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脉针——祝英华道长发掘失传几千年的针道

合集下载

针道源流译文

针道源流译文

针道源流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针道源流译文,原名为Ling Shu,是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一,也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经书被誉为中医学的名著,历经千年,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对《针道源流译文》做一份详细的介绍。

《针道源流译文》是一本关于针灸学的经典著作,由汉朝医学家黄帝雍己撰写。

它共分为两卷,共计81篇,内容详尽,涉及了针灸学的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知识。

该书首先对针灸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然后深入探讨了针灸学的辨证和治疗方法,最后总结了一些疗效显著的治疗案例。

整部书通篇都充满了智慧和见解,堪称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精髓之一。

在《针道源流译文》的译本中,对原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翻译,使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译者还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词语进行了解释,便于读者理解。

译文还配有详细的注释和解说,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中所述的理论和实践要点。

读完《针道源流译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古代中医学家对针灸学的深刻理解和治疗经验。

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总结,创立了一整套完善的针灸学体系,为后人医学界所推崇。

《针道源流译文》一书百读不厌,关键要明确其中的精髓,并结合实际进行探讨,方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奥秘。

我们应该对《针道源流译文》这样一部医学经典充满敬畏之心,认真对待其中的每一个字句,体会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和理解这部经典,我们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彩之处,开拓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医学水平。

愿我们能够继续探索中医学的源头,传承古人的医道精神,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针道源流,又称“针灸”,是中医传统的重要疗法之一。

据传说,“神农尝百草”时,不小心将烈火烧伤了自己,于是就用一根荆棘刺在伤处,竟奇迹般地痛减轻了。

神农遂发明了针灸疗法,教给众门徒,成为后世中医的基本技术之一。

最早的关于针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黄帝内经》。

脉针探讨

脉针探讨

脉针探讨2015-10-04 邢洪起稷下鍼灸【简介】本文是玉生堂主邢洪起老师的讲座录音整理稿,由邢老师授权在本微信公众平台发布。

今天晚上很有幸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学习,之前没有什么准备,不是讲课,就是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今天咱们要交流的话题就是脉针,顾名思义,脉针就是脉和针结合在一起。

这个话题说起来挺大,可能一下子也说不完,就是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我不知道,大家平时用针用灸或推拿时以什么为依据,我只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灵枢经》里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在《素问》里面也说:“不曰针法,而曰针道,言针当顺气血往来之道”,又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其实古人给我们指出来一条路:扎针的时候,以辨证为基础,以舌脉症四诊合参为基础。

先别阴阳,就说一个病,你最少呢,先辨清虚实顺逆,然后才可以下针,这样下针,它就有补泻。

不知道虚实,无从谈及补泻;不知道经络顺逆,更无从谈起是顺是逆。

先简单地从脉说起,就说我对脉的理解,然后再说如何把脉与针相对应起来。

我们说脉,不是说成一个病,不是通过一个脉去摸他是什么病。

我们摸脉是在摸什么呢?摸的是病机,一个整体的病机,就是人的气血在人体内升降出入循环的一个病机。

借助《易经》的几个术语说一下脉理。

我们说这个脉,其实他是一个整体,是对一个患者整体综合的辨证分析,然后根据这个辨证分析去用针去用药。

从哪着手呢,无极,就说借助适用性原理,天地混濛,虚无生一气。

就是我们中医教科书里的整体观念,这整体观念以后就是太极,整体说的是一。

在这个整体过程当中分阴阳,就是两仪。

是说一气以后,清则升,浊则降。

脉,左脉和右脉,最关键的就是三才。

这个三才,不是说天人地整体结合的一个三才,这个三才,在脉里面是非常关键,因为它是一个依据,一个标准。

你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区分,分完后才能辨别是有病还是没病?是病在阳还是病在阴?所以三才非常重要。

掌握三才以后就是四象,即气血在人体内的升降出入。

《黄帝内经中的经脉穴位(图文)·灵枢·经脉第十》

《黄帝内经中的经脉穴位(图文)·灵枢·经脉第十》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 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 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 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 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 于寸口也。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 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 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 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 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 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 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 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 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 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 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 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 于寸口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 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 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 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 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 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 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 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 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 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中国第一大发明

中国第一大发明

中国第一大发明作者:董千里来源:《祝您健康》1993年第02期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里,国萃国宝极为丰富,过去很多人只知道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四大发明之前,中国还有一项更大的世界性发明。

中国的第一大发明——经络学说不久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经络研究组组长兼北京经络研究中心负责人祝总骧教授经过20年的潜心研究和科学验证之后,明确指出:在我国四大发明之前,就有了经络学说,此乃我国的第一大发明。

这是几千年的客观存在,并经过无数科学实验所验证。

年届古稀的祝老说,早在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劳动中发现,用石片之类的锐器刺激人体的某些穴位可以治病。

2500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家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经络系统,并创造出针灸经络学。

这是一项同四大发明同样辉煌、同样重要的第一大发明,是我国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说针灸经络学是中国的第一大发明,是因为它的历史最悠久,从砭石针时代起。

上溯有据可查者即有8000年之久,它对人类和生物界的影响最大、最深远。

什么是经络70年代初出现的针刺麻醉法,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兴趣。

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把针刺得气现象说清楚。

”“不要让中国的针灸针麻在中国开花而在外国结果。

”他要求中国科学界探明针灸针麻的原理。

从这以后,祝老即开始翻阅大量的中医文献,仔细研读文献对经络的翔实记载和具体描述,重新认识经络。

1973年,他从甘肃回到北京,安排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经络研究组工作,从此承担起经络学研究的重任。

经络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客观的测定方法,与神经、血液循环、内分泌等系统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日夜困扰着祝老。

他认为,要揭开经络之谜,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经络。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指出经脉的根本功能是运行气血,营养和控制全身脏腑和体表各器官。

《黄帝内经·经脉篇》说,经脉可以控制人体功能,具有“决死生,处百病”的作用。

道医千古一绝:迎随补泻针法的千年误解

道医千古一绝:迎随补泻针法的千年误解

道医千古一绝:迎随补泻针法的千年误解今天给大家讲讲武当祝氏道医的迎随补泻体系。

我们的理解与后世对迎随补泻的认识完全不一样。

传统的迎随补泻针法,是建立在经脉单向运行基础上的,以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比如传统认为足三阳从头走足,那么针刺时针尖朝向足部的方向为补,朝头部的方向为泻。

但是在祝华英道长丹道修炼胎息内证过程中,发现人体所有经脉本身都是升极而降,降极而升的,本身就具备正反双向升降运动.经脉的双向升降运动内经里称为经脉的“来去” , 也称为顺逆。

那么什么才是内经里真正的迎随补泻呢?这个我们先看看内经的原文:《灵枢•九针十二原》:“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这句话都以为是联系后面的迎随针法来讲的,其实不是,我们来看看原文:“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粗守关,关为关口,古代医家多解释为四肢关节,意为粗工只知道徒守四肢关节。

其实不然,古代道家有关窍一说,人体中的任何部位都有气机的聚集,部位的功能与经脉之气的运动有关系,故于练功过程中特别强调这些部位,对这些部位统称为关窍比如任督二脉上身后督脉有三关,身前有上中下三丹田。

道家修炼宝典《大成捷要》有详细介绍:(学习中医者也应当了解我们人身之中关键的关窍)“夫人身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是也。

尾闾在夹脊尽头之处,其关通内肾之窍,上行乃一条髓路,名曰漕溪,又曰黄河,此阳气上升之路。

18年珍藏之濒临失传的针灸绝学

18年珍藏之濒临失传的针灸绝学

18年珍藏之濒临失传的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2012-12-18 22:22:58)转载▼分类:奇人异术绝技标签:健康文自仁者爱人首先我在这里声明;这些是我从18年来通过走南闯北所收藏的,如有雷同不足为怪,文中的“我”是指针法挖掘者"盛建华"医师!网络那么大,电脑却又那么小,如你能看到也是缘了。

往后我也会揭密更多的民间秘法,至于疗效,信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之,否则权当消遣看之、笑之。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泄针法》。

《金针赋》及中医医科大学教材《针灸学》都有记载,如果全部照录篇幅太多。

其次按其记载方法操作,针下根本不可能产生针下热,针下冷的针下感应,故删去不赘述。

气至病所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神功而气先针行,”“中气穴针游于巷”。

就是描述“气至病所”针刺经络感传现象。

气至病所是金元时代针灸专家关汉卿首创下针十四法中的一种针法,由针芒、呼吸、捻转、提插等单式手法组成,对提高针刺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通过激发气至病所,可使经气“上下通接,快然失其所苦”。

(《针经指南》)。

气至病所实质是指针刺时的经络感传至病所的生理现象。

是针刺技术中最宝贵的针法之一。

烧山火,透天凉,气至病所针法是金元时代,明代针法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医学科研成果。

可惜,清帝道光废除针灸,三种针法从此失传。

2000年5期刊登《中国针灸》邱茂良教授针指与得气精要说:“烧山火,透天凉临床上难以看出临床作用”。

文章为邱教授指导他的四个弟子共同完成的论文论点。

由此我得出一个可靠的信息,南京中医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针灸系的中医医科大学,邱茂良教授执教五十年。

他不了解烧山火,透天凉绝世针法的奥妙。

他培养的若干针灸医师,一定会同他们的导师一样。

不懂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之至巧。

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是医学临床医疗实践,我十年之中针刺超过三万人次,按《针灸大成》和《针灸学》烧山火规范操作,针下从未出现一例针下热的针感。

实践证明《针灸大成》、《针灸学》记载的烧山火针法只是理论之言,实际操作针法已失传成绝学了。

著名道医祝华英,揭示人体“十二经脉”真相,却把秘术传给外国人

著名道医祝华英,揭示人体“十二经脉”真相,却把秘术传给外国人

著名道医祝华英,揭示人体“十二经脉”真相,却把秘术传给外国人祝华英是我国著名的道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道医的标志性继承人。

他发现了《黄帝内经》中所说“十二经脉”的运行规律,完善了中医经络学说,得到了中医界的高度认可,有力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但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道医,最后却将这种中医秘术传授给了一个外国人,引起巨大的争议。

1938年,祝华英出生在湖北省公安县,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

他从小体弱多病,在家人的鼓励下,发奋自学中医,并且在一个道士的指导下修习全真内丹功。

1983到武当山出家当道士,同时修习武当道医。

他常年研习《黄帝内经》,具有极高的造诣,特别是被《内经》中的十二经脉、经络和奇经八脉等知识所吸引,于是重点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学最关键和最基础的学说,也是道家修真体悟的核心之所在,被道家视为天机一直秘而不宣,一般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传承,外人一般无从得知。

但是,《内经》对此没有系统的论述,而以往的医书也有很多悖谬失当之处,鲜有比较准确和完善的阐释。

祝华英道长从小研习“十二经脉”,而且修持全真内丹功法,所以基础非常扎实,他在“胎息”的境界之中,发现了人体“十二经脉”玄妙的运行规律,揭示了千年以来失传的“十二经脉”的真相,同时,他隐秘的部分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和阐明。

他发现了十二经脉的运动是呈现左右对立的运行轨道的,这样的运动方式和太极阴阳往返旋转是一样的。

任督二脉是并联的,与足三阳经运行方向相反。

祝道长强调并倡导在脉诊时要特别重视人迎、脉口的切问。

他强调在运用方药、针灸、按摩等疗法时,一定要先掌握“十二经脉”的运行规律,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几十年的体证和临床实践,他把自己在“十二经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整理,并于1998年出版了《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一书,受到著名学者胡孚琛和名医邓铁涛、刘力红等人的高度评价,认为祝道长的研究填补了中医经络学的空白,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

流传千年却秘而不宣?亦是失传已久?人迎、寸口脉法探秘导言:在码这篇文章的时候,脑袋里一直有这么一句话:“假的传千里,真的没人理”,号称是80后注明作家韩寒的格言,不知读完此文,各位是不是也这么想。

今天本想接着讲讲上次那篇黄帝内经剩余四分之三的答案的,没看过此文的朋友请看如下链接:经典“黄帝内经”并不完整,只透露了最多四分之一的人体机密但是这个答案确实比较烧脑,估计也会编辑的比较痛苦,最近事情也比较多,一直拖着没下笔,而且也有不少朋友留言,其实是知道答案的,这里就先公布一下,答案在一本书里:祝华英道长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此书讲述的是祝道长在进入道家内丹、胎息功态时内观到人体经络运行的奥秘,并根据祝道长行医几十年经验,结合内经所着的一本经验之书,其中道理笔者深以为然,并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实践中。

非常建议各位都花点时间来读一读此书,笔者非常可惜此书在中医界似乎并没有引起轰动,这大概也足以说明本文开头的部分了吧,笔者能力有限,以后也会把自己的实践和领悟,逐渐融汇在今后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

也就是在这本书中,对人迎、寸口的古脉法做了了解,其实此脉法在内经中早有描述,配合灵枢的大篇幅针刺讲解,实在应该是针刺之前的必备程序。

以下是人迎脉位置:以下是常见的寸口脉位置:笔者以前介绍过如何切脉的,其实就是切的寸口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此文,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仰望岐黄”在关键索引里查阅此文:全文 - 10分钟教会你把脉 - 贫号是如何自学脉诊的笔者不禁惊诧,为何如此简单明了之古脉法没有流传下来,别说人迎脉了,现在很多面诊的中医甚至连寸口脉都不把了,同样的病症有不同的病机,这是必须要依靠比如舌诊、脉诊来辅佐诊断的,笔者甚至认为,上工可以仅凭脉法、刺法,就可初步调定阴阳平衡,小病自去也。

废话少说,下面来介绍下人迎、寸口脉法。

该诊法最早出自《灵枢·终始》:“持其脉口(即寸口脉)人迎(即人迎脉),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现代“歧伯”—祝华英

现代“歧伯”—祝华英

现代“歧伯”—祝华英对中医名著《黄帝内经》敢于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的直言学者真是不多见,而敢对黄帝内经理论说“不”的真知灼见者就更是凤毛麟角,而祝华英道长能够力排众议,敢于向《黄帝内经》叫板的道人,段章仅见于此。

---段章按现代“歧伯”—祝华英X祝华英道长谈经络祝华英弟子——董久迪编辑《黄帝内经·灵枢》的精髓是“十二经脉”理论,是中医学说的基础理论之一,但是,历代各类版本《灵枢》经对十二经脉的论述,因为各种原因,少有完整者。

又由于这一理论的创立和认识都是基于“体悟”的这种特殊性,故几千年以来,“十二经脉”的真正机理,几为“秘密”,鲜有依书而得者。

祝华英在一次炼功达到“胎息”的境界时,居然“内视”到人体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运行:与传统的理解完全相反!每条经络的经气运动,不是向一个方向流动的,而是正反双向、左右对立地运动的。

也就是说十二经脉的运行不是“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而是每一组阴阳经脉分别如同一个小太极图,左手三组,右手三组,左足三组,右足三组,共计十二组小太极图,毎一组小太极图都是以相反相成,正负进退方式无休止地运行着。

阳经中的阳气进入阴经隧道,将阴经之阴气“托”入体内,随后阴经中的阴气进入阳经隧道又把阳经的阳气“托”入体内往复不已。

每一对阴经与阳经都是互根互用的。

阴弱则阳不达,阳弱则阴不达。

身体的左侧和右侧的经气运动也是以相反相成,正负进退方式运行的,也是如同太极图的运动,这意味着身体左右,甚至脏腑左右侧的经气都是互相牵引,互相制约,互根互用的。

这一发现,揭示了阴经与阳经在运动中呈现的“互根,互用,互补,互动”的真谛,它就是生命过程中的“阴阳互根,互用”的基础,是中医“阳中生阴,阴中求阳”的诊治方针的更深层的理论根据。

而内径所言:“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句话,仅仅道出了一次呼吸之四分之一时间内,经络的运行过程;另四分之三次呼吸时间内,经络的运行过程,则被无名氏有意的删节了!它同时揭示了:阴阳十二经的经气往复运行是一种“振荡”运动。

十二经脉运行规律揭秘--武当山著名道医祝华英

十二经脉运行规律揭秘--武当山著名道医祝华英

十二经脉运行规律揭秘--武当山著名道医祝华英十二经脉运行规律揭秘【编者按】祝华英,武当山道教协会道医,道号达智子。

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北闸乡的一个农民家庭。

祝道长幼时多病,成人后发奋自学中医。

他在学习和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过程中,被十二经脉、经筋、经络、奇经八脉等错综复杂的经脉路线和分支路线引入了茫茫之境。

为了探索和求征“十二经脉”的玄机奥秘,祝道长于六十年代开始修身炼性,参悟人生长寿之法,逐步将祖国医学与仙学相贯通,终于在“胎息”境界中证悟出“十二经脉”玄妙的运动规律,揭示了数千年来所失传的“十二经脉”真谛;并将古圣人所隐秘的部分详尽剖析阐明,以成全璧。

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黄帝内经》被中国古代高士和民间方士视为医学的大经大法,它阐明的尊生疗疾之理,特别是对“十二经脉”的论述,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学术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直被后世奉为圭臬,迄今仍有效地指导着治病和养生。

然而,由于古人的保守思想,在论述“十二经脉”时,却隐瞒了四分之三的内容。

祝华英道长以他博大的胸怀,将其三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必将有助祖国传统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一、春秋时代的“十二经脉”运行之谜至今未解祖国医学中的“十二经脉”理论,出自《素问》、《灵枢》。

由于人体五脏六腑的“十二经脉”各有两条经脉,一道在左侧,一道在右侧,而《灵枢经》对“十二经脉”的论述仅只一个侧面而已。

贫道认为,若研究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机理,必须将《灵枢经》中有关“十二经脉”的一切论述综合起来研究,才能悟出“十二经脉”的真谛。

如果仅凭《灵枢经》中某一章节对“十二经脉”之片面的论述来分析,即会形成种种不可理解的矛盾。

例如经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数千年以来中医界人士都遵循这一教条传承至今。

如果手足的“十二经脉”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规律循行,即形成如下的自我矛盾。

(一)井荥俞经合的出入矛盾《灵枢·本输篇》曰:“手太阴肺经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俞,行于经渠为经,入于足泽为合。

武当著名道医祝华英道长《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武当著名道医祝华英道长《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武当著名道医祝华英道长《黄帝内经⼗⼆经脉揭秘与应⽤》祝华英道长,名誉海内外的武当著名道医。

图:⼀代医圣武当著名道医祝华英道长,武当⼭⽞缘易医养⽣堂特聘⾼级养⽣导师近年来从全国甚⾄全世界来拜访祝道长学习经脉学说的⼈⽇益增多,祝道长虽然⼴为收徒尽⼼传授,但毕竟年事已⾼精⼒有限不能⼀⼀教导,应众多弟⼦与中医爱好者请求,决定统⼀办班,携门下得意弟⼦为⼴⼤中医⽣以及中医学习爱好者授业解惑,除了详细阐述教导《黄帝内经⼗⼆经脉揭秘·应⽤》⼀书中的经脉理论外,还将毫⽆保留的传授近年来关于⼗⼆经脉更深层次的诸多研究以及应⽤成果,⽤⼗⼆经脉的精髓道理全⾯指导诊脉断症、⽤药开⽅、针灸按摩、修炼养⽣等,以期提升⼴⼤中医界基层以及经络爱好者的医疗以及养⽣⽔平,重现中医主导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黄⾦时代。

祝华英道长⼗⼆经脉理论虽然简洁明了,但奥义⽞妙,⼀旦⼊门就可以直接指导医者进⾏各种病患者的诊断以及确定对症的治疗⽅案,是指导中医临床必备的核⼼理论。

学员只需要具备中医的基础知识即可系统学习,通过学习可以短时间掌握⼗⼆经脉奥妙,从⽽在临床中发挥极佳的疗效。

图:祝道长⼀⽣的⼼⾎著有《黄帝内经⼗⼆经脉揭秘与应⽤》图:武当⾼道养⽣⼤师祝华英道长《黄帝内经⼗⼆经脉揭秘应⽤》学习班本次培训主题----武当⾼道祝华英《黄帝内经⼗⼆经脉揭秘应⽤》第六期学习班《黄帝内经⼗⼆经脉揭秘应⽤》第六期学习班报名截⽌时间2014年12⽉19⽇学费:4200元(不包⾷宿),同样课程以后复读回炉可以免费2次。

凡在校学⽣凭在校学⽣证可以享受优惠学费为3600元;另外尊祝道长嘱咐凡是家境贫寒⼜想学习的学费可以适当优惠。

报名⽅式:从现在开始接受报名。

先交600元预约报名,其余费⽤可以来学习时缴清。

(学员报名可打款600元为订⾦,剩余款项报到时补齐。

如果此班过期,请咨询我们其他时间的课程)学习时间:12⽉20号到24号⼀共为五天,上午三堂课,下午四堂课,晚上实习临床脉法。

武当祝华英揭秘十二经脉运行玄秘图(下)

武当祝华英揭秘十二经脉运行玄秘图(下)

武当祝华英揭秘十二经脉运行玄秘图(下)
编者按: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人体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人体内的经脉运行,唯有修炼者内证才能看到。

这反映出经脉学说真实的运行情况是通过内证观察的。

著名道医祝华英道长通过道家丹道静坐修炼内证反观到十二经脉运行奥秘,进而为我们揭秘十二经脉的运行机理。

祝华英道长揭秘十二经脉运行机理之三:阴阳表里经脉运行正反对立。

见下图:
当左侧脾胃经脉正运脾升胃降时,同时右侧脾胃经脉负运脾降胃升;当左侧脾胃经脉负运脾降胃升时,右侧脾胃经脉正运脾升胃降。

其它所有阴阳表里经脉的运行都是如此。

表里升降对立,左右对立。

表里经脉的对立升降失调是临床大多数疾病的主要病因,表里经脉经气以太极对立升降为原则,阴升则阳降,阳升则阴降,互为表里的脏腑经脉在同步对立升降中保持阴阳平衡。

一旦表里经脉的升降失调,则产生阴阳偏盛偏衰。

其诊脉原理遵从《黄帝内经灵枢经》中的人迎脉口阴阳双诊脉法,能准确的诊断出十二经脉六阴六阳的表里经气的盛衰,而治疗上也当采取这种经脉双向对立的运行原则,才是符合中医真正的太极阴阳对立互生之道。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灵枢·针解》出自《黄帝内经》。

是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针解》原文作者:佚名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入者,难着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刷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

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

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

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

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者,言知所取之处也。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篇第十(译文)来源:道教之音整理作者:佚名时间:2012-03-31 繁體中文版【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

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

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

因该篇记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

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

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武当山道医:祝华英作者简介祝华英,武当山道教协会道医,道号达智子。

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北闸乡的一个农民家庭。

祝道长幼时多病,成人后发奋自学中医。

他在学习和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过程中,被十二经脉、经筋、经络、奇经八脉等错综复杂的经脉路线和分支路线引入了茫茫之境。

为了探索和求征“十二经脉”的玄机奥秘,祝道长于六十年代开始修身炼性,参悟人生长寿之法,逐步将祖国医学与仙学相贯通,终于在“胎息”境界中证悟出“十二经脉”玄妙的运动规律,揭示了数千年来所失传的“十二经脉”真谛;并将古圣人所隐秘的部分详尽剖析阐明,以成全璧。

祝华英道长今年六十八岁。

他因家庭出身原因只读过小学。

后因族人多为疾病所苦发心自学中医,四十多年来行医从来分文不取。

祝道长在武当山出家已二十多年,他修炼数十年经脉早已打通,按照他的十二经脉理论诊治效果极好,除了本地山民,很多人从外地、外省甚至国外来找他看病。

我常说您要是想发财早就有上千万了。

这是祝道长的新书。

祝道长前些年出版他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是买书号出的。

花了上万。

印了五千册书,不知道怎么销售,大半从北京拖到了武当山自己卖。

有外地朋友邮购祝道长还要跑到山下邮寄,邮寄费也经常没有规矩,他寄一本亏一本。

老人家长期居住在深山,社会关系不多,他出书实在困难。

这本新写的小册子是自费印刷的,有的是朋友出资助印的。

祝道长花了一两万还被人坑了。

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学说最丰富、最关键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灵枢》的核心所在。

由于对其认识须以修真体悟为基础,而经脉之无形部分运行的实相历来被道家视为天机秘而不宣,因而古今医书之论述或悖谬失当,或语焉不详,世谓道人即指有奇方异术之人,也即先秦的神仙家。

湖北省武当山道教协会道医祝通愚,就是一位有奇方异术之人。

在其所作《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修身炼性方语真谛里言道,他于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经多年修炼终于悟出了十二经脉运行的真相玄机。

一部针经绝学被忽略却被韩国人拿去。。。

一部针经绝学被忽略却被韩国人拿去。。。

一部针经绝学被忽略却被韩国人拿去。

许多人学黄帝内经,大多数是说的是黄帝内经~素问。

而另外一部分,灵枢经却被大多数的我们所忽略了!这部灵枢经也就是传说中的灵枢经。

众人所知的黄帝内经主要是《素问》部分,如果说素问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讲的是天道、人道,疾病的来源以及如何养生。

那么《灵枢》经其讲的更多的是具体的人和人体结构功能,尤其是以人体具体的经络穴位、气血为基础的功能系统。

灵枢经详细记载了大量的疾病染身后的具体病症及具体的治疗方法,特别是以针刺治病的秘诀。

如果能学透这本经典,必定能大大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但是,但是《灵枢》曾经在国内,本来已经遗失,北宋的时候高丽国献过来的。

中医经典被传到古朝鲜当成宝贝,最后还献给回来,重新刊印才得以流传至今,真是打自己嘴巴。

现在在朝鲜韩国还可以看到古中国遗风,人家说针灸、中医是他们的也不无理由。

起码中医以及传统文化在韩国得以流传、发扬,并且被当成宝贝珍藏着。

《素问》和《灵枢经》是为古往今来一切中医学子必读之圣典。

灵枢经被称做针经,从古至今,针灸都不是中医的主流,所以灵枢经相对于素问来说根本得不到重视。

历代以来《素问》有许多的注家,也被大多数中医大家推荐,几乎黄帝内经·素问就是黄帝内经的代称了。

无数中医大家都因此而成才,只是这本经典被传得太难了,以至于初学者望而生畏。

只是临床遇到瓶颈了才又不得不回国头来看这本书。

《灵枢经》相对于《素问》,历代注解更少,千百年来,全注灵枢者,不过五人而已(杨上善、马莳、张景岳、张志聪、丹波元简)。

可以参考的书也不多,如果是自己瞎学就更难了。

其实如果慢慢去啃,并不是很难,边学边归纳。

二羊今天分享灵枢经第一篇的要点,也是整本书的精华提要分享给大家。

也是整个中医针灸的概论和要点。

开篇九针十二原篇开篇读黄帝内经·灵枢经就是这篇九针十二原。

一般一本书会把最重要的篇章排在前面,可见这第一篇文章在整本书的地位。

不错,也正因为开篇这篇文章也定下了灵枢经的调子,原来叫《九卷》,因这篇文章后世也把灵枢经称为《针经》。

武当84岁道医祝华英,拥有一身千年绝学,竟传给了外国人

武当84岁道医祝华英,拥有一身千年绝学,竟传给了外国人

武当84岁道医祝华英,拥有一身千年绝学,竟传给了外国人“大娘,生出来了生出来了,是个小子。

”1938年湖北省公安县的一户农家大院内,一声啼哭划破了沉寂已久的天空,看着襁褓中熟睡的婴儿,夫妻二人喜上眉梢。

在得知祝家诞下一子后,邻居们也纷纷前来祝贺,并打听:“祝老哥,准备给孩子起个什么名?”看着梦呓中的婴儿,祝老哥笑呵呵地回答:“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就叫'华英’,'华’是中华的华,'英’是英雄的英,我没什么文化,这个名字听的舒坦。

”祝华英众人纷纷称赞,祝老哥也笑得合不拢嘴,但这时大家都没想过,这样一个农家小子,竟然会成为一名道医,而且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道医的继承人!但这位大名鼎鼎的道医,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因为他一身的绝学,竟然传给了外国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潜心问道春去冬来,祝华英长大成人,因为家境贫寒,他只读过小学便辍学了,之后他便帮助家里务农,闲时就打工补贴家用。

后来,祝华英发现家族中的很多人都因疾病而痛苦不堪,一方面是因为没钱看医生、吃药,另一方面许多病看了医生后也不见好。

为了帮助族人摆脱病痛的折磨,祝华英开始自学中医,虽然仅有小学文凭,但凭借自身的刻苦钻研他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他帮助很多族人恢复健康,免受疾病侵扰,甚至许多外乡人也专程找他看病,渐渐地他在当地积累了不小的名气。

在学医的道路上,一部医学著作将祝华英引入了经络的微观宇宙,它便是《黄帝内经》。

祝华英在研习《黄帝内经》的过程中,被其中浩渺的医学病理所折服,痴迷于十二经脉、奇筋八脉等错综复杂的经脉线路无法自拔。

六十年代时,祝华英将所学所感付诸己身开始修身练性,按子午卯酉四时静坐探索经脉与病理间的联系,并获得了非比寻常的感受。

1983年,45岁的祝华英选择在武当山归隐成为一名道医,自此不问世事潜心钻研《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达到了道家吐纳法的最高境界——胎息,借助这一境界祝华英对十二经脉的运行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第七(原文)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第七(原文)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第七(原文)《黄帝内经》灵枢● 官针篇第七(原文)凡刺之要,官针最妙。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失针之宜。

大者泻,小者不移。

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

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

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

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

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

病在中者,取以长针。

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

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针之也。

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

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七曰输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灵枢·官针》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官针》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官针》原文|译文|要点《灵枢·官针》出自《黄帝内经》。

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介绍了适应邪气深浅程度的三刺法和适应五脏病症的五刺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官针》原文作者:佚名凡刺之要,官针最妙。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失针之宜。

大者泻,小者不移。

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

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

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

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

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

病在中者,取以长针。

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

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针之也。

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

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2月到我处治疗,四次后,胃痛已好,头痛减轻,口渴盗汗,腰腿痛等均大有好转。由此,自己下决心学习中医,已能够自己察脉,调理经络,正在试着为家人治病
按:相信有经验的中医师都感觉到回归内经才是真正的王道正法。当很多顽疾无路可寻,回顾内经往往能发现最好的指导。上古圣人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在今天能被有缘人发掘出来,实在是天下中医的幸运。为了让更多的人,回归内经;为了让更多的患者体验神奇,本帖欢迎转载。
他在国内许多大医院治疗,未能确诊,309医院院长认为是“颈椎病所致”。在泰国,马来西亚按摩,北京“廊坊老太太”按摩,名中医针灸,症状最多缓解两小时。
2007年2月4日到我处医治,第一次调理后,感觉腰腿松软,头晕减轻,左侧头痛已缓解,夜里出汗,口干都减轻。每隔4日治疗一次,三次后,已可直立坐姿2小时,左眼黑圈已淡化为“下睑肿”,醒后能马上起床。现仍在治疗中。
后又到武当山拜祝华英道长为师,实践祝华英的新经络理论10余年,治愈了数百名疑难杂症。经络调节与普通按摩不同,它主要是根据人的脉象,选择具体病经,调节其平衡,再察脉,再调节,能简便快捷,准确地调节脏腑、阴阳、气血,进而医治“一连串的”病症。
经络,是人体中一个看不见的,无形的,然而却是最高级的系统,西方医学所研究的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等,这些有形的系统,都是在经络,这个无形的系统的控制之下的,中医认为。 “无形”可以控制“有形”,可以调节“有形”。武当山的祝华英道长,提出了经络运行的新理论,挖掘出了《黄帝内经》中被人隐藏了两千多年的瑰宝。董久迪先生作为祝华英道长的弟子,致力于将这项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成果推广到中医经络界。
以前说,脏腑若能语医师面如土。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在。
有一位老师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脉诊修正,使我们的治疗有了明灯
这位老师就是董久迪。
这种诊脉方式并不神秘,不过就是灵枢经上的内容。
灵枢经我看了不止一遍,但是这种诊脉方式的具体内容却不得门径。
有人说不过是阴阳脉诊,
不过是人迎寸口对比,
用全息来解释中医是无知,用巫术来解释中医是可恶。
中医更不是周易,如果周易可以涵盖医理,内经即可烧掉。
当你的治疗出现转机时,你是否知道因何有效?
当病人在你的精心治疗下病入膏肓,你是否明白个中缘由?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诊脉可以告诉你一切。
古人并没有说谎,更没有夸大现实。
一切从脉象上找可以获得你想要的任何信息,
不过是一盛二盛三盛。
这些我N年以前就会。
但是董老师的办法却让我感受到灵枢经上的内容远不止如此。
一个尺脉沉微的病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用手指按压了不到五分钟,几乎是变成正常的。
一个浑身是病的病人,在没有动针的时候头脑已经清醒了很多。
他就是董久迪。
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
一位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医的人。
早九点治疗,察舌脉后开始调理经络,第一次调理后血压降至150/106mmlg,心中觉“宽敞”,半小时后血压又回升,遂进行第二次调理,每半小时一次,共三次,血压降至140/95mmlg,心脏间歇全无,中午12点陪我外出吃饭,觉腰腿轻松,后背也不发冷了。
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共调理七次,症状大为好转,退休后又找了新的工作,并且学习祝华英的新经络理论,学会了自己察脉调节经络,“自我感觉换了一个人”。

王某,女,38岁,曾于2001年月经间期出血,由漏到崩,晕倒于厕。六年来气短,汗出,从地铁站走楼梯上到地面需要歇两次。眠差,梦频,头痛,胃寒,月经后期,色淡。经四次经络调理,并服中药,肩背已不痛,腿有力,春节陪老人,从长椿街走到故宫,来回近10里。从前是不可想想的。头痛,眠差,月经也有好转。

袁某,男,41岁。曾因抗震救灾和参加中越反击战,身受寒湿侵袭,腰腿疼痛,颈项如板(左侧严重)。平时不能直坐,需躺着工作,否则头晕。将“笔记本电脑”置于高凳上仰视操作。本人是搞音响工作的,患病后却不能接触音乐,“听音头炸”。左眼圈长年呈青紫色,夜里身体右侧汗出,左侧不出汗,左侧头疼,早晨醒后不敢起床,须睁眼躺20分钟,慢起床才能不头晕。夜里口渴,枕边不离水杯,曾在加拿大开车时发病,险些造成交通事故,送医院判为“美尼尔综合症”。
附:董久迪先生运用祝华英先生的新经络理论指导治疗的病例 董久迪自述
本贴转载自: 13 分钟前 上传下载附件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7 KB)
论坛: 13 分钟前 上传下载附件 (4.02 KB)
具体病例摘要:

本人母亲(范蓁),现年82岁,离休教师。
2002年患脑血栓,左侧半身不遂。运用祝华英先生的新经络理论,每星期按摩一次并自开中药汤/丸剂,使我母的病情大有好转。左侧肢体水肿消失,夜汗淋漓(须更换衣服两次)已好,左手指挛缩不能持物已复,左臂已可自主抬高过肩,左腿走路已不“画圈”,能用患腿上楼梯,大便稀软已复常,生活已能自理。
一位把内经读烂的人。
一位坚定的中医传承者。
希望有志于学习的朋友加入我们的行列,共同把灵枢经的诊脉奥秘传承下去。
董久迪,男,58岁,汉族,北京人。
董久迪先生岳父刘仲琦是六代祖传中医,从医60余年,是北京宣武中医院离休专家,享受国家津贴。董久迪先生是刘仲琦老中医的亲传弟子,20多年来,一直随同刘老中医临床治病精研中医学术。
让我们一起回归内经灵枢脉针的时代!
/bbs/
《黄帝内经》古典脉诊指导针灸——王道正法的复原
为了中医针灸的未来,为了国医的复兴和传承,恢复《灵枢经》古典脉诊针法,走出千年来盲人针灸的误区,每个中医人都应该尽一份力,请转载我的空间日志——《黄帝内经》古典脉诊指导针灸——王道正法的复原 ——让我们一起回归内经灵枢脉针的时代! 我的日志链接: /1668440071/blog/1315328902
《黄帝内经》古典脉诊指导针灸——王道正法的复原 [复制链接]
/bbs/
《黄帝内经》古典脉诊指导针灸——王道正法的复原
灵枢脉针——失传几千年的针道
————从甲乙经开始,针灸走上歧途,开始盲人射箭——内经的内证经络运行和脉诊指导用针成为传说。中医,走过数千年,坎坎坷坷。

张某,男27岁,为某广告公司摄影师。四年来,晨起胃痛,夜汗,口渴,腰前后左右弯曲不力,右胯行走有“响声”。
北京友谊医院X光片示,“未见异常”又在北京广安门中医研究院治疗,言:“骶椎腰化”,“等动不了时,可来手术”。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就诊,按摩后反而卧床一个月。

我曾于2007年2月3日医治一人,男,49岁,某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多年颈椎病。
他2月3日早晨突然发病,症状凶猛,起床时眩晕摔倒,随即呕恶大吐。趴在床上不动,仍止不住呕恶,虽请内科医生和两位常伴的按摩师医治无效。
当日晚九点,经人介绍请我到他家。见病者体不弱,但面色土灰,趴在自备的按摩床上,无力答问。诊脉,无法看舌,知其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患者此时又觉恶心,扶入厕中,大声干呕,震动全楼。家人疑为脑血管病,我与内科刘医生陪伴病人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拍CT 脑片,经医生诊断,非脑病,为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眩晕呕吐。此时患者趴于急诊室轮床上,我当即开始调理经络,20分钟后,病人感觉腹中肠鸣,头部渐清醒,且心中也感不“上冲”了。此时交费取药已完,回至家中。又调理了1小时。病人四脉趋平,吃下一碗疙瘩汤,从饭厅走入客厅向我道谢。
据闻,此人第二天就前往机场登机,去非洲开会了。
(我的方法未必不及于专业医生。能见奇效,主要是应用了祝华英先生的新经络学理论。)

病人李某,男,现年58岁,早年奋力工作,曾长时间浸于冷水中,腰部遭大寒大湿,现患腰腿痛,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185/110mmlg,中度萎缩性胃炎,心梗后遗症,严重间歇(10次缺1次)。常年服药,多次住院,后求于我。当时腰不能弯,双腿如铅,心跳间歇1/10次,药后血压165/128mmlg,胸中觉闷,夜不能眠。
中医,一个伟大的学科。
因为他的临床效果,所以存在了几千年。
但是近半个世纪,中医却不断萎缩,不断没落,虽然有点星星之火,但是远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虚假的繁荣掩盖了可悲的事实,其实中医正在走向死亡。
并不是你拿起了针就是一个针灸大夫,也不是你开一个中药处方就会成为中医。
中医不是全息,更不是巫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