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政策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政策思考
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
班级:11—3
组员:赵薇、庞春润、王英博
卢希玥、许兰兮、卢明瑾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政策思考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功能和作用是综合性和全方位的,规范发展的会展经济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我国会展经济在快速发展中缺乏必要的制度和规则,因此发展我国会展经济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其规范化水平,建立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即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各种类型的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会、商品交易会、信息发布会、经济研讨会等会议逐年增加,多种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并具备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在内的综合性展览展销会和经济博览会也纷纷出现,其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已经构成了初具规模的会展经济。
会展经济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会展经济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面对这种情况,认真研究会展经济的内涵、功能和作用,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规范发展我国会展经济的政策建议,是实践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
一、会展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的背景
所谓会展经济,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也被称之为“会展产业”或“会展市场”。
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了几百年的历史。
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则有着深刻的国内外经济背景。
(一)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高潮更加迅猛,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与交流以及商品贸易活动的迅速拓展,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向他国经济的更多渗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此,各国企业都在探索开拓市场,扩大出口贸易,输出技术和管理的新形式和新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集商品的展示、交易和促进经济合作为一体的各种会议、展览便迅速发展起来,实际上充当了扩大贸易、拓展市场的宣传者、探路者和先行者的角色。
而中国被认为是目前乃至今后世界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容量迅速扩大,客观上形成了极具吸引力的大市场。
特别是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
这些因素都在吸引着各国的企业通过适当途径来宣传、展示自己的产品,开发、拓展中国这个大市场,并谋求与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
这是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的崛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世界各国的经济注入了鲜活的内容,对传统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展示了新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和广阔空间。
而对新经济的介绍、应用环境的分析和相关技术的研讨、展示和培训,也成为会展经济的重要内容。
(三)当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市场体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具有高科技含量商品的发明,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市场交易形式的出现和市场组织形式的创新。
这种新型的市场形式应该具有多功能、综合性的特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市场组合。
这种类型的市场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了成功的范例。
这种市场的特点是将短期展览和常年商品展示、交易结合在一起。
将各类目标产业的产品集中起来,吸引各行业的制造商、代理商、进出口商以及批发商进入市场,从而形成独特的内销与外贸相结合的“交易市场”,并联合有关机构,将海关、商检、报关、运输等业务引进市场,为客户提供“一站到底”的服务。
同时,利用市场的聚集效应,建立商情网络,提供咨询服务,等等。
这种新型市场以其独特的功能赢得了众多客户,显现出勃勃生机。
在我国,这种市场形式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并初步显示了其综合性、多功能的市场优势,成为会展经济的一种有效载体。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步入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势在必行。
在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的过程中,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推动具有高科技含量、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兴建和发展步伐也在加快;随着经济向集约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的建立,企业的技术不断创新,加之国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使中国国内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具有较高水平的名牌产品。
这些企业的产品不仅需要开拓和占领国内市场,而且期望通过适当的市场形式,将产品打入并占领国际市场。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广泛开展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扩张的迫切要求。
企业的这种内在需求客观上呼唤着各种会展形
式的出现。
这些会展形式以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品牌展示和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的交易为重点,形成国内国际技术的顺畅沟通和交流。
通过多种会展形式,企业不仅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最新产品和发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而且可以通过会展形式展示自己的品牌,通过会展提供的信息渠道和网络宣传自己的商品。
(五)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提升城市功能和小城镇的兴起,都促使各地区和各城市依托各种会议、展览等形式来努力打造城市品牌和塑造最佳投资区域的形象,并力图通过多种会展形式“搭台”,来唱贸易洽谈、招商引资、技术合作的“戏”。
这使得近年来各种区域性和以城市为特色的博览会、交流会和贸易洽谈会此起彼伏。
除传统的“广交会”之外,近年来的“昆明商品交易会”和“华东商品交易会”、“深圳高新技术商品交易会”、“大连服装节”等都定期举行。
杭州西湖博览会、西部论坛、北京国际周等也相继举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上述背景下,会展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二、会展经济的功能及其作用
(一)可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会展经济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这是它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国际上看,在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慕尼黑,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这些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为其带来了直接的收益和经济的繁荣。
美国1年举办200多个商业展会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38亿美元;法国展会每年营业额达85亿法郎,展商的交易额高达1500亿法郎,展商和参观者的间接消费也在250亿法郎左右;我国香港每年也通过举办各种大型会议和展览获得可观的收益;从国内来看,仅2000年春季举办的“北京第六届国际汽车展”,就有40万观众前往观展,光门票收入就相当可观。
这种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吸引力使得会展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二)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
会展经济涉及服务、交通、旅游、广告、装饰、边检、海关以及餐饮、通信和住宿等诸多部门,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
这样高的产业关联度使得会展经济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自然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青睐。
根据上海市的测算,上海展览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的可达到1∶9,对该市GDP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
会展经济的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反映在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相关硬件设施建设的拉动方面。
1996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德国政府为此拨款70亿马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该市的基础设施环境;1999年我国在昆明主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218公顷的场馆群及相关投资总计超过216亿元,使昆明的城市建设至少加快了10年。
会展经济还可带动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旅游为一体的“第三产业消费链”。
1999年上海举办的“财富论坛”会期虽只3天,但是留在上海各酒店的费用就达数百万美元。
每年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带动了广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展会期间,广州市酒店客商入住率达90%以上,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万多外商云集广州。
云南昆明召开的'99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2000年1—7月份,云南省旅游总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44%,到10月初,昆明世博会接待的中外游客已超过930万人次。
1999年以来,香港参观展览的人数达407万人次,展览业本身收益为15亿港元,酒店业收益高达126亿港元,占第三产业总收入的59%;餐饮业收益635亿港元,参观展览的人士在香港的商店总消费达27亿港元,占零售业总收入的12%。
会展经济还可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测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
1996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获得了145亿马克的利润及45亿马克的税收;在香港,一年的会展活动可大约为香港居民提供9000多个就业机会。
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会展经济的发展无疑为增加就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
正因为会展经济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因而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议举办权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很多国家还形成了相应的会议产业链,建有相应的会议旅行社、专业会展组织和服务机构,形成了合理分工的社会化经营和服务体系。
我国目前也已出现了这种情况,各城市都通过各种渠道争办一些大型的国际、国内会议和具有较大影响的行业展览、展销会。
(三)传播信息、知识、观念的作用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如电话机、留声机、蒸汽火车、电视机等都是在展览会上首先进行展示和推广的。
即使是在信息技术和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议和展览的便捷性、集中性、直观性
和快速性,在新技术的推广方面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会展经济还能促进国内外的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社会其他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这方面会议和论坛的作用十分明显。
在“99北京国际周”中,就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论坛”、“硅谷杰出华人论坛”、“知识产权论坛”、“风险投资与融资上市论坛”等。
“99上海财富论坛”更是吸引了国际上的著名企业家和学者,论坛本身在传播新知识、新观念,以及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四)促进经济贸易合作的作用
在一些交易会、展览会和贸易洽谈会上都能签署一定金额的购销合同、投资、转让和合资意向书。
据统计,法国博览会和其他专业展览会每年展商的交易额高达1500亿法郎。
在“99深圳高交会”上,成交项目1459个,成交金额6494亿美元。
北京举办的前两届国际周上,达成的投资总额也都达到6亿多美元。
2000年北京国际周内签署的合同、协议、意向总计金额达到了6023亿美元。
(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际上有许多以展览著称的城市,尤以德国为多。
像汉诺威、杜塞尔多夫、莱比锡、慕尼黑等均是世界知名的会展之都,展览在为这些城市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它们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法国首都巴黎,平均每年都要承办300多个国际大型会议,因此,赢得了“国际会议之都”之称。
我国的香港以其每年举办若干大型国际会议、展览而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上海“99财富论坛”的召开,预示着上海在向国际展览名城的方向迈进。
大连也以每年举办的“服装节”而提高了在国内和国际的知名度。
会展业也被认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珠江三角洲是全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展经济也随之兴起。
进入90年代,广东会展的数量、规模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
目前全省从事会展业的企业已达2000家,每年举办的较大型会展超过一千余个,成为中国最大的会展基地。
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珠海的“航空展”等大型会展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会展业已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产业。
会展经济也为中西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000年第11届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完成总成交额573亿美元,签订对外经贸合同4166亿美元,南联合作项目625项,引进外省资金86亿元人民币,合同总投资额1184亿元人民币。
给地处边陲的黑龙江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贵的契机。
会展经济带给新疆的不仅是一些合同、项目和资金,它的巨大活力已悄然渗入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期3天的“2000年中国(新疆)国内旅游交易会”,带动了新疆第三产业发展,仅7月份,新疆就接待国内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1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
除大城市外,一些中小型城市也在依据自身的经济优势和特色经济探索会展经济这篇大文章,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可见,会展经济的功能和作用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会展业都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因此,规范化发展的会展经济确实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会展业从小到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行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新亮点。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我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达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120多亿元人民币,各类专业性、综合性的国际展览会有力地促进了中外的技术合作、信息沟通、贸易往来、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在快速发展中,我国会展业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总体上还缺乏必要的制度和规则,这是制约会展经济发展的致命障碍。
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会展市场秩序混乱,鱼龙混杂,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
一些城市日日有展,甚至“一日多展”。
许多展览和会议既无特色,又无实质内容,缺乏良好的组织与服务,且收费混乱,低水平恶性竞争,使参展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
对一些会展主办者来说,展会无论大小都有钱可赚。
经济利益驱使大家都想争分一杯羹。
二是展览场所重复建设,功能单一。
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不具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
多数展馆只能承办一些低档次的展览,缺乏统一布局,一味地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使展览活动过多过滥,导致参展物品数量少、档次低,降低了对商家的吸引力,同时也降低了办展质量,影响了城市声誉和企业效益。
有些城市盲目建设展览场所,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是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
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我国展览缺乏明确定位,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有的展会则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
有些展会甚至成为处理滞销商品的场所。
参展商的目的也不明确,且大多数厂商只是“坐以待客”。
组织管理模式落后,服务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展览使之停留在相对封闭、单一、服务水平低下层次上的重要原因。
四是会展业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
为展览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制约了展览规模经济的发挥。
同一批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又是展览管理者,也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担,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
同时,为展览提供辅助服务的行业如展览信息、展览咨询、施工、评估、道具、设计装潢等行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五是会展主办主体复杂,缺乏资质条件的约束,展览业务人员的素质偏低。
目前,会议展览的主办主体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各类协会、学会,有各种群团组织,有咨询公司和展览公司,有各种媒体,也有各类企业。
主办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没有严格的资质条件限制,造成了一些会议和展览水平低,组织管理混乱,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各种展会一哄而上的局面。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我国会展经济发育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会展经济的发展还缺乏行业规制和一些法规、制度建设。
第一,会展业存在问题的病根,主要在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中,会展业管理制度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变革,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管理理念滞后并存在短期行为。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展会审批制、展览公司资格认定制未能与会展市场的发展接轨,未能完全体现公开、公正、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
有的展会虽然质量很差,组织和服务严重欠缺,但由于有政府作后盾而得以存在。
有的展览公司虽然缺乏实力和信誉却可以凭过去获得的一纸“资格证”而滥竽充数。
第二,展览业管理体制和制度不规范。
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展览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
而现行的展览管理办法则导致了多头批展,重复办展。
国家及地方许多部门都有权审批和举办展览。
而且很多政府主管部门成为办展的主体。
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局面使得展览管理混乱。
这种管理上的政出多门、本位主义,导致了恶性竞争的现象出现。
与行政干预、计划管理的这种“错位”相对应的是,行业管理的“缺位”,全国会议展览业缺乏权威、广泛、有效的行业规范和自律,诸侯割据,各自为政。
重利润而轻服务,导致展览资源的分散浪费、行业秩序的混乱无章。
第三,会展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与宏观调控,缺少行业约束机制。
具有怎样资质的单位才可以举办哪种层次和内容的展览?参展商需要符合什么行业标准才能入场?这些在我国目前都没有具体规定和规章制度约束,结果展会鱼龙混杂,影响了会展的整体质量。
第四,会展业的运行缺乏规范化,展会的地点、频率约束机制缺位。
在国外,展馆一般遵循商业信誉和行规行约,例如,展馆不能租给两个时间相近的同类展会,但我们既没有相关的行业法规规章的约束,又缺乏自律机制。
另外,展览场地、运输、各种公共服务的费用标准、境内外招展程序及费用标准,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验收事项的规范化程度等都很低。
这些问题都对展览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五,会展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无论是展览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为展览提供其他服务的人员的素质总体来看不高,观念更新较慢,多是承袭前人的经验而缺乏创新精神。
同时,我国展览业信息不完整的现状,展览理论研究缺乏的状况也使得展览从业人员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
展览从业人员分工不明确,大多数人没有自己的专长,这种情况使得我国的展览业缺乏竞争力。
四、规范发展我国会展经济的政策建议
在新世纪之初,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背景。
一方面,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确定和实施,将使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高新技术的进步,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国内外贸易的扩大,都对会展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即将加入WTO,对外开放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服务贸易壁垒将逐步被拆除,中国展览业将面临外国同行更为直接和激烈的冲击。
尚嫌稚弱的中国展览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会展经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既有新的机遇,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我国会展经济的规范化水平,建立并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竞争力,进一步促进我国会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会展经济的“游戏规则”。
重点是尽快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
对展会的质量和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逐步从审批制过渡到标准制和登记制,使会展业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据悉,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展览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规,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着手展览业的立法工作。
如国内展览业的第一个地方法规——上海展览法规,已进入起草阶段,主要内容是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