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佛祖的灯芯有何含义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

合集下载

佛祖为何拈花?迦叶为何微笑?

佛祖为何拈花?迦叶为何微笑?

前两天看到了“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心里一直很是不解,昨天在街上看到有人卖荷花,似心有所感,得窥其中一二。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看完这一段,大多数人大概会产生和我一样的疑问:佛祖为何拈花?迦叶为何微笑?我们先来看看“佛祖拈花”这一动作的含义,佛家讲求众生平等,天地万物皆有佛性,即使一草一木也都是有生命的,拈花也是摘花,便剥夺了花的生命,这样一来不就显得稍嫌残忍吗?其实不然,佛祖拈花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审美过程,花作为对象,有其特定属性,无论是从其外形,还是从其味道,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官能刺激,这也就是主体感受美的过程,作为审美对象,花是有其生命周期的,时间过了,就会凋谢,它带给人的官能刺激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它的美依旧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们不会因为花形体的消败而否认它的美,也即是说,花的美是不受形体约束的,换句话讲,美是没有死亡的,既然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所以佛祖拈花,非但没有褫夺其生,更是赋之以永恒。

老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所谓“不言”,既是抛去了外在的表达形式,只注重内容的美,无味之味,是为至味。

再来看看迦叶微笑,这一笑,并非寻常一笑,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发生了共鸣,佛祖在拈花这一审美过程中,相对于审美主体迦叶和众僧,本身也成为了另一审美对象,然而众僧之中只有迦叶领略其中真谛,故能一笑,这一笑也是对于对象的审美反馈,这整个过程与其说是在佛祖和众僧中进行的,毋宁说只发生在佛祖与迦叶之间,迦叶领会了佛祖拈花的含义,即外在的形式,束缚,形骸都并不是美的真正所在,只有内容才能长久的储存美,这也就是佛法所追求的实相无相,诸法空相,不受外在形式的制约,心无挂碍,以游无穷。

佛祖接着说:“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与摩珂迦叶。

”这“教外别传”传的正是禅宗妙法。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14 论述类阅读 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14 论述类阅读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点14 论述类阅读1.(2016·全国卷I·T一)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的意思

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的意思

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的意思
“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是一句富有禅意的诗句,表达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古佛拈花方一笑”是指古佛拈花微笑的故事,象征着佛教的禅宗智慧和领悟。

这个故事源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描述了大梵天王在灵山会上献百朵莲花给释迦牟尼佛,请其传授佛法,佛祖一言不发,只是拿起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微笑。

大梵天王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领悟到了佛法的深意。

这个故事寓意着要用心领悟佛法的本质,而不是用言语来解释。

“痴人说梦已三生”则引用了“痴人说梦”的成语,意指痴心妄想,沉迷于虚幻之中,如同说梦话一般。

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批评那些不切实际、只会空想的人。

然而,在这句诗句中,“痴人说梦”已经成为了三生三世的命运,象征着人们对于生命的执着和迷惘。

整句诗句的含义应该是要人们放下执念和迷惘,用心领悟佛法的真谛,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揭密如来佛祖的真实来历是什么

揭密如来佛祖的真实来历是什么

揭密如来佛祖的真实来历是什么2016-07-11 16:30:27 来源:武林军事如来佛祖的来历一直都有人念佛,中国和印度的佛教信徒更是占了绝大多数,那么如来佛祖的来历是什么呢?如来佛祖就是释迦牟尼佛,那深究一下如来佛祖的来历,是不是有更多的信息让人们大开眼界,更加地了解如来佛祖呢?如来佛祖历史上的如来佛祖确有其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罗卫国的王子,名字就叫乔达摩·悉达多。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的父王想要悉达多继承王位,不希望悉达多选择出家这条道路,于是给他找了很多的美女,十九岁的悉达多没办法,只好娶妻并生下一子。

之后就专心出家修行了,将削下的长发让人带回去给父王,留作纪念,悉达多带领五个随从,为了寻求解脱,他一直都在静坐思考,不避风雨,每天不过只吃一麦或一麻,就这样一直保持了六年,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悉达多修成正果,立地成佛了,创立了佛教。

很多人都将释迦摩尼佛称为如来佛祖,其实那是因为人们将佛陀看成世界本师,因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信徒心目中的释迦摩尼佛地位非同一般。

如来,其实本意就是说佛是掌握绝对真理,在世上普渡众生的圣人,如来佛祖的神通广大,其实就是因为慈悲济世,向善的佛。

后来,如来佛祖经过《西游记》的宣扬,更多的人对如来佛祖有更深的印象和认识,此后,如来佛祖成为释迦摩尼佛的代号了。

如来佛祖的克星那些佛教的信徒都说佛法无边,如来佛祖的法力更是首屈一指,但世间万物,总是相生相克的,既然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因缘而生,倘若没有缘分,应该也就作罢了。

这让人不禁疑惑,如此说来,如来佛祖的克星应该也是存在的,那么如来佛祖的克星是谁呢?如来佛祖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摩尼,在释迦摩尼成佛之前,他还是一个古印度王子,是他经过了多年的静坐修行,在菩提树下参透了佛道,因此创立了佛教。

那么这里的佛法就是现在佛的本体佛法,参透此等佛法也是存在一定的机缘巧合,缘起缘灭,因此,如来佛祖为佛诞生,倘若无佛就自然不存在了,这也就是说,如来佛祖的克星是世界大同,只要人人都向善,结善缘,“佛”就自然没有可以普渡的众生,“佛”的代表如来佛祖自然就消失了,只要世上所有人都向善,没有恶人,那说不定“佛”真得会消失。

拈花一笑最简单解释

拈花一笑最简单解释

拈花一笑最简单解释拈花一笑啊,这可是个超有禅意的词儿呢。

一、字面来看拈花,就是用手指轻轻捏着花朵。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宁静的花园里,或者是在一片美丽的花丛中,一个人伸出手指,轻轻地捏住一朵花。

这是个很轻柔、很优雅的动作。

那这个花呢,可能是娇艳的玫瑰,也可能是淡雅的雏菊,反正就是一朵很美的花。

一笑,就是脸上露出笑容。

这笑容可不是那种哈哈大笑,而是一种淡淡的、很神秘的笑。

就像是心里藏着一个美好的小秘密,然后通过这个笑容稍稍透露出来一点。

二、背后的故事在佛教的故事里,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对着大众一言不发,只是手里拈着一朵花。

当时大家都很懵,不知道佛祖这是啥意思。

只有摩诃迦叶微微一笑。

然后佛祖就说,他已经把佛法的精髓传给摩诃迦叶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玄乎?其实它传达的是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

就像是两个人之间有一种默契,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三、现代的理解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拈花一笑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很洒脱、很豁达的态度。

比如说,你和朋友之间有了一点小矛盾,但是你不想去计较,你就可以用一种拈花一笑的态度去对待。

就像那朵花一样,虽然它可能会被风吹雨打,但是它依然静静地开放着,用它的美丽来面对世界。

又或者是你在面对一些小挫折的时候,不要愁眉苦脸的,而是像拈花一笑那样,轻松地看待,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

再比如说,你看到别人做了一些很滑稽的事情,你不用去嘲笑,而是用一种包容的、淡淡的微笑来对待,这也是拈花一笑的一种表现。

四、从文化内涵来说它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含蓄之美。

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直白地表达情感,而是喜欢用一种很委婉、很含蓄的方式。

拈花一笑就是这种含蓄表达的极致。

它把那种深刻的情感、深刻的智慧,都蕴含在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和笑容里面。

而且它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意”“意境”相契合。

禅意讲究的是内心的宁静、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拈花一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境界。

论述类文本阅读(00001)

论述类文本阅读(000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一、(2012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

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

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

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

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

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

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

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

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

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

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

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

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

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

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

如来佛祖为何要拈花一笑?

如来佛祖为何要拈花一笑?

如来佛祖为何要拈花一笑?1.25亿年前,一朵叫做迪拉丽的花,已经在地球上寂寞地开放。

《战国策·赵策一》中有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使自己高兴的人而打扮。

那朵迪拉丽花独自开放的时候,人类尚未出现在地球上。

没有人类的欣赏,它照常开放,不为悦人类而容。

可见波段的光打到视网膜上,转换成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便产生了“颜色”的映像。

视网膜接收不同波段的光,脑海中便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映像。

如果没有可见光波的刺激,呈现给大脑的就是黑暗。

世界本无所谓光明和黑暗,也无所谓五颜和六色。

明暗和颜色,只是人类赋予世界的“本质”。

那朵迪拉丽花,自然也无所谓绿肥红瘦,更无所谓叫什么名字。

五百年前,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与朋友们在浙江省绍兴县的会稽山上游玩。

有一位朋友指着一棵中岩石中开花的树问道:“先生您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这里有一棵树,在深山之中开花,此花自开自落,跟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阳明先生回答道:“你没有看此花的时候,此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

你来看此花的时候,则此花的颜色一时间就明白起来了。

这样就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阳明先生的这段论述,常常被后人当作主观唯心主义的案例来批判。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世界本无所谓明暗,花朵也无所谓颜色。

山中树花反射了太阳光的可见波段,打在人的视网膜上,传递给大脑,形成了颜色的映像。

可见山中树花的“色彩本质”是人所赋予。

没有人的观察事件,山中树花便不存在“色彩”这种“本质特征”,大脑里面也不会有树花的映像,二者皆归于“寂静”。

当代西方有一支影响很大的哲学流派,叫做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存在先于本质。

阳明先生并没有否定树花的存在,而是认为树花的明暗、美丑等属性,是人的观察所赋予。

阳明先生并没有说:人的眼睛一看,树花就出现;人一转身树花就从世界中消失。

这明显违背常识,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

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

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

破言为笑。

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呢国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

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

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

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迦叶尊者,通常称大迦叶,一名饮光,是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也是释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长者。

释迦牟尼对众说法时拈花不语,五百弟子都默然,独有迦叶微笑。

于是佛祖把衣钵交付给迦叶,嘱他等待未来弥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钵交付给弥勒。

衣是袈裟,钵是食具,衣钵代表佛教的法统。

【摩诃迦叶】ma ha jia she摩诃华译“大”,亦称大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亦名大饮光。

修行头陀苦行,以“头陀第一”著称。

后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迦叶领会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印度禅宗初祖。

拈花一笑什么意思

拈花一笑什么意思

拈花一笑什么意思拈花一笑是一个成语,拼音是niān huāyíxiào,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译文: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

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

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

破言为笑。

扩展资料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品》记载:“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捧之上佛。

”然后恳请佛祖说法,自己还变成座位让佛祖上坐。

这就是佛祖拈花的缘起,有人恳请佛祖说法,献上世俗难得一见的仙界极品之花。

花无百日红。

花在枝头上都不能百日红,离开了枝头只会加速凋谢。

因为恳请佛祖说法,人们采集了鲜花,对于花来说,这就是无常了。

无常源于空。

这一段文字的含义,南怀瑾先生有一个词——缘起性空是其最佳的总结。

佛祖一言不发,拿起鲜花,将鲜花展示给众人。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珍惜美好的人、事、物和时光。

一行禅师在《故道白云(佛陀传)》中提到一个观念,那就是活在当下,欣赏或享受当前的美好的人、事或物,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佛祖拈花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听经者几乎都惊呆了。

佛祖不讲经,却在那里赏花。

这时,只有迦叶尊者开颜微笑。

迦叶尊者笑了。

①迦叶尊者在赏花,认为花好看,这一点与佛祖心心相印。

②迦叶尊者没有赏花,而是欣赏佛祖拈花这一举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这也不错啊!不管怎么样,迦叶尊者的微笑与佛祖拈花一样,都是活在当下。

拈花一笑

拈花一笑

拈花一笑即感应即纠缠拈花一笑,是禅宗传法的故事。

故事说:有一天佛祖说法,众佛徒坐在下面听他开讲,他老人家却不说话,只是一会安祥的样子,用手拈着一枝花。

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识,正在比较比较纳闷。

这时摩诃迦叶微笑的一下,大家也感觉不正常。

这里佛祖以话了说:我把衣摆衣缽传给摩诃迦叶,成立一个新的教派,据说,从此,就有了禅宗。

“拈花一笑”,其实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故事。

只是加上了禅宗悟道方式的神秘感。

按佛师的话是:传法不立文字。

领悟法,要靠悟。

“拈花一笑”,传法不说话,只是一个做出拈花的姿势,一个做出微笑的样子,于是拈花人的心思,会心一笑。

“拈花一笑”,传法不用语言,只要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姿态,有悟性的人凭眼睛就能明白传法人的意思,神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心灵感应,心有灵犀一点通!不言而知,寂然而通!“拈花一笑”,就是禅宗说的顿悟。

他靠人的直觉感应来理解。

“拈花一笑”这种感受到别人传达的信息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经常可以碰到别人说,自己也偶然有体验:比如,亲人挚友千里之外,一人出现了什么状况,另一人会有强烈的反应!特别是双胞胎。

(例子可以到网上去找)我们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感应。

所以常常说“心心相应”,特别是夫妻之间的默契,完全不需要说话,也不要眼神。

感应不是迷信,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

心理学有讲,现货物理科学也有证明:施一公《生命科学谁知的极限》讲:我们有第六感官。

我们有可能,两个人会以未知的方式进行交流。

看来,禅宗的“拈花一笑”,绝对不是宗教迷信,也不是鬼扯神话。

物理学早有“电磁感应”,现在又有“量子纠缠”,生命科学也有“基因”,古人有“天人感应”。

“拈花一笑”应该是真的存在。

人们传递信息方式很多,可以有感应,可以有纠缠,可以是直觉,可以是顿悟。

或许真的有上帝,有真主暗中帮助我们。

2017-10-13附:摘自网络的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故事: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

拈花一笑的历史典故以及来历

拈花一笑的历史典故以及来历

拈花一笑的历史典故以及来历拈花一笑的7意思是比喻心心相印、会心。

拈花一笑有什么精彩的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拈花一笑的典故,供大家阅读!拈花一笑的典故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

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

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

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

宗教堂会,戒律极严。

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

这就是“迦叶微笑”。

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意思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啦。

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据说,这也就是禅宗的起始。

禅宗的特色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

我太懂禅学,但我喜欢禅宗的意境,那对世间美好的领悟,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花,我喜欢去默默的领悟花的语言!我喜欢昙花的刹那灿烂。

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时间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

全部的梦想和激情,壮烈与喝彩,顷刻间挥洒净尽,淋漓快意。

望尽了烂漫辉煌的一刻,终有落樱缤纷。

残红善舞。

你本来是灿烂过的,因此不怕被遗忘;你本来是热烈过的,因此甘于安守一份不可言喻的静默。

就这样,你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

笑靥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生命亦如你。

我喜欢兰花的清幽。

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几片叶子,就一朵或几朵白色的小花,却历经千年,依然悠远飘逸。

习惯了寂寞,不以无人而不芳。

淡淡的,一体青凝不染尘。

一种从容的生活状态,不是甘于平庸而是细腻地去感受生活中并不缺少的快乐。

远离了喧嚣繁杂,空谷晨钟,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

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

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

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
典故: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

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
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
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

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
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这就是禅宗“拈花一
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Classified as Internal。

佛祖的典故

佛祖的典故

佛祖拈花一笑与割肉喂鹰的典故在古老的佛教传说中,有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佛祖拈花一笑和割肉喂鹰。

这两则故事都蕴含着深邃的佛教哲理,流传至今,成为信众心中的宝贵财富。

先说拈花一笑的故事。

有一天,在灵山法会上,佛祖释迦牟尼端坐莲台,面对成千上万的僧众,他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拈起一朵花,眼神中透露出无限的深意。

众多僧侣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明白佛祖此举的用意。

就在这时,佛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轻轻地笑了。

他仿佛看穿了佛祖拈花背后的奥秘,领悟到了那难以言传的禅机。

佛祖见状,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段话的意思是,真正的佛法,不是用言语和文字可以传达的,而是需要心领神会,直接体悟的。

摩诃迦叶正是因为领悟到了这一点,才成为了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再说割肉喂鹰的故事。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看到一只老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

鸽子惊慌失措,无处可逃。

佛祖心生怜悯,决定救下这只鸽子。

他对老鹰说:“你放过这只鸽子吧,我会给你更多的肉。

”老鹰却说:“我只吃新鲜的肉,不吃陈腐之物。

”佛祖听后,便从自己的身上割下一块肉来,准备喂给老鹰。

这时,老鹰被佛祖的慈悲所感动,放下了杀戮的念头,而鸽子也得以逃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佛祖为了救度众生,不惜牺牲自己,展现出了无量的慈悲和勇气。

这两个故事虽然情节不同,但寓意却相通。

它们都告诉我们,佛法无边,慈悲为怀。

无论是拈花一笑还是割肉喂鹰,都体现了佛祖对众生的无尽慈爱和关怀。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启示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要学会用心去领悟、去体验、去实践佛法所蕴含的真理和智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佛法、领悟佛法、实践佛法,从而得到真正的解脱和自在。

拈花一笑最简单的理解

拈花一笑最简单的理解

拈花一笑最简单的理解拈花一笑,这个成语大家都不陌生。

它源自于佛教经典《楞严经》,原文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放大光明,百千世界震动,化为金色,出佛世界。

于是见佛,及见菩萨摩诃萨,皆以偈颂赞言:“世尊,当何名此会?”佛告摩诃萨言:“是会名曰‘拈花会’。

””拈花一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佛祖拈起一朵花,只有迦叶菩萨微笑应答,领悟了佛祖的真传。

拈花一笑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很深刻的,它表达了领悟生命真谛的一种境界。

拈花一笑并不是简单的笑容,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一种对生命的认知和体悟。

在这个瞬间,心与花合为一体,心与佛合为一体,心与世界合为一体。

这种微笑是一种超越语言和形式的交流,是一种灵性的对话。

拈花一笑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琐事的纷扰和功利的追逐,忙碌于物质的欲望和社交的纷扰中。

而拈花一笑则是告诉我们,要超越这些表面的繁杂,去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真实的自我。

只有当我们拈起一朵花时,才能感受到它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才能体验到生命的奇妙和无穷的可能性。

拈花一笑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可以选择抱怨和愤怒,也可以选择微笑和坦然。

拈花一笑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静和豁达的心,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

拈花一笑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世界的观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常常追逐物质的繁华和虚荣的名利,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拈花一笑告诉我们,要从外在的喧嚣和浮华中解脱出来,去感受内心的宁静和世界的美好。

只有当我们拈起一朵花时,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力量,才能真正体验到世界的美丽和和谐。

拈花一笑是佛家的禅理,也是人生的智慧。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陷入功利和欲望的追逐,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真实的自我。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

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灵鹫山上佛入禅,涅槃境中性非言。

佛祖拈花次第示,迦叶破颜因哪般?花开见佛体苞性,打破执著参透禅。

真心原来身里有,不向外界去寻缘。

踏遍青山人已老,寻春不见春影含。

蓦然回首枝头看,桃瓣吐蕊现真涵。

此刻灵悟体和性,灵山本在心中关。

方寸之间宝塔座,斜月三星为丹田。

阴阳二气循环转,升降沉浮道微玄。

中脉直通入天宇,碧云宫殿香巴连。

大道两面物与灵,性命团圆人成仙。

拟花作比破执障,注重肉体失万般。

大千世界非世界,星系之外有洞天。

物质一偶海中岛,造化因缘混元团。

六根只宜观片面,灵知灵觉尽识梵。

迦叶尊者探奥妙,神游太虚身在凡。

笑出天地大机密,僧众以为佛噤言。

缘木求鱼玩高冷,更有指立耍倒悬。

九九归一心勿乱,大千物欲要归元。

心向内求得清净,索求外诱失真诠。

一指禅风究何意?当头棒喝打破顽。

稚子顽空非真空,虚空妙有真先天。

佛影灵奇 拈花一笑

佛影灵奇 拈花一笑

佛影灵奇拈花一笑作者:青果
来源:《中国收藏》2019年第06期
在佛教经典与佛教艺术中,莲花是常常可以看到的象征物。

释迦牟尼佛坐像一般都是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阿弥陀佛接引像则是手持莲台垂手接引;观世音菩萨也是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净瓶,一手执莲花。

佛教的回向偈中称道:“愿生西方净土,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足见莲花在佛教中的意义非凡。

汉传佛教金铜造像,作为中国佛教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南北朝的繁荣、隋唐的鼎盛、五代吴越的中兴三个重要阶段,时代特色明顯,发展脉络清晰。

而在这些佛教金铜造像中,莲花的身影时常可见。

比如五代宋初吴越国地方政权,在崇佛的吴越国王钱俶和禅净结合高僧延寿等共同推动下,以两浙为中心大量铸造佛教金铜造像。

地处东南、立国两浙、建都杭州的的吴越国(907年至978年),号为“东南佛国”,出土佛教遗物众多,金铜造像独具时代、地域特色。

而吴越
国金铜造像保留了很多唐代造像的风格,在造像形式、题材上有一些创新,以各种形态的通身背光和高大的束腰仰覆莲座的使用最具特点。

在此,本文撷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金铜造像,以飨读者。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

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下午,那天北印度的天气依然十分湿热,在菩提树旁边的空地上,大众比丘们不顾炎热潮湿,照旧耐心地跏趺坐好,满怀期待的等待他们的老师释迦牟尼来上课。

昨天的课上地意犹未尽,释迦老师和阿难对话,讲了心在何处,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收获满满。

要不是天气炎热,恨不得马上就要照此修习一番。

今天老师要来讲什么呢?比丘们心里非常期盼。

不一会,释迦老师照常缓缓步入会场,他一般来上课不讲排场,没有人在旁边列队拍掌,也没有聚光灯照相,更没有麦克风和显示屏在背后辅助。

但是他只要一走进来,这个地方就充满祥和平静的磁场。

其实他不需要开口说话,已经是一堂课了。

释迦老师走进会场,也没有看大众,就在平日坐下的地方照常坐下。

然后抬眼一看。

释迦的眼神,比丘们看不到任何波澜,总是那么慈祥安静,却又像海一样的深邃,而且里面有一种力量,你一看过去,就好像整个人都融进他那个眼神里了。

他坐下停顿了大概半分钟。

没有说话。

比丘们有点好奇,内心都在嘀咕,咦,老师今天为什么不出声呢?阿难内心想,老师是不是没有休息好?待会给他捶捶背舍利弗心想,老师今天一定要讲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估计在做准备。

目犍连心想,老师是不是要准备放光动地玩个大的。

还有些比丘都在想各种各样的原因,是不是老师要等谁?忽然之间,释迦举起手来,手上拈了一朵花,他把那朵花举起在胸前。

微微地向大众示意。

比丘们顿时都傻了,老师这是要干嘛?举起一朵花?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就里。

“是不是老师今天要讲花的佛性呢?”有人这样想。

“是不是老师要讲花的微观世界呢,毕竟上次他还讲了一滴水有八万四千虫啊。

”有人这样想,大家的想法纷纷芸芸,一时间虽然没人说话,但是那些念头啊,蜂拥而出。

释迦怎么能不知晓呢?他静静地看着众比丘,想看看有没有人懂他。

在大众比丘中,释迦的眼光和觉知很快落到了一位静默无念的尊者身上,那就是摩诃迦叶尊者,这位摩诃迦叶,正在会心微笑,他没有说什么,也没有顾左右,而是静默微笑,显然已经会意。

佛祖心灯

佛祖心灯

No1666佛祖心灯七佛偈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毗舍浮佛(过去庄严劫第一千尊)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拘留孙佛(现在贤劫第一尊)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拘那含牟尼佛(贤劫第二尊)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迦叶佛(贤劫第三尊)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三十三祖传法偈摩诃迦叶(天竺第一祖)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

有法有非法阿难(天竺第二祖)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商那和修(天竺第三祖)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优婆鞠多(天竺第四祖)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提多迦(天竺第五祖)通达本心法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弥遮迦(天竺第六祖)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了心心法婆须蜜(天竺第七祖)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佛陀难提(天竺第八祖)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伏䭾蜜多(天竺第九祖)真理不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胁尊者(天竺第十祖)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富那夜奢(第十一祖)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马鸣大士(第十二祖)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迦毗摩罗(第十三祖)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龙树尊者(第十四祖)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迦那提婆(第十五祖)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罗睺罗多(第十六祖)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僧迦难提(第十七祖)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伽耶舍多(第十八祖)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鸠摩罗多(第十九祖)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阇夜多(第二十祖)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境婆修盘头(第二十一祖)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摩拏罗(第二十二祖)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鹤勒那(第二十三祖)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师子比丘(第二十四祖)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婆舍斯多(第二十五祖)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不如密多(第二十六祖)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般若多罗(第二十七祖)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菩提达磨(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华初祖)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慧可大师(第二十九祖中华二祖)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僧璨大师(第三十祖中华三祖)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道信大师(第三十一祖中华四祖)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弘忍大师(第三十二祖中华五祖)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慧能大师(第三十三祖中华六祖)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佛祖源流诀迦文迦叶阿难商优波鞠多与提多弥迦婆须佛䭾伏胁富马鸣迦毗摩龙树迦那于罗睺僧伽伽耶鸠摩罗阇夜婆修摩拏鹤师子婆舍不如般达磨传于东土后慧僧道弘慧之他五宗次序谱六祖能(第一)南岳让马祖一百丈海(五世)沩山祐(六世)仰山寂黄檗运(六世)临济玄青原思石头迁药山俨云岩晟(六世)洞山价云居膺(七世)曹山寂天皇悟龙潭信德山鉴雪峰存(八世)云门偃玄沙备地藏琛(十世)法眼益。

佛前一盏灯,一灯能破千年暗,一灯能灭万年愚

佛前一盏灯,一灯能破千年暗,一灯能灭万年愚

佛前一盏灯,一灯能破千年暗,一灯能灭万年愚很多人对点灯的功德认识浅薄,甚至觉得点灯没有什么作用,只是照亮佛堂而已。

只有出现障碍后,就常点灯,等感受到了加持力后,才会对点灯有了信心。

《佛说施灯功德经》提到:「于佛塔庙奉施灯明,乃至供养少许灯芯或酥油灯,即使此灯的亮度仅能照一台阶,而福德之大,不是声闻、缘觉所能了知,只有佛才能够通晓。

」布施灯具可得到下面四种可乐的福德:(1)相貌庄严,(2)资财充足,(3)有大善根,(4)有大智慧。

布施灯具可得到下面四种清净:(1)身业清净,(2)口业清净,(3)意业清净,(4)善友清净。

布施佛前供灯可得十种功德利益:一、照世如灯。

供灯者生生世世如同世间的明灯,转生为人也是人中之王,就像佛陀一样,慧灯照亮整个世界。

二、肉眼不坏。

供灯者肉眼非常明亮,不会变成盲人,也不会成近视眼。

有些人眼睛看不清楚,需要戴度数很高的眼镜,一层一层的,这说明以前没有供过灯,这辈子应该好好供。

开玩笑!但确实有这个功德。

三、得于天眼。

供灯者将来会获得五眼中的天眼。

四、善恶智能。

能辨别善法和恶法,懂得一切因果取舍。

现在世间上许多人极为盲目,不知善恶取舍,而供灯者的智慧超越其他人。

五、灭除大暗。

具有超胜的智慧,能灭除自他相续中的一切愚痴黑暗。

六、得智能明。

自己的智慧超群众人,不受外界的各种诱惑,有辨别取舍的能力。

七、不在暗处。

生生世世不会转生在邪见或者黑暗的地方,住于光明的殊胜之地。

八、具大福报。

转生为具有大福报的众生。

世间人认为大福报就是有钱、有地位、有轿车、有房屋、有人民币或者有美金。

其实我认为真正有福报的人,终生不会造罪业,具有修持善法的机会。

没钱不一定是福报浅薄,一个人即生中遇到佛法,行持佛法的机会圆满,就是有大福德的人。

九、命终生天。

命终后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转生天界。

其他经典中也说,长期供灯的人不会生于恶趣,而是上生天趣,即使投生人间,也生于高贵种族的家庭中。

十、速证涅槃。

很快的时间中能证得圣者的果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如来佛祖的灯芯有何含义如来佛祖拈花一笑
导语:如来佛祖的灯芯说起如来佛祖的灯芯,要从两个角度来说,一种是从佛教佛法这一方面说起,还有一种是从影视剧角度说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
如来佛祖的灯芯
说起如来佛祖的灯芯,要从两个角度来说,一种是从佛教佛法这一方面说起,还有一种是从影视剧角度说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来佛祖的灯芯也是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所以在《大话西游》中也是有所涉及的。

如来佛祖的灯芯
在佛教中,如来佛祖的灯芯,是万事都有自己本心的深层次隐喻,但是通常大多数时候,这一份本心却不能时刻自知,所以一生之中始终都要做到时刻保持自己的本心,寻找最真实最正确的本心。

但是在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中,如来佛祖的灯芯就是青霞和紫霞,她们原本是如来佛祖座前日月神灯的灯芯,白天就是紫霞,夜晚就是青霞。

虽说两个人同为灯芯,甚至是同一肉身,但两个人却仇恨颇深。

为了寻求真爱,寻求最初的本心,紫霞仙子不顾一切下凡间,一直到影片的最后,紫霞和青霞和好了,只可惜最后紫霞死了,青霞只能一个人重新返回日月神灯,乖乖做了如来佛祖的灯芯。

为什么《大话西游》要以如来佛祖的灯芯为主角,其实就是意味着如来佛祖的灯芯对人世间寻找本心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这样说起来,就意味着如来佛祖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有佛法和佛缘的,跟着如来佛祖一同修行,感悟世间的冷暖和生老病死,所谓的万物皆有灵性应该就是如此。

如来佛祖的灯芯不管是青霞还是紫霞,不管是灯芯还是隐喻的本心,都是引导众生向善,寻找万物自己的本心。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