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真菌

第十二章医学真菌

本章导学

学完细菌,再学真菌,细菌自然就成了参照物。此章就不妨对照着细菌来了解真菌吧。

首先,真菌的形态结构与细菌有何差异?

其次,真菌的增殖与培养较之细菌有何不同?

第三,真菌将如何影响人体健康?导致哪些疾病?

第四,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应对这种病原体的?

这都是本章讨论之内容。

第十二章医学真菌

真菌(fungus)系菌物界近25万种物种的总称,而医学真菌仅涉及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中为数不多的一些种群。有些是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构成成员,较多的则是致病真菌,可引起感染、中毒、致癌或成为引发超敏反应的过敏原。

返回本章目录

第十二章医学真菌

真菌具有较强的环境抵抗力。抵抗力特点是:

1.对日光、干燥及普通消毒剂有较强抵抗力。

2.多数真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弱,60℃1小时即可被杀死。

3.对2%石炭酸、2.5%碘酊、0.1%升汞、10%甲醛等化学

消毒剂也敏感。

4.细菌的抗生素对真菌无效。

5.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克霉唑、酮康

唑等抗真菌剂。

返回总目录

第十二章医学真菌

学习内容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真菌的增殖与培养

第三节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四节非感染性真菌病

思考题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真菌的形态

(一)单细胞真菌

亦称为酵母菌(yeast),其胞体即营养体,多呈球形、椭圆形、圆筒形等。

多数单细胞真菌由母细胞以芽生的方式进行繁殖,则芽生孢子为其繁殖体。

某些单细胞真菌如白假丝酵母菌以芽生方式繁殖后,其子细胞在母细胞顶端延长,并作为母细胞再产生子细胞, 这样反复繁殖,形成的“丝状”结构叫假菌丝。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真菌的形态

(一)单细胞真菌

1.酵母型真菌:不产生菌丝的单细胞真菌称酵母型真菌。

2.类酵母型真菌:能产生假菌丝的真菌叫类酵母型真菌。

引起人类疾病的单细胞性真菌有新生隐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真菌的形态

(一)单细胞真菌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真菌的形态

(一)单细胞真菌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真菌的形态

(二)多细胞真菌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真菌的形态

(二)多细胞真菌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真菌的形态

(二)多细胞真菌

1.菌丝(hypha)

(1)概念菌丝为多细胞真菌的营养体,呈管状,是由成熟的孢子在适宜环境下长出芽管,芽管逐渐延长所形成的丝状结构。

菌丝体(mycelium):菌丝可长出许多分枝,并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真菌的形态

(二)多细胞真菌

1.菌丝(hypha)

(2)分类

按构造分为:①有隔菌丝;②无隔菌丝。

按功能分为:①营养菌丝; ②气生菌丝; ③生殖菌丝。

按形态分为:丝状或管状、螺旋状、球拍状、鹿角状、结节状和梳状等。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真菌的形态

(二)多细胞真菌

1.菌丝(hypha)(2)分类

有隔菌丝无隔菌丝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真菌的形态

(二)多细胞真菌

1.菌丝(hypha)

(2)分类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真菌的形态

(二)多细胞真菌

2.孢子(spore)

孢子是多细胞真菌的繁殖体。一个菌细胞可产生多个孢子,孢子又可发育成菌丝。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真菌的形态

(二)多细胞真菌

2.孢子(spore)

(1)无性孢子:指不经过两个细胞的融合而形成的孢子。

①叶状孢子:根据形成方式不同,分为关节孢子、芽生孢子、厚膜孢子。

②分生孢子:最常见的一种无性孢子。根据其形态结构及孢子细胞的数量又分为大分生孢子和小分生孢子。

③孢子囊孢子:菌丝末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内含许多孢子,孢子成熟后破囊而出。

第十二章医学真菌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真菌的形态

(一)多细胞真菌

2.孢子(spore)

(1)无性孢子

第十二章医学真菌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真菌的形态

(二)多细胞真菌

2.孢子(spore)

(2)有性孢子

指通过两个真菌细胞融合后形成的孢子。

主要有卵孢子(oospore)、接合孢子(zygospore)、子囊孢子(ascospore)和担(子)孢子(basidiospore)。

第十二章医学真菌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真菌的形态

(三)双相型真菌

有些真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置22℃~28℃培养时呈菌丝型;而在动物体内或在特殊培养基上,置37℃培养则呈酵母型,故称二相性(dimorphic)真菌。

6--真菌性皮肤病

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医学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二、真菌的特点:具有真正细胞核,产生孢子,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收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多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生殖、具有甲壳质的微纤维或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 三、真菌的种类:发现近20万种真菌,其中仅有极少数真菌具有相当毒力,能侵袭人体。多数真菌平时无害,只有当宿主免疫受损时它们才具有侵袭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真菌按其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即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后者分为皮肤癣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 四、真菌病的分类:共有五种表现形式:侵袭性感染、机会性感染、真菌性变态反应、真菌中毒及真菌致癌; 若按感染部位来分,则可分为浅部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 1.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 菌和念珠菌,大多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 2.深部真菌病:则指那些累及真皮及以下、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 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第二节浅部真菌病 头癣 一、定义:是一种累及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头癣患者的毛发在显微镜下有三种主要类型,即发外型、发型和黄癣,反映真菌侵入毛干的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其临床均基本表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头癣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头癣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黄癣、黑癣、白癣和脓癣4种类型。 ◆黄癣或称黄癣菌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其典型皮损为黄癣痂和黄癣发,前者是黄癣菌孢子在侵入头皮部位的脓疱大量繁殖,形成圆形碟状的黄痂所致,其中央微凹,界限明显,2~5mm直径或更大,中央有一根头发穿过,可融合成片,甚至可覆盖整个头皮,可嗅及一种难闻的鼠臭味。黄癣菌的溶组织作用可破坏毛囊,故黄癣愈后常遗留萎缩性瘢痕,导致永久性脱发。 ◆黑癣可见于儿童及成人。皮损初起以丘疹为主,渐向周围蔓延,形成钱币大小的环状皮损,中央有愈合倾向,可见少许鳞屑。随着病程进展,毛发渐失去光泽、弯曲以至折断,在毛囊口形成以断发为标志的所谓“黑点”,镜检可见充满全长病发的发型关节孢子,但也有病发高位折断的情形,即在出头皮2~4mm或更长处折断,片状分布类似白癣,但无菌鞘。 ◆白癣:早期表现为环状体癣样皮损,边缘隆起,为病菌侵入部位形成的丘疹或水疱/脓疱向周围等距离扩散所致,以后演变为以鳞屑为主的斑片,无明显边缘隆起;斑头发大部或全部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围绕以灰白色菌鞘;镜检见成堆密集发外小孢子;有时原发斑疹的周边有小的“子斑”,系菌鞘脱落播散传染所致。 ◆脓癣:主要由一些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皮肤癣菌引起,机制为患者对真菌抗原产生迟发性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脓癣治疗除内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外用5%~10%硫磺软膏或其他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次,连续2 个月。

丝状真菌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丝状真菌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一)分类 曲霉(Aspergillus)种类很多,达900余种,其中大多数曲霉只发现了无性阶段,它们归属于半知菌亚门、半知菌纲、念珠菌目、念珠菌科、曲霉菌属,少数菌种具有有性阶段,它们归属于子囊菌门、子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常见的曲霉包括烟曲霉、黄曲霉和黑曲霉。 毛霉主要是毛霉科,毛霉科中的根霉属(Rhizopus)、梨头霉属(Absidia)、毛霉属(Mucor)、根毛霉属(Rhizomucor)是常引起毛霉病的菌,其中以根霉属最为常见,尤其是少根根霉(Rhizopus arrizusFisher1892)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Went et prinsen Geerlings1895)两种最多见。 镰刀菌属(Fusarium)又称镰孢霉属,目前属内含有20多个种,常见引起人类感染的镰刀菌主要有茄病镰刀菌(F. solani)、串珠镰刀菌(F. moniliforme)、层生镰刀菌(F. poliferat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等。 (二)临床意义 曲霉是条件致病菌,到目前为止,20~30种可导致人类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和黑曲霉。正常人体对曲霉有极强免疫力,只有在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才能致病,如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尤其是AIDS等可诱发曲霉病。此外,现已有动物试验证明曲霉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有致癌作用,黄曲霉毒素可能与人类原发性肝癌发生有关。 毛霉可致毛霉病,本病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极高的系统性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尤其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自血病、长期应用化疗、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最易感染。临床上常见的有眼眶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毛霉病。此外还可发生于肺部、胃肠道、皮肤等处。由于毛霉病发病急、进展快,疾病的诊断常在病死后尸检才明确。 镰刀菌生态适应性强,属于兼寄生或腐生生活。镰刀菌可引起眼内炎、角膜炎、溃疡、甲真菌病、皮肤感染、脓皮病、关节炎、肺炎部感染、心内膜炎、脑脓肿和真菌血症等。

最新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鞭毛菌亚门真菌 1. 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戸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f芸薑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弓I起十字花科根肿病 2.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节壶菌属(Physoderma)—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玉米褐斑病 3.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无 4. 卵菌纲(Oomycetes) 4.1 水霉目( Saprolegniales) a1水霉属(Saprolegnia—寄生水霉(S. 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 a2绵霉属(Achlya)—稻绵霉(A. oryzae):引起水稻烂秧病 4.2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4.2.1 腐霉科( Pythiaceae) a1腐霉属(Pythium)—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西葫芦绵腐病a2 疫霉属( Phytophthora )—致病疫霉( P. infestans ):马铃薯晚疫病 4.2. 2 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 —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 —荔枝霜疫霉(P. litchii),为害荔枝花序和果实引起霜霉病。 4.2. 3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a1霜霉属(Peronospora)—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 a2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a3 单轴霉属(Plasmopara) a4 盘梗霉属(Bremia) a5指梗霉属(Sclerospora)—禾(谷生)指梗霉(S. graminicola)谷子白发病 4.2. 4 白锈科(Albuginaceae)—白锈属(Albugo)—白锈菌(A. candida)十字花科、旋花科等植物白锈病。 接合菌亚门真菌

第34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4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主要致病性真菌由于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大致分为浅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其中浅部感染真菌又可分为皮肤感染真菌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而深部感染真菌主要包括地方性致病真菌和机会性感染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一、皮肤感染真菌 皮肤感染真菌主要侵犯浅层皮肤,包括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引起皮肤癣症。根据它们侵犯皮肤的深浅程度和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状况可分为表面感染真菌和皮肤癣菌两类。 表面感染真菌主要侵犯人体皮肤浅表的角质层和毛干,引起慢性、轻微症状或无症状的感染,一般仅影响美观,而不造成宿主身体不适。由于这类真菌不侵犯组 织细胞,因此也不引起免疫应答。 黑毛结节菌(Piedraia borfae)以及引起白 拉色菌,由该菌引起的花斑癣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多见,我国以南方居多。 糠粃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酵母样真菌,多寄居于机体富有皮脂腺的部位,属皮肤正常菌群成员,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潮湿、多汗、卫生条件差、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时易发生该病。因该病与多汗有关,俗称“汗斑”。皮疹好发于躯干、上臂、腹部、面颈部,亦可累及臀部、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皮损为粟粒、黄豆及到蚕豆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疹,其上有时可见细小糠秕样鳞屑,由于色素变化,病变处颜色深浅不一,故称“花斑癣”。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

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故陈旧损害常为色素减退斑。斑疹可扩大或自行愈合,一般不出现炎症反应。 该病根据临床症状不难诊断。必要时可刮取皮损处鳞屑涂片,经10%KOH处理后镜检。也可采用透明胶带取材法,将透明胶带贴于病变皮肤表面,数分钟后揭下贴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或经染色后镜检,可见卵形、厚壁孢子和短粗、腊肠样菌丝。另可通过紫外线灯照射皮损处进行观察,若皮损处呈黄色荧光,即可确诊。治疗可局部使用益康唑、克霉唑霜、2.5%硫化硒或20%-40%硫代硫酸钠涂擦,病变严重者宜口服酮康唑、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皮肤癣菌是仅侵犯皮肤表面角质化的组织(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不感 它们共包括约40个左右菌种。皮肤癣菌不能在37оC及有血清的条件下生存,这可能是它们仅侵犯角质化组织的原因。与表面感染真菌不同的是皮肤癣菌抗原成分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宿主皮肤的病理改变。 1.生物学性状皮肤癣菌在沙保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以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

常见霉菌的代表属

常见霉菌的代表属 (一)根霉(Rhizopus) 分类:与毛霉同属接合菌纲毛霉目。 分布:分布于土壤、空气中,常见于淀粉食品上,可引起霉腐变质和水果、蔬菜的腐烂。 形态特征: 很多特征与毛霉相似,菌丝也为白色、无隔多核的单细胞真菌,多呈絮状。——与毛霉主要区别在于根霉有假根和匍匐枝,与假根相对处向上生出孢囊梗。孢子囊梗与囊轴相连处有囊托,无囊领。 繁殖:无性繁殖产孢囊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根霉的孢子囊和孢囊孢子多为黑色或褐色,有的颜色较浅。 代表种:米根霉(R.oryzae) 黑根霉(R.nigrican)等。 应用:①根霉能产生一些酶类,如淀粉酶、果胶酶、脂肪酶等,是生产这些酶类的菌种。在酿酒工业上常用做糖化菌。 ②有些根霉还能产生乳酸、延胡索酸等有机酸。③有的也可用于甾体转化。 (二)毛霉(Mucor) 分类地位 分布 形态特征 繁殖方式 代表种—总状毛霉、高大毛霉、 鲁氏毛霉、梨形毛霉 应用 在分类系统中属于接合菌纲、毛霉目。 分布: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中,也常见于水果、蔬菜、各类淀粉食物、谷物上,引起霉腐变质。 形态特征:菌丝发达、繁密;白色无隔多核,为单细胞真菌。 形态特征:毛霉的孢子囊梗有单生的,也有分枝的。 分枝有单轴、假轴两种类型。 毛霉的菌丝多为白色,孢子囊黑色或褐色,孢子囊孢子大部分无色或浅兰色,因种而异。繁殖:可形成孢囊孢子、厚垣孢子、接合孢子。 无性繁殖: 孢子囊梗直接从菌丝体上发出,单生或分枝,顶端产生膨大的孢子囊,孢子囊为球形,囊壁上常有针状的草酸钙结晶。在囊轴与孢子囊梗相连处无囊托,但孢子囊壁破裂时,留有残迹—囊领。 经济价值:蛋白酶、淀粉酶、 有机酸、甾体转化 毛霉的应用:

捕食性天敌昆虫---食蚜瘿蚊

食蚜瘿蚊 中文通用名称:食蚜瘿蚊。 拉丁学名:Aqhidoletes aphidimyza.. 毒性:食蚜癭蚊对人、畜安全,支持蚜虫或螨卵,不危害其他天敌,无残留,不污染环境。 研究和利用现状: 食蚜癭蚊属于双翅目瘿蚊科,是蚜虫的重要天敌,可以取食60多种蚜虫。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农业害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上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意义。我国在新疆、陕西、宁夏、河北、河南、山西、湖北、福建、黑龙江等地均有自然分布,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国外早期零散的研究始见于19世纪末期,系统研究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开始研究起人工培育技术,并进行了生产示范,在北京、大庆的温室大面积应用示范中防治蚜虫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食蚜瘿蚊一幼虫捕食蚜虫,每头幼虫一生可捕食40—60头甘蓝蚜或28头苹果蚜、25头蚕豆蚜、或28头小头蚜、13头豌豆蚜。在食物缺乏时也可以取食白粉虱蛹、叶螨卵等。 形态特征: 成虫:体微小,深褐色,密被长毛,形如蚊子,长1.2—1.8毫米,雌大于雄。头部褐色,复眼黑色,在头顶部结合。触角褐色,基节2节,鞭节12节。雌雄触角差异很大,胸部背板隆起,棕褐色,后胸颜色较淡。平衡棒长,足褐色,细长,为体长的3倍以上。 幼虫:体橙黄色之淡红色,体色与取食的蚜虫种类有关。无足,前段稍尖,后端稍钝,蛆形。体13节。初孵幼虫长0.3毫米,老熟时长2—3毫米,宽0.6—0.8毫米。幼虫老熟时可见体内白色块状脂肪体,外观似白斑。触角第一节长形,长为宽的4倍,其后节逐渐变细至尖。胸部剑骨分叉,叉口较窄腹部背面1—7节有6根刚毛着生在乳突上,其前1—2列8—14个硬化瘤,侧面有刚毛两根,腹部末节有硬化瘤14—15个,体末有两个端突,其上各着生小刺4根,对角线排列;腹部腹面1—7节后部有刚毛4根,着生在乳突上。 蛹:身体初期为淡黄色,复眼和翅芽明显,后期渐变成黄褐色。长约1.9—2.2毫米,宽0.5—0.6毫米,茧灰褐色,扁圆形,直径约2毫米,高1.5毫米,茧皮较薄,易破。 卵:长椭球形,长0.3毫米,宽0.1毫米,橘红色,表面光滑。 生物学特性 (一)发育历期 各虫态历期随温度的变化而有差异。在室内25—26℃条件下,卵期2—3天,幼虫4—6天(3个龄期),蛹8—12天,从卵至成虫期约为17天。 在户外7—9月份,幼虫历期为7—14天,卵期2—4天,蛹10—20天,完成一代约需20—40天。

真菌界代表属和主要特征

壶菌门 主要特征: 缺少真正的菌丝体。菌体球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壁含有几丁质。 在寄主细胞寄生,成熟后营养体转变成1至多个厚壁的休眠孢子或孢子囊。游动孢子具有1根尾鞭。 多数壶菌水生,少数陆生或两栖土生,极少为海洋种类。 接合菌门Zygomycota 主要特征 菌丝体:发达、多数无隔多核,少数高等类型有隔,如虫霉属 无性孢子:孢囊孢子,生于孢囊梗顶端,多球形 有性孢子:接合孢子,多种形状,光滑或有饰纹,是分类重要依据 绝大多数为腐生,少数为弱寄生菌。

子囊菌门Ascomycota 菌丝体:发达、有隔(酵母除外)、单倍体 无性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典型的在一个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果、子囊和子囊孢子特征是主要分类依据。 腐生、寄生,少部分为美味食用菌,如块菌、羊肚菌闭囊壳有多个子囊,成束着生;子囊孢子无色至淡黄色;附属丝菌丝状。无性型属于粉孢属。异名:钩丝壳属Uncinula 形态特征:闭囊壳有多个子囊,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或螺旋状 异名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主要特征:闭囊壳有多个子囊,附属丝顶端有数回叉状分枝。

形,子囊棒状,子囊孢子梭形,2~4个隔膜,无色。 无性型为镰刀菌属

担子菌Basidiomycota 菌丝体:发达、具桶孔隔膜、单倍体。有3种类型:(1)初生菌丝(n):单核担孢子萌发产生 (2)次生菌丝(n+n):初生菌丝的两个单核细胞融合后成的双核菌丝 (3)三生菌丝(n+n):次生菌丝特化后形成担子果的菌丝。 无性繁殖:不发达。通过芽殖和菌丝断裂的方式产生芽孢子、粉孢子或分生孢子。 有性生殖:多数为异宗配合。产生担孢子。担子是完成核配和减数分裂的细胞,从担子上长出担孢子。担子果类型:裸果型、半被果型和被果型。:冬孢子有柄,双细胞,深褐色,椭圆,棒状至柱状;单主寄生或转主寄生。 禾柄锈菌P. graminis 0、I 阶段寄生小檗属植物; II、III阶段寄生禾本科植物,如麦类的秆锈病菌 冬孢子双细胞,有一长且能胶化的柄。锈孢子器长管状,锈孢子串生,球形,壁有疣。转主寄生,大多缺少夏孢子阶段。 此属锈菌0、I阶段大都侵染蔷薇科仁果类果树和树木,代表种为山田胶锈菌(G. yamadai)锈孢子侵染圆柏属植物

常见天敌昆虫大全(附图)

常见天敌昆虫大全(附图) 常见天敌昆虫大全(附图)2017-03-16 北京市植物总医院北京市植物总医院微信号BPPS_BGHoP 功能介绍北京市植物总医院由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建立并运行,面向全市广大农民和市民提供公益、绿色、科学、专业的农业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咨询、阳台农业管理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及产品示范推广等服务。天敌昆虫是一类寄生或捕食其它昆虫的昆虫。它们长期在农田、林区和牧场中控制着害虫的发展和蔓延。 捕食性天敌昆虫 捕食性天敌昆虫较其寄主猎物一般情况下都大,它们捕获吞噬其肉体或吸食其体液。 1.螳螂 螳螂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蛾蝶类及其幼虫和裸露的蛹、蟋蟀等小型昆虫,蝉、飞蝗、螽斯等大型昆虫。可作为蚜虫、大蜡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黄粉虫等害虫的天敌。2. 瓢虫科瓢虫科昆虫的食性大致可分为植食性、菌食性和捕食性三大类。捕食性瓢虫在植物上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等。显盾瓢虫捕食蚜虫盔唇瓢虫捕食蚧壳虫小毛瓢虫捕食粉虱、叶螨小艳瓢虫捕食粉虱、叶螨 植食性瓢虫取食茄科、葫芦科和豆科植物,成为重要的农业

害虫。菌食性的瓢虫以真菌(白粉病的菌丝及孢子)为食。食菌瓢虫(二十星菌瓢虫成虫)3. 捕食螨 捕食螨有时有助于防治植食螨。比如智利螨、钝绥螨、畸螯螨等智利螨钝绥螨畸螯螨 棉叶螨,也叫棉红蜘蛛,在中国五大棉区均有为害。柑桔红蜘蛛会使桔子的产量大大减少。 4. 草蛉 草蛉能捕食多种害虫。据初步统计有粉虱、红蜘蛛、棉蚜、菜蚜、烟蚜、麦蚜、豆蚜、桃蚜、苹果蚜、红花蚜等多种蚜虫,另外该种还喜欢吃很多种害虫的卵,诸如棉铃虫、地老虎、银纹夜蛾、甘兰组蛾、麦蛾和小造桥虫等的卵,都在其食物范围之内。5. 蝽 花蝽科、盲蝽科、姬猎蝽科的蝽可捕食叶蝉、飞虱、蚜虫、蓟马、棉叶螨及棉蛉虫卵等害虫。6.食蚜蝇 食蚜蝇中的捕食性种类以捕食蚜虫为主,是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蝉、蓟马、鳞翅目小幼虫等的有效天敌。寄生性天敌昆虫 内寄生昆虫的幼虫生活于寄主体内,外寄生昆虫生活于寄主体外。 1. 赤眼蜂 赤眼蜂为卵寄生蜂,在玉米田可寄生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的卵。2. 缨小蜂科

皮肤科常用药(简)

皮肤科疾病用药 包括下列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 1皮肤及软组织感染2皮肤真菌感染) 3病毒性皮肤病4疥疮5虱病6皮炎、湿疹7银屑病8痤疮9酒渣鼻10多汗症11白癜风12黄褐斑13梅毒14淋病15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16尖锐湿疣 一、皮肤病用药概论 主要有感染性皮肤病,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病等,性传播疾病属于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或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包括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扁平苔藓、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等获得性大疱性皮肤病及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 皮肤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内服及外用。此外,还有物理治疗包括光疗、水疗、药浴、激光、冷冻等,放射治疗,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等。理想的治疗是去除病因,例如脓疱疮、丹毒等感染性皮肤病,使用敏感的抗菌药后可很快治愈;手足癣、体癣、股癣等浅表真菌感染以抗真菌药物外用为主;变态反应或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有明确原因的如接触性皮炎,只要不再接触致敏物,加以适当处置,皮疹可以逐渐消退。但这一类中的许多病,如皮炎湿疹、银屑病、白癜风等,发病与免疫异常相关,确切病因却不清楚,只能针对发病机制中免疫或炎症的某些环节进行治疗或仅仅作对症治疗。 皮肤病的药物治疗,可分为系统用药及局部用药二大类。系统用药如抗菌药、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类等。皮肤病的外用药物,如皮肤科常用的抗感染药物、消毒防腐药及皮肤清洁药、糖皮质激素制剂,以及治疗银屑病、皮炎湿疹、痤疮及酒渣鼻、白癜风及黄褐斑等药物。辅助治疗药物,包括润肤剂、保湿剂等是皮肤病治疗或巩固疗效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又称医学护肤品 二、外用药物注意事项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一、表面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此菌具嗜脂性。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

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表33-1 皮肤癣菌的主要特征 侵犯部位形态特征 皮肤毛发指(趾)甲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菌丝 毛癣菌属 + + + 细长,棒形梨形,棒形多样 (少)壁薄,少见多见 小孢子菌属 + + —纺锤形,壁棒形,卵圆形球拍状 较厚,较多见较少见梳状 表皮癣菌属 + — + 梨形,壁较薄无单纯细菌丝 多见 (一)生物学性状 1.毛癣菌属毛癣菌属的真菌一般可引起人的皮肤、毛发和甲板感染,但各菌的亲嗜性不尽相同。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余泽芬真菌复习思考题

1 真菌的概念(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Fungi,即True Fungi,指一群有真正的细胞核、没有叶绿素,以产生大量无性或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细胞壁一般含几丁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陆生性较强。 广义的Fungi,即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 2 真菌营养菌丝的变态在哪些,试列举出五种? 附着枝,粘球,收缩环,三维菌网,冠囊体 3 真菌的无性繁殖有哪些方式? 真菌的无性繁殖有四种方式: (1)菌丝体的断裂短段或细胞可以产生新个体, (2)营养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 (3)营养细胞或孢子的芽殖,每个芽产生一个新个体(4)产生孢子,每个孢子再萌发产生新个体。 4 真菌典型的无性孢子有哪几种?有性孢子有哪几种?根据有性孢子分为哪几个门和哪一类?

无性孢子类型:(1)游动孢子,(2)孢囊孢子, (3)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的类型:1、卵孢子,2、接合孢子,3、子囊孢子,4、担孢子,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类。 5 广义的真菌,即菌物类群中,有哪几种鞭毛,壶菌门的鞭毛和卵菌门的鞭毛有何不同? 真菌的鞭毛有尾鞭式和茸鞭式两种,壶菌门的鞭毛为尾鞭式,卵菌门的鞭毛为尾鞭式和茸鞭式。 6 简述壶菌门的主要特征? 壶菌的形态复杂多样,营养体从简单到复杂,水生,游动细胞,具9+2结构鞭毛,游动孢子具有一条后生尾鞭式鞭毛,有性孢子为卵孢子。 7 新丽鞭毛菌门的分布特点? 分布在大型食草动物的肠道内,可能也在其他陆生和水生厌氧环境里有分布。 8 试述卵菌门为何是假菌?属于哪个界? 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其它真菌多为几丁质。真菌界

真菌分类表

真菌分类表 以前的分类学家将真菌和细菌都列为植物,称为菌类植物,但他们和植物相当不同,都是异养生物,现在的分类法倾向将它们独立在动物和植物之外,各自单独分为一个界。 ? 1 子囊菌门 Phylum (Ascomycota) 1.1 外囊菌亚门 subphylum(Taphrinomycotina) ? 1.1.1 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 ? 1.1.2 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 ? 1.1.3 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 ? 1.1.4 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 1.2 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 ? 1.2.1 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 ? 1.2.2 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 ? 1.2.3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 1.2.4 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 ? 1.2.5 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 ? 1.2.6 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 ? 1.2.6.1 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 1.2.6.2 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 ? 1.2.6.3 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 ? 1.2.7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 1.2.8 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 ? 1.2.9 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 ? 1.2.10 盘菌纲 (Pezizomycetes) ? 1.2.11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 1.2.11.1 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 ? 1.2.11.2 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 ? 1.2.11.3 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 1.3 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 ? 1.3.1 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 ? 2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2.1 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 ? 2.1.1 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 ? 2.1.2 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 2.2 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 2.3 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 ? 2.3.1 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 ? 2.3.2 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 ? 2.3.3 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 2.4 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 ? 2.4.1 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 ? 2.4.2 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 ? 2.4.3 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医学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二、真菌的特点:具有真正细胞核,产生孢子,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收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多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生殖、具有甲壳质的微纤维或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 三、真菌的种类:发现近20万种真菌,其中仅有极少数真菌具有相当毒力,能侵袭人体。多 数真菌平时无害,只有当宿主免疫受损时它们才具有侵袭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真菌按其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即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后者分为皮肤癣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 四、真菌病的分类:共有五种表现形式:侵袭性感染、机会性感染、真菌性变态反应、真菌中毒及真菌致癌; 若按感染部位来分,则可分为浅部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 1.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菌 和念珠菌,大多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 2.深部真菌病:则指那些累及真皮及以下、内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 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第二节浅部真菌病 头癣 一、定义:是一种累及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头癣患者的毛发在显微镜下有三种主要类型,即发外型、发内型和黄癣,反映真菌侵入毛干的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其临床均基本表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头癣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头癣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黄癣、黑癣、白癣和脓癣4种类型。 ◆黄癣或称黄癣菌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其典型皮损为黄癣痂和黄癣发,前者是黄癣菌孢子在侵入头皮部位的脓疱内大量繁殖,形成圆形碟状的黄痂所致,其中央微凹,界限明显, 2~5mm直径或更大,中央有一根头发穿过,可融合成片,甚至可覆盖整个头皮,可嗅及一 种难闻的鼠臭味。黄癣菌的溶组织作用可破坏毛囊,故黄癣愈后常遗留萎缩性瘢痕,导致永久性脱发。 ◆黑癣可见于儿童及成人。皮损初起以丘疹为主,渐向周围蔓延,形成钱币大小的环状皮损,中央有愈合倾向,可见少许鳞屑。随着病程进展,毛发渐失去光泽、弯曲以至折断,在毛囊口形成以断发为标志的所谓“黑点”,镜检可见充满全长病发的发内型关节孢子,但也有病发 高位折断的情形,即在出头皮2~4mm或更长处折断,片状分布类似白癣,但无菌鞘。 ◆白癣:早期表现为环状体癣样皮损,边缘隆起,为病菌侵入部位形成的丘疹或水疱/脓疱向周围等距离扩散所致,以后演变为以鳞屑为主的斑片,无明显边缘隆起;斑内头发大部或 全部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围绕以灰白色菌鞘;镜检见成堆密集发外小孢子;有时原发斑疹的周边有小的“子斑”,系菌鞘脱落播散传染所致。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姓名:贺蒙蒙班级:艺术092班学号:2009011275 【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的大量 使用.器官移植、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0.3%。研究表明,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条件性致病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青霉菌属等。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其它诱因使正常菌群失调时,这些真菌可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人类疾病。 【关键字】:真菌浅部真菌真菌防治 【正文】: 一.真菌 1.真菌简介: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少数为单细胞真菌,多数为多细胞真菌,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可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球菌)、新生隐球菌。单细胞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出芽繁殖形成。大多长出菌丝和孢子,称丝状菌,又称霉菌。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这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2.真菌形态与结构:(1)菌丝: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延伸分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①营养菌丝体;②气中菌丝体,其中产生孢子的则称为生殖菌体。(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不同。真菌孢子:抵抗力不强,60~70℃短时间即死,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是一种繁殖方式。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煮沸时间短不死,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胞,不是一繁殖方式。 3.真菌的分类: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 第一节基本概述 一、真菌感染分类:浅部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 1、浅部真菌感染: ①致病菌:各种癣菌引起 ②侵犯组织: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黄癣等。 ③特点: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 2、深部真菌感染: ①致病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②侵犯组织: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 ③特点:发病率虽低但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二、抗真菌药物分类: 1、按作用分类: ①抗深部:两性霉素B 、咪唑类、三唑类 ②抗浅表: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局部应用的咪唑类 2、按化学结构分类: ①唑类: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②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③嘧啶类:氟胞嘧啶 ④烯丙胺类:特比萘芬 ⑤其它类:灰黄霉素 第二节抗真菌药物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一、两性霉素B : 1、机制: ①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选择性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许多 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 ②细菌的细胞膜不含固醇,故对细菌无作用 ③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含有固醇→溶血、肾脏损害等毒性反应。 本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亲和力大于对哺乳动物细胞膜固醇的亲和力,故毒性相对低。 2、药理作用: ①广谱:对多种深部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 孢子丝菌、曲霉茵、毛霉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 ②高浓度有杀菌作用。 3、体内过程: ①口服及肌注均难吸收,静脉滴注 ②不易透过BBB 4、临床应用: ①深部:静脉滴注用于全身或内脏真菌感染 ②真菌性脑膜炎:除静脉滴注外,还需鞘内注射

第三十四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三十四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教学要求 1.掌握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和皮肤癣菌的致病性。 2.熟悉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 3.了解表面感染真菌、皮肤癣菌的生物学性状、皮下感染真菌和地方性致病真菌。 教学要点 [学习引导] 1.致病性真菌可分哪几类? 2.皮肤感染真菌有哪些,致病有何特点? 3.白假丝酵母和新生隐球菌常引发哪些疾病? 根据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致病性真菌可分为两大类:浅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 一、浅部感染真菌 (一)感染真菌 1.感染真菌(superficial mycoses)表面感染真菌主要侵犯人体皮肤浅表的角质层和毛干,引起慢性、轻微症状或无症状的感染,一般仅影响美观,而不造成宿主身体不适。由于这类真菌不侵犯组织细胞,因此也不引起免疫应答。目前在我国最常见的是糠粃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因该病与多汗有关,俗称“汗斑”。皮疹好发于躯干、上臂、腹部、面颈部,亦可累及臀部、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皮损为粟粒、黄豆及到蚕豆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疹,其上有时可见细小糠秕样鳞屑,由于色素变化,病变处颜色深浅不一,故称“花斑癣”。 2.癣菌(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是仅侵犯皮肤表面角质化的组织而不感染深部组织,引起皮肤癣症的一类真菌。这类真菌中最重要的是毛癣菌(Trichophyton)、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及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三个属(表34-1)。皮肤癣菌不能在37оC及有血清的条件下生存。 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的病变也可由不同的皮肤癣菌引起。 表34-1 皮肤癣菌致病部位 指(趾)甲皮肤毛发 毛癣菌属+ + + 皮肤癣菌+ + - 小孢子癣菌属- + + 我国从患者分离的皮肤癣菌以红色毛癣菌为最多,其次为紫色毛癣菌、须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它们主要引起甲癣、手足癣和体癣。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引起皮下组织感染的真菌主要为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它们均属于腐生性真菌,可经外伤感染侵入皮下。一般感染只限于局部,亦可经淋巴管或血行等途径缓慢向周围扩散。 二、深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或系统性感染真菌是一类侵犯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可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真菌。它们主要引起慢性肉芽肿样炎症、溃荡及坏死等。 (一)地方性致病真菌 地方性致病真菌主要有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和巴西副球孢子菌。这类真菌在正常人体内不存在,侵入机体后可导致疾病发生。它们的感染受地理、气候等条件

真菌分类

深部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 深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引起全身性感染s的真菌,包括下列四大类(表20-4)。其中3类为致病性真菌,能感染正常人,有地域性;孢子丝菌在我国先后有数例报告,球孢子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国内个别病例报告都为归国华侨。1、2、4类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特殊状态患者,近年来因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本类真菌感染有所增多。且临床上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病、严重营养不良,大面积烧伤及器官移植等也常继发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因此已成为医学实践中一个重要问题。 表20-4 侵害人体深部真菌的种类及侵害部位

一、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canidia Albicans)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本菌细胞呈卵圆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氏染色阳性,但着色不均匀。在病灶材料中常见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胞(图20-3)。 图20-3 白色念珠菌患者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 本菌在血琼脂或沙保氏琼脂上,37℃或室温孵育2~3日后,生成灰白乳酪样菌落,涂片镜检,可看到表层为卵圆形芽生细胞,底层有较多假菌丝。若接种于4%玉蜀黍琼脂上,室温孵育3~5日可见假菌丝,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图20-4)。

图20-4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可引起:1.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腑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及甲沟,指间),皮肤潮红、潮湿、发亮,有时盖上一层白色或呈破裂状物,病变周围有小水泡。2.粘膜念珠菌病,以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在粘膜表面盖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剥除后,留下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浅表溃疡。3.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肤等处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偶而也可发生败血症。 采取检材直接检查可见卵园形细胞,有芽生孢子和假菌丝,接种沙保氏基可长出类酵母型菌落。与其他念珠菌鉴别有1.王蜀黍或米粉培养基上可产生厚膜孢子(图20-4),2.在动物血清或人血清中37℃1-3 小时形成芽管。3.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4.静脉接种家兔或小白鼠致死,在肾皮质上许多小脓疡。 念珠菌病预防主要是个人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浅表感染可擦龙胆紫,雷琐辛或制霉素,二性霉素B或咪唑药物局部应用,全身性感染可滴注二性霉素B,口服5-氟胞嘧啶,克霉唑,及大蒜素静脉滴注等。 二、新型隐球菌 新型隐球菌(Cuyitococcus Neofonmans )又名溶组织酵母菌(Torula Histolytica ),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 本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隐球菌,用墨汁阴性显影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细胞,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