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创新技术应用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高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
3、课后总结
主观上:反思 客观上:反馈
(二)实验课教学 类型: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强调后两种实验的重要性。 要求: 实验前的认真准备; 实验中的学生独立操作与教师必要的指 导; 对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实验报考的撰写; 实验后的总结。
(三)科研 (四)社会实践 (五)毕业设计(论文) 它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训练,也是学生知 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它与其他教学环节 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独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毕业设计的准备阶 段;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撰写设计说明书或 论文阶段;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毕业设计的答辩 阶段。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相对应的教学制度。一般
是将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的总体分
解成各“小单元”,并分别确定为必修与选修 两大类,规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和取得该专业毕
业应修满的总学分,把取得的总学分作为学生
毕业或获得学位的业务标准。(本书的解释)
2、优点
(1)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
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以求在本专业内选择不同
2、适用范围 (1)教材内容:更适合于应用概念和学会解 决问题的技能,也适合于旨在改变学生学 习态度的教学。 (2)学生对象:更适合于高年级学生;同学 关系融洽的班级。 (3)教师:善于倾听学生各种看法,愿意与 学生心平气和讨论的教师。 (4)环境:座位可以灵活安排的小教室;学 生心理感到轻松,能积极参与讨论。
•
•
撰写毕业设计的步骤与方法:选择课题, 确定题目;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全面思 考,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论 文答辩,评审质量。 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教 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第十一章迁地保护
第二节 迁地保护与小种群问题
小种群问题的相关概念: 小种群:个体数量接近或低于种群最小可生存数量的种群。
种群最小生存数量: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
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 它,种群最小生存数量是能使该孤立种群在1000年内有99%的几率 保存下来的数量(Shaffer,1981)。
3)迁地种群是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提高的途径之一。 4)迁地保护为原生境己严重破坏的物种提供最后的避难所。 5)迁地保护对重要经济植物(特别是重要的药用植物)的保护
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6)迁地保护能为在新的生境中创建新的生物群落提供物种资源。 7)迁地保护设施是进行公众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护教育的主要
迁地保护种群的个体能定期地放到野外以维持自 然种群的数量和遗传变异性。
对笼养种群的研究能透彻了解该物种的基本生物 学特性。
迁地保护的种群能自我繁殖而减少为了展览和研 究目的从野外收集个体的需要。
展览个体有助于教育公众了解保护其野外种群的 重要性。
二、迁地保护的意义
在野生状态下的物种即将灭绝时,迁地保护无疑提供了最
体死亡而只剩几个个体,导致该种群的数量偶然明显下降的现象。
50-500法则:要维持濒危种群的遗传变异性,其种群个体数量不
能低于50个,最好是有500个个体。
灭绝漩涡:种群变小与种群遗传变异性的丧失、种群对随机变化
的脆弱,三者在种群灭绝过程中相互推动,相互加深,发挥着共同 的效应,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循环不断加快,种群就像卷入不断下 降的漩涡,一步步走向灭绝。
种群生存力分析:用分析和模拟技术估计物种在一定时间内灭
绝概率的过程,是种群统计分析的一种延伸。利用统计、遗传、环 境和自然灾害的资料来估计一个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生存的可能性。
11第十一章课外教育活动
第十一章课外教育活动在现代学校教育工作中,课外教育活动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创造能力、开拓精神、审美情趣、道德行为等个性特征的和谐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第一节课外教育活动概述一、课外教育活动的概念课外教育活动是指在学校课堂教学以外,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
包括由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以及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看,它是一个以学校为核心和主导的,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积极因素,发挥教育整体功能的系统。
自古以来,课外教育活动都被看成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学记》中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
”就是说,学生在正式学习时间,固然应当有正常课业,在课外也要有相应的作业。
“正业”指课内学习,“居学”指课外学习,两者相辅相成。
随着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外教育活动越来越受重视,国内有些学校还开展了相关的教改实验,充分说明课外教育活动在实现教育目的中的作用。
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课外教育活动已列入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些学校已把课外教育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突破口。
因此,如何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已成为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课外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为实现共同教育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但是,课外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形式上具有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特点,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续。
为了更具体、明确地区分课外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课外教育活动的功能,必须掌握课外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选择性和自愿性。
从活动的性质上看,课外教育活动具有选择性和自愿性。
这是与课堂教学的根本区别。
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范围,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
教育学导论(第十一章定稿)
在古代萌芽阶段,一些哲学家和教育家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如孔子、苏格拉底等。到了近代形成阶段, 一些经典的教育学著作开始出现,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等。在现代发展阶段, 教育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总结词
教育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教育的本 质和价值,探讨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04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CHAPTER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规定了教育工作 的方向和重点,指导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利。
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是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用于规范教育行为、保障教育权益的 法律文件。它为教育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教育的公正、公平和有 序。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 方面。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等,旨在探究教育的本质和 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普通教育学
研究一般教育原理和方法,涉 及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方面
VS
详细描述
心理学基础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 知发展规律,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 过程和个性差异等方面。它为教育教学提 供科学依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 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人类学基础
总结词
研究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文化对教 育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导论(第十一章定稿)
目录
CONTENTS
(最新整理)现代教育技术
(最新整理)现代教育技术
1
现代教育技术
2021/7/26
2
目录
第一编 理论篇 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
述 第二章 教育技术与教育
改革 第三章 教学设计
第三编 理论篇
第十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十一章 网络教育资源概述 第十二章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 第十三章 网络教育环境资源
第二编 媒体篇
2021/7/26
15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
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网上通信、远程通信 等技术引入学校教育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
重视学生个人需求、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提倡小组学习和 自学。
最后、现代教育将使学校进一步开放,是全社会的教育资 源更合理的配置。
2021/7/26
12
(三)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3、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达到最大教育效果的操作: (1)选择和排列最优的教育目标 (2)选择和使用最优教育效果的测度 (3)选择和使用最优的教学活动 (4)选择最优的环境条件
2021/7/26
13
第二节 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及特征 1、定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 和意愿。
(2)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3)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 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4)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活动中 创造了“接受”的气氛。
2021/7/26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教育学(一)》第十一章考点手册
《教育学(一)》第十一章教育测验与评价考点61 教育测验的概念、功能和类型(★三级知识点,选择)1.测验的相关概念:(1)测量。
测量是给事物的某种属性给定数值的过程,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
测量不包含定性说明,也不对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测量局限于对学生的定量描述。
(2)测验。
测验是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发展指标的数量化测定,包括编制试题、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
在教育领域,测验只是测量的一种形式,主要用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特点。
测验则回答了“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包含了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和评判。
(3)考试。
规范的考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例如期中、期末考试。
(4)评价。
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
测量结果能够给评价提供依据,但评价还可借助其他非测量工具,如观察、访问、查阅文件等。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2.测验的相关功能(4点):(1)激励功能。
测验会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动力,激励大家取得好成绩。
测验还增强了学生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使他们可在毕业后更快适应竞争环境。
(2)诊断功能。
诊断性测验主要考查两个方面:一是看学习准备情况,即可否满足学习某种新知识的需要;二是看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反馈信息,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
(3)区分和选拔功能。
测验能够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成多个等级,为选拔提供了依据,使选拔更为公平可靠。
升学考试就体现了测验的选拔功能,如高考。
(4)评定功能。
总结性的测验能够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预测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学质量。
3.测验的类型:依划分标准的不同,测验可分成不同的类型:(1)根据不同的测验目的,可分成: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①安置性测验:安置性测验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
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常常要进行摸底测验,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新内容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在进行乘法运算之前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乘法口诀表。
现代教育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第二,分析原因。这种分析包括以上陈述的各种主客观 原因和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的分析。
第三,采取策略。矫治不良行为的策略甚多,如强化(或消弱 处罚、示范、创设情景等。 第四,反馈调节。矫治是否有效,需要对学生随后的日常 行为进行持续观察。 第五,巩固强化。
第一,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建立关爱-公正的教育模式
二、学业不良及其指导 关于学业不良的界定,大体可分为三种: 第一,学业未达到规定的学习标准或期望水平,主要依据 具体教育目标实现或课程标准达到的程度来判断; 第二,以“低学力”,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 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断的可能水平; 第三,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的 学业迟滞。 解决学业不良的方法
第三节
一、班级教育与个别指导 (一)班级个别பைடு நூலகம்导的一般原理
班级个别指导
班级个别指导包括两个侧面: 一是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指导; 二是旨在预防和矫治学生学业不良、品行不良乃至问 题行为、罪错行为的防治性指导。 (二)班级个别指导对班主任的要求 第二,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 发展。 第三,把握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指导工作 的艺术性。
第一,激活学习动机。
第二,消除厌学情绪。 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改进学生评价方式。 第五,改善班级环境,促进班级人际互动。 三、品行不良的预防与矫治
对于品行不良的矫治,班主任可以大致按照以下几个基本 步骤来进行: 第一,了解情况。一旦不良品行已经发生,就要正视既成的现 实,然后采取有效方式,包括观察事情发生的场景、把握事情 发生的准确时间、耐心倾听当事者的自我陈述等,以便设法了 解、澄清事情的真相。
第十一章__教学组织形式
.
5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 沿革
(二)班级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
·时代背景:
中世纪末期,在西欧,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逐 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客观上要求扩大教育 对象,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自然科学的 内容,进而要求对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以提高 效率,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
25
三、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
式
2.分层递进教学 焦点:针对集体教学和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关系 而展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基本假设: 1.学生层次具有可行性。可以将其区分为不同层次或
类型。 2.学生层次具有可变性。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
层次“递进”。 3.学生层次具有多样性,应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分层标
机学习。
.
27
四、现代个别化教学制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程序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是指教师将计算机用作媒体,为学生提 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 交互作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
28
四、现代个别化教学制
(三)凯勒式教学制
20世纪70、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凯勒提出的“个别教学制”,主要适用于大学 和中学教学。它强调学生按各自的需求和速度 学习教材,教师运用预测性的测验,检查学生 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
怎么办?如果任其自然,这个样子怎么能走进文本,产生同 情、愤恨?如果马上制止,让学生转入教师的预设,可是可 以的,但被你牵着走,效果肯定不好。对!我何不顺着学生 的兴趣走,只要巧妙引导,也能上出精彩来。
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模拟这些声音,看谁学得最好,然 后再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学生兴趣盎然。
(串讲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第八章 教学理论*
• • • • 第五节 教学原则 √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 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均起指导 作用。 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教学规则是教学 原则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细节,每个教学原则都包含一系列的教 学规则。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第七章 课程
• • • • • • • • • • 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 1、史密斯课程编制的五大准则 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 、社会发展准则 2、克尔的课程编制三原理 一是统合,二是反复,三是系统 3、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五原则 互补性原则、准备性原则、教育转换原则、价值统一原则、法 规依据原则 4、课程专家会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 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第八章 教学理论*
• 第三节 教学过程 √ •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 间流程。它的指称有几个层面:一是指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从 开始上课到下课的教学过程;二是指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 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 过程;三是指在一个教育阶段里,比如小学期间、初中期间等 ,从入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四是指贯穿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 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五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中的教学过程。 • 二、教学过程的动力 •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实质 • 教学过程的动力,也就是教学动力,是由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 因素产生的,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
第十一章 美育
美育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同时也是初民的 美育手段。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 “书”是学习书写,除了实用的目的,也包含书法艺术的因素。 “射”“御”是练习射箭与驾车的技术,在体育和军事训练之中也包含有体态 气度的美化训练。 “礼”除了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灌输之外,也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的 培育。 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 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着广泛的审美 教育作用。 在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问题,如蔡元 培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曾就美育实施问题大声疾呼,陶行知创办的“工学 团”与“育才学校”也都十分重视美育。
席勒认为,纯粹道德的生活用理性压制感性,使生活拘谨枯燥,而在美的艺 术中,感性和理性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他把理性与感性的这种自由结 合状态称为“美的心灵”。按他的看法,审美活动能为人的智力生活提供 高尚情操,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观念。在他之后,德国的F.W.A.福禄 倍尔(1782~1852)建立了新型的幼儿教育体制,他是幼儿园的创始人、儿童 积木的发明者;英国的J.拉罗斯金(1819~1900)和W.莫里斯(1834~1896)提倡 向青年学生和广大民众普及高尚的艺术品以力挽现代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堕 落。以后又有德国艺术教育家朗格和H.闵斯特伯格(1863~1916),美国美 学家门罗和英国美学家H.里德,相继提倡学校与社会的艺术教育,并进一 步开展审美教育理论的研究。在苏联的美学理论与教育理论中,也把审美 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在当代的欧美各国,审美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不可缺 少的组成部分。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上海一名参加托福考试获得满分的女孩的 文章。这位名叫张楠的年仅17岁的女孩,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 迹”,不是因为她智力超群,而是因为她情商不同于一般。她学习十 分勤奋,却不以为苦。在父母的循循善诱下,张楠从小就懂得学习的 目的:不是为任何人,而是为了自己。她学习各种知识,总是充满乐 趣,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有健康乐观的心态,采 访她的记者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她:“明媚如春天含苞待放的花朵,清 新如春雨后拂面的暖风。”
现代教育技术--第十一章【个人整理】
模拟游戏综合了模拟的特性(角色扮演、真实情境模型) 与游戏(努力达到某一目标、特定的规则)的特性。使用模 拟游戏的主要理由是他们为学习者提供了进行整体性学习的
条件。通过对现实的模拟以及参与者为达到成功而进行的相 互作用,学习者就可以从全面动态的角度看待所研究的过程。 此外,学习者在思考的同时也投入了情感,而且在努力争取 成功时通常会体会到兴奋、得意、失望、甚至愤怒。
程序教学技术较适合符合性的、逻辑严密的、值 得保持记忆的、有确定答案的学科内容,也较适合 可以短期达到的、清晰而易于测试的学习目标。 程序教学有着各种形式的应用方法,如各种以印 刷媒体为基础的程序教学材料,程序辅导,个别化学 习系统,有声发到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共 同点是事先预定的行为目标,清楚有条理的操作步 骤,经常性的学习者反应与随后的强化和反馈,以 及不同等级的测验和评估等。
(四)模拟与发现学习
模拟的一个特殊价值就是可以使发现学习的应 用清晰直接。模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个社会科 学,物理学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实验室。好处是
学生更易于把从模拟环境中学习到的技能应用于
真实的生活中。模拟的逼真性即现实性程度可以
有很大的变化范围,包含太多复杂细节的模拟可
能对教学来说过于复杂和浪费时间。另一方面, 如果太简单,也许就不能达到它的意图。
3、重视个别差异:学习者在个性、能力、学科水平等各方面
因素都存在差异,有效的方法应允许学习者以不同的速度、 使用不同的材料、甚至参与不同的教学活动来取得进步。
第二节 程序教学
一、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
程序教学是想迅速发展时期的代表任务是哈弗大学的斯金
纳。他是一位行为主义学者,他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十一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第十一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第一节教育的地位一、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把教育列为我国经济建设三大战略重点之一;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捉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真正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行’的思想。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是对我国教育战略地位明确而完整的表述。
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各类长、中、短期规划和计划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教育优先原则,同时,要逐年增加教育拨款,改革教育经费筹措体制,确保教育投入的依法增长。
第二节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一、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与拨筹体制1、教育经费投资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教育经费由中央财政“戴帽”下达进行分配,地方财政部门管理,教育部门安排使用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
其特点是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及其各项事业集中统一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在财政上全国统支统收,所有财政收入除中央按计划安排给地方的部分以外,余者均须全部上缴中央。
所有的事业投资都由中央集中掌握,即中央集中对所有的事业投资统一进行再分配。
但存在以下两个主要弊端:一是教育经费切块安排,没有法定的分配比例,容易受政治因素影响和当事人主观意志的左右,教育经费投入量有较大的随意性;二是每年教育经费的增加量,教育部门心中无数,分配时人为因素较多,难以科学地统筹安排当年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教育投资利用率不高。
教育经费投资体制,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经济增长较快,教育投资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相对处理得较好,教育事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但是,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不够,对教育的投资太少,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一直很低,造成我国教育物质基础薄弱,教育发展严重落后于社会进步的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
第一章1)第一次教育革命的标志是(?以专职教师的出现为标志2)? 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都包含“技术”一词,研究范畴基本相同3)在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步阶段的萌芽思想是(?教学设计4)? 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哪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电化教育5)教育技术是以视听教育为基础,下面属于视听教育媒体的是(有声电影6)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教学工具、交流与协作的平台 A.?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激发教师探究动机B.?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C. 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D. 7)? 根据 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学习资源8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A.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B.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D.9 )? 下面属于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环境变革的是(多媒体网络教室 A.子书包、交互电子白板的使用电 B.录播教室的使用 C. 10)?? 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面向的对象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教学人员第二章1以后这个孩子每次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
1元钱交给老师,一个孩子捡到? 捡到东西都主动交还失主或交给老师。
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原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B.2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
贝尔洛 C.3“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
?种观点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4个体能正确构建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并规划、)。
? 引导自己的人生。
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省智能 D.5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简述
第十一章现代教育技术简述【导读】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许多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观念、新理论,它们交叉渗透,形成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着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本章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作了简要介绍,对现代教育的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本章要点】1.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2.现代教育的信息化3.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4.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成为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一切领域的基础。
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度量、传输、变换、处理、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
其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已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必将给整个教育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另一方面也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领域的观念、思想理论、手段和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
11.1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它涉及许多学科,这些学科的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得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多方面的。
对教育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理论包括:①视听教学理论。
它指出了各种视听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是教育技术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与所依据的基础理论。
②学习理论。
它是阐明人们的行为变化如何产生,揭示学习是依据什么机制而形成的理论。
它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是研究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依据的基础理论。
③传播理论。
它是全面研究人类进行信息传送、交换、加工的科学。
它建立起来的传播过程与模式的理论和传者、受者与传播媒体的理论,对教育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是解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的主要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学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
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级与班主任一、班级及其功能(一)班级的含义所谓班,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班的划分往往与学年、学级相联系,因而通常称为班级。
班级既是一种社会群体,也是一种社会组织。
作为社会群体,班级存在着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存在一定的群体角色、人际关系和群体氛围;作为社会组织,班级具有作为教育基本单位的组织目标、组织机构体系、制度规范等。
因此,在探讨班级和班级教育问题时,可以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
班级社会体系理论是欧美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该学派把班级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系统,注重对班级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着眼于班级和课堂的人际交往、角色体系、学生亚文化等的微观分析。
班级集体理论则是前苏联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把班级看作是一个集体教育的组织,注重研究班级集体的社会特征、组织体系、组织活动、社会环境等问题,以及班级群体如何由自在群体向自为集体的转变1[1]。
此外,随着学校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国内外学者还尝试着从管理学角度,探讨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问题。
无论何种研究视角,都必须始终关注班级作为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关注班级作为教育教学基本单位的特殊性,特别是关注班级作为具有专门化功能的社会组织特性。
在教育实践中,要想真正有效地发挥班级的育人功能,必须充分考虑班级作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诸种外在因素,如社会信息、社区环境、家庭氛围、学校文化等;也必须充分考虑班级作为社会组织的诸种内部因素,如组织结构、组织体系、制度规范、组织活动、人际关系、群体氛围等。
(二)班级的产生与发展在古代,虽然并未形成班级授课制,但已经出现班级的萌芽。
我国古代的太学,就曾采用大班讲课的措施,无论宋代的三舍法,还是元、明、清各代的六斋法,基本上都是将学生按照学业程度,分为上、中、下三个学阶进行教学,且实行按照考试成绩依次升班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创新技术应用第十一章
第一节 过程技术简介
现代教育创新技
❖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按各个年级顺序组织教学, 课程以教科书为基础,将一天分成各个时间段教授 不同的学科,学科又分为各个学习单元、采集对整 个班级授课的模式。授课时的典型程序通常是:通 过对以前课程内容的回顾导入课程,教授新的内容, 引导学习者做练习及其他应用性活动,通过测试考 查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它的缺点是教师居于主导地 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很容易导致 被动的学习和学习者的厌倦,另外他也几乎不能适 应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 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提出了分支程序用一系列教学单元把 学习内容呈现给学习者,并要求学习者的反应。但是他的学 习单元信息量更大一些,并要求学习者做多重选择题进行反 应。有点是血的更快的学习者可以沿着主路径更快速有效的 学习材料,而不必通过所有的教学单元。
现代教育创新技
三、程序教育的优点和局限性
(一)程序教学的优点: ❖ 自定步调 ❖ 练习和反馈 ❖ 具有可靠性 (二)程序教学的局限性: ❖ 受到设计水平影响 ❖ 比较单调 ❖ 缺乏社会性交流
现代教育创新技
四、程序教学的应用
❖ 程序教学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小雪 中学 成人教育等 各个教育阶段各个个学科。程序教学作为补充性的 学习活动很有效,教师可以针对有不同需求的学习 者以及学习者的个别情况安排特殊的学习活动。
现代教育创新技
❖ 程序教学材料对于补习性教学辅导是很有效的, 它可以在教师无法顾及的情境下,为学习较慢的学 习者充当辅导者的角色。程序教学也是为学生提供 预备性知识的有效手段,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包含 预备性知识的学习材料,已经掌握这些知识的学生 可以忽略它,而那些未掌握的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去 学会它,然后通过一个标准测试。
现代教育创新技
第三节 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创新技
合作学习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课堂之外的社 会需要和实际生活中越来越要求合作性活动和团队活动能力; 其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是学习处于更有意义 的环境之中。合作学习强调更深层次人的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学生必须追求小组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小组的成 功必须依赖小组每个成员的努力与成就。合作学习不仅使学习 者更好地获得和记忆所学内容,而且也促进了人际关系和思维 技能的发展。合作学习的两种模式——共同学习模式和小组合 作加速学习模式。
现代教育创新技
三、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
❖ 计算机辅助减轻了合作学习实施中的管理工作负担 和困难,特别是在信息的管理.成员责任的分配,显 示教学材料,分析学习者反应,测试管理、记分和 补习等方面。
❖ 强化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倾向于学习会受到强化的行为, 被强化的行为在以后更有可能发生,预示着这些行为已经被 学会了。强化理论的另一个基本思想是任何复杂的技能都可 以被分解成简单的技能。如果每一次正确的反应都受到强化, 学习者每一次就能学习一个简单的技能。
❖ 提示 反应 强化
现代教育创新技
二、程序教学的基本模式与特点
现代教育创新技
❖ 本章中讨论的一些过程技术也许还不能完全代替传 统模式,但也可以在传统教学系统内部发挥作用。 他对于引导学习者主动投入地进行学习以适应学习 者个别差异有很大助益。
现代教育创新技
❖ 通常,谈到技术包括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硬 技术”,比如电视、计算机、卫星电视等媒体技术; 另一种是“软技术”,是指思考问题的过程和方式。所 以作为操作系统的应用技术就必须有经过直系设计的 框架来提供教与学的整体系统,必须经过应用和测试 证明它的应用是成功的,必须具有有效的结构以便在 教学中重复利用,因此有效性和可靠性是系统应用的 关键因素。这里讨论的“过程技术”,就是经过仔细设 计的,具有可靠性的,能促进有效学习于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不同的学习 理论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无论行为主义理论,还是认知 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或者社会心理论。
❖ 过程技术具有受到多种学习理论支持的某些特点,包括: 1、丰富的实践机会,当学生积极去完成有意的任务时、与教
学材料相互作用时,就产生了有效的教学。 2、重视强化或者反馈;反馈使学习者知道思路是否是正确。 3、重视个别差异:学习者在个性、能力、学科水平等各方面
因素都存在差异,有效的方法应允许学习者以不同的速度、 使用不同的材料、甚至参与不同的教学活动来取得进步。
现代教育创新技
第二节 程序教学
现代教育创新技
一、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
❖ 程序教学是想迅速发展时期的代表任务是哈弗大学的斯金 纳。他是一位行为主义学者,他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并运行到教学中,形成程序教学技术。
现代教育创新技
一、共同学习模式
主要特点如下: ❖ 正向的相互依赖 ❖ 面对面的相互作用 ❖ 学生意识到个人的责任 ❖ 教授人际关系和小组技能
现代教育创新技
二、小组合作加速学习模式
主要特点包括: ❖ 使用自学材料的个别化学习 ❖ 小组帮助检查,个别修正 ❖ 让学生充当监督者 ❖ 教师定期评定 ❖ 教师加强个别指导
现代教育创新技
❖ 程序教学技术较适合符合性的、逻辑严密的、值得 保持记忆的、有确定答案的学科内容,也较适合可 以短期达到的、清晰而易于测试的学习目标。
❖ 程序教学有着各种形式的应用方法,如各种以印 刷媒体为基础的程序教学材料,程序辅导,个别化学 习系统,有声发到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共 同点是事先预定的行为目标,清楚有条理的操作步骤, 经常性的学习者反应与随后的强化和反馈,以及不 同等级的测验和评估等。
❖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听 讲,很少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学习反应。同时教师要 对很多学生讲授同样内容,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观 察个别学生的学习反应并对之进行强化。上面谈到 的都属于线性程序模式,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一对 “刺激”—反应,学习者只有做出正确的反应才能获 得强化,这种机械的模式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厌倦, 对有能力的学生缺乏挑战性。 现代教育创新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