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难余种,撰写《科学智慧》电视片着头笔直地立着。
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阶段。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号”飞船的高度为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延伸】开想像,写一段——王维《鸟鸣涧》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在山的那边》一文中所说的“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B.《童趣》一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一种独有的乐趣。
C.“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
”这句诗并不矛盾,因为诗人所说得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D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济南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然后紧扣“山”和“水”,铺展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文中写山景,先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次写城外远山,再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2.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意是(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
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
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
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
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
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
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
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
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
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
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教学课时: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齐读导读,从中你能提取哪些信息?……我们将要学的“月亮上的足迹”,就是真实地记录人类的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
二、教学目的:1.学会用示意图的方法,简化较为复杂的过程,把握课文内容。
(重点,涉及练习一)2.体会本文侧重于记叙,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的方法。
(难点,涉及练二)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能写关于“月”的想象作文(难点,涉及练习三)三、检查预习1.征程 zhēngchãng: 征途.2.健步 jiànbù:脚步轻快而有力.3.椭圆 tuǒyuán: 一种规则的卵形线;特指平面两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和为一常数的所有点的轨迹.4.铁锹 tiěqiāo:一种扁平长方形半圆尖头的适于用脚踩入地中翻土的构形工具.5. 测定 câdìng: 测量确定.6. 溅落 jiànluò: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返回地球时,落到指定的海域. 7.畅谈chàngtán:尽情的谈。
8.里程碑lǐchãngbēi: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作为标志的大事。
9.昂首挺立ángshǒu tǐnglì: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10.一叶孤舟yī yâgūzhōu:一条孤零的小船。
11.遥遥在望: yáoyáozàiwàng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补:12.观测guāncâ: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13.指令zhǐlìng∶指导;号令。
旧时公文的一种,是上级对下级呈请的批示。
告诉计算机从事某一特殊运算的代码。
14.合算hãsuàn:所费人力物力较小而收效较大。
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月亮上的足迹》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特点。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如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能力,提升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故事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对勇气、坚持和团队合作价值的认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月亮上的足迹》的作者和背景。
简述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事件。
2.2 课文分析:分析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特点。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科学知识和相关语文知识。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3.2 写作练习: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互评和教师反馈,提升写作能力。
3.3 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深入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安排4.1 课时安排:本章节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4.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文简介和整体理解。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
第三课时:写作练习和互评。
第五章:评价方法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主动参与和合作能力。
5.2 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其表达清晰、逻辑严谨和语言规范等方面。
5.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相关注释。
6.2 辅助材料:有关月球探索的图片、视频资料。
6.3 网络资源:有关月球探索的历史背景、科学知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2)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中招考点综观中考近五年的记叙文阅读试题,概括文章内容和赏析词句是两个必考点,赋分较多,审题无障碍,作答时有难度,要紧紧围绕着文本内容和答题要求的语言风格作答。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个高频考点,但是关于材料的选择和组织的写作方法这个考点还未出现。
猜想未来中考的出题方向依然会沿袭这几年的出题思路,重视这三个中考考点的考查。
3、教材分析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4、学情分析很久以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人类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
今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一篇科普文章非常好奇,有极大的学习热情。
一、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2、通过速读课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说出人类登月的知识。
二、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个一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速读课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说出人类登月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课堂归纳:这篇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的无比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当堂训练:一: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二: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月亮上的足迹》语文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人类登陆月球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人类登陆月球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科学知识。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
(2)简要介绍人类登陆月球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提问:“你们认为,人类能否在月球上留下足迹?”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人类登陆月球的过程。
(3)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人类登陆月球的意义和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科学知识。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创新精神。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关于人类登陆月球的画作。
3. 写一篇关于人类登陆月球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月亮上的足迹》选自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描绘月亮景象的技巧。
3. 感受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培养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加强记忆。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修辞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
7. 主题探讨:讨论课文中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月亮上的足迹》2. 生字词:月球、神秘、皎洁、静谧等。
3. 课文结构:引子、描述、对比、衬托、结尾。
4. 修辞手法:对比、衬托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描述,画出你心中的月亮。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效果,加强师生互动。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关于月亮的诗歌、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月亮文化,培养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绘画题目。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1.快速阅读法。
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
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
(板书文题、作者)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
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投影:(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
(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即:靠近、接触。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距离、速度等)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
24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自主、朗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仰头望月,我们会想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李白;会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会想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杜甫……天空中的月亮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想。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一、检查预习
注音
遐.()想摄.()像二、问题导学。
快速阅读课文
本文所叙之事是
登月的全过程
①升空准备(
②飞向月球(
③登月成功(
④返回地球(三、当堂达标
从登月准备、
按事情发展的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驾驶着题目为《我驾飞船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的: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飞上月宫。
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本文记叙的是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的全过程,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
阅读它,可以激发读者从事科学探索的兴趣。
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的结构与中心。
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1.划分意义段,概括大意第一部分(一二段):登月活动是宇航事业的里程碑。
第二部分:(三至十五):登月的具体经过。
第三部分(十六至十八):总结登月的重大意义。
2.梳理登月过程:(1)吃早饭,穿上宇航服;(2)进入指令舱;(3)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自动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4)第一、二级火箭自动脱落,第三级火箭启动工作;(5)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进人登月轨道;(6)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晚饭、睡觉;(7)按计划登月,飞船减速、停火;(8)换乘登月舱,登月舱和飞船脱离,在绕月轨道上飞行;(9)登月舱降落,胜利着陆;(10)登月舱打开舱门,宇航员登上了月球;(1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12)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13)竖起一块纪念碑;(14)安装电视摄像机(15)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16)安装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17)安装测定月震的月震仪;(18)插上美国国旗;(19)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20)停止作业,返回登月舱,吃中饭,睡觉;(21)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飞船对接,(22)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返航;(23)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人教版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究。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四、教学准备1.课文《月亮上的足迹》2.生字词卡片3.相关图片、视频4.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展示月亮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谈谈对月亮的了解和向往。
2.揭示课题《月亮上的足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分析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向往月亮?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有哪些?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三)课文解析1.教师解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写作训练1.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
2.学生分享写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2.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月亮及宇宙知识。
六、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理清文章线索,感受本文的语言,归纳其语言特点。
3、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
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总体感知: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a.速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时、地、人、事)。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时间:1969年7月16日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事件:探索月球的过程顺序:时间顺序b.在书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且了解整个事件是如何发展的。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国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月亮上的足迹》选自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写作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了解和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巩固记忆。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5. 主题探讨:小组讨论课文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精神。
6. 写作特色分析:讲解课文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2. 生字词:月球、神秘、探索、足迹、遥望、梦想3. 重点句子解析: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 课文主题: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永不停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月亮的描述。
2. 答案:(1)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遥望月亮→实现登月→继续探索(2)例:月亮如同一枚洁白的玉盘,高悬在夜空中,照亮了黑暗的夜色,为大地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具体章节为《月亮上的足迹》。
文章通过描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表达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追求。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探月的历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掌握,探索精神的培养。
难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如何引导学生将探索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
同时,展示月球探测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探索。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然后进行交流分享。
(2)解析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名宇航员,描述在月球上的所见所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句式、词语等方面的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探索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2. 生字词:按照课文顺序,列出重要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类探月的历史。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探索宇宙的看法。
2. 答案:(1)略。
(2)人类探月历史: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2024年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语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月亮足迹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主题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究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自豪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生字词。
1.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2.1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
2.2课文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特点。
1.2学生分享对月亮的印象和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月亮上的足迹?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月亮足迹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掌握。
1.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深入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3.拓展延伸3.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3.2学生交流分享,表达自己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自豪。
4.课堂练习4.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反馈。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七年级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习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
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为《月亮上的足迹》。
该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的足迹,以及这一历史时刻背后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历史意义。
2.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长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重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登月历程和航天员的足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阿波罗11号登月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球的了解和向往。
2. 自主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航天员在月球上的足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长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3)解读作者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主题。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航天员,描述在月球上的感受。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精彩描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细节表达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心中的月球。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2. 课文结构:引言:阿波罗11号登月主体:航天员在月球上的足迹结尾:历史意义及启示3. 生词和短语:飞跃、寂静、小心翼翼、无垠、荣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简述航天员在月球上的足迹。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看法。
2. 答案:(1)航天员在月球上的足迹包括:小心翼翼地踏上月球、留下清晰的脚印、采集月壤和岩石样本、插上美国国旗等。
(2)航天事业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它代表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对航天员在月球上的足迹有了深入了解,但对课文情感表达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难余种,撰写《科学智慧》电视片着头笔直地立着。
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阶段。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号”飞船的高度为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延伸】开想像,写一段——王维《鸟鸣涧》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题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的冬天真得算个宝地。
B.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时,令小朋友在草地上快乐地踢球、赛跑、捉迷藏。
C.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出征马里亚纳海沟,执行大约7000米左右的海试任务。
D.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长期遭受着病痛折磨,原本生龙活虎的他已经变得憔悴..不堪。
B.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C.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D.天无绝人之路......,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勇敢地面对并努力去解决。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匿笑(nì)祷告(dǎo)并蒂(dì)B.姊妹(zǐ)菡萏(dàn)徘徊(huí)C.攲斜(jī)应答(yìng)荷花梗(gěng)D.负荷(hé)荫蔽(yīn)莲蓬(peng)二、名句名篇默写6.默写A.莫言下岭便无难,。
,一山放过一山拦。
B.,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C.杜牧的《泊秦淮》中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D.晏殊的《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的句子是,。
E.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F.默写朱熹《观书有感》,。
?。
三、诗歌鉴赏7.阅读下文(4分)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昏鸦”的意思是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四、综合性学习8.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
请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
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
①1988年,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
②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成为了潍坊的城市名片和文化象征。
材料二: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
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板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材料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
(1)为使解说词句式协调,请你改写“材料一”画线句中的一句,使它与另一句句式一致。
(2)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
不超过20字。
(3)请选择“材料三”中的一幅画,描述画面内容。
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100字。
五、文言文阅读9.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狠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加横线字注音。
(1)目似瞑()(2)尻尾()(3)假寐()(4)狼亦黠矣()2)解释加横线的词。
(1)其一犬坐于前()(2)一狼洞其中()(3)屠自后断其股()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本文是怎样表现狼的狡猾的?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什么地方?6)作者对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B.曲肱而.枕之C.学而.不思则罔D.博学而.笃志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学而不思则罔.______②思而不学则殆.______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④博学而笃.志______⑤回也不改其乐.______⑥逝.者如斯夫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被选为复旦大学的校训,下面不能作为被选原因的一项是()A.学习要有创见,不能只学着回答问题,还要学会提问。
B.既要广博学习,又要勇于追求。
C.要多问问题,但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D.做人要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力求自我进步,永不停止。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六、现代文阅读11.阅读《春》选段(13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对选段第二段文字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虫、树、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B、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花朵、果实、野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C、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上、花下、遍地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D、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木、花朵、昆虫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2)文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2分)A、比喻、拟人、引用B、拟人、比喻、排比C、比喻、夸张、引用D、拟人、借代、比喻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能否换成“长”字?为什么?(3分)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3分)5)结尾三个比喻句为何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3分)12.思,在百草园刘宗棠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
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②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
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为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
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
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③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
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④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
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
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儿,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
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
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是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⑤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一切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
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而驱驰一生。
尽管,他在残酷的斗争中过早地耗尽了心血,没有来得及看到一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
但是,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因生命结束而消逝,反而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的新春。
⑥小草信仰春天,先生信仰中华必将振兴。
现在真的有了风调雨顺的气候,有了流金溢彩的太阳,有了清甜如许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