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的共性和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艺术的共性和个性
从事任何艺术都需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凡艺术,莫不以展现和张扬个性来达到与众不同的境界,实现个人的价值取向。摄影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当然也不例外。个性就是展现自己的风格和特性,共性是遵从大规律,汲取众家之所长。应当说,共性是个性的襁褓,个性是共性的凸现。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 共性是个性基础。
共性,是所有的事物或某些事物所共有的性质、属性,是摄影艺术中包含的普遍的成分。共性是摄影艺术普遍联系的基础,它把各种艺术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有机整体,是摄影者在知识、技术、技法、经验等方面积累的阶段。这个过程,对于摄影人来说是锻炼,也是考验。只有把这一基础工程牢牢夯实,才能使摄影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摄影艺术风格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共性以学习、积累、借鉴三个方面为支撑,建立起来的一广义摄影艺术修养系统平台。
学习是做任何事情的第一步,人们的任何知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来实现。摄影是集美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习是掌握这些知识唯一途径。
如今,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相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数字摄影和后期制作的广泛应用,摄影者获得高质量照片的机率非常高。故有些摄影爱好把摄影基础知识的学习视为多此一举,以为我能够把瞬间拍摄到就可以,有缺陷可以用数码来弥补。但是,没有扎实的摄影基本功作铺垫,在摄影创作中一定会捉襟见肘,即便遇到千载难逢的瞬间机遇也不能拍摄好。持这种观点的人,即便是拥有非常先进的摄影器材,也很难将其发挥到极致。这一点,是摄影者应当牢固树立的观念,也是培养严谨摄影风格的锤炼过程。
厚积薄发成全了不少摄影人。摄影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书本上的知识比较古板,也常常让你“碰钉子”,即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比如慢门、快门的运用技巧、色温对主题的烘托效应、倒易率的换算和失效后的色彩、各种胶片的特性、光比的合理搭配等,这些技术虽然书本上都有介绍,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何把握,必须靠自己长时间摸索和验证才能熟悉和掌握。比如一些功底较深的摄影人,不用测光就能实现光圈与快门的最佳组合,凭的就是长期实践摸索获得的经验。
摄影有别于绘画,其创作过程必须在现场进行,必须面对被摄对象迅捷而准确地做出反应,抓取最具典型意义的瞬间镜头,以自己的审美标

准对其做出审美判断。“好镜头”常常具有偶然性,甚至可遇而不可求。这就特别要求我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发现能力,否则会“视而不见”。这种发现能力,是摄影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所培养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觉力的综合。所以,能够抓住偶然,正体现了长期摄影艺术积累的必然性。积累是摄影知识逐渐长进的过程,更是摄影知识学以致用的检验过程。
借鉴,是摄影艺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门径,是超越自身局限的“扬弃”过程。作为一个执着的摄影者,必须多方研读、品评他人作品,请教他人经验,不断汲取营养。并要博采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的精华,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修养,激发自己的灵感,避免创作过程中的盲动,解脱“闭门造车”的困境。
通过学习、积累和借鉴,摄影者逐步构筑起自己的摄影艺术平台,并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实现摄影思维与创作着眼点的协调统一,从而为摄影艺术超凡脱俗的个性发展创造必备的条件。丁遵新先生在《丰富而艰难的艺术》一文中指出,有的人刚涉足影坛就挂上了金牌,但再而衰,三而竭,就是缺少摄影的共性积累所致。
二、个性是共性的升华。
个性,是为某些事物所独有的性质、属性,是事物中特殊的东西。就是“非他性”,或叫“排他性”,是运用有别于他人的表现形式、技法、手法等,主观建树自己的创作风格。有别于他人的作品,才属于自己的作品;只有属于自己、有别于他人的个性作品,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孜孜追求个性化发展,应当是摄影人不同于爱好者的本质区别,也是摄影人能否攀援艺术巅峰的关键。
个性需要生活感悟、意向思维两个方面的共同促进,以使摄
影人实现在摄影艺术领域的成熟化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源于摄影人独特的生活阅历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生活的积累包括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生活经验。直接生活经验是摄影家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间接生活经验是通过学习他人的作品、读书和听取他人叙述获得的。直接生活经验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精微体察现实的经历。人生经历是摄影创作极宝贵的财富。为此,积极主动地“零距离”进入生活,对摄影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相对来说,摄影艺术创作更多地依赖于直接生活经验;即使是间接经验,对于前人和他人来说,也是从直接生活经验中获得的。
人生的坎坷和艰辛,对于艺术家来说就是最好的磨砺和修行。行万里路,经千般事,交结各色人等,经受生活磨难,是摄影者陶冶心智、认识生活、理解生活

的重要方式。艺术高于生活,摄影艺术是在生活的积累中,提炼和丰富起来的,是能够展现丰富内涵和永恒瞬间的产物,它要求作品不仅具备形式和内在的美,还要具有以微见著、醒世悦人、继往开来的丰富内涵。读读解海龙的《希望工程》、赵铁林的《边缘女》,这些纪实力作中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折射出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强烈的生命激情。王振德先生曾在《艺术论要》一书中提出:对艺术家而言,苦难和幸运、机遇和坎坷,都是可贵的财富。“悲愤出诗人”、“磨难出艺术”,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无道理的。流水遇到阻力才会激起浪花,切身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应当是摄影者理论识和技艺向个性化转化的催化剂,对摄影人前进脚步的快慢起着决定性作用。
社会变革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摄影创作必须由摄影者亲临现场,在观察体验生活的同时,面对被摄对象进行选择与判断。这一选择与判断的过程无论如何短暂,仍要完成处理主体与环境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摄影角度和曝光组合,调整焦距和景深,判断最佳拍摄瞬间等一系列造型任务。因此摄影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熟练的*作技能以及较强的审美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摄影者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只有通过意向思维的支配,才能将自己的个性表达在瞬间的曝光之中,以理念为先导,以器材为手段,以胶片为载体,完成摄影作品的创作程序,展现和弘扬美的瞬间。摄影人能够以意向思维来主导摄影创作理念,审视摄影选题,抉择创作手法,可以有效避免靠激情来支配创作行为的盲目性,也就具备了真正意义上“摄影眼”。摄影家于云天所著《我思故我行》一书,深刻地阐述了摄影必须靠意向思维来主导自己的创作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形成个性,形成风格,才能够走出其它风光佳作对自己的影响和禁锢,使自己拍摄的作品得以升华、脱俗。
我们应当承认摄影艺术存在偶然性,但最重要的是透过偶然性找出摄影创作的规律及其必然性。黑格尔说:“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应外在的机缘而创造出来的。”当前,有一种声音:所谓摄影艺术创作,就是靠“一蒙、二碰、三运气,外加好机器”,其观点否定了摄影人意向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意向思维的形成,是摄影人的艺术修养得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摄影人通过丰富的社会生活礼遇和感悟,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建立成熟的摄影意向思维模式,以意识主导风格,是摄影人艺术追求过程

中的第二次飞跃,是摄影人走向艺术成熟的标志和里程碑。
丰富的生活感悟通过意向思维的转化和主导下,摄影人的艺术个性的才能够得以充分张扬和展现。
三、 共性与个性相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
摄影艺术中,共性与个性与也是辩证统一的。共性不是个性,而是个性中的普遍成分;个性也不是共性,只是共性的特殊成分。共性属于基础,是个性赖以形成的铺垫和前导。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摄影作为一门艺术,除应具备较全面的美学、哲学、社会自然科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力求创新,突破视觉规律,拍摄出有特定风格的艺术作品。倘如工匠一般只知模仿复制,实际上已与艺术无缘了。
一个浅薄的摄影者凭运气可能拍到几张不错的作品,或者拿几个奖,轰动一时或一举成名,终究难免昙花一现。共性与个性这种辨证统一的关系还表现在:不通过共性积累,只表现为纯粹个性的现象是根本没有的。假如在摄影创作中根本不存在机遇的偶然因素,一切都是必然如此,那么所谓个性、所谓摄影意向思维也就不可能存在,摄影理论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同理,也没有脱离共性的个性。所以,要求摄影艺术家对摄影创作既要利用共性又必须把握好个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联系上,还表现在它们能够在一定条件上相互过度、相互转化。然而,如果有人因为拍出一幅有影响的作品就从此止步不前,沾沾自喜,这时的个性还会转化为偶然性而失去意义。即使是曾经有过一定成就的老摄影家,如果他脱离生活,僵化思想,漠视新生事物,那么他的艺术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当前,“器材论”和“运气论”使一些摄影人士心生浮躁,治学风气日趋低迷,这显然是有害的。我们希望有志之同好保持诚实和进取的积极心态,开展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思维,认识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一步步取得成功。






人像摄影艺术境界之个性飞扬
人像摄影是摄影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摄影师艺术境界的摄影领域之一。人像摄影的艺术境界从低到高,可以概括为赏心悦目、惟妙惟肖、张扬个性、诠释生命四个层次。这里先讲第三个境界:个性飞扬
三、个性飞扬
人像摄影中个性的张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张扬被摄人物的个性,二是张扬摄影者的个性。?
从被摄影者的角度出发,拍摄人像的目的无非是留念、欣

赏及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从这一点上说,摄影师就是要帮助被摄者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而从摄影者的角度出发,他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要通过摄影手段、借助于模特的表现能力来表现自己的摄影创意,来体现自己的摄影风格乃至通过摄影语言来诉说自己对生活的确理解。
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1:独特的摄影本体语言
从摄影语言的运用上说,第一境界人像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一般流于平淡,第二境界人像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趋于自然,第三境界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重在卓然不群。
用光是摄影最独特的本体语言。
如谢墨拍摄的《对影双姝》,巧妙地利用阴影,营造了奇妙的错觉,令人过目难忘 。又如朱恩光的《圣徒》,柯林·托马斯的《一线光明》,萨博·亚历萨顿的《纯》等等。摄影本体语言妙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 2:独特的而简练的戏剧性情节
如阿德莱尔·穆萨威拍摄的《生命中的阴影》,画面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摄影者苦心经营的光影效果中诉说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它不是一部电视剧,但却似乎比一部电视剧要说的更多。当然,这幅作品在用光和构图上也都有独到之处。?
??? 3:展现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
纯粹的人像摄影也许是不包括自然的,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危机时代,不少摄影者把镜头对准了自然,对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或是热情的讴歌,或是尖锐的批评。
不管是卡尔·考雷的《人与太阳》还是易水生的《人与太阳》,都表达了人与自然融合的渴望。?
??? 4:强烈的视觉冲击
??? 无论是匠心独具的光影、别出心裁的构图还是创新大胆的镜头运用,其目的都是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张扬被摄人物的个性就是使拍摄出来的人像摄影作品要与众不同而富于戏剧性的。而摄影者个性的张扬要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摄影本体语言来展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对被摄人物的理解、对人像摄影的理解,甚至对生活的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作品就是摄影者无声的自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