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的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的作文 1湖北省基于科技进步的循环经济发展环境 公众对环保的渴求为我国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及产品绿色化提供了得天独 厚的条件, 为湖北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科技进步助力企业发展循 环经济颇受市场青睐,激发企业以科技进步节能降耗、改进传统工艺,开展清洁 生产,生产绿色产品,企业效益明显提升。
城乡居民可观的消费潜力让循环经济 诸多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充分显现。
从单个企业、 产业集群到生态化循环产业链, 湖北省均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与巨大的内需市场优势发展循环经济。
2科技进步促进湖北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湖北省依托11家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89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 取得 了循环经济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涌现出了大批循环经济型骨干企业。
全省2 013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 2014年上半年产值超50 00万元的循环经济型企业超过200家,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超过700 亿元,循环经济型产业已成为湖北省新兴的千亿支柱产业。
2.1科技进步成为循环型工业体系加速器 湖北省推行循环性生产方式, 积极促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产能 任务全面完成。
钢铁、汽车、石化等支柱型产业和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带动实施结 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工程;技术革新提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三废 得到了有效遏制。
技术革新推进园区循环改造, 形成了协作共享的循环经济技术 产业链、供应链、市场链和服务链。
以创新驱动加快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加快产 业领域内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引导产业转移与承接。
促进工业要素资源有效配 置,推进工业循环经济与低碳产业良性发展。
2.2科技进步成为循环型农业体系的助推器 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中部第一, 农业立 体种植、秸秆综合利用、土地用养结合、农业生物技术及转基因技术领域成果显 著,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迅速普及。
农业绿色技术、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 技术、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小型分散污染物处理 技术、 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应用广泛。
新产业技术革命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农 产品质量安全,优化了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组合,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转变。
科技进步增强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了生态环境危害,有利于农业 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2.3科技进步成为城市循环经济发动机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湖北省正依靠科技进步打造两型之城、智慧之城、 生态之城, 着力构建都市循环型工农业体系及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在生态城市创 建中, 湖北省被国家列为生态省建设试点, 中法合作共建的可持续生态新城项目 落户湖北。
各城市以科技进步为载体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市政基础设施、生 态产业、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景观、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生态工程建设与公共 管理、城市服务、人口资源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同时,借助科技进步、顶层设 计与重点示范齐头并进, 以武汉市为重点, 分阶段实施、 滚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打造智能特色产业基地,完善智慧城市物质支撑体系;强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 和电子社区的管理及服务,湖北省智慧应用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2.4科技进步优化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湖北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强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建设,优先发展循环型服务业。
发挥九省通衢交通优势,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 技术应用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宜 昌三峡物流园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 武汉等地的现代物流、 电子商务、 信息服务、 文化旅游、 金融业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科技进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 知识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 引导服务业与其它产 业融合发展。
湖北省已形成生态环境感知、环境污染监控、生态舆情监督、绿色 交通监管、 公共设施监控等智能互联感知网络, 武汉市已建立应急联动系统和生 态园区、绿色社区及个人服务系统。
2.5科技进步强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
全省依据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围绕新信息技术、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襄 阳、宜昌、孝感等国家高新区建设为龙头,以荆门等省级高新区为辐射,突破技 术瓶颈,提高产业附加值,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在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 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相继实施了多个省重大科技专项;争取中央财政资金, 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集中示范应用、 可再生能 源建筑应用示范等。
以建设科技产业基地为基点,打造18条省内特有的激光、 光通信及器件、 数控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循环链, 延伸构建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 集群。
科技进步使面向循环经济的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向规模化、 纵深化和高端化 方向发展。
2.6科技进步完善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湖北省稳步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产业, 重视资源循环产业集群式发展, 协同资 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项目有序进行, 探索出点面结合、 三位一体的网络再生资源 回收新模式。
2013年全省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2475万t, 替代 标煤约600万t,替代木材约9000万m3,减少碳排放500万t;回收 利用废钢铁850万t,可替代铁矿石1000万t以上。
目前,全省已打造6 个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核心聚集区, 武汉城市矿产交易网络平台促进碳减排及 排污权交易创新。
许多企业机关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餐
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设工程、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及资源循 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工程,努力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最大化和废物零排放。
2.7科技进步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强劲 科技进步已成为湖北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各地根据资源禀赋条 件、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差异、循环利用产业独特定位及各自市场优势,因地制宜 开展循环经济建设。
以循环利用产业聚集巩固为基础, 以科技创新工程及科技创 新载体建设为重点,促进国家级、省级原始创新基地建设,推动企业、社会、城 市和生态环境4种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协调发展。
湖北专门实施科技培育工程、 科 技转化工程和科技载体工程,各行各业规模化、链条化、集群化承接产业转移, 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效率提升 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3基于科技进步的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障碍 3.1循环经济型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有限 企业是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微观基础, 但湖北省多数企业并未真正成为循环 经济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及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在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活动中, 国际技术溢出、国内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均明显不足。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围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及回收利用等方面 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多, 缺乏独步全国或全球的技术及产品优势, 企业原始创 新、引进创新、集成创新互动并进的局面有待形成。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不佳,已 有循环经济型技术及产品不具备从国内溢出到国外的实力, 导致循环经济技术收 益率不高,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溢出未成为企业效益提升的主渠道。
3.2循环经济型科技人才不足 循环经济创新型人才总量少且整体水平不高, 人才优势未转换成循环经济发 展优势。
已有科技人才技能欠缺、平而不尖,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 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技术领军人才屈指可数,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骨干力 量和高绩效优秀团队数量不多。
全省循环经济类科技人才分布不均, 区域差异明 显, 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中城市、 发达地区和龙头企业人才辈出, 中小城市、 中小企业、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循环经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人才外流较严重, 循环经济领域后备人才明显不足, 人才创业环境、 发展环境及生活环境有待优化。
3.3企业间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联盟有待完善 湖北省企业间已形成激光加工、 光纤材料等国家级技术创新联盟2家, 东湖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家, 精密制造、 智能交通及其它 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7家。
但由于目标架构、技术路线、资源整合等方面不 协调或不匹配等原因, 一些联盟形同虚设, 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主要靠少数大型企 业单兵作战, 企业间联合攻关局面尚未形成。
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不能为技术攻关、 产业链延伸等提供持续的技术积累, 导致国内企业及产业多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 值链低端,技术创新联盟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不突出。
3.4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多元化科技投入 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单一,效率不高,覆盖面窄,只有少数单位受益。
政府投 入未及时向引导基金转变, 常以行政审批手段将财政拨款用于单个企业而非公共 平台。
对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大, 偏好于资助国家战略层面的项目 和核心共性技术及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研发。
企业面临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窘境, 许 多企业自筹资金不足,面临金融机构惜贷、民间融资难、外资或风险投资扶持力 度弱、互联网金融贷款慢等难题。
以 XX 资助为引导、企业资金投入为根本、金 融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
4基于科技进步的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4.1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高循环经济型技术创新溢出水平 科学的基本任务不是积累与整理知识, 而是对自然与历史的真理空间不断开 拓。
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进步之源, 是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产出和溢出水平的 根本因素,因此要尊重基础研究规律,打破急功近利的思维定势。
政府应以战略 眼光对基础研究进行超前部署。
努力追踪科技发展前沿和循环经济市场需求, 力 保科研规划及资助与高科技变化相适应; 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支持力度, 优先资助 具有战略前瞻性、 全局带动性的循环经济基础研究, 使基础研究引领高新技术产 业化发展。
政府还应优化配置基础研究资助模式,扩大基础研究投入比例。
提高 基础研究中竞争性项目的资助力度, 协调竞争性支持与稳定性支持的比例; 扶持 国家各类实验室及科学研究中心等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 使科学家全身心地 投入基础研究。
加强多学科人才的交叉融合,推动多学科合作研究,鼓励国际交 流,全力构建符合大数据、大科学时代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体系。
4.2加快湖北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创建湖北省特色循环经济技术体系。
组建省级核心技术及行业共性技术 研究机构,强化循环经济技术组合、技术集成、技术平台及成果转化,加快新技 术与传统技术的重组应用。
大力发展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 化技术、 系统化技术, 优先发展多学科交织、 跨行业共进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依托市场化运作、 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推动长江流域循环经济的管理与服务 创新,完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二是构建动态高效、基于大数据的循环经济技术 平台。
融合大数据、 智能生产和无线网络等新技术, 强化循环经济技术平台建设, 为循环经济领域内数据规模快速扩展及类型不断增长的技术产品提供新的运行 模式和管理模式。
借此技术平台合理配置循环经济科技资源, 重塑循环经济技术、 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是构建系统科学的循环经济行业技术标准 体系。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普及,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国内循环 经济技术标准, 引导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
探索适合湖北省情和企业实情的标 准化管理模式,改变循环经济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及循环经济园区建 设标准匮乏的现状,依托标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4.3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劲提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循环经济 持续发展的基础, 湖北省各级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提供技术创新公共 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使企业成为循环经济领域内的技术创新主体、研发 投入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
另外,企业要把资源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及利益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争当技术创新主体;将对资源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 者的责任利益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 合理配置技术资源,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战 略,构建以自主创新为主、跟随模仿创新为辅的循环经济技术路线,切实从要素 驱动、 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
企业应借助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对技术 研发路径、技术要素组合、其它创新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发展顺应市场需求的技 术、产品及服务,打造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技术链、供应链及产业链。
4.4构建多样化跨国技术创新联盟 湖北省各企业要明确产学研合作方向, 组建多元化跨国技术创新联盟, 使技 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突破重点国别与地区,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构建 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横跨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联盟。
根据循环经济各类项 目或技术要求,依托国内外循环经济产业园、科技园、生态工业园或高新技术开 发区,与国内外其它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技术中心建立科技合作伙 伴关系, 共同开展技术开发及技术创新活动; 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 共生组合,实现产品技术、服务供应链的耦合。
依托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 所的合纵连横与“走出去”和“请进来”,企业持续吸纳海内外科技创新资源, 开展全球化产学研合作, 实现企业自有资源与海内外先进科技资源的对接, 互补 技术资源,分散研发风险,降低研发成本,获得规模创新效应。
4.5建立科学公正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设立科学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评价指标及其分类化标准。
湖北应遵循3 R原则,结合国家制订的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清单,借助先进的技术指标、评价参 数及统计数据,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和生态效率法鉴定技术优劣, 提高技术早期 预警与防控能力, 以前瞻性、 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评估体系推动完善循环经济整体 评价标准体系; 二是将循环经济技术评估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借助法律法规明 确技术评估及相应机构的职责权限, 使循环经济技术评估工作有法可依, 违法必 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循环经济项目评估及准入制度建设;三是强化循 环经济技术评估主体建设,培养高水平技术咨询师、技术评估师、评估机构等。
努力培养熟练掌握国内外先进评估标准、 评估方法和专业化运作模式的人才, 扶 持循环经济技术评估机构发展壮大, 尽早结束目前国际技术评估机构一统我国评 估界天下的窘况。
4.6加强循环经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开发体系。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型科技人才分类培养, 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参股分红,以项目形式投入市场运营,创建科技人才 “项目+团队+市场”的开发模式, 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及服务保障体系; 二是建 立健全科技人才服务体系。
建立科技人才协同联动机制,做好科技人才、科研单
位与市场的“对接服务”。
加大对循环经济领域科技人才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 鼓励企业试点成立企业科技人才区域联盟, 整合区域人才资源, 打造强有力的科 技人才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人才的服务意识,遴选 优秀科技人才深入企业、市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科学 规范的目标绩效评估系统,完善保障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优 化科技人才评价长效机制, 创新科技人才信息交流平台, 引入市场考评和社会考 评体系; 加大对国内外高水平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 考评和项目资助公 开力度;增加财政支出,奖励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科技创新项目及科研单位; 加大科技人才反腐力度,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为科技人才推进湖北省循环经 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4.7完善循环经济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一是实现湖北省科技投入结构多元化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改革现有财政资金 投入管理模式,以“项目+团队+市场”的人才开发模式为借鉴,分类别、分阶 段、分平台进行资金投入,辅以资助补贴激励等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份额;促 进金融服务政策制定及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搭建中小企业技术融资平台, 设立 科技投入基金,确保科技投入向高新技术企业、循环经济型产业及技术院、湖北 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倾斜。
二是强化湖北企业技术投入的主体地位。
加快对企业技 术创新投入的引导与服务,施行项目投入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服务,让企业真正 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者、 执行者和受益者。
三是优化湖北科技投入风险评估制度。
健全风险评估制度, 建立对科技投入各主体的风险评估及补偿制度, 切实提升循 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主体投入的积极性。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活动, 盘 活全社会的科技投入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