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传承发展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传承发展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体现着民间群众的知识、智慧、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情操、爱憎、美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媒技术,在文化上推行“单边主义”,造成“文化趋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民族的文化精神,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受到严重威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早在2005年下半年起,江北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成效初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多,分布较为广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呈块状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成效突出,形成了集体传承的喜人局面;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能够迅速发展?传承和保护工作有何特色?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瓶颈问题是什么?今后如何全面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如何提高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水平?围绕这些问题我们组成专门调研小组,在江北辖区内7个街道、1个镇及103个行政村,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考察调研和与代表性传承人单独谈话等多种形式,获得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本课题充分研究这些资料,深入全面地分析总结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深刻地指出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面临的瓶颈问题,认真探索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工作对策。这对于进一步探寻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规律,有力促进江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

江北区作为宁波老三区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成就了千年古慈城的“儒魂商魄”,拥有三江口城市文化长廊,历史悠久,不仅见证了宁波历史名城从渡口经河口到港口的变化,延续了江南水乡朴实、勤劳的民风民俗,保留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近年来先后荣获了全国唯一“中国慈孝文化之乡”,“浙江省慈孝之乡”,其中,慈城镇荣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庄桥街道荣获“浙江省风筝之乡”;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使江北区成为宁波市连接国际大都市上海及“长三角”经济圈的北门户,江北突破制约实现跨越式发展。江北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都市经济强区,构建生态文化大区”为目标,全力化解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结合江北文化资源,抢抓发展机遇,狠抓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与年糕生产企业、休闲旅游和家具行业等相关产业不断融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形成块状经济,逐渐成为引领江北经济转型、加快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新动力”。

(一)底蕴深厚,灿若云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006年江北区坚持“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的普查要求,通过走村串户、访问座谈和走访传承人等多种形式,展开了全方位的调查和登记工作,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各类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普查工作涉及全区8个街道(镇)208平方公里,参与人员147人,其中文化系统11人,开展普查培训17次,培训人员207人,投入普查经费10万元,普查时间4年,先后召开座谈会317次,参与人员1966人,走访传承人812人,查获有效线索4960条,已收集实物55个,形成调查项目861个,见表(一)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统计表。

表(一)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统计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开展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工作,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在通过普查,我们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

综观江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到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以下明显特点。

表(二):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及分布统计表

从表(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种类及分布情况,它涉及项目17大类,见其中,传统医药43个;民间美术22个;民间手工技艺90个;民间文学(口头文学)250个;民间舞蹈6个;民间信仰47个;民间音乐15个;民间知识55个;曲艺19个;人生礼俗94个;生产商贸29个;岁时节令75个;消费习俗47个;游艺与竞技38

个;杂技5个;民间戏曲6个。但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

1、数目差距较大。从项目上看,项目种类比较齐全,但“三多”、“三少”现象较为突出。其中“三多”:即民间传说故事250项、人生礼俗94项、传统技艺90项等项目数量比较多。“三少”:即杂技仅5项、传统舞蹈6项、传统戏剧6项等三个项目数量比较少。

2、城乡区别明显。从区域上看,由于广大市民生活在城市,商品活动比较频繁,文化娱乐生活比较丰富,城区街道的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比较多,涉农街道(镇)由于长期受农村种植等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与种田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生产习俗较多、民间信仰、民间知识和岁时节令等项目比较多。

3、产业优势突出。非遗传承项目呈块状分布,由于水磨年糕、骨木镶嵌等优秀的传统手技艺,目前已形成了年糕产业和明清工艺品厂,并设有年糕展览馆。特别是慈城年糕生产历史悠久,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荣获“中国年糕之乡”。近年来,慈城镇已经有20多家专业生产年糕企业,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群。目前,慈城年糕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占国际市场三成以上,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历史久远,特色独特

1、悠久的慈孝文化。江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民间文学、故事和传说等数量最多,其中以慈孝故事等最为突出,一千九百年前董孝子井和慈湖等经典民间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慈孝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特别是自唐朝建县以来,仅慈城被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女)就有30多名,慈城也因人们尊称的董黯、张无择、孙之翰等“三孝子”及“三孝乡”而更名。近年来,江北区先后荣获了全国唯一“中国慈孝文化之乡”、浙江省唯一“浙江省慈孝之乡”、慈城镇荣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成为充满东方伦理之光的和谐之土。

2、繁荣的稻米文化。邻近出土稻米的河姆渡遗址,累积并传承七千年稻作播种精华,江北稻米文化特别以慈城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慈城水磨年糕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目前,荣获“中国年糕之乡”的慈城镇共有20多家年糕生产企业,生产的年糕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占国际市场三成以上,并畅销日本、韩国和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誉满全球。慈城年糕还同谢年、饭富、接财神等民间风俗紧密结合,与年糕相关的传说、民歌更是广为流传。

3、发达的商业文化。江北比较发达的商业,造就了区域内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和人生礼俗等项目比较集中。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844年,宁波与近代中国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开埠后,江北岸成为外国人居留地,中外商贸和文化交流盛极一时,形成了比著名的上海外滩要早十几年的宁波外滩,也成为名扬四海的“宁波帮”的发祥地。目前,老外滩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的新台平。

(三)创新机制,扎实做好原生态传承保护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近年来,江北区委、区政府及主要领导深刻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在做好调研和普查工作的前提下,注重创新展示、传承、保护工作等新机制,不断完善传承保护的相关制度措施,有力地推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

1、扎实开展非遗普查工作。为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江北区先后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小组,严格按照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的普查要求,通过走村串户、座谈访问等多种形式,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展开了全方位调研,并登记备案,全面了解掌握各类民俗文化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情况、生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