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和损伤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作用带 ——急性毒作用带 Zac=LD50/Limac ——慢性毒作用带 Zch=Limac/Limch ——吸入中毒的危险性指数 Iac=C20/LC50

二、环境污染物毒作用分类
分类方法一 ——局部毒性作用与全身毒性作用 ——速发与迟发毒性作用 ——可逆与不可逆毒性作用 ——变态反应 ——特异性体质反应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和 损伤机理
一、基本概念 二、环境污染物毒作用分类 三、人体化学性中毒的基本病变 四、细胞损伤机理 五、个体水平上的毒性影响 六、种群、群落水平上的毒性效应 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毒性影响

一、基本概念
内环境的稳态 剂量、效应与反应 毒性参数
——功能 分泌胆汁——胆汁中的主要成分是胆盐, 由胆酸、去氧胆酸等钠盐组成。—— ① 帮助脂肪乳化,使脂肪滴变小变细便于 消化吸收。②促进脂肪酸吸收。 ③维生 素A、D、E、K在肠道内经胆盐作用,形 成水溶性颗粒被吸收。④ 加速铁和钙的 吸收。⑤刺激小肠和结肠蠕动。⑥抑制 肠道腐败菌的生长、 繁殖…… 代谢转化
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图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血液循环障碍——许多毒物往往直接或间接损 伤毛细血管、小动脉和静脉的内皮细胞、基底 膜或平滑肌细胞,或引起血液成分,特别是凝 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异常,从而导致 局部微循环或全身性血液循环的障碍。 ——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充血、出血、水肿、血 栓形成和弥漫性的血管内凝血。 ——以中毒性脑水肿、中毒性肺水肿最为严重, 重症者足以致命。

肾脏
结构——由肾实质和肾盂组成。肾实质分 为皮质和髓质。皮质血流量较多,易受 毒物的损害;髓质血流量较少,仅占全 肾血供的8%,易受缺氧的损害。 功能——排泄、解毒

肾毒物——重金属、有机卤代烃类、头孢霉素、四环素、青 霉素等抗菌素、水杨酸、非那西汀等镇痛药和磺胺类药物等 生物毒性物质。 病变机理——(1)直接作用:毒物或代谢产物在肾小管内浓 集或在分泌排除过程中,通过干扰酶系统或破坏膜的结构和 功能,或与金属硫蛋白或不溶性酸蛋白结合而导致对肾单位 的直接损害。(2)间接作用:毒物本身不具明显肾毒性,而 是通过肾外靶器官或细胞的损伤间接损伤肾脏的结果,如作 用与心血管系统的毒物所引起的中毒性休克,作用于呼吸系 统引起的肺水肿等都可使肾脏因严重缺血、缺氧而导致细胞 坏死。
骨髓纤维化
肺纤维化

肿瘤——如肺癌、肝癌、膀胱癌等。 ——明确的致癌作用 ——促癌作用
肝癌
(二)主要靶器官的病变 肝脏 肾脏 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 生殖系统 其他(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消化道和胰 腺、皮肤)


肝脏
——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肝小叶 呈不规则多角棱柱形,长径约为1.5~2mm,横径约为 1mm。 成人肝脏约有50~100万个肝小叶。 由肝腺泡、肝细胞、血窦、在央静脉和毛细胆管组成。 肝小叶的中轴是中央静脉,小叶内的肝细胞组成海绵状 的单层细胞“板块”样结构,在板层之间有血窦穿行, 并汇集至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在肝小叶的边 缘,肝细胞排列成环形肝板,称为界。切一片肝小叶在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结构规则,分布均匀,好似一座 建筑精巧的“蜂房”。

分类方法二 ——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迟发性中毒

分类方法三 神经系统中毒 呼吸系统中毒 肝中毒 肾中毒 ……

三、人体化学性中毒的基本病变
(一)基本病变 (二)主要靶器官的病变
(一)基本病变

细胞损伤——全身各种组织细胞,特别是功 能上高度分化的细胞,如肝细胞、肾小管上 皮细胞、神经细胞、血细胞和心肌细胞的损 害。 ——是中毒时最常见的基本表现形式。 ——表现为在毒物作用下,细胞生化代谢的 异常或停止,形态上可见结构的变性或坏死。

炎症——机体对异物入侵的一种普遍的 防御反应。 ——可以原发于毒物的直接损害(如化 学性肺炎),也可以是继发于组织坏死 和感染,常见于呼吸道、皮肤、肝、肾 以及血管和造血器官的炎症。

纤维化和硬化——多是慢性中毒、多次 反复中毒、严重的急性中毒以后,在变 性、坏死或炎症病变基础上综合演变的 结果。 ——表现为中毒器官的实质细胞因中毒 损害而大量破坏消失,代之以间质纤维 成分显著增多,往往伴有相应的功能障 碍和衰弱。 ——常见于肝、肾、脑、肺等器官。

内环境的稳态 机体存在一系列的调节机制以维持内稳 态,从而使机体能顺应外环境的变化并 生存下去,但如果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 烈,或者机体调节功能失调,则稳态就 可能失调或被破坏,从而使机体受到损 害,这实际上就是制定环境允许标准的 依据。
剂量、效应与反应 剂量:暴露水平(有效接触剂量)、生物有效 剂量、毒物的浓度等 效应:机体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后引起一 系列的生物学效应。这种效应随摄入量的增多 而增强,呈现分级反应。可用一定的计量单位 来表示其强度,如酶的活力、白细胞计数等。 反应:一定数量生物群体中接触毒物而产生某 种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可以死亡率、发病率等表示。
毒性参数 毒性上限参数 ——绝对致死量(浓度)LD100 LC100 ——半致死量(浓度)LD50 LC50 ——最小致死量(浓度)MLD MLC ——最大耐受量(浓度)LD0 LC0 ——致死剂量(浓度)LD LC
毒性下限参数 受试动物中只有个别动物的某项生理、 生化或其他观察指标出现最轻微效应的 剂量或浓度,或在此剂量水平以下的阈 下剂量或阈下浓度。 ——急性阈剂量(浓度) Limac ——慢性阈剂量(浓度)Limch ——最大无作用剂量(浓度)ED0 EC0 是制定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ADI) 的重要依据。
——肝毒物所致的病变 肝毒物——四氯化碳、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二 甲基甲酰胺、砷的化合物、锑、脂肪族卤化烃化合 物。 根据肝损害的性质,分为肝实质性、血管性损害两 大类。 根据病变在肝小叶的定位,分为中央带、中间带、 周边带损害。 根据损害范围,分为点状、局灶状、大片状和弥漫 性损害。这是肝脏环境毒理学评价分析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