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天气和气候》教学反思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提高对气象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2. 主要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风力等)3. 天气变化的观察与记录4. 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5. 实例分析: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气象现象,增强学生对气象知识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天气变化的观察与感悟。
4.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象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
2. 讲授: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讲解主要气象要素。
3. 实践: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4. 讨论:分组讨论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分享实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天气与气候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观点阐述。
3. 天气观察记录:评价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观察与记录能力。
4. 案例分析:考查学生对气候影响生产、生活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气象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4. 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户外气象观测,提高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气象知识多媒体课件:展示气象现象、案例分析等。
2. 气象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标等。
3. 气象资料:如气象报表、气象图等。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气候观测站等。
八、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象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
初中地理《“气候”和“天气”的转换》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气候”和“天气”的转换》教学反思背景气候”和“天气”的转换》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气候与天气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地理环境中的表现和影响。
本次反思将针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学设计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包括讲解、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和多媒体展示等。
通过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以及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实施过程教师在引入课程时进行了前置知识的复和概念解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气候和天气的基本理解。
随后,教师通过多个实地案例和图像展示,展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天气变化,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候与天气之间的联系。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兴趣,组织了不同层次的讨论活动。
学生互相交流观点和提出问题,促进了他们对气候和天气的深入思考。
实地考察是本次教学的亮点之一。
教师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气象观测站,让学生亲身体验气象观测工作,并与专业人员交流。
这使学生对气候和天气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具体,并增强了他们研究的实践意义。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气候和天气的理解有了明显提高。
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教学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时间有限,影响了他们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2.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兴趣不高和参与度不够的问题。
可能是因为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难度,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3.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连接仍然不够顺畅。
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环节和案例分析,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改进措施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并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
2.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环节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提高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3.设计更多与实际案例相关的研究任务,如气象数据分析和预测,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天气与气候》,学生应能够: 1. 知道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 了解天气变化及其形成的原因; 3. 掌握不同气象要素的测量方法; 4. 掌握中国气候区划及其特点。
2.教学重点掌握天气变化及其形成的原因。
3.教学难点理解中国气候区划及其特点。
4.教学内容及安排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1课时课程导入及教学目标介绍板书、讲解2-3课时气候与天气的区别课堂讲解、讨论4-5课时天气变化及其形成的原因课堂讲解、实验6-7课时不同气象要素的测量方法借助仪器实验8-9课时中国气候区划及其特点课堂讲解、讨论10课时总结与评价课堂讲解、小结,设计测验二、教学反思1.教学准备在准备本节课教学时,我对教学材料进行了充分的阅读。
然后,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工具,如地图、实验仪器等。
此外,我还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板书、讲解、讨论、实验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教学实施在教学实施方面,我采用了课堂讲解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思路,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多数理解得很好,也参与了课堂互动讨论。
在实验环节,我采取了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天气与气候的巨大影响。
3.教学反思在教学实施中,我发现学生对气象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也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
因此在课堂中加强了:•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利用多媒体、实验等直观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
但还会承认,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我在考试前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总结,还有部分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考察培养兴趣和加深对天气与气候基础知识的掌握。
倡导学生发扬自我,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并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总结通过对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了解更加深入,各项气象要素的测定方法和气候类型也有了基本的掌握。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并能简单描述影响天气的自然因素。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能力。
此外,还需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变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及其实时性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了解影响天气的自然因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教室,准备相关地理教材、地图、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同时,需提前收集近期的天气预报信息,以及天气变化对学生日常生活影响的案例,以便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和讨论。
此外,还需准备简单的气象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等,供学生实际操作使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阶段首先,老师应创设一个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天气的短视频,或与学生讨论最近的天气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老师可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知识讲解阶段1. 天气与气候概念讲解老师需详细解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使学生理解两者的不同。
如天气是短时间的,而气候是长期的;天气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气候则受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
2. 天气要素介绍讲解天气的构成要素,如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水等。
可以通过图表或动画等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要素。
3. 气候类型及特点介绍全球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可以通过地图或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
三、实践操作阶段1. 天气观察与记录指导学生进行天气观察与记录。
可以让学生每天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并绘制简单的天气图。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
本节教材与下一节“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上承天气,下启气候。
以新闻中出现的有关天气字眼导入,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投入本节学习的热情:“气温的观测与描述”,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从温度计的阅读,到日平均气温的计算,使知识点连贯起来。
通过学生对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计算的推断,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气温的日变化”部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对气温变化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质疑、释疑的过程让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根据曲线图总结出某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因而用几幅气温变化图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读图、分析的形式进行,并结合多媒体的优势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和结论,培养他们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根据相关资料数据绘制气温曲线”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闪光点,针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题目,非常生疏,所以设计了以下环节: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上的文字熟悉绘制图的过程一学生动笔绘制一让学生纠错(学生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绘制图)——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教学生绘制图—教师强调绘图注意点一—学生修改。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基本都掌握了绘制气温变化图的方法。
最后通过对《种太阳》一这首既能体现出气温的时间差异,又能体现出空间的差异的童谣—一的思考,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同时,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总之,在这一节课根据人学习知识的先后顺序,采用读图→识图→画图的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理解掌握,并对学生画图进行了现场修改点评。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把同学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同学思索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同学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分,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留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分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天气是七班级同学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同学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控将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争论培育分析和比较的技能,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育运用知识的技能,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分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约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着重培育同学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1、调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育比较、分析、概括技能。
并通过同学播报天气预报,让同学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让同学发觉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同学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受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爱好,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立场。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测),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立场。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同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分“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1、区分“天气”与“气候”。
2、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过程一、天气与气候老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同学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同学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开头以提问学生“你能说出今天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吗?”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自然分材教学模式中的自学与互帮环节,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找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尝试归纳天气与气候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难点内容通过讲解、练习再解析的过程,突破难点内容。
练习题目和“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本节课的最后还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材料及让学生探讨如何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空气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于这节公开课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导入用两分钟,然后用三十七分钟的时间通过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环节学习三个知识点:①天气与气候(概念与特征)②天气预报与常用的天气符号③大气环境监测。
最后用一分钟的时间对这节课进行总结。
但课后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与最初的教学设计并不完全一致。
细细一想,我觉得主要是这样的原因,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或者对教学实践反思得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准备得不充分,因而也就难以使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相一致。
因此在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外,还要备我们这边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优化教和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1、区别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主要是根据它们的特征。
天气是一种短时间且多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一种长时间且稳定的多年大气平均状况。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1、能抓住重点和难点,比如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比如对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的学习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2、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幻灯片的图片选择能体现教学要求,动画的制造也游刃有余,并且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知识点衔接自然,过渡紧凑,对学生理解整个知识点有帮助。
但是存在不足的地方很多,如1、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这次讲课好像很多是沿用了我平时讲课的方式,这个需要改正吧,所以,以后的课,要多以新课改的要求出发,多想想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要多想点‘花头’。
没有充分的准备的另外一个方面是试上,周四下午课件框架刚出来就去试上,上完发现有问题,容量太多,上到一半就已经下课,本想考虑只上一部分内容,再做课件的话时间已经来不急了,只能删掉一部分内容,也导致后来上课的时候,老担心时间来不急,上课说话的速度就变的很快,因为老教师告诉我,一堂课最基本的是要保证教学完整性。
2、对学生的评估,上课及时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的设计是按照我对我们学校的学生了解而制作的,在我的学校上,学生也能配合的不错,可能是我自己的学生我了解,学生对我也熟悉的原因,而借班上课,刚开始的时候,就发现我的问题学生很多都答不出来,那就是我的问题设计有缺陷,我必须加以引导,可是我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引导,他们才能得到答案,那样时间就消耗得比较多,这个在上课得时候我自己也感觉到,所以,前半节课,我的节奏稍微还慢点,到后面就越上越快,就怕时间来不急。
3、没有专业老师指导的弊处,也是这次开课总结的。
一直都是传统的上上课,偶尔在校内开课,也都是非专业的政治历史老师听课,可能他们对教材和地理学科的不了解,每次上课都说课上的还好蛮好的,教学设计没问题,基本功还好,而这样的开课结果对我来说,进步就慢很多,这个也是我经常想请专业老师听课的原因。
华师大版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天气和气候》每课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天气和气候》每课教学反思1天气、气候和人类活动本节课的主体设计以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对比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地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本节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理清课堂目标,顺着教材顺序这一主线,完成任务;天气预报员招聘会的环节,让学生在把知识融合的同时,也在生与生之间产生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本节课的辅助手段教学也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目标。
在课堂中,我使用了课件,通过大量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了解天气的途径、环境污染、空气质量日报等内容,同时使用动态的动画,让学生理解天气预报。
为了巩固学生知识,我设计了导学案及课堂检测,第一时间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序、学习态度及自我表现评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
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活动中,气候这一环节介绍得相对简单,学生没有完全听明白,只知道了概念及特点,没有描述性语言加以巩固,以至于在写第一题时,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
如果在本环节再加上一个小的谜语、谚语活动,可能学生的理解会更深。
其次,在讲解卫星云图时,只是说明云区越白,降水可能性越大。
没有引导学生去进一步的思想,在有的地区没有云区覆盖,可能产生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注意了方方面面,不免有时间仓促,活动不充分之感。
还是受应试思路的影响,总想求大求全,不敢放开让学生去展示。
总之,通过这次晒课活动,本人要把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同时学习别人的特点,把好的方法应用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2气温、湿度和降水1.运用地图,以学生为小组找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教学的目的,同时,由于是学生们自己在试图找规律,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以让他们更容易记住规律;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一地图,进行有效教学。
湘教版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反思
湘教版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存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
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情分析由本章的具体情况来看,学生学习这节内容是比较简单的。
但是由于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简单表述天气的变化。
3、学会阅读简单卫星云图。
4、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2、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生:天气、气候)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天气与气候。
讲授新课:一、天气的概念及特点1、课件展示:今天晚上到明天,郑州,晴转多云,偏北风五级,最高气温16ºC,最低气温8ºC,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学生小组交流,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2、师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雨等的大气状况。
是指一个地方近地表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的特点:(学生回答)短时间、具体状况、多变性。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图片,如南方多雨、北方干燥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2.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如:晴天、雨天是天气,而湿润、干燥是气候。
3.观察与分析(1)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如气温、降水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这些资料,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2)强调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讲解、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不够准确。
4.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五、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事初一地理教学以来,我不断要求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多花心思,多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
遇到有困惑的地方先虚心向师傅及同事请教学习,他们丰富经验的分享让我慢慢在教学过程中成长。
也一直本着明德“生活、生存、生活”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强调是一堂高效的地理课。
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把课上得精彩,让课堂氛围活跃。
这几个月的地理教学工作,成长了很多,也学习了很多,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在此次三生课堂展示活动中,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天气与气候》这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征,通过教师向学生请求帮助解决问题的方式导入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然后通过视频、分组讨论、“记忆大人”比赛、试做天气预报员等活动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渗透和整合,启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整堂课的设计强调的是一堂生活地理课。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情景导入的设计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天气预报的播放让学生都积极自主去找描述天气的关键词,再联系长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更进一步体验了用什么去描述天气,这样由浅至深的设计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天气。
再是分角色扮演农民、大巴司机、建筑工人讨论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学生的畅所欲言活跃了课堂气氛。
并有学生提出建筑工人不能在太热的天气下工作,我及时肯定她的观点,并高度赞扬这位学生挺会体贴关爱他人,其他学生频频的点头体现了这一环节的设计很成功地实现了情感这一目标。
在比较中区分天气与气候,很好地攻破了重难点,并通过当堂检测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答案很令人满意,这就充分显示了实现了高效学习这一目标。
由于天气符号学生看书就可以直接理解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天气符号,所以设计了争做“记忆大人”的比赛,让学生在2分钟之内记住各种天气符号分别代表哪种天气,考虑到一个班学生记忆能力的差异,为了达到全班都能掌握好常用天气符号代表的含义,所以我是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做好了准备的同学请举手。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3)学会运用气象资料分析天气现象,预测天气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气象观测能力;(2)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源,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理解和描述能力;(3)学会分析气象数据,提升学生的气象预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 气温、降水、风向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3. 气象资料的收集、分析与预测;4. 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气象资料的分析与预测。
2. 难点:气象资料的收集、分析与预测,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奥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深入理解天气和气候现象;3. 利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气象资料,如气象图片、视频、数据等;2. 准备气象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标等;3. 准备地图、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气候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探讨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总结出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气象观测,学习气温、降水、风向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并将数据记录在气象日志中。
4. 分析:学生利用收集到的气象资料,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尝试预测未来天气。
5. 总结: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建议。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天气和气候》教学反思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为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天气和气候》一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及环境的影响,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及特点;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及环境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天气与气候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天气与气候的空间分布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及特点;2. 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及环境的影响;3. 天气与气候的空间分布特征;4. 天气与气候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资源1. 教科书《地理》相关章节;2. 天气与气候图片、视频等资料;3.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4. 调查问卷、讨论小组等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问:你们对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印象?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 知识讲解: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及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天气与气候的空间分布特征;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讨论,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气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天气与气候现象的观察和实践,提高地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天气与气候基本概念的理解;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特点和影响的掌握;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空间分布特征的展示;学生对天气与气候实例分析的能力。
天气和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和气候教学反思一、引言天气和气候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话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时间段内大气状态的表现,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
而气候是指长期时间内某个地区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季节变化等。
要让学生明确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2. 大气环流及其影响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空气运动形成的环流系统。
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大尺度环流系统及其对不同地区天气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
3. 水循环及其作用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经过蒸发、降水、地下渗透等过程,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通过实验或图表等形式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4. 气象仪器及其使用介绍常见气象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技能。
5. 天气预报与应急措施介绍天气预报的意义和方法,并讲解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做出应急措施。
例如,遇到台风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自己和家园。
三、教学反思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介绍大气环流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之间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知识点之间联系性强调天气和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影响。
在教学中,要强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他们的综合判断能力。
3. 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天气和气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领域,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操作。
例如,在介绍气象仪器时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掌握基本观测技能。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此,我对这次教学进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一、引言天气与气候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课题。
二、天气与气候教学内容回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介绍了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
接着,我讲解了气候的成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详细说明。
随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天气预报的原理及气象预报的发展,使学生了解到天气与气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我讲解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讲授,我系统地阐述了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通过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了课堂氛围;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此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为了了解学生对天气与气候课程的掌握程度,我设计了课后作业和课堂小测验。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基本概念和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较好,但在气候类型和天气预报方面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五、教学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运用多媒体手段,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3.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与生活的关系;4.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
六、结语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王小正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开头以提问学生“你能说出今天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吗?”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自然分材教学模式中的自学与互帮环节,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找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尝试归纳天气与气候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难点内容通过讲解、练习再解析的过程,突破难点内容。
练习题目和“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本节课的最后还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材料及让学生探讨如何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空气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于这节公开课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导入用两分钟,然后用三十七分钟的时间通过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环节学习三个知识点:①天气与气候(概念与特征)②天气预报与常用的天气符号③大气环
境监测。
最后用一分钟的时间对这节课进行总结。
但课后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与最初的教学设计并不完全一致。
细细一想,我觉得主要是这样的原因,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或者对教学实践反思得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准备得不充分,因而也就难以使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相一致。
因此在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外,还要备我们这边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优化教和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区别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主要是根据它们的特征。
天气是一种短时间且多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一种长时间且稳定的多年大气平均状况。
通过让学生做练习判断和结合实际生活,说出哪些词语是描述天气和哪些词语是描述气候的活动,达到学生正确区别天气和气候的目的。
2、识记各种天气符号:学生先自主学习识记各种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状况,接着合上课本做相应的练习。
风向标是天气符号中的难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突破这一难点首先是教师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再解析的步骤,以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在学生识记了不同的天气符号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现新课改中寓教于乐的思想。
最后,通过相应的练习。
让学生明白天气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3、树立环保意识: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空气质量与污染指数的关系,
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形象感受到人类活动对空气污染的严重性,树立环保意识。
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解决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问题,达到培养每个学生都是环保小公民的目的。
以上是本人对自己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这节公开课整体来说很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天气与气候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更多的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因此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
我应该提问一些日常生活中,一些跟天气与气候有关的事例,比如:你会在夏天穿棉袄,或者你会在冬天穿短袖吗?以这种轻松幽默的语气和导入语,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天气与气候知识的欲望。
第二、在让学生自学与讨论的环节里,没有发挥小组长监督组员自学,带领组员讨论的作用,同时在互帮环节里,没有培养好学生的互帮的意识。
第三、点拨是建立在学生难以掌握某知识点或者教师认为以学生的学力还无法掌握某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应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后再讲解重难点知识。
第四、课堂绩效评价表是一个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起到管理课堂纪律的一个有效工具。
这节课,我没有好好的使用课堂绩效评价表,只是使用了正确那一栏,其他的评价栏都没有使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到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不高。
第五、教学语言的匮乏和苍白无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没
有及时做出评判,同时评价回答正确的学生的语言也苍白无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一定要丰富多变,不仅鼓舞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得部分本来不学习的学生喜爱这老师进而喜欢上这门学科。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采取的措施如下。
首先,在自学与互帮讨论环节,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互帮的意识,并训练小组长的监督带领作用。
其次,发挥课堂绩效评价表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使用每一个评价栏,体现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的特色。
最后,通过各种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学习。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要多多反思,及时改正自己在教学中的缺点
与不足,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
课后学校教研室领导和同行诚恳指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收获颇多。
真心感谢七中的领导,为我们教师提供这么好的教学平台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