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从认知角度谈语言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认知角度谈语言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
石 蕴 珍 王 , 颖
( . 大学中文系, 1 渤海 辽宁 锦州 1 1 1 ;. 2032 辽宁科技大学 国际交流合作处对外汉语教研室 , 辽宁 鞍山 14 5 ) 10 1 【 摘 要】 认知机制是语 言迁移 发生的前提 , 言迁移是对外汉语教 学的重要理论 , 语 因此 , 认知语 言学对对 外汉语教 学具有一
国 内外 心理语 言学 家将语 言迁移分 为正迁 移和 负迁移 。
正迁移 又称为促进 。当母语 的某些特 征与 目的语相类 似或完
全一致 时, 往往产生正迁移 。如汉语和英语 的基本语序均为主
语 +谓语 +宾语( + + , s V 0) 句型 的相同性可以构成正迁移。负 迁移即通常所说的干扰 。当母语或 已获得 的其他语 言知识与 目的语 的某 些特点不同时 ,学 习者用这些 语言知识 的语 言规
是 由于 目的语 和学 习者 先前 习得过 的任何其他 语言之 间的相 影响 。语 内迁移是 发生在 目的语 内部 的负 向迁移现象 , 是指学
似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 。” 本文是基于 O l , (9 9 所 提出 习者对外语 的某些 规则错误地扩 大使 用 ,这就 出现 了过度概 di 18 ) n
第2 6卷 第 l 期 O 20 0 9年 1 0月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J u n lo a nn u ain lAd nsr t nI siue o r a fLio igEd c to a miitai n ttt o
V0 . 6 No 1 12 .0 0e 0 9 t 0 2
的成分去达到交 际 目的。学 习中的迁移是指在学 习者的 中介 来分析 , 如下 图所示 : 语里 已形成 了某种语 言规则 。这与科德在语言错误 分析法 中
语言迁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迁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1语言迁移的定义奥德林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的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学习者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用于外语的学习和使用中,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迁移会对目的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不一致,那么母语迁移对目的语的影响是消极的,被称为负迁移。
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负迁移则阻碍第二语言学习。
2语言迁移的分类2.1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某些相似或一致特征情况下发生的,这种迁移往往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种正向迁移发生在两种语言的学习任务相同时。
负迁移就是所谓的语言干扰,是指学习者已有的有差异的语言规则运用到目的语的学习和使用当中,因而形成语言错误的语言迁移现象,一般会对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2.2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语际迁移是指在学习者还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时候,往往将母语或已经获得的语言的语法规则迁移到目的语当中。
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只好依靠母语,有时会促进目的语的发展,属于语际正向迁移。
而当这种迁移导致错误时,就属于语际负向迁移。
语内迁移是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者会将学习到的目的语语言规则进行泛化,在交际中会犯一些由于过度概括而造成的理解和使用上的错误。
3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3.1语言因素语言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语言的共性,二是语言之间的差异。
母语与目标语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语用各层面的差异是导致语言迁移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
3.2社会因素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用该语言,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和使用目标语的环境和社交场合,以及学习者在交谈中发话人与受话人间的关系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母语迁移。
3.3标记因素标记理论框架内的语言迁移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特征的迁移程度依赖于其标记程度。
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迁移及示例
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迁移及示例一、迁移的定义及分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涉及对于自己母语和汉语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可能会促进学生学习,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起抑制作用,这就是学习迁移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在另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的影响。
人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都可用学习迁移的道理解释。
学习迁移有几种分类方式,我们这里从迁移的影响结果分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1] 。
正迁移是指,将已有的知识、技能等在学习新知识及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从而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这就是先前的学习对于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正迁移现象。
正迁移现象可以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例如学习语文有助于学习外语;也可以表现在同一学科的不同方面,例如小学数学的学习保证了中学代数的学习。
负迁移是指,表现在学生对于新旧概念之间互相混淆,从而产生干扰。
例如学习汉语拼音对于学习英语国际音标有干扰。
我们认为,负迁移现象一般是暂时性的,是经过练习、训练后可以被克服的[2] 。
贾德认为原则的了解可辅助学习的迁移,而教学的方法乃与迁移有极大影响。
教学时倘能善为联络,引起学习者的广大兴趣,则必可使正迁移的程度提高[3] 。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譬如,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要充分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时在英汉翻译方面所面临的学习迁移问题。
前人将英汉翻译问题分为四种情况,即词汇偶合,词汇平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4] 。
其中词汇偶合、词汇平行两种现象可归结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正迁移现象,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两种现象可归结为负迁移现象,以下就这四种现象一一说明。
二、英汉翻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正迁移影响首先我们来探讨两种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时起正迁移作用的词语对应关系。
论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论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摘要】语言迁移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中也不例外。
本文从语言迁移问题的定义和分类出发,探讨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迁移现象的表现和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将母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结构误用到汉语学习中,导致语言表达不准确。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语言迁移问题,教师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意识。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语言迁移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以提高汉语学习质量。
对外汉语教学者应更加重视语言迁移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
【关键词】语言迁移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影响、应对、研究方向、重视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言迁移问题在语言习得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其在对外语言教学中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使用一种语言时,受到其已掌握的其他语言知识的干扰或帮助,导致语言表达不够自然或准确。
研究背景上看,语言迁移问题不仅存在于各种语言学习过程中,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明显。
由于对外汉语学习者来自不同的语言背景,他们常常会将母语或其他外语的语言特点和结构应用到汉语学习中,导致语言输出不够准确或自然。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语言迁移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影响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和交际能力。
对语言迁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对策,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探讨语言迁移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表现和影响,有助于指导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提高汉语水平,实现更好的语言交际。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语言迁移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
通过研究语言迁移问题的表现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汉语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正迁移
则产生 “ 负迁 移 ” 。 比如 很 多 学 生 在 表 述 中 很 容 易 出 现 这 样 的 句 可 能不 带 上母 语 思维 的烙 印 。英 语 语 言 自身 的 发 展 也 在 印 证 这 样 子: I b u y a b o o k l a s t w e e k . ( 我上周买 了一本 书。 ) 等 。任 何 人 在 学 个 道 理 , 外语思维和母 语思维 在相 互 冲突 、 相 互融合 的过 程 中,
汉 语 母 语 在 外 语 教 学 中 的 正 迁 移
◆ 管 天琛
( 西安 外事 学 院 外 国 语 学 院 )
【 摘要】汉语在外语教 学 中的迁移作 用不容 忽视 , 也是 每一位 外语 教 师都 关心和在教学 中必 然面临也必须 面对的一 个问题 。以 以往 学 者 的研 究理 论 为 支撑 , 结合 教 学的 实践 多方 分析 母 语 在 外 语 教 学 中发挥 的积极作 用。 【 关键词l汉语母语 外语 迁移 积极 因素
汉语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探讨
汉语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探讨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之一,其语法结构、词汇和语音特点都与其他语言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语言负迁移现象。
本文将探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对学习的影响。
一、语言负迁移的定义和特点语言负迁移,又称为语言干扰,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由于母语的影响,将母语的语法结构、词汇或语音特点错误地应用到第二语言中的现象。
在汉语二语习得中,语言负迁移表现为学习者将母语的语法规则、词汇或语音特点错误地运用到汉语中,导致语言表达不准确或不自然。
语言负迁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语法结构错误:学习者在汉语句子的构建中,常常会按照母语的语法结构来组织句子,导致汉语句子的语法错误。
2. 词汇选择不当:学习者在选择汉语词汇时,常常会受到母语词汇的影响,选择与母语相似但在汉语中不合适的词汇,导致表达不准确或不自然。
3. 语音错误: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音时,常常会受到母语语音的影响,发音不准确或不符合汉语的语音规律。
二、语言负迁移的原因语言负迁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母语习得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常常会受到母语习得的影响,将母语的语法结构、词汇或语音特点错误地应用到汉语中。
2. 语言接触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常常会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将其他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或语音特点错误地应用到汉语中。
3. 学习环境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语言输入和指导,容易出现语言负迁移现象。
三、语言负迁移对学习的影响语言负迁移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一定的负面影响:1. 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语言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在汉语表达中出现语法错误、词汇选择不当等问题,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 影响语言的自然性:语言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在汉语表达中出现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律的现象,使语言表达不自然。
3. 影响语音的准确性:语言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在汉语语音发音中出现错误,影响了语音的准确性。
论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论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语言迁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贯穿在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40年历史中,历经起落,争议不断。
语言迁移是大多数二语习得理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语言迁移研究还将继续扩大其研究领域,加深其研究深度。
标签:语言迁移母语二语教学方法一、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是语言迁移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的争议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
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否起作用?这个问题目前已几乎没有异议。
“现在很少有语言学家会质疑语言迁移的重要性”,绝大部分理论和研究都支持或证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会发生作用,只是在作用大小问题、正负面影响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不同观点。
二语习得不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负迁移引起。
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习者避免这些干扰错误,以免形成习惯。
行为主义理论认识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作用,但过分夸大了这种作用。
认知派内部观点不一,但总体上说更注重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母语的作用受学习者个体差异影响,研究更注重探索语言迁移的制约因素。
二、迁移研究达成的共识及目前的研究局限到目前为止,众多的迁移研究因为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但这些研究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为更深入的迁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迁移研究不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研究成人学习者的占绝大多数,而研究儿童学习者的非常少。
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对二语生成影响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二语理解影响的研究较少,如对语言迁移如何影响阅读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则更待加强;其次,对语言层面上的迁移研究多,对非语言层面的迁移研究,如概念迁移研究、副语言迁移研究较少;第三,对迁移的负面影响研究多,而对正迁移研究较少;第四,在迁移方向性上,考虑母语迁移多,而考虑非母语迁移,如二语对三语的迁移较少;研究单向迁移多,研究双向迁移少。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摘要语言迁移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倍受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汉语热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总结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交际等方面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总结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探索汉语习得规律,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从而推动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资料和例证。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言迁移影响因素策略一、语言迁移理论(一)语言迁移的含义迁移是中介语的一个主要特点,语言迁移是中介语产生的重要根源。
心理学范畴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的现象。
而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这样一种现象。
(二)语言迁移的发展阶段1、对比分析理论阶段语言迁移理论最早是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认为迁移是母语“习惯”在目的语中的延续。
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是在对比分析领域展开的。
对比分析理论的确立是以1957年Lado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该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刺激—反应,而在心理学上又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的塑造靠反复的机械操练,Lado赞成二者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习惯的积累,对比分析是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层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从而预测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或目的语是如何迁移的,确定教学中的难点,进一步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
这一时期普遍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对比分析理论和语言迁移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质疑,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单纯的对比两种语言间的异同,在实际学习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非一定能够引起迁移,对比分析理论所预测到的情况并不准确,一些真正的重难点并没有被预测到,而往往是不该出错的地方出错,该出错的却没有出错。
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迁移运用
① 他是老师。
② I ama college student.
( 2 )S+Vi (+adve rb ial ) :
① 他们拼命跑。 ② We work hard.
( 3 )S+Vt+O
①妹妹在看电视。
13 3
有效 开展 语 文 实践 活 动
张 坚
培 养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能力
解“ 书包”赋予“ , 书包” "schoolbag” 所具有的相同概念。
当学 习者把 “ 与 ‘ 的概念 等 同起来 时 , 做” `do” 当他 学 到
“ 做作业”就会很 自然地理解为“ one ' s homework", , do 这种情况在语 言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发生 ,它帮助人们
在 第二语 言学 习中对新语 言的理解 和记忆 ,这 就是毋 语 的正迁移。教师在教学生词汇的时候 , 具体的词语很 好 理解 , 我们 可 以用实物 、 动作等配合 教学 。但 有些 词 语特别是抽象词语解释起来就很费劲 ,说来说去学生 还是一 团雾水 ,这时可以借助学生的母 语来 帮助他们 理解。 比如 , 学习“ 知识” 这个词 语的时候 , 学习者可能 会 把它 与原来 学 过 的 “ 势 ” 姿 相混 淆 。“ 势 ” 个 词 教 姿 这 师可 以通过做 动作来 帮助学生理解 , 知识 ” 但“ 是个 抽 象词汇 , 如果教师把书放在一起说 , 这些书里面 的内容 加起来就叫“ 知识” 可这样 的解 释似乎并不完全 , , 因为 还 有书本以外 的知识。这时我们可以跟学生说 ,知识” “
句 型相 同 : ( 1 )S+V+Predicate :
的印/ 与汉语中/ P/ , 英语中的/ a/ 与汉语中的/ a/ , 英语
论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论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语言迁移问题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语言迁移现象。
接着分析了语言迁移对学习者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语言迁移。
讨论了语言迁移问题带来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结论指出了语言迁移问题的重要性,强调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处理语言迁移的影响。
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迁移问题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语言迁移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影响、挑战、解决方案、重视、有效措施、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言迁移是语言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语言迁移常常表现为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知识的干扰或帮助,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迁移,也可能发生在第二语言和第三语言之间的迁移。
语言迁移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学习汉语的学生通常来自不同的语言背景,他们的母语特点会影响他们学习汉语的方式。
研究背景为我们提供了对语言迁移问题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迁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通过研究语言迁移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迁移带来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
深入研究语言迁移问题对于改进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部分将对语言迁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意义语言迁移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语言迁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语言迁移是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言时,受到母语的干扰而出现的现象,通过研究语言迁移,我们能够深入探讨学习者是如何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来学习新的语言,从而为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指导。
2. 正文2.1 语言迁移问题的概念和分类语言迁移是指一个人在学习或使用第二语言时,由于母语习得的语言习惯或知识结构的干扰而产生的错误或影响。
外国学生汉语元音发音的母语迁移现象--石锋
中国学生所发的汉语元音声位图
美国学生所发的英语元音声位图
美国学生所发的汉语元音声位图
美国学生所发的汉语元音与英语元音格局 Chinese vowels produced by American students and
具体到抽象—变体到音位—实践到理论 外语语音学习(第二语言)借助视觉符号
字母文字、注音字母、汉语拼音 抽象到具体—音位到变体—理论到实践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知识对第二 语言的影响是众多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所关 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这种影响称为第二语言 习得中语言迁移(transfer)现象。 (Ellis 1986)
北京话的基础元音声位图
三、不同语言的元音系统对比
英汉中介语的元音格局
实验对象 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和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各四位。
语料录音 (中、外同学的发音材料相同) 汉语词表为含有汉语七个一级元音的单音节词。 英语词表为含有英语五个一级元音的两组单词。
实验仪器 实验测算和统计作图用南开大学开发的电脑语音专家 系统“桌上语音工作室”(Mini-Speech-Lab) 。
English vowel pattern
美国学生所发的汉语元音与英语元音声位图
中国学生的英语元音发音
中国学生所发的英语元音与汉语元音声位图对比
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习得途径
习得途径 母语正迁移 克服母语负迁移 建立新语音范畴 (相似的) (相混的) (相异的)
声学元音图
在语音分析中,元音的音质主要决定于第一共 振峰(F1)和第二共振峰(F2)的数据。利用 语音实验测得元音的共振峰频率,可以绘制声 学元音图,又称声位图。
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迁移是指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术的掌握形成的影响。
在外语学习中,在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时,总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受到母语的影响,这就是迁移现象。
语言迁移影响到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情况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产生迁移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它会影响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标点符号等各个方面。
一、语音迁移目前,汉语和英语都使用了国际音标,汉语中的声母就相当于英语中的辅音,韵母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元音。
如:汉语中的声母b、p、m、f等就相当于英语中对应的辅音/b/、/p/、/m/、/f/……;汉语中的韵母ai、ou、ei 等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元音/ai/、/ou/、/eī/……二、词汇迁移英语和汉语在语义上也存在着许多共性。
如:同音异义词汉语:人事和人世,勘误和刊物英语:son和sun,our和hour同形异音词汉语:长短(cháng)长大(zhǎng)英语:I’m practising drawing the bow.(弓)He has been bowed with age.(鞠躬)三、句法迁移汉语和英语在基本结构上相同。
如陈述句、否定句、特殊疑问句、感叹句、被动语态等,所以学生较容易掌握这些句型。
如:(1)我是老师。
I am a teacher.(2)真妙!How wonderful!汉语中即使有像复合句或带从句的复杂句,在结构上也和英语类似。
例如:(1)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I don’t know what to say.(2)自从1999年以来,我在这里已经教了八年书了。
Since 1999, I have taught here for over eight years.四、语篇迁移由于文化背景、民族习惯不同,在相同的场合、环境、对象和条件下,英汉两种语言却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为美德,因此有了大量的谦词谦语;而西方人喜欢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可,因此英语中有了大量的客套和致谢用语。
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用迁移是指在运用某一种语言的语用规则时,受另一种语言语用规则的影响而产生的现象。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语言学习者往往会将自己母语语用习惯的模式转移到目标语言中,这就是语用迁移。
例如,日语中称呼比较年长的人常常使用敬语,而在中文中同龄人之间互相使用敬语则有可能出现尴尬的情况。
对于语言教学而言,语用迁移要求我们更加重视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因素。
教师应该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母语语用规则,引导他们去理解目标语言的语用规则,同时也要注意与学生讨论与目标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差异,帮助他们避免语用迁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此外,语用迁移也启示我们要加强语言环境的营造。
在传授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可忽视语用知识的传递。
语用规则需要在实际语境中应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从而避免语用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语用迁移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普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通过增强交际意识,深化对跨文化交际的了解,将外语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海外中文教学中的文化迁移与语言迁移-TangRen
2009年11月一.文化的意义,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没有任何一个术语拥有象“文化”一词这么多的定义。
不同的行业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并做出各自的诠释。
教育家会认为,文化即是教育哲学,是传授知识的艺术。
银行家会说:文化就是如何让货币这个雪球通过金融方式越滚越大。
对管理人员来说,文化是方法与策略,让人做你想要他做的事。
政治家的看法不同:文化就是制订出一套透明且民主的制度,用以管理社会,服务大众。
每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一不属于文化的范畴。
正如洋葱有多个层次,人类生活亦然。
生活本身就是文化。
语言更是文化范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属于表层文化,它反映文化。
有的语言学家甚至认为,语言决定文化。
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
二. 语言迁移与文化迁移外语的习得,旨在为跨文化交流架起桥梁。
在整个交流的编码-解码-编码过程中,游戏规则改变,而参与交流的各方仍然沿用自己习以为常的语言习惯及文化观念, 因而产生文化及语言的迁移。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两个瑞士人在中国的餐厅喝啤酒,因为服务员隔得太远,他们向服务员指着自己面前的啤酒,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意思是再要两瓶啤酒。
服务员却一下子送来八瓶!同样的体态语言,却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意思。
语言迁移发生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如语音,语意,语法,写作等。
以下就这四个方面各举一例, 说明母语为德语的学生可能发生的语言迁移现象。
在语音方面:因为德语中没有四个声调,学生学习中文时忽略声调符号。
如苏黎世应用科学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上学期考试,一道题是将德语翻译成中文拼音,一个学生在整篇考卷中完全不注声调符号!在语意方面:经典的例子是关于“东西”一词。
中国老师解释了半天,外国学生仍然问:老师,您是不是东西?在语法方面,对于“瑞士美吗?”及“劳力士贵吗?”这样的问题,经常学生的答复是:“瑞士是美”及“劳力士是贵”。
这是因为学生习惯性地使用德语语法, 忽略了汉语中当形容词作谓语时省略“是”动词的规则。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汉语方言正迁移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汉语方言正迁移汉语方言正迁移是指汉语方言在不同语境下的移位现象,即某个方言区内的某一语言现象由于外界语境的影响而发生移位,表现出一种原本不属于该方言的特征,以至于使人产生一种方言混杂的语感。
这种现象在英汉翻译中也很常见,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英汉翻译中的汉语方言正迁移问题。
1.语音层面上的正迁移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是方言差异较大,在英汉翻译中,由于环境的变化,一些方言特有的语音现象也会随之变化,表现出一种“正迁移”的趋势。
例如:“长相”这个词在官话中读作“zhǎngxiàng”,而在南方某些地区,则读作“zhǎngxiang”,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如果翻译者来自南方,就可能出现将“长相”读作“zhǎngxiang”的情况,这就是汉语方言正迁移的表现。
词汇是汉语方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特色,而这些特色也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例如:在广东地区,“沙发”一词的经典用法是“坐下来,把脚放在脚垫上,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了。
”而在北方地区,则是“坐沙发”的用法居多。
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如果翻译者来自南方,就可能出现将“坐沙发”翻译成“坐在沙发上”的情况,这也是汉语方言正迁移的一种表现。
汉语方言的语法特点也十分明显,不同地区的语法结构也不尽相同,在英汉翻译中,如果翻译者的语言环境不同,就可能引发语法层面上的正迁移现象。
为了避免英汉翻译中的汉语方言正迁移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1.加强语言环境的熟悉度汉语方言的熟练程度与语言环境的熟悉度息息相关,只有熟悉语言环境,才能更好地把握该地区的方言特色,并且减少因为语言环境的不熟悉而引发的正迁移问题。
2.积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积累是解决正迁移问题的长期措施,可以通过阅读、听说、写作等多种途径积累知识,扩充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从而减少正迁移问题的发生。
3.保持语言的纯度汉语方言的纯度是保持方言特色的重点,只有保持纯度,才能更好地把握方言的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正迁移问题的发生。
浅析汉韩同形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迁移作用
语言教学研究浅析汉韩同形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迁移作用口刘乐乐摘要:语言学>-7者在>--j得任何一种非母语语言时,都会在学>-7过程中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
对于韩国留学生来说,母语中大量汉语同形词的存在,使这种迁移作用在其汉语词汇学>--j中更为明显。
通过对汉韩同形词的对比,分析母语迁移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对提高以韩国留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教学效果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汉韩同形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母语迁移一、引言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汉语并顺利进行交际的有效手段之一。
就韩国留学生而言,虽然汉韩两国的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但因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两国存在于同一汉字文化圈内。
汉字在历史上曾是韩国的通用文字,尽管目前韩文已经发展到纯韩文体的记录与传播,但在韩文的词汇系统中仍保留着大量的汉字词语;更进一步地说,在韩文的词汇系统中,一部分仍在使用的汉字词语不但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汉语读音和书写形式,还依旧在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与汉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不应忽视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问题,特别是汉韩同形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汉韩同形词的对比分析,分析韩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迁移现象,并初步探讨如何提高以韩国留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汉韩同形词现象(一)韩文词汇系统中的汉字词语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与精髓,往往在民族交往之初即有所体现。
而伴随着汉韩民族跨越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联系与交流,韩文对汉字词语的吸收,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且曲折复杂的过程。
在目前的韩文汉字词汇中,既有发源于中国本土通过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或民间口头交际而传入的汉字词语,也有对日语词汇系统中汉字词语的兼收并蓄抑或韩国本土对汉语词索的改造与再加工。
韩国学者朴英燮曾对韩文中的汉字词语作过系谱分类,认为大致可分为五类,我们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并结合陈榴先生在《东去的语脉——韩国汉字词语研究》(以下举例皆摘自该书)一书中所列举的汉字词语来了解韩文词汇系统中的汉字词语:1.中国文言词语——来自中国古代典籍文献的汉字词语,在现代韩文中仍有所保留和使用的,以一般性词语为进行实践,我们发现它有利于学生听和说两种技能的整体同步提高,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语迁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教学相长2020年第5期一、有关一语迁移(一)一语迁移概念学习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某些知识经验、技能策略及思维方式等基础上进行的。
学习者通过新的学习,会对已有的知识系统、技能经验、策略、逻辑意识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是就是学习的迁移。
有人认为,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之前,已经接受过系统的母语学习,这可能会对汉语习得产生影响,这一影响主要就表现为一语(或母语)迁移,即学习者曾经拥有的一语知识、技能、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等对学习二语(这里主要是汉语)知识、技能和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偏向采取何种学习策略、何种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
(二)一语迁移分类从一语迁移的成果来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分别指迁移导致正确的结果和负面的结果。
1953年Weinreich提出的“语言干扰——两种语言的规范相背离”就是一种负迁移,Lado 对学习者在学习时会求助母语,发生一语迁移的问题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将迁移分为产出性和接受性两类,产出性迁移是指将本族语言和文化的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迁移到目的语中,而接受性迁移是指以本族语言文化的视角理解目的语说话人所说的语言和所表现的文化。
[2]这种划分主要是根据一些显性可见的影响,并没有可考虑到学习者自身因素,即学习者会不会因一语和二语在某一语言现象上的不同或过度相似而采取回避策略。
(三)影响一语迁移的因素1.非语言因素影响一语迁移的非语言因素主要有语言感知距离、社会语言因素、语言标记性和发展期因素。
在一语迁移研究中,Kellerman关注了学习者因素这个问题,最先提出了“可迁移性”概念并加以阐述。
他认为只有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感知距离近才更有可能发生迁移,感知距离远则发生迁移的可能性小。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问题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问题作者:于波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07期摘要:结合认知理论分析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母语迁移产生的影响。
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以期做到积极利用正迁移、规避负迁移,并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新参考。
关键词:母语;迁移;汉语;教学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于学习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中。
任何一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都会受到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技能以及自身学习态度的影响。
本文旨在结合认知理论分析外国留学生的母语迁移在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认知理论对母语迁移的解释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迁移”的最关键因素。
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取决于三个变量:1.在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有价值的观念可利用,即观念的可利用性2.新的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原有的系统之间的可以辨别的程度,即观念的可辨别性3.只有稳定且清晰的观念才会为新知识提供正确的逻辑关系和切入点,即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二、母语迁移在汉语教学中的影响语言迁移一般分为三大类:正迁移、负迁移以及零迁移。
语言迁移的影响体现在语音、词汇、语义、句法、语用、文化等多个层面。
1.语音方面的影响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语音的时候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问题。
韩国语中没有[f]这个音,相较于欧美的留学生,来自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学习语音可能更快些,但也更容易犯错,这是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
2.词汇方面的影响留学生在学习词汇时会将其母语与汉语对比着来学习,在一些基础的词汇学习中这种方法起到了正迁移的作用。
但有时就会造成负迁移,用“比”造句时,就有了“我比我爸爸大。
”这样的句子,这个句子没有语法错误,但逻辑上不正确。
这个同学想表达的意思是他比他父亲健壮,该用英语中的“big”一词,而汉语里的“大”既可以表示在体积、面积、数量等方面超过所比对象,还可以表示程度深等意思,但所比对象有限制。
3.语法方面的影响“We study Chinese.”是主谓宾结构,汉语中也有此结构即“我们学习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摘要语言迁移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倍受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汉语热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总结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交际等方面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总结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探索汉语习得规律,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从而推动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资料和例证。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言迁移影响因素策略一、语言迁移理论(一)语言迁移的含义迁移是中介语的一个主要特点,语言迁移是中介语产生的重要根源。
心理学范畴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的现象。
而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这样一种现象。
(二)语言迁移的发展阶段1、对比分析理论阶段语言迁移理论最早是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认为迁移是母语“习惯”在目的语中的延续。
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是在对比分析领域展开的。
对比分析理论的确立是以1957年Lado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该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刺激—反应,而在心理学上又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的塑造靠反复的机械操练,Lado赞成二者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习惯的积累,对比分析是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层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从而预测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或目的语是如何迁移的,确定教学中的难点,进一步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
这一时期普遍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对比分析理论和语言迁移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质疑,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单纯的对比两种语言间的异同,在实际学习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非一定能够引起迁移,对比分析理论所预测到的情况并不准确,一些真正的重难点并没有被预测到,而往往是不该出错的地方出错,该出错的却没有出错。
在这些所谓的错误当中,母语迁移所引起的错误占的比例很小,学习者的二语掌握程度越高,所犯的母语迁移的错误就越少。
这一现象使人们逐渐忽视对比分析理论,而开始关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2、普遍语法理论阶段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规律如何,对比分析假设未能清楚阐明。
八十年代初普遍语法的提出,使人们对母语在外语学习中迁移作用研究有了新的视野,对母语迁移作用的规律有新的认识。
(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刘东楼)80年代,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对比分析理论来研究语言迁移的方法受到质疑。
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而这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同时也是婴儿在开始学习第一语言之前所处的“最初语言状态”,这些原则是天生的,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并将语法规则划分为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
核心语法是无标记的,而边缘语法是有标记的,在普遍语法框架下的标记理论在对二语习得研究方面受到关注,Ellis提出的标记理论与母语迁移的关系,有助于语言迁移的研究,也较好的弥补了对比分析理论的不足。
Ellis(1985)根据标记理论把母语迁移作用分为四种情况。
(1)当母语是无标记的,目的语也是无标记时,则中介语是无标记性的。
例如汉语中名词单数是无标记性的,英语中的名词单数也是无标记性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使用名词单数形式时不出词形变化的错误。
(2)当母语是无标记的,目的语是有标记性时,中介语是无标记性的。
例如,汉语中的名词复数没有屈折变化,而英语的名词复数有屈折变化。
相对来说,对于名词复数形式,汉语是无标记的,而英语则是有标记的。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名词复数时经常出现词形变化错误,该用屈折变化时不知道用,这就是受汉语中无标记性迁移作用的影响。
(3)当母语是有标记性的,目的语是无标记性时,则中介语是无标记性的。
例如,汉语中主语常可省略,是无标记性的。
而英语中主语不可省略,是无标记性的,英国人学汉语时,则能够正确判断出主语省略形式为可接受汉语,较少表现出母语(即英语)迁移的影响。
(4)当母语是有标记性的,目的语也是有标记性时,中介语是无标记性的。
便如法语中主语不可省略,是有标记性的,英语中主语也同样不可省略也是有标记性的,法国人学习英语时,则会出现主语省略的无标记性错误的句子。
从学生的中介语料分析结果看来,第一种情况已有实验可以证实(如竂非,1998)。
但对结果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母语的规则迁移到中介语中(Towell&Hawkins,1994);其二,认为中介语是语言习得自然发展结果,与母语迁移无关,因为学生习得母语和外语都是先从无标记性学起,先掌握无标记性规则,后掌握有标记性规则(竂非,1998;Ellis,1985)。
第二、三种情况也已被实践证实(见Eckman,1977;竂非,1998),而且这也解释了母语与外语语法规则差异很大时,为什么有时母语迁移现象显著,阻碍外语习得(如第二种情况),有时母语迁移不明显,不阻碍外语习得(如第三种情况)。
上述第四种情况则存在着与实验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地方。
依据该假设,英语和法语中主语都不可省略,属有标记性的,则法国人学习英语的不省略主语规则时,应该出现主语省略的错误。
实际上,White(1986)的研究结果表明,法国学生很少错误地接受那些省略主语的英语句子,而且他们在接受英语中主语不能省略这一规则时很容易,也很迅速。
综上所述,当母语和目的语一者为有标记性,一者为无标记性时,运用标记理论研究母语的迁移作用很有意义。
但当母语和目的语同为有标记性或无标记性时,运用标记理论就难以奏效。
虽突破了对比分析假设的局限,但又存在着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对母语和外语都是有标记性时,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易预测的。
以参数正负值设置理论来预测母语对外语习得的影响虽先进一些,但也有其不完备的地方。
参数值设置的子集原则,在分析母语对外语习得的影响时,可以解决母语与外语语法结构相近时母语迁移作用的问题,有其一定的可操作性。
但参数理论甚或普遍语法尚处在研究初期,其理论还未成熟。
所以在外语习得研究中,参数理论的运用仍有欠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和错误分析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两者强调的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对目的语的消极影响,忽略了积极影响。
在对二者否定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一个新的理论产生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关注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这一理论就是由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理论,这一理论由五个心理过程组成,即语言的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与知识的泛化、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其中语言迁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涉及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一种处于中间状态的语言,属于自然语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表明,在中介语发展的不同阶段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同的。
中介语理论目前仍处于一种假设阶段,中介语假设理论有两种观点,即从语言学方面来解释语言习得和从认知心理学方面来解释语言习得。
其中,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中介语被认为是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一种重新建构的过程,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假设:完全假设、最简树假设、特征值缺省假设。
“完全迁移假设”强调母语的全部特征都会迁移到中介语中,“最简树假设”则认为只有母语的词汇范畴发生迁移,功能范畴不存在迁移现象。
“特征值缺省假设”承认这两种范畴都会发生迁移,但却否认特征值发生迁移的可能性。
其次,这三种假设都认为中介语的发展受普遍语法的制约,并最终与第二语言本族语语法出现趋同。
上述三种假设均在普遍语法的框架内考察母语迁移现象,通过跨语言的比较揭示了母语迁移的某些规律和特点,但是,由于没有考虑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从认知心理学方面来看,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起点是其母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目的语不断替代母语的过程,目前,从认知心理学方面来研究语言的迁移现象,仍处于初步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却为语言迁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教学对象包括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外国人。
目前所说的“对外汉语教学”一般指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主要对象是外国人。
在教学和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语言迁移的现象,在语言迁移发生的不同层面上,根据母语的不同进行分析。
(一)学习中的迁移1、语音迁移汉语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有些语言与汉语是同一语系,而有些与汉语又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在教学和学习中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他们在语音层面上的迁移。
汉语是声韵相拼的语言,声母和韵母的拼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英语属于拼音文字,汉语拼音近似西方文字,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中利用英语与汉语拼音相同的发音、字形来学习拼音及汉字,促进了汉语的学习。
例如,英语中有辅音[s],它也同样存在于汉语中,如赛(sai)。
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的学习中容易掌握一些汉字和词的发音,这种正迁移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
另外,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拼音“r”时,显得尤为困难,因为在许多国家的语言的语言中没有[r]的发音,汉语的韵母[ü]、[ⅰ],声母zh、ch、sh等,都是大多数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语音的难点,在学习中学习者会用他们母语中与之相似的发音来代替,这就产生了负迁移现象。
有些情况下,语音层面上产生的负迁移不影响交际。
但对于能区别意义的音位与音位手段必须引起注意,否则也会对交际造成影响。
2、词汇迁移学习汉语,使用汉语进行交际,都是由字词到句子,再由句子到整篇文章,所以在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学习中,词汇方面的迁移是十分常见的。
在汉日两种语言中,有些词是用相同的汉字进行标记的,不论他们所表达的意义是否相同。
例如,手、口、山、火、丈夫等,汉日同形词无疑为母语为日语的学习者在理解和记忆汉字方面提供了方便,产生了正迁移现象。
但是,这些同形词也给学习者带来了麻烦,主要表现在需要判定是否是汉日同形词,有些词的意义不能完全对应的把握,例如:*夏假时,为了父母负担少一点,我每次都打工。
“暑假”写成“夏假,是因为“暑”在日语中的意义是“热”。
*但是,另一面方,在发达国正在发生什么呢?在日语中,“国”就有“国家”的意义,所以,在汉语的学习中把母语的规则运用到汉语中,造成了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