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
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与以下活动相 关:一些制鞋者组织起来进行游说疏通以对 便宜的外国鞋实行进口限制。限制便宜进口 鞋的集体行动如果成功的话,会导致有利于 国内鞋类生产者的经济优势的重新分配。 前三种制度变迁都对社会福利作出了积极贡 献,而这种制度变迁完全是对福利的重新分 配。
“暴力潜能”分配论,“暴力”既包括军队、警察、 法院、监狱等暴力工具,也包括权威、特权、垄断 权等。诺斯所说的“暴力”是一种对付暴力的暴力, 即对付非法暴力的合法暴力。暴力是制度的实施机 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家的基本特征
国家凭借暴力上的比较优势可以进行强制性 制度变迁,那么,国家为什么愿意进行强制 性制度变迁呢?诺斯认为国家主要是为了获 得税金。他指出,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 统治者的国家模型具有三个特征:
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
这种制度变迁的意图是改变收入分配。是一 种“重新分割大小固定馅饼”的活动。
• 如个税制度改革
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变迁
在布罗姆利看来,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 变迁与以下活动有关:一些矿工组织起来进 行游说疏通以增加矿井安全。改善矿井安全 状况的集体行动如果成功(产生新的安全法 或安全体制),会导致有利于矿工的经济机 会的重新配置。
渐进式制度变迁与突进式制度变迁
渐进式制度变迁:就是制度变迁相对平稳, 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震荡、新旧制度之间的 轨迹平滑、衔接较好的制度变迁。 突进式制度变迁:也称为激进式制度变迁, 还被喻为“休克疗法”。就是在短时间内、 不顾及各种关系的协调、采取果断措施进行 制度变迁的方式。 两者都有被采用的价值。二者各有利弊和适 用条件。
为什么意识形态具有上述功能?林认为,成 功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给个人提供有选择性 的激励来实现这些功能。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大讨论将引导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时代。国有企 业改革和所有制问题的争论充斥整个过程,直到1992年邓小 平南巡讲话。上述过程说明,是思想观念直接引导着中国的 制度安排的变迁。 印度也一样。在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中,印度领导人和 学者谈论最多的大概是“态度”二字。为什么过去几十年印 度面临那么多的重大问题却不能摆脱尼赫鲁模式?关键是印 度上层态度的变化。关于“态度转变”与印度经济增长的关 系,印度裔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罗德里克教授认为,关 键在于政府的政治态度的转变。“我们认为,在1980年代早 期,国大党领导下的印度中央政府对于私有部门的态度发生 了巨大转变。国大党以前对私有企业持敌视态度,但现在转 变为温和支持,最终是强力支持”。 两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在制度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却 同步性地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其中改变传统制度的变 革的观念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过程及主要现象
1.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2.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要现象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戴维斯和诺斯对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分析 黄少安对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分析 研究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意义
戴维斯和诺斯对制度变迁一般过程 的分析
戴维斯和诺斯对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分析 据戴维斯和诺斯的分析,制度变迁过程分5 个步骤:
组织、学习与制度变迁
1.组织与制度变迁 组织是社会游戏的参与者、角色。他们是一 群人,有其共同目的。 组织通过三个方面规范和影响制度变迁:
• 首先,制度变迁是组织对所有类型知识进行投资 的派生需求; • 其次,制度变迁是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知识存量 及制度框架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 再次,非正式制度的渐进变迁是组织的最大化活 动的副产品。
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
布罗姆利:人们最熟悉、发生最频繁的制度变 迁类型是通过改变人类行为的选择集以提高生 产效率,使净国民收入得到增加的制度变迁。 是一种“增大馅饼”的活动。
• 选择集:在布罗姆利看来,制度是规范个人行为的 规则,不同的制度意味着经济行为者在现状中的不 同选择领域。
制度对人类行为选择集的限制、解放、扩展等 会影响生产效率。(例:美国西部金银矿开采)
• 第一,形成“初级行动团体”; • 第二,初级行动团体提出行动方案; • 第三,初级行动团体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方案 比较和选择; • 第四,形成“次级行动团体”; • 第五,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改革、共同 努力使新的制度方案得以通过并付诸实施。
黄少安对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分析
黄少安认为,一个制度变迁一般包括几个阶 段:
诺斯悖论实质上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国家办 不成事,但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任何时候有国 家总比无国家好。 什么是国家?国家是一种“制度”结构,它的职能 是生产和出售一种确定的社会“产品”:公正、秩 序和安全。 怎么确保秩序、公正和安全?人们把权利的垄断权, 就是确定和保护“所有权”的垄断权交给国家,以 便它能完成人们要求它完成的任务,捐税实际上是 公民交给国家保护公共财产和其他权利的一种费用。 但国家有了垄断权力后又可能成为个人权利最大、 最危险的侵害者。 在诺斯看来,最终是国家要对造成经济增长、停滞 和衰退的产权结构和效率负责。国家或政治制度是 经济增长与国家兴衰的关键性环境。
制度变迁方式的相机组合模式
强制性制度创新+激进式制度创新; 强制性制度创新+渐进式制度创新 需求诱导性制度创新+激进式制度创新 需求诱致性制度创新+渐进式制度创新
第四节 国家、意识形态等与制度变迁
1.国家与制度变迁 2.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 3.组织、学习与制度变迁
国家与制度变迁
单项(局部)制度变迁与整体制度 变迁
单项制度变迁:就是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的制 度独立于其他制度而变迁。单项制度变迁也是 局部制度变迁,但局部制度变迁不仅仅包括单 项变迁。 整体制度变迁:就是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 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变迁。“协调一致”不 是说每项制度都作出相等程度的变化,而是强 调不同制度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 一是国家为获取收入,以一组被称之为“保护” 与“公正”的服务作为交换; • 二是国家为使收入最大化而为每一个不同的集团 设定不同的产权; ; • 三是面临其他国家或潜在统治者的竞争。
国家的目标及其冲突
国家最基本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界定形成产 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这能使统 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个目标框架 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 使国家税收增加。两个目标存在冲突。冲突 的根源在于有效率的产权制度的确立与统治 者的利益最大化之间存在冲突。
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要现象
1.时滞
• • • • 认知和组织时滞; 发明时滞; 菜单选择时滞; 启动时滞。
2.路径依赖 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 3.连锁效应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方式及其搭配
单项(局部)制度变迁与整体制度变迁 渐进式制度变迁与突进式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方式的相机组合模式
诺斯悖论
• 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国家权 力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工具,另一方面,国 家权力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 • 在国家提供的基本规则中,主要是界定形成产权 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没有国家权力及 其代理人的介入,财产权利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界 定、保护和实施。即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一 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 对个人财产权利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 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这 就是有名的“诺斯悖论”。
• • • • • • 第一,认识变迁条件、发现变迁机会; 第二,组织变迁集团; 第三,确定变迁目标; 第四,设计和组织变迁方案; 第五,实施制度变迁; 第六,完成、检验变迁,修补和完善新制度。
研究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意义
首先,可以降低每一阶段的变迁成本,从而 减少整个制度变迁过程的成本; 其次,可以尽量缩短每一阶段的时间,加速 制度变迁。 再次,可增强制度变迁的可操作性,特别是 对目标确定、方案选择好如何实施变迁的研 究。
• 能够解释现存的产权结构和交换条件是如何成为更大的 体制的组成部分。 • 必须灵活。 • 必须克服“搭便车”问题。
2.林毅夫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进一步揭示了意识形态减少“搭便车”行为 的机制。 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或功能表现在:
• 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信息费用的工具; • 成功的意识形态能有效克服“搭便车”问题; • 意识形态能减少强制执行法律和法院决议以及实 施其他制度的费用。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1.诱致性制度变迁 按照林毅夫的解释,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 替代,或新制度的创造,由个人或群体,在响 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2.强制性制度变迁 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 3.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比较
• 共同点:都是对制度非均衡的反应;都遵循成本— 收益比较原则。 • 差别:1),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2)制度变迁的 优势不同;3)面临的问题不同。
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
1.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
• 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 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而使决策过程简化; • 意识形态同个人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相互交织,需要 在相互对立的理性和意识形态中选择; • 意识形态会随着人们经验的变化而变化。
成功意识形态的特点
国家的性质 国家的基本特征 国家的目标及其冲突 诺斯悖论
国家的性质
国家理论:契约理论、掠夺或剥削理论、诺斯的 “暴力潜能”分配论
• 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它要为公民 服务。 • 掠夺或剥削理论认为国家是某一个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 其作用是代表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 榨取收入。
2.学习与制度变迁 学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首先,制度是人通过学习形成的思维模型和信仰 结构的外化。 • 其次,经验和学习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社会和文明 的重要原因。 • 再次,经济和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
发展中国家引入“外来的”思想即外生性思想观念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这与其现代化的进程有关。一个基本常识是,不管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模式是什么样的,现代化的启动不是内部自发的追求,而是对外来冲击 的反应。在这样的现代化过程中,学习、接受或实践外来思想就是必然 的。中国和印度都是如此。中国的现代化是从学习技术、军事到学习思 想的过程,是西方各种思想在中国自由传播和竞争的过程,最终胜利的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某个时期的教条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革 命和建设带来过灾难。在一个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社会 的尼赫鲁模式同样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这些挫折和障碍并不意 味着不应该引进和学习“外生性”思想观念,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学 习和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明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从地域上说, 今日在中国居领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产生于欧洲的一种“外生性” 思想观念。在全球化时代,符号系统的竞争和相互影响更是紧密,“外 生性”思想观念更是无处不在。就印度的经验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 行的经济政策虽然在南美一些国家遇到麻烦,但是在印度却进展顺利, 印度并没有因此而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倾覆。这似乎是一 个引人深思的“外生性”资源的价值判断。毕竟,人类是有某些普世价 值的,自由和民主就是普世性价值观。
第九章 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制度变迁基于目标实现途径的分类 制度变迁的过程及主要现象 制度变迁的方式及其搭配 国家、意识形态等与制度变迁
第一节 制度变迁基于目标实现途径 的分类
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 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 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变迁 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