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与班级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管理与班级建设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课堂

摘要:近年来,教育改革比较频繁,特别是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炒得热火热天。同学校教育改革的其他方面一样,当前的中小学课堂管理和班级建设也处在理念、方法和内容的转型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新旧课堂的过渡阶段对教师的各方面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课程管理班级建设

一、课堂管理与班级建设的相关概念

1、“课堂”及“课堂管理”

“课堂”是指教师、学生及教育影响在各种教学活动场所中共同组成的互动情境。

“课堂管理”是教师协调课堂中诸多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专家认为,课堂管理包括处理或指导班级活动特别涉及的问题,如纪律、决策方式、资料处理、教室的物理特色等,一般班务处理、学生社会关系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具备恰当的管理智慧,从而有效的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不能与其他教学要素分割开来。

2、“班级”与“班级建设”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的目的,按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不仅是学生接收知识教育的资源、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资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资源。

“班级建设”是班级成员(学生)在学校教育、管理及集体主义价值引领下,以促进集体每位成员个性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在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共同活动与交往中,通过发挥学生集体与个体的主体性,自主建构和发展班集体的过程。它涉及到班风、学风、教风等问题。

二、传统的课堂管理与班级建设

传统的课堂管理,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是把学生当作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器物,学生的任务是完成教师下达给他们的任务。在教学课堂中,教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教师任务重要的知识,而学生的任务是熟记、理解教师传达的知识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几乎不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讲台上讲完一个知识点,就会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或者复习教师刚刚讲的知识内容,而学生也只能乖乖的做完教师下达的任务。

传统的班级建设,主要依靠教师来完成,学生只是遵守教师和学校制定的一系列章程、规定,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班集体里,教师制度一系列规章制度,学生只能乖乖遵守,不能逾越。例如,教师为了预防学生迟到、早退,规定不准迟到、不准早退,要是某位学生违反了这一规定,他/她将会收到相应的惩罚。因此,在传统的班级里,我们通常看到教室里坐满了学生,但是在认真学习的学生很少。班级学风、班级文化等的建设主要是教师规定学生怎么做,如规定学生上课精神面貌,规定学生衣着打扮等,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遵守一系列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定。班级建设就这样“做好”了。

传统的课堂管理与班级建设,是以预防为主,预防学生出现“问题”,通过控制学生的一些行为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控制课堂,规定学生在座位上认真听讲,如果有什么大问题在课后问老师或者同学,课堂成为教师展示才华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平台。当然,很多时候教师会在课堂上解答学生的一部分疑问,但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只是粗略解决。在课外,多数教师非常尽职—早早的就在教室里等待学生的到来。我个人并没有认为这样做不对,只是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样可能给一部分学生

造成心理压力,限制其在课余时间的活动,从而引起不满情绪,产生抵触。这样的班级建设方式从表面上来看起来比较管用,但实际效果并不大。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管理与建设

小学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与班级建设方式,学生不再被当作接受知识的消极容器,而是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个体。美国着名教育家布鲁纳在谈到教育的一般目标时说“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学生获得最后的智力发展,核心问题是要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时,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及主动精神。

班级建设与管理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而是集体成员(学生)都积极参与,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成员的发展。让每个成员都参与管理与建设,顺应学生的共同愿望而共同努力,同时,学生都是有表现欲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管理与建设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富有感召力。在课堂上,学生变“教师”,教师变“助教”。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听说等方式来进行讲课,教师从旁协助,这样不仅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还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还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班级文化建设凸显人文关怀和个性风采。班级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师环境、文化团体、人际关系、学风班风等。班级文化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作为独立的“人”存在,是班集体里的一份子,每位学生可以自愿负担自己的职务,把德育、智育、美育运用到学习中、生活中。班级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其中的追求一种家庭温馨和谐的气氛,使班级成为学生的“家”。在这样和谐的班级文化熏陶下,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四、新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新课改要求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都是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发展、个性化发展的。教师在新课堂中,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新课堂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关系将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我—你”关系。“我—你”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共同经验同一事件时意识到对方的自我体验,能够平等的对话的关系。用“我—你”关系取代“师生”关系,淡化了师生之间因身份、地位、职业等特征的差异,重塑平等的人际关系。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合作性学习,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精神的交流。对学生来说,交往意味着主动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它超越了以前的“教师中心论”、“教师主导”的观点,不仅理论上有突破,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作为班级管理者,教师应把这种理念渗透到班级管理中去。

利用有效的教学反思,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教师自觉把自己的教学课堂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节课上完,总有成功之笔和失败之处。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深刻的、达到预期效果的、好的做法及时地记录下来,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而对于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地记录下这些成功和失败之处,进行取舍,使之成为日后教学的指导和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