的发挥产生显著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是影响中药材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

例如,生长在高山地区的中药材,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这些环境条件使得药材生长缓慢,但也使其积累了更多的有效成分。

以冬虫夏草为例,它主要产于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寒冷的气候和特殊的生态环境促使其含有丰富的虫草素、虫草酸等活性成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相比之下,生长在平原地区的中药材,环境条件相对温和,生长速度较快,有效成分的积累可能相对较少。

气候条件对中药材药效的发挥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明显,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等。

比如,温热多雨的地区适合一些喜湿喜热的中药材生长,如砂仁、藿香等。

这些地区充足的雨水和较高的温度为药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其所含的挥发油等成分丰富,具有芳香化湿、理气开胃的功效。

而在干旱少雨、阳光充足的地区,生长的中药材如枸杞、麻黄等,则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其成分也适应了这种环境,具有滋补肝肾、发汗解表等作用。

土壤质量是中药材生长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药材的品质和药效。

不同产地的土壤成分、酸碱度、肥力等各不相同。

某些中药材对土壤中的特定元素有特殊需求,只有在富含这些元素的土壤中生长,才能达到最佳的药效。

例如,当归适宜生长在富含磷、钾等元素的疏松肥沃的土壤中,这样生长出来的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良好功效。

而在土壤贫瘠或元素缺乏的地区种植的当归,其药效可能会大打折扣。

此外,产地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方式也会影响中药材的药效。

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地区,中药材生长过程中受到的有害物质干扰少,品质更为纯净,药效也更可靠。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近年来,中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这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我国中药材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其对中药产业的影响。

我国地域广阔,拥有多样的气候和地貌条件,这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根据地理分布的不同,我国的中药材可以划分为北方中药材和南方中药材两大类。

北方中药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

这些地区的土壤肥沃,气候条件较为干燥,适宜生长某些耐旱的中药材植物。

例如,枸杞、黄芪、苍耳子等中药材在北方地区生长良好,并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此外,北方中药材还包括柴胡、白芨、桃仁等,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舒肝理气等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

南方中药材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湿润,适宜生长一些耐湿的中药材植物。

南方中药材的代表性物种包括当归、川芎、黄精等。

这些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等功效,在中药制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南方地区还以盛产竹荪、灵芝等珍稀中药材而闻名。

这些中药材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除了地理分布的差异外,我国中药材的资源丰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民间传统草药和野生植物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山区得以保存。

例如,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的高山草甸和河谷地带是我国珍稀中药材的主要产地,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这些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茂密,是中药材生长的理想环境。

同时,我国对中药材的保护和利用也日益加强。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限制中药材采摘的数量和时间,加强野生中药材的种苗繁育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中药材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中药材资源的丰富和分布为中药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药产业的发展不仅有益于我国的经济,也有利于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

中药材的资源分布和保护形式多样,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简述自然环境对中药资源分布与品质的影响

简述自然环境对中药资源分布与品质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中药资源分布与品质的影响随着人们对传统中药的重视,中药资源的分布与品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自然环境是影响中药资源分布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质、土壤等方面探讨自然环境对中药资源的影响。

1. 地理环境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中药资源的分布产生着重要影响。

以川渝地区为例,其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该地区丰富多样的中药资源,如川芎、川穹、防风等药材。

而在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下,一些高原性的中药资源也得到了优越的生长条件,如冬虫夏草、藏红花等珍贵中药材。

地理环境对中药资源的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中药资源分布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藏区地处高原,气候寒冷,氧气稀薄,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一些高原性的中药资源,这些中药资源具有独特的药效和品质。

另外,一些热带地区的植物,如血树、蛇胆等,也依赖于独特的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中药资源的分布与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水质水质是影响中药资源品质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水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恶劣的水质则会影响中药资源的品质。

一些生长于山泉水中的中药材,如金银花、鱼腥草等,其品质往往较好。

对水质的保护与改善对中药资源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4. 土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对中药资源的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从而提高中药资源的产量和品质。

有些中药材,如人参、黄芪等,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只有在适宜的土壤条件下才能获得优质的品质。

对土壤的保护与改善对中药资源的品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自然环境对中药资源分布与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质、土壤等均是影响中药资源的关键因素。

在未来的研究与生产中,需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以优化中药资源的分布与品质,推动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环境对中药资源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中药材的生产环境如何确保绿色生态

中药材的生产环境如何确保绿色生态

中药材的生产环境如何确保绿色生态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的疗效和患者的健康。

而中药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产环境。

确保中药材的生产环境绿色生态,对于保障中药材的品质、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生态的中药材生产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生产环境能够为中药材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使其充分吸收自然的养分,从而积累丰富的有效成分。

在绿色生态的环境中生长的中药材,通常具有更好的药效和安全性。

相反,如果生产环境受到污染,如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水源被污染、空气浑浊等,中药材可能会吸收有害物质,不仅影响药效,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此外,绿色生态的生产环境还有助于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

中药材的种植和采集如果能够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就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二、影响中药材生产环境的因素1、土壤质量土壤是中药材生长的根基。

土壤的肥力、酸碱度、重金属含量等都会对中药材的生长和质量产生影响。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会导致土壤板结、酸化,降低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活性。

而工业污染、污水灌溉等可能会使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超标。

2、水资源充足、清洁的水资源是中药材生长不可或缺的。

水污染会影响中药材的品质,同时也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滋生。

3、空气质量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可能会附着在中药材表面或被其吸收,影响其质量。

4、周边生态中药材生长区域周边的生态环境,如森林、草地、湿地等,对其生长也有间接影响。

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物种减少,进而影响中药材的生长环境。

5、农业投入品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对土壤、水和空气造成污染,还可能残留在中药材中,影响其安全性。

三、确保中药材生产环境绿色生态的措施1、科学选址在选择中药材种植基地时,要充分考虑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避开工业污染源和城市污染源。

中药材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中药材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中药材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日益受到关注的话题。

然而,在人们关注的焦点之外,中药材的生态环境效应却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话题。

中药材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资源,其在医学和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增长,对中药材所处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材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中药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中药材的开发中药材开采的大规模和频繁开垦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获取更多的中药材,人们对植物的种植和采集不断加密,导致了许多地区的植被大面积破坏。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这也会加速土地生态系统的早熟、老化,增加了植被退化、土壤侵蚀等问题的风险。

2. 中药材的生产中药材的生产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一次重要冲击。

许多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和养殖都不严格遵循生态原则,养殖的过程中残留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再加上许多中药材的生产过程不加控制,会造成污染物的排放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等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坏。

3. 中药材的销售中药材的销售带有浓厚的商业推广色彩,在人力、物力方面的过量使用会导致环境损害的层面更加严重。

例如大量运输、包装中药材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的排放,不仅会污染空气和水源,而且会影响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由此可以看出,中药材的销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中药材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意义中药材资源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核心,研究中药材的生态环境效应,有助于确定中药材的原产地、栽培种植、采收及其质量的标准,同时也有助于平衡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比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资源(例如水、土壤、空气等)的节约,也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植物被破坏的现象。

此外,研究中药材种植和销售的环节,也有可能有助于刺激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支持。

中药材种植环境与生态因素对品质的影响

中药材种植环境与生态因素对品质的影响

中药材种植环境与生态因素对品质的影响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药疗效的认可,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而中药材的品质对于疗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材的种植环境和生态因素是影响药材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药材种植环境和生态因素对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机制和应对措施。

一、气候因素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气候因素是影响中药材种植环境的首要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不同种类的中药材对气候的适应性有所不同,有些药材对温度要求较高,有些对湿度要求较高。

例如,人参对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适应性较好,而南沙参则对较高的湿度和较高的温度适应性较好。

因此,在种植中药材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区域和种植条件,以确保气候因素对品质的正面影响。

二、土壤因素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土壤因素是中药材生长的基础,对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类型、质地、养分含量等都会影响到药材的生长和化学成分的积累。

不同的中药材对土壤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

例如,人参对肥沃的土壤和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要求较高,而黄芪则对砂质土壤和较低的有机质含量适应性较好。

种植中药材时,需要进行土壤调查和分析,合理施肥和改良土壤,以提高药材品质。

三、生态因素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生态环境对中药材的生长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态因素包括光照、水源、生物多样性等。

中药材对光照要求较高,充足的阳光可以促进药材中有效成分的积累。

水源也是中药材生长的必要条件,湖泊、河流等水体的水质对中药材的品质影响较大。

此外,生物多样性对中药材的生长和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中药材的品质。

四、应对措施与展望针对中药材种植环境和生态因素对品质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中药材的品质:1. 选择合适的种植区域和种植条件,根据不同药材的适应性进行选择;2. 进行土壤调查和分析,根据药材对土壤的要求进行合理调整;3. 合理施肥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5. 引进科学种植技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产地生态环境第一节药材生产基地选择的原则中药材产地的地理位置可用行政区域(东)经(北)纬度表示。

药用(动)植物的环境生态是指与(动)植物活动直接有关的空气、水、土壤、光照等生态因子的总称。

药材的产地环境与药材的质量、产量密切相关。

从目前认识,中药的活性成分大多是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产物,即次生代谢产物,它与遗传基因有关,对环境也有相当大的依赖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生产基地和生态环境的选择和建造。

我国古代对药材产地已有很多论述,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宋代寇宗爽《本草衍义》序例云:“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金代李杲《用药法象》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失其地,则性味少异。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鉴》谓:“产地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地胜药灵”等,这些都说明药材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密切关系,现今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生产基地的选择与建造应考虑以下原则:一、域性土壤、气候表现出的地带性与(动)植物的区域分布密切关联。

植(动)物的地理分布既表现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也显示其种群发生、发展与分布的时间概念(即漫长种群发育的历史)。

当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某一生物的生态习性相匹配时,这一生物就能生存,其分布区域就生态适宜区的范围,分布区域中心,耐性限度处于最适范围,即生态最适区。

人们在生产布局中,可以通过对限制因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药用植物的最适宜区域。

只有在这一区域建立药材产地才是合理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发展地产药材,尤其是地道药材的原因。

如果引种外地种类,应考察原产地的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气候(温度、降水、日照)、土壤等,遵循自然规律,应用气候相似论原理,尽量满足物种固有习性的要求。

确定产地还应作历史考证,如是否地道药材,有无民间种植(养殖)历史,质量有无变化,当地群众积累的经验等等。

地道药材是指具有特有种质、特定的产区和一定的生产或加工技术生产出的中药材。

其中地理因素十分重要。

这里应提及,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可能是在正常发育条件下产生的,有些是在胁迫(逆境)条件下产生和积累的,如银杏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并非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最适环境,而在次适宜环境下生长的银杏,黄酮积累较多。

这就说明,有时植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条件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并不一定是平行的。

所以在选择药材产地时,除应考虑适宜性外,还应分析研究药材产地与活性成分积累的关系。

传统地道产地中药材的药效作用,从中医药理论角度看是其全部活性组分的综合效应。

故作异地质量对比时,不能仅以个别成分为指标,而应以其指纹图谱为基础判断产地适宜性。

二、安全性安全性,即要求药材不受污染。

药材生产地区无污染源(如矿山、化工厂等)。

空气、土壤、水源应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以保证生产的药材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指标等。

有些药材原产地可能发生多种变化,如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的变化。

这些变化往往比较缓慢,不易为人觉察,但对药用动植物却有影响。

有的由于人为的因素,如落后的耕作制度、无节制的施用化肥农药、工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及地方自然灾害连年发生或是生物疫区等,这些地区都不适宜生产优质药材,应废弃,另选场址。

三、可操作性药材生产基地既要求优越的自然环境,也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它包括当地人文状况、经济状况、投资环境以及交通、供水、动力、通讯、治安等。

往往比较贫困的地区,经济欠发达,但群众种植药材的积极性高,如果当地政府支持,善于组织群众,药材生产企业予以投资建设药材生产基地,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农民的脱贫致富也会起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药材原料的供应,避免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和无收,生产企业应在不同地区设置若干个基地,并应适当储备一些原料药材,以备急需。

生产基地的建设与规模应考虑市场需求,首先是满足本企业制药及发展需要,也可与有关企业建立原料互补合同,多生产药材,供应社会需要。

第二节药材生产基地选择的内容和要求药材生产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破坏,就会影响药材的数量和品质,因此产地生态环境条件是影响绿色中药材产品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药材生产基地的选择,可以较全面地、深入地了解产地及产地周围的环境质量现状,为建立绿色中药材产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保证中药材质量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此外,通过生产基地的选择,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环境监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生产基地的选择是指在药材开发之初,通过对产地生态环境条件的调查研究和现场考查,并对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做出合理判断。

药材生产基地有关药材生长条件的适宜性,在第四章第一节药用植物栽培中将叙述,本节主要从生产绿色中药材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出发来选择生产基地。

一、查研究和现场考查主要内容1.自然环境特征:气象、地貌、土壤肥力、水文、植被等。

2.产地社会、人群及地方病的调查。

3.收集产地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有关原始监测资料。

4.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栽培情况,包括三年来化肥、农药使用情况。

5.产地及产地周围污染源调查,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及交通污染调查等。

二、绿色中药材产地选择的要求产地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

按照GAP指导原则中第9条的规定,绿色中药材产地应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地区。

1.大气产地及产地周围不得有大气污染,特别是上风口不得有污染源,如化工厂、钢铁厂、水泥厂等,不得有有毒有害气体排放,也不得有烟尘和粉尘。

2.水生产用水不能含有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例如:汞、铅、铬、镉、酚、苯、氰等。

要远离对水造成污染的工厂、矿山,产地应位于地表水、地下水的上游。

尽量避开某些因地质形成原因而致使水中有害物质(如氟)超标的地区。

3.土壤土壤元素背景值在正常范围,符合绿色食品的土壤质量要求。

产地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并未受到人为污染。

土壤中无农药残留。

基地距主干公路线50~100m 以上。

土壤肥力符合中药材生产要求。

第三节产地的环境质量监测中药材产地的环境质量监测参照国家农业部颁布的《农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一、中药材产地环境监测概念建立绿色中药材基地,必须对产地的环境质量做出判断,而判断的依据即必须取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监测数据。

从环境监测过程来说,环境监测包括环境调查——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产地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大气、土壤和水。

二、产地环境监测原则(一)监测布点要服从优化布点原则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和代价,获取能代表监测区域环境质量的信息。

充分有效地利用产地及相关地区的现有环境监测数据与资料,进行优化布点。

(二)最优监测原则根据区域污染源的调查结果,优先监测有可能造成污染的最不利地块、河段、方位、点位,以保证评价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三)可行性原则有可靠的分析方法,有评价标准及可以解释或判断危害依据的污染物。

三、大气质量监测(一)时空分布由于大气污染物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因此要十分注意取样地点和时间。

(二)监测布点因农业环境的空气变化不是很大,因此在收集大量大气污染危害的现状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污染时空分布概率较大的地点作为采样点,不必太密。

(三)采样时间和频率由于农村电源等条件所限,采样时间和频率不可选得太长、太高。

绿色中药材产地大气监测原则上要求安排在大气污染对产品生产质量影响较大的时期。

总之,药材产地的大气监测一般以当地环保部门历年的监测资料为依据,如污染源变化不大,一般不必重新采样监测。

四、水质监测(一)采样布点水质监测点的布设应重点放在药材生产过程中对其质量有直接影响的水源,布点多少以能控制整个监测区域为原则。

(二)采样时间和频率原则上,在药材作物灌溉期采样,如药材进行粗加工则对加工用水也要采样监测。

五、土壤质量监测(一)布点原则在环境因素分布较均匀的地区,采用网络法布点;在环境因素分布较复杂的地区,采用随机布点法;在可能受污染源影响的地区,可采用放射型布点法。

(二)采样方法土壤监测多数是采集耕作层土样,代表一个取样点的土壤样品是指在该采样点周围处采集若干点的耕作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样。

混合样品一般采用:对角线法、梅花点法、棋盘式法及蛇形法。

采样深度通常为0~20cm层。

采样时间一般在收获期与生物样品同步采集。

第四节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概述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根据环境调查与近几年的环境监测资料,对当地的环境质量做出定量描述,为生产绿色中药材选择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医药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生产企业进一步改善和维护产地的环境质量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工序如图(2—1)产地环境现状评价是药材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进行该项工作时应遵守以下原则:评价应在区域性环境初步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不应忽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身污染;绿色食品生产的多项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水质、土壤)是评价产地环境的依据。

二、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要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工序如图(2—1)图2-1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序图(1)完备性: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反映绿色中药材基地自然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状况及生态破坏状况。

(2)准确性:指标体系要能反映绿色中药材基地生态环境的内涵和本质特性,每项指标都必须可度量的,且其值的大小有明确的价值含义,指标之间应尽量避免包含关系。

(3)可操作性:设立的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每项指标应有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

2.指标体系的构成药材产地也属于农业生态系统,其构成和农业生态系统一样,同样受到各个体系的影响。

栽培、植保和施肥等属于生产技术的范围,在药材生产操作规程中已有一定的标准和准则。

气候及气象因子(降水、光照、热量及温度)属于较大范围内有差异的因子,也不将其列入产地评价因子的范畴。

大气、水、土壤是影响药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境因子,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这三个因子。

评价参数是指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对环境有重要影响的污染因子,一般选择相对浓度较高、毒性强、难于在环境中溶解,对动、植物影响较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危害较大的污染物,以及反映环境要素基本性质的其他因子。

绿色药材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的因子如图2-2。

图2-2 绿色药材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三、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

绿色药材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按一级标准执行,但TSP(总悬浮物)可宽到二级标准执行(因土壤扬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