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范文

《2024年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范文

《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篇一一、引言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位于中国北部,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汇点。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该地区的财政状况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的演变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二、背景介绍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地处内蒙古,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这一时期的财政研究需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政府收入、支出结构、税收制度以及经济活动等。

同时,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也对当地的财政状况产生了显著影响。

三、财政收入分析(一)农业税收: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税收一直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农业税收的比重逐渐下降。

(二)商业税收: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商业税收逐渐成为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兴起,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商业税收。

(三)其他收入来源:此外,政府还通过土地出让、租金收入等途径获取财政收入。

这些收入虽然占比较小,但在特定时期内对政府财政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财政支出分析(一)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等项目的建设与维护。

这些支出有助于提高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

(二)军事支出:在动荡的时期,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家安全。

这包括军事人员工资、武器采购、战争费用等。

(三)教育文化支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政府开始重视教育文化事业。

通过投入资金支持学校建设、文化活动等,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

五、财政演变与影响因素(一)政治变革: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对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财政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府为了应对内外压力,不断调整财政政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经济发展: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兴起,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经济活动日益活跃。

这为政府带来了更多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对政府的财政支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4年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范文

《2024年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范文

《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清代及近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区域,其财政状况直接关系到地方稳定与国家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财政状况,分析其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当代财政管理提供历史借鉴。

二、背景介绍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位于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北部,自元朝以来即为边疆重地。

清代以后,归化城作为清政府的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经济发展以农耕和游牧并举为主。

该地区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畜牧业收入以及商业贸易等。

三、财政状况概述(一)财政收入在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农业税、畜牧业收入和商业贸易。

其中,农业税是主要的财政来源,而随着土地的开垦和农业的进步,农业税收入逐渐增加。

畜牧业收入则受气候和灾害影响较大,但总体上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关税和商业税也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

(二)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地方行政、军事、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对地方财政的重视和投入增加,地方行政和军事支出逐渐增加。

同时,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支出也开始增加,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财政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一)发展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财政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随着土地的开垦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税收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商业贸易的繁荣也为地方财政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此外,随着清政府对地方财政的重视和投入增加,地方行政和军事支出也呈现出增长趋势。

(二)影响因素影响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财政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政策制度、社会经济等。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畜牧业收入产生直接影响;政策制度的调整则直接关系到地方财政的分配和使用;社会经济的变化则影响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税收的增减。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财政状况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该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经费情况分析——以档案为中心

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经费情况分析——以档案为中心
[3]
1906 年 7 月 29 日) , “ 土默特停支巡警兵饷银, 移作陆军
[4]321 添兵加饷 、 绥远城武备学堂津贴 、 蒙小学堂经费 ” 。可
以看出,该地区将巡警兵饷银的一小部分用来作为武备 学堂的津贴, 弥补学堂津贴不足 。 通过对档案地梳理做了 如下表 2 。 表2 1906 年陆军小学堂经费收支情况表[5]
从事近代史研究。
· 92·
完善了该地区慈善机构的社会救济职能, 使妇女能得到救 助, 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操衣帽 靴必需品置办的成本,为军事学堂节省一部分经费开支 。 宣统三年 (1911 ) 六月初九日, 绥远城陆军小学堂二班学生 通过 来全 、 崇权 、 荣玺三名应需军衣等项开支列了清单 ,
[1]21-22 员呈奏清廷开垦绥远城八旗牧厂荒地, 以解燃眉之
一、 经费开支 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主要指绥远城武备学堂和绥远 城陆军小学堂 。 绥远城军事学堂经费开支问题一直影响 着学堂的创办及教学效率 。 虽然史学界尚未进行系统梳 理, 但通过对土默特左旗历史档案的相关记录进行分析, 可以将学堂经费开支情况分为两大项:即学堂开办必需 经费项 、 学堂常年额支项 。 学堂常年活支项主要指不定期 地添置学堂开办必需品的经费支出,也属于学堂开办必 需经费项 。 (一 ) 学堂开办必需经费项。主要包括置办学生军衣靴 帽银 、 学生津贴银 、 升送学生各项必需开支银 、 建造堂舍 银、 管理人员津贴银、 购置一切教学用品银。 1.置办学生操衣操靴操帽银。学堂学生操靴由学堂会 同土默特户司置办 。 为了保障学堂在必需经费项资金充 足, 绥远城驻防地区仿照各省的养济院, 创办了一个称为
政府财力紧张, 经费问题是办学的关键。通过对土默特左旗历史档案、 绥远奏议等史料分析梳理出晚清绥远城军 事学堂经费主要分为:开支和收入两个方面。 其中经费开支包括: 开办必需经费项和常年额支项两个方面。 经费收 入包括: 窑厘总局发放的成窑厘银和土默特煤税项 、 移支正项巡警盘费银、 发商生息银和官商利息银、 绥远八旗 牧厂地押荒岁租项、 杂项银、 杭锦旗贝子阿尔宾巴雅尔报效军事学堂款项六个方面。探讨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经 费收入情况, 对近现代民族地区军事院校的开办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清末地方教育财政

清末地方教育财政

地方教育财政对当前教育财政改革的启示
强化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责任
借鉴清末地方教育财政的经验,当前教育财政改革应进一步强化地 方政府对教育的责任。
促进教育经费的多元化
借鉴清末地方教育财政的经验,当前教育财政改革应鼓励社会各方 面参与教育经费的投入。
推动教育的地域均衡发展
借鉴清末地方教育财政的经验,当前教育财政改革应注重教育的地 域均衡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02
由于府县财政收入有限,教育经费经常面临短缺问 题。
03
为解决经费问题,该府县采取了向富户募捐、出售 学田等措施,但仍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某私立学校地方教育财政的案例分析
某私立学校在清末时期依靠社 会力量办学,经费来源较为多
样。
该学校通过学费、募捐、出 售文凭等方式筹措经费,但 仍然面临经费紧张的问题。
地方教育财政的发展
在清末时期,地方教育财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 的过程。地方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筹措教育经费,逐渐形成了 以地方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社会捐赠等多元化的教育经费 来源。
02
清末地方教育财政的制度和管 理
地方教育财政的制度安排
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教育经费
01
清末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教育经费,其中地方政府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 的宣传教义,开始在中国创办现 代学校,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 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始认识 到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推动新 式学堂的创办。
地方教育财政的起源和发展
地方教育财政的起源
随着新式学堂的创办,教育经费问题逐渐凸显。清政府开始 尝试通过地方财政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地方教育财政由此 产生。

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旗教育研究

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旗教育研究

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旗教育的三 个阶段
1、清代土默特旗教育
在清代,土默特旗属于内蒙古地区的教育欠发达区域。然而,随着清朝对蒙古 地区的重视,土默特旗的教育开始逐步发展。清代土默特旗教育主要以官办学 校为主,如土默特左旗的“蒙古官学”和土默特右旗的“右翼官学”。这些学 校主要教授蒙古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科目,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人才。
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旗教育研究
目录
01 土默特旗教育:从清 至民国的发展与影响
03
土默特旗教育的发展 历程
02 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 旗教育的三个阶段
04 各类资料对土默特旗 教育的分析与总结
土默特旗教育:从清至民国的发 展与影响
土默特旗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在 教育方面,土默特旗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对于当地社会、文化、政治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旗教育的发展历程 及其对当地社会的作用。
3、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进入当代,土默特旗的教育体系已经逐渐完善,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教育在 土默特旗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教育的推广,土默特旗培养了大 量的人才,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土默特旗教育的发展历程
1、教育机构的设立
在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旗的教育机构逐渐增多。清代时,土默特旗已有官办 学校和私塾等教育机构。进入民国后,随着新式教育的推广和民族教育的兴起, 土默特旗陆续开设了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等新式教育机构。这些机构主要分 布在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等地区。
3、教育内容的发展
在教育内容方面,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旗的教育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过程。在清代,教育主要注重经书和文学科目的学习,同时也有一定的算术和 宗教教育内容。进入民国后,随着新式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兴起,土默特旗开始 逐渐引入现代化的学科教育内容,如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此外,土默 特旗还结合了本地区的特色和传统文化,将蒙古语文、历史、文化等科目纳入 教育内容中,使教育更具地方特色。

民国初期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分析

民国初期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分析

民国初期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分析民国初期,在旗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土默特地区教育事业却比较发达,这与教育经费合理分配关系密切,因此,深入研究土默特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有助于丰富民国时期土默特教育史的内容。

本文以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的内部使用结构和支出层次结构的视角,借助原始档案材料分析民国初期(1912-1922年)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支出特点,为当前教育支出提供借鉴。

标签:民国初期;土默特;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民国初期,文中界定为1912年至1922年间,土默特地区财务状况举步维艰,但土默特旗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从未消减。

土默特旗青少年的入学率在绥远蒙旗中是最高的,学校的数量也从清末8所增加到14所,国内外留学者日益增多,本省较有成绩者属土默特最多。

可见,民国时期从教育规模、教育质量等方面衡量土默特地区教育事业相对比较发达,这与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关系密切。

一、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分析指标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将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指标划分为教育经费内部使用结构和支出层次结构。

在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包括教育基建支出和教育事业性经费两部分。

教育基建支出主要是为期一年以上的资产性支出和用于建筑的开支、建筑物的更新和大修开支。

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

人员经费支出主要用于教师工资、补助和福利保障以及学生的补贴、奖励,是保证教师及其他人员的劳动报酬。

公用费用主要包括公务费、设备费、业务费、维修费。

民国初期,教育经费的支出层次结构指教育经费在初级小学、高等小学两级教育层次的比例关系。

二、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分析民国初期,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类学校经费和国内外旅外学生津贴两部分。

1912-1922年间,土默特地区学校包括初级小学校5所和高级小学校1所,分别为第一小学校、第二小学校、第三小学校、第七小学校、蒙文学校和土默特高等小学校。

(一)土默特地区教育事业费中人员经费所占比重由于原始档案对第一小学校、第二小学校、第三小学校、第七小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记载缺失,故文中只对蒙文学校和土默特高等小学校两所具有特色的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范文

《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范文

《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18至20世纪初的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财政状况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考察,探讨了该时期土默特地区的财政收支、财政管理、财政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揭示该地区财政状况的历史演变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位于中国北方,是内蒙古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明清以来,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活跃,特别是在财政方面,历经多个朝代的变革和调整。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18至20世纪初的财政状况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其发展变迁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二、财政收支概况1. 农业税收该时期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农业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开发,农业税收逐年增加。

然而,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税收也存在波动。

此外,政府还通过征收田赋、地租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

2. 商业税收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商业税收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征收关税、商税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

同时,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政府还通过发行公债等方式筹集资金。

3. 支出情况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维持政府机构的运转、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赈灾救济等方面。

在战争时期,军事支出也成为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

此外,政府还通过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投入,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财政管理1. 财政机构与官员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设立了专门的财政机构,负责管理财政收支。

同时,政府还任命了专门的财政官员,负责执行财政政策、监督财政收支等任务。

这些官员的任免、升迁等均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

2. 财务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方面,政府建立了严格的财务制度,包括预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四、财政制度与政策1. 土地制度与政策政府通过实施土地制度改革,调整土地关系,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困顿与筹措探析

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困顿与筹措探析

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困顿与筹措探析
张小莉;胡红晓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清末十年,社会经济水平的低下和清政府财政状况的艰窘造成兴学经费的困顿无着.为解决兴学与筹款之间的矛盾,清政府主管学务的官员提出了一些思路与方案,并在兴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变通,衍生出酌筹官费、整旧为新、庙产兴学、借助民力等筹款方式.多样化的筹措方式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同时又因其中一些筹措方式本身带有的消极因素,从而阻碍了近代教育稳步快速发展.【总页数】5页(P118-122)
【作者】张小莉;胡红晓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河北石家
庄,050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3
【相关文献】
1.清末兴学筹款事宜——对四川科场经费划归学堂的考察 [J], 黄晶晶
2.清末安徽新式学堂教育经费的筹措 [J], 吴林羽
3.清末兴学筹款事宜——对四川科场经费划归学堂的考察 [J], 黄晶晶
4.清末兴学筹款事宜——对四川科场经费划归学堂的考察 [J], 黄晶晶;
5.清末民初(1840-1927)教会大学经费筹措研究 [J], 王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范文

《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范文

《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篇一一、引言归化城土默特位于中国内蒙古地区,是清朝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自18世纪至20世纪初,该地区的财政状况对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的演变、特点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的演变(一)财政体制的变革在清朝时期,归化城土默特的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

起初,该地区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税和商业税。

随着清朝政府的统一和地方行政管理的加强,财政体制逐渐向中央集权化发展。

同时,随着清朝的衰落和民国的兴起,该地区的财政体制也逐渐向现代化转型。

(二)财政收入的增加在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的财政收入逐渐增加。

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此外,政府还通过征收各种税费、发行公债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

这些措施为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的特点(一)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在归化城土默特的财政收入中,农业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通过征收农业税来获取财政收入,用于支持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贡献除了农业税外,商业贸易也为归化城土默特的财政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地区的商业贸易以畜牧业产品、农产品等为主,商业活动的繁荣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祥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三)公债发行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在归化城土默特发行了公债。

公债的发行为政府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然而,公债的发行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负担,需要政府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管。

四、归化城土默特财政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归化城土默特的财政收入为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祥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财政的稳定也为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条件。

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筹措研究的开题报告

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筹措研究的开题报告

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筹措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筹措研究
研究背景:
清朝末年,国力日渐衰弱,教育事业严重滞后,学校普及率极低。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个人等各种筹措经费的方式也日趋单一,变得难以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因此,探究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筹措方式,对于我们了解政府和社会力量在教育事业
中的作用,以及推动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筹措方式,探究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力量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通过这一研究,有助于推动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研究内容:
1. 清朝末期教育事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 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情况和经费来源分析。

3. 社会力量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情况和经费来源分析。

4. 以江苏为例,分析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兴学经费筹措方面的具体做法。

5. 总结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筹措方式和取得的成果。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清朝末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兴学经费筹措方面的具体做法等。

2. 案例分析法: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兴学经费筹措方面的具体做法,包括组建义务捐款协会、借款、募捐等。

3.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统计和分析,进行教育经费与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关系分析。

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了解清朝末期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兴学经费筹措方面的具体做法,探究教育经费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为推动现
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024年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范文

《2024年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范文

《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清代及近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其财政状况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财政状况,分析其发展变迁的历程和特点,以期为该地区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二、归化城土默特地区概述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位于中国内蒙古地区,是清朝时期重要的边疆地区之一。

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经济活动丰富。

在清朝时期,该地区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其财政状况对维护边疆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18至20世纪初的财政背景在这一时期,随着清朝的逐渐衰落和外来侵略的加剧,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财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外部经济力量的进入促进了贸易活动的增加,也为当地财政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然而,地方经济基础的脆弱性以及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也在这一时期不断显现。

四、财政特点与变迁(一)农业税收与贸易税在18至20世纪初的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农业税收和贸易税是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开发,农业税收逐渐增加。

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贸易税也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二)金融业的兴起在这一时期,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金融业也逐渐兴起。

包括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开始出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

同时,这些金融机构也为政府提供了新的财政收入来源。

(三)政府财政支出与投资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行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在对外战争中,军事支出成为重要的财政支出项目。

同时,政府也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修筑道路、桥梁等,以促进经济发展。

(四)财政政策与制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也在不断进行财政政策与制度改革。

例如,实行货币化改革、推行新的税收制度等,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些改革对当地财政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论通过对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财政状况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该地区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迁。

1927年—1937年间江苏省教育经费研究综述

1927年—1937年间江苏省教育经费研究综述

1927年—1937年间江苏省教育经费研究综述作者:钱凯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52期摘要:1927到1937年间教育发展迅速的同时,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愈加突出。

本文梳理了民国时期全国教育经费的研究动态,着重论述了江苏教育经费的研究情况,从而为江苏教育经费的相关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江苏;教育经费;民国;一、关于民国教育经费的研究(一)关于教育经费的整体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王玲的硕士学位论文《民国教育经费制度探究》通过比较研究与实证研究,将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制度分阶段进行了剖析,揭示了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的演变规律与特征。

[1]贾祥瑞的《民国时期义务教育经费筹措研究》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分五部分通过对民国时期义务教育发展概况、民国时期义务教育经费概观、经费筹措原则及特征、经费筹措经验及对当今义务教育经费筹措的启示进行全面、深刻、细致地梳理、分析和研究,总结其对当今义务教育开展和改进的现实意义。

[2]熊贤君《论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的困扰与对策》该文揭示了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短缺、教育发展艰难的状况及原因。

通过对蔡元培等教育家敦促国民政府对教育经费实行立法、实行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对策分析,以大量的史实说明教育经费充足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但其对于经费来源及具体的分配情况几乎没有涉及。

[3]高耀丽《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短缺的原因、对策及其启示》该文分析了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短缺的原因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低下巨额的军费开支中央政府的言行不一以及各级政府的侵吞挪用。

该文只是从总体上论述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对于具体的经费运用情况没有论述。

[4](二)关于地方教育经费的研究孙魁的硕士学位论文《近代地方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的制度转型——以江西省为例》以江西省为例,论述了近代以来由于国家将教育经费筹措压力下放到地方,导致地方教育经费的筹集困难,并认为随着国民政府的成立以及教育经费制度的完善,江西省的教育经费筹集开始逐步走向正轨。

《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范文

《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范文

《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篇一一、引言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地区,自明清以来便是一个经济繁荣的重要区域。

而其中财政问题的研究对于了解这一时期当地社会经济情况、政策制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以18至20世纪初为背景,通过对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财政制度的变迁。

二、背景概述在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属于清朝统治范围,财政体系受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此时期的财政管理涉及到税收、财政支出、土地制度、贸易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财政税收制度研究1. 税收制度: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税收制度以农业税为主,同时还有商业税、地租等。

农业税的征收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而商业税的征收则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的活跃程度。

此外,税收的征收方式、税率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2.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军事、行政、教育、文化等方面。

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由于地处边疆,军事支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此外,随着清朝的衰落,财政支出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四、土地制度与财政关系土地制度是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以地主阶级占有土地为主,土地的分配、流转、税收等都与财政密切相关。

在18至20世纪初,土地制度的变革对财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土地的逐渐私有化、土地税制的调整等。

五、贸易与财政互动关系贸易是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贸易活动促进了商品流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为当地财政提供了重要的税收来源。

同时,政府的财政政策也影响着贸易的发展。

在18至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策、设立贸易机构等方式来促进贸易的发展,从而增加财政收入。

六、财政制度的变迁与影响在18至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财政制度经历了诸多变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封建财政制度逐渐向近代化转型。

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经费情况分析r——以档案为中心

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经费情况分析r——以档案为中心

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经费情况分析r——以档案为中心
宋云;包玉琼
【期刊名称】《黑河学刊》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晚清新政在军事和教育两方面进行的近代化改革主要集中在军事学堂的推广,当时政局动荡,清政府财力紧张,经费问题是办学的关键.通过对土默特左旗历史档案、绥远奏议等史料分析梳理出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经费主要分为:开支和收入两个方面.其中经费开支包括:开办必需经费项和常年额支项两个方面.经费收入包括:窑厘总局发放的成窑厘银和土默特煤税项、移支正项巡警盘费银、发商生息银和官商利息银、绥远八旗牧厂地押荒岁租项、杂项银、杭锦旗贝子阿尔宾巴雅尔报效军事学堂款项六个方面.探讨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经费收入情况,对近现代民族地区军事院校的开办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6页(P92-96,122)
【作者】宋云;包玉琼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00;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6
【相关文献】
1.晚清地方州县武庙的经费收支问题——以《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为中心的考察[J], 蔡东洲;张亮
2.北洋武备学堂与晚清军事早期现代化 [J], 熊群荣;张华腾
3.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教育研究述评 [J], 宋云
4.晚清绥远城军事学堂教育研究述评 [J], 宋云;
5.晚清科举与学堂并立时期传统教育经费用途的转化 [J], 蒋宝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地方教育财政

清末地方教育财政

目录•引言•清末地方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清末地方教育财政的困境与问题•清末地方教育财政对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清末地方教育财政的改革与探索•结论与启示引言意义清末是中国教育财政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这一时期地方教育财政的研究,可以为当今中国教育财政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背景清末时期,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地方教育财政体系面临诸多挑战。

通过对这一时期地方教育财政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教育财政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清末地方教育财政的体制、资金来源、支出结构及管理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当今中国教育财政改革提供历史经验。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清末时期的政策法规、教育财政报告等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教育财政状况,总结地方教育财政的特点和问题。

变01高度集中、统一管理清朝前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财政体制,地方财政收支均由中央统一安排,以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和统一。

02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中央政府设立户部,负责全国财政收支的核算和管理,地方官员则负责执行中央的财政政策。

03教育经费的管理在清朝前期,教育经费通常被视为国家经费的一部分,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用于官学、书院等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维护。

清朝前期的财政体制地方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地方教育经费主要通过地方自筹、民间捐助等方式筹措,用于当地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维护。

局限性太平天国时期的财政体制存在很多局限性,例如缺乏统一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低下。

地方分权、自治财政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战乱和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地方开始实行分权和自治的财政体制。

洋务派主导的财政改革洋务运动时期,中央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财政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地方教育财政的改革。

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筹措,用于兴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

清末地方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四川巴县小学堂为个案研究

清末地方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四川巴县小学堂为个案研究

清末地方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四川巴
县小学堂为个案研究
黄晶晶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2)002
【摘要】在清末推广新式学堂的兴学活动中,清政府对于地方乡镇制定了利用地方公款兴办地方学堂的方针.但在具体的筹款办学里,围绕着所筹地方公款应用于学堂还是地方其他公务等问题上,学董与地方里总监保之间展开了无休止的纷争,致使所筹款项难以成为学款,从而阻碍了学务的推广.政府为维护原有传统习惯而实行的"官不经手"原则,是导致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
【总页数】6页(P42-47)
【作者】黄晶晶
【作者单位】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部,云南,文山,6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9.49
【相关文献】
1.清末地方教育监察机制及其困境——以四川学务处为中心的考察 [J], 康兆庆
2.必也使有讼乎——巴县档案所见清末四川州县司法环境的一个侧面 [J], 伍跃
3.教育近代化视域下清末新学堂教学的考察
——以四川南部县衙档案为中心 [J], 陈慧萍
4.清末四川硝政改革与官硝店的运作——基于巴县、南部县档案的考察 [J], 高龙
5.清末新政时期四川统一度量衡改革及地方的回应——以巴县档案为中心 [J], 陈显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清朝前期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土地的使用状况

论清朝前期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土地的使用状况

作者: 呼格吉勒
作者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17页
主题词: 土默特蒙古;户口地;马厂地;庄头地
摘要: 清朝前期,清政府首先在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分配了蒙古户口地。

接着便以“赏赐”、“征用”、“效纳”等手段划拔和占用了“召庙香火地”、“驿站地”、“八旗马厂地”、“庄头地”和“公主地”等约20,000余顷土地。

这些土地,主要是为了供应当地驻军以及皇室贵族消费性的需要,与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并没有直接联系。

这些农田和牧场都处在呼和浩特。

土默特地区,因而在客观上对这里的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研究清末土默特地区学堂教育经费是财政支出大项,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新政时期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筹款措施如煤税、土药亩捐、六成地租以及从巡警盘费和补修军器项、学校房租、地方就地筹款项下支出。

清末学堂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呈现两大特点,从使用的角度研究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人员经费,从学校类型角度看,注重对中学教育和军事教育的投入。

标签:清末;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教育经费是办学不可缺少的财力条件,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从古至今学界对教育经费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清末时期正是社会转型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是当时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这与大量教育经费的投入有直接关系。

虽然前人对清末教育经费的研究做了大量扎实工作,但是由于研究重点和关注视角的不同,以土默特档案为资料对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的研究是欠缺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清末时期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以丰富土默特教育史的内容。

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划分教育经费是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用于教育事业的费用,是办学不可缺少的财力条件,并且关系到教学绩效。

不同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对教学质量、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很大影响。

在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包括教育基建支出和教育事业性经费两部分。

教育基建支出主要是为期一年以上的资产性支出和用于建筑的开支、建筑物的更新和大修开支。

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

人员经费支出主要用于教师工资、补助和福利保障以及学生的补贴、奖励,是为保证教师及其他人员劳动报酬的。

公用费用主要包括公务费、设备费、业务费、维修费。

公用费用的多少,直接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1]。

从土默特档案馆藏档案内容来看,清末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建筑物更新费、教育人员和学生经费、公用经费支出。

因此,文中对清末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划分依据当前我国对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划分理论。

二、清末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来源清末新政时期,在王朝统治走向没落,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朝廷采取一系列筹款措施,如提高煤税税率、六成地租及新增捐税(窑厘税、洋药税、烟厘、买契税、印花税等),使土默特地区财政收入迅速增长。

收入膨胀的同时支出各项也迅速增加,支出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军费、学堂、洋务等“新政”各项之上[2]。

清末新政时期,土默特地区在新政潮流的波及下,陆续改建和新建了许多新式学堂。

学堂的经费来源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经查阅土默特档案馆原始档案及相关文献,梳理了清末土默特地区学堂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情况。

(一)土默特煤租税随着大青山一带煤炭大量被开采,上缴入库的煤炭税逐年增加,当局在煤炭税率已经增加的基础上,再提抽三成煤厘银用作公费,煤炭租税成为土默特地区财政主要租税收入之一。

煤租税成为清末土默特地区学堂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之一。

从档案记载,宣统二年正月至十二月底,窑厘总局共收到各沟十二个月二成窑厘银,共八千一百一十七两六钱二厘四毫。

奏案按以三成均匀分拨,每成银二千七百五两八钱六分七厘四毫六丝六忽。

包括存储,作为推广矿务一成,各学堂(高等小学堂、第一初等小学堂、第二初等小学堂、第三初等小學堂)经费一成,本衙门各处公费一成。

由此看出,窑厘年征收额达到八千余两,将所征收的银两全部用作新政之需,其中用于学堂经费的数额占窑厘银总额的三分之一。

(二)土药亩捐自鸦片战争以后,土默特地区蒙古人见栽种罂粟获利较多,便种植罂粟,同治七年(1868)时,土默特地区种植罂粟的规模逐渐扩大,于是朝廷开始征收罂粟地亩厘钱,就近充兵饷。

到清末,在无法提升租税收入的情况下,土药也成为筹款的大项。

光绪年间,土药播种范围和面积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绥远城将军贻谷上奏朝廷,将绥远地区汉族农民、土默特蒙古人、八旗兵丁所种鸦片烟亩一体征税,收入作为土默特旗练兵兴学的经费,这一建议得到清廷的批准[3]。

自光绪三十四年正月起至十二月,初等小学堂从旗库土药亩捐项下陆续领到银五百二十两六钱八分。

1906年,土默特高等小学堂创建之初,修建校舍工料和购置所需器具的费用是从征收土默特蒙古自种罂粟亩捐银两中支出的。

①从原始档案可以看出,土药亩捐作为清末筹款大项之一,所征厘金税主要用在“新政”的军费和学堂经费这两项上。

(三)六成地租六成地原为土默特蒙古户口地、公共游牧地和召庙香火地,经钦差大臣绍祺裁断后奏请丈放,每亩押荒银上地一钱、中地九分、下地八分。

每亩官租银上地一分四厘,中地和下地一分三厘。

自光绪十二年(1866)开始征租[2]。

到清末,六成地租收入已经成为土默特财政收入仅次于煤税的大项。

档案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土默特创建绥远武备学堂,学生每人每月发给军士待遇银二两三钱,共六十名学生,由六成项下筹拨。

(四)巡警盘费和补修军器项清末清政府创建新军,将归化城土默特两翼之兵制取消编练,设立了土默特巡警营,巡警营的津贴、口俸等款,由六成地租项下支给。

补修军器费是用来补修陆军军械的费用,是军政费的一项开支。

清末新政注重“兴学堂,办洋务”,因此,教育费是清末土默特财政支出的大项,从巡警盘费和补修军器费项下提来一部分经费用于学堂经费。

档案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始创土默特蒙小学堂学员四十名,每人每月津贴一两二钱,全年经费约九百三十两,由正项巡警盘费银内筹拨。

②蒙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初一至十二月底奏停巡警项银并补修军器两项每月应领津贴银七十五两,统计十二个月共入银九百两。

③学堂经费支出的增加,需挪用军费项中巡警盘费和补修军器费以补充学堂经费的短缺。

(五)学校房租光绪二十七年(1901),从学校房租项内支出,九月初一至月底旗学购买煤炭钱三千文和师生饭钱共一十六千八百文。

光绪二十八年(1902),旗学师生六月、十月饭钱及11月买煤炭钱均由学校房租项内支给。

从档案推测旗学经费在新政实施初期是比较紧张的,需要抽取学校出租房屋所得租金维持学堂正常生计。

(六)地方就地筹款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土默特第三初等小学堂即包头半日初级小学堂成立,学堂所需经费由包头地方自筹,从以后的记载看,主要来自土默特南海子黄河官渡部分的税款。

1909年(宣统元年)设立毕克齐、察素齐、萨拉齐半日小学堂,经费由各镇蒙古族民众筹集。

半日学堂所需经费较少,采取了“专项捐资收自地方”的经费筹集方式。

从原始档案材料分析看,清末土默特地区学堂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新政时期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筹款措施,即煤税、土药亩捐、六成地租等地方公款,部分教育经费通过自由筹措,即从公产或旧产中等出的方式筹集。

相比较地方公款而言,自由筹措的筹款方式存在稳定性和长期性不高的问题,无法保障教育经费的长远使用。

而清末出台的筹款措施使教育经费有了保证。

三、清末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是指教育资金的用途、使用方向、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清末土默特地区财政支出与以前相比,支出结构有较大的变化。

其中教育经费是土默特财政支出常项,无论从支出总额及支出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

旗财政如何对教育经费进行合理分配,来保证当时教育事业平稳较快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

由于土默特原始档案材料的缺失,部分学堂教育经费数据来源于《土默特志》,记载中没有对学堂教育经费进行详细阐述,只列出常年教育经费数,因此,研究中的部分数据仅代表一个范围,主要用来呈现一种趋势。

(一)各类学堂教育经费支出情况1901-1911年间,土默特地区将书院先后改为学堂,共兴建学堂19所[4],根据各学堂教授知识特点及招收学生类型将学堂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陆军学堂、民族类学堂。

1.土默特各小学堂土默特小学堂包括土默特蒙小学堂、土默特高等小学堂、土默特第一初等小学堂、土默特第二初等小学堂、土默特第三初等小学堂、绥远高等小学堂与初等小学堂、毕克齐半日小学堂、察素齐半日小学堂、萨拉齐半日小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小学堂全年教育经费约银4 850两,各小学堂年均教育经费为1 212.5两。

光绪三十四年(1908)各小学堂教育经费总额约银5 116两,各学堂年均约730.85两。

宣统元年(1909),半日小学堂教育经费按300计,全年小学堂教育经费为5 675两,各小学堂年均约630.56两。

宣统二年(1910),小学堂全年教育经费总额为4 925两,各小学堂年均教育经费约为547.2两。

④2.土默特各中学堂教育经费中学堂包括归绥中学堂、绥远中学堂。

《土默特志》记载,归绥中学堂(1904-1911)经费充足,年支白银12 000两,绥远中学堂(1904-1911)教育经费约银3 600两。

[4]按此计算,土默特地区中学堂教育经费全年约15 600两,各中学堂教育经费年均约7 800两。

3.陆军学堂教育经费陆军学堂主要教授军事方面知识,土默特地区兴建了绥远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

绥远武备学堂(1901-1911)主要教授德、日两国军事课程和训练规程,学堂共有学生60名,学生每人每月发给军士待遇银2.3两,全年共发给学生待遇银1 656两。

档案记载教育经费较充足的土默特高等小学堂学生每人每月津贴为1.2两,绥远武备学堂学生每人每月津贴约为高等小学堂学生每人每月津贴数的一倍。

《土默志》记载陆军小学堂(1903)常年经费白银5 053两。

由于档案材料的缺失只统计绥远武备学堂学生津贴部分,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陆军学堂教育经费年均总额约6 709两,各陆军学堂年均教育经费约为3354.5两。

4.民族学堂教育经费民族类学堂包括左右翼五路蒙养学堂,所收学生为五路满族子弟;归化回部学堂,专收回族子弟;满蒙学堂,主要教授满、蒙文。

光绪三十年(1904)设立左右翼五路蒙养学堂、满蒙学堂,常年教育经费分别为2 400两、450两。

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间,民族类学堂教育经费年均1 425两。

宣统二年(1910),归化回部学堂兴建,常年经费达480元。

三所民族类学堂教育经费总额达3 330两,民族类学堂年均教育经费1 110两。

经统计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宣统二年(1910)间各类学堂年均教育经费(见下表)从表中看出清末土默特地区教育经费在中学堂、陆军学堂投入最多,相比之下軍事教育和旗学教育比较受重视。

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陆军学堂培养军事人才以利抵抗外侮。

清末土默特地区当地小学堂师资缺乏,中学堂主要为小学堂培养师资来弥补当地教习的不足。

小学堂年均教育经费逐年递减,其中投入给土默特高等小学堂的教育经费占小学堂教育经费总额的50%左右,在众多小学堂中,土默特高等小学堂作为模范,为各厅建立小学堂起到示范作用,因此受到政府的重视。

(二)学堂具体支出结构比例通过查阅土默特档案馆原始史料,发现清末土默特地区学堂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人员经费支出即监督、司事、教习、齐夫、学生的津贴等,部分经费用在公务费上即购买纸笔杂费、煤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