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二:《解析几何初步》全章复习与巩固 -基础

合集下载

《解析几何初步》复习教案

《解析几何初步》复习教案

课题:《解析几何初步》章节复习第一课时—————直线和直线的方程内容出处:北师大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章节小结与复习授课教师:江西省景德镇一中胡闵红【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公式,使学生掌握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直线方程,形成较完整知识体系,完成知识学习“由厚到薄”的全过程。

(2)通过对直线方程的梳理,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讨论的思想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画、图表多种形式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易于识记。

同时凸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复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梳理,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复习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结构美,数形结合的统一美。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本章的知识结构,综合地应用直线方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恰当选择直线方程形式求解问题。

【教学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讨论、共同探究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课:说明:如此设计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梳理:1、倾斜角的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把x 轴(正方向)按逆时针方向绕着交点旋转到和直线l 重合所成的角。

对于与x 轴平行的直线,我们规定倾斜角为00。

所以倾斜角的范围为00[0,180) 2、斜率:在当倾斜角不等于90°时,斜率等于倾斜角的正切值;如果倾斜角等于90°时,斜率不存在。

2024人教版高二课程学习大纲

2024人教版高二课程学习大纲

人教版高二课程学习大纲•课程介绍与目标•语文学科学习重点•数学学科学习重点•英语学科学习重点目•物理/化学/生物(选考科目)学习重点•复习备考策略与时间规划录01课程介绍与目标人教版高二课程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多个学科,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人教版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教材特点高二课程设置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着重于学科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选修课程则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选择。

课程设置人教版高二课程概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030201学期教学目标与要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其他学科重要知识点与技能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作文写作等重要知识点;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写作技巧等技能点。

词汇、语法、听力、阅读等重要知识点;口语表达、写作翻译等技能点。

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等重要知识点;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技能点。

根据具体学科特点,梳理出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合理安排时间,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巩固所学知识。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参与课堂互动。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多做练习题,及时总结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多做练习与总结反思学习方法与建议02语文学科学习重点010204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精读古代经典诗文,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如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等。

了解古代文学流派、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唐宋八大家等。

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文学素养。

03理解现代文文本的主旨、结构和语言特点。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_章末复习课1_课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_章末复习课1_课件

1 234
3.已知A(2,4)与B(3,3)关于直线l对称,则直线l的方程为_x-__y_+__1_=__0__. 解析 由题意知,直线l即为AB的垂直平分线, ∴kl·kAB=-1,得kl=1, AB 的中点坐标为(52,72), ∴直线 l 的方程为 y-72=x-25, 即x-y+1=0.
4.设直线l的方程为(a+1)x+y+2-a=0 (a∈R). (1)若l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求l的方程; 解 当直线过原点时,该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为零, ∴a=2,方程即为3x+y=0. 当直线不经过原点时,截距存在且均不为0. ∴aa- +21=a-2,即 a+1=1. ∴a=0,方程即为x+y+2=0. 综上,l的方程为3x+y=0或x+y+2=0.
代入l的方程后,得3x3-y3-17=0.
即l3的方程为3x-y-17=0.
反思与感悟
(1)中心对称 ①两点关于点对称:设P1(x1,y1),P(a,b),则P1(x1,y1)关于P(a,b)对称 的点为P2(2a-x1 ,2b-y1),即P为线段P1P2的中点. ②两直线关于点对称:设直线l1,l2关于点P对称,这时其中一条直线上任 一点关于点P对称的点在另外一条直线上,必有l1∥l2,且P到l1、l2的距离 相等. (2)轴对称 两点关于直线对称:设P1,P2关于直线l对称,则直线P1P2与l垂直,且 P1P2的中点在l上.
1 2 3 45
1 234
2.已知直线l经过2x+y-5=0与x-2y=0的交点,则点A(5,0)到l的距离 的最大值为__1_0_____. 解析 解方程组2x-x+2yy-=50=,0, 得xy==21,, ∴直线l过点(2,1). 由题意得,当l与点A和交点连线垂直时,点A到l的距离为最大, 最大值为 5-22+0-12= 10.

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范文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解析几何第一章主要研究的是点线、线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其中以点点距离、点线距离、线线位置关系为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解决其它解析几何问题的基础。

本节是在研究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两条平行线间距离的一个重要公式。

推导此公式不仅完善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体系,而且也为将来用代数方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奠定了基础。

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认真设计这一节教学,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蕴涵于公式推导中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利用化归思想和分类方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数学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2、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怎样自然地想到利用坐标系中的x轴或y 轴构造Rt△,从而推出公式”。

对于这个问题,教材中的处理方法是:没有说明原因直接作辅助线(呈现教材)。

这样做,无法展现为什么会想到要构造Rt△这一最需要学生探索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公式的推导和掌握与之相应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照本宣科,则不能摆脱在客观上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学。

事实上,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起关键作用的是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

因此,我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作辅助线,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剪裁、重组和铺垫,构建出在探索结论过程中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教学环节,采用将一般转化到特殊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特殊的直观图形的观察、研究,自己发现隐藏其中的Rt△,从而解出|PQ|。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特殊问题还原到一般,学生便十分自然地想在坐标系中探寻含PQ的Rt△,找不到,自然想到构造,此时再过P点作x轴或y轴的平行线就显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高三数学的复习计划范本(3篇)

高三数学的复习计划范本(3篇)

高三数学的复习计划范本根据本学期的复习任务,将本学期的备考工作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专题复习):从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年____月____日完成以主干知识为主的专题复习;第二阶段(综合演练):从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年____月____日完成以训练能力为主的综合训练;第三阶段(自由复习):从____年____月-日-____年____月-日完成以自我完善为主的自主复习;第四阶段(强化训练):从____年____月-日-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一阶段:专题复习(____.2.17-____.4.27)(一)目标与任务:强化高中数学主干知识的复习,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强化考点,突出重点,归纳题型,培养能力。

根据高考试卷中解答题的设置规律,本阶段的复习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知识专题:专题一:集合、函数、导数与不等式。

此专题函数和导数以及应用导数知识解决函数问题是重点,特别要注重交汇问题的训练。

每年高考中导数所占的比重都非常大,一般情况是在客观题中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导数的计算,属于容易题;二是在解答题中进行综合考查,主要考查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等,此题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并且与思想方法紧密结合。

专题二:数列、推理与证明。

数列由旧高考中的压轴题变成了新高考中的中档题,主要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与求和,与不等式的简单综合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问题。

专题三: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解三角形。

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恒等变换是重点。

近几年高考中三角函数内容的难度和比重有所降低,但仍保留一个选择题、一个填空题和一个解答题的题量,难度都不大,但是解三角形的内容应用性较强,将解三角形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是今后命题的一个热点。

平面向量具有几何与代数形式的双重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交汇点,它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都可以整合。

专题四:立体几何。

周末作业复习知识点总结

周末作业复习知识点总结

周末作业复习知识点总结导读:周末是学生们复习知识的好时机,通过整理知识点和做练习能够巩固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围绕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等科目的重点知识点展开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有条不紊地复习备考。

一、数学1. 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数学内容较为复杂,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高中数学内容分为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统计、数学分析和数学推理等几个部分。

2. 解析几何的重点知识点: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直线、圆、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等各种图形的性质和运用。

掌握好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切换和运用技巧,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的求解。

3. 几何证明的方法:几何证明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直线相交、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和证明方法。

熟练掌握使用反证法、逆推法等证明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

4. 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点:数学分析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极限、导数、积分等概念。

解决极限和导数相关的问题时,要注意掌握极限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极限的运算法则,熟悉导数的运算法则和应用。

5. 概率统计的重点知识点:概率统计是数学中的一个实用性极强的分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随机事件、概率分布、期望和方差等相关知识。

能够运用概率统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 数学应用题的解法和技巧:数学应用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代数、几何、立体几何等各个部分的知识,能够将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7. 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数学学习需要注重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并能够通过训练提高解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能够主动思考,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

二、物理1. 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高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过程。

高中物理内容较为复杂,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能力和物理推理能力。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说课稿陈龙清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9数学本科(1)班的陈龙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一、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2节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何问题。

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

从本节来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理解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方法与过程目标: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我确定教学难点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应用.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四、教学方法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然后谈谈我的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1)生理特点: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走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2)心理特点: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3)认知障碍:有的学生遗忘了学过的知识,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与提炼能力较差.分析根据上面的分析,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障碍,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

必修二第三章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说课稿

必修二第三章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说课稿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必修(2)第三章“3.3.3点到直线的距离”,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简单应用.我将通过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一一、、教教材材与与学学情情分分析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高中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

对本节的研究,既是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继续,又为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的推导以及后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具备直线的有关知识,如交点、垂直、三角形、两点间距离公式等。

学生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校学生实际是基础扎实、思维活跃,但解题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

二二、、目目标标分分析析【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简单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推导公式方法的发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数学表达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在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以及特殊与一般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看问题,体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的受挫感和成功感,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重点】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和简单应用.【难点】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三三、、教教法法学学法法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为此我设计如下教法和学法:1.教学方法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构建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过程。

怎么预习数学的正确方法

怎么预习数学的正确方法

怎么预习数学的正确方法(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讲话致辞、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speeche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怎么预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怎么预习数学的正确方法_复习方法学习数学非常讲究课前预习,预习了,如果你能够看懂大部分,那么当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的时候,你可以很快地举一反三、正确回答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教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高二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教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高二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内容进行阐述。

教学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课时设计,是平面解析几何单元下直线和圆的方程一章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学习了两点间距离公式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用坐标法判断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判断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三种位置关系,求过一点与圆相切的直线方程,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问题。

本节课既完善了用坐标法解题的思想,又渗透着圆与圆、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本节课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推理、转化与化归等。

让学生体会代数法是研究基本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的核心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运用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分析:学生自主回顾初中所学的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类比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刻画;体会坐标法研究平面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完整过程;发展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问题诊断:学生已掌握直线与圆的方程,会求两点间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已具备“通过坐标法判断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能力。

但是缺少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巩固和完善运用坐标法解题的数学思想。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演示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则通过交流展示、归纳总结、合作探究,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支持条件:利用GeoGebra 和几何画板展示相关动画,体现信息技术的融合性。

教学过程设计:为了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如下六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温故知新,联系类比。

复习旧知,通过问题 1,重温坐标法的思想。

由问题2 引出本节课主题。

高中数学专题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及实践——以“椭圆中的定值定点问题”为例

高中数学专题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及实践——以“椭圆中的定值定点问题”为例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专题复习课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生的真问题。

专题复习课以充分了解相关教学内容、学生学情为基础,将一类数学问题的知识、方法进行建构,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原有认知上有新的升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近几年的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卷中,椭圆的定值定点问题多次出现,考查多个知识点,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运算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该专题内容的系统整理,形成解题策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下面以“椭圆中的定值定点问题专题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为例,说明如何进行专题复习课的教学。

一、分析学生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的定义、几何性质等基本知识,以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

但是学生对该专题内容———椭圆中的定值定点问题缺乏理解与认识,无法形成解题策略及思维网络,同时处理该专题内容需要有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和运算能力,学生比较欠缺这些能力。

根据学生实际学情,明确本节专题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核心问题及问题串,引导学生经历———以“椭圆中的定值定点问题”为例温绍雄,尹兰(河北正定中学,河北石家庄050800)摘要:高中数学专题复习课是围绕课程主线设计,整体把握专题内容结构及学生认知,旨在解决学生真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以“椭圆中的定值定点问题”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设计、落实专题复习课,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模式;专题课;教学实践;定值定点问题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5-0044-05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概括出椭圆中的定值定点问题的解题策略,提升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核心素养。

【新教材精创】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设计-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精创】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设计-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本节课选自《2019人教A 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本节课主要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在前面已经研究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线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也介绍了 “以数论形,以形辅数”的数学思想方法.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研究,又为以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分析;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不同方法的思路分析.多媒体一、情境导学 在公路附近有一家乡村饭馆,现在需要铺设一条连接饭馆和公路的道路.请同学们帮助设计一下:在理论上怎样铺路可以使这条连接道路的长度最短? 二、探究新知思考: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什么?思路①. 定义法,其步骤为:①求l 的垂线lPQ的方程;② 解方程组;③得交点Q 的坐标;④求|P Q|的长反思:这种解法的优缺点是什么?我们知道,向量是解决距离、角度问题的有力工具。

能否用向量方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就是向量PQ⃗⃗⃗⃗⃗ 的模,设M(x,y)是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 n 是与直线l 的方向向量垂直的单位向量,则PQ ⃗⃗⃗⃗⃗ 是PM ⃗⃗⃗⃗⃗⃗ 在上n 的投影向量, |PQ⃗⃗⃗⃗⃗ |=|PM ⃗⃗⃗⃗⃗⃗ ∙n|。

思考:如何利用直线l 的方程得到与的方向向量垂直的单位向量n ?设P 1(x 1,y 1),P 2(x 2,y 2)直线l :Ax +By +C =0 上的任意两点,则通过生活中点到直线距离的问题情境,引出在坐标系下探究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联系旧知,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探索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让学生感悟运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P 1P 2⃗⃗⃗⃗⃗⃗⃗⃗ =(x 2−x 1,y 2−y 1)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

高中数学好的辅导书有哪些

高中数学好的辅导书有哪些

高中数学好的辅导书有哪些
目前我国各个高中的高三生已经开始了紧张的复习中。

在平时的学习以及复习的过程中,辅导书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最好的辅导书。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数学选择题蒙题技巧高考数学题型及命题规律分析数学不好的人五大特征高中数学重点知识体系结构图
高中数学辅导书:《高考数学题型全归纳》(理科版)
《高考数学题型全归纳》(理科版)是为快速、全面提高考生的高考数学解题水平和技巧而编写的高考首轮复习用书。

该书从历年高考真题和国内外的书刊中筛选出184个重要题型,归纳总结了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旨在开拓考生的视野,提高考生的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辅导书:《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高3数学(理科版)(全1册)》
《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高3数学(理科版)(全1册)》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出版。

深入浅出的讲解了知识点,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专题总结,用利于考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高3数学(理科版)(全1册)》由名师编写,不仅能
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提高、拓展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一本良好的考试和教辅用书。

高中数学辅导书:《教学与测试》
为了及时向广大高中学生和数学教师提供一套与新教材配套的高质量的教辅用书,该部聘请了部分参加教材编写的中学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经过精。

高中数学新课标总复习

高中数学新课标总复习

高中数学新课标总复习高中数学新课标总复习是针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全面回顾和巩固,它涵盖了高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以帮助学生为高考或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以下是高中数学新课标总复习的主要内容:1. 集合与简易逻辑:包括集合的概念、表示法、运算(交集、并集、补集),以及简易逻辑中的命题、逻辑连接词、真值表等。

2. 函数:函数的概念、表示法、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3. 导数与微积分初步:导数的概念、求导法则、导数的应用(极值、最值、曲线的切线方程),以及微积分的初步概念,如定积分和不定积分。

4.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包括正弦、余弦、正切函数,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和解三角形的方法。

5.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法,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和不等式的证明。

6. 数列: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包括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和应用。

7. 立体几何: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包括柱体、锥体、球体等,以及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8. 解析几何: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

9. 概率与统计:随机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期望值、方差,以及统计图表的绘制和数据分析。

10. 算法初步:算法的概念、流程图的绘制、基本的算法设计方法。

在进行总复习时,学生应该系统地回顾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练习题和模拟试卷来检验自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注意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此外,对于易错点和难点,应该特别关注并加以强化训练。

通过这样的复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学习和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9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九章解析几何第二节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课后作业理21(1)

2019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九章解析几何第二节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课后作业理21(1)

【创新方案】2017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解析几何 第二节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课后作业 理[全盘巩固]一、选择题1.当0<k <12时,直线l 1:kx -y =k -1与直线l 2:ky -x =2k 的交点在(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2.若直线l 1:ax +2y +6=0与直线l 2:x +(a -1)y +a 2-1=0垂直,则实数a =( ) A.23B .-1C .2D .-1或2 3.若直线l 1:x -2y +m =0(m >0)与直线l 2:x +ny -3=0之间的距离是5,则m +n =( )A .0B .1C .-1D .24.已知直线l 1:y =2x +3,直线l 2与l 1关于直线y =-x 对称,则直线l 2的斜率为( ) A.12 B .-12C .2D .-2 5.已知A ,B 两点分别在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2x -y =0和x +ay =0上,且AB 线段的中点为P ⎝⎛⎭⎪⎫0,10a ,则线段AB 的长为( )A .11B .10C .9D .8 二、填空题6.已知直线l 1:(3+m )x +4y =5-3m ,l 2:2x +(5+m )y =8, l 1∥l 2,则实数m 的值为________.7.若三条直线y =2x ,x +y =3,mx +2y +5=0相交于同一点,则m 的值为________. 8.已知l 1,l 2是分别经过A (1,1),B (0,-1)两点的两条平行直线,当l 1,l 2间的距离最大时,则直线l 1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9.正方形的中心为点C (-1,0),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x +3y -5=0,求其他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10.已知△ABC 的顶点A (5,1),AB 边上的中线CM 所在直线方程为2x -y -5=0,AC 边上的高BH 所在直线方程为x -2y -5=0,求直线BC 的方程.[冲击名校]1.若动点P1(x1,y1),P2(x2,y2)分别在直线l1:x-y-5=0,l2:x-y-15=0上移动,则P1P2的中点P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A.522B.5 2 C.1522D.15 22.若直线l1:y=k(x-4)与直线l2关于点(2,1)对称,则直线l2恒过定点( ) A.(0,4) B.(0,2)C.(-2,4) D.(4,-2)3.设A,B是x轴上的两点,点P的横坐标为3,且|PA|=|PB|,若直线PA的方程为x -y+1=0,则直线PB的方程是( )A.x+y-5=0 B.2x-y-1=0C.x-2y+4=0 D.x+y-7=04.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过点P(1,3),且与原点的距离为d的直线有两条,则d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5.如图,已知A(-2,0),B(2,0),C(0,2),E(-1,0),F(1,0),一束光线从F点出发射到BC上的D点,经BC反射后,再经AC反射,落到线段AE上(不含端点),则直线FD的斜率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6.设m∈R,过定点A的动直线x+my=0和过定点B的动直线mx-y-m+3=0交于点P(x,y),则|PA|·|PB|的最大值是________.答案[全盘巩固]一、选择题1.解析:选B 解方程组⎩⎪⎨⎪⎧kx -y =k -1,ky -x =2k ,得交点为⎝⎛⎭⎪⎫k k -1,2k -1k -1.因为0<k <12,所以kk -1<0,2k -1k -1>0.故交点在第二象限. 2.解析:选A ∵a ×1+(a -1)×2=0,∴a =23.3.解析:选A ∵直线l 1:x -2y +m =0(m >0)与直线l 2:x +ny -3=0之间的距离为5,∴⎩⎪⎨⎪⎧n =-2,|m +3|5=5,∴n =-2,m =2(负值舍去).∴m +n =0.4.解析:选A 因为l 1,l 2关于直线y =-x 对称,所以l 2的方程为-x =-2y +3,即y =12x +32,即直线l 2的斜率为12.5.解析:选B 依题意,a =2,P (0,5),设A (x,2x ),B (-2y ,y ),故⎩⎪⎨⎪⎧x -2y =0,2x +y =10,则A (4,8),B (-4,2),∴|AB |=+2+-2=10.二、填空题6.解析:由(3+m )(5+m )-4×2=0,得m =-1或m =-7, 当m =-1时,直线l 1与l 2重合,舍去; 当m =-7时,5-3m 4=132≠85+m ,两直线平行.答案:-77.解析:由⎩⎪⎨⎪⎧y =2x ,x +y =3,得⎩⎪⎨⎪⎧x =1,y =2.∴点(1,2)满足方程mx +2y +5=0, 即m ×1+2×2+5=0,∴m =-9. 答案:-98.解析:当直线AB 与l 1,l 2垂直时,l 1,l 2间的距离最大.因为A (1,1),B (0,-1),所以k AB =-1-10-1=2,所以两平行直线的斜率为k =-12,所以直线l 1的方程是y -1=-12(x-1),即x +2y -3=0.答案:x +2y -3=0 三、解答题9.解:点C 到直线x +3y -5=0的距离d =|-1-5|1+9=3105.设与x +3y -5=0平行的一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是x +3y +m =0(m ≠-5), 则点C 到直线x +3y +m =0的距离d =|-1+m |1+9=3105,解得m =-5(舍去)或m =7,所以与x +3y -5=0平行的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是x +3y +7=0. 设与x +3y -5=0垂直的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是3x -y +n =0, 则点C 到直线3x -y +n =0的距离d =|-3+n |1+9=3105,解得n =-3或n =9,所以与x +3y -5=0垂直的两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是3x -y -3=0和3x -y +9=0. 10.解:依题意知:k AC =-2,A (5,1),∴l AC 为2x +y -11=0,联立l AC ,l CM 得⎩⎪⎨⎪⎧2x +y -11=0,2x -y -5=0,∴C (4,3).设B (x 0,y 0),AB 的中点M 为⎝⎛⎭⎪⎫x 0+52,y 0+12,代入2x -y -5=0,得2x 0-y 0-1=0,∴⎩⎪⎨⎪⎧2x 0-y 0-1=0,x 0-2y 0-5=0,∴B (-1,-3),∴k BC =65,∴直线BC 的方程为y -3=65(x -4),即6x -5y -9=0.[冲击名校]1.解析:选B 由题意得P 1P 2的中点P 的轨迹方程是x -y -10=0,则原点到直线x -y -10=0的距离为d =102=5 2.2.解析:选B 直线l 1:y =k (x -4)恒过定点(4,0),其关于点(2,1)对称的点为(0,2).又由于直线l 1:y =k (x -4)与直线l 2关于点(2,1)对称,故直线l 2恒过定点(0,2).3.解析:选D 由|PA |=|PB |知点P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由点P 的横坐标为3,且PA 的方程为x -y +1=0,得P (3,4).直线PA ,PB 关于直线x =3对称,直线PA 上的点(0,1)关于直线x =3的对称点(6,1)在直线PB 上,∴直线PB 的方程为x +y -7=0.4.解析:因为原点到点P 的距离为2,所以过点P 的直线与原点的距离都不大于2,故d ∈(0,2).答案:(0,2)5.解析:从特殊位置考虑.如图,∵点A(-2,0)关于直线BC:x+y=2的对称点为A1(2,4),∴kA1F=4.又点E(-1,0)关于直线AC:y=x+2的对称点为E1(-2,1),点E1(-2,1)关于直线BC:x+y=2的对称点为E2(1,4),此时直线E2F的斜率不存在,∴k FD>kA1F,即k FD ∈(4,+∞).答案:(4,+∞)6.解析:易求定点A(0,0),B(1,3).当P与A和B均不重合时,因为P为直线x+my =0与mx-y-m+3=0的交点,且易知两直线垂直,则PA⊥PB,所以|PA|2+|PB|2=|AB|2=10,所以|PA|·|PB|≤|PA|2+|PB|22=5(当且仅当|PA|=|PB|=5时,等号成立);当P与A或B重合时,|PA|·|PB|=0,故|PA|·|PB|的最大值是5.答案:5。

高中数学(人教版)乐乐课堂视频合集_厦门传智教育()

高中数学(人教版)乐乐课堂视频合集_厦门传智教育()

⾼中数学(⼈教版)乐乐课堂视频合集_厦门传智教育()⾼中数学(⼈教版)乐乐课堂微课合集乐乐课堂微课合集⾼中数学(⼈教版)=资源简介建议上新课的同学每次最多只学⼀节,复习的同学则重点看习题讲解的部分。

看视频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暂停⼀下,多思考。

听得懂,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仅仅说明你理解了。

⽽要达到掌握及灵活运⽤的程度,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练习。

看完了不等于学会了。

马上动笔重做⼀遍试试,看能不能复所以,看完视频中讲解的例题后,尽量只看题⽬,⾃⼰马上动笔当天完成课后练习,及时巩固。

现答案。

学完课程之后,应尽量于当天记住这句对绝⼤部分理科学习都适⽤的话:没有实践的道理不算道理,没有练习巩固的学习不叫学习。

基础不扎实的同学请戳《⼀听就会,⼀做就废》看看。

=1.必修1第⼀章集合1.1集合的表⽰⽅法:1.1.1集合的概念1.1.2集合的性质及表⽰1.1.3集合的描述法1.1.4元素的互异性1.1.5互异性-含参⽅程的解集1.1.6⼆次型⽅程解集个数问题1.1.7根据要求确定集合中的元素1.2集合之间的关系:1.2.1包含与⼦集1.2.2已知包含关系求参数值1.2.3⼀次不等式解集间的关系1.2.4⼆次⽅程解集相等的条件1.2.5⼆次⽅程解集间的包含关系1.2.6⼦集的个数公式1.2.7⼆次⽅程根的分布1.2.8利⽤集合相等求值1.2.9交集的概念1.2.10数集和点集的交集问题1.2.11已知交集结果求参数值1.2.12已知交集结果求参数范围1.2.13⼆次不等式解集的交集1.2.14并集的概念1.2.15已知并集结果求参数值1.2.16已知并集结果求参数范围1.2.17集合中元素个数的计算1.2.18补集的概念1.3集合的运算:1.3.1集合的混合运算1.3.2点集运算的易错点1.3.3⽤韦恩图表⽰集合混合运算1.3.4由混合运算求参数值1.3.5已知补集结果求参数值1.3.6转换成包含关系求参数1.3.7判断集合间的关系第⼆章函数2.1函数的概念与图象:2.1.1函数是什么2.1.2区间2.1.3具体函数的定义域2.1.4抽象函数的定义域2.1.5判断是否为同⼀函数2.1.6求函数值2.1.7求⼆次函数的值域2.1.8换元法转化为⼆次函数求值域2.1.9分式函数的值域2.1.10⼆次⽐⼆次型函数的值域2.2映射:2.2.1映射的概念2.2.2映射的个数2.3函数的表⽰⽅法2.3.1函数的表⽰⽅法2.3.2换元法求函数解析式2.3.3分段函数2.3.4分段函数求值2.3.5分段函数的值域(上)2.3.6分段函数的值域(下)2.3.7具体函数图象的平移2.3.8抽象函数图象的平移2.3.9函数图象关于x轴对称2.3.10函数图象的对称2.3.11函数图象关于x轴的翻折2.3.12函数图象关于y轴的翻折2.4函数的单调性:2.4.1函数的单调性2.4.2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性2.4.3⼀次、反⽐例函数的单调性2.4.4⼆次函数的单调性2.4.5复合函数的概念2.4.6简单复合函数的单调性2.4.7单调性的加减性质2.4.8对勾函数的单调性2.4.9分式函数的单调性2.4.10抽象函数的单调性2.4.11单调性与不等式2.4.12结合函数⽅程的函数单调性2.5函数的奇偶性:2.5.1奇偶性的概念2.5.2奇偶性的运算性质2.5.3判断复杂函数的奇偶性2.5.4分段函数的奇偶性2.5.5由函数的奇偶性求函数值2.5.6由函数奇偶性求解析式2.5.7判断抽象函数的奇偶性2.5.8根据奇偶性求参数值2.5.9函数的周期性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3.1指数与指数函数:3.1.1根式3.1.2指数的扩充3.1.3指数的运算律3.1.4指数函数的概念3.1.5指数函数图象的定点问题3.1.6指数函数图象的识别3.1.7根据底数判断单调性3.1.8指数函数图象的关系3.1.9指数函数图象的变换3.1.10利⽤函数图象解指数型⽅程3.1.11⽤函数性质分析指数型⽅程3.1.12⽤指数函数单调性解不等式3.1.13⽤指数函数单调性⽐较数的⼤⼩3.1.14⽤中间量⽐较指数的⼤⼩3.1.15和a^x有关的函数值域3.1.16换元法求指数型函数值域3.1.17求指数型函数值域3.1.18求a^f(x)的单调性区间3.1.19已知奇偶性求函数参数3.2对数与对数函数:3.2.1对数的定义3.2.2底数与真数的取值范围3.2.3对数的运算律(上)3.2.4对数的运算律(下)3.2.5对数式之间的表⽰3.2.6对数的化简3.2.7对数函数的概念3.2.8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3.2.9对数函数图象的定点问题3.2.10对数函数的图象和单调性3.2.11对数函数图象关系的识别3.2.12⽤单调性解对数⽅程和不等式3.2.13底数⼤⼩的分类讨论3.2.14⽤单调性⽐较对数⼤⼩3.2.15⽤中间量⽐较对数⼤⼩3.2.16对数类具体函数的定义域3.2.17对数类具体函数的值域3.2.18由定义域和值域求参数3.2.19对数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3.2.20对数函数的图象变换3.2.21两种特定对数函数的性质3.2.22特定对数函数性质的应⽤(1)3.2.23特定对数函数的性质3.2.24特定对数函数性质的应⽤(2)3.2.25根据奇偶性求参数值3.2.26换元法解指对⽅程3.2.27指对关系3.2.28反函数存在性的判断3.2.29反函数的求法3.2.30巧⽤对称性求参数值3.3幂函数:3.3.1幂函数的定义3.3.2根据图象上的点求解析式3.3.3常见幂函数的图象3.3.4幂函数的定义域3.3.5幂函数的单调性3.3.6幂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3.3.7幂函数的奇偶性3.3.8多项式的奇偶性3.3.9多项式的最⼤值与最⼩值3.3.10单调性与奇偶性结合解复合幂函数3.3.11⼀般幂函数的图象3.3.12函数凸性的特征3.3.13⼆分法求指对幂⽅程3.4函数综合题:3.4.1利⽤图象求⽅程解的个数3.4.2找函数隐含规律求值3.4.3判断函数⼤致图象3.4.4根据图象解不等式或参数范围3.4.5已知分段函数单调性求参数⽅程3.4.6奇偶性与单调性的综合运⽤3.4.7根据奇偶性列⽅程组求解析式3.4.8分段函数求值3.4.9函数求值3.4.10根据奇偶性求函数值3.4.11判断是否为同⼀函数3.4.12抽象函数的定义域3.4.13换元法求函数解析式3.4.14和指对幂函数有关的零点个数问题3.4.15列函数⽅程求函数的解析式第四章函数的应⽤4.1函数零点的概念4.2零点存在原理及应⽤4.3函数零点存在原来的逆应⽤4.4函数零点个数的辨析4.5⼆分法求⽅程根的近似解=2.必修2第⼀章⽴体⼏何1.1 空间⼏何体空间⼏何体::1.1.1 空间⼏何体的基本元素1.1.2 正⽅体的展开图复原问题1.1.3 棱柱中的截⾯问题1.1.4 展开图求动点相关最值1.1.5 斜⼆作画法1.1.6 三视图1.1.7 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积1.1.8 圆柱圆锥圆台的表⾯积1.1.9 柱体的体积1.1.10 锥体的体积1.1.11 台体的体积1.1.12 球的体积1.1.13 球与多⾯体的接切问题1.1.14 割补法求体积1.1.15 等体积法1.1.16 常见⼏何体的表⾯积体积综合点线⾯的位置关系::1.2 点线⾯的位置关系1.2.1 平⾯的性质与推论1.2.2 三个平⾯的交线关系1.2.3 空间中的平⾏关系1.2.4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1.2.5 线线平⾏1.2.6 平⾏垂直的综合判断1.2.7 利⽤均值不等式求锥体体积最值1.2.8 锥体的动点问题1.2.9 球的截⾯问题1.2.10 ⼏何体之间的体积⽐1.2.11 正四⾯体1.2.12 棱柱的内接四⾯体1.2.13 ⽴体⼏何中的计数问题第⼆章解析⼏何初步直⾓坐标系的基本公式::2.1 直⾓坐标系的基本公式2.1.1 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 距离公式与中点公式2.1.3 两点距离公式求函数最值直线的⽅程::2.2 直线的⽅程2.2.1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2.2.2 直线⽅程的五种形式2.2.3 确定直线的位置2.2.4 根据直线⽅程确定斜率和倾斜⾓2.2.5 直线过定点2.2.6 根据周长或⾯积确定直线⽅程2.2.7 两条直线的平⾏关系2.2.8 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2.2.9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2.2.10 直线中的对称问题圆的⽅程::2.3 圆的⽅程2.3.1 圆的标准⽅程2.3.2 圆的⼀般⽅程2.3.3 直线与圆的对称问题2.3.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5 圆中的弦问题2.3.6 圆中的切线问题2.3.7 切线⽅程与切点弦⽅程2.3.8 求圆中三⾓形⾯积的最值2.3.9 利⽤点到直线的距离求最值2.3.10 直线和圆中韦达定理的应⽤2.3.11 直线与半圆的交点问题2.3.1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3.13 圆系⽅程空间直⾓坐标系::2.4 空间直⾓坐标系2.4.1 空间直⾓坐标系2.4.2 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3.必修3第⼀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程序框图1.1.2 顺序结构1.1.3 条件分⽀结构1.1.4 循环结构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算法案例:1.3.1 秦九韶算法1.3.2 更相减损之术和辗转相除法1.3.3 进制转化第⼆章统计随机抽样::2.1随机抽样2.1.1简单随机抽样2.1.2系统抽样2.1.3分层抽样2.1.4三种抽样综合⽤样本估算总体::2.2⽤样本估算总体2.2.1频率分布表2.2.2频率分布直⽅图2.2.3⽤样本估算总体2.2.4茎叶图2.3变量的相关性变量的相关性::2.3.1变量的相关性2.3.2线性回归⽅程第三章概率3.1随机抽样随机抽样::3.1.1必然现象与随机现象3.1.2事件与基本事件3.1.3频率与概率3.1.4互斥事件与对⽴事件古典概型::3.2古典概型3.2.1古典概型⼏何概型::3.3⼏何概型3.3.1⼏何概型=4.必修4第⼀章三⾓函数1.1任意⾓的概念和弧度制:1.1.1任意⾓1.1.2终边相同的⾓1.1.3象限⾓的判断1.1.4弧度与⾓度的相互换算1.1.5弧度制的应⽤任意⾓的三⾓函数::1.2任意⾓的三⾓函数1.2.1三⾓函数的定义1.2.2由⾓求三⾓函数的符号1.2.3由三⾓函数符号求⾓1.2.4三⾓函数线的概念1.2.5⽤三⾓函数线⽐较⼤⼩1.2.6⽤三⾓函数线求⾓的范围1 1.2.7⽤三⾓函数线求⾓范围2 1.2.8同⾓三⾓函数求值1.2.9同⾓三⾓函数式的化简1.2.10三⾓恒等式的证明1.2.11正切的齐次式问题11.2.12正切的齐次式问题21.2.13三⾓基本关系转化求值1.2.14⾓的范围导致错解问题1.3三⾓函数的诱导公式:1.3.1三⾓函数的诱导公式1.3.2诱导公式的应⽤1.4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4.1正弦函数的图象1.4.2正弦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1.4.3正弦函数的周期性与对称性1.4.4五点法作图1.4.5正弦函数图象的伸缩变换1.4.6正弦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1.4.7正弦函数图象的综合变换1.4.8正弦型函数的周期性1.4.9正弦型函数的对称性1.4.10正弦型函数的奇偶性1.4.11正弦型函数的单调性1.4.12正弦函数在R上的值域1.4.13正弦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1.4.14由正弦函数的值域求参数范围1.4.15由正弦函数的恒成⽴问题求参数值1.4.16正弦换元成⼆次函数求值域1.5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5.1余弦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1.5.2余弦函数的对称性与单调性1.5.3余弦函数的伸缩与平移1.5.4余弦函数图象的综合变换1.5.5余弦型函数的周期性1.5.6余弦型函数的对称性1.5.7余弦型函数的奇偶性1.5.8余弦型函数的单调性1.5.9余弦型函数的值域1.5.10由余弦的值求参数范围1.6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6.1正切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1.6.2正切函数的对称性与单调性1.6.3正切函数的图象变换1.6.4正切型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1.6.5正切型函数的单调性与对称性1.6.6正切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1.7三⾓函数综合:1.7.1由三⾓函数图象特征求值1.7.2根据条件求三⾓函数的解析式1.7.3根据图象求参数范围1.7.4解三⾓⽅程1.7.5和三⾓函数有关的图象判断1.7.6由正弦函数值求⾓1.7.7由余弦函数值求⾓1.7.8由正切函数值求⾓第⼆章平⾯向量2.1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2.1.1平⾯向量的概念2.1.2向量的加法2.1.3向量的减法2.1.4向量的数乘2.1.5不依赖⼏何图形的向量运算2.1.6三⾓形中的中点相关问题2.1.7平⾯向量的关系向量的分解与坐标运算::2.2向量的分解与坐标运算2.2.1平⾯向量基本定理2.2.2三点共线的向量表⽰2.2.3向量的⾯积⽐问题2.2.4向量的坐标线性运算2.2.5平⾯向量的基底2.2.6向量的⽹格问题2.2.7向量平⾏的坐标表⽰2.3向量的数量积:2.3.1向量的数量积2.3.2数量积的运算律2.3.3通过数量积判断向量垂直2.3.4数量积的坐标运算2.3.5向量模的直接计算2.3.6向量模的坐标运算2.3.7三个向量和的模的计算2.3.8向量垂直的坐标表⽰2.3.9向量夹⾓的直接计算2.3.10向量夹⾓的坐标运算2.3.11投影的计算第三章三⾓恒等变换两⾓和与差公式::3.1两⾓和与差公式3.1.1两⾓和与差的余弦公式3.1.2两⾓和与差的正弦公式3.1.3辅助⾓公式3.1.4两⾓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倍⾓与半⾓公式::3.2⼆倍⾓与半⾓公式3.2.1⼆倍⾓公式3.2.2⼆倍⾓公式的应⽤3.2.3半⾓公式3.2.4万能公式3.3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3.3.1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不作要求)3.4三⾓恒等变换综合应⽤:3.4.1凑⾓求值法3.4.2整体代⼊求值法3.4.3正切的齐次式问题3.4.4利⽤三⾓解析式化简求值3.4.5化简成正余弦函数求解3.4.6换元法求函数值域3.4.7与三⾓函数相关的复合函数3.4.8三⾓函数中的恒成⽴与存在性问题3.4.9利⽤三⾓函数求最值3.4.10三⾓形中的恒等变换====================5.必修5第⼀章解三⾓形正弦定理::1.1正弦定理1.1.1正弦定理1.1.2正弦定理的应⽤1.1.3判断三⾓形解的个数余弦定理::1.2余弦定理1.2.1余弦定理1.2.2余弦定理的应⽤1.2.3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应⽤举例::1.3应⽤举例1.3.1三⾓形的⾯积公式1.3.2边⾓互化解三⾓形1.3.3综合判断三⾓形的形状1.3.4正余弦定理的具体应⽤1.3.5解三⾓形的实际应⽤第⼆章数列数列的概念::2.1 数列的概念2.1.1 数列的概念2.1.2 数列的通项公式2.1.3 找规律填数2.1.4 找规律写通项公式2.1.5 (-1)^n的运⽤2.1.6 特殊通项公式2.1.7 利⽤函数图象求数列最值2.1.8 作商法求数列最值2.1.9 数列的递推公式2.1.10 求周期性递推数列公式2.1.11 求堆垒问题的递推公式等差数列::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的概念2.2.2 待定系数法求等差数列通项2.2.3 ⽤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中的项2.2.4 设⾸项与公差解决取值范围问题2.2.5 公差公式的应⽤2.2.6 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2.2.7 等差中项2.2.8 等差数列的中项性质2.2.9 等差数列中的⾓标和2.2.10 中项性质与⼆次⽅程2.2.11 等差数列与韦达定理2.2.12 特殊等差数列(1)2.2.13 特殊等差数列(2)2.2.14 构造等差数列——倒数等差2.2.15 构造等差数列——开⽅等差2.2.16 ⽤通项公式解实际问题2.2.17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2.2.18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应⽤2.2.19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级⽤法2.2.20 等差数列绝对值求和2.2.21 已知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前n项绝对值和2.2.22 Sn与an之间的关系2.2.23 等差数列综合应⽤2.2.24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特征2.2.25 各项之和等于中间项乘以项数2.2.26 ⾸尾配对求和2.2.27 ⾓标和与项数之间的关系2.2.28 和的⽐与中间项的⽐2.2.29 和的等差性质2.2.30 奇数项与偶数项的和2.2.31 ⽤an的符号判断Sn的最值2.2.32⽤图象分析前n项和最⼤2.2.33 利⽤中项性质分析前n项和的最值2.2.34 ⽤累加法求数列通项公式2.2.35 裂项求和法2.2.36 裂项求和法进阶2.3 等⽐数列:2.3.1 等⽐数列的概念2.3.2 等⽐数列概念易错题2.3.3 求等⽐数列的通项公式2.3.4 等⽐数列中的重要应⽤2.3.5 等⽐数列中的⽐例问题2.3.6 特殊等⽐数列2.3.7 等⽐数列的递推特征2.3.8 等⽐数列的递推特征进阶2.3.9 等⽐中项2.3.10 等⽐数列的中项性质2.3.11 等⽐数列的⾓标和公式2.3.12 等差数列的项成等⽐数列2.3.13 等差等⽐综合问题2.3.14 等⽐数列与⼆次⽅程2.3.15 等⽐数列与韦达定理2.3.16 等⽐数列的求和公式2.3.17 ⽤等⽐数列求和公式求和2.3.18 ⽤等⽐数列求和公式求项或公⽐2.3.19 公⽐与前n项和的⽐2.3.20 等⽐数列Sn的代数特征2.3.21 等差和等⽐数列的转换2.3.22 分组求和法——等差加等⽐类型2.3.23 和的等⽐性质2.3.24 错位相减法求等差乘等⽐类型数列的和2.3.25 配系数法求通项公式2.3.26 累乘法求通项公式2.3.27 累乘法进阶2.3.28 累加法求“后项减前项等于指数型”的通项公式2.3.29 累加法的变形进阶2.3.30 配项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3.31 由Sn和an式⼦求通项(1)2.3.32 由Sn和an式⼦求通项(2)2.3.33 由三项递推关系求通项公式2.3.34 等差数列混合等⽐数列2.3.35 少⼀项或多⼀项求通项公式第三章不等式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式⽐⼤⼩3.1.2 不等式的性质基本不等式::3.2 基本不等式3.2.1 基本不等式3.2.2 凑项利⽤均值不等式求最值3.2.3 均值不等式中'1'的代换3.2.4 先消元再利⽤均值求最值3.2.5 多次使⽤均值不等式3.2.6 两个正数的和与积⼀元⼆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元⼆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1 ⼀元⼆次不等式解法3.3.2 ⼀元⼆次不等式与韦达定理3.3.3 解含参⼀元⼆次不等式3.3.4 不等式的恒成⽴问题不等式的实际应⽤::3.4 不等式的实际应⽤3.4.1 不等式的实际应⽤⼆元⼀次不等式组与线性规划::3.5 ⼆元⼀次不等式组与线性规划3.5.1 ⼆元⼀次不等式组表⽰的平⾯区域3.5.2 线性规划——截距型3.5.3 线性规划——斜率型3.5.4 线性规划——距离型3.5.5 线性规划——⼆次函数型3.5.6 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6.选修2-1第⼀章常⽤逻辑⽤语命题及其关系::1.1命题及其关系1.1.1命题及命题的真假1.1.2命题的四种形式1.1.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1逻辑⽤语且或⾮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4.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4.2存在命题与全称命题的否定第⼆章圆锥曲线与⽅程曲线与⽅程::2.1曲线与⽅程2.1.1曲线与⽅程椭圆::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程2.2.2椭圆的⼏何性质2.2.3椭圆的离⼼率2.2.4椭圆的焦点三⾓形2.2.5求椭圆的⽅程2.2.6求椭圆的离⼼率范围2.3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程2.3.2双曲线的⼏何性质2.3.3双曲线的渐近线2.3.4双曲线的离⼼率2.3.5双曲线的焦点三⾓形2.3.6求双曲线的⽅程2.3.7椭圆与双曲线中斜率乘积的定值2.3.8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问题2.3.9双曲线离⼼率的取值范围2.4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程2.4.2抛物线定义的应⽤2.4.3抛物线中长度的最值问题2.4.4抛物线的焦点弦2.4.5抛物线与圆的综合2.5圆锥曲线综合:2.5.0圆锥曲线的图象2.5.1直线与圆锥曲线联⽴2.5.2点差法2.5.3弦长问题2.5.4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的交点2.5.5圆锥曲线的切线⽅程与切点弦⽅程2.5.6利⽤函数及不等式求最值2.5.7利⽤⼏何关系求最值2.5.8直接法求轨迹⽅程2.5.9相关点法求轨迹⽅程2.5.10利⽤定义求轨迹⽅程2.5.11参数法求轨迹⽅程第三章空间向量与⽴体⼏何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共线与共⾯向量的基本定理3.1.3空间向量的分解定理3.1.4空间向量数量积的直接计算3.1.5空间向量的坐标混合运算3.1.6向量模的计算3.1.7空间向量平⾏、垂直与共⾯的条件3.1.8向量夹⾓的计算3.2空间向量在⽴⼏中的应⽤空间向量在⽴⼏中的应⽤::3.2.1向量法求两条直线的夹⾓3.2.2平⾯的法向量3.2.3直线与平⾯的夹⾓3.2.4⼆⾯⾓及其度量3.2.5利⽤向量分解求线段长3.2.6点线距离3.2.7点⾯距离与线⾯距离3.2.8⼆⾯⾓的⼏何问题=7.选修2-2第⼀章导数及其应⽤变化率与导数::1.1变化率与导数1.1.1平均变化率1.1.2瞬时速度与导数1.1.3导数的⼏何意义导数的计算::1.2导数的计算1.2.1常函数与幂函数的求导1.2.2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1.2.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2.4复合函数的导数1.2.5函数的切线问题导数的应⽤::1.3导数的应⽤1.3.1利⽤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利⽤导数解不等式1.3.3函数的极值1.3.4导数公式的逆向应⽤1.3.5图像法分析函数零点1.3.6函数图象与导数图象的关系1.3.7三次函数的图象1.3.8导数的实际应⽤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曲边梯形⾯积与定积分1.4.2微积分基本原理1.4.3求封闭图形的⾯积第⼆章复数3.1复数的概念复数的概念::3.1.1复数的概念3.1.2根据复数的类别求参数3.1.3复数的⼏何意义3.1.4含参复数的位置3.1.5圆的复数表⽰复数的运算::3.2复数的运算3.2.1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复数的乘法3.2.3共轭复数3.2.4复数的除法3.2.5根据复数运算结果求参数3.2.6复数乘⽅中的周期现象3.2.7复数的模3.2.8复数与⽅程第三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归纳推理2.1.2 类⽐推理2.1.3 演绎推理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分析法2.2.2 综合法2.2.3 反证法2.3 数学归纳法:2.3.1 数学归纳法2.3.2 数学归纳法的注意事项8.选修2-3第⼀章计数原理1.1 基本计数原理:1.1.1 基本计数原理排列与组合::1.2 排列与组合1.2.1 排列1.2.2 排列数公式解⽅程1.2.3 捆绑法1.2.4 插空法1.2.5 捆绑与插空综合1.2.6 乘法原理与排列综合1.2.7 加法原理与排列综合1.2.8 组合1.2.9 组合数的化简计算与证明1.2.10 组合数公式解⽅程1.2.11 乘法原理与组合综合1.2.12 加法原理与组合综合1.2.13 分堆问题1.2.14 隔板问题1.2.15 总体剔除法1.2.16 染⾊问题1.2.17 数字问题⼆项式定理::1.3 ⼆项式定理1.3.1 ⼆项式定理1.3.2 求⼆项展开式中的特定项1.3.3 ⼆项式系数与系数和1.3.4 ⼆项式中的最⼤项和最⼩项1.3.5 赋值法求和1.3.6 整除问题与近似值问题第⼆章概率及统计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 随机事件发⽣的概率2.1.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超⼏何分布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性::2.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性2.2.1 条件概率2.2.2 事件的独⽴性2.2.3 重复独⽴事件2.2.4 ⼆项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 数学期望及其性质2.3.2 数学期望的实际应⽤2.3.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差2.3.4 ⽅差的性质及常见分布的⽅差正态分布和独⽴性检验::2.4 正态分布和独⽴性检验2.4.1 正态分布2.4.2 独⽴性检验=▍素材来源:⽹络。

人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干货分享)

人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干货分享)

人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干货共享)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知识点有哪些,人教版高中数学必背知识点有哪些,高中数学易错知识点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期望大家宠爱!高中数学必备知识点有哪些1.课程内容: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对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需学习的。

上述内容掩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

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进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2.重难点及考点: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对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难点:函数、圆锥曲线高考相关考点:⑴集合与简易规律: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规律、充要条件⑴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⑴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⑴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⑴平面对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⑴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确定值不等式、不等式的应用⑴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⑴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⑴直线、平面、简洁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棱锥、球、空间向量⑴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⑴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⑴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⑴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高中数必备的知识点有哪些必修一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这一章的易错点,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当心就会丢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解析几何初步》全章复习与巩固【学习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2.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3.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4.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5.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能根据所给有关圆心、半径的具体条件准确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6.掌握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能将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的坐标和半径;7.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1)直线方程的几种表示形式中,除一般式外都有其适用范围,任何一种表示形式都有其优越性,需要根据条件灵活选用.(2)在求解与直线方程有关的问题中,忽视对斜率不存在时的直线方程的讨论是常见的错误,应特别警惕.(3)确定直线方程需要且只需两个独立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方程是常用方法. 常用的直线方程有: ①00()y y k x x -=-; ②y kx b =+;③220(0)Ax By C A B ++=+≠;④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λ+++++=(λ为参数).要点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特殊情况下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1)当两条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090,互相平行;(2)当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0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0时,两直线互相垂直。

2.斜率都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1)已知直线111:=+l y k x b 和222:=+l y k x b ,则21//l l ⇔1k =2k 且21b b ≠(2)已知直线1l :0111=++C y B x A 和2l :0222=++C y B x A )0,0(222111≠≠C B A C B A ,则1l ∥2l ⇔212121C C B B A A ≠= 。

要点诠释:对于一般式方程表示的直线的位置的判定,可以先将方程转化为斜截式形式,再作判定。

3.斜率都存在时两直线的垂直:(1)已知直线111:=+l y k x b 和222:=+l y k x b ,则 12121⊥⇔=-l l k k ; (2)已知直线1l :0111=++C y B x A 和2l :0222=++C y B x A ,则1l ⊥2l ⇔02121=+B B A A .要点三: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为:2200BA CBy Ax d +++=2.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已知两条平行直线1l 和2l 的一般式方程为1l :01=++C By Ax ,2l :02=++C By Ax ,则1l 与2l 的距离为2221BA C C d +-=。

要点诠释:一般在其中一条直线1l 上随意地取一点M ,再求出点M 到另一条直线2l 的距离即可 要点四:对称问题1.点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点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中心恰是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因此中心对称的问题是线段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问题。

设00(,)P x y ,对称中心为(,)A a b ,则P 关于A 的对称点为00(2,2)P a x b y '--。

2.点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由轴对称定义知,对称轴即为两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利用“垂直”“平分”这两个条件建立方程组,就可求出对称点的坐标,一般情形如下:设点00(,)P x y 关于直线y kx b =+的对称点为(,)P x y ''',则有0000122y y k x x y y x x k b '-⎧⋅=-⎪'-⎪⎨''++⎪=⋅+⎪⎩,求出x '、y '。

特殊地,点00(,)P x y 关于直线x a =的对称点为00(2,)P a x y '-;点00(,)P x y 关于直线y b =的对称点为00(,2)P x b y '-。

3.两点关于点对称、两点关于直线对称的常见结论: (1)点(,)x y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x y -; (2)点(,)x 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x y -; (3)点(,)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x y --; (4)点(,)x y 关于直线0x y -=的对称点为(,)y x ; (5)点(,)x y 关于直线0x y +=的对称点为(,)y x --。

要点五:圆的方程求圆的方程通常果用待定系数法,若条件涉及圆心、半径等,可设成圆的标准方程;若条件涉及圆过一些定点,则可设成圆的一般方程.运用圆的几何性质可以使运算简便.1.圆的标准方程222()()x a y b r -+-=,其中()a b ,为圆心,r 为半径.要点诠释:(1)如果圆心在坐标原点,这时00a b ==,,圆的方程就是222x y r +=.有关图形特征与方程的转化:如:圆心在x 轴上:b=0;圆与y 轴相切时:||a r =;圆与x 轴相切时:||b r =;与坐标轴相切时:||||a b r ==;过原点:222a b r +=.(2)圆的标准方程222()()x a y b r -+-=⇔圆心为()a b ,,半径为r ,它显现了圆的几何特点.(3)标准方程的优点在于明确指出了圆心和半径.由圆的标准方程可知,确定一个圆的方程,只需要a 、b 、r 这三个独立参数,因此,求圆的标准方程常用定义法和待定系数法.2.圆的一般方程当2240D E F +->时,方程220x y Dx Ey F ++++=叫做圆的一般方程.,22D E ⎛⎫-- ⎪⎝⎭为圆心,为半径. 要点诠释:由方程220x y Dx Ey F ++++=得22224224D E D E F x y +-⎛⎫⎛⎫+++= ⎪ ⎪⎝⎭⎝⎭(1)当2240D E F +-=时,方程只有实数解,22D E x y =-=-.它表示一个点(,)22D E --. (2)当2240D E F +-<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3)当2240D E F +->时,可以看出方程表示以,22D E ⎛⎫-- ⎪⎝⎭为半径的圆.要点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如果圆的标准方程为222()()x a y b r -+-=,圆心为()C a b ,,半径为r ,则有(1)若点()00M x y ,在圆上()()22200||CM r x a y b r ⇔=⇔-+-=(2)若点()00M x y ,在圆外()()22200||CM r x a y b r ⇔>⇔-+->(3)若点()00M x y ,在圆内()()22200||CM r x a y b r ⇔<⇔-+-<要点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2)直线与圆相切,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与圆相离,没有公共点.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1)代数法:判断直线l 与圆C 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是否有解. 如果有解,直线l 与圆C 有公共点; 有两组实数解时,直线l 与圆C 相交; 有一组实数解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 无实数解时,直线l 与圆C 相离. (2)几何法:设直线22:0(0)l Ax By C A B ++=+≠,圆222:()()(0)C x a y b r r -+-=>,圆心(,)C a b 到直线l 的距离记为d =:当d r <时,直线l 与圆C 相交;当d r =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 当d r >时,直线l 与圆C 相离.要点诠释:(1)当直线和圆相切时,求切线方程,一般要用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求切线长,一般要用到切线长、圆的半径、圆外点与圆心连线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解得.(2)当直线和圆相交时,有关弦长的问题,要用到弦心距、半径和半弦构成的直角三角形,也是通过勾股定理解得,有时还用到垂径定理.(3)当直线和圆相离时,常讨论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通常画图,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 要点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1)圆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2)圆与圆相切(内切或外切),有一个公共点; (3)圆与圆相离(内含或外离),没有公共点.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1)代数法:判断两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是否有解. 有两组不同的实数解时,两圆相交; 有一组实数解时,两圆相切; 方程组无解时,两圆相离. (2)几何法:圆2221111:()()C x a y b r -+-=与圆222222:()()C xa yb r-+-=,两圆圆心距d =当1212r r d r r -<<+时,两圆相交; 当12r r d +=时,两圆外切; 当12r r d +<时,两圆外离; 当12r r d -=时,两圆内切; 当12r r d ->时,两圆内含.要点诠释: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是利用几何法,通过比较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的关系来确定,这种方法运算量小.也可利用代数法,但是利用代数法解决时,一是运算量大,二是方程组仅有一解或无解时,两圆的位置关系不明确,还要比较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半径的关系来确定.因此,在处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一般不用代数法.要点九:求圆的切线方程的常用方法:(1)直接法:应用常见结论,直接写出切线方程;(2)待定系数法:设出切点坐标或切线斜率,由题意列出方程(组)解得切点坐标或切线斜率,写出点斜式,最后将点斜式化为一般式;(3)定义法:根据直线方程的定义求出切线方程. 常见圆的切线方程:①过圆222x y r +=上一点()00,P x y 的切线方程是200x x y y r +=;②过圆()()222x a y b r -+-=上一点()00,P x y 的切线方程是:()()()()200x a x a y b y b r --+--=.要点十: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的求法:过该点作两条轴所确定平面的平行平面交另一轴于一点,交点在这条轴上的坐标就是已知点相应的一个坐标.确定简单几何体的顶点坐标是今后正确运用坐标法解题的关键,必须要熟练且正确地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中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典型例题】类型一:直线方程的综合问题例1.已知A (-m -3,2),B (-2m -4,4),C (-m ,m ),D (3,3m+2),若直线AB ⊥CD ,求m 的值.【思路点拨】两直线垂直⇔121k k =-的前提条件是1k 、2k 均存在且不为零,这类问题应分斜率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况讨论.【答案】1或-1【解析】∵ A 、B 两点纵坐标不相等,∴ AB 与x 轴不平行. ∵ AB ⊥CD ,∴ CD 与x 轴不垂直,-m ≠3,m ≠-3. ①当AB 与x 轴垂直时,-m -3=-2m -4,解得m =-1.而m =-1时,C 、D 纵坐标均为-1,∴ CD ∥x 轴,此时AB ⊥CD ,满足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