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改良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外部动因主要是受家庭、学校、社会习俗和文化的影响。其中,家庭内部的关系、价值观、家庭结构、育儿技能是0-3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发源地,3-6岁,幼儿进入托幼机构后,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又相对增加了。
针对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缺失,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针对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改良措施
关键词:
依恋关系同伴交往不足媒体的负面影响
提供品格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一、家庭亲子关系的失衡,幼儿依恋关系不牢固
20世纪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各国为那些因战争而失去父母(或其它各种原因父母无力抚养的)的孤儿建立了一系列的抚养机构,有政府官办或私立的儿童收养中心,福利院、托儿所或个人领养等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些机构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工作人员富有丰富的育儿知识,他们极有爱心地照料着孤儿,但其婴儿死亡率大大超出平常;儿童早期母性被剥夺会对儿童的社会能力、语言、情感、认知发展等产生破坏性影响。
在婴幼儿时期,如果一天中最活跃的醒着的大部份时间不是跟父母在一起,而是在幼儿园度过或委托他人照管,如:保姆、爷爷奶奶、甚至被寄宿在朋友邻居处。这些孩子长大后将面临几乎是不可治愈的情感危机,因为他们的童年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恐惧、自卑、自责,没有归宿感,感到被抛弃,没人爱,不被重视和接纳所带来的无价值感和自我怀疑等等。这些消极的情绪是影响他们成年后正常生活的根深蒂固的因素。
这些孩子的童年缺少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因为同父母的依恋没有形成,而使他们逐渐转向依附于同龄人之间的帮派活动,因为从没有得到
充分的爱,而怀疑父母的爱,同时,也失去了给予他人爱的能力;他们不相信权威和规则,甚至有犯罪的倾向;他们把早年对父母的敌意、愤怒和不信任愤而转向社会,因而社会也面临解决“问题儿童”和“问题青少年”的沉重负担。所以,每个“问题儿童”的背后,往往存在着一个问题家庭。
儿童纯洁的心理状态所遭受的这些创伤是缓慢而持续的,在我接触到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很多成人的创伤和痛苦都来自于童年早期与父母的冲突,尤其是0-6岁期间与父母没有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成为心理疾病的潜在原因。
家庭一直(将永远不变)是下一代孩子成长、学习、发展并形成自我价值观,建构生命目的,形成良好品质及习惯的最安全最重要的背景地和起源点。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者,尤其是母亲理应担当起哺育婴儿孕育孩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真正的第一位教育者。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父母给予孩子最主要的是爱以及保护、尊重、积极的管教和榜样作用。当这些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孩子才有安全感,才能学习、成长和发展。等他们长大成人后,人格才会健全,而且成为有能力抚养下一代的父母,这样人类才能繁荣昌盛,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那些从冷漠、有暴力现象,充满批评、挑剔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通常都有“学习障碍”和反社会行为的人格障碍。这些“障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感障碍”所导致的后果。
反思我国当今社会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幼小的孩童面临着重重危机:
1.0-3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被大部分父母所忽略;婴儿被过早地割断哺乳期,母亲在婴儿几个月时因为各种原因返回工作岗位,而导致母婴情感纽带(即依恋关系)的极端不牢固。依恋的性质可以预测他以后行为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
不安全型儿童在以后的发展中倾向于表现出消极的个性特征与不良社会调整能力。
2.学前幼儿大部份清醒的时间在幼儿园度过,普遍出现家庭亲子关系不牢固的社会现象。
3.隔代教育(老人或阿姨抚养)造成溺爱型、忽视型教养方式的泛滥,使幼儿的“去自我中心”滞后发展,并使幼儿的情感发展不健全。
4.很多幼儿生活在功能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中,如:父母离异,暴力倾向,不平等的亲子关系,独裁型教育方式等,使幼儿对社会角色的体验出现早期创伤经历。
5.部份幼儿园“全托”,造成幼儿园几乎代替了家庭和父母的主导教育作用。那些收费昂贵的贵族幼儿园,往往是全托寄宿制,而这样的幼儿园是很多家长求之不得的。他们的理由是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但真正的原因是人们忙于经济利益,追求个人成就,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二、传统幼儿园的课程设臵没有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1.传统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同伴交往的不足。传统幼儿园是以直接教学法为主,幼儿一日生活的流程是围绕集体教学活动为中心。我走访过北京近20所幼儿园,发现以幼儿的兴趣为取向、以过程为定向、让幼儿自由选择的室内区域游戏时间每天只有15-30分钟左右,甚至完全没有。恐怕幼儿最喜欢的环节是集体教学结束后喝水、入厕的时间,因为过度环节孩子们才有机会活动活动筋骨,可以兴奋地与伙伴说说话,象放风一样。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规定是上下午各一小时,但很多幼儿园不敢让幼儿在户外放开玩,教师仍然在组织集体游戏,幼儿缺少与同伴间的互动游戏。
成人与幼儿的交流,叫“垂直交往”,这种交往方式在传统教学的班级里也是极有限的,因为教师通常是对全体幼儿讲话,很少与幼儿单独交流和双向交流。能够引起教师注意,教师主动与个别幼儿谈话的对象通常是那些扰乱秩序的突出的调皮孩子。
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也叫“水平交往”,幼儿需要与同龄或发展水平相等的幼儿互动交往,同伴交往是发展社会性的必要条件,有利于自我概念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有助于幼儿活动人际交往能力的技巧,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还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青少年短期甚至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
如果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自由选择,可以自行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同谁玩,什么时候停止等,才能保证幼儿与幼儿之间充分的同伴交往,发展自主性,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传统幼儿教育的集体教学过多也是同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关,2000多年来主宰国民性格和文化的是儒学主义,是一种以集体、社会价值为取向的文化背景。
2.蒙式教学法中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的缺失。纯粹蒙台梭利教学环境中,幼儿都是各自选择自己的工作,相对孤立地进行自己的活动,即使在2-3名幼儿小组活动中,幼儿的互动对话也须围绕教具的操作。课程中没有角色扮演,装扮游戏,而这些活动是帮助幼儿形成观点采择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实生活本身才是最丰富的自我教育的环境。学校中的环境与实际生活愈近,真实的问题才能自然。一切必要的概念,如软硬、冷热、轻重等都可从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获得,至于那些并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也就不是必要的了。
当然,不可一概否认,如:玛丽亚蒙台梭利对儿童精神层面的发现,给儿童爱和自由的理念经过了100多年时间的考验,仍然是值得后人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