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治疗痹病疼痛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近况
![治疗痹病疼痛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近况](https://img.taocdn.com/s3/m/16a784a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e.png)
治疗痹病疼痛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近况治疗痹病疼痛常用经方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医药的国际化趋势,治疗痹病疼痛常用经方的临床应用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临床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历史渊源治疗痹病疼痛的经方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痹病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许多治疗痹病的药方,如独活、秦艽、细辛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方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
在宋代,陆佃等医家编写了《温病条辨》,提出了“痹”、“湿”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经方中的桂枝汤、小柴胡汤等被广泛用于治疗痹病。
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收录了大量的治疗痹病的药方和药材,如藁本、木防己、羌活等。
清代杨廷宝的《七侯本草》中也有关于治疗痹病的药方。
这些历史沿革为治疗痹病疼痛的经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临床应用现状在当今临床实践中,治疗痹病疼痛的经方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临床应用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常用经方目前,常用于治疗痹病疼痛的经方主要包括桂枝汤、小柴胡汤、神曲麻黄汤等。
这些经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被广大患者和医生所认可。
2. 临床疗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治疗痹病疼痛的经方在疗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些经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痹病疼痛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3. 配伍运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在常用经方的基础上进行灵活配伍,形成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更加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强了疗效。
4. 药物剂型随着制剂技术的不断提高,治疗痹病疼痛的经方药物也有了更加便捷的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等。
这些剂型不仅方便了患者服用,也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
三、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治疗痹病疼痛的经方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发展的地方,主要包括:1. 药物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研究和开发成为了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成药治疗痹证的研究近况
![中成药治疗痹证的研究近况](https://img.taocdn.com/s3/m/a35c034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2.png)
中成药治疗痹证的研究近况痹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成药治疗痹证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广大中医药医师总结出了许多中成药的治疗痹证的经验,这也为中成药治疗痹证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本篇论文将重点介绍中成药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应用特点、临床疗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期为中成药治疗痹证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一、中成药治疗痹证的药理作用1. 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痹证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活血化瘀,中草药成分中有许多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桑枝、丹参、川芎、红花、木香等。
丹参中的丹参酮、桂皮中的桂皮醛等成分能够促进脉管的扩张,增加血流量,从而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病变部位的供血情况。
此外,一些具有祛瘀功效的中药,如虎杖、赤芍等,也是常见的中成药配方中常用的药材。
2. 温通经脉中成药治疗痹证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温通经脉,这是中医治疗痹证的基本理论。
中医认为痹证的发生与经脉阻滞有关,而温通经脉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消退,进而缓解疼痛,此外,也能通过调整气血的流通,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治疗痹证的作用。
临床上,如麻黄、细辛、附子等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中草药也是常见的中成药配方中的成分。
3. 合理搭配药物在中成药治疗痹证的过程中,合理搭配药物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中药成分有着不同的主要作用和治疗病因的角度,因此需要经过有效地配伍,才能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如,荆芥、防风、独活、莪术等药物常用于解热镇痛,口腔糜烂等症状;川芎、红花、桑枝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的药物适用于治疗疼痛、肿胀等症状;而熟地、续断、何首乌等则具有滋养肝肾、强壮筋骨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疾病。
二、中成药治疗痹证的临床应用中成药治疗痹证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痹证诸如风寒湿痹、风湿骨痛、骨质增生、退行性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等疾病。
中医治疗痹症临床用药经验
![中医治疗痹症临床用药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1c4196c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d.png)
2021年04月04日 · 来自专栏 心胸腰背膝痛资料汇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痹之为病,气血闭阻,肝肾受损,脾胃不和。
病机复杂,病程缠绵,治疗颇为棘手。
本文拟就王祖雄、张伯臾、朱良春、李济仁、周仲瑛、董建华、娄多峰、鲁贤昌等当代名老中医痹症临床用药经验作以整理探讨,以与同道共飨。
1风寒湿痹1. 1风偏胜风偏胜者是为行痹,祛风之药有桂枝、防风、秦艽、羌活等。
王祖雄[1]治疗风胜的行痹,常于方中加入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等药,以助活血祛风之力。
张伯臾[2]治行痹,认为其病邪偏于经络体表,因而用药不宜妄过病所,用络石藤、忍冬藤、威灵仙等走络搜风药,效果很好。
朱良春[3]认为风药多燥,易于伤阴耗液,故用风药之时恒以养血顾阴之品同用。
朱氏常以当归为主,伍用生地黄、川石斛养阴生津,以制风药之燥胜。
李济仁[4]对于痹症偏风者,川芎一药是必不可少的。
因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行血而灭风,又有祛风作用,李氏将川芎之祛风行血概括为“行因行用”,与中医治法中的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相提并论。
1. 2寒偏胜寒偏胜之痛痹治当散寒,常用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麻黄、细辛等。
周仲英[5]认为川乌、草乌为治寒痹之要药,但大辛大热有毒,一般均应制用。
若症状难以改善,可改用生川乌、生草乌。
宜由小剂量开始递增,先各用1. 5 g,如无反应可渐增到各3~5 g,煎煮时间应长,约1~1. 5 h,可与甘草同煎以缓解毒性。
若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脉迟有歇止者,皆为毒性反应,即应停药。
朱良春[3]善用川、草乌配以桂枝、细辛、独活等温燥之品而获佳效。
寒邪重者用生川乌,寒邪轻而体弱者用制川乌。
因个人对乌头的耐受反应程度不同,故用量宜逐步增加。
一般成人每日量3~5 g开始,逐步增加至10~15 g,且与甘草同用,既不妨碍乌头的作用,又有解毒之功。
朱氏认为草乌治疗痛痹之功效较川乌为著,重症可同时并用。
用时须将乌头先煎半小时减其毒性以策安全。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e27d9c192e45361166f581.png)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痹症治疗心得
![痹症治疗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3362542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6.png)
痹症治疗心得痹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也被称为“痹证”。
痹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痹症的治疗,中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治疗痹症的心得体会。
中医治疗痹症的关键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痹症的发生与寒湿、瘀血有关,因此要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湿气和瘀血堆积,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方法有针灸、推拿、艾灸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度。
针灸疗程一般需要多次治疗,疗效渐显。
推拿也是治疗痹症的有效方法。
通过按摩、推拿患处,可以刺激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推拿还可以舒缓肌肉的紧张和僵硬,增加关节的灵活度。
推拿的力度和手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一般需要专业的医师来进行操作。
艾灸是中医疗法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寒湿,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将艾条燃烧后,对患处进行温热刺激,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肌肉的僵硬感。
艾灸的时间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通常一周进行2-3次的艾灸疗程。
除了以上的治疗方法,中医还强调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对痹症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在治疗痹症时,要注意饮食的调理。
首先,要避免食用寒凉性的食物,如冰激凌、生冷水果等,以免寒湿侵袭身体。
其次,要选择一些有助于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姜、红枣、乌鸡等,可以通过煮汤或炖煮的方式食用。
此外,还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避免长时间的静坐或长时间的站立,以防止关节的僵硬和血液循环的不畅。
中医治疗痹症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中涉及到很多理论和技术。
在实践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加速康复。
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08366b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f.png)
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风湿痹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论文旨在综述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医病因学和中医治疗原理、中药治疗风湿痹症的方剂和药理作用、针灸与艾灸在治疗风湿痹症中的应用、中医康复技术的综合治疗策略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本文旨在为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风湿痹症,中医,中药,针灸,康复引言:风湿痹症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疼痛加重休息后反而加重、活动受限和关节僵硬等。
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限制了其长期应用。
相比之下,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治疗疾病的独特优势,已经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病因学和中医治疗原理、中药治疗方剂和药理作用、针灸与艾灸在治疗风湿痹症中的应用以及中医康复技术的综合治疗策略等方面综述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病因学和中医治疗原理中医病因学认为,风湿痹症的发生是由于外在环境因素(如寒湿、风邪等)与内在因素(如遗传、体质、情志等)相互作用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风湿痹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湿邪、寒邪、风邪侵袭人体,使机体正气受损,阻滞了经络气血的流通,导致气滞、血瘀,局部关节和组织受阻,从而引起炎症、疼痛、肿胀等症状。
根据中医治疗原理,针对风湿痹症的病因与病机,中医采取多种治疗手段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首先,中医通过祛风湿的方法,以驱散体内的湿邪为主要治疗手段,如采用温通方法,通过温热灸法、艾灸等温通手段来驱散湿邪,改善湿重的病理状态。
其次,中医注重活血化瘀的治疗原理,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排除局部血瘀,改善局部炎症、疼痛等症状。
采用中药活血化瘀的方法,通过药物的疏通作用,激活气血循环,改善关节和组织的供血和营养,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瘀血,进而缓解风湿痹症。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93e8a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f.png)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病因与病机痹证是指关节肌肉等处疼痛、僵硬或不适,病程较长,常常会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前因不慎,致使筋骨受损•寒湿内侵,导致气血瘀滞•肝肾阴虚,使气血失于调养•劳损过度,消耗气血精气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其主要是运动过度和老龄化导致的软骨损伤和磨损,使得关节间隙缩小,骨头碰撞,引起了疼痛、肿胀和僵硬等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认为痹证和关节疾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见的痹症有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就是其中的一种。
中医诊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通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生命物质,其能够运行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维护机体正常功能的秩序,而关节疾病多与气血不畅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常常以调理气血为首要任务。
针灸调理是治疗痹症的常用方法,常见的穴位有足三里、曲池、阳陵泉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和全身气血,以达到缓解膝关节疼痛、增强关节活动度和抗炎等作用。
温通经络中医认为经络贯通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如果经络不通畅,则会导致病邪内停,引起各种疼痛等症状。
温通经络可以增强膝关节的抗病能力,使得它能够更好地承受压力。
此外,中医还推崇一些外治法来温通经络,如艾灸、火罐等,通过刺激皮肤与经络,令人体组织得以舒展、淋巴得以活跃,从而帮助提高膝关节对病疾的抵御能力。
肝肾调养中医认为肝肾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器官,肝为藏血之内脏,肾为先天之本脏。
中医治疗关节疾病时,例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常常还会从调养肝肾入手。
调节肝肾,可以激发人体内部的正能量,从而使气血得以充沛,代谢功能正常,形成强健的体质,以抵御疾病的侵袭。
在中医诊疗方案中,常见的针灸穴位有肝3、肾3、太冲等来调养肝肾,有助于促进膝关节的治疗。
以上就是中医诊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方案,需要提醒的是,中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是长效性的,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如果看到效果后任由状态失控,那么极有可能会引起疾病的复发。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bbcb310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1.png)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痹症是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引起气血不畅、经络受阻,导致肢体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其中,寒湿痹阻型痹症是指由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导致气血不畅、经络受阻,出现肢体关节冷痛、沉重、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痹症。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医治疗寒湿痹阻型痹症的方剂及治疗方法。
一、中药方剂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痹症的中药方剂,适用于寒湿痹阻型痹症。
该方由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祛风除湿、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的功效。
附子汤附子汤是一种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的中药方剂,适用于寒湿痹阻型痹症。
该方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等中药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除湿止痛、补益气血的功效。
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是一种治疗痹症的中药方剂,适用于湿邪偏重的痹症。
该方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祛风除湿、益气健脾的功效。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和经络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痹症患者的疼痛和活动不利等症状。
针灸治疗可以结合上述的中药方剂一起使用。
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温针灸温针灸是一种通过在穴位上施加艾灸,使热量逐渐渗透到体内,从而达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火针治疗火针治疗是一种通过用火针在穴位上迅速刺入,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温通经络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阿是穴、局部压痛点等。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作用于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痹症患者疼痛和活动不利等症状的方法。
常用的推拿按摩方法包括:揉法揉法是一种通过手掌或手指在肌肉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的方法。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等。
推法推法是一种通过手掌或手指在肌肉上作直线推动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活动不利等症状。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1ce6d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44.png)
痹症(膝关节⾻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案痹症(膝关节⾻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案⼀、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闭阻经络,影响⾎⽓运⾏,导致肢体筋⾻、关节、肌⾁等处发⽣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变⾏等症状的⼀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性关节炎。
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1⽇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民共和国中医药⾏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体衰,⾻失滋养,⽓⾎失调,所致局部或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质偏暗,⾆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性⾻关节病,肥⼤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候的寒冷潮湿等天⽓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和加重可与饮⾷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不定,甚⾄关节剧痛,肿⼤、强硬、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个⽉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站⽴或负重位)⽰关节间隙变窄、软⾻下⾻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赘形成;(3)关节液(⾄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年患者(多40岁);(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摩擦⾳(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痹:肢体关节、肌⾁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苔薄⽩,脉浮或浮缓。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肤或有寒冷感。
⾆质淡,⾆苔薄⽩,脉弦紧。
着痹:肢体关节肌⾁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不仁。
中医药治疗产后痹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产后痹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e9626e7998fcc22bcd10dc4.png)
后 ,痊 愈 2 8例 ,有 效 7例 ,无 效 4例 ,有 效 率 占 8 9 . 7 4 %。唐 业 建 自拟 补 血 通痹 汤 ( 药 物组 成 : 当归 、龙 眼 肉 、白芍 、熟 地黄 、炙 黄芪 、狗 脊 、桂 枝 、天麻 、附子 、甘草 ) 加 减治疗 产 后痹 证 2 8例 , 连服 2 0~ 3 0剂 后 , 临床 治 愈 1 8例 ,显 效 5例 ,
寒 、壮腰 强 肾 、活血止 痛 为治疗 原则 , 自拟 温经 除 痹汤 ( 药 物组 成 :生黄 芪 、炒 白术 、老鹳 草 、桑 寄
王 玉 明 认 为 ,产后 风 湿 症 是妇 女 在 产 后 百 天 内因产后 或术 后不 慎起 居 ,洗涤 过凉 ,衣 被厚 薄 失宜 ,睡 卧吹风 ,居 住潮 湿之 地 ,或室 内空 调 、冷
为 ,本病是以虚损为主 ,又夹 阴、实邪 ( 风寒湿 、
血瘀 )为 主 的病 变 。朱 丽红 认 为 ,产 后 风 湿 病
的机制 为 产后失 血 过多 ,营 亏虚 ,四肢百 骸经 脉 失养 ,风 寒湿邪 入侵 ,气 血凝 滞 。若失 治误 治 ,症 状 延续 至 产褥期 以后 ,当属痹证 。李 志铭 认 为 ,
要】 对产后痹的病凶病 机及 中医药治疗进行 了研究 ,就 十年来 中医药治疗产后痹 的研究进行
【 关键词 】 产后痹 ;巾医药治疗 ;研究 进展 ; 综 述
产 后痹 属 中医学 “ 痹证 ”范畴 ,是妇 人产 后正
气 虚弱 之时 外感 风寒 湿邪所 致 四肢关 节疼 痛 、筋脉
产后 痹 的病 因病机 为气 血亏 虚 、脉络失 养 ,风寒 犯 宫而致 身 痛 ;或者 由于 产后气 血 虚弱 ,外感 风寒 ,
中医科治疗痹症案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科治疗痹症案分析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b53bc2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1d.png)
中医科治疗痹症案分析专题报告患者姓名:沈某某,性别:女,56岁,就诊日期:2020.5.15,发病节气:立夏主诉:右胸锁关节疼痛半月。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胸锁关节处疼痛,局部稍肿胀,右肩臂活动特别是外展、外旋活动时,患处疼痛加重。
无发热,无咳嗽咯痰、气急心累等不适,无喘促;无颈项部、无肩背部疼痛不适。
舌有淤斑,脉细涩。
胃纳可,睡眠较差,大小便正常。
体格检查:右胸锁关节处压痛明显,局部皮温不高,局部皮肤颜色正常,局部稍肿胀,右肩臂活动轻度受限,外展、外旋活动时受限明显,心肺检查回示(-)。
辅助检查:胸锁关节MRI(**市急救中心2020.5.15):右胸锁关节改变,考虑胸锁关节炎性病变伴少许积液。
中医望闻切诊:神情神可,面色正常,表情痛苦,舌淡有淤斑,苔薄白,脉细涩。
中医诊断:痹症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西医诊断:右胸锁关节炎治法:活血通络止痛处方:枳壳12g、甘草10g 、白芍15g、鳖甲15g、延胡索12g、丹参12g、鸡内金10g。
5剂,用法:诸药水煎煮取汁,饭后温服,日一剂。
按语:胸锁关节炎多见于非体力劳动者。
发病前多无明显外伤或其他诱因,局部逐渐出现疼痛、肿胀,多发生于单侧,由于肩肱关节的频繁活动,使关节中的软骨反复受磨擦,关节囊粘连所形成的。
大多发生于右侧,这与大多数人在工作、生活中,习惯用右手,右上肢活动较多有关。
本病多因轻微闪挫或上肢过于频繁活动,疲其筋骨,寒湿之邪乘虚入侵厥阴经脉,肝气失宣,络脉痹阻而发病,导致气血瘀滞不通而痛,故治疗上应活血通络止痛。
方中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散结,为活血化瘀之要药;两者为君药。
患者为胸锁关节处疼痛,为肝经循行所过,白芍养血柔肝止痛,为治肝经诸痛之良药。
鳖甲软坚散结,可治疗胁肋疼痛;枳壳长于行气开胸、宽中除胀,为治胸闷胸痛之要药;为臣药。
鸡内金可健运脾胃,健脾消食;甘草调和脾胃,缓急止痛,为佐使药。
痹症中医中药治疗
![痹症中医中药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1323fa29f5335a8102d22059.png)
痹证发病原因
正虚,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 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 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 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 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 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 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 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 内因正虚。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 三个方面:
⒊大病、久病、或产后
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 素之一,其成因不外上述3个方 面,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 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 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绝然 分开。
邪侵 1.季节气候异常 季节气候异常是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如“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时 而有其气,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 或气候变化过于急剧,暴寒暴暖,超过了一 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此时“六气”即成“六淫”而致痹。从临床 上来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往往遇寒冷、潮 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 或者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 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⒈禀赋不足
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 视的重要因素,现在研究也 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 与遗传因素有关。
⒉劳逸过度
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
正气而致痹症。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
有所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 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 现呼吸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 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一)痹证定义
它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 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 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 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临床上具有 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发生,与体 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痹证 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按其部位不 同分为项痹,肩痹,膝骨痹。是我地区常见病, 多发病。
痹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痹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5658efe4693daef5ef73dd9.png)
肿胀 、届伸 不利或 关节肿 大、变形为 临床表现 的病证 。其病机是邪气 阻滞 ,故祛邪活络 、缓急止痛为治疗 大法 ,但 祛风 、散 寒、
除湿 、清热应 互相 配合 ,又有主次 ,并视 病情佐 以养血祛风 、温 阳散寒 、健脾化湿及 凉血清热之法 ,以增强祛邪活络之力;病程 日 久应辅 以补益 气血 、补养肝 肾、祛痰 、化瘀等治法 ,虚 实兼顾 ,标本并治 。中医药治疗风湿痹症有 其独特的理论 体 系, 对 于控
李 小 兵
( 甘肃省成县妇幼保健 站 ,甘肃
成县 ,7 4 2 5 0 0)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1 1 . 0 1 1 6 . 0 2
中图分类号 :1 1 2 8 文献标识码 :A
【 摘
要 】 痹证是 正气不足 ,感 受风寒 湿热外邪 ,阻滞 经络 ,痹 阻气血 ,引起肌 肉、筋骨 、关节等部位酸痛 、 麻 木 、重着、
据老年 R A 的病 因病机特点将其分为营卫失和 、外邪入侵型 , 气血不足 、肝 肾亏虚型 ,湿邪壅阻、痰瘀互结型 3型 。 3 临床治疗
临床上运用实验方 、自制方、民间方 、秘方等治疗风 湿痹
络 型 、 气 血 不 足 型 4型 。刘 健 L 8 】 根
肢体经络痹病 ,为常见病,发病 率甚 高,有些甚为难 治, 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现收录 国内中医治疗风湿痹证 的 相关资料,供同道学习交流,不妥之处请 同仁斧 正。 1 病 因病机 “ 痹 ”之为病 ,其意义有三 :一 日 “ 湿 病也 ”( 《 说文 ・ 厂 ' 部》 ) ,此说既禀先秦论 “ 痹 ”( 《 苟子 ・ 解蔽 》 )旨意 ,又 为 《 内 经》所认可 ( 《 灵枢 ・ 贼风 》 ) ,说 明 “ 湿邪 ”浸渍是生痹 的主要 原 因。二日 “ 闭也。五脏六腑 ,感于邪气 ,乱 于真气 ,闭而不 仁 ,故日痹 ”( 《 华 氏中藏经 ・ 论痹》 ) 。三 日 “ 病在阴者命日痹 ” ( 《 灵枢 ・ 寿天刚柔》 ) ,似指 阴分疾病 的泛称 ,这一看法与 “ 邪 入于阴则痹 ”( 《 素 问・ 宣 明五气》 )的观点一致 。关于痹症 的病 因病机 ,( 《 素问・ 痹论 》 )日:“ 风 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 , f “ 。 这是 《 内经》论痹 的纲领 。然风寒湿三邪 杂合 伤人致痹 的病 因
中医中药如何治疗痹症
![中医中药如何治疗痹症](https://img.taocdn.com/s3/m/2a5c38e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19.png)
中医中药如何治疗痹症现代社会以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骨科疾病困扰了大量人群。
很多时候这些疾病达不到手术治疗的程度,但口服西药治疗也不是长期之法,中医中药手段便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在中医看来这种疾病可归属于痹症的范畴。
中医的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者关节活动障碍、僵硬等症状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筋膜炎、落枕等皆属于此病范畴。
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痹症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是体内正气不足,不能滋养关节肌肉导致的“不荣则痛”。
哪些原因可能导致正气不足呢?首先是久病之人,长期患病,营养较差,正气耗损较多,容易正气不足;其次是劳逸失调的人,比如城市白领或者体力劳动者,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作息不规律,精神疲惫,中医认为“神化气”,精神长期疲惫,自然正气也不会充足;再者是先天缺陷,一些患者患有某些遗传病,自身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骨关节炎或者关节老化较普通人更快。
外因主要是感受的自然界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我们的关节肌肉,阻碍了气血的运行。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气血堵塞则疼痛。
中医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认为内因所致的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是根本原因,外因是诱发因素,由此痹症是本虚标实之症。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痹症不只局限于肌肉关节,患病日久,痹症还会向脏腑发展,引发诸如:心痹(心慌、心悸、胸痛等心脏病表现)、脾痹(食欲下降、四肢乏力类似重症肌无力)等其他疾病。
现在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那么该如何治疗呢?根据不同的病因,目前临床将痹症分为痛痹、行痹、着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淤痹阻、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这几个症候。
治疗总体以“祛邪通络”为法则。
接下来将根据不同证型介绍痹症的内科治疗。
1.痛痹痛痹与寒有关,关节肌肉疼痛较其他证型更为剧烈,而且疼痛部位比较固定,受到寒冷刺激疼痛会加剧,用热敷或者加强保暖,疼痛会缓解。
痹症治疗方案
![痹症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4f63c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8.png)
痹症治疗方案痹症,是指由于寒湿、风寒、风湿等原因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痹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患者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痹症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缓解痹症。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痹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配,以达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乌药、羌活、桑寄生、肉桂等,可以通过药物煎煮、外敷或者药物熏蒸等方式进行应用。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代表之一,在痹症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特定的经络穴位上刺激,促进气血流通,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痹症症状。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络针、透针等,可以同时结合热敷、艾灸等辅助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三、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对痹症进行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包括电疗、热疗、磁疗等。
电疗包括电针疗法、电磁疗法等,可以通过电流的刺激来改善痹症患者的症状。
热疗通过热敷、温泉浴等方式,能够起到温通经络、疏散寒湿的作用。
磁疗则是利用磁场的作用来改善痹症患者的症状,可以通过佩戴磁石或者进行磁疗仪器治疗来实现。
四、运动疗法适度的运动对于痹症的治疗和康复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常见的运动疗法包括温和的伸展运动、柔软脊椎法、气功、太极拳等。
这些运动可以通过舒展肌肉、调整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痹症的症状。
五、饮食调理在日常饮食中,合理的调节也可以帮助痹症患者改善症状。
食物中的一些特定成分,如姜、大蒜、辣椒等具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可以适量地加入到饮食中。
同时,避免食用过重、过油腻的食物,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改善寒湿痹症的症状。
综上所述,痹症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
针对不同的症状和个体情况,可以结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25487e79b89680203d825cb.png)
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朱璐业余2008级(本科)中医学专业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摘要:痹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地域、气候、人体体质的特点,在东北地区此病发病率较高。
症状多表现为关节疼痛重着,遇冷加剧,得温痛减,伴见腰身重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等。
本文从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中药外治、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小针刀治疗、中药关节内注射)、内外兼治等综述中医中药治疗痹症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中药痹症综述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痹症的社会问题与卫生保健问题必将会变得愈加严重。
与此同时,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如何应对此问题变成了当务之急。
《素问·长刺节论》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张氏医通》曰:“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
其病因包括外感风寒湿邪,内伤肝肾不足、气血失和及跌仆损伤四个方面。
痹症是本虚标实,故治疗应内外兼顾、标本兼治,历代中医医家主要从虚、邪、瘀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1、内治法中药内治法治疗痹症具有整体调节作用,通过活血止痛、温通经络,祛寒除湿,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标本兼治。
据多数文献报道,临床以专方专药治疗为主,而按具体分型治疗的较少。
擅用专方治疗的医家有以下几位代表:李念虎【1】针对痹症肾虚血瘀的病机,自拟补肾活血方(熟附子、熟地黄、巴戟天、仙茅、丹参)水煎服。
惠礽华【2】从痰湿瘀论治,把符合膝关节痹症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湿注关节型或痰瘀交阻型的膝关节痹症用膝痹康(制南星12g,制川乌6g,薏苡仁10g,刺五加20g,丹参l0 g,地龙lOg)治疗。
2 外治法外治法是膝关节痹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主要有中药外治、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针刀疗法、关节内注射等,近年来外治经验颇丰。
2.1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遵循“通则不痛”原则,一般选用辛窜温热具有温通功效的药物,煎水熏洗患部或加工后热熨、敷贴于患处,使药力直达病所,以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病理渗出物吸收,消炎止痛。
名老中医治痹症经验
![名老中医治痹症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83df2e3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c.png)
l、寒 证谢海州:在总结前人治疗痹证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痹痛宁,治疗痹证,每获良效。
鹿角霜12克 制附子10克 桂枝l0克 细辛5克 羌独活各10克 防己15克 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 赤白芍各10克 生地30克 生苡仁30克 广地龙10克 蜈蚣3条 乌蛇肉l0克生甘草12克水煎服。
每半月为l疗程。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张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12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麻黄6克 生姜15克 白术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附子2枚(炮)上9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日3服。
--《金匮要略》卷上焦树德:关节肢体虽然也有酸、麻、沉、胀、肿、痛等症状,但最突出的特点是疼痛之处游走不定,有时在上肢,有时在下肢,或在肌肉,或在关节,各处窜走。
自拟治痹汤。
桂枝9~12克 制附片6~12克 白术9克 羌活9~10克 独活9~10克 威灵仙10~15克防风9克 千年健5~20克 寻骨风15~20克 当归9~10克 甘草5克--《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许叔微:椒附散,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
大附子l枚(18克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上每末6克,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水l盏半,生姜7片,同煎至7分,去椒入盐,通口空心服。
一亲患项筋痛,连及背肿不可转,服诸风药皆不效,予尝忆千金髓有肾气攻背项强一证,予处此方与之,两服顿爱,自尔与人皆有验。
--《普济本事方》卷二娄多峰:肩部痹证,又称“肩凝证”、“五十肩”等,是由风寒湿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病变,表现为肩部冷痛,酸胀麻木,活动受限。
临证积数十年经验,自拟肩凝汤,效果良好。
羌活18克 桂枝15克 生地21克 透骨草30克 鸡血藤30克 当归18克 丹参30克香附12充外伤瘀血痛者,加制乳没各9克;寒痛者,加制川草乌各9克;有热者,加忍冬藤、桑枝各60克;痉挛者,加蜈蚣3条、白芍30克;气虚者,加黄芪3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朱璐业余2008级(本科)中医学专业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摘要:痹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地域、气候、人体体质的特点,在东北地区此病发病率较高。
症状多表现为关节疼痛重着,遇冷加剧,得温痛减,伴见腰身重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等。
本文从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中药外治、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小针刀治疗、中药关节内注射)、内外兼治等综述中医中药治疗痹症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中药痹症综述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痹症的社会问题与卫生保健问题必将会变得愈加严重。
与此同时,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如何应对此问题变成了当务之急。
《素问·长刺节论》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张氏医通》曰:“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
其病因包括外感风寒湿邪,内伤肝肾不足、气血失和及跌仆损伤四个方面。
痹症是本虚标实,故治疗应内外兼顾、标本兼治,历代中医医家主要从虚、邪、瘀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1、内治法中药内治法治疗痹症具有整体调节作用,通过活血止痛、温通经络,祛寒除湿,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标本兼治。
据多数文献报道,临床以专方专药治疗为主,而按具体分型治疗的较少。
擅用专方治疗的医家有以下几位代表:李念虎【1】针对痹症肾虚血瘀的病机,自拟补肾活血方(熟附子、熟地黄、巴戟天、仙茅、丹参)水煎服。
惠礽华【2】从痰湿瘀论治,把符合膝关节痹症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湿注关节型或痰瘀交阻型的膝关节痹症用膝痹康(制南星12g,制川乌6g,薏苡仁10g,刺五加20g,丹参l0 g,地龙lOg)治疗。
2 外治法外治法是膝关节痹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主要有中药外治、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针刀疗法、关节内注射等,近年来外治经验颇丰。
2.1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遵循“通则不痛”原则,一般选用辛窜温热具有温通功效的药物,煎水熏洗患部或加工后热熨、敷贴于患处,使药力直达病所,以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病理渗出物吸收,消炎止痛。
姜洪洋等【3】用川鸟、草乌、牛膝、威灵仙、海桐皮、苏木、姜黄、乳香、没药、当归、红花各10g,伸筋草、透骨草各15g,白芷20g,装入布袋中,加水煎沸,先熏蒸后烫熨患膝,每次40—60min,每天2次,每剂药用2天,6剂为1个疗程,治疗痹症120例,结果痊愈42例,显效52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
钱来军【4】用当归、红花、牛膝、川乌、草乌、苏木、刘寄奴、伸筋草、透骨草、骨碎补、艾叶加适量陈醋,搅拌均匀,炒热装入纱布袋中备用。
用时放入蒸笼蒸热,热敷患膝周围,早晚各一次,每次敷30min,每剂药用2~3次,5剂为1个疗程。
治疗膝关节痹症68例,结果临床治愈36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1.2%。
2.2 针灸疗法针灸可舒筋通络,温经散寒,调气止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近年临床报道较多,各家方法迥异。
林凌峰等【5】取穴内膝眼、犊鼻、阳陵泉、阴陵泉,治疗组用直径为0.50mm,长度为60mm的电热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柄上接通电热针治疗仪,治疗30min;对照组以直径0.30mm,长度50mm 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
两组均采用隔日治疗1次,l0次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82.2%,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
葛鸿庆等【6】运用腹针治疗膝骨关节炎150例(172膝),取天地针(中脘、关元)、外陵、大横、滑肉门、下风湿点、气旁,左侧膝关节病变取穴以腹部左侧穴位为主,右侧关节病变多取腹部右侧腧穴。
手法操作:腹部进针时应避开血管,施术要轻、缓,针刺抵达预计深度时,采用腹针三步法,使针感向四周和远处扩散,留针30min,隔天针刺1次,4周为1个疗程。
结果治愈97例,好转65例,无效l0例,总有效率为94.18%。
2.3 推拿疗法中医学认为按摩推拿手法可疏通经络,松解粘连,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汪利合【7】采用法、拿捏法、揉法按摩膝关节周围、股四头肌、内外膝眼等部位,使关节周围组织放松后,用双手的拇、食、中指同时点压血海、梁丘、内侧膝窝、外侧膝窝、内膝眼、外膝眼六穴,然后施以旋转屈伸手法,隔日施术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膝关节痹症68例,痊愈19例,显效38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58%。
王原恺等【8】遵循“轻-重-轻”的原则,先放松患膝关节周围组织,然后以松髌法、提拿法、舒筋法、旋转屈伸法等,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膝关节痹症60例(84膝),经1~2个疗程治疗,有效率达96.43%。
2.4 小针刀治疗主要治疗机制是剥离粘连、疏通阻滞、流畅气血、刮除疤痕、松解肌肉、镇痉止痛。
杨旭辉等【9】在膝关节内外侧间隙、内侧副韧带止点处、胫骨前缘、髌骨上下缘等痛点,局部麻醉下将针刀刺入痛点,进行松解剥离,每周做1次,做1-3次,治疗痹症102例,结果达到优83例,良19例。
刘书鹏等【10】结合X光片找出压痛最明显的点,局部麻醉下沿肌肉神经纤维平行方向进针,让刀口线和骨刺竖轴垂直,在骨刺尖部作切开松解术和铲磨手法,并注射强的松龙注射液,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配合弹推髌骨手法治疗痹症85例,及VitB12结果痊愈54例,好转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
2.5 中药关节内注射随着现代药理学及制剂工艺的飞速发展,各种中药注射剂的相继问世,众多骨科医师及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中药注射剂而施行关节内注射治疗OA,并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后,有以下中药针剂获得较为众多医师的认可。
现代药理学中当归所含的阿卫魏酸能改善外周循环,且有一定抗氧化和消除自由基作用,此外当归还有镇痛、抗炎、抗缺氧等作用【11】。
3 内外兼治王爱民【21】以威龙独活汤(威灵仙、干地龙、独活、桑寄生、杜仲、当归、防风、秦艽、川芎、人参、茯苓、细辛、甘草)水煎内服,药渣加水复煎并加适量酒或醋熏洗患膝,治疗痹症89例,结果显效57例,有效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6%。
韩冬冬【12】应用筋骨痛消丸内服和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组)治疗膝骨关节炎6O例,与单作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对照组)治疗30例作临床比较。
结果治疗组治愈31例,显效22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7%;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 讨论《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
”《医极杂病》则更加详尽阐明:“如痹不已,在骨则重而不举,在筋则屈而不伸,在经络,不通则痛,则肿,屈伸不利。
”痹症塌渍方,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良效。
应用微波理疗,利用热效应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液、淋巴循环增强,血管和组织细胞通透性增高,改善局部营养,促进炎症产物的吸收,减少炎症渗出物,促进正常组织再生,从而缓解疼痛【13】;利用磁热效应,使病变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药物吸收,使药物可在组织内保持较高的浓度和较久时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
本外治法综合了热效应与中药药效的双重作用,通过药与热的协调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加快药物的局部吸收,提高药效,从而达到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化瘀、解痉消肿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药活血化瘀药物在改善机体血瘀状态方面疗效肯定,可改善骨内高压下静脉血和骨髓血血液流变学和骨内微循环及造血组织的病理状态,对骨内高压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14】。
由于痹症的病情及部位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依患者病情及体质等决定治疗方法。
目前倘无特别突出有效的方法,对痹症的治疗可作为今后骨科研究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1] 李念虎.补肾活血中药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6,18(10):11[2] 惠礽华,孟祥奇,姜宏.从痰湿瘀论治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7,19(2):12[3] 姜洪洋,薛剑冰,程云蜂.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20例报告[J].中医正骨,2004,16(7):50.[4] 钱来军.中药醋拌热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8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2):63.[5] 林凌峰,梁燕萍.电热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10):689.[6] 葛鸿庆,陈文治,余宇峰,等.腹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12):94.[7] 汪利舍.点穴加旋转屈伸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1):29.[8] 王原恺,孟宪宇,任树军,等.推拿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7):49.[9] 杨旭辉,徐东明,孙杰.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2例报告[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9):37.[10] 刘书鹏,刘华.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5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6,22(1):38.[11] 董兆胜.中药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450—451.[12] 韩冬冬.筋骨痛消丸为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7,19(2):25.[13] 武春雷.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6例的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05.[14] 覃惠.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63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