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等。

以下是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中医临床路径1.接诊与初步评估: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2.查体与辨证分型:医生进行查体,包括测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观察面色、舌苔等反映机体状况的指标,辨证分型以确定病机。

3.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4.诊断:综合以上信息,确定准确的诊断。

5.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病情和辨证分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6.治疗: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或其它中医疗法。

7.疗效评估: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辅助检查结果等。

8.随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9.评估和总结:综合治疗效果和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总结,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1)针对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针对心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舒心安神片,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2.针灸治疗:(1)针灸穴位:可以选择足三里、曲池、中脘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胸痹症状。

(2)针灸方法:可以选择温针、寒针等方法进行刺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中药治疗:(1)柴胡疏肝散:主要由柴胡、黄柏、赤芍、青皮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舒心安神片:主要由天麻、丹皮、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血府逐瘀汤:主要由川芎、红花、郁金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4.注意事项:(1)避免饮食过度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胸痹症状。

(2)调整生活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胸痹的不良影响。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docx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docx

胸鼻心痛•、基本概念: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种心系疾病。

轻皆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哲:重行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

主要病机为心脉瘦阴,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纹痛。

二、诊断标准:I.主症:胞中或心前区愁闷疼痛,甚则痛引左肩背、咽喉、耳脱部、左上管内侧等部位,呈反其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胸闷胸筋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即可缓解。

严选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得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2.兼症: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3.年龄:多见r∙中年以上发病。

4.诱因:劳累过度、抑部恼怒、饮酒饱食、感受寒冷等.5.辅助检查: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CD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

(2)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增加以下检查项目:(1)运动平板试验(2)心脏CTA三、鉴别诊断1.胸痛与悬饮:相同点:二者均有胸拜。

胸痹:当胸用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径、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

历时短哲,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

2.胃院痛:近似点:心在胃上,胃在心下,故有胃院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感痛可在胃腕部,易丁混治.胸痹:以何病为主,为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骨腕痛:与饮食有关,以张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咕杂、暧气、呃逆等胃部症状3.真心痛:真心痛为胸痹的进•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鼓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四、治疗(-)辨证论治1.寒凝心脉证证候: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曲•,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心悸,胸闷气短,手足不温,冷汗出,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病机:寒邪内侵,胸阳不振,心脉不畅。

治法:辛温通阳,开聊散寒。

方药:枳实瘫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2024年胸痹诊疗方案

2024年胸痹诊疗方案

2024年胸痹诊疗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案头的那份诊疗方案上,我拿起笔,开始回忆这十年来的诊疗经验和心得。

关于胸痹,这是一个既常见又复杂的疾病,下面是我为2024年准备的诊疗方案。

胸痹的定义和分类。

胸痹是指因胸阳不振、脉络瘀阻所致的胸痛、胸闷等症状,属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等范畴。

根据病情轻重,胸痹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一、轻度胸痹1.症状:轻度胸痹患者表现为胸痛、胸闷,发作时间短,疼痛程度较轻。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血糖等检查指标基本正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心痛定、硝酸甘油等扩张血管药物,缓解症状。

(3)中医治疗:根据体质辨证施治,如气虚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血瘀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等。

二、中度胸痹1.症状:中度胸痹患者胸痛、胸闷症状较明显,发作时间较长,疼痛程度较重。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指标异常,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在轻度胸痹的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以及降脂药物如他汀类。

(2)生活方式干预:同轻度胸痹。

(3)中医治疗:在轻度胸痹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等。

三、重度胸痹1.症状:重度胸痹患者胸痛、胸闷症状严重,发作频繁,疼痛程度剧烈。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指标明显异常,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在中度胸痹的基础上,加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等。

(2)生活方式干预:同轻度胸痹。

(3)中医治疗:在中度胸痹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补益心气、活血化瘀的药物,如黄芪、丹参等。

四、并发症处理1.心律失常:根据类型和程度,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地高辛等。

2.心力衰竭: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脏起搏治疗。

3.心肌梗死:紧急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脏介入手术。

五、预防与康复1.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胸痹的认识,积极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英文名为:Chest discomfort)是指胸部出现不适或疼痛的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

在中医中,胸痹属于心病范畴,是由于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而导致的症状。

中医诊疗胸痹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灸、中药调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1. 范围针刺疗法:可经过定位、取穴、插刺和保留针四个步骤进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穴(督脉,位于心俞点),内关穴(手太阴肺经,位于腕关节内侧),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位于胫骨前外侧,当膝眼直下四横指的处)等。

2. 灸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寒痹之胸痹患者。

常用的灸穴有:井穴(位于拇指的食指关节后凹陷处)、关元穴(气海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气海穴(天枢穴,位于肚脐中央两横指)。

灸时可以选用艾炷、艾灸或小艾炷等。

二、中药疗法1. 草药方剂:中医药配方中有许多适用于治疗胸痹的方剂。

常用的有:闯荡汤、川芎茶煎、活络久脉丸等。

这些方剂多能疏通心脉、活血化瘀、舒畅胸脘,以达到缓解胸痹症状的目的。

2. 中药调理: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三七、红花、桃仁、郁金、延胡索等。

这些药物多具有活血化瘀、温通心脉、舒畅气机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胸痹的症状。

三、饮食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气滞血瘀,导致胸痹症状加重。

2.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构成成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恢复。

3.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调理心脉、改善胸痹症状。

四、生活习惯调理1. 保持充足睡眠:睡眠充足有助于人体恢复,减轻心理压力,改善胸痹症状。

2. 调整情绪: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不畅,加重胸痹症状。

保持愉快心情,减轻精神压力,有利于胸痹的康复。

3. 适度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活血化瘀,减轻胸痹症状。

胸痹的中医治法

胸痹的中医治法

胸痹的中医治法胸痹属于祖国医学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笔者总结近十年来临床实践体会,现叙述如下。

1 活血化瘀法胸痹的发病机制即是心脉不通,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所以活血化瘀通脉为胸痹即心绞痛的主要治疗方法。

本病主症是胸痛气短,胸闷重则痛连肩背,其痛多在胸前区,有时如针刺一般,痛处固定,舌质暗紫,舌下静脉有瘀血,脉见弦或沉涩。

予丹参饮加味治疗:丹参40 g,赤芍30 g,炒桃仁15 g,降香20 g,砂仁6 g,红花20 g,苏木20 g。

1剂/d,水煎早晚各服1次。

2 活血益气法心气不足,心气亏虚,不能推动血液循环,心血瘀阻,心气不足日久致心阳衰弱则血脉运行不畅,临床多见心悸气短,无力心烦,舌红暗淡苔白滑,脉见沉弦沉弱无力。

予人参生脉饮加味:人参20 g,丹参30 g,赤芍30 g,白术15 g,当归20 g,五味子10 g,石菖蒲15 g,桂枝15 g,麦冬30 g。

1剂/d,水煎早晚各服1次。

3 活血行气法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凡因七情内伤致气机循行不畅,心血必然内阻,循环不畅致心脉失养而发诸症。

临床症候为心悸胸闷,气短心烦,情绪不安时有胸痛之感,舌质紫暗,舌苔稍厚,脉见沉弦或沉弱而滑有弦象。

予逍遥散合丹参饮加味:柴胡15 g,白芍30 g,当归20 g,白术15 g,丹参30 g,郁金30 g,延胡索20 g,桃仁15 g,薄荷15 g,赤芍20 g。

1剂/d,水煎早晚各服1次。

4 养阴活血法胸痹日久导致气血不足,肾气亏虚或肝肾阴虚火旺,出现肝阴不足而多怒心烦,肝阴不足、心火旺盛而耗伤阴液致心阴不足。

心肾同源,心肾不能既济而必致心阴耗伤,临床多见胸痛胸闷、头晕耳鸣、心烦、手足麻木或舌质红少苔、脉沉弦或弦大或有弦洪之象。

予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15 g,山茱萸肉20 g,女贞子20 g,泽泻10 g,丹参50 g,赤芍30 g,桃仁20 g,当归20 g,天冬20 g,延胡索15 g,白芍30 g,枸杞20 g,泽兰15 g,鹿角胶15 g。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简介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胸痹病因主要是气机郁滞,内蕴痰火,外感风寒等引起胸腔内阻滞不通。

胸痹病症较为复杂,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

中医诊断与辨证中医诊断胸痹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分型。

常见的胸痹分型有气滞型、痰火型、肝郁型、心气虚型等。

不同的辨证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气滞型胸痹气滞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腹胀、嗳气等症状。

治疗时可以选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中药方剂,如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以化痰平喘为主。

痰火型胸痹痰火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口苦、痰黄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中药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以行气活血为主。

肝郁型胸痹肝郁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嗳气、情绪烦躁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疏肝解郁、理气行血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

心气虚型胸痹心气虚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气短、心悸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益气固脱、养心安神的中药方剂,如养心气汤,加减治疗以补气养血为主。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胸痹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外治法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胸痹的基本方法。

中药方剂可以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症状选取相应的中药进行配伍。

常见的药物有活血化瘀药、行气通络药、清热化痰药等。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胸痹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用穴位刺激、针刺调节气血等方法,促进气机畅通,舒缓胸痹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心俞穴等。

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是利用中药药性对皮肤进行刺激或涂敷,以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常用的外治方法有艾灸、贴敷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来缓解胸痹症状。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胸痹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外,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和胃的食物,如红糖、山楂等。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胸痹,是中医学领域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患者胸闷、心悸、疼痛等症状。

中医药在胸痹的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药诊疗方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胸痹。

一、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胸痹主要依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症状等综合情况。

脉象:可见脉弦数,或短弦,有力沉,有所其病,若为紧弦则为实证,若为细弱则为虚证。

舌苔:舌质淡红或发绛,苔薄腻白,脉络明显,为实证;若舌质淡白或淡红,苔薄白,脉涩有力,为虚证。

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疼痛、气短等。

二、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川芎、郁金、陈皮等,可根据患者的症状配伍使用。

如川芎活血化瘀,用于胸痹胸闷、疼痛明显者;郁金导滞化痰,适用于病情中有痰者。

中药煎服或入丸药颗粒,每日两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胸痹常用的方法之一,可选穴包括心包经穴位如心俞、心郄、心舌等,具有疏通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3. 推拿按摩:通过脏腑反射区的推拿按摩,促进气血的运行,缓解胸痹症状。

常用手法包括揉、捏、按摩等。

4.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能温经散寒、活血化淤,常用于症状较重者。

可选择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进行灸治。

5. 饮食调理:胸痹患者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薏苡仁粥、山药薏仁粥等。

三、预防与注意事项1. 预防控制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

2.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脉诊,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 坚持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胸痹的诊疗中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经验,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结合健康生活方式,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希望以上内容对胸痹的患者有所帮助,祝愿大家早日康复!。

中医胸痹优化诊疗方案

中医胸痹优化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3.1.4.1胸痹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闭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西医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即归属于本病范畴。

一、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

1I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秒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期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

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

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1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中医治疗(-)急性发作时的治疗1、中成药治疗1)速效救心丸: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每次10-15粒,舌下含化,必要时可重复。

2)麝香保心丸:芳香温通,益气强心,每次2-4粒,舌下含化,必要时可重复。

3)血瘀者,选用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三七皂昔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根据病情选取1种;气虚者选用黄芭注射液静脉滴注;气阴亏虚者选用生脉/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气虚阳虚者选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2、针刺治疗D针刺内关、膻中、足三里,得气后留针20分钟。

2)针刺双侧耳穴心脏点,采用中等刺激,疼痛缓解即止。

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摘要: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胸痹是由气滞血瘀、痰湿内阻、心脾两虚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探讨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饮食调养和情志调理等方面。

一、中医理论分析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胸痹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胸部脉络不通,发为胸痹。

(2)痰湿内阻: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阻遏心脉,发为胸痹。

(3)心脾两虚:久病体虚,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脉失养,发为胸痹。

2. 证候分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胸痹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气滞血瘀型:胸部闷痛,刺痛,痛处固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舌质紫暗、脉涩。

(2)痰湿内阻型:胸部闷痛,伴有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苔白腻、脉滑。

(3)心脾两虚型:胸部闷痛,伴有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

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气滞血瘀型: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方剂可选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等。

(2)痰湿内阻型:采用健脾利湿、化痰通络的方法,方剂可选用二陈汤、温胆汤等。

(3)心脾两虚型:采用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的方法,方剂可选用归脾汤、养心汤等。

2. 针灸治疗(1)气滞血瘀型:选取膻中、期门、心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2)痰湿内阻型:选取中脘、丰隆、肺俞、心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3)心脾两虚型:选取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3. 推拿治疗(1)气滞血瘀型:采用按摩、揉捏、按揉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2)痰湿内阻型:采用揉捏、拍打、抖动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3)心脾两虚型:采用轻柔的按摩、揉捏、按揉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4. 饮食调养(1)气滞血瘀型:宜食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楂、茄子、玫瑰花等。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修订版)胸痹是以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或心气不足,心失血养等所致。

属于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十几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消失。

④诱因:常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

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⑤缓解方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

(二)证候诊断:1、痰浊闭塞证:闷痛痞满,口粘乏味,纳呆脘胀,身困重,恶心呕吐,痰多体胖,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或数。

2、心血瘀阻证:刺痛固定,面晦唇青,怔忡不宁,指甲发青,发枯肤糙,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舌下脉络紫胀。

3、痰(热)瘀闭阻证:闷痛痞满,刺痛,口粘乏味,指甲发青,痰多体胖,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暗红,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涩或数。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症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

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

2.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或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面色少华,时有盗汗、舌红少津、苔白脉细。

4.痰阻血瘀症: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苔白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气虚血瘀证:1.治法:益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党参、白术、云苓、甘草。

中成药:养心氏片2.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生脉饮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沙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红花、川茸、赤芍、;如偏阴虚火旺证,见烦渴、失眠、舌红少津,可加清心莲子汤:桅子、淡豆豉、莲子心。

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益心舒5.痰阻血瘀证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瓜篓蓬白半夏汤。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瓜篓、萩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茸、赤芍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红花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益气复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胸痹的诊疗方案

胸痹的诊疗方案

胸痹的诊疗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键盘上,伴随着咖啡的香气,我开始构思这个关于胸痹的诊疗方案。

这是一场与疾病的较量,也是一次对中医理论的深度探索。

我们来了解一下胸痹的定义。

胸痹,中医术语,指的是胸部闷痛、压迫感、气短等症状,常见于心悸、心痛等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胸痹多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那么,如何诊断和治疗胸痹呢?一、诊断1.症状观察:要关注患者的症状,如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胸痹的早期信号。

2.体征检查:通过触诊、叩诊、听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心脏、肺部等器官的体征。

3.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胸痹的病因和程度。

二、治疗方案1.西医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可降低血栓风险。

(2)抗凝治疗:肝素、华法林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3)扩张冠状动脉:硝酸甘油、硝普钠等药物,缓解心绞痛。

(4)降脂治疗: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脉象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中药治疗: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红花、降香等,具有活血化瘀、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3)针灸治疗:选取心俞、内关、神门等穴位,缓解胸痛、胸闷等症状。

(4)推拿按摩:按摩心脏俞穴、肺俞穴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3.综合治疗:(1)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3)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提高生活质量。

三、预防与调护2.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3.定期进行体检,关注心血管健康。

4.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

5.遵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

6.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7.遇到突发情况,如胸痛、胸闷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诊。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作为一名有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深知责任重大。

在这个方案中,我力求用最简洁、最实用的语言,为患者提供最全面、最有效的诊疗建议。

胸痹的辨证及治疗方案

胸痹的辨证及治疗方案

一、概述胸痹,中医学中指以胸部闷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等。

胸痹的病因病机复杂,涉及心、肺、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其发病多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就胸痹的辨证及治疗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辨证1. 辨病位(1)心脉痹阻:以胸部闷痛为主,伴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2)痰瘀互结:以胸闷、胸痛为主,伴有痰多、头晕、肢体沉重等症状。

(3)气滞血瘀:以胸部闷痛为主,伴有胸胁胀满、情绪抑郁、脉弦涩等症状。

(4)气阴两虚:以胸部闷痛为主,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2. 辨病因(1)情志不畅: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内生痰湿,痰湿阻络。

(3)劳逸失度:劳逸失度,耗伤气血,导致心脉瘀阻。

(4)年老体衰:年老体衰,肾气亏虚,不能濡养心脉,导致心脉瘀阻。

3. 辨证候(1)实证:以胸闷、胸痛为主,伴有痰多、头晕、肢体沉重等症状。

(2)虚证:以胸部闷痛为主,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三、治疗方案1. 治则(1)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适用于情志不畅导致的胸痹。

(2)健脾利湿,化痰通络:适用于饮食不节导致的胸痹。

(3)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适用于气阴两虚导致的胸痹。

(4)补肾养心,活血通络:适用于年老体衰导致的胸痹。

2. 方药(1)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丹参、桃仁、红花。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2)健脾利湿,化痰通络方:二陈汤加减。

组成: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通络。

(3)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生脉散加减。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川芎。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4)补肾养心,活血通络方:地黄丸加减。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丹参、川芎。

功效:补肾养心,活血通络。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和胸痛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是由于心气郁结、瘀血阻滞所致。

中医有多种诊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胸痹的症状,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案。

1.胸痹分型:根据临床症状将胸痹分为气滞型、痰湿型、血瘀型和心火燥盛型等。

不同分型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气滞型:主要症状为胸闷、胸痛,伴有胸胁胀满感。

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推行气机,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枳壳等。

-痰湿型:主要症状为胸闷胸痛,伴有脘腹胀满感,舌苔厚腻。

治疗原则为祛痰化湿,常用药物有半夏、茯苓、白术等。

-血瘀型: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闷,伴有刺痛感,舌质暗蓝或有瘀点。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常用药物有川芎、桃仁、赤芍等。

-心火燥盛型: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多梦,舌质红绛或有瘀点,舌苔少。

治疗原则为清热泻火,常用药物有生地黄、麦冬、玄参等。

2.饮食调理:对于胸痹患者,平时应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蒜等。

饮食宜清淡为主,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纤维含量高的食物,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瘀血。

3.调节情绪:情绪波动是导致胸痹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保持心境平稳非常重要。

参加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散步、瑜伽、听音乐等,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改善胸痹症状。

4.中药治疗: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以及舒缓症状等方面来缓解胸痹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丹参鞣酸钠注射液、桃红四物汤、理中丸等。

综上所述,胸痹是一种多种病因所致的病症,中医的治疗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症进行辨证论治,采取针灸、中药、饮食调理、情绪调节等综合治疗手段,以缓解胸痹的症状,调理身体。

但在进行治疗时,应该尊重中医专业医生的建议,并遵循医嘱。

同时,也建议患者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胸痹就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得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得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曾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脚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这种真心痛讲得就就是胸痹得重证。

在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正式提出胸痹得名称,并且进行了专门得论述。

如该书《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篓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圣济总录·胸痹门》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到了明代,对胸痹得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例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岐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在治疗方面,《内经》已经提出了针刺治疗得穴位得方法,虽然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得记载、《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

《世医得效方·心痛门》提出了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得方法“治卒暴心痛”。

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得经验,又提出了活血化瘀得治疗方法,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等、所有这些,均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得途、病因病机本病得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得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

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兹就不同得病因病机分述如下:(1)寒邪内侵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诚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类证治裁·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当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成胸痹、(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遂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

(4)年迈体虚本病恒见于中、老年之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

心阴亏虚,心阳不振,又可使气血运行失畅。

凡此均可在本虚得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气滞、血瘀,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以上病因病机可以二者或三者并存,或交互为患。

病情得进一步发展,瘀血闭阻心脉,可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为痛、如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可见心动悸、脉结代;若心肾阳虚,水邪泛滥,水饮凌心射肺,可出现咳喘、肢肿等证,又当与有关各篇联系互参。

类证鉴别本病应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进行鉴别:(l)悬饮悬饮得胸痛与胸痹相似,但胸痹为胸闷痛,并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且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2)胃脘痛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但胃肮痛多伴有暖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

(3)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得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辨证论治本病得主要特征就是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脾肾也有一定关系。

一般说来,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得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得不同。

本病得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得主次,兼顾同治。

祛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用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

(1)心血瘀阻[症状]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 气郁日久,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胸部刺痛、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

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

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 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赤芍、川穹、桃仁、红花等均为活血祛瘀之品;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整气机。

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

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

若血瘀轻者,则可改用丹参饮为治。

方中丹参活血化瘀,能治血瘀作痛;檀香温中理气,兼治心腹诸痛;砂仁温胃畅中,能疏散胸中郁闷。

三药相伍配用,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2)痰浊壅塞[症状]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证候分析]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

阻滞脉络,故痛引肩背。

气机痹阻不畅,故见气短喘促。

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

脚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征、[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方药] 括萎薤白半夏汤加味。

方中栝萎开胸中痰结;半夏化痰降逆;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本方如再加入干姜、陈皮、白蔻仁等以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则效果更佳。

临证时,痰浊与血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与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但必须根据两者得偏盛而有所侧重。

(3)阴寒凝滞[症状]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症候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寒邪内侵致使阳气不运,气机阻痹,故见胸痛彻背,感寒则痛甚。

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阳气不足,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舌苔白,脉沉细,均为阴寒凝滞,阳气不运之候、[治法]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括篓薤白白酒汤加积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栝萎、积实化痰散结,泄满降逆;檀香理气温中;丹参活血通络。

若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气化痰。

若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此为阴寒极盛,胸痹之重证,宜用乌头赤石脂丸与苏合香丸以芳香温通而止疼痛。

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附子、乌头以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在此用以养心气,与苏合香丸同用以开胸止痛。

临床附子与乌头同用者较少,故可去乌头加肉桂其效更佳、现在常用冠心苏合丸即从苏合香丸化裁而来。

(4)心肾阴虚[症状] 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痠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见细涩。

[证候分析] 病延日久,长期气血运行失畅,瘀滞痹阻,故见胸闷且痛。

不能充润营养五脏,而致心肾阴虚。

心阴虚,故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

肾阴虚,故见耳鸣,腰痠膝软。

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故见头晕。

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细涩,均为阴血亏虚,心脉瘀阻之征、[治法]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方药]左归饮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杞子滋阴益肾;淮山药、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若心阴亏虚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麦冬可以重用。

若胸闷且痛者,可加当归、丹参、川穹、郁金等以养血通络。

若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钩藤、生石决、生牡蛎、鳌甲等以滋阴潜阳。

(5)气阴两虚[症状]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症候分析]胸痹日久,气阴两虑,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心脉失养,故见心悸。

气虚故见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

阴虚阳亢故见头晕目眩。

虚不耐劳,故遇劳则甚。

舌嫩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成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征。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生化气血之源;麦冬、地黄、当归、白芍,滋养阴血;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

若胸闷脚痛,可加丹参、三七、益母草、郁金、五灵脂等以活血通络。

若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6)阳气虚衰[症状]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怜,汗出,畏寒,肢冷,腰痠,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症候分析] 阳气虚哀,胸阳不运,气机痹阻,血行瘀滞,故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

心阳不振,故见心悸、汗出。

肾阳虚衰,故见畏寒肢冷,腰痠,乏力。

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自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均为阳气虚衰,瘀血内阻之征、[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桂温壮真阳;熟地、山茱萸、祀子、杜仲以补益肾精。

若见而色唇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参(或别直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若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以温阳滋阴并用、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近年来,治疗胸痹得各种单方、成药种类较多,均有一定疗效、有些方药已经剂型改良,制成注射剂、喷雾剂或膏药,既便于临床应用,又利于提高疗效。

兹择其常用者介绍如下,可参考选用、①冠心苏合丸(苏合香油、檀香、朱砂、冰片、青木香、乳香),每服一粒,痛时服用,或每日2~3次。

②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丹参、降香各2克),肌内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1~2次。

亦可作静脉注射,用2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内静脉推注,或用4至8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