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厌氧菌鉴定
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 一 ) 生物学性状
1.革兰染色阳性。 菌体细长,有周鞭毛、无荚膜。 ※芽胞呈正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 细菌呈鼓槌状,为本菌典型特征。
2.专性厌氧。血平板上,有β溶血。
3.芽胞对外界抵抗力强,能耐煮沸1h,在干燥的 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
( 二 )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致病作用主要依赖于病菌所 产生的外毒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 一 )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革兰染色阳性。 菌体粗大呈杆状,无鞭毛,在 体内可形成明显的荚膜。芽胞呈椭 圆形,比菌体细,位于次极端。
2.培养特性
厌 氧 血平板:双层溶血环 内环完全溶血-θ毒素 外环不完全溶血- α毒素 蛋黄琼脂平板:Nagler反应
(2)食物中毒
1)主要因食入被A型产气荚膜梭菌大量污染 的食物(主要为肉类食品)而引起。
2)潜伏期约 10h 3)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水样腹泻; 无发热、无恶心呕吐。 1-2天后自愈。 如不进行细菌学检查常难确诊。
(3)坏死性肠炎
由 C 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β毒 素而引起。
( 三 ) 微生物学检查法
(2)破伤风溶血毒素 (tetanolysin)
在致破伤风中的作用尚不 清楚。
2.所致疾病
※(1)感染的重要条件--伤口形成厌氧微环
境: 1)伤口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 2)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 血 ; 3)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的伤口。
(2)疾
病
1)传播途径--经伤口感染人体。 2)潜伏期--可从几天至几周,与原 发感染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 近有关。 3)引起破伤风
厌氧菌鉴定—产气荚膜梭菌(微生物检验课件)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G+粗大杆菌,无鞭毛,有荚膜,芽胞
椭圆形,位于次极端 ,宽度小于菌体
❖ 培养特性与生化 不严格厌氧,营养要求不高,繁殖快(1代8min) 血平板双层溶血环(内环β溶血、外环α溶血) 生化代谢活跃,分解多种糖、产酸产气,“汹涌发酵。 根据其主要毒素的抗原性分A、B、C、D、E5个型,A死性肠炎(C型)
死亡率高达40%。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 微生物学检查
由于气性坏疽发病急剧、后果严重,病原学诊断十分重要 直接涂片镜检(G+大杆菌、有荚膜) 分离培养鉴定 动物试验
❖ 防治原则——无类毒素特异性预防
及时清创、扩创 切除坏死组织——截肢 大剂量青霉素 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 高压氧舱法
致病性
❖ 致病物质——能产生十余种外毒素,有的即为胞外酶 ❖ α毒素(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溶血、坏死作用,最重
要 ❖ β毒素——组织坏死 ❖ ε毒素,肠毒素等
❖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产气荚膜梭菌为主):创伤感染、伤口条件与破伤风 相似,潜伏期短8-48h。局部组织坏死,产生大量气体,组织气 肿(捻发音) ,压迫神经末梢,剧烈疼痛并伴有恶臭,最后大 块肌肉坏死,毒素入血(毒血症),全身中毒症状,休克、死亡 (30%)。
厌氧菌鉴定

厌氧芽胞梭菌检验-2
——鉴定
一.复习有关理论知识
1.厌氧芽胞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程序2.破伤风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3.产气荚膜梭菌微生物学检查法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菌种:①破伤风梭菌②产气荚膜梭菌1.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染色性
2.观察细菌的培养特性
3.观察细菌在疱肉培养基中生长现象4.观察产气荚膜梭菌“汹涌发酵现象”5.观察细菌的致病性
三.实验操作
1.观察形态示教片
①破伤风梭菌 ②产气荚膜梭菌
2.观察示教血平板 ①破伤风梭菌 ②产气荚膜梭菌
3.观察疱肉培养基中生长现象
-破伤风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
①
② ① 3-疱肉培养基 ① ② 2-血琼脂平板 ② 1-细菌形态
4.观察产气荚膜梭菌在紫牛乳“汹涌发酵现象”5.观察动物实验结果
①产气荚膜杆菌:小白鼠腹腔解剖
腹腔液涂片、染色、镜检
②破伤风杆菌:小白鼠肌肉病变情况
•厌氧培养方法
四.小结
•评价厌氧菌接种、分离培养结果•小结本次实验情况
•撰写厌氧菌鉴定报告。
厌氧菌的采集、送检、培养、分离鉴定及注意事项

厌氧菌在有氧的情况下不能生长。
要培养厌氧菌,必须创造一个环境中的游离氧,以降低氧化还原电势。
如疱肉培养基、硫基乙酸钠培养基,牛心脑浸液培养基等。
常用的厌氧培养方法有许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1.厌氧缸法:接种好标本的平板或液体培养基试管,可放入厌氧缸内培养,厌氧缸是普通的干燥缸,用物理化学的方法使缸内造成厌氧环境,从而将厌氧菌培养出来。
2.厌氧袋:即在塑料袋内造成厌氧环境来培养厌氧菌。
塑料袋透明而不透气,内装气体发生管、美兰指示剂管、钯催化剂管、干燥剂。
放入已接种好的平板后,尽量挤出袋内空气,然后密封袋口。
先折断气体发生管,后折断美兰指示剂管,命名袋内在半小时内造成无气环境。
如不突变表示袋内已达厌氧状态,可以孵育(较为推荐)。
3.厌氧手套箱: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公认的培养厌氧菌最佳仪器之一。
它是一个密闭的大型金属箱,箱的前面有一个有机玻璃做的透明面板,板上装有两个手套,可通过手套在箱内进行操作,故名。
箱侧有一交换室,具有内外二门,内门通箱内先关着。
欲放物入箱,先打开外门,放入交换室,关上外门进行抽气和换气达到厌氧状态,然后手伸入手套把交换室内门打开,将物品移入箱内,关上内门。
箱内保持厌氧状态,也是利用充气中的氢在钯的催化下和箱中钱残余氧化合成水的原理。
该箱可调节温度,本身是孵箱或孵箱即附在其内,还可放入解剖显微镜便于观察厌氧菌菌落,这种厌氧箱适于作厌氧细菌的大量培养研究,大量培养基可放入作预还原和厌氧性无菌试验。
金属硬壁型厌氧箱的抽气、充气、厌氧环境和温度等均系自动调节。
4.厌氧盒:原理同厌氧袋,有成品销售。
5.生物耗氧法:在一密闭的容器内放以生物,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供细菌生长用。
我没见过。
6.焦性末食子酸法:在一洁净的玻片上铺上纱布或滤纸,均匀撒上焦性末食子酸,然后再混入NaHCO3粉末或NaOH溶液,迅速将已接种细菌的平板倒扣在上面,用融化的白蜡封边,造成一个封闭空间。
焦性末食子酸与碱反应后耗氧。
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1.1实验内容: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1.2目的:1掌握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及活菌计数的一般方法。
了解厌氧菌菌鉴定的一般方法。
2复习并巩固平时所学的微生物知识与技能。
3培养独立思考、设计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二介绍:厌氧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其生理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专性厌氧菌,对氧气非常敏感,因此,他们的分离、培养及活菌计数的关键是提供无氧和低氧化还原电势的培养环境。
厌氧菌的培养:在培养厌氧菌时,最需要控制的是厌氧条件,在pH=7.0,O2的浓度与1atm 的氧平衡时,O2--O2-反应的电位是0.81V,因此,在-0.33V时,O2浓度是大气压中O2浓度的10-75。
每升饱和了空气的水中含有1.48×10-55个O2。
所以说,要保证厌氧菌培养时的低电位是很重要的。
厌氧菌的培养方法很多,如厌氧箱法、厌氧袋法、厌氧罐法。
这些方法都需要特定的除氧措施,操作步骤多,较繁琐。
本实验介绍的是一种简便的试管培养法--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是美国微生物学家亨盖特于1950年首次提出并应用于瘤胃厌氧微生物研究的一种厌氧培养技术因此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离纯化厌氧菌的人。
以后这项技术又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改进,从而使亨盖特厌氧技术日趋完善,并逐渐发展成为研究厌氧微生物的一套完整技术,而且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研究严格、专性厌氧菌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技术。
该技术的优点是:预还原培养基制好后,可随时取用进行试验;任何时间观察或检查试管内的菌种都不会干扰厌氧条件。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3.1分离与培养:3.1.1菌种:待测样品;3.1.2培养基:改良的PRAS培养基(氮素自加)[配方组成--NH4CL1g,MgCl20.1g,K2HPO40.4g,KH2PO40.2g,甲酸钠5g,乙酸钠5g,甲醇3.5ml,Ph值为7.0,蒸馏水1000ml,1%的树脂刃天青(还原指示剂)1ml,121摄氏度灭菌20min.使用前每5ml培养基加入1%Na2S(还原剂)和5%NaHCO3及3000u/ml青霉素液(抑制剂)各0.1ml]3.1.3试剂:冰块Na2SNaHCO33.1.4器材:高纯氮气厌氧管厌氧手套箱注射器恒温培养箱铜柱除氧系统定量加样器厌氧罐超声波破碎仪酒精灯冰块水浴锅记号笔振荡器等3.2菌种的鉴定:3.2.1菌种:待测菌3.2.2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淀粉培养基(液体);3.2.3试剂;乙醚吲哚试剂卢戈氏碘液;3.2.4器材: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接种环移液管载玻片显微镜等四、实验方法与步骤:4.1分离与培养4.1.1铜柱系统除氧铜柱是一个内部装有铜丝或铜屑的硬质玻璃管。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厌氧产气袋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 实验条件,适合临床常规操作。但应注 意厌氧产气袋产热导致细菌死亡,造成 假阴性的产生。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培养及鉴定
1.培养:标本应迅速接种,然后放厌氧环 境,一般培养48小时;特殊的可以延长。
2.鉴定:首先做耐氧试验,耐氧试验阳性 的做革兰染色等染色方法,再做生化鉴 定。
在临床是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有: 消化球菌 消化链球菌 韦荣球菌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类杆菌:是临床上分离最多的厌氧菌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梭状芽胞杆菌属
为一大群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胞杆菌, 革兰阳性,均具有芽胞,故名。临床上 有致病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艰难梭菌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破伤风梭菌
可引起破伤风,故名。 形态特征:本菌细长,革兰阳性,动力
阳性,芽胞正圆形,比菌体大,位于菌 体顶端,使菌体呈“鼓槌状”,为该菌 的特征。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微生物检验: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一般不作细菌学检查,若临床需要可按 下列方法进行。
1、直接涂片 2、厌氧培养 3、毒力试验 4、鉴定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产气荚膜梭菌
是引起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或产生 外毒素和多种侵袭性酶类。
形态特征: 革兰阳性粗短大杆菌,两端纯圆,呈单
或双排列,芽胞体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 不大于菌体,镜下不易观察到。动力阴 性。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培养特性:不严格厌氧,在血平板上, 多数菌株呈双层溶血环,内环为β 溶血, 外环为不完全溶血。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01
03
厌氧菌的生长繁殖速度较慢,且对环境条件敏感,容 易发生变异。
04
厌氧菌具有多种糖发酵途径,其中以乳酸发酵为主。
02
厌氧菌的检验方法
形态学检查
革兰染色
通过革兰染色可以将厌氧 菌染成紫色,与其他细菌 进行区分。
芽孢染色
观察芽孢的存在与否,有 助于判断厌氧菌的种类。
鞭毛染色
某些厌氧菌具有鞭毛,鞭 毛染色有助于厌氧菌的鉴 别。
耐氧厌氧菌
可在有氧参与的情况下利 用某些有机物生长繁殖, 且其无氧呼吸受抑制,如 反硝化细菌。
厌氧菌的生理特性
厌氧菌多为非运动型,其细胞壁缺乏环状肽链,因此 其细胞壁不完整,缺乏有效的渗透屏障,且通透性较
大,易发生细胞壁缺陷或某些细胞器缺失。
输标02入题
厌氧菌的呼吸链不完整,缺乏氧化酶类,因此其代谢 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较少。
基因芯片技术
利用芯片上固化的探针与样品中的DNA或RNA进行杂交,通过检 测杂交信号确定是否存在相应的厌氧菌。
03
厌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局部感染
01
02
03
04
局部红肿热痛
厌氧菌感染常引起局部炎症反 应,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
。
化脓性分泌物
感染部位可能产生大量脓性分 泌物,这是厌氧菌繁殖的结果
。
组织坏死
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感 染源和传播途径。
抗菌药物使用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产 生。
05
厌氧菌检验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的研发
基因测序技术
01Leabharlann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厌氧菌的检测将更加快速
、准确,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1.厌氧芽胞梭菌与无芽胞厌氧菌具有的共性是____________。
a.形态染色性b.专性厌氧c.在人体的分布d.致病性e.对人体的危害2.厌氧芽胞梭菌能耐受恶劣环境条件是因为有____________。
a.菌毛b.鞭毛c.荚膜d.芽胞e.内毒素3.破伤风梭菌除致破伤风外还能引起____________。
a.菌血症b.食物中毒c.组织坏死d.坏死性肠炎e.以上都不是4.关于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该菌污染意外创伤部位或手术伤口而感染b.该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脓毒血症c.毒素入血产生全身中毒症状d.毒素通过神经、淋巴液、血液到达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e.毒素通过重链与脊髓及脑干组织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通过轻链毒性作用而使肌肉痉挛5.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于____________。
a.神经细胞b.红细胞c.粒细胞d.巨噬细胞e.成纤维细胞6.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是____________。
a.该菌芽胞污染伤口b.菌群失调c.伤口厌氧微环境d.该菌的繁殖体污染伤口e.机体无免疫力7.关于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特性,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属神经毒素b.属肠毒素c.属细胞毒素d.仅作用于外周神经e.毒性不强8.当一民工因铁钉深刺足底送医院急诊时,医生应首先考虑注射____ ________。
a.破伤风类毒素b.破伤风抗毒素c.白百破三联疫苗d.丙种球蛋白e.破伤风菌苗9.用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a.抑制破伤风梭菌的生长b.阻止细菌产生毒素c.中和结合神经细胞上的外毒素d.中和游离在神经细胞外的外毒素e.中和进入血液中的外毒素10.产气荚膜梭菌可分为多个血清型,对人致病的主要为___________ _。
a.E型b.D型c.C型d.B型e.A型11.产气荚膜梭菌除可引起气性坏疽外,还可引起____________。
厌氧菌的分离和鉴定

4. 使用新配制的培养基
初代接种厌氧菌最好使用新配制的 培养基。 平板培养基无需在厌氧条件下 贮存,用前可进行预还原,但厌氧条件 下贮存可延长培养基的有效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提供可靠的厌氧环境
使用厌氧罐法、厌氧袋法或厌氧箱 法。在厌氧培养中必须使用氧化还原指 示剂,一般采用亚甲基美兰或刃天青, 每次要新鲜配制。如果能在孵育的整个 过程中维持厌氧条件,指示剂溶液将无 色,否则指示剂则变色。
8. 厌氧菌鉴定
( 1)灭滴灵纸片周围出现抑菌环说明有厌氧菌生长 (绝大多数专性厌氧菌对灭滴灵敏感,兼性厌氧菌耐 药)。 ( 2 )耐氧试验:接种 BRBA 平板(需氧厌氧各放一 块)及巧克力平板(置CO2条件下)。 ( 3)革兰染色:根据菌落和菌体形态、染色特性可 初步鉴定。 ( 4 )抗生素敏感性鉴定: BRBA 平板上分区划线接 种,第一划线区贴多粘菌素( 10μg/ 片)、卡那霉素 ( 1000μg/ 片)和万古霉素( 5μg/ 片)。厌氧菌纯培 养抑菌环直径>=10mm为敏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厌氧菌数量 眼结膜 鼻涕 唾液 牙表面 牙周袋与牙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fu\g) 103~4 101~4 108~9 109~10 1011~12 厌氧菌与 需氧菌之比 10:1 10:1 8~10:1 1:1 100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厌氧菌数量 胃液 结肠 小肠 阴道 外尿道 皮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fu\g) 102~5 1011~12 104~6 108~9 103~5 103~4 厌氧菌与 需氧菌之比 1:1 1000:1 1:1 10:1 10:1 1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厌氧菌的鉴定程序

厌氧菌的鉴定程序1 概述厌氧菌是一大群专性厌氧菌群,必须严格无菌环境才能生长。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革兰阳性有芽胞的厌氧梭菌,另一类是无芽胞的革兰阳性和阴性的球菌和杆菌。
大部分无芽胞厌氧菌为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感染可遍及临床各科和人体各部位,在人体寄居的厌氧菌比需氧菌在数量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2 分类包括革兰阴性球菌和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
分类主要依据形态、革兰染色、鞭毛、芽胞、荚膜及终末代谢产物来判断。
2.1 革兰阳性厌氧球菌主要包括消化球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其镜下形态分别为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双,成链状,黑色消化链球菌排列常呈不规则。
在厌氧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细小不溶血菌落。
生长温度范围25~38℃,最适生长温度为 35~37℃.生长缓慢,一般需要培养 48h 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小菌落。
在硫乙醇酸盐肉汤中呈现沉淀或絮状,但不浑浊。
2.2 革兰阴性厌氧球菌主要包括韦荣球菌属、氨基酸球菌属、巨球菌属等。
其中韦荣球菌属最为常见,与人体有关的有小韦荣球菌、齿蚀韦荣菌、不典型韦荣球菌和殊异韦荣球菌。
此处仅介绍韦荣球菌属。
韦荣球菌属镜下呈成双、聚集不规则及短链状排列,无动力,厌氧生长,最适温度 30~37℃。
该菌属氧化酶试验阴性,触酶试验不定,不分解碳水化合物,分解乳酸盐产生乙酸盐、丙酸盐、CO2 和 H2,培养时需 CO2才能生长。
初步鉴定根据菌落和镜下形态、革兰染色、对特定抗生素的敏感性和某些快速生化试验;确切鉴定包括糖类发酵试验和气相色谱技术。
该菌属特点为革兰阴性球菌,对多粘菌素和卡那霉素敏感,对万古霉素耐药,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在厌氧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为细小、圆形、凸起、灰白色,可初步推断为韦荣球菌属。
2.3 厌氧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与人类致病性相关的只要包括拟杆菌属和梭杆菌属,拟杆菌属和梭杆菌属均为革兰阴性杆菌,拟杆菌为短小的规则杆菌,而梭杆菌为细长的梭形杆菌,均不产生芽胞,不能进行有氧代谢,严格无氧环境生长。
厌氧性细菌

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
分类:1、有芽胞厌氧菌:代表菌破伤风杆菌;2、无芽胞厌氧菌:肠道优势菌
厌氧菌感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1、普遍性:口腔、阴道和泌尿生殖道20-28%;创伤感染88%;败血症20%
2、重要性:过去忽略厌氧菌的检验,目前发生厌氧菌是感
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
感染的原因:1、组织氧张力或氧化还原电势降低。
2、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消耗O2、提供营养物质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一节厌氧芽孢梭菌
破伤风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菌体细长呈杆状,有周身鞭毛。
芽孢呈球形,位于菌体顶端,直径比
菌体宽,使菌体呈鼓槌状,是本菌的典型形态特征。
G+
2、培养特性:专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
葡萄糖培养基
疱肉培养基(不饱和脂肪酸吸收氧,氨基酸还原作用,氧化还原电势低)二、传染方式:伤口(缺血或坏死组织多者)
局部伤口
致病机制:外毒素—————→末梢神经轴索→脊髓前角和延髓脑干组织→封闭抑制性突触→
阻止了上、下神经元之间的正常抑制性冲动的传递→伸、屈肌同时强烈收缩三、破伤风特有症状:1、苦笑面容;2、牙关紧闭;3、角弓反张;4、呼吸肌痉挛、窒息、
死亡
四、防治原则:1、人工自动免疫:类毒素——白百破
2、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T.A.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三、不解糖紫单胞菌
不解糖紫单胞菌主要分布于人类口
腔、泌尿生殖道和肠道,在正常人体的检
出率较低。主要引起人类牙周炎、牙髓炎
、根尖周炎,也可引起胸膜炎、阑尾炎和
细菌性阴道炎,尚可引起头、颈部和下呼
吸道感染
返回章内容
第三节 革兰阳性 无芽胞厌氧杆菌和放线菌属
一、生物学特性
本群共同特点为革兰阳性,菌体与类棒状杆菌相似,两 端可粗大,排列不规则,多呈“X”、“Y”、“人”、“川” 等形状,大小不一、长短不等,有的出现分枝或分叉状,多 形性明显。pH6.5~7.8生长良好,但乳杆菌属最适pH5.5 左右、甚至pH3亦能生长。各菌生化反应不一,多数能发酵 葡萄糖,触酶试验阴性,吲哚试验阴性
热100℃ 1h以上,干热180℃ 2h高压蒸汽 灭菌30min芽胞可被杀死。肉毒毒素不耐 热,经56℃ 30min可灭活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二)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 及时采取可疑食品、早期患者的 呕吐物、胃液、粪便及血清等,从患者血 清中检出毒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2.鉴定 (1)直接涂片 (2)厌氧培养
第三节 革兰阳性 无芽胞厌氧杆菌和放线菌属
二、微生物学检验
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
醇,产酸产气。明胶液化试验阳性,H2S
产生试验阳性,吲哚试验在乳阴糖性蛋黄,牛奶卵血磷琼脂脂上酶分
阳性
解乳糖,有双层溶血环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二)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 采集标本时严格避免正常厌氧菌 群的污染和接触氧气
2.鉴定 (1)直接涂片 (2)厌氧培养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芽胞
鞭毛 芽胞
破伤风芽胞梭菌形态特征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2.培养特性 专性厌氧,在血平板上可呈薄膜状
生长,菌落半透明、灰白色、边缘疏松似 羽毛状,伴β溶血。在庖肉培养基中,肉 渣变黑,有腐败性恶臭 3.生化反应
大多生化反应阴性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4.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
数十年,能耐干热150℃ 1h,煮沸 100℃1h方可杀灭。繁殖体对青霉素敏感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二)微生物学检验
根据破伤风病人典型的临床表现即 可诊断,特殊需要时才进行细菌学检查。
1.标本 从可疑的感染伤口采取浓 汁、组织液或坏死组织块等
2.鉴定 (1)直接涂片 (2)厌氧培养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教材
第十一章厌氧菌鉴定
《微生物学检验》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一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氧菌鉴定技术
返回总目录
本章内容
1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2 第二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3
第三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和 放线菌属
4 第四节 厌氧球菌
学习目标及重点
脆弱类杆菌占临床厌氧菌分离株的25%,占类杆菌分 离株的50%,居临床厌氧菌分离株的首位。脆弱类杆菌 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人体内源性感染,如脑脓肿、腹膜 炎、阑尾炎、女性生殖系统及盆腔感染
脆弱拟杆菌的两极浓染及菌体的多形性
第二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二、产黑色素普雷沃菌
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常 与其他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引起混合感染。临床上 是引起口腔与牙周感染、肺部感染及女性生殖系统感染常见 菌之一
学习目标: •掌握运送厌氧菌感染标本的常用方法,厌氧芽胞梭菌主 要种类、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熟悉厌氧芽孢梭菌的临床意义 •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本章重点: ★厌氧芽胞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厌氧芽胞梭菌的鉴定要点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一、破伤风芽胞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杆状,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呈鼓槌 状,为本菌的典型特征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三)临床意义
感染途径:创伤和消化道 感染条件:厌氧微环境 致病物质:肉毒毒素 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创伤感染中毒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防治原则: 加强食品管理和监督 食品进食前加热煮沸 治疗应尽早注射多价抗
毒素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四、艰难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三)临床意义
感染途径:创伤和消化道 感染条件:厌氧微环境 致病物质:外毒素、多种侵袭性酶和荚膜 所致疾病: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坏死性
肠炎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防治原则:及时处理伤口 扩创、清创 早期可用多价抗毒
素血清 抗生素使用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三、肉毒芽胞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专性厌氧、椭圆形芽胞,位于次极端,大于菌体 宽度,使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有些菌株有周身鞭毛、卵 圆形芽胞,位于菌体次极 端,无荚膜、严格厌氧, 营养要求较高,不易培养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二)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 采集新鲜粪便标本 2.鉴定 (1)直接涂片 (2)厌氧培养 (3)毒性检测 (三)临床意义 假返回膜章内性容 肠炎
第二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一、脆弱类杆菌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2.培养特性
生长迅速,代谢活跃,45℃生长最好 血琼脂平板:双层溶血环 蛋黄琼脂平板:Nagler反应 牛奶培养基:“汹涌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双层溶 血环
产气荚膜梭菌在卵黄琼脂 平板生长
产气荚膜梭菌汹 涌发酵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Nagler反应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3.生化反应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三)临床意义 感染途径:创伤 感染条件:厌氧微环境 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
和破伤风溶血毒素 典型症状:苦笑面容、角弓
反张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无鞭毛,在机体内可形成明显的荚膜。
卵圆形芽胞,直径小于菌体宽度,位于中央或近极端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2.培养特性
严格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卵黄 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浑浊圈。能消 化肉渣,使之变黑,有腐败恶臭气味
肉毒芽胞梭菌在疱肉培养 基上的生长现象(右侧为 对照)
第一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3.生化反应 生化特性随毒素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4.抵抗力 肉毒梭菌芽胞的抵抗力很强,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