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和谐精神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重要的核心价
值观和思想观念。
这些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的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等。
2. 礼仪:中国文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它涵盖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等,体现了尊重和关怀他人的态度。
中国人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维系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适度和平衡,既不偏激也不追求过度。
中国人认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才能达到和谐、稳定和持久的目标。
4.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中国人将孝道视为尊敬父母和长辈、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准则。
孝道体现了家庭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也是中国文化中传承和延续的重要力量。
5. 敬天爱人: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是敬天爱人。
中
国人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敬天爱人的观念意味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以及对人类的关怀和尊重。
这些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这些基本精神仍然被广泛传承和推崇,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园林建筑的感悟
对中国园林建筑的感悟中国园林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美学的艺术体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
在我看来,中国园林建筑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中国园林建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古代社会,园林建筑往往是贵族、皇室等权贵阶层享受休闲娱乐、思考哲学问题和观赏自然之美的场所。
但是,这些园林建筑并不是简单的炫耀富裕和地位的象征,而是注重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环境、舒适的氛围和精神上的放松与启迪。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中国园林建筑的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并且对于当今社会及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借鉴意义。
其次,中国园林建筑强调的是自然美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思想也表现在了园林建筑中。
中国园林建筑强调的是让人们通过观赏、体验自然之美来感受到天地间的神奇与无穷,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精神宁静的状态。
不仅如此,园林建筑还注重营造景色的变化与转换,以及季节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使得园林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都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和美感。
最后,中国园林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去,但是其精髓与价值却应该被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中国园林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品质,不仅是艺术的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抒发。
在现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园林建筑,来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度内涵和美好价值。
总之,中国园林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园林建筑的保护与发展,通过传承和创新,让其永远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和灵气。
中国园林审美特征
中国园林审美特征
中国园林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自然之美:中国园林强调自然美,追求山水、植物和建筑等元素与自然和谐统一,通过模仿自然景色,创造出宛若自然、意境深远的景观。
2.注重含蓄与意蕴:中国园林不追求简单的视觉冲击力,而是通过细致的构思和布局,让游客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深远的意境和内涵,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和思考。
3.强调人文精神:中国园林不仅是景观的呈现,更是文化、哲学和艺术的综合体现。
它常以诗词、典故、历史故事等为题材,表达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思考,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4.富有诗情画意:中国园林的布局和设计往往融入了诗词的元素,通过景色的描绘和意境的创造,使园林景观成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富有诗情画意。
5.注重空间与层次感:中国园林在空间布局上讲究层次感,通过山石、植物、建筑等元素的组合,创造出深远、多层次的空间感,使园林空间在视觉上更为丰富和立体。
6.强调借景:中国园林常常借助周围的环境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园林景观中,从而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增加了景色的层次和深度。
7.重视细节处理:中国园林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注重细节处理,无论是山石的摆放、植物的搭配,还是建筑的构造,都力求精益求精,展现出精细、华美的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们相互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园林艺术风格。
请以圆明园为例详细论述中西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造园原则造型艺术及总体
请以圆明园为例详细论述中西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造园原则造型艺术及总体中西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造园原则、造型艺术及总体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圆明园为例,我将详细论述中西古典园林的这些方面。
首先,中西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不同。
中式古典园林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注重自然、和谐和精神内涵的表达。
而西式古典园林则更加注重对称、秩序和对人造景的控制,追求思想、宗教或历史主题的表达。
其次,中西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也存在一些区别。
中式古典园林注重“四畏”原则,即畏高、畏繁、畏妍、畏囚,力求塑造出淡雅静谧的氛围。
而西式古典园林则注重对称、秩序和比例感,强调对空间和线性排列的精确处理。
造型艺术方面,中西古典园林也有所不同。
中式古典园林重视以奇巧玲珑的布局和互不相同的景观元素来展示自然美和情趣,追求的是“带墨”的构图和空间效果。
而西式古典园林注重建筑和雕塑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强调对称和秩序感。
同时,西式古典园林还借鉴了罗马和希腊古典建筑的柱廊、圆形剧场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总体上来说,圆明园作为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既有中式古典园林的自然表达和精神内涵,又融入了西式古典园林的对称、秩序和造型艺术的特点。
圆明园占地广阔,由南苑、长春园和万春园三个主体元素组成,各个景点之间通过湖泊、河道、山岳和廊堂等相互连接。
整个园林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浩渺的气势。
圆明园的造园理念是以自然为主,注重景观元素的多样性和景点的互通有无,力求打造出一个宜人的自然环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在造园原则上,圆明园注重畏囚原则,通过设置缺口和转角等手法,以求给人一种广袤无垠的感觉。
同时,园内的造景元素也注重景观的对称和秩序感。
在造型艺术方面,圆明园结合了中西古典园林的特点,既有中式园林的奇巧玲珑和情趣,又有西式古典园林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园内的建筑和雕塑采用了古典的造型和装饰,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总体而言,圆明园作为一座典型的中西古典园林,不仅体现了中式古典园林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也展示了西式古典园林的对称、秩序和造型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古代,园林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供人赏析的美景,更是一种表达人文情感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以及其体现的人文精神。
一、中国传统园林的元素与特点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具有独特的元素和特点,其中包括古典建筑、园林景观、水池湖泊、假山以及植被等。
这些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园林的面貌。
古典建筑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颐和园和苏州拙政园。
园林景观则通过山石、假山以及建筑物的布置和组合,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美感。
水池湖泊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用来呼应自然景观和建筑物,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园林中的假山则是通过石材或土壤塑造而成,形状各异,给人以虚实相生的错觉。
植被的选择与布置也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重要方面,以树木、花卉和草坪为主,通过精心打理,营造出宜人的氛围。
二、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追求。
首先,中国传统园林强调“人合自然”,追求园林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园林的每个构造都力图与自然融为一体,并通过布局和景观的设置,使人们能够亲身感受自然的美。
园林中的水池湖泊和假山是天然山水的再现,树木和花卉的种植则进一步增强了园林的自然氛围。
其次,中国传统园林注重精神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意境的表达。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园林设计应体现人的精神境界,通过园林景观的设置和摆放,营造出寓意深远的意境。
比如,庭园中的建筑物和假山的摆放往往有着特殊的含义,如以龙为主题的假山象征着帝王之气,而不同类型的桥梁则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
同时,中国传统园林通过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园林中的建筑物通常被设计成多功能的场所,既可以供人们赏景休憩,又可以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精神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等。
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四种基本精神,即仁爱精神、和谐精神、尊崇精神和谦卑精神。
仁爱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仁爱指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是一种宽容、友善、慷慨的情感和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基础。
这种精神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倡导和实践。
仁爱精神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要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价值观。
和谐指的是各种事物之间的平衡与融洽,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基础。
和谐精神要求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避免极端和矛盾的情绪,追求内外的和谐。
和谐精神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和互相理解来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尊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
尊崇指的是对长辈、师长和权威人士的尊重和敬仰,是一种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崇被视为一种美德,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重要保障。
尊崇精神要求人们心存敬意,主动尊重他人的权威和尊严,在言行举止中展示出对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尊崇精神的核心是“尊老、敬老、爱老”,即对老年人表示敬意和关爱,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崇尚和传承。
谦卑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品质。
谦卑指的是心存虚怀、谦逊的态度,是一种对他人和世界的尊重和谦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卑被视为一种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品质。
谦卑精神要求人们不自高自大,不傲慢自满,虚心向他人学习,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
谦卑精神的核心是“知耻而后勇”,即在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的基础上,勇于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中国传统美德和谐与包容的精神
中国传统美德和谐与包容的精神中国传统美德: 和谐与包容的精神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美德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些传统美德包括和谐与包容的精神,它们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中和谐与包容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今天的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和谐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追求着和谐的生活方式。
和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睦相处。
在个人层面,和谐意味着个体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需求,要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在社会层面,和谐要求社区、团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要和谐稳定,不仅要处理好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还要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
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包容性很强,容纳了许多少数民族、宗教和思想。
包容强调了对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和不同背景的人持宽容和尊重的态度。
在一个包容的社会里,人们能够互相倾听和理解,接纳不同观点的存在,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包容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个人开放思维,促进社会的多元发展。
和谐与包容的精神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意义重大。
首先,和谐与包容有助于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和谐的社会中,人们能够更加融洽地相处,共同追求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
其次,和谐与包容是培养共同价值观的关键,有助于建立社会共识和凝聚力。
通过和谐与包容的精神,人们能够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形成一种社会道德的共同基石。
最后,和谐与包容是推动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在一个和谐与包容的社会中,人们能够互帮互助,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和谐与包容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导致人们对和谐和包容的需求减少,社会冲突和对立可能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并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将和谐与包容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它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达形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
中国传统园林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通过极富创意的景观布局和建筑风格,将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空间美和精神环境。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理念进行探讨。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追求人类与自然的一体化。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通过对山水、植物和建筑等元素的精心布局,营造出一个完美的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二、园林布局中的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体现在其极富创造力的布局中。
园林以山水为主题,以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为构成要素,通过精巧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一种天然美和人造美的完美结合。
园林中的景点和建筑也采用了曲线、回廊、迂回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产生连续、意境丰富的空间效果。
三、景点与人的和谐共生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景点的设计和布局考虑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身体感受,使得游客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与自然的连结。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和休憩需求。
同时,园林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如水池的倒影、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等,使人与自然相互交融,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四、园林与精神环境的融合中国传统园林不仅是一种物质空间的构建,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抒发。
它以抽象的方式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园林景观和建筑的布局,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感悟。
园林中的诗文、题刻等文化景观,更是加强了人们与景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使人在园林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
五、天人合一与现代园林设计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园林设计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理念和风格。
然而,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对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园林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打造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借鉴传统园林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使现代园林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和精神追求的需求。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园林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而且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可以传达出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的特点,并让人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
首先,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传达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古代园林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孔子强调的“人文主义”,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代表,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园林中的设计、构造和园林布局,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学价值,传达出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人文主义、尊重自然、和谐共处、纪律和奉献的精神。
其次,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为现代城市带来了多元文化和多样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已经失去了大部分自然环境,使得城市居民难以享受自然。
而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可以在城市中废弃的空地上建造出一个生态友好的花园,通过园林景观建设,为城市带来了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生活价值。
在这些新兴的园林景观中,许多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气息。
它们可以在主城市核心区的中心打造出一个公共区域,让居民在适宜的环境中活动,并享受文化底蕴和精神享受。
这样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交流环境,还能增加城市的文化融合程度,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最后,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中国探索着一个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
中国古代园林以其自然和谐的特色,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生态模式,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中国古代园林虽然遗留下来的数量并不多,但它们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并且有着现代化的推广和应用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和宣传中国古代园林,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素材。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摘要】中国园林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园林设计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营造出具有意境的景观。
园林中的建筑、植物、水景等元素都体现了修身养性的理念,引导人们回归自然,提升心灵境界。
结合天人合一理念,中国园林展现出独特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也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一理念在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中国园林独特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关键词: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自然融合,人文体现,意境营造,修身养性,独特魅力,发展影响,理念体现。
1. 引言1.1 了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源自于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是指天地与人类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关系,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据此哲学思想,中国园林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园林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通过园林的布局、景观的营造以及植物的选用等方面,中国园林充分展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要深入了解中国园林,就必须理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和体会园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1.2 中国园林的特点中国园林的特点包括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两种类型。
传统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如苏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具有精致的布局和独特的造景。
传统园林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结合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而现代园林则更注重生态环保和实用性,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出多功能的公共园林空间。
不论是传统园林还是现代园林,都在设计中借鉴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力求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中国园林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
2. 正文2.1 中国园林中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
园林设计师在布局和景观构建中注重营造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内外合一、心境氛围的变化,达到身心灵的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特色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特色及特点首先是皇家园林,也被称为宫苑。
皇家园林通常建在宫廷内部,是中国皇帝和皇后休息,品味和娱乐的场所。
皇家园林通常规模庞大,包括宏伟的建筑群、精心布置的花园和湖泊以及精致的雕塑等。
最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和苏州的留园。
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之一、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贵族和富商建造的,是他们欣赏自然美和休息的场所。
与皇家园林不同,私家园林追求的是自然和谐的美,从而营造出安静、雅致和幽静的氛围。
苏州的拙政园、艺圃和留园都是著名的私家园林。
庙宇园林是中国古代寺庙和道观周围的园林,旨在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供僧侣修行和参拜。
庙宇园林通常由山石、水池和花园组成,反映了佛教和道教的哲学思想,通过山水景观的营造来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氛围。
著名的庙宇园林包括五台山的佛教寺庙和泰山的道教庙宇。
寺院园林是中国古代寺庙周围的园林,是供僧侣修行、禅思和参禅的场所。
寺院园林通常以修行和禅修为主题,通过山水园林、花园和建筑物的布置来营造出宁静和虔诚的氛围。
著名的寺院园林包括少林寺的星云大院和兴福寺的天王殿。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在于它们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精神完美的追求。
古典园林通常通过山水景观、建筑物和花园的布置来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它们注重构图的合理性、布局的对称性和细节的精美性。
古典园林的景观通常以花园、湖泊、山石和建筑物为主要元素,通过虚实结合、景物相互映衬和排列组合来创造出美丽而有序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通常融入了文化和哲学的元素。
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布置通常反映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思想,如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
通过山水园林和建筑物的组合,古典园林传达了一种平衡、和谐和自然的精神。
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们通过对自然的崇尚和对完美的追求,创造出美丽而和谐的空间,并传达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思想。
简述中国精神及其内涵
简述中国精神及其内涵
中国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特点和精髓的总结和表达。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和谐:中国精神强调和谐与平衡的追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和谐的追求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中,如“仁爱”、“礼让”等。
2. 中庸:中国精神强调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和中立的态度。
中庸的思想源自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强调谦虚、克己奉公、不偏不倚的品质。
3. 仁爱:中国精神崇尚仁爱之道,即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仁爱的追求体现在儒家文化中的“仁”的概念,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
4. 厚德:中国精神重视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即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
厚德的追求源于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价值。
5. 和平:中国精神强调和平的追求,即追求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秩序。
和平的追求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共处”、“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中国精神是一种强调和谐、中庸、仁爱、厚德和和平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个人品德、社会关系、国家治理和人类和谐共处的理想追求。
论中国传统艺术的“谐和”观
摘 要: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主张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和谐思想早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既彰显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宏观把握,也凸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
换个角度来说,和谐象征着人们对大自然及社会变化规律的清醒认识,有助于人们探究长远的社会发展。
若以传统的哲学理论为切入点,可知“和谐”中的“和”实为价值理念的一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理念。
关键词:谐和观念;传统文化和谐“谐和”思想经由古代哲人的阐发和社会实践,逐步凝聚成中国人的固有观念,可以说,该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和美的社会。
传统文化中的“谐和”观念并不是要消灭差异性的笼而统之,而是要在保持事物各自差异性的同时,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从而达到彼此的相知相合,避免产生对立和冲突。
“谐和”的观念来源于艺术,或者说,该观念最早是由艺术来进行阐发和表述的,这点很容易理解。
因为古典时期的艺术需要协调才能凸显它的美感,美术中的美丽的花纹图案也是在均匀、对称、平衡的状态下显得更加美观,音乐中乐音的高低和节奏也需要协调才能动听,不像我们今天的艺术,故意打破业已形成的美感原则,展示“艺术”个性。
即便是在使用最不发达的单一乐器演奏时,乐音的高低顺序也是需要有规则的,尽管可能最早时期做不到这一点,但毕竟是人们的一种本能的追求。
一、内在精神之谐和音乐是由节奏、音高、旋律等元素构成的,在动听的音乐中,这些元素都是谐和存在的。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内涵表达的主要手段,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方式,旋律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功能,是因为它融音高、节奏、节拍,强弱、速度及调性等诸多元素为一体,才能谐和,从而具有突出而强大的表现力[1]。
如果要通过音乐作品的例证来说明内在谛听这种必要的意向方式,恐怕没有比湖南民歌更为恰当的了。
湖南的风俗习惯和地域特色深入人心,很多民俗借助民歌得以保存、流传。
中国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中国园林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追求自然之美、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思考人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园林景观强调自然美。
中国园林景观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了自然环境的美感。
园林中的山水结合、湖泊荡漾、绿树成荫等,都是对自然美的极致呈现。
同时,园林设计中的曲径通幽、疏影横斜等手法,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其次,中国园林景观强调人文精神。
中国园林景观中的建筑、雕塑、假山等都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园林中的建筑物如亭、榭、楼、阁等,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而园林中的雕塑和假山,则通过形态、材质和造型的巧妙运用,表达了人们对世间万象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中国园林景观强调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中国园林景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园林景观通过景物、音乐、香气等多种手段,创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意境。
这种意境往往与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园林景观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物质存在,更是对人情世态的一种诗意呈现。
第四,中国园林景观强调空间的变化和秩序的整合。
中国园林景观注重通过不同景点之间的衔接和排列,创造出开合、曲直、叠放等多种空间变化。
遵循"虚静宜宽,实动宜缩"的设计原则,中国园林景观通过巧妙地把握空间和景点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和谐的整合。
第五,中国园林景观强调色彩的表现。
中国园林景观中的植物、花木等都具有丰富多样的色彩。
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色彩的植物和花木,园林景观表现出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的韵律。
同时,园林景观中的建筑物、雕塑等也通过色彩的运用,丰富了整个景观的层次和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景观凭借着其独特的设计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自然美、人文精神、意境营造、空间变化和色彩表现等方面的追求,中国园林景观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思考人生的重要方式,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远离纷扰的空间。
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
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摘要:我国古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此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不论在结构还是形式风格上我国建筑始终保持着一贯的独有性和完整性。
虽同是东方世界,我国建筑鲜明的特色与日本、韩国等地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国古建筑很早就运用了韵律、和谐、对比、对称、轴线等设计手法,使建筑在保持功能合理的同时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因此这些元素直接影响我国建筑的材料、构造与装饰,使建筑呈显出丰富多彩的式样,又因民间流传下来的建筑手法常常被采用,使那些带有民间特色的形式传承下来,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一座建筑不论建在哪里,只要看外观就可知道是哪个民族的特色建筑。
构成一个美观又合乎使用功能的空间,是人们的最终目标。
材料的组合过程是经过人们加工制作实现的,人们的思想在制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建筑被誉为能够以实物表达人们思想过程的产物。
我国建筑的布局形式多以群组方式横向为主,对建筑的高度不做过多的要求。
建筑总体主要呈显著横平的线条,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楼阁式佛塔类建筑得以盛行。
也使建筑组群出现横竖结合的立体布局,但除塔类建筑外很少有其他建筑采用这样的布局方式,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在建筑领域彰显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形式风格;功能合理;思想过程但凡艺术,尤其是高品质的艺术,其特质就是一个“美”字。
印度的泰戈尔说:“艺术是以美的象征表现人对世界的征服。
”法国的雨果说:“艺术多种用处就多一种美。
”鲁迅说过:“真与美是构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的两大要素。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同时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而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建筑形式、装饰和艺术上。
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凝聚着智慧和情感的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涵从多个角度展现出来:包括建筑的形式美、建筑的功能与环境的和谐、建筑的象征意义、建筑的审美价值以及建筑所蕴含的思想观念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涵。
一、建筑的形式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形式美的呈现。
其造型独特、线条简洁且富有韵律感,充满了规矩与和谐之美。
古代中国建筑追求“以真为美”,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例如,中国古代古建筑常采用“三重”结构,即“悬空层、廊层、主体建筑”,形成渐进的空间感,使建筑在外观上具有层次感和透视感。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虚实结合、对称平衡的原则,使建筑达到一种和谐的整体美感。
二、建筑的功能与环境的和谐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它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不破坏自然景观。
古代中国建筑常选址于山水之间,追求“山清水秀”的环境特色。
建筑的布局在考虑到使用功能的同时,也注重景观的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合成方形,形成一个安静、和谐的内院,以增加私密性和人与自然的亲近感。
三、建筑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建筑通常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例如,传统的宫殿建筑以黄色为主色,象征着皇家的尊贵地位;而道教和佛教寺庙常常以红色为主色,寓意喜庆和祥和。
建筑中的雕花、彩画等细节也常常以龙、凤、麒麟等神兽为主题,寓意吉祥和权益。
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充满了哲学思考和文化品味。
四、建筑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并不是“美”的表面形式,而是一种寓意深远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建筑形式、布局、装饰等方面的精心设计,追求一种高尚、美好的境界。
如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气势磅礴,通过屋顶的翘角和柱廊的错落有致来表现建筑的宏伟和庄重。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变化和对称,通过布局上的精心设计,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的和谐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贯穿于诸多领域。
这个概念源于夏商周时期,被后代传承并演变。
和谐思想包括道德和伦理观念、社会管理制度、艺术和文学等多个方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发展中,和谐思想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一、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1. 道德和伦理观念。
和谐思想提倡的是道德和伦理上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讲究"仁爱"、"中庸"、"协和"等道德原则。
比如在中庸之道中,追求的就是平衡以达到事物的和谐,互相理解、宽容看待。
在家庭中,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也有规范明确的伦理要求,比如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耐心、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等等。
2. 社会管理制度。
和谐思想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
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主张的是“君民一体、和合共生”,这一原则的实现需要君臣间互相理解,天下大治。
法律制度中,也强调“和而不同”,在司法过程中主张法官和被审查者之间要求宽容、尊重和理解。
经济制度中,和谐思想强调了合作、竞争和平共存。
3. 艺术和文学。
和谐思想也贯穿于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学。
比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的是尺度匀称,浓淡相宜等原则。
要达到这些原则的标准对创作者的心灵和意志也有要求。
在中国文学中,也追求的是文理并重,以及诗言志、文言情等原则,这些都是为了达到文化的和谐。
二、和谐思想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1. 在政治方面,和谐思想的实质是民主和法制建设。
中国国家秉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公正。
这就需要君臣间互相尊重、民众间互相理解,才能实现当今中国的社会和谐。
2. 在经济方面,和谐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发展的思维基础。
这也就是要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精神文明等多领域的共建共享。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意义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生态意义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园林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展示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品。
古典园林的生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古典园林是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杰作,通过景观布局和植被选择,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古典园林中的山水、湖泊、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与建筑、雕塑、廊桥等人文元素相互交融,共同营造了一种和谐、舒适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可以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体验到与大自然的真实互动,增强对自然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古典园林注重生态平衡,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树木、花卉、草地等,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植被群落。
这些植被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美丽的景观,还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古典园林中的水体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清澈、水生植物繁茂,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和景观布局也注重生态原则。
比如,园林中的建筑多采用木材和石材等自然材料,融入自然环境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园林中的景观布局也充分考虑地势、水流等自然因素,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古典园林还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园林的设计和建设,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古典园林中的各种景观和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岩石的形状、建筑的风格、雕塑的主题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的审美追求和人文精神的表达。
园林中的诗词、对联等文化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典园林对于当代社会的生态意义不仅体现在环境保护方面,还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度竞争和紧张的状态下。
而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可以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的空间。
在古典园林中,人们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从而缓解压力、恢复精力。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这种和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2.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尊敬和孝顺父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孝道不仅体现在个人对父母的尊重和照顾,也表现为对长辈、祖先和社会的尊重和敬意。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3. 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善意。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了仁爱思想,强调个人应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善良的关系。
仁爱也体现在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上,鼓励人们关心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4. 中庸: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中庸强调适度和平衡,避免过分的极端和偏激。
中庸思想主张在行为和情感上保持稳定和适度,以达到和谐和均衡的状态。
中庸思想也强调理性思维和道德选择的平衡,追求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调整。
5. 尊老敬老:尊老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和敬意。
中国古代有着尊老重敬的传统,认为年长者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应该受到年轻一代的尊重和照顾。
尊老敬老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体现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和谐、孝道、仁爱、中庸和尊老敬老。
这些精神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中,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尽管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类共同进步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十大意境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十大意境随着中国园林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园林意境的表现也日益增加了更多的关注。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它不仅在艺术上还具有着更深层次的哲学、文化和思想内涵。
为了更好地探究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十大意境。
一、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天人合一被认为是一种哲学意境。
在这种意境下,人们将天地自然和人造物融为一体,在园林中创造出一个“虚无缥缈”的境界。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通过运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营造出一个和谐、整体的空间。
二、物我两忘物我两忘是中国园林中的另一种重要意境,它所传递的信息是美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人们会在园林内创造出让人们丧失自我,融入到自然中的环境。
三、雅静致远雅静致远指的是静寂、宁静和远离世俗喧哗。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通过营造优美、宁静的空间,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彻底放松的环境。
四、山居云水山居云水是中国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景象,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形态和布局,也可以是树木、岩石、山水等。
通过山居云水的意境,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师们在园林中创造了与真实自然美景相似的景象。
五、淡泊名利淡泊名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它倡导人们应当淡泊名利,不被外界的目光所干扰,要在美景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淡泊名利的主题非常重要,因为这种设计不在乎园林的价值评估,而是注重园林中美景的观赏和感受。
六、文房雅趣文房雅趣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意境。
它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营造书画的境界,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欣赏文化的空间。
七、诗意人生诗意人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的是真正的人生,是真正的精神境界。
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人们可以通过营造以诗意为主题的环境,在园林中感受到诗意人生的情趣和精神气质。
八、情境交融情境交融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境,它指的是不同景象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完美的环境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和谐精神
园林是艺术融合度最高的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艺术珍品。
18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园林,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形成了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三大体系。
与西方园林,尤其是法国的对称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相比,中国古园林的有其独特风格: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艺术美的融合;诗情画意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1
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出浓浓的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同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的“际”就是“关系”。
2天人之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体现得很明显。
自然审美历来是中国人审美的核心,中国古人把能纵情于山水、寄身田园视为人生一大胜境,即使不能真的如此,也要在各类艺术中反复描摹、咏唱自然之美,自然美成了中国古典艺术之主题,大量的山水画、山水田园诗就是明证。
到明清,绘画领域最终出现了“山水居首”的理论。
与此相对应,引自然入生活,在自己的庭院中以人工的方式将大自然搬回家,营造出一片山水花鸟之境——园林建筑艺术成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艺术的最高总结形态,明清时期恰恰是我国园林建造的最高峰,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家园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是人类心灵的花园。
这与西方的园林是很不相同的。
古希腊哲学家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是整齐笔直的。
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几何形园林,修葺整齐,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严格的几何构图关系,一切都为表现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
其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
1《细说中国园林》第10页,佘志超,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6年
2《传承中华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冯之浚,《和谐文化建设专家谈》第42页,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6年
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它更多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而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以表现自然美为主,将人工痕迹自然化,做到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置身于中国古典园林之中,游人感受到的是群山环抱,水溪萦绕,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而不是超越征服。
尤其是南方的私家园林,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而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造建筑也尽量顺应形势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天然去雕饰”,它是对自然的顺应和引导,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山水古典园林在设计和布局上处处体现着和谐精神。
从园林的布局来讲,它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与艺术加工相结合,叠石引泉,溪流环绕;园路颇具回环性,不走回头路;道路疏密适度,游刃有余,充满着大自然的随意性;园路与景相通,曲径通幽,园中道路因景而得,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丰富层次关系,活跃空间气氛。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依水势、地形而种植树木,树木种类严格遵循观赏原则、风水原则等,是叠山、理水,还是建筑、花木的设置,都处处体现出自然和谐的特点。
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山支起了园林的立体空间,以其厚重雄峻给人以古老沧劲之感;水开拓了园林的平面疆域,以其虚涵舒缓给人以宁静幽深之美。
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相依,相得益彰。
水中的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倒影,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生动活泼,形成了“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之景。
造园中的筑山,无论是土山、土石山还是全石山,园中的假山往往都是模仿大自然最精彩的一个局部,把各个精彩的局部提炼出来,凝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总体。
扬州个园是一处以竹为主题的园林,园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景点是四季假山。
四季假山以春山、夏山、秋山、冬山四组假山构成一个完整的风景,春山以石笋代山,游人看见那丛丛挺直的修篁,便会感觉到春的气息;而夏山以太湖石堆叠而成,并配以水池、红白荷花,俨然一幅夏日图景;秋山以黄石为主,石缝中嵌以松柏,每到夕阳余晖映照之时,宛如一幅秋山夕照图;冬山以白石为主,洁白
如雪,仿佛积雪未化。
这四季假山的每一个都是通过合理的搭配才成为胜景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冬山上配以荷花,那就不成为冬山,而是四不像了,每一组假山要真正突出主题,都必须提取这一季节的典型景色,和谐搭配才有美感。
再如植物的设置,一般都要与周围的景色和谐;花色深的宜植于粉墙旁,花色淡雅的宜植于植于空旷处;桂花、白玉兰、腊梅等有香味的植物部一直在空旷处,要用花墙、庭院稍加围隔,才能使香气随微风“递香幽室”。
还有,桃宜小桥流畔,桃花流水;杏宜屋角墙根,红杏出墙;榴宜粉墙绿窗,花艳果红。
若园墙较高,阴地多阳地少,宜多植耐寒耐阴植物,如女贞、棕、竹等,以免到秋冬光秃无物。
廊榭外、花架下可种些紫藤,入春后满架繁花,艺术绿荫;河岸边栽上垂柳,“春风杨柳万千条”。
园林中的植物设置要与周围景色和谐,建筑也是同样的,如水上廊榭、舫和凌水亭阁等适合在水边,而适合在水边的建筑有亭、台、楼、阁、轩、堂、榭,每一种都不同特点,建造时要把这些建筑物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讲究和谐。
在古典园林的修建中,积累了一套风水知识,其中很多都体现着朴素的生态意识。
园林选择,应选择河流凸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
对于河流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地要避之。
苏州园林中以雨水灌树木,蓄积成潭等做法,体现出古典园林具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各种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和谐
中国的古典园林把自然美、建筑美和人文美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了多种文化艺术,尤其是绘画、雕刻、诗文、楹联、碑刻、匾额等,园林是众多文化因素的融合。
唐、宋以来,不少文人画家将绘画所描写的意境融会于园林的布局与景观之中,特别是明、清两代,一些擅长山水画的文人画家成为了著名的园林设计者,而一些著名的园林设计者(如明代著有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部园林艺术著作《园冶》的计成),也都擅长山水画。
宋徽宗赵佶本人是个艺术造诣很高的人,他诗、书、画都很精通,曾亲自带领宫廷画师们设计了一座园林,并派人建成,这处经典的园林叫艮岳。
唐朝王维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制的画图布局建筑,如诗如画,他的辋川别业是园林中的一部杰作。
这些造园艺术家们很多都是精通各种艺术和文化的,因而各种文化要素在园林里的融合是自然而然的。
又如,绍兴的沈园因为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及园内墙上的那两首
《钗头凤》而添了许多意蕴,这是诗文在园林中应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古典园林还蕴含着众多哲学思想,如崇拜自然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庄子主张一切纯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这种崇拜自然的思想在古典园林中很明显。
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认为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种以山水来比喻人的仁德功绩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无限深远的影响,并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园林的山水中也颇有显现。
至于神仙思想,在皇家园林中的蓬莱。
欣赏时,讲究物我合一
尽管园林中的山水草木、花鸟鱼禽大同小异,游览者却因各自的身份、处境和心情有别,会心寄情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欣赏园林的最佳境界即物我交融,园林景色与自我的和谐。
中国古典园林以简单而显复杂,以浅近而显深远,透出各种意境,给人以无限的空间,通常运用借景、对景、框景、对比、渗透、层次的构图手法,融情于景,融意于情,刀凿斧劈,不露痕迹,既展现大自然的美好景观,又透视作者的思想,体现艺术的朦胧美。
令游览者在方寸之中达到避凡尘,脱世俗,遨游名川大山,寄情于山水,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想境界,使游人或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园与人情景交融,物我和谐,从一草一木、一鸟一鱼的自然生态中悟出了天人合一、观物达理的永恒韵律,在优美的风光中让心灵得到了净化。
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艺术特色和美学特色,是各种艺术的高度融合,自然式山水园林体现出浓浓的和谐韵味,对我们现在仍然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当代意义》薛富兴
《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画情结》孙大力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分析》徐建王劲王青
《试论中国园林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介面》陈宇
《人水和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张小溪
《细说中国园林》佘志超,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6年
《传承中华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冯之浚,《和谐文化建设专家谈》,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6年
《中国名园》韩欣,东方出版社,北京,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