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

合集下载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方式,以功能为中心,强调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学者们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该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在今天的翻译学界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它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思想、习惯等方面的翻译。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翻译观念不同。

按照传统的翻译观点,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单地将源语言的文字转换为目标语言的文字,因此翻译应该是尽可能忠实地转换源语言的文字。

但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这样做并不能很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可能会出现文化差异或造成误解等问题。

因此,这种翻译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种语际和文化间的意义转换,而不是单纯的词语转换。

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和策略。

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考虑文化因素,注意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读者和受众,从而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和方式。

例如,在翻译一篇文化性较强的文章时,翻译者需要选择最适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接受并理解翻译的意义。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文化交流、学科交流和社会交流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受众所在的文化环境,以便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它还强调了翻译者的角色和责任,翻译者需要对翻译作品负责,并考虑其对受众的影响。

这些思想对翻译教育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对翻译教育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翻译方式。

它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翻译观念,更好地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因素。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浅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浅析
际连贯法则 同时从属于 目的法则。如果翻译的 目的注重译文
( 一) 德 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本体 观 德 国功能 翻译 学派经过 莱斯 、 弗米 尔 、 曼特瑞 和诺 德等 几代人的不懈研究 , 终于形成 了德 国功能翻译 理论框架 。
德 国功能翻译理论 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 , 把 翻译置 于

德 国 功 能 翻译 理 论 的形 成 与 发 展
2 0世纪7 0 年代 , 德国功 能翻译学派从众多译论派别 中脱 颖而出。该理论主要包括凯瑟琳娜 ・ 莱斯一功 能主义翻译批 评理论 ; 汉斯 ・ 弗米尔一 目的论 ; 贾思 特 ・ 霍斯 ・ 曼特瑞一翻译
行为理论 ; 克 里斯 汀 ・ 诺德一功能加忠诚理论 。1 9 7 1 年, 德 国 功能派 翻译理论 的创始 人凯瑟琳娜 ・ 莱斯 提 出了对 等概念 , 并把“ 功能类型” 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 。她认为 目标文本 的
则 。“ 目的法则” 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 到的 目的决定整个 翻译 行为的过程 , 一 切翻译 活动都得 由它的 目的决定 ; 而“ 忠诚法 则” 则认 为译 者在 翻译 过程 中既要尊 重原作者 , 也要 对译文 读者 负责 , 翻译原则是 要尽量求得 与原文作者一 致 , 不能离
原作者 的意 图太 远 , 协 调译文 目的和作者意 图 , 力求 原文作 者、 翻译活动发起者和译文读者之问的关系在译文 中达 到一 致 。德 国功 能翻译学派 中最 重要 的理论 就是弗米 尔的 目的 论 。根据 目的论 , 目的法则是一切翻译活动要遵守 的优 先法
翻 译 理 论 的束 缚 , 转 而 以 实 现 原 文 的交 际 功 能 为 中 心 , 译 者 有 权 选 择 最 适 合 实 现 译 文 预 期 功 能 的 翻 译 策 略 和方 法, 为 应 用 文 本 的翻 译 研 究 提 供 了有 力 的支 持 。德 国功 能 翻 译 理 论 为 俄 汉 应 用 文 本 之 间 的翻 译 提供 了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摘要]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德国。

本文将对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作阐述,同时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作评述。

最后将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整体评价。

[关键词] 功能主义;目的论;影响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从公元前古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对意”翻译展开辩论至今,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特别是近代,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其中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就是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Nord, 2001:1)。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赖斯、维米尔、曼塔利和诺德。

下面将就这几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杰出贡献者的基本翻译思想做简要回顾。

一、功能主义理论回顾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贾文波,2004:40)。

赖斯提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赖斯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

她指出“理想的目标文本应该从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源文本对等”(谭载喜,2004:258)。

同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她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三类,把语篇体裁按语言特征分类(如划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赖斯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转引自芒迪,2007:107)。

同时赖斯还罗列了一系列的言内标准和言外标准,用以评价译文的充分性。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梅达格胡同》翻译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梅达格胡同》翻译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梅达格胡同》翻译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翻译研究逐渐摆脱关于翻译转换的静态语言学分类,功能翻译理论在德国开始兴起。

该理论关注语言功能、语言维度、语言重点等方面,以此为基础探索翻译方法、翻译行为及翻译目的。

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梅达格胡同》中译本进行分析。

标签: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梅达格胡同》;中译本納吉布·马哈福兹是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梅达格胡同》是其1947年出版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影响极大。

马哈福兹以一条出入口重合的死胡同为载体,将二战结束前胡同居民们凄惨荒诞的生活故事清晰呈现在读者眼前。

1985年,由郅溥浩先生翻译的《梅达格胡同》出版,让更多中国读者能够了解到这部作品。

本文试图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来探究《梅达格胡同》中译本,以此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一、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划分来看《梅达格胡同》中译本德国功能派出现于对等理论盛行的20世纪70年代。

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是凯瑟琳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

赖斯借用布勒(Karl Buhler)关于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以及视听类(andiomedial)语篇。

《梅达格胡同》表达的是发出信息者的态度,注重审美性与形式,属于表情类文本。

赖斯与弗米尔合著的《转化理论的基本原理》(1984)一书主张,翻译应主要受控于占主导地位的功能,或者受控于原文的“skopos”(希腊语,意为“意图”、“目的”、“功能”)。

赖斯建议“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Reissue,1976:20)。

表情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传递原语的审美性和艺术形式。

翻译应该使用“同一”策略,即译者应采用原语作者的观点。

若译者在此类型文本中不顾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过多个人情感,或不了解原文涉及的文化与宗教背景,或许会偏离原语作者的本意,译文便会失去原文的意趣。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目的性。

本文将介绍该学派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及应用举例,最后对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为代表。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和功能的重要性,强调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

功能学派的发展对西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过程,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间的互动。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语言信息,还要根据翻译要求和目的实现文本功能的转换。

弗米尔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类型的特点和目标读者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策略应遵循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可根据原文的不同类型和目的,采取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实现预期的功能。

以下是一则应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翻译实例:原文:Please note that our office will be closed for the Christmas holiday from December 24th to December 26th. We will resume business on December 27th.译文:请注意,我们的办公室将于12月24日至12月26日圣诞节假期期间关闭,将于12月27日恢复营业。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是关于办公室圣诞节假期安排的通知,属于信息型文本。

译者在翻译时,根据目的原则采取了直译的策略,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实现了文本的功能。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翻译是一门跨文化交流的艺术和科学,而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则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进行探析,从其起源、核心概念、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科尔马(Hans J. Vermeer)提出。

传统翻译研究主要关注源语与译语的对应关系,而功能学派则主张将翻译置于交际语用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和效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1. 策略(Strategies):在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中,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任务要求和交际情境选择的一系列决策和操作。

不同的翻译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

2. 动态平衡(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平衡是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源语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源语的意义和结构,还要考虑到译语的表达效果和接受者的需求。

3. 功能(Function):功能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追求的目的和效果。

在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中,功能的观念十分重要,翻译的功能可以是达到源语文本的功能,也可以是适应译语文化和读者需求的功能。

三、方法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1. 目的论翻译学(Skopostheorie):目的论翻译学是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核心方法之一,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效果。

翻译的目的可以是实现通信功能、达到交际目标或满足文化需求等。

2. 本质对等和功能对等(Essential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本质对等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信息与功能的重要性;功能对等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交际功能,即将源语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以便与接受者进行交际。

3. 策略分析(Strategies Analysis):策略分析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策略和决策,研究翻译策略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和效果。

翻译批评:浅述功能派翻译理论

翻译批评:浅述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姓名:常首鸣班级:08级外应2班学号:2008142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

它既继承了传统译论的合理的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

本文简要介绍功能学派的四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并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忠诚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罗马帝国的翻译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功能派翻译理论虽然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在德国才首先产,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中早为有所表现。

可是,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严格忠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然而,从20 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被圈定在语言范围之内,翻译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随着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此时,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二、功能派主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到翻译行为,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

功能派理论中对等原则的位置与语言学派大相径庭。

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而功能派只将其视作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

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翻译实践。

德国素有研究功能翻译理论的传统,凯瑟琳·赖斯( Katharina Reiss ) 、弗米尔( Hans. Vermeer ) 、曼特瑞( Justa Holz Manttari ) 、诺德( Christiane Nord )为其代表人物,他们为功能派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求索/2006/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周觉知(中南⼤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引⾔德国功能主义翻译流派不是⼀个严格的流派。

它是以⽬的论(Skopostheory)为核⼼的强调⽂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种翻译流派。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出现于⼆⼗世纪六、七⼗年代,流派内部分⽀较多。

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德国马格德堡理⼯⼤学应⽤语⾔学和翻译学教授的克⾥斯蒂安-诺德(Chr i stiane No rd)于1997年出版了《⽬的性⾏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书。

该书将看似纷繁复杂的功能翻译理论各流派⽤浅显的语⾔全⾯地归纳和串联起来,并对其中最核⼼的概念如/翻译⽬的论(Skopostheory)0、/翻译⾏为理论(t he t heory of transl a ti onal action)0进⾏了阐述。

⼆形成阶段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的出现是以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Ka t hari na R 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书的出版为标志的。

在此之前,西⽅,包括德国的许多翻译理论家都持语⾔学的翻译理论。

⽽语⾔学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把翻译看作⼀个类似密码转换的活动。

这种以原语⽂本为中⼼的基于等值或对等的语⾔学的翻译理论注重的是原语⽂本以及在译语⽂本中保存原语⽂本的特征。

然⽽,等值理论被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不但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且在某些情形下是不必要的。

按照克⾥斯蒂安-诺德(Christi ane N ord)的观点,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经过了两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

第⼀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中有三个⾥程碑式的⼈物:第⼀个⾥程碑式⼈物是凯瑟林娜-赖斯(Ka t hari na R eiss)和她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书中,她把功能的范畴引⼊了翻译批评。

虽然没有摆脱以等值为中⼼,但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是建⽴在原语⽂本与译语⽂本的功能关系基础上。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德国大学翻译专业正式提出的一种新的译文理论。

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强调功能性的翻译原则,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识别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从而探索出新的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有着多种定义,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翻译是一种有效的、有意义的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满足读者的需求,来实现传达的最佳效果”。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让读者理解为目的,以准确表达译者思想为核心,在生动表达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策略,通过分析文章信息,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也特别强调用语言表达文化信息的重要性,认为每种文字都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或语言背景的复合体。

每种文字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其表达方式、语体使用及表述特点都受到独立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翻译者应该充分了解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对源文本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译文,从而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涵义。

进一步的,功能翻译理论也推崇“事实优先”原则,重视原文的内容信息,同时也强调读者的体验信息,使翻译更加灵活。

认为“事实”和“体验”双方至关重要,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只有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并以最贴近原文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情况下,翻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由此可见,“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反映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精神,而且也在理论上增强了翻译理论的实用性,使翻译更加值得信任和推崇。

除此之外,它还给翻译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导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用更准确和有效的方式将之翻译出来。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论,它提出了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原则,并充分考虑本地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翻译原则,对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也为翻译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有助于完善翻译理论的研究,使翻译更加准确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功能主义理论下的文学翻译鉴赏

功能主义理论下的文学翻译鉴赏

功能主义理论下的文学翻译鉴赏【摘要】: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张从文化间交际的角度研究翻译。

认为译作要与原作实现功能对等。

将功能派翻译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鉴赏,谈如何使用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和鉴赏文学翻译。

【关键词】:功能派理论; 功能对等; 目的论在翻译研究的各种流派中,德国功能派提出了一种近似科学的理论。

他们将翻译视为一项需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功能派试图把翻译从以原语还是以译语为中心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认为只要实现了功能对等,满足了读者或客户要求就是成功的翻译。

具体说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她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她依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

Reiss把文本分成三类:Informative(信息类型)、Expressive(表达类)和Operative(操作类)。

针对每一类文本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如:信息类文本的翻译一定要传达原文概念性的内容;表达类文本的翻译则要传达原文美学上的艺术性的特征。

而操作类文本的翻译则力求在译语读者中产生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Reiss关于译文的评判是以是否与原文首要功能相一致为标准的。

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此外,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

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导致了一个功能相对应的译文。

另外,目的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是认为译者可以根据原文的目的及客户或委托人提出的要求对同一原文文本进行不同的翻译,即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述评

在 目的 语 文 本 中 对 原 语 文 本 的篇
章重构 。信息性 是衡量篇 章或文 本信息含量 和新闻价值 的一个标 准, 它产生于熟悉 和陌生 、 符合预 期和 出乎预 料等因素之 间的对立 关 系 。信息性 过小或含有 太多冗 余 因 素 的篇 章 会 令 读 者 感 到 乏
翻译 学派认为 , “ 目的和动机构成 所有 翻译 的主要特征 。” [ 1 】 翻译不
“ 目的论 ” 将 目的置于驾驭 一 切 的地位 ,因此实现 特定 的翻译 目的要 比如何实施 翻译行为更 为 重要 。 为达此 目的, 译 者有时须 以 功能变 异为条件 ,使译 语文 本的 功 能偏 离原语文本 的功能 。译 文 尽 管也应 最 大程 度地 接 近原 文 ,
但 这一互文连贯 原则在 “ 目 的” 的
度。
二 助 能 翻 译 理 论 视 角下 的译 者 功 能 翻 译 理 论 将 翻 译 视 为 译 者行为 结构框架下 的 、 在发 起人 、
行为 。” 如若参 与翻译 过程 的行 为各方协 同配合 ,保证译 文 的语 言 通 畅 和 内 容 连 贯 ,这 样 的翻 译
行为就是成功的 。
化, 包括超文 化 、 不 同文化和个 体 文化 ) 、 外部条件 ( 也 称语境 ) 和 内 部 条件( 也称个体 条件 ) 。功能 翻 译 把 自己描 述 为 跨 文 化 交 际行 为 ,跨文化交 际模 式将 翻译定性 为文化间 的转换 , “ 译 者感兴趣 的 是 文本 中所体 现的某一 历史事 件
学教育
德 国功 能翻译 学派理论述评
圃刮 领 付天 海
内容摘要 : 德 国功能翻译学派专注于翻译文本在 目的语 中的功能 , 强调译者在社会 文化语境制 约下采取策 略 以求 译 文 的 阐释 和 接 受。文 章 从 文 本 和译 者 两个 方 面 对 功 能 翻译 理 论 的主 要 观 点 进 行 了梳 理 , 并 指 出 了该 理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一、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有功能的社会行为,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

这一理论视角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观点、发展历程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和需求进行,以实现原文在目标语言中的预期功能。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和忠实的束缚,为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灵活性。

在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深入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引入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包括翻译的目的性原则、翻译行为的参与者角色、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本文还探讨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关注和探讨,共同推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1.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原则,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还探讨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如翻译的准确性等值性、可接受性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浅析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浅析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语言浅析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林 瑶 廖晋饶 西南石油大学摘要:功能翻译理论给人们提供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化。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翻译是吸收域外文化成果最直接的有效方式。

“翻译活动最本质的作用是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成不同社会、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而这种沟通与交流的结界,往往能启迪新的感悟、新的智慧、新的视角,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是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不可缺少的加油器”。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

功能翻译理论来源于交际理论,核心是目的理论和翻译行为理论。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是凯瑟琳娜·赖斯。

她认为,翻译中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而不是等值可以避免一些传统的翻译问题。

汉斯·弗米尔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翻译目的论。

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时首先要考虑翻译目的,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方法,而不是在翻译一篇文章前就先确定采用归化还是异化。

(一)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翻译是一种基于原语文本的有意图的、人际间的、部分通过语言媒介实施的跨文化互动行为。

2.翻译的基本规则是目的规则、和忠实规则。

其中,目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其他两个规则从属目的规则,忠实规则又从属连贯规则。

3.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

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文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操作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

4.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合适,而不是等值,合适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决定译文合适的翻译属于等值形式。

(二)翻译行为理论。

翻译行为理论由德国芬兰职业翻译家曼塔利提出,吸收了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概念,目的是给各种专业翻译情境提供一个模式以及指导。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对应用文体翻译的特点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对应用文体翻译的特点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对应用文体翻译的特点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是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观点是翻译应该以目标语读者的需求为导向,把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语言和习惯等因素纳入翻译过程中。

在应用文体翻译中,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有以下特点:
1. 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应该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内容。

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翻译应该考虑目标语读者的专业背景、文化习惯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2. 通俗易懂: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通俗易懂,语言应该简明扼要,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翻译应该注重语言的简明易懂,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或生僻的术语,以免影响目标语读者的理解。

3. 翻译与文化因素的融合: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需要考虑文化因素的融合。

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翻译应该注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把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传达到目标语读者。

4. 翻译的实用性: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应该具有实用性,即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持原文的精确性和完整性,还要让目标语读者能够实际应用。

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翻译应该注重实际应用价值,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应用翻译
内容。

综上所述,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在应用文体翻译中强调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和文化的融合,具有实用性,这些特点使得翻译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为目标语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应用价值。

析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析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英语知识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

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

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

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

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进行深入的修辞反思。

翻译功能目的论,作为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自其诞生以来,对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翻译实践时。

因此,本文将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功能目的论进行审视,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内在逻辑和适用范围。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回顾翻译功能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梳理其发展历程和主要贡献。

然后,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分析功能目的论在指导翻译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修辞学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段来弥补功能目的论的不足。

本文将提出一种综合修辞和功能目的论的翻译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翻译学的不断发展。

二、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核心观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学者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颠覆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该理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即翻译活动不是简单地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而不是拘泥于源语言的形式或内容。

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确定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这包括翻译的预期接受者、翻译所处的语境以及翻译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等。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那么译者可能会选择直译的方法,以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信息;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文化交流或审美欣赏,那么译者可能会选择意译的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语境和审美习惯。

功能目的论还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_胡作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_胡作友

作者简介:胡作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X Y B 2007034)。

〔观点述评〕《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33期,2008.6A C A D E M I C SI NC H I N AN o .6N o v .2008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胡作友(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摘 要〕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

主要理论有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威密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其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

该理论体系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为西方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它对中国译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翻译行为;目的论;功能;忠诚翻译传统源远流长,翻译理论不断创新。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与语言学并肩发展。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60、70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 u g e n e A .N i d a )的对等理论。

70年代和8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适逢其时应运而生,它摆脱了对等翻译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 a t h a r i n a R e i s s )、汉斯·威密尔(H a n s V e r m e e r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 u s t a H o l z -M än t t är i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 h r i s t i a n e N o r 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对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再解读

对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再解读

对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再解读
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再解读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以赖斯(reiss)、佛米尔(vermeer)、曼特瑞(manttarti)以及诺德(nord)为代表。

但同属一派,几位代表人物各自的理论对“功能”的侧重点又是否一样呢?基于这一问题,本文将对功能派理论试做一分析,以期能解答笔者心中疑惑,也希望能为该派理论的研究提供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文本类型功能加忠诚
1 理论基础
1.1 布勒(bulher)的语言工具模式
卡尔,布勒(bulher)是德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及符号学家,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的“工具模式”,主要包含五个组成因素:符号(sign)、说话者(the speaker)、受话者(the hearer)、语境(context)以及语言功能(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而语言功能包括“信息、表情、感染”三种,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也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2 冯·赖特(von wright)的行为理论
由于诺德在给卞建华教授的邮件中写道,冯·赖特的行为理论确实是目的论的来源之一,而且她和曼特瑞的作品中都引用了冯·赖特的话(卞建华,2006),所以本文有必要对行为理论做一解释。

冯·赖特认为,行为的理由是多样的,许多行为的完成是因为某一个最终的目标,即该行为被认为是或者是有助于这个最终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理论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对功能派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着重分析了功能派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标签:功能派;目的论;优势;不足
1 德国功能派理论的形成
20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翻译界盛行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概念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便是这种研究的代表。

该理论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
能。

2 德国功能派的主要理论
德国功能派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汉斯·威密尔(Hans J.Vermeer)和克里斯蒂
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2.1 凯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
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雷斯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和视听类,并总结出了各种文本类型的特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语言功能不同,翻译策略也有差异。

简言之,雷斯提出应根据文本类型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理想的翻译。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译文的目的或功能都与原文的相同,当译文和原文的功能或目的相冲突时,雷斯认为应优先考虑翻译
的功能。

2.2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
曼塔利的贡献主要在于她提出了翻译行为的概念。

她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有目的,重结果的人类行为,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信息转换,更注重跨文化交际。

换句话说,翻译行为指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做的工作认为,翻译指译者转换文本时所
做的工作。

此外,曼塔利还细化了翻译过程的参与者,认为翻译过程除原文作者,译者,译
文接受者外,还有发起者,译文使用者和收受者等其他参与方。

2.3 汉斯·威密尔(Hans J.Vermeer)
威密尔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功能派目的论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功能目的论包含三大法则: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目的性法则是指翻译行为取决于翻译目的,结果决定方法;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语际连贯,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

忠实性法则从
属于连贯性法则,而这两大法则最终取决于目的性法則。

2.4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认同威密尔关于目的论的观点,但同时发现目的论也有其自身的缺陷。

目的论过分强调文本目的(skopos),没有进一步探讨原文与翻译目的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译者因为翻译目的而无限制得脱离原文进行翻译。

诺德对此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

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力协调好各方关系,当发起者、目的语读者和原作者三方有利益上的冲突时,译者必须介入
协调,求三方的共识。

3 德国功能派的优势与不足
德国功能派因其理论的革新性自诞生后就对国际译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对功能派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

(1)德国功能派的优势:①功能派理论重视译者的作用。

不同于别的翻译理论家,功能派理论家认为译者和原作者,编辑等人的地位平等;②功能派理论突破了原文中心论的束缚。

功能派之前的翻译理论中,着重强调译文要与原文对等。

功能派突破这一局限,转而面向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突出了翻译目的或功能的重要性。

③功能派理论提出了发起者,委托者的概念,扩大了翻译过程中的参与者数目。

这一观点真实再现了实际的翻译行为和操作流程,使我们注意到译者身份的职业化特点及其对翻译的影响;④功能派理论提高了非文学翻译的地位。

文学翻译只是翻译活动的一部分,但在功能派之前的研究中多以文学翻译为主,功能派扩大翻
译研究的视野,将非文学翻译纳入到翻译研究领域中来。

(2)德国功能派的不足:①功能派某些理论本身并不完善。

如雷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其划分是否科学仍值得商榷;②翻译并非都有目的。

对于文学翻译,有学者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确定的目的,同时很多学者包括中国的翻译研究者通过实例证明功能理论也适用于文学翻译;③功能理论导致惟利是图译者的产生。

译者在翻译目的主导翻译过程的思想下,为了获取酬金,有可能不顾原文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Gentzler,Edwin.当代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and Applications [M].Taylor & Francis Group,2001:7.
[3]陈小慰.简评“译文功能理论”[J].上海科技翻译,1995,(4).
[4]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