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语言迁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迁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1语言迁移的定义奥德林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的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学习者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用于外语的学习和使用中,语言迁移有正负之分,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迁移会对目的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不一致,那么母语迁移对目的语的影响是消极的,被称为负迁移。
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负迁移则阻碍第二语言学习。
2语言迁移的分类2.1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某些相似或一致特征情况下发生的,这种迁移往往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种正向迁移发生在两种语言的学习任务相同时。
负迁移就是所谓的语言干扰,是指学习者已有的有差异的语言规则运用到目的语的学习和使用当中,因而形成语言错误的语言迁移现象,一般会对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2.2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语际迁移是指在学习者还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时候,往往将母语或已经获得的语言的语法规则迁移到目的语当中。
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只好依靠母语,有时会促进目的语的发展,属于语际正向迁移。
而当这种迁移导致错误时,就属于语际负向迁移。
语内迁移是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者会将学习到的目的语语言规则进行泛化,在交际中会犯一些由于过度概括而造成的理解和使用上的错误。
3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3.1语言因素语言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语言的共性,二是语言之间的差异。
母语与目标语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语用各层面的差异是导致语言迁移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
3.2社会因素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用该语言,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和使用目标语的环境和社交场合,以及学习者在交谈中发话人与受话人间的关系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母语迁移。
3.3标记因素标记理论框架内的语言迁移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特征的迁移程度依赖于其标记程度。
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近些年,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从母语到目标语言(外语)的语用迁移,包括一般性的语用知识和特定的语用知识。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对语用迁移的关注越来越高。
语言学家认为,语用迁移在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以期对外语教师和学习者提供相关指导。
一、什么是语用迁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语用迁移是什么。
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是指学习者运用自己母语中掌握的语言信息和语用知识,将之迁移到外语中,以此来更合理地使用和理解外语。
它包括一般性的语用知识,比如母语中关于信息的组织模式和社会文化的知识,也包括某种特定的语用知识,比如特定的语用策略或者母语中特定的文化。
语用迁移可以从源语到目标语发生,也可以从目标语到源语发生。
二、语用迁移对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的影响许多语言学家认为,熟悉地语用知识有助于语言习得,对外语学习者可以起到积极的助听作用。
谁的语言熟悉取决于他的母语文化背景,而语用迁移可以改变他的文化背景,让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外语,尤其是在沟通的情景中。
此外,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也可以有助于他学习外语,让他可以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外语。
同时,语用迁移对外语教学也有重要意义。
语用迁移可以帮助外语教师更深刻地理解学习者,并可以指导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应用外语,以期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外语。
比如,教师可以督促学习者使用母语,以解决他们在学习外语时遇到的难点,或者可以使用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来辅助语言的学习等等。
三、对外语教师和学习者的启示从上文可以知道,语用迁移对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外语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从语用迁移中获得一些启示。
首先,外语教师应该理解和尊重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教授外语,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为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学习者母语文化背景引入外语学习过程,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外语。
语言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一、语言迁移是什么语言迁移呢,就像是语言之间的小秘密通道。
咱学外语的时候,母语就像个大管家,总是忍不住在旁边指指点点。
有时候它能帮上忙,有时候却会捣乱。
比如说,咱们汉语里说“我吃饭”,语序是主谓宾,那在英语里也是“I eat food”,这就是正迁移,母语的习惯帮了忙。
可要是汉语里说“我很开心”,要是直接按照汉语语序说成“I very happy”,这就是负迁移啦,母语习惯在这儿就坑人了。
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一)重视母语基础母语是咱的根基啊。
老师得知道学生的母语习惯,这样在教外语的时候,就能提前打好预防针。
比如说,要是学生母语里没有某个语法结构,那在教外语的这个语法时就得格外小心,多给例子,多解释。
像汉语里没有动词的时态变化,那在教英语的时态时,就得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什么一般现在时是经常做的事啦,一般过去时是过去做的事啦,得像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慢慢讲。
(二)对比分析把母语和外语放在一起对比,就像给它们来一场大比拼。
找出相同点,那就是学生可以轻松掌握的地方;找出不同点,这就是重点要攻克的堡垒。
比如在词汇方面,英语里“table”和汉语里的“桌子”是对应的,这就是好的地方。
但是英语里的名词复数变化,在汉语里可没有,这就得重点讲。
(三)创造语境语言得在环境里才能真正学会。
不能光让学生背单词、记语法。
得创造那种外语的小世界。
比如上英语课的时候,把教室布置成英国小镇的样子,老师和学生都假装是英国人,从打招呼开始,就用英语。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语言迁移的实际影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种表达。
(四)鼓励文化学习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
学习外语其实也是学习外国的文化。
要是了解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更能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
比如说,英国人很绅士,说话很委婉,那在英语里就有很多这种委婉的表达。
要是不知道文化背景,就很容易犯错。
三、总结语言迁移这事儿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外语教学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摘要语言迁移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倍受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汉语热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总结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交际等方面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总结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探索汉语习得规律,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从而推动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资料和例证。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言迁移影响因素策略一、语言迁移理论(一)语言迁移的含义迁移是中介语的一个主要特点,语言迁移是中介语产生的重要根源。
心理学范畴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的现象。
而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这样一种现象。
(二)语言迁移的发展阶段1、对比分析理论阶段语言迁移理论最早是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认为迁移是母语“习惯”在目的语中的延续。
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是在对比分析领域展开的。
对比分析理论的确立是以1957年Lado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该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刺激—反应,而在心理学上又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的塑造靠反复的机械操练,Lado赞成二者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习惯的积累,对比分析是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层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从而预测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或目的语是如何迁移的,确定教学中的难点,进一步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
这一时期普遍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对比分析理论和语言迁移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质疑,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单纯的对比两种语言间的异同,在实际学习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非一定能够引起迁移,对比分析理论所预测到的情况并不准确,一些真正的重难点并没有被预测到,而往往是不该出错的地方出错,该出错的却没有出错。
关于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
关于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语用迁移是指母语对非母语的语言学习及使用产生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语用迁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并分析语用迁移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语用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然后,讨论语用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接着,探讨如何利用语用迁移改进外语课堂教学。
最后,提出几个教学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语用迁移理论进行外语教学。
关键词语用迁移、非母语学习者、外语教学、语用知识、教学建议1. 引言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语用迁移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语用迁移是指学习和使用非母语时,受到母语语用知识的影响,导致在非母语中产生类似于母语语用的现象。
语用迁移现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语用迁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语用迁移理论进行外语教学。
2. 语用迁移的概念和分类语用迁移的定义是指通过母语的语用知识和经验,对非母语的语用知识和使用产生影响的现象。
语用迁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积极的和消极的语用迁移。
积极的语用迁移是指通过母语的语用知识和经验,帮助非母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非母语。
消极的语用迁移是指因为母语的语用知识和经验,导致非母语学习者在非母语使用中出现错误的语用现象。
3. 语用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语用迁移在外语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
积极的语用迁移可以促进非母语学习者理解和使用非母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非母语语境。
消极的语用迁移可能导致语用错误的产生,阻碍非母语学习者的语言发展。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积极的语用迁移,同时避免消极的语用迁移。
4. 利用语用迁移改进外语课堂教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语用迁移理论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分析非母语学习者在语用上的特点,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母语语用特点的教学材料,以帮助非母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非母语。
语言迁移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作用
浅论语言迁移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作用摘要汉语和韩语虽然类型不同,但因为韩语汉字词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语音系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韩国学生的母语影响着汉语语音的学习。
韩国与汉语的相同点促进了汉语语音的学习,我们称之为正迁移,相异点则使零韩国学生的汉语语音产生语音偏误,形成语言的负迁移。
本文将从语言迁移的两个方面阐释语言迁移的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迁移语音韩国留学生心理学对迁移的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的形式训练说,人们通过语言训练,认为言语能力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语言的学习上去。
与迁移理论有密切相关的还有对比分析研究,早期的行为主义者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有影响,主张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比较,从中了解之间的差异,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
同时,他通过对习中的困难。
根据这一理论lado提出母语迁移观点。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差异的程度与学习者学习上的困难程度有密切的联系。
他认为第二语言中与母语相似的成份对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
本文主要研究韩国留学生中受母语的影响并将根据laodo提出的语言迁移的观点,分析研究韩语对汉语产生的语言迁移的影响,希望从这方面能有助于汉语的教学。
一、韩国对汉语的正迁移作用语音方面:据统计,在韩语语音中可以找到与汉语拼音读音相似或相近的读音,这就有助于韩国学生对汉语拼音进行参照认读,虽然他们之间会有一些很微小的发音区别。
汉语拼音的元音共有6个,他们分别是“a ”、“o”、“e”、“ i”、“ u”、“ü”,而这六个发音很容易的就可以从韩文中找出相似的发音[1],因此,有些专门对韩国留学生的初级汉语教材中会有与汉语拼音相对的用韩语字母标注的拼音。
例如:医生??(ei sa),人参??(in sam)。
因此,汉语和韩语字母发音的共同点为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便利条件。
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迁移运用
① 他是老师。
② I ama college student.
( 2 )S+Vi (+adve rb ial ) :
① 他们拼命跑。 ② We work hard.
( 3 )S+Vt+O
①妹妹在看电视。
13 3
有效 开展 语 文 实践 活 动
张 坚
培 养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能力
解“ 书包”赋予“ , 书包” "schoolbag” 所具有的相同概念。
当学 习者把 “ 与 ‘ 的概念 等 同起来 时 , 做” `do” 当他 学 到
“ 做作业”就会很 自然地理解为“ one ' s homework", , do 这种情况在语 言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发生 ,它帮助人们
在 第二语 言学 习中对新语 言的理解 和记忆 ,这 就是毋 语 的正迁移。教师在教学生词汇的时候 , 具体的词语很 好 理解 , 我们 可 以用实物 、 动作等配合 教学 。但 有些 词 语特别是抽象词语解释起来就很费劲 ,说来说去学生 还是一 团雾水 ,这时可以借助学生的母 语来 帮助他们 理解。 比如 , 学习“ 知识” 这个词 语的时候 , 学习者可能 会 把它 与原来 学 过 的 “ 势 ” 姿 相混 淆 。“ 势 ” 个 词 教 姿 这 师可 以通过做 动作来 帮助学生理解 , 知识 ” 但“ 是个 抽 象词汇 , 如果教师把书放在一起说 , 这些书里面 的内容 加起来就叫“ 知识” 可这样 的解 释似乎并不完全 , , 因为 还 有书本以外 的知识。这时我们可以跟学生说 ,知识” “
句 型相 同 : ( 1 )S+V+Predicate :
的印/ 与汉语中/ P/ , 英语中的/ a/ 与汉语中的/ a/ , 英语
试论学习迁移理论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学习迁移理论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学习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学习迁移理论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并尝试将此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迁移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迁移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正迁移;负迁移试论学习迁移理论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引言:迁移,简单来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可以说,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旧知识的积累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
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深有体会,比如说学会骑自行车就会有助于学骑摩托车、学会包饺子就有助于学会包包子等等,或者我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通常会用已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不断的引导和铺垫,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与接纳,这些都是我们关于“迁移”的体会。
1.迁移的分类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我们对学习迁有六种分类方式,首先从迁移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负迁移则对学习具有阻碍的作用。
其次从迁移的方向上看则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的影响;而逆向迁移则正好相反。
第三是从迁移的范围来分类的,可以将学习迁移分为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其中一般迁移指的是原理或态度的迁移,范围较大;而特殊迁移则是指具体的知识或态度的迁移。
第四是从迁移的层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其中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纵向迁移则是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影响。
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作者:王秋雨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0期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母语迁移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重大影响,汉语学习者的母语有可能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也同样会有消极影响,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这会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以学习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为例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母语正负迁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做具体阐述。
关键词:母语迁移;语音;词汇;语法;对外汉语教学一、引言语言迁移问题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一直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那么,学习者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究竟是否起作用?如果起作用,到底起什么作用?是怎样起作用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由于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带来的正面影响,又要看到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母语迁移现象2.1 母语正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
2.1.1 语音正迁移汉语和英语都采用的是国际音标标注,但是两者间会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则会促进学习者加快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和掌握。
例如:汉语中开头(kai tou),美丽(mei li),其中/k, t, m, l/都是声母,相当于英语中对应的辅音/k, t, m, l/,而/ai ou , ei i/相当于英语中的元音,在有一部分的元音和辅音在汉语和英语中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
2.1.2 句法正迁移汉语和英语中有些简单句型是相同的,大致有以下三种,分别为:(1)主语+系动词+表语: I am a student.我是一名学生。
(2)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She is typing a letter.她在写一封信。
(3)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He post me a card.他寄给我一张贺卡。
在这些句式的学习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将会较为容易的掌握这些句子并加以运用,在理解起来会利用自己的母语作为途径进行学习,可以直接对句中成分进行相应的翻译,不容易出现偏误。
语言迁移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齐齐哈 尔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a o qhrJ no ec es Col e o r l fQiia u irT ah r’ l g n e
N oa. 11
( 者 没 有 完 全 习 得 的 ) 言 之 间 的共 性 和 差 异 所 造 成 的 影 或 语 响 。在 他 的 定 义 中 主要 是 指母 语 迁 移 对 二语 习得 的 影 响 , 并 进 一 步 提 出 正 迁 移 和 负 迁 移 。 随 着 语 言 迁 移 理 论 研 究 的 深
语 言迁移 自上个世纪 中期 以来就一直成 为应用语 言学 、 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等领域 的重要研究课题 , 随着研究 的深 入发展 , 语言迁移 的研究 领域也不 断扩大 , 本文将从 语言迁 移的理论角度 出发 , 选取语 言迁移现象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由于本 民族 的语言 和文化与汉语 在一定程度上 存在着某种
用。
关键词: 言迁移 ; 语 二语 习得 ; 对外汉语教 学
●
中图分类号 :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0 9 3 5 ( 0 1 O - o 9 0 H3 9 A 1 0 — 9 8 2 1 )3 0 7 — 2
T he I lue e ofLa nf nc ngua e Tr ns e g a f r on Chi s a ni s Se ond ng ge ne e Le r ng a c La ua
T i e i on ay e p e o n n o n a e n se ls i c t n a d i eaie p r r n e i e r i g C i e ea h st ssi g i gt a ls t h n me o l g g . f r a s ai . h s on e h f au 蛐 c i f o n t rl t ef ma c n l a n n h n s s a s v o s c n n a e i r e ic s n a e t ns r s i t n o ta h n h n s sa s c n n a e c n n et t n t e e e o d l g g 。n od rt d s u sl g g a f ' i p r i e c i g C ie ea e o d l g g , o t u osr gh n t au o au r e sn ao f au i e h h o yo u g a se e n g a c u st na p i t n t e r f a g a et n fr n s o d ln u ea q ii o p l a o . l n r i c a g i ci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向非华裔学习者传授汉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过程。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负迁移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文化负迁移是指目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母语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带入到目标语言中,这会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运用和交际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负迁移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文化负迁移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影响1. 造成词汇使用不当文化负迁移会造成学习者在对外汉语词汇的使用上出现不当的情况。
将母语中的一些词汇和语法直接迁移到对外汉语中,导致使用不够准确或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英语中的"experience"翻译成"经验",而非"体验",这就是文化负迁移的表现之一。
2. 影响语言交际文化负迁移还会对学习者的汉语语言交际能力产生影响。
由于文化负迁移导致对汉语词汇的误用,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容易出现理解错误或者表达不清楚的情况,从而影响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3. 阻碍语言习得文化负迁移也会阻碍语言习得的过程。
由于学习者将母语的文化习惯带入到汉语学习中,容易形成语言思维定势,导致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的习得变得困难。
这会影响学习者对汉语语言的自然运用和纯熟。
二、文化负迁移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1. 引起对比性学习通过对文化负迁移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对比,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母语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
这有助于学习者在词汇教学中更加警惕和仔细对待,避免无意识地将母语文化负迁移到汉语中。
2. 引发文化交流文化负迁移现象的存在也可以引发学习者对自己母语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的比较和交流。
通过讨论和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词汇的使用和语境,提高对外汉语词汇的习得和运用能力。
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对文化负迁移的策略1. 强化语言习得教师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能力,帮助他们摆脱母语的语言思维定势,培养汉语语言的自然运用能力。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往往会对学习者产生不利影响,限制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和沟通能力。
本文旨在分析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作用。
一、文化负迁移的定义文化负迁移是指在语言使用中受到母语文化背景的影响,误用目标语的表达方式、语调、语法等。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许多中国学生会受到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出现“汉式英语”,如“我会说英文”、“我喜欢玩电脑游戏”等表达,而正确的英语表达应为“I can speak English”、“I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等。
这些错误表达方式是由于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深受母语文化的影响。
文化负迁移与文化顺迁移不同,文化顺迁移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特征而产生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交流。
1.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习惯、价值观等。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难免深受母语文化的影响,产生文化负迁移。
2.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中对同一个概念的认识和表述方式往往不一样,导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误解和隔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面子、礼貌等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强调个人自由和平等。
因此,在交际中使用面子、礼貌等概念,很容易让西方人误解为虚伪和不真诚。
3.地域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民俗、习惯等有很大不同,会对中文的学习造成影响。
例如,北京话中存在“她妈的”等带侮辱性的词汇,但在其他地区则被视为不文明的用语。
1.制约语言学习效果文化负迁移会导致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程度受到限制,掩盖其语言真实水平。
例如,在英语口语考试中,有些考生表面上能够正常交流,但由于存在文化负迁移,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影响了交流效果。
关于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于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摘要:语用迁移是最近二十年兴起的语际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从语用迁移的基本定义入手,探讨了语用迁移的分类,影响语用迁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减少语用负迁移,就必须充分认识文化教学的地位、鼓励学生大量输入目的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论文关键词:语用迁移;语用能力;文化教学;跨文化意识一、引言语用迁移(pramatictransfer)指的是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的语用规则的现象。
不同文化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运用在目的语的言语行为上,造成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甚至语用失误。
kasper认为“语际语用学中的语用迁移应该指语言学习者非二语的语用和文化知识对二语语用信息理解、生成和学习的影响”。
同时,他借鉴leech对语用学的讨论以及thomas 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把语用迁移划分为语用语言迁移(pramalinuistictransfer)和社交语用迁移(s一ciopramatictransfer)。
二、语用迁移的分类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语用迁移的发生,语用迁移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非常常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各自特定的一套语用潜规则,这些语用规则是在长期的特定文化群体中无意识的习得的,其遵循往往也是无意识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目的语交际文化和规范不甚了解,不可避免的将母语的文化和语用习惯迁移到目的语的使用中,造成语用负迁移,甚至语用失误,导致交际的失败。
(一)语用负迁移语用负迁移属于母语对目的语的一种影响,表现为给目的语的理解和表达注人了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它无所谓好坏,或者说语用负迁移不一定对二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语用负迁移存在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运用以及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它是一个必然而且相对持续的过程;但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受到的干扰会越小。
语用负迁移总是由学习者从母语带人目的语。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5页word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语言迁移现象是众多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美国语言学家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
他把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归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认为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可以预测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难点。
二语/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原来的母语语言行为习惯会影响到新的语言习惯,当母语(L1)的某些特征与目标语(L2)相似或一致时,起促进作用,容易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当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很大时,易产生干扰(interference),即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一.不同语言层面的语言迁移现象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涉及到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各个层面:1.语音层面语音迁移是语言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语语音/b, t, d, p/等与汉语相应的音相似,因此说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发这几个音时不会有太大困难。
但是,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 intonation language), 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字义、用语调来辨别句义,而汉语则属于 "声调语言"( tone language),属于阴阳上去四声的声调语言,以声调区别字义。
这两种语言在音素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相差很大。
比如英语的某些音素在汉语根本没有,如[θ] [δ] [?] [∫],所以thank, they, thing,shell常被读成[sink][zei][sin][sel]。
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也往往会令中国学生犯难,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迁移。
2 词汇层面英语的词汇极为丰富,一词多义、一词多性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语习得者在处理和运用英语时,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因而出现各种词汇的错误,如词性错误、词汇搭配错误、词义误用等。
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用迁移是指在运用某一种语言的语用规则时,受另一种语言语用规则的影响而产生的现象。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语言学习者往往会将自己母语语用习惯的模式转移到目标语言中,这就是语用迁移。
例如,日语中称呼比较年长的人常常使用敬语,而在中文中同龄人之间互相使用敬语则有可能出现尴尬的情况。
对于语言教学而言,语用迁移要求我们更加重视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因素。
教师应该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母语语用规则,引导他们去理解目标语言的语用规则,同时也要注意与学生讨论与目标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差异,帮助他们避免语用迁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此外,语用迁移也启示我们要加强语言环境的营造。
在传授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可忽视语用知识的传递。
语用规则需要在实际语境中应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从而避免语用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语用迁移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普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通过增强交际意识,深化对跨文化交际的了解,将外语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海外中文教学中的文化迁移与语言迁移-TangRen
2009年11月一.文化的意义,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没有任何一个术语拥有象“文化”一词这么多的定义。
不同的行业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并做出各自的诠释。
教育家会认为,文化即是教育哲学,是传授知识的艺术。
银行家会说:文化就是如何让货币这个雪球通过金融方式越滚越大。
对管理人员来说,文化是方法与策略,让人做你想要他做的事。
政治家的看法不同:文化就是制订出一套透明且民主的制度,用以管理社会,服务大众。
每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一不属于文化的范畴。
正如洋葱有多个层次,人类生活亦然。
生活本身就是文化。
语言更是文化范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属于表层文化,它反映文化。
有的语言学家甚至认为,语言决定文化。
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
二. 语言迁移与文化迁移外语的习得,旨在为跨文化交流架起桥梁。
在整个交流的编码-解码-编码过程中,游戏规则改变,而参与交流的各方仍然沿用自己习以为常的语言习惯及文化观念, 因而产生文化及语言的迁移。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两个瑞士人在中国的餐厅喝啤酒,因为服务员隔得太远,他们向服务员指着自己面前的啤酒,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意思是再要两瓶啤酒。
服务员却一下子送来八瓶!同样的体态语言,却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意思。
语言迁移发生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如语音,语意,语法,写作等。
以下就这四个方面各举一例, 说明母语为德语的学生可能发生的语言迁移现象。
在语音方面:因为德语中没有四个声调,学生学习中文时忽略声调符号。
如苏黎世应用科学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上学期考试,一道题是将德语翻译成中文拼音,一个学生在整篇考卷中完全不注声调符号!在语意方面:经典的例子是关于“东西”一词。
中国老师解释了半天,外国学生仍然问:老师,您是不是东西?在语法方面,对于“瑞士美吗?”及“劳力士贵吗?”这样的问题,经常学生的答复是:“瑞士是美”及“劳力士是贵”。
这是因为学生习惯性地使用德语语法, 忽略了汉语中当形容词作谓语时省略“是”动词的规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语迁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教学相长2020年第5期一、有关一语迁移(一)一语迁移概念学习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某些知识经验、技能策略及思维方式等基础上进行的。
学习者通过新的学习,会对已有的知识系统、技能经验、策略、逻辑意识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是就是学习的迁移。
有人认为,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之前,已经接受过系统的母语学习,这可能会对汉语习得产生影响,这一影响主要就表现为一语(或母语)迁移,即学习者曾经拥有的一语知识、技能、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等对学习二语(这里主要是汉语)知识、技能和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偏向采取何种学习策略、何种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
(二)一语迁移分类从一语迁移的成果来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分别指迁移导致正确的结果和负面的结果。
1953年Weinreich提出的“语言干扰——两种语言的规范相背离”就是一种负迁移,Lado 对学习者在学习时会求助母语,发生一语迁移的问题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将迁移分为产出性和接受性两类,产出性迁移是指将本族语言和文化的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迁移到目的语中,而接受性迁移是指以本族语言文化的视角理解目的语说话人所说的语言和所表现的文化。
[2]这种划分主要是根据一些显性可见的影响,并没有可考虑到学习者自身因素,即学习者会不会因一语和二语在某一语言现象上的不同或过度相似而采取回避策略。
(三)影响一语迁移的因素1.非语言因素影响一语迁移的非语言因素主要有语言感知距离、社会语言因素、语言标记性和发展期因素。
在一语迁移研究中,Kellerman关注了学习者因素这个问题,最先提出了“可迁移性”概念并加以阐述。
他认为只有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感知距离近才更有可能发生迁移,感知距离远则发生迁移的可能性小。
语言迁移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语言迁移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作者:王月凤来源:《语言文字学》2015年第06期摘要:语言迁移作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等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语言迁移现象和分类理解的基础上,浅析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以期给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迁移;对外汉语教学;二语习得。
一、语言迁移定义及分类一般认为,语言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则被称为负迁移。
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迁移只是由于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不足。
认知主义学派的注意力主要投向迁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迁移的认知准则研究。
所谓迁移的制约性因素研究就是研究由哪些因素制约迁移的发生和隐退。
Ellis (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6个因素:语言的不同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社会因素,如不同的交际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影响;标记性,如某些语言特征的特殊性;原型概念,如某个词的某一涵义与其他意义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核心的、基础的;语言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如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的距离的心理感受;发展因素,如对中介语发展的自然过程的限制。
Odlin(1989)在其《语言迁移》这部专著里给语言迁移下了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根据他的定义,迁移不仅仅是传统的迁移研究中所指的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知识对新语言习得的影响。
首先,从语言迁移产生的效果来看,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问题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问题作者:于波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07期摘要:结合认知理论分析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母语迁移产生的影响。
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以期做到积极利用正迁移、规避负迁移,并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新参考。
关键词:母语;迁移;汉语;教学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于学习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中。
任何一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都会受到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技能以及自身学习态度的影响。
本文旨在结合认知理论分析外国留学生的母语迁移在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认知理论对母语迁移的解释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迁移”的最关键因素。
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取决于三个变量:1.在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有价值的观念可利用,即观念的可利用性2.新的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原有的系统之间的可以辨别的程度,即观念的可辨别性3.只有稳定且清晰的观念才会为新知识提供正确的逻辑关系和切入点,即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二、母语迁移在汉语教学中的影响语言迁移一般分为三大类:正迁移、负迁移以及零迁移。
语言迁移的影响体现在语音、词汇、语义、句法、语用、文化等多个层面。
1.语音方面的影响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语音的时候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问题。
韩国语中没有[f]这个音,相较于欧美的留学生,来自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学习语音可能更快些,但也更容易犯错,这是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
2.词汇方面的影响留学生在学习词汇时会将其母语与汉语对比着来学习,在一些基础的词汇学习中这种方法起到了正迁移的作用。
但有时就会造成负迁移,用“比”造句时,就有了“我比我爸爸大。
”这样的句子,这个句子没有语法错误,但逻辑上不正确。
这个同学想表达的意思是他比他父亲健壮,该用英语中的“big”一词,而汉语里的“大”既可以表示在体积、面积、数量等方面超过所比对象,还可以表示程度深等意思,但所比对象有限制。
3.语法方面的影响“We study Chinese.”是主谓宾结构,汉语中也有此结构即“我们学习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言迁移问题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语言迁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贯穿在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40年历史中,历经起落,争议不断。
语言迁移是大多数二语习得理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语言迁移研究还将继续扩大其研究领域,加深其研究深度。
标签:语言迁移母语二语教学方法
一、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是语言迁移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的争议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
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否起作用?这个问题目前已几乎没有异议。
“现在很少有语言学家会质疑语言迁移的重要性”,绝大部分理论和研究都支持或证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会发生作用,只是在作用大小问题、正负面影响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不同观点。
二语习得不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负迁移引起。
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习者避免这些干扰错误,以免形成习惯。
行为主义理论认识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作用,但过分夸大了这种作用。
认知派内部观点不一,但总体上说更注重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母语的作用受学习者个体差异影响,研究更注重探索语言迁移的制约因素。
二、迁移研究达成的共识及目前的研究局限
到目前为止,众多的迁移研究因为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但这些研究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为更深入的迁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迁移研究不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研究成人学习者的占绝大多数,而研究儿童学习者的非常少。
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对二语生成影响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二语理解影响的研究较少,如对语言迁移如何影响阅读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则更待加强;其次,对语言层面上的迁移研究多,对非语言层面的迁移研究,如概念迁移研究、副语言迁移研究较少;第三,对迁移的负面影响研究多,而对正迁移研究较少;第四,在迁移方向性上,考虑母语迁移多,而考虑非母语迁移,如二语对三语的迁移较少;研究单向迁移多,研究双向迁移少。
从研究方法上看,二语习得中的迁移研究虽然历经数十年发展,但研究方法仍主要沿用对比分析方法,许多与迁移相关的论断仅仅是通过对比分析而得出的非直接的结论,而且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确定迁移发生的标准;同时,比较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的横向研究多,而研究学习者语言迁移发展情况的纵向研究少;从二语输出结果入手的研究多,从二语输出过程入手的研究少等。
三、语言迁移研究对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研究结果对二语教学也具有重
要的启示作用,并对二语教学产生影响。
1.母语在二语课堂中的作用
由于母语环境以及学习者已经形成的内在母语能力的客观存在,二语学习者几乎无法摆脱母语的影响,母语会一直在课堂上起调节学习者语言和认知活动的作用,因此事实上禁用母语是无效的。
教师应当发挥母语的帮助作用而不是把母语视为二语的敌人。
在二语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单一使用目标语无法解释清楚一些语言难点时,母语就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
同时,根据社会文化派对迁移研究的观点,学习者,尤其是对外语学习初级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母语还可以作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或交际策略,帮助学习者完成用二语无法完成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
外语课堂中使用母语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正迁移和新概念的内化,并通过语际比较提高对负迁移的意识。
当然,教师不应在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母语,母语只是用来帮助学生构建目标语知识的辅助工具,它不能享有和目标语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二语课堂上应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
2.比较语际共性和语际差异性
不同语言间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
对二语教师来说,熟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帮助学生进行语际比较非常重要。
这种比较不仅包括对语言知识的比较,还包括对概念知识、文化习惯的比较。
一般来说,目标语中与母语相同的现象学生易于掌握,而与母语不同的,尤其是与母语相似而又有区别的现象,则难以掌握。
因此在二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有意识地比较母语和目标语,预见学生在学习二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选择并确定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并针对这些困难考虑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实践证明,语际比较是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既须注重语际差异性又须注重语际共性。
语际差异性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防止和减少负迁移,而语际共性的认识则可以使学习者更积极地对待自己的母语,并促进正迁移。
以往的语言迁移研究多侧重语际差异性的研究,但语际共性的重要性也已得到重视。
教师应当就语际共性对学习者进行明确的指导以激发学习者对元语言的感知力,而不应片面强调语言差异性从而加重学习者,尤其是母语和目标语语言差距大的学习者的精神负担。
结语
由于迁移现象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有关迁移现象的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其中包括迁移研究中最核心的母语作用的问题、迁移与其制约因素之间的具体作用方式问题等。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迁移研究仍属于探索型研究,缺乏总体理论指导,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传统比较方法为主,新方法的应用依然有限。
解决这些问题需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因此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认识也必然会经历一个从局部、肤浅的认识到相对完整、深入的认识过程。
参考文献
[1]文秋芳(2008),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中国外语》,(3):13-20
[2]俞理明(2004),《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王立非(2004),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外语教学与研究》,(3):205-12
作者简介:张宝宝(1990.8-),女,汉族,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