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艰难梭菌不易形成耐药的抗生素是:
A. 灭滴灵 B. 氨苄青霉素 C. 红霉素 D. 头孢菌素 E. 氯林可霉素
25.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肠炎由何菌引起?
A. 脆弱类杆菌 B. 大肠埃希菌 C. 产气荚膜梭菌 D. 艰难梭菌 E. 双歧杆菌
26.关于艰难梭菌的特性哪项是错的?
A.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B. 肠道中正常菌群 C. 产生肠毒素致病 D. 主要致假膜性肠炎
参考答案 [A 型题] 1.D 2.D 3.B 4.A 5.C 6.A 7.C 8.C 9.B 10.D 11.E 12.E 13.A 14.B 15.B 6.D 17.C 18.C 19.E 20.E 21.E 22.A 23.D 24.A 25.D 6.C 27.D 28.D 29.E 30.A 31.A 32.D 33.B
4.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毒素是:
A.肉毒毒素 B.破伤风痉挛毒素 C.卵磷脂酶 D.炭疽毒素 E.霍乱毒素
5.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极强,仅次于:
A.TSST­1 B.霍乱肠毒素 C.肉毒毒素 D.白喉毒素 E.索状因子
6.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于:
A.神经细胞 B.红细胞 C.白细胞 D.成纤维细胞 E.淋巴细胞
A. 革兰阳性 B. 无荚膜 C. 产生外毒素 D. 杆菌 E. 无鞭毛
5.引起食物中毒的厌氧菌是:
A. 产气荚膜梭菌 B. 副溶血性弧菌 C. 艰难梭菌 D. 肉毒梭菌 E. 脆弱类杆菌
6.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副溶血性弧菌 C. 产气荚膜梭菌 D.肉毒杆菌 E.蜡样芽胞杆菌
7.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
A.其芽孢污染伤口 B.菌群失调 C.伤口厌氧微环境 D.其繁殖体污染伤口
E.机体无免疫力
8.破伤风梭菌外毒素的特性哪项错误?
A 由溶素和痉挛毒素组成 B 溶素有溶解红细胞作用 C 溶素的功能和抗原性与 SLO 相同
D.痉挛毒素的毒性仅次于肉毒毒素 E.痉挛毒素为致破伤风的主要物质
7. 产生嗜神经毒素的细菌是:
A.破伤风梭菌 B.ETEC C.霍乱弧菌
D.肉毒梭菌
E.白喉杆菌
8. 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厌氧菌是:
A.破伤风梭菌 B.肉毒梭菌 C.产气夹膜梭菌 D.艰难梭菌 E.无芽孢厌氧菌
9. 什么情况下的伤口长处于厌氧状态:
A.伤口深而窄 B.伤口有泥土异物污染 C. 大面积浅表受伤 D. 伤口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
A.多见于战伤、发病条件同破伤风 B.潜伏期短,为 8~48h C.疾病发展迅速,病情险恶
D.病变局部组织水肿、气肿、疼痛及恶臭 E.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脓毒血症
12.产气荚膜梭菌分多个血清型,对人致病的主要为:
A. E 型 B. D 型 C. C 型 D. B 型 E. A 型
13.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多种外毒素中最重要的是:
31.对人致病的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型主要是:
A. A 型 B. B 型 C. C 型 D. D 型 E. E 型
32.能产生肠毒素及细胞毒素的是:
A. 破伤风梭菌 B. 肉毒梭菌 C. 脆弱类杆菌 D. 艰难梭菌 E. 丙酸杆菌
33.厌氧芽孢梭菌常存在于:
A. 上呼吸道 B. 肠道 C. 泌尿道 D. 口腔 E. 阴道
A.α毒素 B.β毒素 C.ε毒素 D.δ毒素 E.ι毒素
14.气性坏疽表现严重局部组织气肿主要因为:
A. 病菌产生多种侵袭性酶 B. 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 C. 分解蛋黄中的卵磷脂
D. 液化明胶 E. 分解含硫氨基酸产 H2S 15.紧急预防破伤风最好应用:
A. 类毒素 B. 抗毒素 C. 抗生素 D. 胎盘球蛋白 E. 死菌苗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E. 被甲醛灭活成类毒素
19.国内肉毒梭菌致食物中毒的污染食物主要是:
A. 腊肉 B. 香肠 C. 肉类罐头 D. 发酵面制品 E. 发酵豆制品
20.肉毒毒素的特性错误的是: A. 不耐热,80oC 20min 被灭活
B. 对蛋白酶的抵抗力比破伤风痉挛毒素弱
C. 剧毒,毒性比氰化钾强 1 万倍 D. 对人的致死量约为 0.1µg
9.当一民工因铁针刺伤足底送医院急诊时,医生应该首先给予注射:
A.破伤风类毒素 B.破伤风抗毒素 C.百白破三联疫苗 D.破伤风菌苗 E.丙种球蛋白
10.TAT 治疗破伤风的目的:
A.抑制细菌繁殖 B.阻止细菌产生毒素 C.中和结合于细胞的毒素 D.中和游离的毒素
E.阻止毒素进入血流
11.关于气性坏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的?
1. 厌氧性细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下方能生长繁殖的细菌。根据能否形成芽孢,分成厌 氧芽孢梭菌属和无芽孢厌氧菌等两大类。厌氧芽孢梭菌属可分为 4 个组,共 118 个种,为革 兰阳性菌,因芽孢直径比菌体粗,使菌体膨胀成梭型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土壤,人和动物肠
道,多数为腐生菌。无芽孢厌氧菌包括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球菌和杆菌,是一类寄生于人和 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 2. 肉毒毒素:根据抗原性分为 A—G7 个大型,大多数菌株只产生型别毒素,各毒素只能被同 型抗毒素中和。引起人类疾病主要为 A,B 型,偶见 E,F 型,我国大多为 A 型。该毒素不 耐热,煮沸一分钟既可被破坏,为嗜神经毒素,功能结构和致病机制与破伤风痉挛毒素相似。 3. 汹涌发酵:是产气夹膜梭菌生化反应活泼的一种突出反应。可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在牛 奶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将液面封固的凡士林想上推,甚至冲 走管口胶塞,气势汹涌,故名。 4. TAT 既破伤风抗毒素:是特意性紧急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免役血清。 四 问答题 1.破伤风梭菌引起破伤风的条件:除伤口被该菌污染外,更重要的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这样细 菌才能生长繁殖产生致病物质痉挛毒素而致病。破伤风痉挛毒素是神经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特别 是对脑和脊髓前脚运动神经细胞有很高亲和力,通过其重链与神经肌肉终点处运动神经元表面的受 体结合,使毒素进如细胞内的小泡内,小泡从外周神经末梢沿神经突逆行到运动神经元细胞体,然 后通过跨突触运动,小泡从运动神经元进入神经末梢从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阻止拟制性中间 神经元和 Renshaw 细胞释放拟制性神经介质,使肌肉痉挛而引起破伤风的特有症状。 2.破伤风的预防:(1)尽早处理伤口与清创扩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防止细菌生长繁殖,产生 毒素致病,这是重要的非特意性的防治措施。(2)注射破伤风类毒素(3)伤口污染严重而未经基 础免疫者,应立即注射 TAT 以紧急预防。特异性治疗:早期,足量使用 TAT 以中和外毒素,使用 前要做皮试以防超敏反应,同时使用抗生素杀菌,以减少外毒素的产生。 3.肉毒梭菌主要引起食物中毒,致病物质为神经毒素肉毒毒素。 该毒素以其前体污染的食物因烹饪不当而进入肠道,经胰酶或细菌产生的蛋白酶作用后,解理为 剧毒的外毒素,通过肠道吸收,经淋巴血液循环扩散,作用于外周神经肌肉接头,自 主神经末 梢和脑神经核。毒素的重链与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受体结合,使轻链进入胞内,阻止乙酰胆碱 释放,导致肌肉迟缓性麻痹。肉毒中为食入已产生的毒素所至,为毒素性食物中毒,而非细菌感染。 临床以神经末梢麻痹为主而很少有胃肠道反应。肌肉麻痹表现为由眼肌,咽部肌肉发展到膈肌,严 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预防主要是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及个人的防护。注射 A B E 三型多价 抗血清进行特异性治疗,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4.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病情险恶,及早做出病原学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及挽救病人生命有重要意 义。病原学诊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直接涂片镜检:从伤口深部取标本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有初步诊断价值。 分离培养:取标本制成悬液。接种于血平板或庖肉培养基,厌氧培养,观察生长情况,如有菌生长, 取培养物进行形态学和生化反应鉴定。必要时可将培养物注射小白鼠,10 分钟后处死,37 度 5­8 小时,如见其腹部膨胀,取腹腔穿刺液,心血及肝涂片,并可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 5. 无芽孢厌氧菌是一类寄生于皮肤黏膜的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机会性感染。其感染特 点是: (1) 大多为内源性感染,少数为外源性感染; (2) 感染部位可为全身,病程多为慢性过程; (3) 无特定病型,多为化脓性感染,引起局部脓肿或组织坏死,也可以侵入血液产生败血症; (4) 脓汁粘稠,可有多种颜色,有恶臭,常有气泡;分泌物或脓汁直接涂片镜检可见细菌。
[X 型题]
1.无芽孢厌氧菌常存在于:
A. 口腔 B. 上呼吸道 C. 肠道 D. 皮肤 E. 阴道
2.无芽孢厌氧菌包括 :
A. 革兰阳性球菌 B. 革兰阴性球菌 C. 革兰阳性杆菌 D. 革兰阴性杆菌 E. 弧菌
3.厌氧芽孢梭菌常存在于:
A. 水 B. 空气 C. 土壤 D. 皮肤 E. 肠道
4.厌氧芽孢梭菌的共同特点是:
E. 所致疾病与抗生素应用相关
27.关于艰难梭菌所致菌群失调症患者的处理哪项是错的?
A. 停用相关抗生素 B. 改用灭滴灵 C. 改用万古霉素 D. 使用抗生素 E. 口服微生态制剂
28.关于无芽孢厌氧菌的致病性,下列哪项是错的?
A. 正常菌群,致病力不强 B. 机会致病 C. 多为内源性感染 D. 致病条件与大肠杆菌相同
E. 致病物质以侵袭力、内毒素等为主
29.关于无芽孢厌氧菌所致疾病特点,错的是?
A. 无特定疾病类型 B. 多为化脓性感染 C. 感染部位遍及全身 D. 为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E. 因为正常菌群,故病情较轻,预后好
30.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具有溶血和卵磷脂酶活性的毒素是:
A. α毒素 B. β毒素 C. γ毒素 D. δ毒素 E. ε毒素
[X 型题] 1.ABCDE 2.ABCD 3.CE 4.ACD 5.AD 6.ACE 7.AD 8.DE 9.ABCD 10.BDE 二 填空题 1.破伤风梭菌 产气夹膜梭菌 肉毒梭菌 艰难梭菌 2.热 干燥 消毒剂 土壤 肠道 腐生致病 3.抗毒素 中和 4. 10 1000 无芽孢 5.人 动物 气性坏疽 食物中毒 6.产气夹膜梭菌 汹涌发酵 乳糖 酸气体 7.蛋白酶 A B 二硫键 轻 重 受体 8.有氧 无氧 兼性厌氧 有氧(无氧) 需氧(厌氧) 三 名词解释
­­­­­­­­­­­所产生­­­­­­­­­­­所致。 7. 破伤风痉挛毒素被细菌­­­­­­­­­­­裂解为一条轻链即­­­­­­­­­­­­链和一条重链即­­­­­­­­­­链,重轻链
间由­­­­­­­­­­­­连结在一起;­­­­­­­­­­­­链为毒素活性部分,­­­­­­­­­­­­­链为与宿主靶细胞表面的特 殊­­­­­­­­­­­­结合部分。 8.临床标本接种两个血平板,分别置于­­­­­­­­­­­­和­­­­­­­­­­­­环境中培养,在两种环境下都能生长 的是­­­­­­­­­­­­菌,只能在­­­­­­­­­­­环境中生长的是­­­­­­­­­­­­菌。 三.名词解释 1.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2. 肉毒毒素(botulin) 3. 汹涌发酵(stormy fementation) 4. TAT(tetanus antitoxin) 四.问答题 1. 简述破伤风菌的致病条件与物质及其致病机制。 2. 简述破伤风的防治原则。 3. 简述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致病特点及其防治原则。 4. 如何快速进行气性坏疽的病原学诊断? 5. 简述无芽孢厌氧菌的致病特点。
16.引起食物中毒很少有胃肠炎症状的细菌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肠炎沙门菌 C. 副溶血性弧菌 D. 肉毒梭菌 E. 产气荚膜梭菌
17.产生肠毒素致食物中毒的厌氧菌: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肉毒梭菌 C. 产气荚膜梭菌 D. 脆弱类杆菌 E. 败血梭菌
18.肉毒毒素的特性正确的是:
A. 由质粒编码 B. 结构和功能与破伤风毒素相同 C. 菌裂解释放毒素前体 D. 耐热耐酸
第 13 章 厌氧性细菌
一.选择题
[A 型题]
1.下列厌氧菌除哪种外均为人体常居正常菌群成员?
A.无芽孢革兰阳性杆菌 B.革兰阴性杆菌 C.球菌 D.破伤风梭菌 E.艰难梭菌
2.厌氧芽孢梭菌能耐受恶劣环境条件的原因是:
A.荚膜 B.菌毛 C.鞭毛 D.芽孢 E.中介体
3.厌氧性细菌不包括:
A.芽孢梭菌 B.弧菌 C.革兰阳性球菌 D.革兰阴性球菌 E.无芽孢杆菌
E.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污染伤口
10. 气性坏疽标本涂片,染色镜检的特征是: A.有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B.有革兰阳性有夹膜粗大杆菌 C.有革兰阳性粗大芽胞杆菌并有夹膜 D. 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 E.常伴有其他杂菌
二 填空题 1. 可致人类疾病的厌氧芽孢梭菌主要有­­­­­­­­­­­­,­­­­­­­­­­­­­­­­­­,­­­­­­­­­­­­­­­­­­,和­­­­­­­­­­­。 2 . 厌 氧 芽孢 梭 菌对 ­­­­­­­­­­­­­­ ,­­­­­­­­­­­­­­­­­ 和­­­­­­­­­­­­­­­­ 有 强大 的抵 抗 力; 主要 分 布于
­­­­­­­­­­­­­,人和动物的­­­­­­­­­­­­­,多数为­­­­­­­­­­­菌,少数为­­­­­­­­­­­菌。 3. 破伤风免疫主要是­­­­­­­­­­­­发挥­­­­­­­­­­­­­作用。 4. 人体正常菌群中厌氧菌是非厌氧菌的­­­­­­­­­­倍,甚至­­­­­­­­­­­倍,主要为­­­­­­­­­­厌氧菌。 5. 产气荚膜梭菌能引起­­­­­­­­­­­­和­­­­­­­­­­­­­­­多种疾病,主要致人类­­­­­­­­­和­­­­­­­­­等疾病。 6. ­­­­­­­­­­­­­­­在牛奶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可产生为该菌重要特征的­­­­­­­­­­­­现象,这是因该菌分解
E. 结构与功能与破伤风痉挛毒素相似
21.肉毒毒素作用的主要部位:
A. 胃黏膜细胞 B.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C. 前角细胞 D. 脑神经细胞 E. 运动神经末梢
22.应用类毒素预防的疾病:
A. 破伤风 B. 气性坏疽 C. 肉毒中毒 D. 坏死性肠炎 E. 婴儿肉毒病
23.假膜性肠炎由何菌所致?
A. 破伤风梭菌 B. 产气荚膜梭菌 C. 肉毒梭菌 D. 艰难梭菌 E. 双歧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