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翻译ppt课件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表现 何以:怎么 异:区分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 挟:挟着 超:跃过 语:告诉 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 折枝:按摩肢体
(孟子)说:“用胳膊夹着泰山去跃过渤海,告诉别 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 行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 不是不能做。
是以:所以 远:远离 庖厨:厨房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 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到它 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 心吃它的肉。会把厨房建的远远的。”
文本探究1: 这部分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以羊易牛”的例子来证明齐 宣王的善心。
《齐桓晋文之诗事卷章》打记门录孟惊子节和序齐宣,王满的盘一次角谈黍话。正齐累国累在威。王(宣王之父)
时曾经两次打败魏军,宣王时又破燕国的国都,雄踞东方,威震诸侯。齐宣王早 就有以战求霸,君临天下之志。因此,当孟子到齐国后,他就请孟子谈谈齐桓公 晋文公在春秋时候建立霸业的事迹。孟子就利用这一机会,巧妙地阐述了行仁政 而王天下的主张和具体措施。
御: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榜样 寡妻:正妻 至于:推广到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 推:推广 保:安抚 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
无道:没有谈论,道:谈论 是以:因此
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无传:没有流传 无以:不得已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说给我 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 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 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 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 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 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 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 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样正体现了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
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 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第一部分第2层(3-14)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 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 以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 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 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 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 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 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 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 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 能”埋下了伏笔。
曰:“有之。” 换
识:知道 诸:之乎,兼词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也。”
吝啬
本来,确实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然:对, 正确
的确
狭小
就是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3.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 才可以称王呢?”
4.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 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注:无以(不得已“以”“已”,止)
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成为霸主,
齐
号令诸侯,最终统一天下——霸道
孟
宣 王
用“仁”治国,以“民”为先,保民而
子
王,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王道
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
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 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 子。(照此理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诗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
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兼词, 弟,来治理好家国。’说的就是拿这样的心施加它们到
11.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 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 易之也。\
12.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 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 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13.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 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 爱也。”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 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 因此用羊去替换它。” 12.(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的动物替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 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 什么区别呢?” 13. 齐宣王笑着说:“这当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的确) 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用羊替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 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14.(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 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 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 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4.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 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注:无以(不得已“以”“已”,止)
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成为霸主,
齐
号令诸侯,最终统一天下——霸道
孟
宣 王
用“仁”治国,以“民”为先,保民而
子
王,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王道
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
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 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 子。(照此理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诗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
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兼词, 弟,来治理好家国。’说的就是拿这样的心施加它们到
11.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 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 易之也。\
12.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 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 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13.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 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 爱也。”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 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 因此用羊去替换它。” 12.(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的动物替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 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 什么区别呢?” 13. 齐宣王笑着说:“这当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的确) 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用羊替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 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14.(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 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 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 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齐桓晋文之事》逐句翻译优秀PPT课件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
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Hale Waihona Puke 曰:“否。”说:通“悦”,高兴
钧:30斤为一钧
忖度:揣测,估量
而:表转折 于:到 独:究竟 为:因为
之:主谓之间,不译 见:表被动 形:表现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异:区别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 力的缘故;老百姓不被安抚,是因为不肯布施恩德。所以,大王您不能行 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笑着说:“这真的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 (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 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 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何处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 兼“词诸曰王对”:见曰的“之:用臣,“闻曰将法之:以胡“衅龁 牛钟曰 何。:之”‘?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之乎 “诸王”曰,:位于“句舍末之,!“吾之不”忍是其代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 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 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没有妨害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不接近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
厨也。”
第一部分第2层(3-14)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
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
4.性善论: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
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一
说孟子和弟子)所编著,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
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指绚丽的色彩。
采同”彩“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
形容词做名词,
又轻又暖的衣服
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
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揣测,估量 宾语前置句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的原因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没有妨害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不接近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
厨也。”
第一部分第2层(3-14)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
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
4.性善论: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
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一
说孟子和弟子)所编著,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
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指绚丽的色彩。
采同”彩“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
形容词做名词,
又轻又暖的衣服
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
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揣测,估量 宾语前置句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的原因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四、作业布置
“孟子的言论,往往有不刊之论,这是其不朽之处。但这也 是他的障眼法。他的正大之论,往往和他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不构成对应关系:他的哲理,或不能从他摆出的事实中推理出 来,或不能解答他要论证的问题。所以,他的文章,徒以气势 胜,而缺乏内在逻辑。……总之,孟子用正义的原则来代替逻 辑的原则,又用他那半通不通的逻辑推理代替事实,正如同用 复仇行为代替法律审判,又用推理来断案。”
一、话中识“图”
3.孟子真正想谈论的是什么?
意图:孟子想避开武力征伐的话题,想 向齐宣王宣扬如何行王道。
二、掌握“话语权”
(一)“牛羊”之说,投其所好。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 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 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施政措施
一是“制民之产”(富民),二是“谨庠序之 教”(教民)。
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这是“王道之始”; 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问:从“齐桓之说”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眼中的理想 社会是什么样的?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 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社会。首先, 这个社会的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 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 商者、行者欲来,天下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 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 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 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苦难。总之,国泰民安,天 下太平。
统编版必修高一下册《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26张PPT)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到“王请度之”) 主要论说宣王有实行王 道的基础,然而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到“孰能御之”) 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 敦促宣王放弃霸道;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吸引宣 王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到篇末)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 产”和“谨庠序之教”。
“吾惛,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
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通读全文并结合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a.孟子的主张是 什么?b.齐宣王的看法与孟子是否一致?
王道 vs 霸道
Step 1: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四、《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孟子·梁惠》王。上它的主 要内容是写 劝孟说子 放弃齐宣王,采纳“霸道 ”的 主张保发民政而施王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 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写作特点。论辩
齐桓晋文之事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11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
引导方法: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 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Step 4:同时,为宣王说明没有施行“保民 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 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PPT
整顿军队
齐桓公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改革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晋文公的崛起
流亡经历
晋文公在位之前曾流亡国外,积累了 丰富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经验,为其 日后统治打下了基础。
重振晋国
晋文公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 施,重振晋国国力,使得国家逐渐摆 脱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整顿内政
二人都具有强烈的改革精神,敢于打破旧 有的制度束缚,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 展的改革措施。
军事才能
外交手腕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能够领导军队取得胜利,为国家拓展疆土 和维护国家安全。
二人都具有高超的外交手腕,能够与其他 国家进行灵活的外交周旋,为国家争取利 益和地位。
03
齐桓公与晋文公的统治策略
晋文公推行了一系列内政改革,加强 中央集权,抑制卿大夫势力,使得国 家政治逐渐稳定。
发展经济
晋文公鼓励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 展,加强国内市场和货币体系的统一,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二人的共同点
政治才能
改革精神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 眼光,能够准确地把握国内外形势,制定 出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和政策。
05
总结
对齐桓晋文之事的评价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 两位霸主,他们的事迹在历史
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齐桓公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经 济、强化军事等手段,成功地 提升了国家的实力和地位,成
为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公则通过实行“尊王”政 策和“修文教、定军令”等措 施,迅速崛起并取得了霸权地 位。
然而,他们的统治也存在一些 问题和不足,如对人民的剥削 和压迫、对其他诸侯国的侵略 和战争等。
背景介绍
齐桓公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改革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晋文公的崛起
流亡经历
晋文公在位之前曾流亡国外,积累了 丰富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经验,为其 日后统治打下了基础。
重振晋国
晋文公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 施,重振晋国国力,使得国家逐渐摆 脱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整顿内政
二人都具有强烈的改革精神,敢于打破旧 有的制度束缚,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 展的改革措施。
军事才能
外交手腕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能够领导军队取得胜利,为国家拓展疆土 和维护国家安全。
二人都具有高超的外交手腕,能够与其他 国家进行灵活的外交周旋,为国家争取利 益和地位。
03
齐桓公与晋文公的统治策略
晋文公推行了一系列内政改革,加强 中央集权,抑制卿大夫势力,使得国 家政治逐渐稳定。
发展经济
晋文公鼓励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 展,加强国内市场和货币体系的统一,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二人的共同点
政治才能
改革精神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 眼光,能够准确地把握国内外形势,制定 出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和政策。
05
总结
对齐桓晋文之事的评价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 两位霸主,他们的事迹在历史
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齐桓公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经 济、强化军事等手段,成功地 提升了国家的实力和地位,成
为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公则通过实行“尊王”政 策和“修文教、定军令”等措 施,迅速崛起并取得了霸权地 位。
然而,他们的统治也存在一些 问题和不足,如对人民的剥削 和压迫、对其他诸侯国的侵略 和战争等。
背景介绍
《齐桓晋文之事》pptx课件(10页)
●晋文公—— 将其与
“子犯”相比, 看其一代霸主 之气
塑造人物的方法
●1.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 ●2.他人的陪衬 ●3.个性化的语言 ●4.细节描写“夜缒而出”
叙事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亡郑利晋而阙秦
三
说退秦师 存郑利秦
点 理
晋师撤离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由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
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
公子,姬出也②,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③,
而天不靖晋国④,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
上人⑤,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⑥,其过子
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翻译
①叔詹,郑国大夫。 ②姬出,姬姓父母所生, 因重耳父母都姓姬。 ③离,同“罹”(lí),遭受。 ④靖,安定。 ⑤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三人。 ⑥侪(chái):类。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 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 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 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 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 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 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 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 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 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 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 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 詹的劝告。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
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
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
“子犯”相比, 看其一代霸主 之气
塑造人物的方法
●1.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 ●2.他人的陪衬 ●3.个性化的语言 ●4.细节描写“夜缒而出”
叙事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亡郑利晋而阙秦
三
说退秦师 存郑利秦
点 理
晋师撤离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由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
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
公子,姬出也②,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③,
而天不靖晋国④,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
上人⑤,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⑥,其过子
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翻译
①叔詹,郑国大夫。 ②姬出,姬姓父母所生, 因重耳父母都姓姬。 ③离,同“罹”(lí),遭受。 ④靖,安定。 ⑤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三人。 ⑥侪(chái):类。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 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 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 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 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 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 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 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 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 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 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 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 詹的劝告。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
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
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课件PPT
基础知识
疏通文意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 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 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 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他曾游魏,说惠王,惠王不能用。于是他去齐 国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终不得重 用。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 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先隐主旨不谈,从侧面、反面入手,逐渐引 向主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 起伏,毫不板滞。其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 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也说明环境能改变 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 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 “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 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 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 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告诉,名作动
20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
挟着(夹在腋下) 相当于“而”,表修饰
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
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这类
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肥甘:形容词做名词, 肥美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做名词,轻暖的衣服
抑:还是
采:通“彩”
声音:指音乐 便嬖:左右的宠臣
27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8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主谓倒装句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
其 没有妨碍 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吃,动 因此 远:远离,形作动 ;厨房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2《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积累课件(共1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鲍鹏山在《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 说,庄子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 连篇,奇怪迭出。惊魂甫定,发现:竟是朝暾tūn夕月, 落崖惊风。
我们读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朝暾夕月:早晨的太阳和晚上的月亮。 落崖惊风:景观壮美,撼人心魄。
造化把神秀聚焦在这个 “槁项黄馘xù”(枯 瘦的项颈,发黃的面容, 形容非常饥瘦)的哲人 身上。
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 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 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 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 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 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 主义。
舞蹈化,雄壮乃有中力《经(首古》之代会宋国祭祀求雨)
音乐化,刚柔并济(祈谷养生)
2.现在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我把“庖丁解牛”的“解”字换成庖丁 “宰”牛、庖丁“杀”牛、庖丁“屠”牛行不行?
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
暗示牛在无痛苦情形之下被“解”,说明庖丁解牛的技艺达到了至高境地。
(二)再读课文,探究“解牛之道”
庖丁解牛
《庄子》
我曾说庄子是表情古怪的,这是因为我无法想像他的形象。 孔子似乎是一贯严正而间或幽默的;孟子是气势汹汹咄咄逼人的;
韩非子是怀才不遇冷峻孤单的;但庄子呢?他的表情太丰富了,一 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湎往事的 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的泛舟者、闲钓者;一会儿又是 土屋前闲坐无聊的穷汉;有时他去远游,有时他又安坐 家中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他的思想——我们确实无法界定他的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表修饰
8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衅钟。’王曰:‘舍之!吾不
忍宾词其语,觳前到觫置,,。往之若,无动罪而就省死略以地句:。。介’以词对(,曰之用):衅‘钟然则废衅钟与?’句这首样连那词么,既然
恐惧发抖 若:这样。 就:动词,靠近,走向
能不太了解了。
作者作介者绍介绍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
(今山东邹城)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口
号,兼言仁与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
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在儒家学派中其地
孟子智慧
仁政 王道
孟子提出“以羊易牛”事例 肯定齐宣王不忍之心, 具备行王道条件
孟子策略:肯定善心取得信任 “百姓皆以王为爱”“无伤也”
齐宣王表现: “诚有百姓者”
以羊易牛
“王笑曰”“王说” 有基础
(不忍之心)
心有戚戚,有所接受
论辩艺术:因势利导,层层推进, 攻心为上
对立
接受
这部分孟子挖掘了齐宣王身上具备的行王道的潜质——仁心
怜悯,痛惜
区别
如果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
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恶:怎么/那里
翻译:齐宣王说:“有这样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 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 “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就是 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 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 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 什么区别呢?”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50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王说¹,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duó)² 之。’夫子之谓也³。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qī)戚⁴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何也?”
¹说:同“悦”,高兴。“《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 ·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 ²忖度:揣测。 ³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 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 ⁴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曰:“王无异¹于²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 (wū)知之³?王若隐⁴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⁵焉?”
¹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 ²于:对。 ³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怎,如何。⁴隐:哀怜。⁵何 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 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 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 呢?”
层次结构
第一层: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 他有称霸的企图。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 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 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 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 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 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仲尼:孔子的字。 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 ,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 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 下。
张伟 齐桓晋文之事(改)逐句翻译课件(共29张PPT)
第一部分
❖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 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 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 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 “不能”,而是“不为”。
而:表修饰 之:到,往 以:用 舍:释放 觳觫:恐惧战栗,发抖的样子 若:这样 而:表转折
就:走向 然则: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以:用 易:替换换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之”代指“牵牛”这 件事,“乎”表示疑问语气,吗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这样一件事说:‘您在大殿上坐着,有个人牵着牛从殿 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牵)牛到哪里去?” (那人)回答说:“将用它来祭钟。” 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受死
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向长 辈弯腰(作揖);一说,折枝,就是折取树 枝;再一说,折枝,即按摩肢体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代词,这 老:形容词做动词,尊敬 老:形容词做名词,老人 以:表递进,进而,从而 及:推及,推广到 幼:形容词做动词,爱护 幼:形容词做名词,孩子
(孟子)说:“用胳膊夹着泰山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向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 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不是用胳膊夹着泰山跳过渤 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这是向长辈弯腰(作揖)这一类的 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 到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行(统一)。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
13
齐桓晋文之事
听课文朗读
.
14
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部分【齐宣王问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重点实词: 以 :通 “已” , 止,不得不。
1. 无以,则王乎? 王:王道 2. 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3. 以羊易之 易:替代 4.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 5. 齐国虽褊小 褊小:狭小 6.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觉得……奇怪 7.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痛惜,哀怜
.
15
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部分---重点虚词
重点虚词
1. 莫之能御也
莫:没有谁
2. 牛何之 之:动词,往,到
3. 将以衅钟 以:介词,用
4. 不识有诸 诸:相当于“之乎”,这件事,吗
5.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之:取消句子独
7.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立性,不译
鼻孔向上翻翘,头颅大,头发少,颈部喉结比男人
的还要大,皮肤黑红,好大年纪未出嫁。当时执政
的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性格暴烈,喜欢被
人吹棒,全国上下人心惶惶。钟离春虽然貌丑,但
饱读诗书,志向远大,她为了拯救国家,冒着杀头
的危险,当着齐宣王的面一一陈述他的劣迹,并指
出如果不悬崖勒马,就会国破家亡。齐宣王听后不
2. 王许之乎 许:相信,认可
3.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
4. 为长者折枝 枝:通“肢”,肢体 5. 语人曰 语:告诉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
7.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爱护 8. 刑于寡妻 刑:通“型”,作榜样
9. 权,然后知轻重 权. :用枰称
18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98张
孟母断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 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 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 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 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 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 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 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 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
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 吧!”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 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 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 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文 本 研 读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解读】:
借机提出论点“保民 而王”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如:如何 则:才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保:安抚 何由:从何处 御:阻挡,抵挡
【译】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ppt课件
8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名词作动词,表现。以何异,宾语前置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具体表现上什么区别?”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 枝,通“肢”,肢体。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 天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 类也。
•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 听吗?”
• 王笑而不言。
16
•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 与?
• 为,因为。肥甘,轻暖,都是形容词作名 词,肥美的食物,又轻又暖的衣服。
• “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又轻又暖 的衣服不够穿吗?
17
•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 与?便嬖(piánbì)不足使令于前与?
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7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 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为(wéi, 是)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 王(wáng)之不王(wàng),不为也,非不能 也。” 独何与,独,副词,究竟。与,通“欤”。之, 提宾标志。为不用明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 。不 为也,非不能也。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22
• 曰:“可得闻与?” • “(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 孰,谁。 • “(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
胜呢?” • 曰:“楚人胜。”
23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 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名词作动词,表现。以何异,宾语前置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具体表现上什么区别?”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 枝,通“肢”,肢体。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 天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 类也。
•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 听吗?”
• 王笑而不言。
16
•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 与?
• 为,因为。肥甘,轻暖,都是形容词作名 词,肥美的食物,又轻又暖的衣服。
• “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又轻又暖 的衣服不够穿吗?
17
•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 与?便嬖(piánbì)不足使令于前与?
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7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 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为(wéi, 是)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 王(wáng)之不王(wàng),不为也,非不能 也。” 独何与,独,副词,究竟。与,通“欤”。之, 提宾标志。为不用明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 。不 为也,非不能也。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22
• 曰:“可得闻与?” • “(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 孰,谁。 • “(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
胜呢?” • 曰:“楚人胜。”
23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 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 后快于心与?”
• 抑,难道。副词,表反诘。危,使动, 使……受到危害。
13
• 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 权,名词作动词,用秤称轻重。度,衡量 长短。(度duó,推测,估计。揣度,测度, 度德量力 )甚,厉害,严重。
• 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 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的思想感 情)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于)胡龁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动词,往。而,连词,顺承(修饰)。(把)
牛(牵)到哪里去?
Hale Waihona Puke 对曰:“将以(之)衅钟。”王曰:“舍之!吾
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 。若,这样。就,
接近,走向。而,连词,转折。
3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 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与,通“欤(yú)”, 语气词,表疑问 。何可,哪能。以,用。易, 换。识,知道。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 知王之不忍也。”
是,这样的。以,认为。爱,吝啬,舍不得。 固,本来。之,主谓间。 忍,忍心。
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
12
•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 为而已矣。
• 古代的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 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 何与?
•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 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 原因呢?
5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是,这。诚,到底。而,因果关系。易之以羊, 就是“以羊易之”,状语后置。宜乎百姓之谓我 爱也,就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宜,应当, 理所当然。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 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然,对。诚,的确,确实。何,怎么。即,就是。 故,所以。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 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 羊何择焉?” 无异,意动,不要感到奇怪。于,介词,对于。 之,主谓间。小,大,都是形容词的名词用法。 恶,疑问代词,怎么。之,代词,文中指“您的 用意”。若,如果。隐,怜悯,痛惜。则,那么。 何择焉,有什么区别呢?择,区别。
9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天下可运于掌。
• 老,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第二个“老”, 名词,长辈。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第二个“幼”,孩子。敬重自己的老人, 进而推广到尊重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 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 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无伤,没有妨害。乃,是。君子,有道德的人。 是以,以是,因此。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6
王说(yuè),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cǔnduó)之。’─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说,通“悦”,高兴。乃,这样。先生您说的这
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
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
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复,禀告。明,名词,视力。则,那么。许,赞
同。……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
(我的)视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
10
•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 刑,通“型”,典范,作动词, 做榜样。至于,推及到。(做 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做好榜 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 一家一国。
11
•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 举,拿。斯,这,这样的。诸,兼词,相
当于“之于”。而已,罢了。 •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天下(使天下安
8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名词作动词,表现。以何异,宾语前置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具体表现上什么区别?”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 枝,通“肢”,肢体。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 天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 类也。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1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得,能,可。闻,使动,使……听到 。乎,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对,回答。徒:门徒(类)。无道,没有称道。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无
以,则王(wàng)乎?” 。
以是,因此。 无以,不能不说。以,通
“已”,止。则,那么,就。王,动词,行王道
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7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 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为(wéi, 是)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 王(wáng)之不王(wàng),不为也,非不能 也。” 独何与,独,副词,究竟。与,通“欤”。之, 提宾标志。为不用明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 。不 为也,非不能也。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仁政)以统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如,如何,怎么样。则,才。矣,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安定,安抚。莫,没有什么人。之,他。
御,抵御。
2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若,像。者,……的人。乎哉,语助词
曰:“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曰:“臣
闻之
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 后快于心与?”
• 抑,难道。副词,表反诘。危,使动, 使……受到危害。
13
• 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 权,名词作动词,用秤称轻重。度,衡量 长短。(度duó,推测,估计。揣度,测度, 度德量力 )甚,厉害,严重。
• 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 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的思想感 情)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于)胡龁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动词,往。而,连词,顺承(修饰)。(把)
牛(牵)到哪里去?
Hale Waihona Puke 对曰:“将以(之)衅钟。”王曰:“舍之!吾
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 。若,这样。就,
接近,走向。而,连词,转折。
3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 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与,通“欤(yú)”, 语气词,表疑问 。何可,哪能。以,用。易, 换。识,知道。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 知王之不忍也。”
是,这样的。以,认为。爱,吝啬,舍不得。 固,本来。之,主谓间。 忍,忍心。
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
12
•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 为而已矣。
• 古代的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 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 何与?
•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 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 原因呢?
5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是,这。诚,到底。而,因果关系。易之以羊, 就是“以羊易之”,状语后置。宜乎百姓之谓我 爱也,就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宜,应当, 理所当然。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 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然,对。诚,的确,确实。何,怎么。即,就是。 故,所以。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 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 羊何择焉?” 无异,意动,不要感到奇怪。于,介词,对于。 之,主谓间。小,大,都是形容词的名词用法。 恶,疑问代词,怎么。之,代词,文中指“您的 用意”。若,如果。隐,怜悯,痛惜。则,那么。 何择焉,有什么区别呢?择,区别。
9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天下可运于掌。
• 老,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第二个“老”, 名词,长辈。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第二个“幼”,孩子。敬重自己的老人, 进而推广到尊重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 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 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无伤,没有妨害。乃,是。君子,有道德的人。 是以,以是,因此。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6
王说(yuè),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cǔnduó)之。’─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说,通“悦”,高兴。乃,这样。先生您说的这
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
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
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复,禀告。明,名词,视力。则,那么。许,赞
同。……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
(我的)视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
10
•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 刑,通“型”,典范,作动词, 做榜样。至于,推及到。(做 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做好榜 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 一家一国。
11
•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 举,拿。斯,这,这样的。诸,兼词,相
当于“之于”。而已,罢了。 •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天下(使天下安
8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名词作动词,表现。以何异,宾语前置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具体表现上什么区别?”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 枝,通“肢”,肢体。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 天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 类也。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1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得,能,可。闻,使动,使……听到 。乎,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对,回答。徒:门徒(类)。无道,没有称道。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无
以,则王(wàng)乎?” 。
以是,因此。 无以,不能不说。以,通
“已”,止。则,那么,就。王,动词,行王道
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7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 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为(wéi, 是)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 王(wáng)之不王(wàng),不为也,非不能 也。” 独何与,独,副词,究竟。与,通“欤”。之, 提宾标志。为不用明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 。不 为也,非不能也。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仁政)以统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如,如何,怎么样。则,才。矣,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安定,安抚。莫,没有什么人。之,他。
御,抵御。
2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若,像。者,……的人。乎哉,语助词
曰:“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曰:“臣
闻之
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