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低碳、零碳示范区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研究

合集下载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24•【字号】武政〔2024〕7号•【施行日期】2024.03.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2024〕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24年3月24日武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

结合武汉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绿色转型为主线,以重点行业降碳为抓手,以重点区域降碳为突破,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短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推进八大行动,确保全市2030年前总体实现碳达峰。

(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全市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到2025年,全市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完成省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立以低碳排放、集约高效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特征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碳排放强度完成省下达目标,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

武汉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武汉市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武汉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武汉市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武汉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武汉市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3.11.30•【字号】武发改规〔2023〕2号•【施行日期】2023.11.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项资金管理正文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武汉市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区(开发区、功能区)发展改革局:为进一步完善规范武汉市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经研究,现印发《武汉市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请遵照执行。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3年11月30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支持对象、范围与标准第三章项目申报、审查和资金拨付第四章监督检查第五章附则武汉市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碳达峰、促进碳中和,完成省下达我市的能耗双控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等规定,设立武汉市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为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节能降碳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由市财政预算安排。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节能降碳,是指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有效、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突出重点、注重示范、专款专用。

第五条市发改委负责根据本市年度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计划,提出专项资金的安排和建议,向社会发布年度项目征集指南,组织项目第三方审核及项目管理等工作,按照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跟踪和评价。

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网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城市,有必要且有条件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谋划新的战略思路,把握新的建设主题,通过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实现武汉发展的新跨越。

一、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武汉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消费推进等方面不断加强,为武汉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从经济结构来看:重化工结构特征明显,工业仍是节能主体。

武汉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76.76%。

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

201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造纸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的90%以上,构成了工业能耗的主体。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2.从能源消费来看:消费总量增幅趋缓,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随着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10万吨,比上年增长5.6%。

其中,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2010年煤炭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5.2%。

能源资源储量构成和能源生产构成状况,决定了我市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难以决定性的替代传统能源,这种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只能更大程度的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从碳排放情况来看: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从碳排放强度来看,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万元GDP 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万元,比2005年的1.36吨/万元下降了28.3%,明显低于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经济是继农业革命 、 工业革命、 信息革命之后 , 世界经 济形态出现的新一轮革命 浪潮 , 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 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 2 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 ‘ . 早在 2 0世纪 9 O年代初就有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 过相关研究。19 年 , 9 1 美国普林斯顿 大学 的经济学家
目前全球 各城 市 纷纷采 取 了一 致行 动 , 能 减排 , 节
发展循环经济 , 创建低碳社会。武汉市作为我 国中部 崛起的龙头城市 , 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 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 展新模式 ,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双赢也就具有十 分 重要 的意义 。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 “ 低碳经济” 一词最早 出现在 2 0 0 3年英 国政府发 表 的能源 白皮书 《 我们 未来 的能源 : 创建低 碳经济》 ( u nryF tr —CetgaLw C ro cnm ) O r e uue rai o abnEoo y E g n 中, 它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 的前提下 , 通过技术创新 和制度创新 , 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 尽可能最大限度 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 的排放 ,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该 白皮 书将低碳经 济归结为低碳发 展、 低碳产业、 低碳技术 、 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 总称 。从表面上看 , 低碳 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所努力做 的结果 , 但实质上 , 低碳经 济是经济发展 方 式、 能源消费方式、 人类生活方式 的一次新变革, 它将 、 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 ( 能源 ) 基础上的现代 工业文明, 转向生态经 济和生态文明 J 。可以说低碳


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 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 、 人均收入 的增加 而不可避 免地持 续恶化 , 只有人 均 G P达到 一定 水平 的时 候 , 境 污染 反 而 会 随着 人 均 D 环 G P的进一步提高 而下降。从环境库 兹涅茨曲线 可 D 以看 出, 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 人类社会可 以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生产率 , 实现经 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的同时进行 。 在 20 0 3年英 国政府 首次 提 出“ 低碳 经济” 概念 后, 低碳经济引起 了国际社会 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 术界开始广泛深人地对低碳经济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 得 了一些成就。如 T・ 特雷福斯等学者探讨了德国于 25 00年实现在 19 90年基础 上减少 G G排放 8% 的 H 0 可能性 , 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 , 经济的强劲增长 和 G G排放 的减 少 是 可 能共 同实 现 的L 。 岛 田居 二 H 4 J 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 景的方法 , 并将此方法应用 到 日本滋贺地区- 。我国 5 J 学者庄贵 阳认为 , 低碳经济 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 能源结构问题 ,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 目标 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 术创新和政策措施 , 实施一场能源革命 , 建立一种较少 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 减缓气候变化l 。鲍 6 J 键强分析 了低碳经济产 生的时代背景 , 重点研究 了低 碳经济对建立在化石燃 料 ( 能源 ) 基础之上 的现代工 业文明的影 响【 。尽管 国内外 学者对低 碳经济给 出 了不同的解释 , 但都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 人 类社会可以发展低碳 经济 , 以做到实现经济和社会 可 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并行。 L 2 二 、 汉市 发展 低碳 经 济 的现状 分析 武 自从 20 年 1 2 08 月 8日, 全球 性保 护组织——世 界自 然基金会 ( wwF 在北 京正式启动“ ) 中国低碳 城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关于公布武汉市2023年度第二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关于公布武汉市2023年度第二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关于公布武汉市2023年度第二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公布日期】2023.12.12
•【字号】
•【施行日期】2023.12.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建筑节能与科技
正文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关于公布武汉市2023年度第二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推进建筑领域低碳(近零碳)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我市建筑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我局组织开展了2023年第二批武汉市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经单位申报和专家评审,武汉图书馆新馆工程等三个项目列为武汉市2023年度第二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现予公布。

请项目各责任单位,认真做好项目实施,制定实施计划,加强实施过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确保完成项目的试点示范。

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应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市、区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示范项目的日常管理,督促检查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实施中的问题。

附件:2023年度第二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2023年12月12日附件
2023年度第二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9.15•【字号】•【施行日期】2013.09.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建设低碳城市,关系到城市经济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空间,关系到“两型社会”建设的实效。

我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低碳发展刻不容缓,任务艰巨。

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复兴大武汉;另一方面,要加大节能减碳力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确保走出一条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因此,各区、各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充分认识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迎接挑战。

二、明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

各区、各部门要按照《方案》确定的低碳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当前与长远,把低碳城市建设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和区域规划,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全面落实《方案》中确定的各项节能减碳措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加强依法管理、完善激励政策和动员全民参与,实现低碳城市建设。

逐步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源、地源热泵等技术的运用,培育新能源技术创新基地,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3.24•【字号】武政〔2022〕11号•【施行日期】2022.03.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循环经济发展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202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22年3月24日武汉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21〕2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明显优化,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产体系(一)推进工业绿色升级。

加快实施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到2025年,累计创建30家“绿色工厂”。

依法对“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健全“散乱污”企业监管长效机制。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推动降碳及发展低碳产业工作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推动降碳及发展低碳产业工作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推动降碳及发展低碳产业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02•【字号】武政办〔2021〕95号•【施行日期】2021.09.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推动降碳及发展低碳产业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21〕9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推动降碳及发展低碳产业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9月2日武汉市推动降碳及发展低碳产业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我市全国低碳城市试点示范,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为目标导向,提升产业、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化水平和生态系统碳汇水平,积极倡导和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金融多层次多元化支持体系,全面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二、工作任务(一)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1.压减全市煤炭消费总量。

制订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工作方案,按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成国家、省对我市能耗指标考核要求,合理设置煤炭消费量减量指标。

加快推进用煤单位改电、改气或者改生物质工作,到2025年,除钢铁、电力、石化行业以及水泥熟料企业外,其他行业用煤单位全部清零。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以下工作任务均需各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加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电力设备改造,增加稳定天然气源供应,构建清洁低碳型能源消费结构。

武汉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武汉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3 促 进 低碳 发 展 的对 策 建 议

. j 景点有 天下第一楼黄鹤楼 、 万 年 的武汉 环境 空气质 量优 良天数 3 1 建 立 更 加 科 学 更 加 完 善 的 共计 24天 ,优 良率达到 8 %, 9 0 比 G P D 标准和政绩评价体 系 江第一 桥武汉 长江大桥 、 中国 叶 8天 , 2 0 J 是 0 0年 以来环 : 中湖东 湖 、佛 教圣地 归元 上年多 l 1 城


Mdm cy 现代城市 o i e t
得到 了省政府授予 尾气 排 放 污 染 严 重 。 4 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省级 增量大幅下降 , 20 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16 。 武 汉 市 “0 7年 度 主 要 污 染 物 减 5处
等的荣誉称号 。2 0 08 多集 中在城区 ,郊区较少 , 著 排优秀城市”
戈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现 状 汉
分 排放 了大 加科学完善 的 G P评价标准 和体 D 自 20 0 7年 l , 2月 武汉城市圈 不 少 , 布也 比较 分散 , 废气 、 废渣 , 污染严 系 , 更多的绿 色政绩 因素加入 到 将 t 为全 国资 源节 约型 和环境 友 量 的工业废水 、 尤其是一些 中小企业 由于资金 政绩评 价体 系 当中 ,比如 环境保 社会 建设 综合 配套改 革试 验 重 , 环保 设施 不到位 , 造成 的 污 护 , 环境 治理 , 这些 工作 可能产 生 Z , 来 湖北 省从实 际 出发 , 武 不 足 , 在
区湖泊 9 湖泊承雨殖 个。 位 于 北 纬 2 。 8 3 0, 9 5 ’ r 2 ’东 跨市、 ~

m 以上的有 6 个。在正常水位时 , 5 是能源 高效 利用 、清洁能 源开发 、 经 13 4 ’15 4 的武 汉 是 湖 北 k 2 1。 2~ 1。 ’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论文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论文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论文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武汉城市圈面临着不可忽视的低碳经济发展压力。

本论文旨在探讨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要实现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

目前,武汉城市圈的能源供应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煤炭和石油。

为了减少碳排放,应该逐步减少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

同时,也要鼓励推广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城市交通也是导致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人口密度增加和私家车数量增加,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因此,应该优化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

此外,还可以鼓励骑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的发展,并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和步行街,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和环保的出行方式。

第三,建筑行业也是武汉城市圈碳排放的重要领域。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筑面积的增加,建筑能耗也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应该加强建筑能耗监管,制定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并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此外,还可以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电、合理利用自然光线和雨水收集利用等,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政府应该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例如给予清洁能源企业税收减免和贷款支持,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

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和引导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综上所述,武汉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需要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交通体系、加强建筑节能和政府政策推动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环境和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第四,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

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S se l y r Th a e a i b e y t m a e e l y r v ra l
变量层 ( 重 ) 权
L v li d c t r e e n i ao
碳 排 放 总 量 ( .3 ) 0 2 5 碳 排 放 ( .6 ) 人 均 碳排 放 量 ( 足 迹 ) 0 29 0 5 9 碳 (.1)
冯碧梅 : 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 系构建研究
能源强 度 。单 位 G P的 能 源 用 量, 能 源 强 度 D 称
表 1 湖北省低碳经 济评 价指标体 系
T b 1 E a u t n o w— a b n e o o n a . v l ai fl c r o c n my i o o
人 均 碳 排 放 量 ( 足 迹 ) 0 12) 碳 (.1 碳 排放强度( .1) 0 12 化 石 能 源 消 耗 总 量 ( .6 00 ) 煤 炭 在 能 源 消 耗 结 构 中 占 比
途 、 备及 技术 的不 同 , 吨煤 燃 烧 所产 生 的二 氧 化碳 比 设 每 石 油和 天然气 多 3 % 和 7 % , 0 0 目前 全 球 2 % 温 室气 体 的 2 排放 是 因为煤 炭燃 烧所 造成 。减少 煤炭 使用 , 就可 以大 幅
森 林 覆 盖 率 ( .4 ) 0 15 碳 汇 建 设 ( .9 ) 0 2 3 城 市 绿 化 覆 盖 率 ( .4 ) 0 1 8 碳 排 放 总 量 ( .3 ) 0 25 碳 排 放 ( .6 ) 能源强度 ( . 1 ) 0 5 9 0 2 9 碳强度 (.1) 0 15
人 文 生 态 系 统
( .8 ) o 3 7
度减 少二 氧化碳 排放 , 也就 可 以大幅度 减少 大气 中的 温室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14•【字号】武政办〔2021〕104号•【施行日期】2021.09.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21〕10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9月14日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安排的通知》(鄂政办电〔2021〕31号)要求,积极推进我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以下简称碳达峰)评估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按照《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武政〔2017〕36号)提出的到2022年全市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的目标要求,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坚持科学、规范、可行的原则,在全面摸清我市二氧化碳排放历史、排放现状以及分析排放趋势的基础上,开展全市碳达峰评估工作,进一步明确碳达峰路线图,研究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碳减排行动目标、政策举措和实施路径。

二、工作任务按照“1+N”编制体系,科学开展全市碳达峰评估工作。

其中,“1”为《武汉市碳达峰评估报告》(以下简称市级评估报告),由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牵头负责编制。

“N”为若干专项评估报告,由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编制,专项评估报告负责为市级评估报告提供目标、路径和政策措施支撑。

(一)核算排放数据。

全面摸清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等基础数据,由市发改委、市统计局牵头负责2005年、2010—2020年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分行业能源消费量以及2005年、2010—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预测数据等信息填报工作。

武汉低碳城市圈建设研究

武汉低碳城市圈建设研究

发展低碳 经济 的首要 选择 , 也是推进 “ 两型社会” 建设 的重要举措 , 并对 建设武汉低碳 城 市圈进行 理论分析 , 出了建设 提 武汉低碳城 市圈的思路 和对策 : 设立碳 交易所, 实施低碳技 术创新战略 , 健全 武汉城 市圈的低碳合作机 制 , 强化 武汉“ 低
碳 极核” 用等。 作
恶化程度随经济 的增长而加剧 ; 当经济发展达到

定水 平后 , 就是 说 , 达某 个 临 界 点 或称 “ 也 到 拐
点” 以后 , 随着人 均 收入 的进 一 步增 加 , 境 污 染 环
又由高趋低 , 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 , 环境质 量逐渐得到改善 ( 如下图所示 ) 。就单 个区域而
言 , 个拐 点就 是 经 济社 会 与 二 氧化 碳 排 放 脱 钩 这
碳经济 , 通过低碳合作实现区域碳平衡 , 这样既可 以破解制造业转 移带来 的减排压力, 也会增强落 后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 , 实现低碳经济与地
区经济 发展 的双赢 。
二、 设武汉 低 碳城 市 圈是 湖 北 开展 低 碳 经 建 济试点 的 首要选 择 1 建设 武汉低 碳城 市群 顺应 了国 内外 区域发 、
[ 关键词 ] 武汉城市 圈
低碳 经济
对 策
[ 中图分类号 ] 2 9 2 F9 .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6 1— 83 2 1 )5一 0 5— 4 17 2 0 (0 1 o O 6 0
2 1 8月 1 00年 8日, 国家发展 改革 委在北 京正 式启 动 国家低 碳省 区和低 碳城市试 点工 作 , 北成 湖
建设的重要举措。


武 汉低 碳城 市 群建设 的 理论 基础

武汉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武汉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武汉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挑战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空前的重视。

可以说,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共识,已经不存在是否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城市是人口最为密集、资源最为紧缺的地方,世界各国都已经积极开展城市低碳经济,有的国家如丹麦在城市低碳发展上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我们国家也在加紧制定相关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改变当前日益恶劣的城市生存环境。

1、现状分析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势在必行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使我国许多现存矛盾得到解决和缓解,例如资源越发紧缺,自然灾害频发,污染严重,垃圾处理难,人们生活环境恶化,人民幸福感不强等等问题。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例如上海,杭州等。

这些敢为他人先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但我们还应看到更多的城市的发展观念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还不能与国家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

当然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也还存在着一些障碍。

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国家财富还处在积累阶段,企业生存还比较艰难,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负担还很沉重,思想觉悟也与我们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我们的法律法规还亟需完善等,但这些困难不应成为我们对城市低碳化工作停滞的借口,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国情,做到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发展,一步一步的发展,避免好大喜功,盲目推进。

那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只会产生更多更大的矛盾。

低碳经济就是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它关乎每一个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湖北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湖北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实施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湖北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9.25•【字号】鄂建文〔2024〕30号•【施行日期】2024.09.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节能与科技正文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湖北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建文〔2024〕30号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湖北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4年9月25日湖北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24〕2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11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1000万平方米,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省级绿色建材供应链平台建成投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

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绿色建材得到广泛应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二、重点任务(一)提升城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建筑节能标准,鼓励试行更高建筑节能标准。

提升建筑节能降碳设计水平,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因地制宜增设遮阳设施,规范选用节能门窗,严格选用外墙保温系统,重点推广高效节能低碳设备。

低碳背景下武汉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背景下武汉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背景下武汉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低碳背景下武汉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摘要】可持续开展战略下,在工业园区建设、开展、转型升级以及创新提高等不同阶段,其评价体系的指标和权重也应该有所不同。

本文首先分析了武汉市工业园区评价体系的现状,然后对武汉市工业园区考评体系、指标和权重方面展开探索和完善,以期为该项考评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汉市工业园区评价体系武汉市工业园区在经过根底设施建设、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和资金的原始积累之后,特别是在其开展受到越来越大的资源和环境制约的情况下,转变工业园区开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开展成为其必然选择。

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考评体系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和引导。

一、武汉市工业园区的开展特点1、区域性和整体性并存武汉市工业园区的开展注重区域性和整体性的协调统一。

自2021年武汉市实施工业开展“倍增方案〞以来,全市纳入到工业园区考评的六个新城区和三个跨三环线的中心城区,共新开发工业园区两百余平方公里,为各个区工业开展打造了坚实的平台。

2021年,全市又以国家级开发区和相关区的工业倍增开展区为根底,以全市重点产业为龙头,形成了工业开展“四大板块〞的互动格局。

2、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工业园区的开展应该在注重质量和环境效益的根底上逐步开展。

2021年以来,武汉市六个新城区和三个跨三环线的中心城区分别以每年新建十平方公里和五平方公里园区的速度迅速扩张,呈现出动态扩大的趋势。

全市确立“工业倍增〞方案后,工业园区的逐年扩大和“七通一平〞完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这为工业园区的开展提供了根底保障。

各园区每年的新建也都在前一年根底上向外扩张,在平台不断夯实的同时,也呈现出长效、稳定的建设态势。

二、低碳背景下武汉市工业园区评价体系的现状1、考评主体专业化评价主体是评价体系是否全面、客观、合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专业的评价主体,工业园区的评价工作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以往,对工业园区的评价主要是采取实地勘测预估、依据报表进行评判的方法,但是在“水、电、路、气〞以及相关凭证的核查方面缺乏专业性。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和内涵,然后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最后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在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这一技术经济特性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

因此,武汉城市圈应该以建设“两型”为契机,发展低碳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武汉城市圈应将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并将发展低碳经济。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一)发展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对接,成为互相融合的发展体系。

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这为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面临转型。

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实施,意味着区域产业环境将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区域体化发展要求产业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产业而临生态转型。

2011年,武汉城市圈总人口为325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0.26%,二次产业结构比为11.52:44.57:43.91。

目前,就整个区域而言,第二产业仍居重要位置,产业比例严重失调。

二、武汉城市圈资源型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关于2022年度第一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的公示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关于2022年度第一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的公示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关于2022年度第一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的公示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公布日期】2022.09.26
•【字号】
•【施行日期】2022.09.2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建筑节能与科技
正文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关于2022年度第一批超低能耗(近零碳)
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的公示
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城建局关于开展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通过专家评审核查的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见附件)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9月30日至10月11日。

公示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如对公示的项目有异议,可以提出书面意见,意见应说明存在问题、详细原因并提供相关支撑材料等。

单位意见必须加盖公章,个人意见必须署明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

联系人:张朗联系电话:************
邮箱:1025444254
地址:建设大道721号武汉建管大楼319室
附件:武汉市2022年度第一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2022年9月26日附件:
武汉市2022年度第一批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项目。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武 汉 城市 圈成 为 国家 “ 型社 会 ”建 设综 合 配 套 改革 试 验 区 两 的战 略实 施 ,意味着 区域产 业 环境 将 持续 发 生重 大 变 化 ; 区域 体
化发展要求产业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 ,产业而l 临生态转型 。2 1 0 1
年 ,武 汉 城市 圈 总人 口为 35 万 人 ,城 市化 水 平为 4 .6 20 0 %,二 次 2 产 业结 构 比为 l.2 45 :4 .l 目前 ,就 整 个 区域 而 言 ,第 1 :4 . 5 7 39 。 二 产业仍 居重要 位置 ,产 业 比例严重 失调 。
21 0 ・期 0年・月 下 1 8
学 理 现 代 衾等 术・ 论
武汉城市 圉发展低碳经济 的对策研 究
汪 成
( 汉工 业学 院经济 与管 理学院 武
湖北 武汉
402 3 0 3)
摘 要 :文章 首先 介 绍 了低 碳 经济 的相 关理 论和 内涵 ,然后 分析 了武 汉城 市 圈发 展低 碳 经济 的现状 ,最后从 政府 和 企业 的 角度 ,提 出了 武 汉城 市 圈发展 低碳 经济 的对策 和建议 。 关 键 词 :武汉城 市 圈 低 碳经 济 对策研 究
员 的理 解 ,称 呼 由一 开始 的领 导 (ed r 1a e ),领 导一 切 ,高 层 就
是 指挥命令 底层 的员工 ( 操作 系统 的子单元 );到后来经理人
( n gr maae ),经 管一 切 ;到 现 在 的协 调人 ( oriao ),把 人 codntr 力 、物力 、财力 分 配好 ,使 员 工 更好 地 完成 自己 的本 职 工作 ,从 而 达到 组 织 自身 的 目标 。企 业 最 大 的 目标 就 是 维 持 生 存 ,保 证

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建设消防安全风险分析及应对

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建设消防安全风险分析及应对

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建设消防安全风险分析及应对
刘卓洋
【期刊名称】《水上安全》
【年(卷),期】2024()6
【摘要】“零碳”项目的建设需要配合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因其会带来大量新的火灾风险,同时这些新风险又和传统技术、材料的风险相互叠加,本文从消防安全角度出发,以海南省琼海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为例,分析“零碳”项目建设带来的火灾风险与应对措施。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刘卓洋
【作者单位】海南省琼海市消防救援支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武汉市低碳、零碳示范区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研究
2.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路径研究
3.河北张家口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氢"舞飞扬零碳排放
4.既有建成区零碳更新改造的经验模式探索——博鳌东屿岛零碳更新改造回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低碳、零碳示范区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研究高泽金; 周敏【期刊名称】《《科技创业月刊》》【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武汉; 低碳; 示范区【作者】高泽金; 周敏【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特殊的区位、丰富的新能源自然禀赋和先发优势,使得武汉有必要、也有条件率先成为我国发展低碳、零碳(以下简称低碳)经济的试点地区。

中央对于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批复,符合武汉市建设低碳经济城市的规划。

武汉8+1城市圈将探索区域内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的发展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建立促进资源节约、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推动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建设。

在两型社会的整体目标实现前,低碳、零碳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经验将十分重要。

1 低碳示范区的相关概念低碳示范区一定是在产业、技术、能源等方面,贯彻低碳经济理念的先行先试城市(圈)、园区或社区。

要准确理解低碳经济和低碳示范区,需要首先理解以下几个概念:1.1 低碳能源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以使现有的“高碳型”能源结构逐渐转向“低碳型”的能源结构,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就应该是低碳能源。

而所谓的低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包括清洁煤等低污染、低排放的能源。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能耗低、能效高、污染低、排放低。

1.2 低碳产业低碳产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载体。

所谓低碳产业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改造,以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1.3 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技术保证。

低碳技术也可以称作清洁能源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的主导性技术。

具体来看,低碳技术包括降碳技术、零碳技术和消碳技术。

降碳技术包括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等等,零碳技术包括核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消碳技术是指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埋存等新技术。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前提,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人类的生活、消费与“低碳”标志直接相关时,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标准也将出现。

1.4 低碳政策低碳政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

低碳政策是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明确化,具体包括相关的法律规章的完善、体制机制的革新等,也是低碳经济实现的保障。

一般来说,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支撑保障体系非常必要。

1.5 低碳示范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这样来理解低碳示范区:是享有一定的政策优势,被鼓励采用低碳技术、使用低碳能源、培育低碳产业的一个先行先试的城市(圈)、园区或社区。

低碳示范区的成功与否,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实现至关重要。

从2010年开始,各地纷纷向发改委报送了关于建设低碳示范区的规划。

2 低碳示范区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各类先行先试的努力,提供一个能供全国效仿的低碳示范区。

低碳示范区的试验成功与否、是否值得推广,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其核心,就是要找到合适的评价指标。

在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2.1 科学性原则在设计低碳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实质。

严格按照低碳经济的内涵,努力对低碳经济的质量进行合理、全面地描述,同时注重区域之间的可对比性,使得指标体系具有可推广和可应用的性质。

2.2 系统优化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低碳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能客观地反映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叠性。

为了实现系统的优化,还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将指标分出层次,并进行分类,使其结构清楚,更加便于使用。

2.3 动态性原则建设低碳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也就应实现动态和横向的可比功能。

动态可比,系指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序比较,以此说明了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3 低碳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构建低碳示范区的重任,意味着其应该探索出相对成熟的低碳经济模式,这最少在区域内是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人类生活模式的一次革命。

为了准确评价低碳示范区的成效,其评价指标应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需要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进行全面的描述。

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依据上述原则,考虑到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影响,笔者以低碳环境指数为核心,以经济发展指数为手段,以社会发展指数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具有一定实用意义的低碳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一个区域低碳经济的综合水平。

该体系包含经济发展指数、环境发展指数和社会发展指数三个子系统,子系统又包含若干终极指标,完整的指标体系见表1。

3.1 经济发展指数(1)人均GDP。

人均GDP指标数值越大,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就越好,低碳示范区建设也就越有可能成功。

(2)人均可支配收入。

显然可供居民支配的收入越多,反映该地区消费能力越强。

(3)人均金融资产。

该数字越高,说明示范区内的居民资产量越大,示范区的建设也就越理想。

(4)第三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高,反映这个地区碳排放强度较弱。

(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通常用CPI表示,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3.2 环境发展指数(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依据区内能源消耗量可以大概估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以常住人口数,就可以得到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是一个负向指标。

(2)制造业每万元GDP能耗。

单位GDP的耗能总量越低,说明能源的利用效率越高。

(3)弹性能源消费系数。

弹性能源消费系数是每年能源消费量平均增长速度与同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

这是一指标是反映能源的消费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之间比例关系。

(4)绿化率。

绿化率指标的提出,基于植物对二氧化碳有着强大的吸附作用。

因此绿化覆盖率越高,该地区固碳能力就越强。

表1 完整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经济发展指数指标性质低碳经济综合发展度环境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具体指标人均GDP(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金融资产(元)第三产业比重(%)消费价格指数人均CO2排放量(吨)制造业每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弹性能源消费系数绿化率(%)公共交通运营效率(万人次/辆)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天)登记失业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恩格尔系数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X13 X14正正正正负负负负正正正负正负(5)公共交通运营效率。

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反映的是平均每辆公共汽车一年的客运量。

由于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之间有着替代效应,所以公共交通网络越发达越可以有效降低私家车的使用次数,从而能够降低一个城市的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6)空气质量等级。

一般用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来衡量空气质量状况,也就是一年中空气污染指数(AP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

这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果。

3.3 社会发展指数(1)登记失业率。

即城镇登记失业率,用城镇失业人员数量与城镇劳动力人口间的比例来衡量。

失业率的高低,反应社会安居乐业的程度。

(2)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指城镇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的比例,用来反映城镇社会保障覆盖情况。

(3)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社会富裕程度的指标,一般用食物支出占消费性总支出的比例来衡量。

恩格尔系数越低,收入越高,生活就越富足。

反之,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生活越贫困。

这是反映社会稳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4 武汉市低碳示范区建设的思考4.1 优化产业结构是示范区低碳示范区建设的前提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必须研究和遵从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了解和运用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具体的扶持政策,调整宏观经济的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应着眼于调整和形成低碳消费结构,以企业节能减碳为目标,为工业发展创造经济优势。

应该利用当前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机遇,努力推进火电减排、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建筑节能,加大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的力度、促进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产业的发展,为低碳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构建低碳示范区,需要采取措施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应鼓励企业实现技术升级。

还应制定低碳产业和产品的相关技术标准,力求就企业的低碳生产做出超前的战略部署。

同时,推行低碳标识制度,促进企业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

在企业融资方面,还应抓住国际碳金融的新机遇,努力发展低碳融资。

4.2 低碳技术研究与机制创新是低碳示范区建设的核心低碳示范区的未来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所以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就是低碳技术。

所以,地方政府应制定更加具有远见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力量攻关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

为了支持低碳技术研究,应优先开发高效新型的低碳技术,采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的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

4.3 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是低碳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依托低碳经济示范区中的“低碳经济”,应该以太阳能产业为基础的“阳光经济”、以风电为核心的“风能经济”、以原子能为特点的“氢能经济”,以及“生物质能经济”等可再生能源为能源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据统计,现阶段太阳能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五至十倍,风能发电成本在现实来看也不划算。

作为二次能源最为理想形式的氢能,考虑到安全性,尤其是有2011年日本核泄漏的威胁,离商业化目标和大规模应用还很远。

而在粮食危机的重压之下,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生物燃料开发,也变得不是很现实。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创新技术,技术的研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撑。

由于投入大,见效慢,这样的资金需求单纯依赖市场根本难以实现,所以需要靠政策推动投资和政府补贴。

政府应统筹规划,在重点企业进行布局,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

武汉低碳示范区的建设,就应当是国家建立低碳经济开发区域,实现规模化发展方面的战略意图的显露。

参考文献1 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2 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2010(2)3 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5)4 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5 周剑,刘滨,何建坤.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09(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