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视角及举例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叙述视角

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叙述视角

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叙述视角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作家们能够展现出多样化的故事和情感。

独特的叙述视角可以为读者带来新鲜感和启发,让他们对故事更加投入和深思。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独特叙述视角,并分析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一、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指以主人公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验到他们的情感和思绪。

例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以主人公霍尔顿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的。

通过霍尔顿的叙述,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他的孤独、困惑和反叛,进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成长过程。

第一人称叙述还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亲近感。

当读者看到故事中的事件和情感都是从一个具体的人物角度呈现时,他们会更容易与故事产生共鸣。

同时,第一人称叙述也有助于塑造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记住他们。

二、多重叙述多重叙述是指通过不同的叙述者来呈现故事的不同层面和角度。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例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采用了多重叙述的手法。

通过不同的叙述者,读者可以看到各自对事件的解读和态度,进而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故事画面。

多重叙述还可以反映出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当不同的叙述者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时,读者会发现故事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斗争。

这种冲突和矛盾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读者也会更加投入其中,希望找到真相和答案。

三、非线性叙述非线性叙述是指以非传统的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时间线性结构,使故事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采用了非线性叙述的手法。

通过穿插不同时间段的事件和人物,读者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命运的变幻,进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非线性叙述还可以增加读者的思考和解读空间。

当故事不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展开时,读者需要自己去拼凑和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隐含的意义。

如何使用视角和人称加强叙事效果

如何使用视角和人称加强叙事效果

如何使用视角和人称加强叙事效果视角和人称是影响叙事效果的重要因素,它们能够为读者提供清晰的叙事角度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正确运用视角和人称可以加强叙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故事或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探讨如何使用视角和人称加强叙事效果。

一、视角的运用视角是指叙事者所站立的角度和视线所及之处。

选择合适的视角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思想,并且与故事产生情感共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视角运用方式:1. 第一人称视角: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视角,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我看着窗外的雨水,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 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可以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展示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行动。

例如,“他看着窗外的雨水,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

”这种视角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故事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角色的感受和态度。

3. 中立视角:中立视角的叙事者不参与角色的思考和情感,只是客观地叙述事实。

这种视角可以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不被情感所影响。

二、人称的选择人称是指叙事者在叙述过程中所使用的代词形式,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合适的人称选择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个人参与感。

以下是一些人称运用的例子:1. 第一人称:使用第一人称时,叙事者直接以个人身份出现在故事中,与读者建立起较为亲密的关系。

例如,“我走在街上,看到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

”这种人称可以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中的情节和感受。

2. 第二人称:使用第二人称时,叙事者直接指向读者,以一种亲切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交流。

例如,“你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

”这种人称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 第三人称:使用第三人称时,叙事者与故事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以客观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

例如,“他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而叙事视角的选择,就像是为小说打开了不同的窗户,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故事中的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迅速地与主人公建立起亲密的联系,仿佛读者正亲身经历着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

“我”的内心想法、情感波动和个人经历都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祥子在那个黑暗社会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痛苦与无奈。

通过“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恶以及梦想的破灭。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其真实性和亲切感。

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喜怒哀乐。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视角的限制,“我”无法知晓其他人物的内心想法,对于故事的全貌可能了解得不够全面。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是小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视角,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被称为“他”“她”或“他们”。

在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更加全面和宏观的故事画面。

比如《红楼梦》,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封建家族的兴衰。

第三人称叙事的优点是视角广阔,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一定的距离。

三、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想法、过去和未来。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对故事有最全面、最深入的了解。

例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以全知全能的视角,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波澜壮阔,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这种视角也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故事过于完美和不真实,因为现实中没有人能够拥有如此全面的了解。

如何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编写故事

如何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编写故事

如何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编写故事故事是人类交流和传承经验的一种方式,而叙事视角则是决定故事观感和信息传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叙事视角可以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在编写故事时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能够增加故事的多样性和魅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编写故事,以期帮助读者创作出生动有趣的作品。

一、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指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视角进行叙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想法、感受和主观体验。

如下是一个使用第一人称视角的例子:我走在街上,感受到了微风拂过脸颊的凉爽。

看到路边的花朵绽放,心情也不禁跟着愉快起来。

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与主人公情感产生共鸣。

二、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是指通过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让读者像旁观者一样观察和了解故事。

下面是一个使用第三人称视角的例子:小明走在街上,感受到了微风拂过脸颊的凉爽。

他停下脚步,仔细观察着路边绽放的花朵,心中涌起一丝愉悦。

通过第三人称视角,读者可以客观地了解主人公的动态,观察他的行为和表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发展。

三、多视角交替多视角交替是指故事中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切换,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张力,使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以下是一个使用多视角交替的例子:小明走在街上,感受到了微风拂过脸颊的凉爽。

与此同时,一个陌生人正注视着他。

陌生人暗下决心,要对小明进行报复。

通过多视角交替的叙述,读者可以逐渐了解与主人公相关的各个角色的动机与行为,同时也更好地把握故事的发展趋势。

四、观察者视角观察者视角是指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让读者能够客观地观察和思考故事的发展。

以下是一个使用观察者视角的例子:这是一个安静的早晨,小明走在街上。

他注意到路边的花朵绽放艳丽,微风也让人感到舒畅。

与此同时,陌生人默默地盯着他,眼神中透露出不祥的气息。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

详解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两种叙述视角的作文

两种叙述视角的作文

两种叙述视角的作文
第一段,第一人称视角。

哎,这城市真热闹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我都快被淹没了。

每次深呼吸,都是汽车尾气和烤串的味道。

抬头一看,天空都被那
些高楼大厦给挡住了,看都看不清。

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好像少
了点什么。

手上的行李重得要命,感觉像是背了整个过去在走。

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闪过去,是我那老朋友!好久不见,他还是那
么精神,不过看起来也沧桑了不少。

咱俩就这么擦肩而过了,谁都
没说话,但心里都明白。

第二段,第三人称视角。

火车站里人来人往,她一个人坐在那儿,看着周围的人忙忙碌碌,自己却不知道该干嘛。

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睛还是亮亮的,
好像有啥期待似的。

她那张车票啊,是通往一个全新的城市,听说
那儿有她的梦想和未来。

她时不时地看手机,估计是在等谁的消息吧。

嘿,还真来消息了,是她好友发的,给她加油打气的。

她一看,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好像整个人都轻松了。

然后她站起来,把行李
整理了一下,就朝着那扇门走过去了,准备迎接她的新生活了。

九年级语文课文中的叙事视角有哪些

九年级语文课文中的叙事视角有哪些

九年级语文课文中的叙事视角有哪些在九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多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这些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情节和主题。

首先,常见的一种叙事视角是第一人称视角。

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作者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我”的内心感受和思考贯穿始终,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第一人称视角使得读者能够与“我”产生共鸣,更能理解“我”在面对故乡变化时的种种情绪。

再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同样采用了第一人称。

“我”作为一个孩子,用纯真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

通过“我”的视角,我们看到了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弱点。

“我”的善良和单纯与成人世界的功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其次是第三人称视角,这也是较为常见的叙事方式。

在第三人称视角中,叙述者仿佛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观察者,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

比如《智取生辰纲》,作者以客观的角度讲述了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过程以及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计谋。

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各方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种视角使故事更加完整和清晰,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整个情节的发展。

还有一种特殊的第三人称视角,即有限第三人称视角。

叙述者并非全知全能,而是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故事。

例如《范进中举》,主要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展开,通过对范进、胡屠户等人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

读者的视角被限制在与范进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上,更能集中地感受范进命运的起伏和周围人的态度变化。

此外,在一些课文中还会出现多重视角的交织运用。

比如《变色龙》,既通过奥楚蔑洛夫这个主要人物的视角来展现他的见风使舵,又通过周围群众的视角来烘托出当时社会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

叙述视角的分类和作用

叙述视角的分类和作用

叙述视角的分类和作用1. 哎呀,说到叙述视角,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就像是咱们看电影一样,同样一个故事,换个角度看,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啦!2. 第一人称视角就像是戴上了主角的眼镜,直接钻进他的脑袋里。

"我"成了故事的主人公,所有的所见所闻都是通过"我"的眼睛来看的。

这种视角特别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就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样!3. 来看个例子:"我站在教室门口,心砰砰直跳,手心全是汗。

这可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啊!"瞧,是不是感觉特别真实,好像自己也紧张起来了?4. 第二人称视角可有意思了,就像是在跟读者玩捉迷藏。

"你站在人群中,感受着周围的喧嚣。

"这种写法让读者立马变成故事主角,特别容易产生代入感,就像是在跟读者聊天似的。

5. 第三人称视角就像是一个隐形的摄像机,可以随意转换拍摄角度。

它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就像是上帝视角,可以看到所有人的心理活动;限知视角就像是跟着某个人的肩膀后面走,只能看到这个人知道的事情。

6. 全知视角的例子:"小明坐在教室里发呆,心里想着昨天的足球比赛,而老师正在想着怎么把这个走神的学生抓回现实。

"看,连两个人的心理活动都一清二楚!7. 限知视角就像是带着脚镣跳舞,只能跟着一个人转悠。

"张三看着李四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

"你看,只能知道张三的想法,李四在想啥可就不知道啦!8. 多重视角就更厉害了,就像是变魔术一样,可以在不同人物之间自由切换。

这种写法能让故事更立体,就像是把一个故事翻来覆去看个遍!9. 不同视角的作用可大着呢!第一人称最擅长制造代入感,读起来特别真实;第二人称最会调动读者情绪,让人感觉特别特别亲切;第三人称最灵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10. 选择视角的时候得看故事需要。

想要读者感同身受?用第一人称准没错!想要故事更客观?第三人称最合适!想要特别的表达效果?第二人称来一个!11. 有时候作家们还会玩点花样,在同一个故事里混用不同视角。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一、知识点1.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指作者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

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叙述者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站在局外,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状况也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

“有限视角”,指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带领我们看世界。

大部头的小说中,不将一种视角一种人称一贯到底,而是不断变换,以比较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如《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出场的人物众多,曹雪芹在此就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的外貌特征:从黛玉的视角看贾府,黛玉的视角看宝玉,再用别人视角看黛玉,这样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写得非常成功。

2.叙述视角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鲁迅先生的小说惯用第一人称视角,这个“我”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以叙述者、参与者的角度来叙事,给人以真实感,也更容易塑造人物形象。

如《祝福》中以作为知识分子的“我”来看祥林嫂的苦难,审视看客的冷漠与麻木,展现知识分子的软弱与逃避。

二、答题模板1. 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作用):①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感;②是故事的见证者、旁观者、参与者;③便于抒发情感;④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推动情节发展;⑤塑造“我”这个人物形象,进而凸显主题;⑥作为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人公的形象。

2. 第二人称的好处(作用):①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②直接对话,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③用于物时,具有拟人化的作用。

3. 第三人称的好处(作用):①引导读者从客观的角度对小说反映的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②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③具有不确定性,使小说反映的现象更具有普遍性。

三、典型题型【分析“我”的形象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放生羊(节录)次仁罗布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的让我咋舌。

小说的叙述角度

小说的叙述角度

小说的叙述角度一、定义:作家写作小说, 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角度。

二、分类:小说的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这两者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灵活转换。

上帝俯瞰一一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第三人称一一他”一陛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凡人目光一一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一一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第一人称一一我”一语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啼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琳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三、人称:第一人称(我)是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人。

所有的叙述一般是由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承担的。

第一人称: ①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②便于抒情,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③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将自己和主角进行人物交换.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笔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较为真实的故事。

叙述的视角与方法

叙述的视角与方法

叙述的视角与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叙述的视角与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我跟你说,这玩意儿一开始我真的是瞎摸索。

先说叙述视角吧,我试过好几种。

一种是第一人称视角,这就像是你自己在讲故事,我自己亲身经历啊,就好比我写我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事儿,那我就说“我那天偷偷跑到邻居家果园里,看着树上那些诱人的果子”,这种视角写起来特别容易抒发情感,读者也好像钻进你的心里似的。

我之前有一次写旅游经历,用第一人称就写得很生动,把我在路上的期待、惊喜还有害怕都写得出来。

不过要注意,有时候别太自我中心了,不停地说“我怎么怎么”,会让人觉得有点烦。

再讲讲第三人称视角,这就像是你在旁边看着别人的故事发生。

我写小说的时候,就老用这个视角。

比如说有个故事是讲一个勇敢的少年去冒险的,我就会写“那个少年站在山谷前,他眼神坚定,手紧紧握着剑”。

但是这种视角有时候距离感不好把握,太远了感觉故事很冷漠,太近了又容易乱入人物自身的情绪。

我就有次写一段故事,想把主角的宏大计划讲清楚,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写,结果写得特别机械,后来我就改成只在必要时刻揭示主角的想法,就好多了。

叙述方法的话,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这是最基础的,就像走路一步一步来,先发生的事先写。

倒叙是个有点意思的方法,先把结果或者高潮部分拿出来,然后再慢慢讲之前的事儿。

我有次写一篇关于友情决裂又和好的故事,一开始就写我们俩在夕阳下拥抱和好的画面,然后再讲之前为了小事争吵那些事儿,这样就特别吸引人。

插叙呢,就像是突然在走去目的地的路上拐个弯去看个风景然后再回到大道上继续走。

写一段长篇故事的时候,突然在中间插入一段回忆之类的,能够补充人物的背景或者情节的前因后果。

不过插叙的时候可别一股脑把好多不相关的事儿都插进去,那就乱套了。

有个很重要的一点,不管是什么视角和方法,都要依据你的故事内容和想要表达的主旨来选择。

我有好多次失败的经历都是因为生搬硬套,非要用个我觉得很酷的视角或者方法,结果和整个故事格格不入。

分析文章中的叙述视角课件

分析文章中的叙述视角课件

分析文章中的叙述视角课件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它如同镜头的角度,决定了读者所能看到的故事景象和感受到的情感氛围。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文章中的叙述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一、叙述视角的定义与分类叙述视角,简单来说,就是讲述故事的角度。

它决定了谁在讲故事,以及通过谁的眼睛来看待故事中的世界。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以下三种:1、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指故事由“我”来讲述。

“我”可以是故事的主角,亲身经历着一切;也可以是一个旁观者,但仍然以“我”的口吻来叙述所见所闻。

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能够让读者迅速产生亲近感和代入感,仿佛与叙述者一同经历着故事中的喜怒哀乐。

比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以“我”这个狂人的视角展开,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恐惧与挣扎。

2、第二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相对较少见,它是以“你”为叙述对象。

这种视角常常用于与读者建立直接的对话,使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引导。

不过,在长篇的文学作品中,纯粹的第二人称视角运用相对较少,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3、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又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下,叙述者仿佛是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

这种视角可以全面地展现故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例如《红楼梦》,作者通过全知视角,描绘了众多人物的命运和复杂的家族关系。

而有限视角则是从某一个或几个特定人物的角度出发,叙述者所知有限,只能通过这些人物的观察和感受来了解故事。

二、不同叙述视角的特点与效果1、第一人称视角的特点第一人称视角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感和亲切感。

由于是“我”在讲述自己的经历,读者更容易相信和认同故事的真实性,并且能够深入到叙述者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其情感变化。

然而,第一人称视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的视野和认知是有限的,可能无法全面展现整个故事的全貌。

2、第二人称视角的特点第二人称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直接与读者对话,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参与感。

高考小说叙述视角和方式

高考小说叙述视角和方式

两重叙述
文言小序叙述的是传统、“正常人” 的世界,主人公狂人病愈成为候补官 员——加入了吃人的行列。
白话文日记叙述的是狂人的内心世
界,疯狂、清醒。主人狂人公拥有着 强烈的反抗性。
叙述视角归纳
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即小说通过“我” 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是故事的见证者 和亲历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就大大增强了 小说的真实性;同时“我”也可以贯串全文,成 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对主要人物起 到对比、衬托的作用。不过,第一人称只能对自 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因此,在叙述上有一定 的限制,文中形成的空白还要由读者去填补。
《祝福》——“我”
2、第二人称,这种叙述人称在中国小说 里很少见,主要存在于外国小说中。它 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说的叙述 中会显得很拗口,故而,被很多小说家 弃而不用,所以,在高考中,考生是见 不到这种文章的,因此,不再赘述。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也被称为云端视角、 上帝视角),它被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广泛使用, 这种叙述人称可以不受限制,相对自由,可以深 入人物的内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 同时发生的事情,它俨然就是上帝,知晓一切, 操控一切,因此,会让读者感到真实性不足,同 时,也限制了读者再创造的热情和冲动。
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 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当初在东 京时,多得林冲看顾。这李小二先前在东京 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 官司同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 官司。又也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 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 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林冲道:“小二哥, 你如何也在这里?”
高考小说的叙述视角和方式

散文作品中常见的叙述视角有哪些

散文作品中常见的叙述视角有哪些

散文作品中常见的叙述视角有哪些在散文的世界里,叙述视角犹如一扇扇不同的窗户,透过它们,我们得以窥探到作者想要展现的那个独特的世界。

了解散文中常见的叙述视角,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欣赏散文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散文创作中最为常见和直接的一种方式。

作者以“我”的身份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和阐述观点。

这种视角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让读者迅速建立起与作者的亲近感,仿佛在与作者面对面交流,聆听其内心深处的声音。

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以“我”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在地坛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第一人称,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迷茫以及最终的释然和坚强。

在第一人称叙述中,作者可以更加自由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但同时,这种视角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叙述者的视野和经历有限,可能无法全面地呈现整个事件或情境。

二、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散文中相对较少,但一旦运用得当,会产生独特的效果。

作者以“你”来称呼读者或文中的某个对象,仿佛在与对方直接对话。

例如,张晓风的《给我一点水》中,“你曾和庄子一起坐大鹏之背,扶摇九天;和司马迁看过江山无常,繁华落尽人世间;和曹操横过槊;和李白醉过酒;和陶渊明采过菊;和白居易折过柳。

真正的见多识广,是在时空中游行,不是行走。

”这里的“你”,让读者有一种被直接点名、被关注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互动性。

然而,第二人称叙述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突兀或不适应,需要作者有高超的驾驭能力。

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一种较为客观和全面的叙述方式。

作者以“他/她/它”来讲述故事,仿佛是一个旁观者在冷静地观察和描述。

这种视角的优点在于能够展现更广阔的场景和更多人物的命运,不受单一人物视角的限制。

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描述历史文化的变迁时,运用第三人称,能够更宏观地展现不同地域、不同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起伏。

叙述视角及举例

叙述视角及举例

叙述视角及举例【篇一:叙述视角及举例】法国学者热内特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

他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

零聚焦叙述“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

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是一种全知全能的上帝式的叙述。

叙述者掌控一切、统摄全局,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

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张爱玲的《金锁记》就是采用的这种全知全能的零聚焦叙述方式。

通过叙述者的眼光来叙述,用客观的语言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揭示了曹七巧、姜长安等人的悲剧命运。

我国传统的小说主要是采用全知叙述的叙述视角,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便是主要采用全知叙述方式,事态的发展变化尽在叙述者的掌控之中。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极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读者阅读时相对轻松。

但是,这种叙述方式同时也极大地剥夺了读者对作品探索、解释的权利,降低了读者对于作品的参与程度,不利于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因此现当代文学写作对这种叙述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少。

(二)内聚焦叙述“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内聚焦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1、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既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

2、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多不知道的内容,这是一种限知叙事,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即这一叙述视角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显得不够客观。

同时,叙述眼光和话语受到限制,有些事不能全面交代。

但是这种叙述方式使得事情显得真实,似乎是在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便于表现叙述者“我”的特殊心理极其感受和体验。

小说的叙述视角(17张ppt)

小说的叙述视角(17张ppt)


这却使他们思索深层的问题。由于这一长处,它常为侦破小说所采用。二是读者面临许多空

白和未定点,阅读时不得不多动脑筋,故而他们的期待视野、参与意识和审美的再创造力得 到最大限度的调动。
局限性:这种叙述视角的局限性太大,很难进入人物内心,顶多作些暗示,因而不利于全面
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他理。又因为作者的“替身”言而不尽,作者直接明显的介入
第三人称叙述。较晚近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多了起来。还有一类较为罕见的叙述视

角是第二人称叙述。除了上述三种视角之外,另一类较重要的特殊情况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 叙述。总起来说就是四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

变换叙述。

1、第三人称 (1)叙述者身份是旁观者(认知范畴:全知视角)

的叙述视角。因为这里似乎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尽管这只是个虚拟的读者,但总 归会使现实中的读者觉得有点奇怪。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玫瑰色街角的人》中

就有这样的叙述方式:想想看,您走过来,在所有的人中间,独独向我打听那个已故的弗兰

西斯科·雷亚尔的事……我见到他的面没有超过三次,而且都是在同一个晚上。可是这种晚上
的故事时是这样说的:
……于是他就把他的伤心事详详细细地讲给我听了。——三年前一个冬天的晚上,站长正在
新登记簿上面划线,他的女儿在壁板后面给自己缝衣服,一辆三驾马车到了……
这里用间接引语的方式讲述都妮亚的故事时叙述人称就从第一人称变换为第三人称了。通
过这种叙述视角与人称的交替变换,故事叙述中在把握远近粗细时有了更多的自由,因而也

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局限性:见证人视角会受叙述者见闻、性格、智力等的局限,有些事情的真相以及主要人物

叙事视角知识点总结

叙事视角知识点总结

叙事视角知识点总结一、叙事视角的分类1. 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由故事中的角色或参与者亲自讲述,使用“我”来表达故事情节。

读者可以看到事件和人物的主观视角。

2.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由故事中的角色向另一个角色讲述,使用“你”来表达故事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较为罕见,但可以增加读者的投入感。

3. 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由旁观者或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使用“他”、“她”等来表达故事情节。

通常包括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和客观视角。

二、叙事视角的选择1. 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设定:不同的故事情节和角色会影响叙事视角的选择。

比如,如果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多个角色之间,可以选择第三人称叙述;如果主要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对故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选择第一人称叙述。

2. 根据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效果:叙事视角的选择也取决于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效果。

比如,如果作者想要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主角的内心经历和思想,可以选择第一人称叙述;如果作者想要展现整个故事世界和多个人物的关系,可以选择第三人称叙述。

三、叙事视角的影响1. 角色性格和情感表达:不同的叙事视角会影响角色的性格和情感表达。

比如,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更真实地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而第三人称叙述则可以更客观地呈现角色的行为和言语。

2. 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不同的叙事视角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

比如,第一人称叙述可以通过角色的口吻和情感来渲染故事情节,而第三人称叙述可以以客观的视角来叙述事件发生的经过。

3. 读者的阅读体验:不同的叙事视角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比如,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主角的内心感受,而第三人称叙述则可以让读者更客观地观察整个故事世界。

四、例子说明以下举例说明不同叙事视角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变化。

作者使用了霍尔顿的口吻和情感来渲染故事情节,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述视角及举例
【篇一:叙述视角及举例】
法国学者热内特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

他将聚
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

零聚焦叙述“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
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

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
立场进行的叙述。

是一种全知全能的上帝式的叙述。

叙述者掌控一切、统摄全局,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

可以了
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
隐私。

张爱玲的《金锁记》就是采用的这种全知全能的零聚焦叙述
方式。

通过叙述者的眼光来叙述,用客观的语言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揭示了曹七巧、姜长安等人的悲剧命运。

我国传统的小说主要是采用全知叙述的叙述视角,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便是主要采用全知叙述方式,事态的发展变化尽在叙
述者的掌控之中。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极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
全控制、任意摆布,读者阅读时相对轻松。

但是,这种叙述方式同
时也极大地剥夺了读者对作品探索、解释的权利,降低了读者对于
作品的参与程度,不利于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因此现当代文学写作
对这种叙述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少。

(二)内聚焦叙述“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内聚焦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1、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
既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

2、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多不知道的内容,这是一种限知叙事,这种限制造
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即这一叙述视角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显得不
够客观。

同时,叙述眼光和话语受到限制,有些事不能全面交代。

但是这种叙述方式使得事情显得真实,似乎是在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便于表现叙述者“我”的特殊心理极其感受和体验。

鲁迅的《伤逝》就是采用这种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叙述方式的。

通过
涓生的一系列内心独白这种自知的方式讲述自己与子君的爱情悲剧,
使得文章显得更为真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年轻人的生存状态。


红的《呼兰河传》也是以“我”这一儿童视角为叙述视角讲述成人世界,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

(三)外聚焦叙述“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
道的要少。

从人称而言,这是一种第三人称叙述。

与“零聚焦”相反
的是,这种叙述方式中的“他”像一个不肯露面的局外人,仅仅向读
者叙述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但不进入任何人物的意识,也根本不想
对他的所见所闻做出合理的解释,他自己一无所知,甚至表现得似
乎什么也不想知道。

现代一些小说家为了对抗“全知全能”的传统叙
述方式,往往刻意采用这样一种冷漠的旁观者式的叙述方式。

这种
叙述方式是最为客观的一种呈现与记录。

读者是旁观者,所以参与
性很强,但是这类作品中的空白往往太多,甚至是人物和情节不是
很完整,这给读者阅读和理解也带来了一定的困福楼拜的《包法利
夫人》中就运用了外聚焦的叙述方式。

莱昂和艾玛乘马车游览的场景:“市民睁大眼睛,望着这个内地罕见的怪物发愣,一辆马车,放
下窗帘,一直这样行走,比坟墓还要严密,像船一样摇晃,但是没
有人能说清车里坐着什么人,他们要往哪里去????” 显然,作者知
道这两位乘客是谁,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是作者却采取了这种限
知人物视野的外聚焦方式,以取得“戏剧性”效果。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也采用了这种叙述方式,安排了康普生三兄弟和女仆迪
尔西四种叙事角度,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康普生家族的衰败。

运用
外聚焦叙述较为经典的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

小说自始
至终所呈现的是“两个杀手”同店伙计、店老板之间的对话,至于他
们两个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杀人、他们最终是否得逞,这些在读者
读完作品之后都没有说明,更为奇特的是当当店伙计去报信给那个“受害者”之时,此人依然表现的镇定,小说以此结束,这引起了读
者的极大困惑。

二、结合文学实力分析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不同的地域有不
同的文化。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受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
影响很大。

作家的文学风格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后表现出地域性。

19 世纪的法国作家和批评家斯达尔夫人就指出存在地域风格的差别
和地域文化对地域风格的影响。

首先,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对作家的创作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

北方土
地贫瘠、气候恶劣,人们较易引起生命的忧郁感和哲学的沉思。


且南方文学比较普遍地反映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而北方文学则较
多地表现个人的性格。

如张承志的创作中就带有很明显的对于生命
的热爱与珍视,这主要跟他曾在内蒙古插队时领略到草原生存条件
的恶劣有关。

在他的《黑骏马》中,他通过塑造老额吉这一形象表
现了草原人民对于生命的热爱与敬仰。

而从小生活在南方的徐志摩
由于受具有柔美特性的水乡文化的影响,诗歌创作也往往表现对爱、美、自由的吟诵。

他的《再别康桥》用一幅幅柔美的画面,细致入
微地描绘出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之情。

其次,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有者很大的影响。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
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者明显的差异,因此南北朝的民歌也
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的反映了人民
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
的社会现实以及北方人民的生活习俗。

如当时南朝民歌中以细腻缠
绵的爱情长诗《西洲曲》为代表,而北朝则以刚健的《木兰诗》为
代表。

老舍由于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渗透着浓厚
的京味,对于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描写的淋漓尽致。

沈从文的作品则主要表现的是他的家乡湖南,如他的《边城》描绘
了美丽朴素的湘西世界。

而回族女作家霍达正是以自己所信仰的宗
教为题材创作了独具特色的《穆斯林的葬礼》,让我们在领略一段
刻骨铭心的爱情的同时了解到很多有关回族的宗教习俗。

三、什么是期待视野?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在文学阅读
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
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
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本期待、形
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有关:1、是由生活实践
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
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所有这些都会
引起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比如莫言的《丰乳肥臀》这部作品,有
人称之为“严肃的主题,奇怪的书名”。

在没有读具体内容时,不同
的人对于这个题目的理解应该是不同的。

有着正确积极价值观的人
大概会认为这个书名应该是为吸引读者而设立的,凭借其对莫言的
了解不会往低俗的方面想,。

但是对于一些本身价值观有问题的人大概会由书名联想将书的内容往低俗的方面想。

2、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