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后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第1课时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其中“宋祖”是()
A. 李渊
B. 杨坚
C. 李世民
D. 赵匡胤
2、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
3、“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的是()
A. 王安石变法
B. 后周世宗的改革
C. 杯酒释兵权
D. 陈桥兵变
5、关于北宋建立方式表述准确的是()
A.农民起义夺权
B. 少数民族人侵中原
C. 大将发动政变自立
D. 外戚夺取政权
6、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说:“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各藩,纵皆贪蚀,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将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B、抽调地方精兵充实禁军
C、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
7、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9、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 唐朝后期潘镇割据
B. 陈桥兵变
C. 唐末农民起义
D. 五代政权频繁更替
10、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
A .重农抑商
B .重文轻武
C .和亲会盟
D .闭关锁国
11、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12、澶渊之盟中,订立和议的双方是()
A. 宋和西夏
B. 辽和西夏
C. 宋和辽
D. 宋和金
13、宋初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达到加强集权的目的。下列体现这一方法的措施是()
①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②地方知州三年一轮换
③地方上设置通判一职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4、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
A.尚武风气盛行
B.全国读书风气深厚
C.藩镇混战割据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5、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下列有关这一方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践扈弊端的重现
B.造成轻视军事建设的后果
C.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材料题:
16、材料一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
材料二北宋改革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同时军队实行更戍法,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摘编自人教网《宋朝的基本国策》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太祖是如何重视文人的?
(2)(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统治者进行军事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政策对北宋政权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
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1)“太祖”指何人?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
(2)根据材料指出“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B
5、C
6、C
7、A 9、A 10、B
11、B 12、C 13、C 14、B 15、B
二、分析解答题:
16、(1)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扩大了应试入仕范围;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文人俸禄也极丰厚。
(2)防止武将专权。
(3)影响:积极: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社会读书风气,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培养了爱国人才;杜绝了武将专权和兵变,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意思相近即可,答出两点即可)消极: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17、(1)赵匡胤。960年。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