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厌氧性细菌

合集下载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二)、致病性与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

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 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


属神经毒,毒性极强(对人致死量<1µg) 蛋白质,不耐热
2、致病条件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2)创伤感染中毒: 伤口被肉毒梭菌芽胞污染,芽胞在局部 的厌氧环境中发芽繁殖并释放肉毒毒素, 可导致机体发生中毒。

(3)、婴儿肉毒病

细菌进入肠道,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 症状与肉毒食物中毒类似,便秘、吸乳无力、 啼哭无力
四、艰难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G+粗大杆菌,有鞭毛, 专性厌氧。 二、致病性: 1、毒素A:为肠毒素,还具有细胞毒活 性,导致液体大量分泌和肠壁出血性坏 死。 2、毒素B:为细胞毒素,导致腹泻及假 膜的形成。


G+杆菌:
丙酸杆菌属:痤疮丙酸杆菌 双歧杆菌属 真杆菌属

二、 致病性
致病条件


属正常菌群,在成为条件致病菌后,可 引起内源性感染 感染条件

寄居部位改变 宿主免疫力下降 菌群失调 厌氧微环境
三、感染特征
临床上遇到以下情况,应考虑有无厌氧菌感染



内源性感染,可及全身,多呈慢性 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 分泌物或脓液粘稠,乳白色、粉红色、 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 则无细菌生长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5.免疫力 由于挛毒素毒性极强,微量毒素即可致 病,此微量毒素尚不足以引起机体的免 疫答,故病愈后免疫力不强。因此痊愈 后病人,仍应进行类毒素注射,使其获 得效免疫力。 破伤风免疫是体液免疫。
(三)防治原则
破伤风一旦发病,疗效不佳,故预防极为重要。 除正确处理伤口,清创扩创造成有氧的微环境 外,主要采取针对外毒素的预防措施。 1 1.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预防措施 (1)儿童:对6个月至6岁儿童可采用白—百 一破三联疫苗,接种 3次,间隔4~6周,可同 时获得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免疫力
白百破(DTP)疫苗含氢氧化铝。百日咳死疫 苗中LPS有副作用,DTP可降低其副作用,且 百日咳死菌可提高其它两类毒素的作用。 (2)易感者(军人,战士,野外工作者): 2 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3)已伤者:无基础免疫(未接种过破伤风 疫苗),采用破伤风抗毒素紧急预防(因类毒 素诱导机体产生抗体需2周,太慢),同时注 射类毒素。
2.培养 本菌为专性厌氧菌。 *普通培养基:放在无氧环境 *厌氧培养基:常用庖肉培养基
3.抵抗力 本菌繁殖体与其他菌差不多。芽孢对外 界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 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芽孢。 其繁殖体对青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两个,缺一不可。 (1)细菌或芽孢污染伤口。 (2)伤口的厌氧微环境,一般是①伤口 深而窄;②混有泥土和异物,或坏死组 织、凝血块较多;③同时伴有需氧菌或 兼性厌氧菌感染。
(四)微生物检查
不需做,因为体征明显。
Hale Waihona Puke 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引起破伤风。 本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内,经粪 便污染土壤,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经创 口感染引起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 用于深部组织创伤的中医药,需检查破伤 风菌。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3.免疫性:抗毒免疫,吞噬防御功能增强。 4.A及F型可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三)微生物学诊断
1.采标本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鉴定细菌 3.动物试验
(四)防治原则 1.自动免疫─多价类毒素 2.被动免疫─多价抗毒素
常用的培养方法:
1,厌氧培养法:肉渣汤培养基、巯基乙酸钠培养基即可造成厌氧 环境;
2,焦性没食子酸法: 3,厌氧缸法: 4,气袋法: 5,厌氧箱法:
两类厌氧菌感染的不同点
────────────────────────────
项目
厌氧芽胞杆菌感染
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
3000 U。 注意过敏反应:因为TAT马抗毒素。 脱敏疗法: 紧急预防,早用, 量足。
二、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粗短杆菌,芽胞呈梭状,体内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专性厌氧。
血平板上,菌落较大,灰白色,不透明、边缘锯齿状;多 数菌 株有双层溶血圈,内环完全溶血是 毒素,外层为 毒素,不溶血;
产气荚膜杆菌菌落(溶血)
厌氧芽胞 杆菌检查
接种破伤风杆菌
接种产气荚膜杆菌
肉 牛高
渣 汤 培 养 基
乳 培
糖 琼 脂
养 基
培 养 基
破伤风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此酶破坏线立体,死细胞呼吸
α毒素分解 细胞膜上
和高能磷酸化合物合成障碍
红细胞破坏 贫血

卵磷脂酶 组织细胞 组织坏死
肉渣汤培养基:混浊生长,产生气体、肉渣不被消化,肉 色 呈肉红色,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考点总结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考点总结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考点总结一、厌氧菌概述概念:一大群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

分类:据耐氧性分类(1)专性厌氧菌:是指在降低氧分压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

又分为极度厌氧菌(氧分压<0.5%,空气中暴露10min致死,如丁酸弧菌)和中度厌氧菌(氧分压为2%~8%,空气中暴露60~90min能生存,如大多数人类致病厌氧菌)。

(2)微需氧菌:能在含5%~10%CO2空气中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如弯曲菌属。

(3)耐氧菌:其耐氧程度刚好能在新鲜配制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

一旦生长,暴露数小时仍不死亡,如第三梭菌、溶组织梭菌。

二、厌氧菌感染(一)厌氧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及感染类型1.厌氧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正常人的肠道、口腔、阴道等处均有大量的厌氧菌寄居。

厌氧菌与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共同组成人体的正常菌群,其中绝大多数为无芽胞厌氧菌。

其中肠道中的厌氧菌数量是大肠埃希菌的1000~10000倍。

重要的厌氧菌种类及其在正常人体内的分布厌氧菌皮肤上呼吸道口腔肠道尿道阴道芽胞菌革兰阳性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0 0 ±++±±无芽胞菌革兰阳性杆菌乳杆菌属0 0 +++±++双歧杆菌属0 0 +++0 ±优杆菌属±±+++0 ±丙酸杆菌属++++++?±放线菌属0 ±+++0 0无芽胞菌革兰阴性杆菌类杆菌属0 +++++梭杆菌属0 +++++±普雷沃菌属0 +++++++紫单胞菌属0 +++++++无芽胞菌革兰阳性球菌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2.外源性感染梭状芽胞杆菌属引起的感染,其细菌及芽胞来源于土壤、粪便和其他外界环境。

3.内源性感染无芽胞厌氧菌大多数是人体正常菌群,属于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感染,一般不在人群中传播。

(二)临床意义1.厌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1)组织缺氧或氧化还原电势降低。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第12章厌氧性细菌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第12章厌氧性细菌
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以获 得被动免疫作紧急预防 对已发病者,特异性治疗包括早期足量 使用抗毒素及抗生素两方面
二、 产气荚膜梭菌
(C染色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芽胞位于次极端,无鞭毛 在体内有明显的荚膜
菌、肉毒梭菌等
病例讨论
李春波,男,55岁,农民。 主诉:因张口困难,全身抽筋而急诊入院。
病史:一周前在地里劳动时,不慎被一绣铁钉刺 破左足底。伤口立即由“赤脚医生”处理包扎, 但至今未愈。入院前24h开始张口困难,逐渐加 重,不能进食。颈项发硬,不能弯腰。5h前开始 全身抽筋,发作历时几秒钟,间歇20~30min。
2.培养特性
厌氧。繁殖周期为 8分钟
血琼脂平板上,双 层溶血环
牛奶培养基中,可 出现“汹涌发酵。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α毒素—卵磷脂酶
分解细胞膜上卵磷脂,引起溶血、组织坏死、 水肿、出血
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胶原酶、透明质酸酶、DNA酶等毒素的 分解破坏作用,造成气肿及组织坏死
(一)生物学性状
1. 菌体细长,有周鞭毛,芽胞呈鼓槌状,G+ 2.芽胞抵抗力很强,在100 °C 1h才被破坏,
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 3. 严格厌氧,不分解糖类、蛋白质。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条件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 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 组织缺血; 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 伤口;
势高的呼吸酶;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厌氧芽胞梭菌属:引起外源创伤感染 无芽胞厌氧菌:引起内源性感染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Clostridium)

厌氧性细菌概述.pptx

厌氧性细菌概述.pptx

DNA 酶
±
神经氨酸酶
改变神经节苷脂受体
+
其它
肠毒素
肠毒素、细胞毒素
+
+ 大多菌株产生;± 某些菌株产生;-不产生;nt 未研究
+± ++ ++
nt +
±±
±±
+
+
+
t
致病物质
• α毒素 –以A型产生量最大 –分解细胞膜上磷脂和蛋白形成的复合 物,造成细胞溶解,引起血管通透性 增加伴大量溶血、组织坏死、肝脏、 心功能受损 –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 β、ε、ι毒素 –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致病物质
• 肠毒素 –不耐热的蛋白质,100°C瞬时被破坏 –在结肠经胰酶作用后,其毒力能增加3 倍 –整段肽链嵌入细胞膜,破坏膜离子运 输功能 –可作为超抗原
所致疾病
• 气性坏疽 – 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及其他梭菌引起
–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 险恶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概述
•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 厌氧芽胞梭菌属 – 无芽胞厌氧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Clostridium)
概述
• 大多为严格厌氧菌,革兰染色阳性 • 芽胞直径比菌体粗,使菌体膨大呈梭状,
对热、干燥和消毒剂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 除产气荚膜梭菌等极少数例外,均有周
–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 部组织缺血
– 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的伤口
致病因子
• 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 •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

实验十二 厌氧性细菌(1稿)

实验十二 厌氧性细菌(1稿)

实验十二厌氧性细菌(厌氧培养方法)厌氧性细菌(Anaerobicbacteria)是一大群必须在无氧或低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一般情况下,这类细菌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不能在空气(氧气浓度大于18%)和(或)二氧化碳浓度小于10%以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

这类细菌缺乏完整的代谢酶体系,其能量代谢多以无氧发酵的方式进行。

它能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的感染,包括阑尾炎、胆囊炎、中耳炎、口腔感染、心内膜炎、子宫内膜炎、脑脓肿、心肌坏死、骨髓炎、腹膜炎、脓胸、输卵管炎、脓毒性关节炎、肝脓肿、鼻窦炎、肠道手术或创伤后伤口感染、盆腔炎以及菌血症等。

(一)无芽胞厌氧菌主要种类及生物学性状无芽胞厌氧菌共有23个属,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主要有10个属。

1.革兰阴性厌氧杆菌有8个属,类杆菌属中的脆弱类杆菌最为重要。

形态呈多形性,有荚膜。

除类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外,其余均生长缓慢。

2.革兰阴性厌氧菌有3个属,其中以韦荣菌属最重要。

为咽喉部主要厌氧菌,但在临床厌氧菌分离标本中,分离率小于1%,且为混合感染菌之一。

其他革兰阴性球菌极少分离到。

3.革兰阳性厌氧菌有5个属,其中有临床意义的是消化链球菌属,主要寄居在阴道。

本菌属细菌生长缓慢,培养需5~7天。

4.革兰阳性厌氧杆菌有7个属,其中以下列3个属为主:(1)丙酸杆菌属:小杆菌,无鞭毛,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需要2~5天,与人类有关的有3个种,以痤疮丙酸杆菌最为常见。

(2)双歧杆菌:呈多形性,有分枝,无动力,严格厌氧,耐酸。

29个种中有10个种与人类有关,其中只有齿双歧杆菌与龋齿和牙周炎有关。

其他种极少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

(3)优杆菌属:单一形态或多形态,动力不定,严格厌氧,生化反应活泼,生长缓慢,常需培养7天,最常见的是迟钝优杆菌。

(二)微生物学检查要从感染灶深部采取标本。

最好是切取感染灶组织或活检标本,立即送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直接涂片镜检:将采集的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细菌形态、染色及菌量,为进一步培养以及初步诊断提供依据。

厌氧性细菌-精选文档

厌氧性细菌-精选文档
注意正确标本采集部位,严格无菌操 作,避免与空气接触,采集后立即送检。
思考题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是什么? 2、试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物质,致病
机理及特异性防治原则? 3、简述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的致
病性? 4、试述厌氧菌的分布、分类及共性?
) “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 ,中医 药在防 治非典 、禽流 感和艾 滋病方 面发挥 的独特 作用也 证实了 二者的 有机结 合,具 有肯定 的临床 疗效。 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df高血压958心脏 病983u6糖尿 病87fr)
(2)婴儿肉毒病:1岁以下婴儿食入肉毒 梭菌污染的食物(如蜂蜜)后引起。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主要寄生于人体内,尤其口腔、肠 道、阴道内最多,占正常菌群的90%。 一、致病性: 1、致病物质:荚膜、菌毛、侵袭性酶、内 毒素等。
2、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改变。 (2)菌群失调。 (3)机体免疫力降低。 (4)局部组织厌氧微环境。
3、血平板上有双层溶血环,内层为完全 溶血,外层为不完全溶血。
4、肉渣培养基中,不分解肉渣呈粉红色。
5、汹涌发酵:在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糖 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 猛,称为汹涌发酵。
(二)致病性: 本菌分为A、B、C、D、E五型。
1、致病因素: (1)侵袭性酶: (2)荚膜:
CT!阳性者应用脱敏注射法。 原则:早期,足量创,大剂量青霉素等。
二、产气荚膜梭菌:
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气性坏 疽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以局部组织 坏死、恶臭、水肿、气肿、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种病原菌混和感染。
(一)生物学性状:
1、 G+粗大杆菌,可形成荚膜。 2、芽胞卵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不大 于菌体。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所致疾病
• • • • • • 败血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呼吸道感染 口腔牙齿感染 腹部会阴部感染 女性生殖道感染
四、防治原则
• 预防
– 及时处理伤口,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境 – 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
• 治疗
– – – – 局部感染的处理 抗生素 多价抗毒素 高压氧舱法
三、肉毒梭菌
(C.botulinum)
一、生物学性状
• 芽胞呈椭圆 形,粗于菌 体,位于次 极端,使细 胞呈汤匙状 或网球拍状
一、生物学性状
三、免疫性
• 破伤风免疫属外毒素免疫,主要是抗毒 素发挥中和作用(毒素与中枢神经组织 结合非常牢固,一旦结合即非抗毒素所 能中和) • 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四、微生物学检查 法
• 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五、防治原则
一、主要种类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主要无芽胞 厌氧菌
革兰阴性 杆菌 球菌 类杆菌属 韦 荣 菌 属 (Bacteriodes ) (Veillonella) 普雷沃菌属 (Prevotella) 紫单胞菌属 (Porphyromonas) 梭杆菌属 (Fusobacterium) 革兰阳性 杆菌 丙酸杆菌属 (Propionibacterium) 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 真杆菌属 (Eubacterium) 放线菌属 (Actinomyces) 球菌 消化链球菌属 (Peptostrept ococus)
一、生物学性状
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
• 蛋黄琼脂平板: Nagler反应 • 牛奶培养基: “汹涌发酵”
分解乳糖→产酸→酪蛋白凝固,产气体 (H2、CO2)→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 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向上推挤,甚至冲开 管口棉塞,气势汹猛

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

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
卵黄琼脂平板:菌落周围有乳 白色混浊圈——Nagler反应, 为毒素分解卵黄卵磷脂所致。
生化反应:十分活跃,可分解多种糖类,液化 明胶,H2S(+) 庖肉培基:肉渣呈粉红色,产生大量气体。
牛乳培基:汹涌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汹涌发酵现象 (右为未接种管)
形,中或次极端,不大于菌 体。组织内无芽胞,无糖培 养基上易形成芽胞,可形成 明显的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染色
培养特性
(1)厌氧,要求不严格,微氧环境生长迅速。 (2)营养要求不高。含糖培养基发育最佳,无糖发
育不良,但有利于形成芽胞。 (3)繁殖迅速:通常培养2h在液体培养基深层即有
明显生长,4~6h后出现表面生长。 (4)庖肉培养基:混浊生长,产生气体,肉渣呈粉
所致疾病
•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仅为8~48h,细菌在局部繁殖, 产生多种毒素及侵袭性酶,造成病变部位水肿,水气 夹杂,触摸有“捻发感”,并产生恶臭,疼痛剧烈, 蔓延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可因毒血症死亡.
• 食物中毒:某些菌株能产生肠毒素,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引起食物中毒,其中毒机理类似霍乱肠毒素
• 坏死性肠炎:C型菌株引起,罕见。
形态与染色:
细长杆菌(4~8μm×0.3~0.5μm)周鞭毛,幼龄运动很活跃。 中等大小细长杆状,两端钝圆。无荚膜,芽胞正圆形,位于菌 体顶端,比菌体粗,呈鼓槌状,为本菌典型特征,G+菌,形成 芽胞后易形成G-。
•培养特性:专性厌氧pH7.0~7.5 37℃最适。
营养要求不高,普通琼脂即可生长。
指端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
防治原则
(1)早期彻底清创,局部用H2O2冲洗、湿敷,消除厌氧微环 (2)对感染局部应尽早施行手术,切除并消除感染和坏死组

医学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培训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培训课件

释放, 肌肉松弛性麻医学微痹生物.学厌氧性细菌
16
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 肉制品,发酵豆制品,面制品,蜂蜜(婴 儿)。 潜伏期短至数小时-36小时
临床表现
胃肠道症状少见,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症状(乏力 、头痛)
眼肌(复视、斜视、眼睑下垂)
▪ G+细杆状,周毛菌,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顶
端,大于菌体宽度,呈鼓槌状
▪ 培养特性
▪ 专性厌氧,血平板上呈扩散生长,有β溶血
▪ 抵抗力
▪ 强,芽胞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耐热
100℃1h.
医学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
4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途径及伤口条件 破伤风梭菌由创口侵入人体引起破伤风。 能否发生感染的条件: 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及异物 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 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食物中毒(A型) 较轻,1-2天自愈.
坏死性肠炎(C型):
医学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
13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微生物学检查
深部创伤直接涂片镜检:有荚膜的G+大杆 菌、白细胞少且形态不典型(毒素使白细 胞无趋化反应), 伴其它杂菌。
分离培养鉴定
动物试验
防治原则
及时清创、扩创
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11Fra bibliotek致病性
致病物质: 能产生十余种外毒素,有的即为胞 外酶
α毒素(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溶血 、坏死作用,最重要
κ毒素(胶原酶): 分解胶原纤维、组织崩解 μ毒素(透明质酸酶): 有利细菌及毒素扩散 ν毒素(DNA酶): 降低粘稠度,有利扩散 θ毒素: 溶血毒素、细胞毒素
肠毒素: 增加肠黏膜细胞通透性, 引起腹泻

最新:厌氧性细菌课件-文档资料

最新:厌氧性细菌课件-文档资料
2、毒素检测:动物试验 小鼠腹腔注射,观察发病情况
防治原则
•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 及早做出诊断,迅速注射A、B、E三型多价抗毒素, 加强护理与对症治疗。
无芽胞厌氧菌
分类
• G- 杆菌:脆弱类杆菌等,较多见,在临床分离的厌氧 菌中占70-80%。
• G+ 杆菌:双岐杆菌属等,多为肠道皮肤正常菌群,因 侵入其他非寄居部位而致病。
• G+ 球菌:消化链球菌属等 • G- 球菌
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
致病性
发病条件:本类细菌属条件致病菌,是内源性感染致 病,其发病条件应引起各科医生注意 ①由于机械或病理损伤 ②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 ③正常菌群失调 ④抗体免疫力减退
致病物质
不同细菌的致病物质不同,如荚膜、菌毛、胶原酶、IgA 分解酶、DNA酶、透明质酸酶等。G-菌也有内毒素,但脂质 A较少。
抗菌治疗为主
预防
抗毒素紧急预防、类 毒素预防
增强机体抵抗力
包括菌种 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
肉毒杆菌等
条件致病菌 如双歧脆弱类杆菌等
共同特点
①G+大杆菌 ②严格厌氧 ③能形成芽胞,芽胞的形状和在菌体中的位置,因菌种
不同而异,在鉴别上有意义。 ④除产气荚膜杆菌外,均无荚膜。 ⑤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侵袭性酶,致病性强。
(2)用常规细菌培养(-)的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脓毒 性血栓性静脉炎等。
(3)分泌物或脓肿穿刺液带血性,或呈黑色或乳白色混浊,有 恶臭,有时有气体。
(4)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法无细菌生长。 (5)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链霉素,卡那等长期治疗
无效。
微生物学检查法
• 1、标本采集:注意①避免正常菌群的污染,应自正常 无菌的部位采集。②应床边采样。③标本采集后宜立 即排除空气后无菌接种于特制的厌氧标本瓶中迅速送 检并要求立即接种于适当的培基

医学微生物学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第十二章厌氧性细菌一、生物学性状
1.根据产生的毒素抗原性分A、B、C、D、E、F和G七个型
二、致病性
(如刺伤),伴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2.破伤风痉挛毒素组织抑制性神经递质从抑制性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导致屈肌、伸肌同时发生收缩,出现强直性痉挛。

3.治疗原则:(1)中和毒素,使用足量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破伤风抗毒素
(2)清除毒素: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和甲硝唑
(3)控制症状和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措施:(1)正确处理伤口;伤口应及时清创和扩创
(2)人工主动免疫: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建立基础免疫
(3)人工被动免疫:可立即肌内注射TAT或TIG做紧急预防。

4.肉毒毒素是神经毒素,对人的致死量约为0.1ug。

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一分钟即可被破坏,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肉毒毒素保留在神经肌肉接点处,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弛缓性瘫痪。

附:艰难梭菌,引起假膜性结肠炎,对氧气极为敏感,产生艰难梭菌毒素A和(或)艰难梭菌毒素B
无芽胞厌氧菌,在人体正常菌群中,无芽胞厌氧菌占有绝对优势,所致疾病:败血症,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 data not finalized
CFR, case-fatality ratio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per million)
• In humans, this type of bacteria is most commonly found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 It plays a role in conditions such as appendicitis(阑尾炎), diverticulitis(憩室炎), and perforation of the bowel(肠穿孔).
脑干
脊髓前角
• 典型的症状
– 苦笑面容、牙关紧闭 – 持续性背部痉挛(角弓反张) – 其它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SEASE CLINCAL MANIFESTATIONSA
lockjaw, risus sardonicus, difficulty swallowing, irritability, opisthotonos); involvement of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sweating, hyperthermia, cardiac arrhythmias, fluctuations in blood pressure)
(四)防治原则
• 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免疫程序:3、4、5月 2、7岁加强 军人及易受伤人群 3次 2次 1次
• 紧急预防:
–清创、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 剂量为1500-3000U; –同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 特异性治疗: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 ,剂量为 10 万-20万U,四环素和红霉素抗菌治疗。
• 致病菌产生外毒素致病,病情严重;
• 防治:类毒素与抗毒素。
一、破伤风梭菌
(C.tetani)
破伤风(tetanus)的病原菌
(一)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有周边鞭毛,无荚膜 –芽胞正圆,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G+
•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严格厌氧 –血平板上,有β溶血
(一)生物学性状
Involvement of muscles in area of primary injury; infection may precede generalized disease; favorable prognosis Generalized disease in neonates; infection typically originates from umbilical stump;very poor prognosis in infants whose mothers are nonimmune
Generalized Involvement of bulbar and paraspinal muscles(trismus or
Cephalic
Primary infection in head, particularly ear; isolated or combined involvement of cranial nerves, particularly seventh cranial nerve; very poor prognosis
• 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完全有赖于
病菌所产生的外毒素
致病因子
• 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
– 对氧敏感
• 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 属神经毒(neurotoxin),毒性极强(对人致死量<1µ g)
– 蛋白质,不耐热(65 ℃,30min)
破伤风痉挛毒素
• 结构
– 菌体:一条多肽
– 释出菌体:轻链(A链)-S-S-重链(B链)
– B链:神经节苷脂结合的单位
– A链:毒性作用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 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B链识别运动神经元外胞浆膜上的受体并结合, 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小泡中 • 内在化作用 –小泡从外周神经末稍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到达 运动神经元细胞体,进入传入神经末稍,最终进 入中枢神经系统
Although tetanus is a disease that has a low incidence in the developed world due to high rates of immunization, during large-scale natural disasters, compounding factors like the types of injuries, lack of medical services and supplies, and the delay in treatment associated with an already low immunization rate result in an increased incidence and outbreaks of the disease that has higher mortality in an underdeveloped society.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urban physician that cares for trauma and critical patients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protocols for treatment and immunization of patients that have tetanus-prone wounds, as well as recognize the potential for outbreaks in the settings of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Finkelstein P, Teisch L, Allen CJ, Ruiz G.Tetanus: A Potential Public Health Threat in Times of Disaster. Prehosp Disaster Med. 2017 Feb 20:1-4.
Localized Neonatal
免疫性
• 破伤风免疫属外毒素免疫,主要是抗毒素发
挥中和作用(毒素与中枢神经组织结合非常
牢固,一旦结合即非抗毒素所能中和);
• 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 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生物有氧代谢过 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包括氧离子、过氧化物和含氧自由基等。
• Anaerobic bacteria are bacteria that do not live or grow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第一节 厌氧性芽胞杆菌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概 述
• 厌氧性细菌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厌氧性细菌分为:
– 厌氧芽胞梭菌属
• 破伤风梭菌 • 产气荚膜梭菌 • 肉毒梭菌 • 艰难梭菌
– 无芽胞厌氧菌
பைடு நூலகம்
• Obligate anaerobes will die when exposed to atmospheric levels of oxygen.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 膜的转位
–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转位使轻链进入胞质溶胶
• 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
–A链发挥毒性作用,使储存抑制性神经介质小泡膜蛋白发生 改变,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γ-氨基丁酸的释放,使肌肉活
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造成强直性痉挛
The A-chain, a zinc endopeptidase, attacks the 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VAMP). This stops the affected neurons from releasing the 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s GABA (gamma-aminobutyric acid) and glycine by degrading the protein synaptobrevin.
Obligate (strict) anaerobes
• no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anaerobic respiration ) • fermentation • killed by toxic bi-products from oxygen (superoxide radicals and hydrogen peroxide). • lack certain enzymes – superoxide dismutase * O2-+2H+ H2O2 – catalase * H2O2 H20 + O2 – peroxidase * ROOR' + electron donor (2 e-) + 2H+ → ROH + R'OH
• 抵抗力
– 芽胞抵抗力很强,100℃1h
– 75~80℃ 10min仍保持活力
–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破伤风
致病条件
•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 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