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无故人》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出阳关无故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从14单元至17单元共有10节内容来概括性地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
14单元是启始单元,我认为其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起到关键的作用,而且14单元选用的古琴音乐作品〈流水〉〈广陵散〉和艺术歌曲作品〈阳关三叠〉〈扬州慢〉等都是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艺术歌曲。
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深远。
《阳关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琴歌,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使安西》的名诗谱写而成。
原诗为七言绝句,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较为平常的七言绝句,但它却集中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诗中有歌,歌中有诗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诗的韵律上均能体现"诗歌美",因而才能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传唱至今,历久不衰.入琴曲后,后人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
它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首。
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在当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别恨离愁这一主题。
这首作品词义极其深沉,曲调情意绵绵,诗词与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合,让人听来回味无穷,传唱不绝。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较高,在古文学方面尤其唐诗宋词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均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学生接受能力强,有很强烈的求知欲,但是从音乐角度入手了解和欣赏古诗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大,也是一个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
但学生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与音乐作品有一千多年的时空距离。
为了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课前的引导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三、说教学目标
1、聆听《阳光三叠》和《扬州幔》,感受体验音乐情绪、音乐风格,并能哼唱其旋律片断。
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将这两首古曲和现代歌曲《我爱你,中国》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在风格上的不同特点,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古曲的韵味。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难点: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在课前两周以研究性课题的形式引领学生自主预习,激发学趣,以各种形式在课堂上给予交流展示巩固学习热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帮互学,合作交流,以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
本章节选用了为了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课前的引导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到网上或图书馆去收集整理有关古代歌曲尤其是《阳关三叠》和姜夔《扬州慢》的文字和音响资料。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其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对古代文化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
1、创设课堂情境,倒入新课(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2、来到诗之国、乐之邦的唐朝。
老师先背首诗,请大家猜猜我们将要拜访的是谁?
3、背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做背景音乐)。
(二)、目的
1、学生听诗猜作者,了解作品及作者。
2、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3、由王维原诗所表达得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三)、新课内容
1、欣赏《阳关三叠》;
2、介绍琴歌:琴歌是指随古琴的弹奏而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就是其中之一;
(1)、感受诗与音乐的珠联璧合,领会音乐与文学作品的美妙与神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2)、感受、体验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种真切地情感
(3)、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进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标。
(4)、增强对琴歌的理解;
(5)、结合歌词和旋律去感受每一叠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点;
3、从诗的角度入手了解《阳关三叠》的由来,为什么叫阳关三叠?如何理解三叠?
(1)、教师提问: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引出姜夔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
(2)、请学生朗诵诗词感受其中意境;
(3)、听赏《扬州慢》。
1、从内容、音调、情绪、结构等方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4、通过模唱让学生实践与体验。
评价请学生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自己意见可以针对任何方面,比如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
总结“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一曲阳关三叠今古传唱千余年,中华民族音乐艺术之瑰宝像无数个明珠在然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拓展与探究1、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联想有关古诗词(与音乐有关),并回想以往学过或听过的有关音乐作品;
5、请同学们试一试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送别或离别的场景,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和情感。
七、说教学反思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节从教材出发点来看,主要以介绍和了解古代歌曲,但这一设计与学生的欣赏兴趣相距甚远,学生未必能很好的理解,但如果从另外一个出发点,介绍歌曲中的古代诗词艺术,以及与音乐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资料,这样就给学生一个施展与探索的空间,并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交流、评价、学唱、欣赏,很好的将学生引导到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到它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同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进一步的参与到探索音乐创作中的实践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