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传承发展对策
宁波非遗工作总结汇报
宁波非遗工作总结汇报尊敬的领导和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此向大家汇报我们的非遗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非常注重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下是我们的工作总结:首先,我们在宁波市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
我们深入各个社区和村庄,了解和调查了大量的非遗项目,并与相关传承人进行了交流和合作。
我们对非遗项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整理,并编制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成功申报了多个非遗项目的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录,并组织了多次展览和演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我们积极开展了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交流活动。
我们邀请了一些非遗传承人来到我们中心,进行技艺的传授和交流。
他们不仅传授了自己掌握的非遗技艺,还分享了自己的传承经验和故事。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非遗传承人的技能水平,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再次,我们注重非遗项目的社会化传播。
我们积极与媒体合作,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公众介绍和展示宁波的非遗项目。
我们还开展了“非遗学校”计划,邀请中小学生参与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学习。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培养更多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人,并激发他们对非遗项目的热情和热爱。
最后,我们积极参与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们与一些国内外非遗组织建立了联系,开展了交流与合作。
我们邀请了一些国外非遗专家来到宁波,进行技艺交流和传授,使宁波的非遗项目融入到国际文化的大家庭中去。
总之,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家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我们将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社会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非遗文化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浅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236黄迎迎:浅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浅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黄迎迎(温州商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受到了较大冲击,联合国早在2003年就制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了让中国与世界发展步伐一致,我国拯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236-0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发展形成的智慧、精神以及信念等,其涉及的方面较广,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等,许多历史文化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且还有许多文化正濒临消亡。
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目前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为了让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更加客观,本文使用的调查方法有多种类型,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多方面了解。
本文主要对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金华市以及湖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一共发出的调查问卷有350份,其中回收了342份,回收率有97%,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在浙江省内生活的人员,能够真实反映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一)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命脉。
但是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人们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重视,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知道,有51%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而只有12%的被调查者比较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二)宣传和保护工作鲜为人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也能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
乡村振兴战略下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开发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开发研究一、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宁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宁波市,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宁波戏曲、宁波木偶戏、宁波雕刻、宁波织染、宁波民俗文化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宁波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文化能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发展也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1. 现状: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在乡村振兴中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仍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宁波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开发。
2. 问题: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保护问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急需加强保护和传承。
其次是传承问题。
由于人才匮乏和传统技艺的衰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困难。
再者是开发问题。
目前,宁波乡村旅游仍停留在景点式开发阶段,缺乏深度挖掘和体验性项目。
1. 加强保护,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确保其传承和发展。
2.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
3. 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推出更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游客体验和吸引力。
4. 加强人才培养,培育一批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5. 鼓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五、结语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宁波文化的瑰宝,对于乡村振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下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开发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开发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宁波作为中国七大古城之一,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传统戏曲、民间技艺、传统节庆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宁波的文化瑰宝,也是宁波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的资源。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的开发,以及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一、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现状当前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宁波一些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需求,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挥受到限制。
二、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潜力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方面,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宁波鄞州区的“三大戏曲”——“越剧”、“甬剧”、“兰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种特色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能够为宁波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通过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可以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可以通过举办非遗表演、传统工艺体验等方式,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带动整个乡村经济的振兴。
针对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规划:1. 加强保护和传承。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修复和保存一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挖掘和培训一批非遗传承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2. 挖掘和整合资源。
充分挖掘和整合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出整合开发的方案,打破传统的非遗维护思路,将非遗文化资源与当地乡村景观和资源相结合,打造出具有非遗文化特色的景区和旅游线路。
宁波地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梳理与保护利用
宁波地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梳理与保护利用作者:丁洁雯来源:《宁波通讯·上半月》2022年第06期朱金漆木雕作为宁波地域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存。
它凝聚着浙东先民的智慧,珍藏着中日两国渊源久远的友好情谊,也见证了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
如何在现代社会保护和传承这份技艺,让它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值得我們持续深入思考和不断探寻。
地域精华:朱金漆木雕的工艺与历史沿革朱金漆木雕是根植于浙江东部区域尤其是宁波地区的优秀而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通常采用宁波本地樟木、榉木、银杏等木料,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以及砂金、碾银、开金等工艺手段,经由上漆、贴金、彩绘等26道工序加工而成。
其题材多取自古代历史和民间故事,遵循“武士无颈、老爷凸肚、美女无肩、武士挺胸”的制式法则,采用立视体的构图格局,井然有序,形象生动。
其制品主要包括床、柜等家具用品,果盘、衣架等生活器具,花轿、会器等民俗艺术品,古戏台、亭子等单体建筑装饰,藻井、屏风等建筑部件以及造像、佛阁等宗教用品,但其主要应用领域在佛教寺院修建及佛教造像。
1973年于河姆渡出土的木胎红漆碗证明木雕加漆的工艺早在7000年前就已出现。
据史料记载,宁波朱金漆木雕源于汉代雕花髹漆和金箔贴花艺术,唐宋时期主要用于官府、宫殿、寺庙和皇室册封的亭阁等。
明清时期等级制度相对宽松,民间的祠堂、家庙的门窗梁柱也逐渐开始出现漆木贴金。
明清以后,受建筑制度的限制而逐渐转向家具、屏风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金漆木雕经历过衰落,但在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逐渐得到恢复和传承。
2005年,朱金漆木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日往来:朱金漆木雕与海上丝绸之路位于中国海岸线中段的宁波港,扼南北水路之要冲,是中国最古老的港口之一。
到宋元时期,宁波港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日本、高丽之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航线,中外商船频繁在此出入,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宁波文化的建议
宁波文化的建议
宁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推动宁波文化的发展:
1. 传承宁波的传统文化:宁波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宁波戏曲、民间艺术、宁波话等。
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来传承和推广这些传统文化,如举办戏曲演出、民间艺术展览和宁波话学习班等。
2. 加强文化教育:宁波可以增加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包括开设文化课程、举办文化艺术展览和举办演讲比赛等。
这将有助于培养青年人和孩子们对宁波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3. 提倡文化创新:宁波可以鼓励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支持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化创业者。
可以设立奖学金和创业基金来资助他们,同时提供场地和资源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和创意。
4. 弘扬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龙舟赛、渔民歌、剪纸等。
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比赛、表演和展览等方式来宣传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5. 加强文化交流:宁波可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可以推动宁波的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参与国际文化活动,同时邀请外国的艺术家和文化代表来宁波进行交流展览和演出。
通过以上的建议,宁波可以提升本地的文化氛围,并增加人们
对宁波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来宁波发展文化产业。
宁波纺织服装类“非遗”发展现状与传承思考
宁波纺织服装类“非遗”发展现状与传承思考作者:茅惠伟徐丛露裘群珠谢易格来源:《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02期摘要:为更好传承和活化纺织服装类非遗,以宁波金银彩绣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0年期间的发展和创新为切入点,从宣传展示、传承创新和学术研究等角度梳理其传承发展现状,思考了纺织服装类非遗的传承内容和实践方式。
认为“非遗”作为重要形式和载体,其所承载的使命,不仅是自身的文化符号意义,也有其潜藏的经济效用。
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新的生产基础、时代审美价值观的基础上,非遗的传承要反映公众声音,以现代设计力量诠释非遗,将非遗传承与高校设计审美教育互动进行。
同时借助政府平台,融合本土纺织服装产业资源,让非遗的传承和现代纺织服装业的创新共同发展。
关键词:纺织服装类非遗;宁波金银彩绣;文化符号;现代设计;政府扶持中图分类号:TS94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2)02-0060-072021年,正值“宁波金银彩绣”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
作为宁波市首批入选的纺织服装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列入非遗名录后,10年期间,究竟发展如何,传承与保护是否开展顺利,如何更好地活化非遗技艺,这些问题的梳理与研究迫在眉睫。
同时这期间,又有一批新的纺织服装类非遗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
“宁波金银彩绣”作为“先行者”,其传承发展经验对于“后来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宁波纺织服装类“非遗”背景1.1 历史渊源宁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技艺在井头山和河姆渡文化中均已萌芽。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之一,宁波的海外贸易素来兴盛。
民国《鄞县通志食货志》中就有叙述:“鄞邑自周以来已为海道运输之要口。
”[1]如此港口优势,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和文化交流。
唐宋时期由于蚕桑业的普及,宁波已形成“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
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使得宁波开始确立“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同时人口的南迁使得宁波的农业生产和文化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达使得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日益重要,“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
宁波金银彩绣的当代传承的调研报告 (修改)
解决方案与建议
01
02
03
拓展市场渠道:积极拓展金 银彩绣产品的市场渠道,鼓 励企业、工作室和艺人等开 展线上线下销售活动。通过 与相关企业合作、参加展览 会、举办拍卖活动等途径, 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
额
加强品牌建设:注重金银彩 绣产品的品牌建设,提升产 品的品质和形象。鼓励企业 、工作室和艺人等加强自身 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提高消 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和忠诚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我们 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和建议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通过加强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相 结合、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推 动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以及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的实施, 有望为宁波金银彩绣的当代传承 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当代社会 焕发出新的光彩
解决方案与建议
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
为了提高公众对金银彩绣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举办展览和宣传活动:通 过举办金银彩绣主题展览 、技艺展示、互动体验等 活动,让公众更加直观地 了解金银彩绣的历史、文 化和技艺特点。同时,可 以利用媒体渠道进行广泛 宣传,提高公众的关注度
纳入教育体系:将金银彩 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 学校教育体系,特别是美 术、手工等课程中。通过 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让 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技艺 ,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 热爱和尊重
宁波金银彩绣的当 代传承的调研报告
答辩人:xxx
指导教师:xxx
-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引言 金银彩绣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当代传承现状 解决方案与建议
结论
1 引言
引言
1
宁波金银彩绣,这门古老 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以其 精细的工艺和华丽的视觉
以保护非遗促传统文化传承的宁波经验与思考
ZIZHENGQUNYI资政群议53团结2021.01以保护非遗促传统文化传承的宁波经验与思考◎潘鸿术唐诗毓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这是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中共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其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
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正视传统文化,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繁多,种类丰富,且历史悠久,其保护工作也较早和全面,在最近十多年中,更是保护,在保护传承方式上也做了很多。
在政策方面,2008-2009年,宁波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2010年全国首创非遗传承保护项目、传承基地、传承位一体的模式。
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传承基地建设规范》工作,发布了全国首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建设规范&截止目,建成国家、省、市、区(县、市)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分3(国家级、省级、*,国非遗项目25项,省级96项,共5个批次250,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民;,对210个传承地,、文化位、体、协会、、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民革中央网站资政群议ZIZHENGQUNYI团结2021.0154乡村合作社等。
其中省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67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7位。
在宁波工艺美术史上久负盛名的“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骨木镶嵌”四个项目经过申报名录、命名传承人、确定传承基地等一系列举措,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厂带馆”的保护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走入百姓走进人们的生活,,的传承和保护。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非物质文化,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利用的机,兴起了一股“非遗”进校园的热潮。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深入分析了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保护与开发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注重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相结合、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物质与非物质相结合的对策。
同时,笔者就保护性开发宁波民间表演艺术、民间手工艺、民风民俗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对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保护性开发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近几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单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概念、内涵、价值、保护原则和措施等方面,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更少。
本文以宁波为例,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进行研究。
一、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保护及开发现状浙江是我国的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
2006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首批5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省占了44个;2008年第二批510个国家级非遗目录中,浙江占了85项,两批入选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既拥有河姆渡遗址、天一阁等物质文化遗存,又拥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梁祝故事等口头传说、甬剧等地方戏曲、四明南词等民间表演艺术、骨木镶嵌等传统手工艺、“缸鸭狗”汤团等传统老字号、十里红妆等民间礼俗及丰富多彩的渔风渔俗等。
其中,梁祝传说、宁海平调、奉化布龙、朱金木雕等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徐福东渡传说、甬剧、姚剧、四明南词、宁波走书、骨木镶嵌、晒盐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宁海十里红妆婚俗、石浦——富岗如意信俗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和对策建议
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和对策建议葛宇乾【摘要】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及其所提供的服务是直接用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当前宁波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同时,也存在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规模占GDP的比重较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未来宁波文化产业发展要在推进文化管理职能转变、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和加强引导等方面下功夫.【期刊名称】《宁波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0)002【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文化产业;宁波市十三五规划;规模化发展【作者】葛宇乾【作者单位】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浙江宁波315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20 引言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除了具有产生经济效益的属性外,还具有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和服务功能。
当前,文化产业已渗透到每个民众的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不断满足社会大众日常的文化生活需求,离不开文化产业;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推动社会经济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离不开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部署。
1 文化产业内涵和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概况1.1 文化产业内涵西方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于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认为文化产业是一种受到交换价值所控制的肯定性文化,其代表学者阿多诺对于文化产业的批判对强调文化的艺术性和多元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964年,英国文化研究学科奠基人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代表的伯明翰学派对“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进行了重新定位,他肯定了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的创新研究。
[1]到了20世纪80年代,费斯克明确指出:“大众文化是由大众而不是文化工业促成的。
”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入经济过程进行了分析,但忽略了文化进入经济领域后,源于经济利益驱动的生产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非遗活动宁波方案
非遗活动宁波方案引言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惯例、知识与实践技能等方面的文化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非遗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本文将介绍宁波市关于非遗活动的方案,包括非遗保护政策、活动策划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内容。
保护政策宁波市致力于非遗保护工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确保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登记与认定宁波市非遗登记与认定制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和标准,对传统技艺、传统活动、传统表演等非遗项目进行认定,确保其文化价值和保护需求得到合法的认可。
2. 培训与传承宁波市政府组织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培训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并鼓励他们将非遗技艺传给后代,确保传统文化的延续。
3. 资金支持宁波市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研究。
该资金用于支持非遗传承人的生活补贴、项目展示和宣传等方面,鼓励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活动策划为了推动非遗活动的开展,宁波市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方案,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
1. 非遗展览宁波市定期举办非遗展览活动,展示各个非遗项目的技艺和成果。
通过展览,市民可以了解到更多非遗项目的特点和传统技艺的精髓,增强对非遗项目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2. 技艺传习宁波市组织非遗传承人向市民传授非遗技艺,举办非遗技艺传习班。
市民可以报名参加这些传习班,学习非遗技艺,并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真实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3. 文化节庆宁波市举办非遗文化节庆活动,集中展示各个非遗项目。
市民可以在文化节庆中体验非遗技艺、品味传统美食、观赏传统表演,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宣传推广为了提高非遗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宁波市积极开展宣传和推广工作,将非遗文化传播到更广大的群众中。
1. 媒体宣传宁波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渠道,发布非遗活动的信息和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的价值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非遗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非遗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胡迟来源:《中国艺术时空》2018年第01期【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目前非遗传承的现状,分析非遗传承的几个基本问题:谁是传承人?传给谁?如何传?传什么?梳理目前传承路径,指出当今非遗传承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困境,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非遗传承传承路径问题对策非遗传承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谁是传承人?这是传承人认定的问题。
二、传给谁?怎样传?这是传承方式的问题。
三、传什么?这是传承内容的问题。
从2005年开始,十几年的非遗保护之路,政府和社会各界探索了各种保护路径,业绩显著。
但在“非遗热”的蓬勃态势下,非遗保护的核心——传承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发展方向上的迷茫,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目前主要传承路径首先,我们来盘点一下我们目前在非遗传承的主要路径以及取得的成果。
以安徽省为例:(一)建立传承档案。
及时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传承人基本信息、技艺特点、传承活动进行真实记录。
现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5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6人,都已建立了层级不同的传承档案。
(二)开展专项研究。
在建立传承档案的基础上,对一批拥有深远影响力.能够肩负安徽文化名片重任的“国字号”非遗项目展开专项研究。
例如,出版《中国徽班》《中国黄梅戏》《中国花鼓灯》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辞书。
通过对这些项目的研究,为安徽传统文化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安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提供政策保障。
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办法》等,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给予资金扶持。
中央财政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2万元传承补助资金,省财政对省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4000元传承补助资金支持。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甬政办发[2008]155号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正文:----------------------------------------------------------------------------------------------------------------------------------------------------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甬政办发〔2008〕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现结合宁波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
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各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又是地域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和载体,为后人留存了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促进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大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文化生态发生着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承后继乏人,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二)指导思想。
关于宁波文化遗产治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宁波文化遗产治理的几点思考作者:徐建成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16年第08期宁波市的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至今,仍然面临着如何保护、如何利用、如何管理这三大主要问题。
这是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当前学习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精神,适应形势、深化改革、提升治理能力急需思考的。
如何保护“十二五”末,我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完成,这标志着我市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已经得到全面转化。
但是,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尚未全面建立。
宁波市急需建立珍贵文物、一般文物和未定级文物三个层级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
家底基本摸清,但是文物的认定和鉴定定级依然滞后。
除此之外,还存在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难以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行业部门对行业遗产的认知能力还有待提升,全市可移动文物馆藏与归属权存在不合理,不可移动文物日常维护和保养经费投入不足,古遗址保护、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等问题。
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保护内容,实现资源整合与统筹布局的呼应。
一是根据宁波历史发展特点,以史前遗址、瓷窑遗址、城市遗址、海防遗址等为重点,统筹布局我市古代遗址保护体系。
二是根据宁波文化个性特色,以望族与藏书文化、宗教与民俗文化、水乡与滨海文化等为重点,统筹布局我市古建筑保护体系。
三是根据宁波地缘文明特征,以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浙东古道、名人故里等为重点,统筹布局我市线性文化遗产与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体系。
进一步以先进的保护理念来更新保护手段,推进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十二五”期间,我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告别濒危状态。
诸多大修缮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绩效评估。
以保国寺千年奇迹为标本,我市今后不可移动文物将逐渐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开展实时监测数据分析,防患于未然。
这一理念的转变,目前已经应用到大运河遗产保护,并接轨国际要求。
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为例
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为例罗嘉强摘要: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传统村落正面临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多重挑战。
在发展的同时保护传统村落生态格局,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新重点、新趋势。
传统村落是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加强对宁波传统村落的保护,对村落活化、文化活态传承、推进宁波乡村振兴和名城名都建设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宁波,传统村落,保护,文化传承在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传统村落所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传统村落保护和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得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很难达到平衡,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文化在城镇化的冲击下也在逐渐消失。
本文结合宁波近几年的传统村落的现状和保护实践,对目前一些主要的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思考,就宁波如何在实践中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宁波传统村落概况1.1宁波传统村落的现状传统村落是物质文化形态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村落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体现。
[1]经过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厚的农耕历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寄托着无数游子的乡愁。
2012年国家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和专家审定,同时开展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工作。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评估,进一步摸清了我国传统村落的家底,国家公布的四批中共有4157个传统村落被收录,但是仍然有很多具有一定价值的传统村落未被收录。
宁波市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1986年荣获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遗存系统,不仅涵盖了城区中的点状分布的文物古迹和连片分布的历史街区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广泛分布于城郊区县的大量历史文化名镇、村及传统村落的支撑。
近20年来,随着中心城区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原有的8大历史街区在旧城急速更新和商业化开发浪潮的冲击下已经所剩无多。
宁波“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宁波“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孙鉴;张一青
【期刊名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1)3
【摘要】“非遗进校园”得到了国家政策制度的支持,宁波也积极探索了“非遗进校园”的多种形式,成效颇丰。
但“非遗进校园”也面存在不少问题:“碎片化”的进入方式,不利于非遗传承的连续性;“锦上添花”的融入目的,导致了非遗悬浮于学校教育文化体系的表层;升学竞争的压力,压制了学校引入非遗的积极性;师资队伍的势弱,影响了非遗学校教育的教学效果;多部门政策的协同不足,弱化了非遗学校教育的普及进程。
因此,可构建多部门的协同机制、形成“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学
校教育等,使宁波各级各类学校从传承与受众两个方面共同促进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孙鉴;张一青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4
【相关文献】
1.传统文化与校园教育融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例
2.内蒙
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赤峰市非遗保护传承的田野调
查为个案3.非遗扶贫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南宁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例4.
中小学“非遗进校园”课程的研究现状与反思5.绚烂“非遗” 薪火相传——“非遗”进校园的研究现状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波书院文化遗产的价值、困境和保护路径
宁波书院文化遗产的价值、困境和保护路径作者:郭添泉来源:《宁波通讯·上半月》2022年第08期书院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提升城市内涵、发展社会文化、促进教育进步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宁波在书院的复兴和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也存在一些不足。
立足宁波实际,遵循相关原则和思路,宁波书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主要有以下四条路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宣传;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举办国民教育学校;建设社会公共文化空间。
每条路径各有其适用情形、参与主体和对应举措。
宁波书院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宁波书院自古兴盛,自宋至清代,宁波书院数总计97所,各朝代的书院数量始终在浙江名列前茅。
当前,宁波的书院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书院遗址,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庄(甬上证人书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天阁(王阳明讲学处),县区级文保单位金山书院、育英书院、灵山书院、球山书院碑记石刻、蛟川书院牌坊。
二是书院文献,有志书《姚江书院志略》《贸阝山书院志》,课艺录《月湖书院课艺》《辨志文会课艺初集》等,另有大量的书院史料散存在方志和文集中。
三是由古代书院转型而成的现代学校,如贸阝山书院改为鄞县县立高等学堂(今镇明中心小学),慈湖书院改为慈湖中学堂(今慈湖中学)等。
除此三类,还有书院名、书院精神、书院制度等精神文化遗产,蕴藏在上述遗址、文物、文献等物质文化遗产中。
就内在价值而言,书院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自宋至清代,宁波先后产生一些影响重大的学派,书院是诸学派形成、发展、传播的重要载体。
近代建立的西式书院、新式书院,对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培育现代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书院促进了宁波社会文化的发展,见证了浙东思想、学术、教育的变迁,对现代人认识历史、传承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就外在作用而言,书院文化遗产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首先,宁波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为城市形象,其中,“书”的内涵,不应仅指藏书文化,亦应包括书院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传承发展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体现着民间群众的知识、智慧、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情操、爱憎、美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但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媒技术,在文化上推行“单边主义”,造成“文化趋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民族的文化精神,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受到严重威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
早在2005年下半年起,江北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成效初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多,分布较为广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呈块状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成效突出,形成了集体传承的喜人局面;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能够迅速发展?传承和保护工作有何特色?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瓶颈问题是什么?今后如何全面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如何提高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水平?围绕这些问题我们组成专门调研小组,在江北辖区内7个街道、1个镇及103个行政村,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考察调研和与代表性传承人单独谈话等多种形式,获得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本课题充分研究这些资料,深入全面地分析总结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深刻地指出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面临的瓶颈问题,认真探索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工作对策。
这对于进一步探寻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规律,有力促进江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江北区作为宁波老三区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成就了千年古慈城的“儒魂商魄”,拥有三江口城市文化长廊,历史悠久,不仅见证了宁波历史名城从渡口经河口到港口的变化,延续了江南水乡朴实、勤劳的民风民俗,保留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别是近年来先后荣获了全国唯一“中国慈孝文化之乡”,“浙江省慈孝之乡”,其中,慈城镇荣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庄桥街道荣获“浙江省风筝之乡”;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使江北区成为宁波市连接国际大都市上海及“长三角”经济圈的北门户,江北突破制约实现跨越式发展。
江北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都市经济强区,构建生态文化大区”为目标,全力化解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结合江北文化资源,抢抓发展机遇,狠抓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与年糕生产企业、休闲旅游和家具行业等相关产业不断融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形成块状经济,逐渐成为引领江北经济转型、加快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新动力”。
(一)底蕴深厚,灿若云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006年江北区坚持“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的普查要求,通过走村串户、访问座谈和走访传承人等多种形式,展开了全方位的调查和登记工作,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各类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
普查工作涉及全区8个街道(镇)208平方公里,参与人员147人,其中文化系统11人,开展普查培训17次,培训人员207人,投入普查经费10万元,普查时间4年,先后召开座谈会317次,参与人员1966人,走访传承人812人,查获有效线索4960条,已收集实物55个,形成调查项目861个,见表(一)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统计表。
表(一)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统计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开展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工作,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
在通过普查,我们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
综观江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到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以下明显特点。
表(二):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及分布统计表从表(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种类及分布情况,它涉及项目17大类,见其中,传统医药43个;民间美术22个;民间手工技艺90个;民间文学(口头文学)250个;民间舞蹈6个;民间信仰47个;民间音乐15个;民间知识55个;曲艺19个;人生礼俗94个;生产商贸29个;岁时节令75个;消费习俗47个;游艺与竞技38个;杂技5个;民间戏曲6个。
但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
1、数目差距较大。
从项目上看,项目种类比较齐全,但“三多”、“三少”现象较为突出。
其中“三多”:即民间传说故事250项、人生礼俗94项、传统技艺90项等项目数量比较多。
“三少”:即杂技仅5项、传统舞蹈6项、传统戏剧6项等三个项目数量比较少。
2、城乡区别明显。
从区域上看,由于广大市民生活在城市,商品活动比较频繁,文化娱乐生活比较丰富,城区街道的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比较多,涉农街道(镇)由于长期受农村种植等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与种田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生产习俗较多、民间信仰、民间知识和岁时节令等项目比较多。
3、产业优势突出。
非遗传承项目呈块状分布,由于水磨年糕、骨木镶嵌等优秀的传统手技艺,目前已形成了年糕产业和明清工艺品厂,并设有年糕展览馆。
特别是慈城年糕生产历史悠久,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荣获“中国年糕之乡”。
近年来,慈城镇已经有20多家专业生产年糕企业,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群。
目前,慈城年糕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占国际市场三成以上,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历史久远,特色独特1、悠久的慈孝文化。
江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民间文学、故事和传说等数量最多,其中以慈孝故事等最为突出,一千九百年前董孝子井和慈湖等经典民间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慈孝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特别是自唐朝建县以来,仅慈城被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女)就有30多名,慈城也因人们尊称的董黯、张无择、孙之翰等“三孝子”及“三孝乡”而更名。
近年来,江北区先后荣获了全国唯一“中国慈孝文化之乡”、浙江省唯一“浙江省慈孝之乡”、慈城镇荣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成为充满东方伦理之光的和谐之土。
2、繁荣的稻米文化。
邻近出土稻米的河姆渡遗址,累积并传承七千年稻作播种精华,江北稻米文化特别以慈城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慈城水磨年糕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目前,荣获“中国年糕之乡”的慈城镇共有20多家年糕生产企业,生产的年糕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占国际市场三成以上,并畅销日本、韩国和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誉满全球。
慈城年糕还同谢年、饭富、接财神等民间风俗紧密结合,与年糕相关的传说、民歌更是广为流传。
3、发达的商业文化。
江北比较发达的商业,造就了区域内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和人生礼俗等项目比较集中。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844年,宁波与近代中国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开埠后,江北岸成为外国人居留地,中外商贸和文化交流盛极一时,形成了比著名的上海外滩要早十几年的宁波外滩,也成为名扬四海的“宁波帮”的发祥地。
目前,老外滩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的新台平。
(三)创新机制,扎实做好原生态传承保护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近年来,江北区委、区政府及主要领导深刻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在做好调研和普查工作的前提下,注重创新展示、传承、保护工作等新机制,不断完善传承保护的相关制度措施,有力地推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
1、扎实开展非遗普查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江北区先后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小组,严格按照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的普查要求,通过走村串户、座谈访问等多种形式,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展开了全方位调研,并登记备案,全面了解掌握各类民俗文化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情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
共发现线索4696条、文字记录1.7万字、文本档案860个、收集民间作品和民俗实物24件。
与此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对普查收集的线索进行调研、论证,筛选了16个有价值的项目,公布为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中慈城庙会、风筝、面塑、骨木镶嵌、慈城年糕等4个项目被命名为市级非遗名录。
2009年,新挖掘57个有价值的项目,并公布了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慈城年糕已被命名为省级非遗名录,目前,慈城年糕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
2、加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江北区文广局和区教育局在前期认真调研、综合论证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集体传承保护,共在17所学校建立传承教学基地,分别选取花灯制作、剪纸和抖空竹等21个有特色、有保护价值的项目,开设非遗培训班,造就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小传承人。
同时,定期在同类传承教学基地之间组织活动、交流展示学生作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增强传承教学的影响力。
年终开展检查评比,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工作突出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
2009年,江北区育才小学荣获“浙江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3、完善传承人保护工作机制。
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及时完成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登记注册工作。
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对生活比较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适当补助,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对辖区内有代表性的传承人进行一次慰问走访,安排一次体检,在安排部分传承人到学校上一堂技艺传承课的同时,并给予适当补贴。
鼓励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教学活动,实现持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4、创新非遗技能展示平台。
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工作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营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氛围,2009年6月13日,江北区举办“非常庙会”走进老外滩活动,在活动现场,舞龙、马灯、越剧、甬剧、空竹等传统文艺节目齐聚一堂,同时,20余块非遗成果展示板一一展示非遗精品,吸引了众多市民眼球;面塑、剪纸、版画等30余个摊位前聚集了大批市民,亲身感受到了非遗项目迷人魅力;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富于时代精神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创作、演出、比赛等展示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