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3.免疫性:抗毒免疫,吞噬防御功能增强。 4.A及F型可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三)微生物学诊断
1.采标本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鉴定细菌 3.动物试验
(四)防治原则 1.自动免疫─多价类毒素 2.被动免疫─多价抗毒素
常用的培养方法:
1,厌氧培养法:肉渣汤培养基、巯基乙酸钠培养基即可造成厌氧 环境;
2,焦性没食子酸法: 3,厌氧缸法: 4,气袋法: 5,厌氧箱法:
两类厌氧菌感染的不同点
────────────────────────────
项目
厌氧芽胞杆菌感染
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
3000 U。 注意过敏反应:因为TAT马抗毒素。 脱敏疗法: 紧急预防,早用, 量足。
二、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粗短杆菌,芽胞呈梭状,体内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专性厌氧。
血平板上,菌落较大,灰白色,不透明、边缘锯齿状;多 数菌 株有双层溶血圈,内环完全溶血是 毒素,外层为 毒素,不溶血;
产气荚膜杆菌菌落(溶血)
厌氧芽胞 杆菌检查
接种破伤风杆菌
接种产气荚膜杆菌
肉 牛高
渣 汤 培 养 基
乳 培
糖 琼 脂
养 基
培 养 基
破伤风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此酶破坏线立体,死细胞呼吸
α毒素分解 细胞膜上
和高能磷酸化合物合成障碍
红细胞破坏 贫血
毒
卵磷脂酶 组织细胞 组织坏死
肉渣汤培养基:混浊生长,产生气体、肉渣不被消化,肉 色 呈肉红色,
第11章厌氧性细菌

第11章厌氧性细菌
(二) 致病条件:
1、窄而深的伤口或盲端;
2、局部组织缺血,供氧不足; 3、同时存在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的混合感染。
PPT文档演模板
第11章厌氧性细菌
v (三) 致病特点 •(
v
1、破伤风为创伤性感染; 2、致病需特定条件; 3、破伤风梭菌仅在感染局部繁殖, 产生毒素,毒素体内扩散而作用于
* 中毒食物,被肉毒梭菌芽胞污染
的蜂蜜等食品。
*好发年龄,1岁以下,特别6个月以
内的婴儿,因其肠道中缺乏拮抗肉
毒梭菌的正常菌群。
*患病婴儿最先引人注意症状是便闭、
拒乳、啼哭无力。
*死亡率不高(1%~2%)。
PPT文档演模板
第11章厌氧性细菌
v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主要是检查食物、呕吐物中的毒素。取食
物等制成悬液,沉淀后取上清液注射小鼠腹腔, 若有毒素,多与1~2天发病,出现麻痹等症状。
v
四、 防治原则 主要是加强食品的卫生监督和管理;注意低
温保存食品,以防芽胞发芽;鼓盖或胀袋肉制 品,勿食用!!。 治疗肉毒病应尽早注射多价肉毒抗毒素,同时 对症处理。
PPT文档演模板
第11章厌氧性细菌
3rew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轻链(毒性中心):选择性封闭 抑制性突触
重链(结合中心):与神经细胞膜表面 神经节苷脂结合
PPT文档演模板
第11章厌氧性细菌
PPT文档演模板
第11章厌氧性细菌
PPT文档演模板
第11章厌氧性细菌
3、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肠道中 的蛋白酶破坏;
4、外毒素 类毒素 抗毒素 (TAT,TIG)
•
PPT文档演模板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考点总结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考点总结一、厌氧菌概述概念:一大群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
分类:据耐氧性分类(1)专性厌氧菌:是指在降低氧分压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
又分为极度厌氧菌(氧分压<0.5%,空气中暴露10min致死,如丁酸弧菌)和中度厌氧菌(氧分压为2%~8%,空气中暴露60~90min能生存,如大多数人类致病厌氧菌)。
(2)微需氧菌:能在含5%~10%CO2空气中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如弯曲菌属。
(3)耐氧菌:其耐氧程度刚好能在新鲜配制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
一旦生长,暴露数小时仍不死亡,如第三梭菌、溶组织梭菌。
二、厌氧菌感染(一)厌氧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及感染类型1.厌氧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正常人的肠道、口腔、阴道等处均有大量的厌氧菌寄居。
厌氧菌与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共同组成人体的正常菌群,其中绝大多数为无芽胞厌氧菌。
其中肠道中的厌氧菌数量是大肠埃希菌的1000~10000倍。
重要的厌氧菌种类及其在正常人体内的分布厌氧菌皮肤上呼吸道口腔肠道尿道阴道芽胞菌革兰阳性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0 0 ±++±±无芽胞菌革兰阳性杆菌乳杆菌属0 0 +++±++双歧杆菌属0 0 +++0 ±优杆菌属±±+++0 ±丙酸杆菌属++++++?±放线菌属0 ±+++0 0无芽胞菌革兰阴性杆菌类杆菌属0 +++++梭杆菌属0 +++++±普雷沃菌属0 +++++++紫单胞菌属0 +++++++无芽胞菌革兰阳性球菌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2.外源性感染梭状芽胞杆菌属引起的感染,其细菌及芽胞来源于土壤、粪便和其他外界环境。
3.内源性感染无芽胞厌氧菌大多数是人体正常菌群,属于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感染,一般不在人群中传播。
(二)临床意义1.厌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1)组织缺氧或氧化还原电势降低。
厌氧性细菌概述.pptx

DNA 酶
±
神经氨酸酶
改变神经节苷脂受体
+
其它
肠毒素
肠毒素、细胞毒素
+
+ 大多菌株产生;± 某些菌株产生;-不产生;nt 未研究
+± ++ ++
nt +
±±
±±
+
+
+
t
致病物质
• α毒素 –以A型产生量最大 –分解细胞膜上磷脂和蛋白形成的复合 物,造成细胞溶解,引起血管通透性 增加伴大量溶血、组织坏死、肝脏、 心功能受损 –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 β、ε、ι毒素 –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致病物质
• 肠毒素 –不耐热的蛋白质,100°C瞬时被破坏 –在结肠经胰酶作用后,其毒力能增加3 倍 –整段肽链嵌入细胞膜,破坏膜离子运 输功能 –可作为超抗原
所致疾病
• 气性坏疽 – 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及其他梭菌引起
–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 险恶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概述
•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 厌氧芽胞梭菌属 – 无芽胞厌氧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Clostridium)
概述
• 大多为严格厌氧菌,革兰染色阳性 • 芽胞直径比菌体粗,使菌体膨大呈梭状,
对热、干燥和消毒剂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 除产气荚膜梭菌等极少数例外,均有周
–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 部组织缺血
– 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的伤口
致病因子
• 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 •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
厌氧性细菌ppt课件

(三)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是严重的创伤感染性疾病 2、食物中毒:
(四)防治原则
(1)以清创扩创为主----破坏厌氧环境。
(2)治疗:早期、足量---α抗毒素+青霉素
(3) 高压氧仓
三、肉毒梭菌
革兰阳性大杆菌,芽孢椭圆形,大于菌体,位于菌 体次级端,使菌体呈网球拍状。
2.培养特性: 严格厌氧
厌氧芽胞梭菌的种类、所致疾病及致病物质
厌氧芽胞菌
破伤风梭菌 肉毒梭菌
所致疾病
破伤风 食物中毒
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产气荚膜梭茵
气性坏疽
食物中毒
多种毒素和酶
肠毒素
有无芽胞的厌氧菌的主要区别
感染类型 外源性感染为主 内源性感染为主
感染特点 多见于外伤、
食物中毒
常与需氧菌或兼性厌氧
菌混合感染,引起败血症、
感染性脓肿等
预防
类毒素
抗毒素(紧急预防) 增强抵抗力
治疗 抗毒素为主 抗菌药(甲硝唑等)
破伤风梭菌 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 致病条件 伤口,厌氧环境 所致疾病 破伤风 预防 破伤风类毒素 儿童:百白破三联 疫苗
产气荚膜梭茵 肉毒梭菌 多种毒素和酶 肉毒毒素 同前 食入肉毒毒 素污染食物 气性坏疽 肉毒中毒 加强食品卫 生管理,可 疑食物煮沸 1、彻底清创 早期足量注 2、早期足量 射多价肉毒 多价抗毒素血 抗毒素血清 清 3大量抗菌素
紧急预防 1、彻底清创 治疗 2、早期足量TAT 3、抗菌药物
无芽孢厌氧菌:在临床厌氧菌感染中,无芽孢厌氧菌的感染率占90%,大多 为化脓性感染,分泌物或浓汁粘稠、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患者,男,40岁,工人。因修理拖拉机时 不慎左脚底被铁钉扎入,来作特殊处理。6 日后感全身不适,咀嚼不便,继之张口及吞 咽困难,颈活动受限。即针灸治疗.但针刺 时出现肌肉抽动,第8日,发展至遇强光、 高声则全身抽搐,牙关紧闭,呈苦笑状面容, 即送医院求治。 1.该病人应诊断为何病?根据是什么? 2.从病因考虑,你认为该患者应如何进 行治疗?
厌氧性细菌-精选文档

思考题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是什么? 2、试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物质,致病
机理及特异性防治原则? 3、简述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的致
病性? 4、试述厌氧菌的分布、分类及共性?
) “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 ,中医 药在防 治非典 、禽流 感和艾 滋病方 面发挥 的独特 作用也 证实了 二者的 有机结 合,具 有肯定 的临床 疗效。 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df高血压958心脏 病983u6糖尿 病87fr)
(2)婴儿肉毒病:1岁以下婴儿食入肉毒 梭菌污染的食物(如蜂蜜)后引起。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主要寄生于人体内,尤其口腔、肠 道、阴道内最多,占正常菌群的90%。 一、致病性: 1、致病物质:荚膜、菌毛、侵袭性酶、内 毒素等。
2、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改变。 (2)菌群失调。 (3)机体免疫力降低。 (4)局部组织厌氧微环境。
3、血平板上有双层溶血环,内层为完全 溶血,外层为不完全溶血。
4、肉渣培养基中,不分解肉渣呈粉红色。
5、汹涌发酵:在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糖 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 猛,称为汹涌发酵。
(二)致病性: 本菌分为A、B、C、D、E五型。
1、致病因素: (1)侵袭性酶: (2)荚膜:
CT!阳性者应用脱敏注射法。 原则:早期,足量创,大剂量青霉素等。
二、产气荚膜梭菌:
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气性坏 疽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以局部组织 坏死、恶臭、水肿、气肿、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种病原菌混和感染。
(一)生物学性状:
1、 G+粗大杆菌,可形成荚膜。 2、芽胞卵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不大 于菌体。
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

生化反应:十分活跃,可分解多种糖类,液化 明胶,H2S(+) 庖肉培基:肉渣呈粉红色,产生大量气体。
牛乳培基:汹涌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汹涌发酵现象 (右为未接种管)
形,中或次极端,不大于菌 体。组织内无芽胞,无糖培 养基上易形成芽胞,可形成 明显的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染色
培养特性
(1)厌氧,要求不严格,微氧环境生长迅速。 (2)营养要求不高。含糖培养基发育最佳,无糖发
育不良,但有利于形成芽胞。 (3)繁殖迅速:通常培养2h在液体培养基深层即有
明显生长,4~6h后出现表面生长。 (4)庖肉培养基:混浊生长,产生气体,肉渣呈粉
所致疾病
•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仅为8~48h,细菌在局部繁殖, 产生多种毒素及侵袭性酶,造成病变部位水肿,水气 夹杂,触摸有“捻发感”,并产生恶臭,疼痛剧烈, 蔓延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可因毒血症死亡.
• 食物中毒:某些菌株能产生肠毒素,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引起食物中毒,其中毒机理类似霍乱肠毒素
• 坏死性肠炎:C型菌株引起,罕见。
形态与染色:
细长杆菌(4~8μm×0.3~0.5μm)周鞭毛,幼龄运动很活跃。 中等大小细长杆状,两端钝圆。无荚膜,芽胞正圆形,位于菌 体顶端,比菌体粗,呈鼓槌状,为本菌典型特征,G+菌,形成 芽胞后易形成G-。
•培养特性:专性厌氧pH7.0~7.5 37℃最适。
营养要求不高,普通琼脂即可生长。
指端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
防治原则
(1)早期彻底清创,局部用H2O2冲洗、湿敷,消除厌氧微环 (2)对感染局部应尽早施行手术,切除并消除感染和坏死组
厌氧性细菌 PPT课件

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系列教材
18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10余种外毒素和侵袭性酶。
α毒素-----5型细菌均能产生,以A型产生量最大。能分解细胞膜上磷脂和 蛋白形成的复合物,造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溶解,引起 血管通透性增加伴大量溶血、组织坏死、肝脏、心功能受损,在气性坏疽 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β、ε、ι(iota)毒素-----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肠毒素------主要作用于回肠,其次为空肠。其作用机制是肠毒素肽链嵌入 细胞膜,破坏膜离子运输功能,改变膜的通透性,而引起腹泻。
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系列教材
19
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60%~80%由A型引起。该病多见于战伤, 但也见于平时的工伤、车祸、地震等。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 菌相同。气性坏疽潜伏期短,一般仅为8~48小时,使该病发 展迅速,病情险恶。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40%~100%。 临床表面为局部剧痛、组织水肿、气肿,触摸有捻发感,伴 组织坏死、分泌物恶臭。病菌产生的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 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休克。
厌氧培养,但不十分严格。在血 琼脂平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 血环。
本菌代谢十分活跃,可分解多种 常见的糖类,产酸产气。在牛奶 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其 中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 体,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 状,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
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系列教材
17
双层溶血环
内环是由θ毒素引起的狭窄的完全溶血,外环是由α毒素引起的不完全溶血。
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系列教材
20
21
(2)食物中毒: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某些菌株 可产生肠毒素引发食物中毒。因食入被本菌大 量污染的食物(主要为肉类食品)而引起,潜 伏期8~24小时,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 水样腹泻、便血。一般1~2天后自愈,但年老 体弱者可致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之厌氧性细菌护理课件

厌氧性细菌的控制措施
提高防范意识
严格消毒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厌氧性细菌感 染的防范意识,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感 染者接触。
对医疗器械、环境、物品等进行严格消毒 ,确保消毒效果达标,阻断传播途径。
隔离治疗
疫苗接种
对感染厌氧性细菌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减少与他人接触,降低传播风险。
针对特定厌氧性细菌感染,可研发和接种 相应的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控制疾病 传播。
输标02入题
血液培养是诊断厌氧性细菌感染的重要方法,通过采 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培养,可以检测出病菌的存在和 种类。
01
03
细菌分离与鉴定可以通过采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 等样本,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确定病菌
的种类和药敏试验,为治疗提供依据。
04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 ,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从而确定感染的 存在和程度。
厌氧性细菌感染的症状
01
厌氧性细菌感染的症状因感染部 位和病菌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疼痛、 肿胀、恶心、呕吐、腹泻等。
02
在严重的情况下,厌氧性细菌感 染可能会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 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
厌氧性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诊断厌氧性细菌感染需要进行血液培养、组织病理学 检查、细菌分离与鉴定等实验室检查。
厌氧性细菌感染的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 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的休
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保持卫生
经常洗手、清洁环境、避免接 触污染水源和表面,以减少感 染的风险。
疫苗接种
接种相关疫苗,如破伤风疫苗 ,以预防某些厌氧性细菌感染 。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1.厌氧芽胞梭菌与无芽胞厌氧菌具有的共性是____________。
a.形态染色性b.专性厌氧c.在人体的分布d.致病性e.对人体的危害2.厌氧芽胞梭菌能耐受恶劣环境条件是因为有____________。
a.菌毛b.鞭毛c.荚膜d.芽胞e.内毒素3.破伤风梭菌除致破伤风外还能引起____________。
a.菌血症b.食物中毒c.组织坏死d.坏死性肠炎e.以上都不是4.关于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该菌污染意外创伤部位或手术伤口而感染b.该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脓毒血症c.毒素入血产生全身中毒症状d.毒素通过神经、淋巴液、血液到达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e.毒素通过重链与脊髓及脑干组织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通过轻链毒性作用而使肌肉痉挛5.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于____________。
a.神经细胞b.红细胞c.粒细胞d.巨噬细胞e.成纤维细胞6.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是____________。
a.该菌芽胞污染伤口b.菌群失调c.伤口厌氧微环境d.该菌的繁殖体污染伤口e.机体无免疫力7.关于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特性,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属神经毒素b.属肠毒素c.属细胞毒素d.仅作用于外周神经e.毒性不强8.当一民工因铁钉深刺足底送医院急诊时,医生应首先考虑注射____ ________。
a.破伤风类毒素b.破伤风抗毒素c.白百破三联疫苗d.丙种球蛋白e.破伤风菌苗9.用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a.抑制破伤风梭菌的生长b.阻止细菌产生毒素c.中和结合神经细胞上的外毒素d.中和游离在神经细胞外的外毒素e.中和进入血液中的外毒素10.产气荚膜梭菌可分为多个血清型,对人致病的主要为___________ _。
a.E型b.D型c.C型d.B型e.A型11.产气荚膜梭菌除可引起气性坏疽外,还可引起____________。
人卫版医学微生物学之厌氧性细菌教学护理课件

对患者接触的物品和环境进行定 期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
的物体表面。
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 行无菌操作前应洗手或进行手 部消毒。
在进行插管、吸痰等有可能产 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采取空 气隔离措施,并佩戴合适的防 护用品。
对于需要进入人体组织和器官 的操作,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交叉感染。
04
厌氧性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消毒液。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
这些部位容易接触并带入细菌,应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碰。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定期清洁和 消毒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表面。
垃圾分类和及时清理,避免堆积 和滋生细菌。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促进身体康复,提高免 疫力。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可在食物、土壤、水源等环境中存活。当人 体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时,产气荚膜梭菌可侵入人体并在肠道内繁殖,产生 毒素,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治疗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
无芽孢厌氧菌
无芽孢厌氧菌是一类常见的厌氧性细 菌,可在人体内部生长繁殖,引起各 种感染性疾病。
02
厌氧性细菌的致病性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厌氧性细菌感染的途径
皮肤接触
厌氧性细菌可经皮肤破 损处侵入,引起局部化
脓性感染。
呼吸道吸入
吸入含有厌氧性细菌的 气溶胶或尘埃,可引起
肺部感染。
消化道摄入
摄入被厌氧性细菌污染 的食物或水,可引起肠
道感染。
厌氧性细菌

防治原则
• 预防 – 及时处理伤口,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 境 – 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
• 治疗 – 局部感染控制 – 抗生素 – α抗毒素 – 高压氧舱法
三、肉毒梭菌
(C.botulinum)
生物学特性
• 革兰阳性粗短杆菌 • 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
端,使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 根据神经毒素的抗原性分A~G 7个型,
• 双歧杆菌属 – 正常肠道菌群,在大肠中起重要的调 节作用,只有齿双歧杆菌(B.dentium) 与龋齿和牙周炎有关
• 真杆菌属
致病条件
• 属正常菌群,在成为条件致病菌后,可 引起内源性感染
• 感染条件 * 寄居部位改变 * 宿主免疫力下降 * 菌群失调 * 厌氧微环境
细菌毒力
• 改变其对氧的耐受性 • 与混合感染的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协同
所致疾病
• 败血症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脑脓肿 • 口腔与牙齿感染
– 齿槽脓肿和下颌骨髓炎 –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齿龈炎(奋森咽峡
炎) – 约30%的牙周病
所致疾病
• 呼吸道感染 – 厌氧菌可感染上下呼吸道的任何部位
• 腹部和会阴部感染 – 手术及损伤后感染
• 女性生殖道感染 • 其他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 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后可引 起内源性感染
• 临床表现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概述
• 属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包括革兰阳性和 革兰阴性的球菌和杆菌
• 在某些特定状态下,这些厌氧菌作为条 件致病菌可导致内源性感染
一、主要种类、性状和在感染 中的作用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主要无芽胞厌氧菌
革兰阴性
杆菌
体 • 无鞭毛 • 在体内有明显的荚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 生物学性状
1.革兰染色阳性。 菌体细长,有周鞭毛、无荚膜。 ※芽胞呈正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 细菌呈鼓槌状,为本菌典型特征。
2.专性厌氧。血平板上,有β溶血。
3.芽胞对外界抵抗力强,能耐煮沸1h,在干燥的 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
( 二 )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致病作用主要依赖于病菌所 产生的外毒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 一 )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革兰染色阳性。 菌体粗大呈杆状,无鞭毛,在 体内可形成明显的荚膜。芽胞呈椭 圆形,比菌体细,位于次极端。
2.培养特性
厌 氧 血平板:双层溶血环 内环完全溶血-θ毒素 外环不完全溶血- α毒素 蛋黄琼脂平板:Nagler反应
(2)食物中毒
1)主要因食入被A型产气荚膜梭菌大量污染 的食物(主要为肉类食品)而引起。
2)潜伏期约 10h 3)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水样腹泻; 无发热、无恶心呕吐。 1-2天后自愈。 如不进行细菌学检查常难确诊。
(3)坏死性肠炎
由 C 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β毒 素而引起。
( 三 ) 微生物学检查法
(2)破伤风溶血毒素 (tetanolysin)
在致破伤风中的作用尚不 清楚。
2.所致疾病
※(1)感染的重要条件--伤口形成厌氧微环
境: 1)伤口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 2)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 血 ; 3)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的伤口。
(2)疾
病
1)传播途径--经伤口感染人体。 2)潜伏期--可从几天至几周,与原 发感染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 近有关。 3)引起破伤风
庖肉培养基
牛乳培养基:“汹涌发酵” (stormy fermentation)
Nagler反应
在蛋黄琼脂平板上 ,菌落周围出现 乳白色浑浊圈,是由卵磷脂酶(α毒素 ) 分解蛋黄中卵磷脂所致,此现象称Nagler 反应,为本菌的特点。
※汹涌发酵 (stormy fermentation) 现象
本菌可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 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 白凝固; 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H2 和 CO2),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 凶猛,称汹涌发酵现象。
3. 免疫性
主要是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 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很强,极少量毒 素即可致病,而如此少量的毒素尚不足以 引起免疫, 且毒素与组织结合后,也不能 有效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毒素 ,病死率 高。
( 三 )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般不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 四 ) 防治原则
1.非特异性防治
正确处理创口及清创扩创 , 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
3.特异性预防
一般采用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主动免疫方 法。目前我国常规采用含有百日咳疫苗、 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的百白破三联 制剂。
对儿童、军人和易受创伤的人群进行特异 性预防是必要的。
4.特异性治疗
包括使用抗毒素和抗生素: (1)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使用TIG 或TAT,剂量为 TIG 3000 -6000IU, TAT 10-20万IU,包括静脉滴注、肌肉 注射和伤口局部注射因毒素,一旦与 细胞受体结合,抗毒素即失去中和作用。 (2)抗菌治疗--可采用四环素,红霉素 等。
( 四 ) 防治原则
1.预防 (1)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 (2)低温保存食品,防止芽胞发芽。 (3)加热食品,破坏毒素。
2.治疗 尽早诊断,迅速注射A 、B、E 三型多价抗毒素,并对症治疗。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无芽胞厌氧菌种类繁多,包括革兰 阳性和革兰阴性的球菌和杆菌,是寄 生于人和动 物体内的正常菌群。
2.特异性紧急预防
立即注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Tetanus Immunoglobulin, TIG)250500IU, 或破伤风抗毒素 (tetanus antitoxin, TAT)1500-3000IU。
TIG 属人源蛋白质制品,一般无过敏反 应, 不需皮试; 而TAT 系异种蛋白质制品, 需进行皮试,防止过敏反应。
(3)肉毒毒素对酸和蛋白酶的抵抗 力强,可稳定存在于外环境和胃肠 道。肉毒毒素被吸收进入血循环, 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 肌肉接点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 放,导致弛缓性麻痹。
2. 所致疾病
(1) 食物中毒 (2) 婴儿肉毒病
(3)创伤感染中毒
(1) 食物中毒
1)病因 食品在制作过程中被肉毒 梭菌芽胞污染,制成后未彻底灭 菌,芽胞在厌氧环境中发芽繁殖, 产生毒素,食前又未经加热烹调, 食入已产生的毒素,发生食物中 毒。
2.大多为化脓性感染,感染部位遍及 全身。 (1)败血症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口腔感染 (4)呼吸道感染 (5)腹腔感染 (6)女性生殖道感染
※ 3.感染特征
具有下列特征之一时,应考虑 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 (1)内源性感染,感染部位可遍及 全身,多呈慢性过程 ;
(2)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 染,形成局部脓肿或组织坏死,也可 侵入血流形成败血症 ;
1.直接涂片镜检--是极有价值的快速诊 断法。镜检见:G+大杆菌,白细胞少, 伴有其他杂菌,即可报告初步结果。 2.分离培养与动物试验
( 四 ) 防治原则
1.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预防用的类毒素。 主要是对伤口及时清创、扩创,破 坏和消除局部厌氧微环境。
2.治疗措施
(1)主要是对感染局部-- 尽早施行扩创, 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以防止病变扩散
重链通过羧基端与神经肌肉结 点处运动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结 合,促使毒素进入由细胞膜形成的 小泡中;小泡从外周神经末梢沿轴 突逆行向上,进入传入神经末梢及 中枢神经系统。
重链通过氨基端的介导,产生 膜的转位,使轻链进入胞质。
轻链为毒性部分,阻止抑制 性神经介质( γ-氨基丁酸、甘 氨酸 )的释放,干扰抑制性神经 元的协调作用,使肌肉活动的兴 奋与抑制失调,造成强直性痉挛。
5)由细菌产生的卵磷脂酶、胶原酶、透
明质酸酶、 DNA 酶等具有分解破坏作 用,使病菌易穿过肌肉结缔组织间隙, 侵入四周正常组织,发酵肌肉和组织中 的糖类,产生大量气体,造成气肿;同时 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分渗出,局部水肿, 进而挤压软组织和血管,影响血液供应, 造成组织坏死。
严病例表现为组织胀痛剧烈, 水气夹杂,触摸有捻发感,最后大块 组织坏死,并有恶臭。病菌产生的 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产物被吸收 入血,还可引起毒血症、休克等。
(1)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1)为神经毒素,由质粒编码。 2)为蛋白质,不耐热,也可被肠道中 的蛋白酶分解。 3)经甲醛脱毒成为类毒素,接种后 可产生抗毒素。 4)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
5)最初合成的痉挛毒素为一条多肽, 从菌体释出时,被细菌蛋白酶裂解 为一条轻链和一条重链。 重链有结合神经细胞( 脊髓 前角运动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 )和 转运毒素分子的作用。
1.形态与染色 (1)革兰染色阳性。 (2)菌体粗短。 (3)有鞭毛,无荚膜。 ※芽胞呈椭圆形,比菌体粗, 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汤匙 状或网球拍状。
2.培养特性
专性厌氧。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能产生脂
酶,在卵黄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出 现混浊圈。
3. 分四组、七个型
根据遗传特性分为Ⅰ-Ⅳ四组 ; 根据神经毒素的抗原性分为 A-G 七个型:
(2)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 杀灭病 原菌和其他细菌。 (3)可使用多价抗毒素和高压氧舱法治疗- 后者可使血液和组织中的氧含量提高,能 部分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三、肉毒梭菌(C. botulinum)
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引起人和 动物肉毒病,最常见的为肉毒中毒和 婴儿肉毒病。
( 一 ) 生物学特性
3.分
型
分为 A 、 B 、 C 、 D 、 E 5 种血清型:
A 型-- 对人致病, 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 毒。
C 型-- 可引起坏死性肠炎。
( 二 )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产气荚膜梭菌有荚膜、能产生侵袭性酶 和多种外毒素 。
2. 所致疾病
(1) 气性坏疽 1)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类似。多见于 战伤,也见于平时的工伤、车祸等。 2)主要由 A 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3)潜伏期--短 , 一般仅为 8-48h 4)发展迅速--病菌除产生多种毒素外,体内 可形成荚膜和繁殖周期短等特点,使该病发 展迅速,病情险恶。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 死亡。
2)临床表现
与其他食物中毒不同, 胃肠道症状很 少见 , 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
乏力、头痛等不典型症状 →复视、斜视、眼睑下垂等眼肌麻痹症状 → 吞咽、咀嚼困难等咽部肌肉麻痹症状 → 膈肌麻痹、呼吸困难、直至呼吸停止导 致死亡。
(2) 婴儿肉毒病
1 岁以下,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 因其肠道的特殊环境及缺乏能拮抗肉 毒梭菌的正常菌群,食入被肉毒梭菌芽 胞污染的食品(如蜂蜜)后,芽胞发芽、 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Ⅰ,Ⅱ组--可引起人类疾病,以Ⅰ组多见, 最主要的型别为 A、B 和 E型 。我国报告 大多为 A 型。
Ⅲ组--主要引起鸟类肉毒病。
Ⅳ组--为产生G型毒素的菌株。
( 二 ) 致病性
致病物质--主要是肉毒毒素
(1)肉毒毒素毒性强 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神经外毒素, 毒性比氰化钾强一万倍 , 1mg 能杀死 2 亿只小鼠 ,对人的致死量约为 O.1μg。 (2)肉毒毒素不耐热
症状与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类似,早期的 症状是便秘,吸乳无力。死亡率不高。
(3)创伤感染中毒
若伤口被肉毒梭菌芽胞污染, 芽胞在局部厌氧环境中能发芽繁殖 并释放出肉毒毒素 , 导致机体肉 毒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