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分泌因子促进难愈性创面愈合的机制及应用前景

合集下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标志分子 C D 3 1 , 造 血 细 胞 的表 面 分 子 C D1 4 、 C D 3 4 、 C D 4 5也 为 阴 性 。 1 9 9 1年 S i m mo ms 首 次 报 道 他 们 鉴
别了 B MS C s 的 抗体 S T R O一1 , 目前 较 为公 认 的 B M— S C s的表 型 分 子 为 : S H 2 ( C D 1 0 5 , 内皮 糖 蛋 白) 、 S H 3 ( C D D I 6 6 , 白细胞 活化黏 附 分 子 ) 和 S H 4( C D 7 3 , 5 一 核苷 酸 酶 ) , 但 是 否 表达 C D 1 2 3 、 C D 1 2 0 、 C D 1 2 7及 H L A— A B C等分 子 , 科 学界 尚未 达成 共识 。
CD2 5 CD3 4 CD51 CD6 2E CD6 2P CD8 0 CD8 3 CD8 6、 CD1 4 4 1 3 3 。
种 比较 原始 的 骨髓基 质 细胞 , 是最 易 于分离 的成体
干细胞 之一 , 但 其 含 量较 少 , 仅 占骨髓 中单 个 核 细 胞
血、 外周血、 卵 黄囊 、 脾脏 、 肾脏 、 牙髓 、 肌肉、 脂肪、 羊
膜 及 真皮 组织 中均 有 问充 质 干 细胞 的存 在 。 因此 很 多学 者认 为这 种具 有 多 分 化 潜 能 的 问充 质 干 细胞 广 泛 存在 于 多种 器官 间质 及结 缔组 织 中
二、 B MS C s的 分 离 培 养 及 鉴 定
s t e i n等 … 在 塑料 培 养 皿上 培 养全 骨 髓标 本 时 首 次发
现, 经 过后 人在 此 基 础 上不 断地 改 进 , 使 得 这 种 方 法 变 得简 单 易行 , 即, 将 收 集 到 的 全 骨髓 标 本 接 种 到 塑 料 培养 皿 中 3 7 ℃、 5 % C O 孵 箱 内培 养 4 8 h后 首次 换 液, 以后 每 3天 换 1次液 , 以除去 不贴 壁 的细 胞 , 直至

脂肪干细胞对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对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的 病 理 生 理 过 程 . 大 体 可分 为 炎 症
反应 、 肉芽 组 织 形 成 、 再上皮化及伤 I = I 愈 合 后 塑 形 四 个 阶段 , 是一 个 多 种 细 胞 参 与 的 有 序 变 化 过 程 目前 . 难 愈 或 不 愈 创
中促 炎 因 子 白细 胞 介 素 一 1 f I L 一 1 ) 、 白细胞介素 一 NI L 一 6 ) 、 单 核 细 胞 趋 化 蛋 白一 I ( T C P 一 1 1 表达下降 . 抗 炎 因 子 白细 胞 介 素 一 1 0 f I L 一 1 O ) 表达 上 升 ,推 测 A D S C s 促 进 皮 肤创 面 的 愈 合 机 制 可 能与 A D S C s 降低 创 面局 部 的炎 症 反 应 相 关 1 - 2 促 进 肉 芽 组 织沉 积 成纤 维 细胞 是 疏 松 结 缔 组 织 的主 要 细 胞 成 分 在 伤 口愈 合过程 中 . 成纤维细 胞可迁移 到伤 I : 1 . 并 通 过 有 丝 分 裂 大 量 增殖 . 合成 和分泌大 量的胶原 纤维和基质成 分 . 与 新 生 毛 细 血 管 等共 同形 成 肉芽 组 织 . 填 补 伤 口组织 缺 损 。
w o u n d s t i l l r e ma i n s t o b e a b i g c h a l l e n g e f o r p l a s t i c s u r g e o n s .W i t h t h e d e e p e n i n g o f ADS Cs r e s e a r c h e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 0 1 3年 4月
第 9卷 第 2期

1 O 9・

难愈创面的研究进展

难愈创面的研究进展

难愈创面的研究进展郑旺;肖志波;王瑜;李宁;牟斌【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446-448)【作者】郑旺;肖志波;王瑜;李宁;牟斌【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科,哈尔滨 150086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科,哈尔滨 150086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哈尔滨 150086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科,哈尔滨150086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哈尔滨 15008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9.5难愈创面是与部位和宿主有关的特殊性创面,它通常由于各种不同因素作用导致的创面不能进入正常的愈合过程,而是进入了一种病理难恢复状态。

近几年对难愈创面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侧重点,本文就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在西方国家,难愈创面主要由于糖尿病足、压迫性溃疡和下肢静脉溃疡造成。

糖尿病逐渐成了全球高发性疾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所占的比例较大,其中约15%的患者会发生足部溃疡。

据研究,全球每年有超过150万的患者可出现各种压迫性溃疡,老年患者居多。

另外,全球范围内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病率为0.86%,其中50%患者可能会发生溃疡。

由此可见,难愈创面的主要发病原因为糖尿病足及各类溃疡。

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存在差异,难愈创面的发病原因有所不同。

在非洲的马拉维,最常见的难愈创面是感染性创面。

国内付小兵等指出九十年代,中国难愈创面患者发病率1.5%~3.0%,以创伤感染为主,中青年患者居多,60岁以上的老人则多见糖尿病足和各种压迫性、静脉性溃疡[1];而现今难愈创面的发病率未见明显升高,中老年人群居多,主要原因为糖尿病、创伤、压迫性溃疡、医源性感染等[2]。

可以看出,糖尿病方面仍然是难愈创面高发的主要原因。

难愈创面愈合是多种类型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基质成分参与修复的复杂过程,使得创面达到解剖及生理功能。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作者:杜晓琳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8期[摘要]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病程比较漫长。

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生理痛苦,也会对患者心理造成影响。

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目前我国医学界对于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成绩。

但是并没有确定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机制,在治疗上也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因此。

本文通过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Q9析。

研究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病机制;生理;心理[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2096-5249(2019)14-270-02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是指各种原因形成的溃疡,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仍旧没有愈合以及愈合倾向,因此被称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

患者的皮肤组织出现了缺损,因此无法正常有规律的进行修复,导致创伤久久无法愈合。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并且会伴有其他的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偏瘫,高血糖等疾病,病理机制比较复杂,治疗难度比较大,并且需要长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因此,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已经成为目前医学界的重点与难点。

本研究就这一问题,探讨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特点,希望能够为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帮助。

1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病特点我国在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研究起步较早。

而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类疾病在治疗上非常棘手,并且占用了过多的医疗资源,给患者家属,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足,静脉性溃疡,压迫性溃疡就是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类疾病中的典型。

1.1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继发于糖尿病或是其他因素(感染,烧伤,擦伤等),患者的皮肤以及深层组织出现缺损,创面难以愈合。

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合并其他疾病,病情发展后,便形成了糖尿病足,难以愈合,为了挽留患者生命,临床上会截取患者的患肢,保住患者的生命。

干细胞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探究

干细胞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探究

干细胞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探究近年来,随着医学的深入研究,有关干细胞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中的运用有了更深入地研究。

本文首先阐述了慢性难愈合创面的诊治现状,其次对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全面探究和分析,以此为慢性难愈合创面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地参考依据,有效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

标签:干细胞;慢性难愈合创面;应用探究慢性难愈合创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溃疡,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多的特点,虽然不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随着病情的延长极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继而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及经济压力。

因此,采取何种方法修复慢性难愈合创面仍然是临床研究的重大课题。

现阶段,有关干细胞修复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工作受到众多医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就干细胞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展开全面探究,以供参考。

1诊治现状慢性难愈合创面继发于糖尿病、静脉曲张等各类疾病的患者,具有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加之病程周期长,进而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而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该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1]。

临床上,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如中医药、细胞生长因子、封闭式负压引流等方法,但不同方法的疗效不同,因而针对其临床治疗选择何种治疗手段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干细胞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分析2.1干细胞內容概况干细胞也称作起源细胞,属于一类未分化细胞,具有分化潜能、自我复制、增殖潜能等特点,一般呈椭圆形,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端粒酶活性。

在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干细胞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普遍关注,现已成为创面愈合修复中的研究热点。

2.2干细胞的临床应用2.2.1表皮干细胞该类干细胞在人体皮肤组织中属于一种特异性干细胞,是皮肤新陈代谢的重要标志,与创面愈合修复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临床上,在皮肤缺损范围较大的创面中实现皮肤再生,单凭创面自身修复是远远不够的,但通过培养自体皮,以及在皮肤再生能力的作用下促进创面修复是可以实现的[2]。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林晓莹;汪虹;谭元【摘要】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与人类许多疾病有关.HGF在创面修复中主要介导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存活,调节血管新生、基质沉积和降解,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并减少瘢痕形成.本文旨在总结在创面修复中HGF的作用及其与其他生长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尤其是难愈合创面的修复提供新的启示.【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5页(P822-826)【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创面修复;糖尿病【作者】林晓莹;汪虹;谭元【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科云南省烧伤研究所,昆明65010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科云南省烧伤研究所,昆明65010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科云南省烧伤研究所,昆明6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1近年来,与人口老龄化高度相关的糖尿病、压力性损伤等所致难愈合创面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创伤修复领域研究的重大医学问题[1]。

创面愈合是一个严格调控的复杂过程,与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等密不可分,其中细胞因子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并取得突出的进展。

最强的促进肝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被发现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研究表明HGF可由多种细胞分泌产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其中对于组织的修复功能已经得到肯定,在创面修复中可望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就HGF在创面修复中的相关机制和应用研究,及与其他生长因子的相互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尤其是难愈合创面的修复提供新的启示。

HGF及其信号转导HGF有着高效的促血管形成作用,最早作为“最强的肝细胞再生促进剂”被发现[2],其分子结构为一个含有α链和β链的异二聚体,由728个氨基酸的单链前体蛋白裂解而来。

GM—CSF与创面修复

GM—CSF与创面修复

GM—CSF与创面修复糖尿病相关性溃疡、静脉瘀滞性溃疡、烧伤残余创面、深Ⅱ度烧伤创面以及各种原因不明的难愈性创面,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而关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是多年来中外学者探讨的热点。

创伤愈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细胞协作的过程。

该过程中设计的细胞包括: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血小板等,在炎症反应以及愈合过程中这些细胞迁移、浸润以及增殖分化,最终修复创面。

这个过程被体内的复杂的信号系统调控,包括许多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以及化学因子,其中比较重要的有EGF、VEGF、GM_CSF、PDGF、CTGF以及IL等[1]。

本文主要参阅有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b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与创面修复的研究文献,对GM-CSF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应用综述如下。

1 GM-CSF的来源、理化特性以及与创面修复相关的生物学特性GM-CSF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最初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化疗放疗后以及严重感染等免疫低下患者。

GM-CSF是由12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是具有2个N-糖基化位点和3个O-糖基化位点的糖蛋白,含有四个半胱氨酸组成的2个二硫键,分子量从14.5~32kd不等的9条蛋白质带组成[2]。

GM-CSF由活化的T细胞、角质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等分泌,并可以通过自分泌及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这些细胞,影响其趋化、增殖和成熟[3-4]。

创面上的GM-CSF来源于炎症反应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角质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其中以角质细胞为主[5]。

GM-CSF 在正常皮肤以及血液中含量极低,难以检测到,形成创面或者炎症刺激后局部皮肤以及血液中GM-CSF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其与创面局部反应有关。

GM-CSF 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理作用。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进展I. 综述慢性难愈性创面(Chronic nonhealing wounds)是指在较长时间内未能达到正常愈合状态的创面,通常超过23个月。

这类伤口的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引发感染、疼痛、瘢痕和功能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重点关注新型敷料、生物材料、生长因子、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定义和常见原因慢性难愈性创面是指在正常治疗和护理措施下,创面愈合时间超过6周,甚至更长时间仍未愈合的创面。

这类创面通常由于感染、糖尿病足、缺血坏死等原因引起,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康复进程。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是导致创面难以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感染会导致创面炎症反应加重,破坏组织结构,影响创面愈合。

缺血缺氧:血管病变、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导致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缺氧从而影响创面的愈合过程。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发生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导致足部溃疡、感染难以愈合。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低下的患者,如长期使用激素、放疗、化疗等药物或患有某些免疫性疾病,容易导致创面感染、炎症反应加重,影响愈合过程。

外伤:严重的外伤创伤可能导致组织损伤严重,创面面积大、深度深,使得创面愈合难度增加。

其他原因:如营养不良、放射治疗后遗症、手术后并发症等都可能导致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

当前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创面愈合机制复杂: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如炎症、感染、血管新生、细胞增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创面的愈合过程变得异常复杂,难以预测和控制。

因此在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时,需要深入研究创面愈合的各种机制,以便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有限:目前针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主要包括局部应用药物、生物敷料、物理疗法等。

中医外用药物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用药物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用药物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的研究进展作者:李毓欣郑向龙李雪梦杨丽娟王万春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4年第06期【摘要】皮肤慢性溃疡是伤口长期愈合困难所形成的创面。

文章回顾了近十年来静脉曲张性溃疡、动脉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压力性溃疡等其他慢性溃疡的中医外用药物临床运用,分析得出中医外治药物具有分期辨证、直达病所、虚瘀为本、多元治疗等特点,以期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诊治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皮肤慢性溃疡;臁疮;脱疽;中医外用药物【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12-0060-04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12.zgmzmjyyzz202412013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kin Ulcers with Topical Drugs in Chinese MedicineLI Yuxin1 ZHENG Xianglong1 LI Xuemeng1 YANG Lijuan1 WANG Wanchun2*1.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 ChinaAbstract:Chronic skin ulcers are wounds that form when a wound fails to heal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varicose ulcers, arterial ulcers, diabetic ulcers, pressure ulcers and other chronic ulcers in the past ten years, and analyze and conclude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ged identification, direct access to the place of disease, deficiency and stasis as the ba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treatment,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ideas and method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clinical related research.Key words:Chronic Skin Ulcers; Polyposis; Deglutition; Topical Chinese Medicine皮膚慢性溃疡(chronic skin ulcer,CSU)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机体正常皮肤或黏膜损伤,皮肤完整性受到破坏,两周以上未痊愈者为慢性溃疡,一月以上无明显愈合倾向者为慢性难愈性溃疡,其具有病程长、难愈合且常伴有其他基础性疾病。

prp治疗难愈性创面

prp治疗难愈性创面
PRP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实践经 验与建议
实践经验总结
患者筛选
PRP治疗难愈性创面适用于特定 患者群体,如糖尿病足溃疡、压 疮等。在实践中,医生需根据患 者具体情况进行筛选,确保治疗
的适用性。
操作技巧
医生需熟练掌握PRP制备和注射 技术,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 性。同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
免感染风险。
匀涂抹在创面上,或喷洒在创 面的表面。
包扎固定
05 用无菌纱布包扎创面,固定好

定期换药
06 根据创面的愈合情况,定期更
换纱布和药物。
注意事项
确保无菌操作
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 菌原则,防止感染。
避免过敏反应
如果患者对PRP中的某些成分 过敏,应提前告知医生。
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PRP治疗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 配合使用,如清创、抗炎药物 等。
定期复查
治疗后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以 便及时了解创面的愈合情况。
03
PRP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优势与 效果
优势分析
促进创面愈合
PRP含有高浓度的血小板和生长因子 ,能够加速创面愈合过程,缩短愈合 时间。
减少疤痕形成
PRP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 有助于减少疤痕的形成,使创面愈合 更为美观。
降低感染风险
降低感染风险
临床数据表明,PRP治疗 难愈性创面能够显著降低 感染风险,减少抗生素的 使用。
成功案例分享
糖尿病足溃疡
一位65岁的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溃疡久治不愈,经过PRP治疗后,创面愈合 迅速,未留下明显疤痕。
慢性皮肤溃疡
一位72岁的老人因慢性皮肤溃疡长期无法愈合,经过PRP治疗后,创面愈合良 好,未发生感染。
PRP治疗的原理

慢性难愈合创面最近进展结合治疗指导建议

慢性难愈合创面最近进展结合治疗指导建议
验证。
基因疗法和组织工程技术
总结词
基因疗法和组织工程技术为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提 供了更广阔的前景,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详细描述
基因疗法可以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组织工 程技术可以通过构建人工组织或器官来修复损伤或替 换病变组织。这些技术在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中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03
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指导 建议
局部清创和抗炎治疗
总结词
局部清创和抗炎治疗是慢性难愈合创面治 疗的基础,有助于控制感染和促进创面愈 合。
详细描述
局部清创可以去除坏死组织和细胞,减轻 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抗炎治疗则可 以减轻炎症反应,防止感染,进一步促进 创面愈合。
生物材料敷料的应用
总结词
生物材料敷料具有保护创面、促进愈合、减少感染等作 用,为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治疗反应因人而异 ,有些患者可能会 出现不良反应或过 敏反应。
需要严格遵守医嘱 ,否则可能会影响 治疗效果。
治疗费用较高,可 能给患者带来经济 负担。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特征
创面表现为长期不愈、反复破溃、感染、疼痛等,甚至需要多次清创和换药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创面分类及成因
分类
根据成因不同,慢性难愈合创面可分为糖尿病足溃疡、压疮、血管性溃疡、放射 性溃疡、烧伤后慢性溃疡等。
成因
糖尿病足溃疡主要由糖尿病血管和神经病变引起,压疮主要由长期卧床、局部受 压引起,血管性溃疡主要由下肢血管病变引起,放射性溃疡主要由放射治疗引起 ,烧伤后慢性溃疡主要由烧伤后组织损伤引起。
04
结合治疗的优化策略与展 望
结合治疗的优化策略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修复及其作用机制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修复及其作用机制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修复及其作用机制严重创伤、大面积深度烧伤、慢性难愈性创面等的修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随着间充质干细胞(MSCs)研究的不断深入,MSCs的应用为复杂创面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

表皮干细胞(E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等多种MSCs被用于创面修复的研究,研究证明,这些MSCs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在脐带血、骨髓、外周血及脂肪等组织器官中存在多分化功能MSCs,由于伦理问题、来源有限、对机体损伤、致瘤性等多种因素限制了其在再生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hAMSCs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易于体外培养及扩增,免疫原性低、无致瘤性及多分化潜能强等特点,且人羊膜是隔离胎儿和母体的一层隔膜,是产后废弃物,基本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取材方便、来源充足,无血管、神经、淋巴等,使其在再生医学领域中的意义更为深远[1]。

创面修复是烧伤整形外科常见的难题,目前临床常用的创面修复方法存在治疗时间长、大面积烧伤患者皮源不足、瘢痕增生明显、皮瓣移植术后部分或全部坏死及皮瓣术后感觉功能恢复差等问题。

随着人们对hAMSCs研究的不断深入,用其来促进创面愈合、预防瘢痕增生、促进皮瓣存活及改善皮瓣术后感觉功能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

1 hA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hAMSCs来源于外胚层的羊膜上皮细胞和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2],其分离、培养及鉴定尚无统一方案。

以往用机械法成功地从人羊膜分离到hAMSCs[3]。

目前多用胰蛋白酶-胶原酶消化法获取hAMSCs。

hAMSCs与BMSCs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原代细胞呈梭形、圆形、星形或多角形,传代培养后一般变均匀一致,细胞表现为成纤维细胞样,梭形、排列紧密,放射状或漩涡状贴壁生长。

电镜观察发现hAMSCs有与肠道上皮细胞不一样的微绒毛,胞浆内有丰富的中间丝、脂质小滴及空泡,中等量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致密体,细胞或突起间可见细胞连接结构。

影响糖尿病伤口愈合机制研究进展

影响糖尿病伤口愈合机制研究进展

影响糖尿病伤口愈合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糖尿病伤口愈合障碍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大临床难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全球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探究其导致伤口愈合延迟及难愈合的分子机制已成为现代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糖尿病伤口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聚焦高血糖环境如何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炎症反应、细胞增殖与迁移、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等多个关键环节,并深入剖析诸如microRNA2965p、ILAGEs介导的信号通路及其对巨噬细胞活性和自噬过程的调控作用。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新型干预策略如自供电酶联微针贴片等技术在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方面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合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糖尿病伤口愈合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的理解,也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

二、糖尿病伤口愈合过程的生理病理基础高血糖状态是影响糖尿病伤口愈合的核心病理生理基础。

持续升高的血糖水平不仅直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新血管生成,进而导致伤口区域血流灌注不足和营养供应受限,而且还会干扰白细胞的功能,削弱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加重局部炎症反应。

高血糖还会影响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以及胶原蛋白的合成与成熟,这些都是正常伤口愈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步骤。

糖尿病状态下,胰岛素作用的抵抗性也对伤口愈合造成不利影响。

胰岛素作为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关键激素,在伤口愈合中起着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及维持组织稳态的作用。

当胰岛素作用效率降低时,会导致伤口部位的葡萄糖利用率下降,能量代谢紊乱,进而影响细胞增殖与分化,延缓伤口修复进程。

再者,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这不仅增加了受伤的风险,还使得伤口愈合时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和感觉减退,进一步阻碍了伤口处的清创、炎症消退以及肉芽组织形成。

糖尿病还会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加剧,增加促炎因子和抑制生长因子的比例,抑制巨噬细胞的极化至修复表型,同时也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平衡,这些都对伤口愈合中的降解与重建过程产生负面效应。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及生物学功能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及生物学功能

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组织特异性、组织协调性和动态调节性的蛋白质分子,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它们可以促进或抑制免疫反应,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调控炎症反应等。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及生物学功能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下面将就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和生物学功能进行深入探讨。

一、共同特点1. 多样性:细胞因子是一类结构多样,功能多样的蛋白质分子,包括趋化因子、生长因子、调节因子等多种类型。

2. 组织特异性:细胞因子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不同,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作用也因而表现出相应的组织协调性。

3. 信号传递:细胞因子通过与受体结合,传递信号,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这种信号传递过程是复杂而精细的。

4. 动态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调节,可以对机体进行动态调节,保持内稳态。

二、生物学功能1. 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或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调节炎症反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2. 细胞增殖和分化:生长因子是细胞因子中的一类,它们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参与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3. 炎症调节:趋化因子是一类可以引起细胞趋化反应的细胞因子,它们在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节炎症细胞的迁移和聚集。

4. 血管生成:某些细胞因子可以促进新血管的生成,参与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这对于糖尿病足、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5. 神经调节:部分细胞因子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神经细胞的发育和突触传递等生理过程。

细胞因子作为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在维持机体内稳态、抵抗外界侵袭、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及生物学功能,对于深入了解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开发新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细胞因子作为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n Ya-ru, Zhang Mei-rong, Gao Hong
Abstract BACKGROUND: Stem cells secrete numerous types of wound healing related factors.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feasibility of stem cell-secreted fac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wound, and the possible regulation and repairing mechanism. METHODS: A computer-based online search of Google, Pubmed Database and Wanfang Database were performed for articles and reviews. The key words were “chronic wound, refractory wound, cutaneous, wound healing, wound repair, diabetic wound, 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 cellular cytokine solution” in English, and “would repair, injury repair” in Chinese. A total of 57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and screened following reading titles and abstracts. Literatures about stem cell-secreted wound healing related factors were included. Repetitive and poor quality articles were excluded. Finally, 34 literatures were includ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 contains numerous wound healing related factors, which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in treating refractory wound. However, stem cell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or in different cultivation conditions will produce different secretions, thus further exploration is needed to resolve issues such as which kind of stem cells should be used to generate conditioned medium, how to stimulate stem cells to largely produce wound healing related factors, how frequent and at what dosage and timing should 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 be optimally applied.
Stem Cell Research Center,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3,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Sun Ya-ru★, Master, Stem Cell Research Center,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3,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omassun2008@
Correspondence to: Gao Hong, Master, Stem Cell Research Center,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3,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honggaogloria@
Sun YR, Zhang MR, Gao H. The future perspective and propose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tem cell-secreted factors in promoting refractory wound healing.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12;16(6):1125-1128. [ ]
2 结果
2.1 造成创面难愈的原因及经典治疗方法存在的问题 创 面愈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该过程通过细胞 因子的高度协调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的 相互作用来修复受损组织[1]。细胞因子的协调不良或功 能障碍均可导致创面愈合“失控”,在临床上表现为创 面难愈。
造成创面难愈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大类[2]:一类是 由病菌感染引起的创面难愈。这类创面难愈通常伴随免 疫细胞的异常激活。由于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免疫细胞的持续激活,释放大量炎性因子、活性氧簇和 蛋白水解酶,使创面局部处于长期过度的炎症反应阶 段,从而导致肉芽组织和表皮组织长期无法形成[3]。另 一类是由局部缺血缺氧导致的创面难愈。创面局部血供 不足引起营养成分及氧气供给的减少,造成胶原蛋白无 法有效合成,同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异常激活进一步导 致大量细胞生长因子的降解,影响了创面局部成纤维细 胞、表皮细胞和角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导致创面 长期不愈合[4-5]。
文章对创面难愈的主要原因及现阶段治疗 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干细胞分 泌因子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可行性及其可能的作 用机制。
1.1 资料来源 检索人相关内容:由第一作者检索 Google、
Pubmed 及万方数据库。 检索词:chronic, cutaneous, wound healing,
通讯作者:高宏, 硕士,青岛大学医 学院附属医院干 细胞研究中心,山 东省青岛市 266003 honggaogloria@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3-8225 (2012)06-01125-04
收稿日期:2011-07-12 修回日期:2011-08-04 (20110412008/W·W)
现阶段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原则首先是局部治疗服 从全身治疗,如糖尿病溃疡的治疗首先必须治疗糖尿 病,下肢静脉曲张溃疡首先必须处理静脉曲张本身的问 题。其次创面的外科处理是局部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如 局部清创和抗感染等。最后采用某些措施和方法来促进 难愈性创面愈合。近年来促进难愈性创面愈合的方法很 多,经典的方法主要包括新型敷料类、基因工程药物(生 长因子)类、传统医药类以及组织工程类[6-8]。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抗感染差、血管化延迟、制备技术复杂、生产 周期长,价格昂贵以及组织工程皮肤存在生理缺陷等。 2.2 干细胞旁分泌机制日益受到关注 干细胞疗法作为 新型的治疗方式,其应用已涉及生长发育、创面愈合和 组织工程等多个方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如下:①分化 作用:干细胞作为新兴的种子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 潜能的细胞。移植干细胞能自我更新并可分化成多种细 胞,对组织进行修复。②旁分泌作用:干细胞能够分泌 大量细胞因子,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例,其分泌因子在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 16 卷 第 6 期 2012–02–05 出版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February 5, 2012 Vol.16, No.6
干细胞分泌因子促进难愈性创面愈合的机制及应用前景★
孙亚如,张美荣,高 宏
The future perspective and propose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tem cell-secreted factors in promoting refractory wound healing
孙亚如,张美荣,高宏.干细胞分泌因子促进难愈性创面愈合的机制及应用前景[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6):1125-1128. [ ]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难愈性创面常见于糖尿病、肢端循环障碍、 以及深度烧伤等疾病。如何促进这类损伤的愈 合一直是创伤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 着干细胞工程技术的兴起,应用干细胞相关产 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理论和研究日益受到重 视。
摘要 背景:干细胞能够分泌多种伤口愈合相关因子。 目的:总结并分析干细胞分泌的创面愈合相关因子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可行性,及其可能的调控及修复机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Google、Pubmed 及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chronic wound,refractory wound, cutaneous,wound healing,wound repair,diabetic wound,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cellular cytokine solution”。中文检索词为“创面修复,创伤修复”。选择论点论据可靠且分析全面的与干细胞分泌的促进伤口愈合因子密 切相关的文章,排除内容重复文献,最终纳入 34 篇文献进行总结综述。 结果与结论:多种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富含创面愈合相关因子,可作为细胞因子制剂治疗难愈性创面。然而由于干细胞来源 不同,体外培养条件不同,其因子分泌状况也有所差异,因此应用何种来源的干细胞分泌因子,如何在体外最大限度地刺激 干细胞产生创面愈合相关因子以及其未来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时机、频次和剂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分泌因子;干细胞;培养上清液;难愈性创面;愈合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6.0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