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3
七年级
语文教案
5.童趣
课型:讲读课时:2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2.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理解和积累重点词语。

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和想象的用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言词语, 感悟“物外之趣”。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1.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
藐项为之强鹤唳怡然凹凸为壑癞虾蟆土砾庞然童稚
(2)解释下列
成语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风声
鹤唳:
★用楷书把加点的词语和成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3.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
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同为主,
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
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方法有
“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
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
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
文的表达工具。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4.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
节奏、停顿。

① 能/张目对日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
外之趣。

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④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5.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
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
之。

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
字。

①项()为之强②作
()青云白鹤观()
③果()如鹤唳云端④以丛草
为()林()
⑤为()之怡然称快⑥兴()正浓⑦方()出
神⑧驱()别

6.在认真完成上面第4、5题的前提下,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
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

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
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写在下面。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
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
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
趣味。

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看着看着……今天我
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
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沈复(1763一?)清代
散文
家。

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他一生长期作幕僚,
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
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

在此
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

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
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
存前四记。

2.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
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3.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师可以
让每人讲一小节,也可以尊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
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
手问老师。

教师参与到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
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重点词语师生共同解疑。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②项为之强(“强”通“僵”)③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④徐喷以烟(慢慢地)(用) ⑤蹲其身,使与台齐(使之与)
⑥以丛草为林(把) ⑦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原来是) ⑧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赶、驱逐) ⑨兴正浓
(兴趣)
⑩方出神(正)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代虾
蟆)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5.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从课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3)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
趣事。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
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三.巩固•延伸
(一). 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鹤唳云端童稚项为之
强土砾
miǎo小之物páng然大物凹者为
hèyí然自乐
(二).填空。

①《童趣》一文中依次写
了、、三件事,
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
的内心世界。

②“”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而这需
要通过和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的。

③童趣》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家,本
文选自《________》
(三)阅读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善,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________,________。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________,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
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照原文内容,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以丛草为林:(2)凹者为壑:
(3)兴正浓:(4)鞭数十:
3.翻译句子: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作者把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5.从选文中举一例说明作者幼时的童趣。

教后感
第二课时
一、检查巩固
1.检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默写
成语
(找学生到黑板上默写)。

2.找两位同学背诵课文。

3.注意文章停顿,齐读课文。

二.指导学习•研讨
1.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2.只是“明察”“细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3.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4.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5.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