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ppt课件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高考新教育2013-09-01 18105cc149a20102e7ha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兰州一中教研处根据有关资料摘编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
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
同时也要注意到新课程的缺陷,在课改中避免矫枉过正,使我们少走弯路。
一、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共经历了八次革新。
前七次的时间分别为1949-1952年、1953-1957年、1958-1965年、1966-1976年、1977-1985年、1986-1991年、1992-2000年。
七次改革的简介见下表。
改革时间改革情况简介第一次1949-1952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次1953-1957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
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
本文将对自建国以来的8次课程改革进行梳理和回顾。
第一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2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以调整学科为核心,取消了原先的八年制小学和四年制中学教育模式,建立了新的“一二九”学制,即六年制的小学和三年制的初中,增加了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等实用学科的教学时间,这一改革为适应新国家的需要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8年至1962年,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在这次改革中,增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时间,增加了手工劳动、劳动实践和科技活动的时间,提高了教育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第三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78年,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
这次改革提倡开展校本研究、学校特色课程和兴趣小组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93年,这是继续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举措。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力度。
这次改革增加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开展了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实践活动,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
第五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1年,这是迎接新世纪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次改革着重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增加了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第六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9年,这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次重要调整。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这次改革进行了课程研讨和教材编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PPT课件
2006年9月,全国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阶段。
2007年,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和修订工作。
2001年底,成立包括化学在内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1至2003年,研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2003至2004年,编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004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4省(区)成为首批高中新课程实 验区。 从2005年到2009年,江苏、福建、安徽、浙江、辽宁、湖南、黑 龙江、吉林、天津、北京、陕西、山西、河南、江西、新疆、 新疆建设兵团、云南、河北、湖北和内蒙古依次进入高中化学 新课程实验区。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课程面临哪些 问题?
“穿新鞋走老路”? 理念很美好,但实践转化率低?
重形式,轻内容?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课程评价体系滞后,课程改革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 性,成为制约新课改的瓶颈?
相关学校,领导阶层对新课改的怀
疑与抵制?
。。。。。。
主要参考文献
[1] 郑富芝,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报,2014.01.13. [2] 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上)[J],化学教育, 2010(4). [3] 乔建中,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J],江苏教 育研究,2012(18-22). [4] 于 江,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J], 教育研究,2011(4). [5] 郑东辉,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J],教育与职业,2005(13)
二、(1953—1957):改进学校教育,初建课程体系(仿苏联) 关键词
三、(1958—1965):贯彻教育方针,实行教育革命
历次课程改革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主要内容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 二分流的文件是()。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二、课程建设取得突出的进展:
• 1、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 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
• 2、初步改变了只有“学科课”“、必修课”的模式,增加 了“选修课”、“活动课”等;
• 3、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 步推动教材的多样化;
• 4、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 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 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 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初小四 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教学计 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同年9月 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
3.第一到 第四次 主要举措
改革时间 第五次
第六次 1981-1985
第七次 1986-2000
相关举措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 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49-51. [6] 乔建中,冯媛媛,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路径与关 键词[J],江苏教育研究, 2012(1c)18-21. [7] 赵超,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一)——课程改革阶段[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23-24.
结束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封面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建国后八次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1.八次课程改革的时间脉络及关键词
2.前七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 3.关于新课改(重点) 4.从不同视角看课程改革 5.新课改问题何在
1.内容 提要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2.时间 脉络及 关键词
价值取向 入手 “文革”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应试而教育、
为专业而教育、 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
为生活而教育、 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发展而教育)
从课程权力主体这 个角度来进行审视
“国家”模式阶段(1977-1985) “ 国家十地 方”模式阶段(1985-1999) “国家十地方十学校”模式阶段(1999年至今)
李田田 刘秀英 2014.03
八次课程改革历程PPT课件
第四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 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 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 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18
第五次: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 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 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教学要为实现我国 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提出教材 编写原则: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智 力培养。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 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 完毕。
2001年,颁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1]21号)。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教基[2001]17号)。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23
1、五十年代特别是解放初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大众教 育和工农教育。
20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 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 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 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 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 有地方课程。
2.60年代至90年代,重新回到具有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 。
3.第八次课程改革出现新的动向: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的 课程改革。
规模最大的2次:学习苏联教育学,形成新中国教育模式。 最近一次:概念重建(从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角度说 ,是第二次)——钟启泉:要进行“新一轮强有力的概念重 建运动。”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PPT25页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第一次:(1949——1952)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1957)削减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发行了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对理论性有所加强,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历经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解读
第二,国家经费投入依然不足,且各地 区投入不平衡。
新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不 论是在新课程资源开发、学校场地建设、 教学硬件设备、师资培训等众多方面都需 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学校自身解决这 些问题是不实际的,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和社会各部门的协调。
第三,对农村教育重视不足。 主要表现在对农村教师培训不足、经费支持 不够、课程编制较少考虑农村教育的需求、选择 的实验地区和学校农村比率远远少于城市的等等。
第二次(1953-1957)4年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 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 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 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 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 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 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 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第八次(2001—至今)
新一轮课程改革 的相关介绍及取得的成就
1.新课程改革有关政策文件 2001-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 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 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语文等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 第五次 (1977-1985)8年
•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 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 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 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 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 第六次 (1986-1991)5年
•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 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 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 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 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 的空间。
新中国的八次课改
新中国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年启动,1952年结束。
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课程改革”,初步建立起了新中国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制度和传统,内容包括:(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中学新的教材。
1952,这“有计划年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在这次课程改革期间,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计划每年都有调整,课程设置变动频繁。
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各学科专家编辑出版了第二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各科教材。
第二次课程改革因为课程变动频繁,教材难以满足需要,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第二套教材只使用了一年,因为以苏联教材为蓝本,内容偏深过难,被教育部要求精简。
“第三次课程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58—1965),前一阶段是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据此,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
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进行如下改革:下放课程管理权力;缩短学制,自编教材,自请教师;组织参加生产劳动,建设生产劳动课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对教师的思想改造。
后一阶段是1961—1965年的课程调整时期。
在1961年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党中央确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纠正“教育革命”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基础教育课程作如下调整。
(1)统一管理基础教育课程。
1963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中小学课程实施统一管理,首次提出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共66页
可算出密度。于是,把它投入右图盛有水的量筒中(单位 为毫升),根据水面升高的位置来判别它的物质种类。
(1)这种通过测量金属块的实际体积、计算密度,从而 进行鉴别的思路是否正确?
(2)该同学能否鉴别出该金属块的合金种类?为什么? (提示:计算它的体积)
品 种
材 料
长 度
面 积
/cm /mm2
A 铜 10 0.5
B 铜 10 1.0
C 铜 10 1.5
D 铜 20 0.5
E 铜 20 1.0
F 铜 30 0.5
G 铁 20 0.5
H 铝 30 1.5
知识要求:金属丝受的拉力太大会被拉断。
探究能力:1.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的过程 2.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所需的器材 3.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能力要求
与价值观
Y 过程与
方法
1 2
X 知识与技能
1.试卷的内容结构
(1)物理试题内容的多维结构 (2)对物理试卷内容结构的规划
用作图象的 方法不具有
可操作性
Z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Y 过程与
方法
1
2 3
X 知识与技能
题目内容的三项平面坐标
题号 5 4 3 2 1
题号 5 4 3 2 1
题号 5 4 3 2 1
●题目条件的复杂程度--------○适可而止 ●题目条件表述的隐蔽性-------○提倡(联系实际表述) ●解答题目所需要的心智技能 ----○不过分 ●是否隐含科学探究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倡(某些题引入) ●解答过程的数学手段--------○不过分 ●需要表达的水平 ----------○适合初中水平 ●以往解题经验的影响 --------○提倡新情境
课程教学改革PPT优秀课件
三.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革除现行课 程自身的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的需要
•15
我国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 1.课程模式单一化,与我国辽阔、人口众多、 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很 不适应。
•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都是 由国家统一规定的,统一的教学计划、统 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硬性的统一标准由于各种因素在实施过程 中达不到统一标准。
•3
• 因此,《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认为: “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 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教育新概念 应该使每一人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 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 每个人身上的财富。”目前,世界各国教 育改革方向和目标大都定位于此。
•4
2.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促使人们空 前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
•18
•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 革正式全面启动,标志着全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促使人
们不断反思,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找 到摆脱困境的途径和方法:
• 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 展”的概念,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 的18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们 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发展中不 同程度地重视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环 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合作教育等,以 培养青少年相关的生存理念和素质。
• 世界银行在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 中指出,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 水平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而全民受 教育程度无疑是国家知识水平高低的重要条 件。
•12
第八次课程改革课件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和课程开发能力。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 距,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评价改革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开放、动态的评价机 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德育课程的内容
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注 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学科课程的改革
学科课程的目标
01
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学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定期评估,并提 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与教辅材料
编写和修订符合新课程 标准的教材和教辅材料 ,确保内容与时俱进, 贴近学生生活。
数字化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数字 化教学资源,如多媒体 课件、在线课程和学习 平台。
社区资源
整合学校周边的社区资 源,如图书馆、博物馆 、企业等,为学生提供 丰富的实践机会。
第八次课程改革课件
目录
•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 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 • 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 • 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 课程改革的成效与展望
01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Chapter
当前教育现状分析
01
02
03
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 科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综 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陈旧
3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
历次课程改革
• • •
•பைடு நூலகம்
4、音乐课改为唱歌课。
2、
•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1984)
• 教育部在1981年颁发了《全日制六年 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计划规定, 从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幵把劳动 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计划首次提 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 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
•谢谢大家
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我们将要了解: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 改革的时间、相关文件、及其 主要内容
•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 案)》,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 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觃定中小学学制,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 限为六年,取消初高两阶段分段制。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 学计划》。
(五)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 -1984)
•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觃定中小学实行十年 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 二年),其中小学阶段开设政治、语文、数 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 新教材于1977年开始编写,1978年秋开始使 用。 • 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中学 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将自然常 识易名为自然;增设劳劢课,在四、五年级 开设;政治课取代思想品德课;恢复地理课
答案不解读
中国八次课改历程
主要内容的变化
学科内容
从学科内容上பைடு நூலகம்,更加强调跨学科的学习,融入了语文、道法、 数学、科学和综合实践等课程中,同时在每一段中都设计了跨学 科的主题,这项内容的添加更加印证了STEM学科的引领地位, 更加说明了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
主要内容的变化
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上更加强调关注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利用真实情景开 展学习,更加强调运用线上实验、模拟仿真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个性化学习。
中国八次课改历程
2022年12月13日
目录
CONTENTS
01 四阶段八课改 02 2022课程改革方案
四阶段八课改
四阶段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第四阶段
经济恢复与发 展阶段的课程 改革(1949 年~1966年 )
“文革”时期 课程改革 (1966年~ 1976年 )
改革开放后的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 (1977年 一1996年 )
➢ 课程管理方面 • 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 强教育的针对性。
2022课程改革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 课程标准(2022版) 具体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大概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一个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提炼,是通过学科学习,学 习者不断建构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01
02
“文革”爆发 ,课程改革 停止。
“文革”前期继续深化课程 改革 ,改变教材内过深 、 过难问题
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第五次课改 (1977-1980)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
改革时间
第一次 1949-1952
第二次 1953-1957
第三次 1958-1965
第四次 1966-1976
相关举措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 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 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 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封面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建国后八次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1.八次课程改革的时间脉络及关键词
2.前七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 3.关于新课改(重点) 4.从不同视角看课程改革 5.新课改问题何在
1.内容 提要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2.时间 脉络及 关键词
价值取向 入手 “文革”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应试而教育、
为专业而教育、 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
历次课程改革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63—1965)
• 1963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日制中小 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 和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 了安排。确定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各学科根据编写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 纲,编写新教材。
• 1963年7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 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其基本特点有: 片面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语 文和算术;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 (草案)》,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 (草案)》(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 1956年,新教材终于出炉并于秋季在12年制的中小学 中使用。1957年又对这套教材内容进行了精简。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 教学计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 计划,同年9月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 计划>的指示》。
(五)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
-1984)
•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 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 二年),其中小学阶段开设政治、语文、数 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 新教材于1977年开始编写,1978年秋开始使 用。
• 1988年9月颁布《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小学开设思想品德、 语文、数学、自然、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 科目,分科为主,综合课为辅。
• 1989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 程教材试验工作的通知》。12月经过努力全国共组织 编写八套半特点不同的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改革时间 第五次
第六次 1981-1985
第七次 1986-2000
相关举措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 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1981年教育部根据邓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指示 精神,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并修订颁 发了五年制小学和中学教学计划。 根据新教学计划的要求,人教社立即组织编写了第六套教材。1984年教育 部颁发了六年制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学计划,在数学、外语、自然常识、 劳动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对教学大纲也进行重新修订,于 1986年颁发了小学、初中各科教学大纲。
[1] 郑富芝,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报,2014.01.13. [2] 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上)[J],化学教育, 2010(4). [3] 乔建中,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J],江苏教 育研究,2012(18-22). [4] 于 江,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J], 教育研究,2011(4). [5] 郑东辉,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J],教育与职业,2005(13) 49-51. [6] 乔建中,冯媛媛,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路径与关 键词[J],江苏教育研究, 2012(1c)18-21. [7] 赵超,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一)——课程改革阶段[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23-24.
2010至2011年全国进入高中新课程。
10
从课改 价值取 向着手
重“双基”阶段(五十年代) 培养智力和能力阶段(六七十年代) 强调非智力因素阶段(八十年代) 注重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阶段 (九十年代)
学者看 课改
从分析四种教育 为专业而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五十年代“全盘学习苏联”直至
2006年9月,全国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阶段。
2007年,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和修订工作。
9
2001年底,成立包括化学在内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1至2003年,研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2003至2004年,编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004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4省(区)成为首批高中新课程实 验区。 从2005年到2009年,江苏、福建、安徽、浙江、辽宁、湖南、黑 龙江、吉林、天津、北京、陕西、山西、河南、江西、新疆、 新疆建设兵团、云南、河北、湖北和内蒙古依次进入高中化学 新课程实验区。
11
12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课程面临哪些 问题?
13
“穿新鞋走老路”? 理念很美好,但实践转化率低?
重形式,轻内容?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课程评价体系滞后,课程改革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 性,成为制约新课改的瓶颈?
相关学校,领导阶层对新课改的怀
疑与抵制?
。。。。。。
14
主要参考文献
价值取向 入手 “文革”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应试而教育、
为专业而教育、 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
为生活而教育、 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发展而教育)
从课程权力主体这 个角度来进行审视
“国家”模式阶段(1977-1985) “ 国家十地 方”模式阶段(1985-1999) “国家十地方十学校”模式阶段(1999年至今)
2.时间 脉络及 关键词
3
改革时间
第一次 1949-1952
相关举措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 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 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 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3.第一到 第四次 主要举措
第二次 1953-1957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 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 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 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广泛、深入、持久
8
1999年8月,成立包括化学在内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 组,开展4项基础研究。
新课改 进展
1999年10月至2001年4月,研制并颁布义务教育阶段 各学科课程标准。
2000年10月至2001年4月,编写出版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
2001年9月,首批38个国家级新课程实验区,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
第三次 1958-1965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 响萌芽的时期。
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 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 1966-1976
“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 历了一场灾难。
4、第五到 第七次 主要举措5目录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关于“新课改” (第八次课程改革)
6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背景与基础
课程国际比较 研究
基础教育 新课改
社会发展需求 的调研工作
7
内容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21世纪,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素 养培养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提出 了极为迫切的需要,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紧迫 的要求。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研 究基础。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和基础,教育部于2000年颁 布了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并正式启 动了各学科的课程改革。
封面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建国后八次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1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1.八次课程改革的时间脉络及关键词
2.前七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 3.关于新课改(重点) 4.从不同视角看课程改革 5.新课改问题何在
1.内容 提要
2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