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

生长速度
由于无氧环境的限制,厌氧性细 菌的生长速度通常较慢,需要较 长时间才能达到较高的细胞密度。
02
厌氧性细菌的生态分布与作 用
厌氧性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土壤中
厌氧性细菌在土壤中发挥着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将动植物残体转化为腐殖质和气体。
生殖道中
女性生殖道中的厌氧性细菌参与维持阴道正常菌群平衡,预防感染。
厌氧性细菌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02
03
生物制氢
有机废水处理
甲烷发酵
厌氧性细菌可用于生物制氢过程, 通过发酵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氢 气。
厌氧性细菌可应用于有机废水处 理,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 气和二氧化碳。
厌氧性细菌可将有机废物转化为 甲烷,用于生产能源或进行沼气 发酵。
水体中
在缺氧的水体中,厌氧性细菌参与水体自净过程, 将有机物转化为氨气、硫化氢等气体。
动物消化道中
许多动物消化道内存在厌氧性细菌,帮助动物消 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
厌氧性细菌在人体内的分布与作用
肠道中
肠道中的厌氧性细菌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口腔中
口腔中的厌氧性细菌参与龋齿的形成,某些种类还可能导致牙周病。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进 行彻底的治疗,包括使用敏感 抗生素、清创引流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 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以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05
厌氧性细菌的培养与鉴定
厌氧性细菌的培养方法
厌氧培养箱
01
厌氧性细菌需要在无氧环境中生长,厌氧培养箱能够提供恒温、
厌氧性细菌

Endogenous versus exogenous infection
• Two sources
– normal human flora
• endogenous
Obligate (strict) anaerobes
• • • • no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氧化磷酸化 fermentation killed by oxygen lack certain enzymes – superoxide dismutase * O2-+2H+ H2O2 – catalase * H2O2 H20 + O2 – peroxidase * H2O2 H20 /NAD to NADH
Polymicrobic anaerobic infection
• Many species in human flora • Many grow simultaneously - opportunistic conditions • opportunistic growth –injured tissue
Therapy
• discontinuation of initial antibiotic (e.g. ampicillin)
• specific antibiotic therapy (e.g. vancomycin)
无芽胞厌氧菌
概述
• 一群厌氧生长的细菌,包括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 的球菌和杆菌 • 属人体内的正常菌群,体内分布广泛 • 在某些特定状态下,这些厌氧菌作为条件致病菌 可导致内源性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PPT课件

++ ++ ---
±+ ++ ++ ++± ++ ++
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43
二、 致 病 性
44
1.气性坏疽: (1)严重创伤感染性疾病; (2)致病条件同破伤风梭菌; (3)细菌多侵入臀部、大腿、
肩胛等肌肉较厚部位;
45
(4)主要致病物质为α毒素及多种侵袭酶 α毒素具有卵磷脂酶活性;
图2 破伤风梭菌培养中期纯培养物的 镜下形态 ( 24-48h,革兰染色)
图3 破伤风梭菌培养晚期纯培养物的
9
镜下形态 (48h后,革兰染色)
1.芽胞正圆形,比菌体粗,位于 菌体顶端, 细菌呈“鼓槌状”, 为本菌特征。
10
2.周身鞭毛
11
3. 芽胞抵抗力很强 75~80℃ 10 min仍保持活力 100℃ 1小时可完全被破坏 干燥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
35
36
芽胞在无糖培养基易形成
芽胞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 次极端,不比菌体粗
v
37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确诊价值
本菌的特点: 1、“汹涌发酵现象” 2、双层溶血环 3、 Nagler反应
38
39
双层溶血
外层
内层
40
13厌氧性细菌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生物学性状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严格厌氧 血平板上,爬行生长,有b溶血 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 75~80℃ 10min仍保持活力 100℃ 1小时可完全被破坏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四、防治原则
伤口清洗、处理 切除局部坏死组织 截肢以防止病变扩散,引起全身中毒 抗生素、抗血清治疗 — 辅以高压氧舱口
三、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 芽胞粗于菌体,呈网球拍状 有鞭毛,无荚膜
三、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受体:神经细胞表面 经节苷脂结合 毒性作用:
封闭抑制性神经突触 阻止释放抑制性介质: g-氨基丁酸、甘氨酸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1.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毒素对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 细胞有高度亲和力,结合非常牢 固,一旦结合,抗毒素便不能中 和毒素。
毒素重链识别神经肌肉结点处 运动神经元上的受体并与之结合, 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形成小泡。
致病性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局部
不 及 时 治 疗
全身中毒症状
组织坏死恶臭 水肿、压迫剧烈胀疼 水气夹杂触摸、捻发感
毒血症(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产物吸收入血) 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休克,死亡率可达30%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致病性
所致疾病 — 食物中毒 食入被 A型某些菌株污染的食物 肠毒素——蛋白质、不耐热、耐受消化道蛋白酶作用 主要症状:腹痛、腹泻,1~2天自愈
微生物厌氧性细菌

• 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
为神经毒素,毒性强(iug),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脑干细胞 有高度的亲和力
破伤风痉挛毒素可与中枢神经抑制性突触前膜的神经节苷脂结 合,阻断抑制性介质的释放,导致神经持续兴奋,骨骼肌强直性痉 挛,肌张力↑
化,组织水肿、坏死等 –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菌群失调 – 寄居部位改变 – 细菌协同作用
2024/6/21
• 感染特征
– 内源性感染,部位广泛,多呈慢性过程 – 无特定病型,多为化脓性感染(局部、全身
) – 分泌物粘稠,有色,恶臭 – 常用抗生素无效 – 普通培养不长
2024/6/21
• 所致疾病——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
2024/6/21
2024/6/21
2024/6/21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临床常见菌
G+ 消化链球菌属、消化球菌属 – 球菌
G- 韦荣菌属
– 杆菌
G+ 丙酸杆菌、双岐杆菌、真杆菌、乳杆菌 G- 类杆菌、梭杆菌
2024/6/21
• 致病条件(厌氧菌感染因素)
– 组织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Eh) 血管损伤,肿瘤压迫,烧伤,动脉硬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概述 厌氧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 殖的细菌
厌氧性芽胞梭菌(外源性感染——致病菌) – 根据芽胞有无
无芽胞厌氧菌(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菌) – 根据耐氧性
• 专性厌氧菌(对氧极度敏感,对氧中度敏感) • 中度厌氧菌 • 微需氧菌 • 耐氧菌
2024/6/21
• 厌氧菌的分布
▪ 培养特性
微生物总结-13-15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一.选择题1. 厌氧芽胞梭菌能耐受恶劣环境条件是因为有(D)A.菌毛B.鞭毛C.荚膜D.芽胞E.内毒素2. 厌氧芽胞梭菌在自然界中存在特点是(C)A.释放毒素量少于动物体内B.产生多种侵袭性酶C.以芽胞形式存在D.以具有感染性的繁殖体形式存在E.致病性强3. 无芽胞厌氧菌的特点是(D)A.形态特征有鉴别意义B.只能用抗酸染色C.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D.在肠道内数量是大肠埃希菌的1000倍E.菌体内形成异染颗粒4. 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起(A)A.无芽胞厌氧菌感染B.厌氧芽胞杆菌感染C,结核杆菌感染D.链球菌感染E.副溶血性弧菌感染5. 厌氧芽胞梭菌与无芽胞厌氧菌具有的共性是(B)A.形态染色性B.专性厌氧C.在人体内的分布D.致病性E.对人体的危害6. 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毒素是(B)A.破伤风痉挛毒素B.肉毒毒素C.卵磷脂酶D.炭疽毒素E.鼠疫毒素7. 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极强,仅次于(C)A.金葡菌TSST-1B.霍乱肠毒素C.肉毒毒素D.白喉毒素E.溶血毒素8. 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为(C)A.细菌芽胞污染伤口B.菌群失调C.伤口的厌氧微环境D.细菌繁殖体污染伤口E.机体免疫力低下9. 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其目的是(D)A.抑制破伤风梭菌生长B.阻止细菌产生毒素C.中和结合在神经细胞上的外毒素D.中和游离于神经细胞外的外毒素E.中和进入血液中的外毒素10. 紧急预防破伤风最好注射(B)A.破伤风类毒素B.破伤风抗毒素C.丙种球蛋白D.抗生素E.破伤风死菌苗11. 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其中最重要的是(A)A.α毒素B.β毒素C.ε毒素D.κ毒素E.ι毒素12. 对于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E)A.属神经毒素B.化学性质为蛋白质C.该毒素可被肠道蛋白酶所破坏D.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E.该毒素毒性最强,对人致死量小于0.1µg13. 属于破伤风梭菌形态染色方面的特性是(D)A.有荚膜B.无鞭毛C.菌体呈竹节状排列D.菌体呈鼓槌状E.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14. 破伤风梭菌培养后的菌落特点为B(B)A.形成花菜样菌落B.血平板上形成薄膜状爬行生长物C.形成脐状菌落D.血平板上无溶血环E.血平板上菌落周围有双层溶血环15. 注射TA T的目的是(C)A.对易感人群进行常规预防B.杀灭伤口中繁殖的破伤风梭菌C.对可疑破伤风患者治疗及紧急预防D.主要用于儿童的预防接种E.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16. 以神经外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A.肉毒毒素B.产气荚膜梭菌C.链球菌D.霍乱弧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17. 气性坏疽的典型症状之一是组织气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B)A.细菌产生透明质酸酶B.细菌能分解多种糖类C.细菌产生卵磷脂酶D.细菌产生细胞毒素E.细菌产生肉毒毒素18.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是(A)A.从深部创口取材直接涂片镜检B.取坏死组织做动物试验C.取坏死组织进行分离培养D.取标本做“汹涌发酵”试验E.以上都不是19.下列细菌在牛奶培养基上培养时能产生“汹涌发酵”现象的是(B)A.破伤风梭菌B.产气荚膜梭菌C.肉毒梭菌D.大肠杆菌E.霍乱弧菌20.血平板上能形成双溶血环的细菌为(D)A.肉毒梭菌B.炭疽杆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产气荚膜梭菌E.破伤风梭菌21.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特点是(C)A.血平板上无溶血环B.分离培养用SS培养基C.牛奶培养基中产生“汹涌发酵”现象D.培养基中要加入胆盐E.在TCBS培养基上因分解蔗糖呈黄色菌落22.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C)A.炭疽病B.假膜性肠炎C.食物中毒D.烫伤样皮肤综合征E.破伤风23.Nagler反应原理是因为产气荚膜梭菌(D)A.分解乳糖产酸产气B.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C.能液化明胶D.分解卵黄中卵磷脂E.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H2S24.能引起食物中毒,但很少有胃肠炎症状的细菌是(A)A.肉毒梭菌B.产气荚膜梭菌C.肠炎沙门菌D.副溶血性弧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25.肉毒毒素的特点是(C)A.可完全被肠道蛋白酶水解B.可致组织大块坏死C.进入小肠后解离,被吸收进入血循环D.引起骨骼肌强直性收缩E.该毒素具耐热性26.肉毒梭菌的芽胞特点是(B)A.椭圆形,位于菌体顶端B.椭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C.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D.正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E.椭圆形,小于菌体27.肉毒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机理是由于(A)A.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B.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C.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D.激活腺苷酸环化酶E.直接导致细胞变性坏死28.气性坏疽发病多见于(B)A.节肢动物叮咬B.战伤C.食用污染食物D.吸入污染的空气E.平时的工伤、车祸29.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于(C)A.肠粘膜上皮细胞B.红细胞C.神经细胞D.中性粒细胞E.白细胞30.肉毒毒素作用的主要部位是(E)A.肠上皮细胞B.脊髓前角运动细胞C.脑神经细胞D.胃粘膜细胞E.外周胆碱能神经二、填空题1.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将厌氧性细分为两大类:即___厌氧芽胞梭菌属__________和______无芽胞厌氧菌__________。
章厌氧性细菌

在疱肉培养基生长
双层溶血环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Nagler 反应 汹涌发酵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1. 致病性 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 有些外毒素即为胞外酶,有荚膜,侵袭力强。外毒素有α、 β、γ、δ、ε、ι、η、θ、κ、λ、μ和ν12种。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致病性与免疫性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致病条件
• 该菌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 作用完全有赖于病菌所产生的毒素
•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 – 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
厌氧芽胞梭菌属(Clostridium)是一类革兰阳性菌,能 形成芽胞,大多为专性厌氧菌。因芽胞直径比菌体粗,使菌 体膨大呈梭状,故名梭状芽胞杆菌。主要包括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
这属细菌侵袭力不强,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特定的 症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This baby has neonatal tetanus. It is completely rigid. HigHhigerhEedruEcdautiocnatPiorensPs ress
This baby has tetanus. He cannot breast feed or open his mouth because the muscles in his face have become so tight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29.关于无芽孢厌氧菌所致疾病特点,错的是?
A. 无特定疾病类型 B. 多为化脓性感染 C. 感染部位遍及全身 D. 为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E. 因为正常菌群,故病情较轻,预后好
30.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具有溶血和卵磷脂酶活性的毒素是:
A. α毒素 B. β毒素 C. γ毒素 D. δ毒素 E. ε毒素
E.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污染伤口
10. 气性坏疽标本涂片,染色镜检的特征是: A.有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B.有革兰阳性有夹膜粗大杆菌 C.有革兰阳性粗大芽胞杆菌并有夹膜 D. 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 E.常伴有其他杂菌
二 填空题 1. 可致人类疾病的厌氧芽孢梭菌主要有,,,和。 2 . 厌 氧 芽孢 梭 菌对 , 和 有 强大 的抵 抗 力; 主要 分 布于
7. 产生嗜神经毒素的细菌是:
A.破伤风梭菌 B.ETEC C.霍乱弧菌
D.肉毒梭菌
E.白喉杆菌
8. 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厌氧菌是:
A.破伤风梭菌 B.肉毒梭菌 C.产气夹膜梭菌 D.艰难梭菌 E.无芽孢厌氧菌
9. 什么情况下的伤口长处于厌氧状态:
A.伤口深而窄 B.伤口有泥土异物污染 C. 大面积浅表受伤 D. 伤口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
E. 结构与功能与破伤风痉挛毒素相似
21.肉毒毒素作用的主要部位:
A. 胃黏膜细胞 B.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C. 前角细胞 D. 脑神经细胞 E. 运动神经末梢
22.应用类毒素预防的疾病: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涂片镜检: 直接涂片镜检:是极有价值 的快速诊断法。 的快速诊断法。可见革兰阳性有 荚膜大杆菌,并伴有其他杂菌。 荚膜大杆菌,并伴有其他杂菌。
四、防治原则
气性坏疽病情进展急剧,潜伏 气性坏疽病情进展急剧, 期一般为8-48h,切勿等待检查结果 期一般为 , 再进行治疗。 再进行治疗。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多糖酶:分解肌肉组织蛋白质, 多糖酶:分解肌肉组织蛋白质, 产生H 和酪酸 具有特殊臭味。 和酪酸, 产生 2S和酪酸,具有特殊臭味。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肌肉纤维
多糖酶
细菌 气体
气体
分解多糖,产生 分解多糖,产生CO2和H2O,从而造成 , 肌肉组织坏死,液化,造成气肿、水肿。 肌肉组织坏死,液化,造成气肿、水肿。
病例讨论
查体: 查体:T38℃,P80次/分。神志 ℃ 次分 清楚,检查合作。心肺无异常。 清楚,检查合作。心肺无异常。牙 关紧闭,痉笑,颈项强直。 关紧闭,痉笑,颈项强直。左足底 有一个2~ 大的伤口, 有一个 ~3cm大的伤口,轻度化脓 大的伤口 感染。体检时阵发痉挛一次, 感染。体检时阵发痉挛一次,呈角 弓反张,历时约10秒 弓反张,历时约 秒。
厌氧性细菌
病例讨论
李××,男,55岁,农民。 ××, 岁 农民。 主诉:因张口困难,全身抽筋而 主诉:因张口困难, 急诊入院。 急诊入院。
病例讨论
病史:一周前在地里劳动时, 病史:一周前在地里劳动时,不 慎被一绣铁钉刺破左足底。 慎被一绣铁钉刺破左足底。伤口立即 赤脚医生”处理包扎, 由“赤脚医生”处理包扎,但至今未 入院前24h开始张口困难,逐渐 开始张口困难, 愈。入院前 开始张口困难 加重,不能进食。颈项发硬, 加重,不能进食。颈项发硬,不能弯 前开始全身抽筋, 腰。5h前开始全身抽筋,发作历时 前开始全身抽筋 几秒钟,间歇20~ 几秒钟,间歇 ~30min。 。
厌氧性细菌

24
25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肉毒毒素(神经毒)
与破伤风外毒素的相似点: ⅰ毒性强,人致死量为1-2μg ⅱ结构,功能,致病机制与破伤风外毒素相似
1.菌毛、荚膜。 2.产生多种毒素、胞外酶和可溶性代谢物。
35
(三)感染特征
1. 内源性感染 2. 无特定病型 3. 分泌物或脓液
36
(四)所致疾病
腹腔感染 女性生殖道和盆腔感染 口腔感染 呼吸道感染 败血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7
8
培养: 严格厌氧菌,血平板,β-溶血,薄 膜状菌落
9
抵抗力: 芽胞,对热、干燥和消毒剂均有强大的抵 抗力,100℃,1小时破坏,干燥土壤中可 存活数十年
1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 厌氧微环境
(刺伤、枪伤、 烧伤、动物咬伤)
11
破伤风梭菌仅在局部增殖,无侵袭力。 致病作用依靠其产生的外毒素。
2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根据典型的症状和病史作出诊断 无须采集样本培养
22
(四)防治原则
1.主动免疫,特异性预防:百白破三联疫苗 2.迅速对伤口清创扩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 3.特异性治疗: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使用破伤 风抗毒素(tenanus antitoxin,TAT) 4.镇静剂
23
二、 肉毒梭菌 (C.botulinum)
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等。
5
一、 破伤风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2014

三、肉 毒 杆 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肉毒杆菌? 肉毒毒素?
(一)生物学特性(Morphology)
1、形态与染色 G+ 粗大杆菌,两端钝圆,无荚膜,有鞭毛 芽胞呈椭圆形,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
“网球拍状, 汤匙状”
2.培养特征
严格厌氧 血平板上有β溶血,
一、破伤风梭菌
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60年就有记载 “ 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也 ” ----《太平圣惠方》
1884年破伤风梭菌被分离成功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G+,菌体细长 周鞭毛,无荚膜 芽胞正圆形,顶端
形似鼓槌
2、培养特性
专性厌氧,最适温度37℃,最适pH7.2 营养要求不高 血平板上形成羽毛状(锯齿状)菌落
第十六章 厌氧性细菌
概念: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 大群种类繁多、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环境中 才能生长的细菌。
根据是否产生芽胞,分为厌氧芽胞梭菌和无芽 胞厌氧菌两大类。
共同特征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分布广泛、严格厌氧、大多不致病 G+大杆菌,有芽胞 形成芽胞后抵抗力强 芽胞大多较菌体宽,菌体常膨胀呈梭形 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特定的症状
食入被大量细菌污染的食物(多为变质 腐败肉类) 临床表现:腹痛、腹胀、水样腹泻;可
自愈,年老体弱者可致死。
(3)坏死性肠炎:
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 症状:腹痛,腹泻,肠粘膜出血性坏死, 粪便带血,并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肠梗
阻等。
注意与细菌性痢疾的区别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伤口深部分泌物或者坏死组织;食 物中毒和坏死性肠炎者取粪便 直接检查:革兰氏染色后发现G+带有肥厚荚膜
(人卫7版微生物)13 厌氧性细菌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非特异性防治:正确处理伤口,清创扩创。
特异性预防:百白破三联疫苗,受伤后立即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特异性治疗:对已发病者,早期足量使用抗 毒素及抗生素
(tetanus antitoxin,TAT)
二、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
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
属神经毒素,毒性极强,对脊髓前角和
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亲和力
为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蛋白酶破坏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Light chain
-S-S-
tetanospasmin
cleave
Heavy chain
Mechanism of tetanospasmin
Increased vascular permeability with massive
Hepatic toxicity and myocardial dysfunction
hemolysis and bleeding tissue destruction
-toxin is responsible for necrotic lesions in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G+大杆菌,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并伴
有其他杂菌等三个特点。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Immediate cleansing of dirty wounds, deep wounds, decubitus ulcers, compound fractures, and infected incisions Debridement (清创)of disease tissue Large doses of cephalosporin or penicillin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高压氧治疗) C. perfringens food poisoning requires only symptomatic care. No vaccines available
《医学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练习题及答案【知识要点】1.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及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2.熟悉: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和无芽胞厌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3.了解:(1)破伤风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2)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
【课程内容】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属一、破伤风梭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四)防治原则二、产气荚膜梭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四)防治原则三、肉毒梭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三)微生物学检查法(重点检测肉毒毒素)。
(四)防治原则四、艰难梭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第二节无芽胞厌氧菌一、生物学性状(一)革兰阴性厌氧杆菌(二)革兰阴性厌氧球菌(三)革兰阳性厌氧球菌(四)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二、致病性(一)致病条件(二)细菌毒力(三)感染特征(四)所致疾病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一)标本采取(二)直接涂片镜检(三)分离培养与鉴定四、防治原则【应试习题】一、名词解释1.汹涌发酵2.TAT3.肉毒毒素4.厌氧性细菌5.Nagler反应二、填空题1.破伤风毒素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毒素,引起疾病的主要是____________毒素。
2.破伤风梭菌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_,以_______形式长期存活。
3.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呈_______形,位于菌体的_______部位,其直径_______于菌体宽度,使菌体形成_______状。
4.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外毒素经_______处理后_______消失、_______完整的生物制品。
5.破伤风梭菌主要经_______感染,致病物质主要是_______。
6.感染破伤风后应给予注射_______以中和游离的毒素;注射大剂量_______以杀伤繁殖体。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E. 所致疾病与抗生素应用相关
27.关于艰难梭菌所致菌群失调症患者的处理哪项是错的?
A. 停用相关抗生素 B. 改用灭滴灵 C. 改用万古霉素 D. 使用抗生素 E. 口服微生态制剂
28.关于无芽孢厌氧菌的致病性,下列哪项是错的?
A. 正常菌群,致病力不强 B. 机会致病 C. 多为内源性感染 D. 致病条件与大肠杆菌相同
E.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污染伤口
10. 气性坏疽标本涂片,染色镜检的特征是: A.有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B.有革兰阳性有夹膜粗大杆菌 C.有革兰阳性粗大芽胞杆菌并有夹膜 D. 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 E.常伴有其他杂菌
二 填空题 1. 可致人类疾病的厌氧芽孢梭菌主要有,,,和。 2 . 厌 氧 芽孢 梭 菌对 , 和 有 强大 的抵 抗 力; 主要 分 布于
31.对人致病的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型主要是:
A. A 型 B. B 型 C. C 型 D. D 型 E. E 型
32.能产生肠毒素及细胞毒素的是:
A. 破伤风梭菌 B. 肉毒梭菌 C. 脆弱类杆菌 D. 艰难梭菌 E. 丙酸杆菌
33.厌氧芽孢梭菌常存在于:
A. 上呼吸道 B. 肠道 C. 泌尿道 D. 口腔 E. 阴道
E. 结构与功能与破伤风痉挛毒素相似
21.肉毒毒素作用的主要部位:
A. 胃黏膜细胞 B.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C. 前角细胞 D. 脑神经细胞 E. 运动神经末梢
22.应用类毒素预防的疾病:
A. 破伤风 B. 气性坏疽 C. 肉毒中毒 D. 坏死性肠炎 E. 婴儿肉毒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分析
李××,男,55岁,农民。
主诉:因张口困难,全身抽筋而 急诊入院。
病例分析
病史:一周前在地里劳动时,不慎被 一绣铁钉刺破左足底。伤口立即由“赤脚 医生”处理包扎,但至今未愈。入院前
24h开始张口困难,逐渐加重,不能进食。
颈项发硬,不能弯腰。5h前开始全身抽筋,
发作历时几秒钟,间歇20~30min。
要来自土壤或其它外界环境中的细菌或芽
胞,所致疾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无芽胞厌氧菌感染:为内源性的,主 要来自人体正常菌群,属于条件致病菌, 所致疾病无一定病型,常为局部炎症、脓 肿和组织坏死。
病例分析
查体:T38℃,P80次/分。神志清楚。
心、肺无异常。牙关紧闭,痉笑,颈项强
直。左足底有一个2~3cm大的伤口,轻度
化脓感染。体检时阵发痉挛一次,呈角弓
反张,历时约10秒。
病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析 问 题
1. 患者最可能患有什么疾病?为什么? 2. 应如何治疗? 3. 如何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
● 不耐热,可被蛋白酶破坏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局部伤口中产生的痉挛 毒素,经淋巴、血流或外周 神经末稍沿轴索逆行向上, 到达脊髓前角和脑干。
破伤风痉挛毒素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痉挛毒素能选择地抑制中间神经元 和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介质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当屈肌兴奋时,得不到抑制性神经元 的抑制而持续地强烈收缩,伸肌缺乏中间 神经元的抑制而不能松驰,以至屈肌和伸 肌均强烈收缩,兴奋性异常增高,造成破 伤风特有的症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所致疾病
破伤风,临床症状主要有: 首发为咬肌痉挛,表现为牙关紧闭 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 威胁最大的肋间肌痉挛,可导致 窒息和继发 肺部感染 苦笑面容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破伤风的诊断:主要根据受伤病史、 感染致病条件以及特有的临床症状,即可 做出诊断。一般不需作微生物学检查。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抗毒素(被动免疫),最好同时注射
类毒素(主动免疫)。
● 抗菌治疗
病例讨论
女,18岁,下荷池采藕,不幸划破足 底一大块皮肤,伤口被淤泥污染。她以为 是小事,只是用池水洗了洗,回家后在足 底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当天夜里,伤足 出现红肿。第二天上午已肿至小腿。下午 入院时,大腿红肿化脓,剧烈疼痛,高热 至40℃。医生切开伤口时,流出暗红色脓 血,恶臭,并有气泡溢出。 入院那天晚上,小芳离开了人世。
无芽胞厌氧菌
在人体正常菌群中,无芽胞厌氧菌占 有绝对优势,是其它非厌氧菌的10-1000 倍,对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和内环境稳定 起有重要作用。
无芽胞厌氧菌
在某些特定状态下,无芽胞厌氧菌与 人类的疾病有关。常规细菌培养为“阴性” 或“无菌感染”、“无菌脓肿”等疾病, 应考虑厌氧菌感染。
有芽胞厌氧菌感染:为外源性的,主
菌。
气性坏疽
一、生物学特性
1. 形态与染色
粗大杆菌,有荚膜,芽胞≤菌体,椭
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革兰阳性菌。
一、生物学特性
2. 培养特性
● 厌氧,但不十分严格。 ● 适宜温度广泛(20℃-50℃),37℃时 分裂繁殖的周期仅为8min。 ● 牛乳培养基:汹涌发酵现象
一、生物学特性
3. 生化反应
4、抗菌治疗
四、防治原则
破伤风一旦发病,疗效不佳,因 此,预防极为重要。
四、防治原则
一般性预防
易感人群:有计划地注射破伤风类毒 素,免疫力可维持12年。 儿童(3个月~6岁):接种白百破三 联疫苗。
四、防治原则
紧急预防
● 清创扩创
● 如有过类毒素基础免疫,可再注射一
针类毒素;否则,应立即肌注破伤风
四、防治原则
感染难以控制或危及生命时,实施截 肢术,以防病变扩散,残端不缝合,以利
引流。 早期可用多价抗毒素血清,同时使用 大剂量青霉素以杀灭产气荚膜梭菌及其他 细菌。 有条件可采用高压氧舱疗法。
严格隔离
无芽胞厌氧菌
厌氧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可分为 两大类:一类有芽胞,如肉毒梭菌、产气 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另一类无芽胞, 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
创伤伤口的污染率很高,战场中污染 率可达25%~80%。但破伤风发病率只占
污染者的1%~2%,提示发病必须具有其
他因素,主要是缺氧环境。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破伤风发生的主要原因:伤口的厌氧 微环境。 ● 窄而深的伤口 ● 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 混有泥土等异物,伴有需氧菌或兼性 厌氧菌感染
病例讨论
气性坏疽
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以局部组织 迅速坏死、气肿(伤口有气泡逸出,伤口 周围有捻发感)、水肿、分泌物恶臭、剧 烈疼痛(胀裂样,一般止痛剂无效)、出 现高热、脉搏快、极度软弱、烦燥兼有恐 惧感、神志清楚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病例讨论
引起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有产气荚
膜梭菌、水肿杆菌、败毒杆菌、溶组织杆
李××一周前在地里劳动时,不慎被
一绣铁钉刺破左足底。伤口立即由“赤脚
医生”处理包扎,但至今未愈。
入院前24h,开始张口困难,逐渐加
重,不能进食。颈项发硬,不能弯腰。牙
关紧闭,痉笑,颈项强直。体检时阵发痉
挛1次,呈角弓反张,历时约10秒。
四、防治原则
特异性治疗
1、控制和解除肌肉痉挛:是最重要的措施, 以防止窒息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减少死亡 。 2、消除毒素来源:清创、扩创。 3、中和毒素: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使用原 则是:早期、足量,注射前必须先作皮肤试验。 亦可使用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破伤风梭菌从伤口入侵后,在伤口处
生长繁殖并产生痉挛毒素,引起骨骼肌阵
发性痉挛。临床表现为牙关紧闭,颈项强 直,角弓反张等症状。此病一旦发生,病 死率很高。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细长杆菌,芽胞比菌体 粗,圆形,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 状。革兰染色阳性。
G+ 菌
一、生物学特性
抵抗力:破伤风梭菌芽胞对外界环境 抵抗能力强,在干燥的土壤中能存活数十 年。 培养特性:专性厌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涂片镜检:是极有价值的快速诊
断法。可见革兰阳性有荚膜大杆菌,并伴
有其他杂菌。
四、防治原则
气性坏疽病情进展急剧,潜伏期一 般为8-48h,切勿等待检查结果再进行治 疗。 主要是外科处理,对伤口处理必须 分秒必争,一般在伤后6h内进行。及时 清创、扩创,彻底切除无生机组织,敞 开伤口,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境。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多糖酶:分解肌肉组织蛋白质,产生
H2S和酪酸,具有特殊臭味。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肌肉纤维 细菌 气体 气体
分解多糖,产生CO2和H2O,从而造成 肌肉组织坏死,液化,造成气肿、水肿。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触摸有捻发感。由于气肿压迫局部组
织,阻碍血液供应,更加重肌肉坏死。同
时,末稍神经受到压迫,导致局部组织缺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新生儿破伤风:主要因使用未彻底灭
菌的接生工具,细菌或芽胞感染脐带残端
而发病。
全世界每年有100万病例发生。 目前,破伤风多发生在成人的工伤、 创伤的感染。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具有以下特点: ● 神经毒素,对脑干和脊髓前角细胞有
高度亲和力
● 毒性强,对人的致死量<1μg
氧,加快组织坏死,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烈
的疼痛,有一种胀裂的感觉。 病变蔓延迅速,最后造成大块组织坏 死,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休克。死亡 率可达3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气性坏疽发生条件:多见于战伤,也
可见于平时创口有污染的大面积开放性骨
折及软组织损伤。
病例讨论
女,18岁,下荷池采藕,不幸划破足 底一大块皮肤,伤口被淤泥污染。她以为 是小事,只是用池水洗了洗,回家后在足 底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当天夜里,伤足 出现红肿。第二天上午已肿至小腿。下午 入院时,大腿红肿化脓,剧烈疼痛,高热 至40℃。医生切开伤口时,流出暗红色脓 血,恶臭,并有气泡溢出。 入院那天晚上,小芳离开了人世。
代谢十分活跃,可分解多种常见的糖
类,产酸产气。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荚膜 毒素:透明质酸酶 毒素:DNA 酶 毒素:胶原酶、明胶酶 形成一股强大的能突破人体防御机
构的侵袭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α毒素(卵磷脂酶) 分解细胞膜上的卵磷脂,破坏红细胞 膜,引起溶血; 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通透性 增加,造成水肿; 促进血小板凝聚,导致血栓形成,局 部组织缺血、坏死; 作用于心肌,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导致循环衰竭和休克,这是气性坏疽死亡 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