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华夏集》翻译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华夏集》翻译研究

作者:杨瑞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6年第01期

摘要: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最著名的是《华夏集》。他翻译的目的是创造出现代主义意象派新诗,其翻译策略是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再创作。作者试分析庞德《华夏集》中所译的两首汉诗,提出我们不必去纠缠他的译作是否忠实与等效,指出他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实践对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庞德;诗歌翻译;忠实;等效

埃兹拉.庞德,美国现代著名诗人,评论家,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他是第一个将中国的古诗译为“自由诗”体的西方人。他想借鉴中国诗歌的创作手法,摒弃维多利亚时期过分注重形式的诗风,他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塑造堪称典范。

一、《华夏集》的问世

T.S.艾略特谈到意象派诗歌创始人庞德时,曾称他“为我们时代发明了中国诗歌的人”。这里的“中国诗歌”是指庞德的《华夏集》。1915年4月庞德出版了根据美国东方学者厄内斯特.费诺洛萨的遗稿翻译的中国古诗英译本《华夏集》。没有证据表明费诺洛萨的汉语水平。费氏曾两次较长时间居于日本。并向日本学者森槐南学习汉诗,作了详细的笔记,并对所学汉诗注以日本读音,或加逐字英译,不过没有全篇英译,并记了两本厚厚的笔记。所注诗歌共有49首,大部分为李白所作。这些笔记随同费氏其他遗稿送到庞德手中。庞德对这些汉译作了自己的选择,从中选了19首(其中有12首是李白诗),题名为《华夏集》。在费氏的素材里,中诗原文并不存在,只有他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和注释,所以庞德的翻译是通过“理解的理解”或“影子的影子”来揣摩原文。这一特点,是庞德的《华夏集》一开始就注定有原创性。

二、庞德《华夏集》翻译的忠实性和等效性问题

下面作者分析《华夏集》中的两首不同题材的汉古诗,试说明庞德翻译的忠实和等效问题: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

譯文完整保留了汉诗原作所蕴涵的诗情画意,表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诗中有画(黄鹤楼、孤帆、碧空、长江),“画”中有情。在措辞上,译文有几处创意表现:

第一:用汉字“烟花”二字直译,突出“烟花”带给读者的感受,照应到了原诗的意象特征;第二:用“blur”一词连接“烟花”和“长江”,意象清晰,同时在情感表达上,“blur”一词暗示了此情此景中离人之情;第三:用“blot”作动词连接“lone sail”和“far sky”,巧妙地为西方读者引喻了一幅生动的中国山水画,庞德在此译文中强化了动词的翻译。

(二)《古风》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译文:

By the north gate, the wind blows full of sand,

Lone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ime until now!

Trees fall, the grass goes yellow with autumn,

I climb the towers and towers to watch out the barbarous land: 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

There is no wall left to this village.

Bones white with a thousand frosts,

High heaps, covered with trees and grass;

Who brought this to pass?

Who was brought the flaming imperial anger?

Who has brought the army with drums and with kettle-drums? Barbarous kings.

A gracious spring, turned to blood-ravenous autumn,

A turmoil of wars-men, spread over the middle kingdom,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thousand,

And sorrow, sorrow like rain.

Sorrow to go, and sorrow, sorrow returning.

Desolate, desolate fields,

And no children of warfare upon them,

“荒城空大漠”,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此句中“空”是动词,表示“荒城徒然屹立在大漠之中”,译文中没有英语常见的主谓结构,仅用名词和名词短语,虽不合语法,却更加突出了意象并置,体现了中国古诗的真正意境和独特风格。

“鼙鼓”是古代中国在战争中用的骑鼓,庞德在这运用了归化方法,将其译为了英国读者常见的kettle-drums(定音鼓)。“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意为“就要去远方打仗了,家里的农活谁来干?”“Sorrow to go, and sorrow, sorrow returning.Desolate, desolate fields,And no children of warfare upon them.”此译文虽与原句有差,但“sorrow,desolate”的重复使用,却更渲染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悲苦凄凉,家破人亡之境,給西方读者以情感共鸣。

三、结论

庞德的《华夏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作品,是作者基于费诺洛萨理论及其不完整的笔记和注释创作出来的,反映和阐释意象主义观点的中国诗集,其原创性是不容置疑的,从以上对庞德翻译的两首中国古典诗歌的分析看来,庞德在翻译时并不追求英汉语言层次的对等,而是着重于意象的体现,寻求与原诗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相等。庞德对《华夏集》的再创作,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成功地把中国的古典诗歌介绍给英美读者,从而也将中国的古典文化传播到世界。

参考文献:

[1]Pound, Ezra. Cathay[M]. London: E. Mathews, 1915.

[2]Pound, Ezra. Poems and Translation[M]. New York: The Library of America, 2003.

[3]Wilson, Peter. A Preface to Ezra Pound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蒋洪新.庞德的《华夏集》探源[J].中国翻译, 2001(1): 56-59.

[5]蒋洪新.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J].外国语, 2001(4):77-80.

[6]彭予.二十世纪美国诗歌---从庞德到罗伯特.布莱[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

[7]吴其尧.庞德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8]吴雨缙.论庞德《华夏集》中译者的显性[J].文教资料, 2013(13),20-21.

[9]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翻译, 2005(6),20-26.

[10]张蕾.翻译目的论为庞德误读的辩护[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4(7),46-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