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知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意识和注意)
第5章意识和注意5.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2.意识有哪些状态?3.什么是注意?4.注意的理论有哪些?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1)概念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①是一种觉知。
“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指觉察到了什么;②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对个体的身心系统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③是一种心理状态。
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作用①监督:监视自我与环境。
类似于时刻不停的摄像机,发现潜在问题;②执行:控制和规范自己的思维与行为。
(3)研究方法①出声报告法:要求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将思考的过程大声说出来;②经验收集法:被试佩戴一些寻呼机,当它响起来时,回答主试的一些问题,汇报自己的意识过程。
(4)两种特性局限性:意识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是意识不到的。
能动性:人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2.无意识(1)概念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
(2)常见的无意识现象①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③盲视:有一类对刺激的无意识是由于脑损伤引起的。
视觉中枢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人仍能看见或区分某些事物。
尽管“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3)研究方法控制刺激呈现时间,考察无意识加工过程是否存在及其对有意识加工的影响。
把50%可以看到,50%不能看到的时间当作知觉阈限。
把低于知觉阈限的呈现时间进行的加工看作是无意识加工。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4章【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选择题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B.稳定性C.变异性D.自动性【答案】C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B.动景知觉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答案】C【解析】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答案】A【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间,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诱发知觉D.自主知觉【答案】B【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6.霓虹灯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A.自主运动B.诱导运动C.动景运动D.运动后效【答案】C【解析】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彭聃龄
心理学重点知识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彭聃龄版)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
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5,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2,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4,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行为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心理系统包括:认知系统、调控系统、心理特性系统、(活动与发展系统)。
1.认知过程认知(cognition)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2.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或情感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受意志的影响。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意志受情感的影响,也是认知过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意志过程对人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3.能力与人格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还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
人们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
这些心理特性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一重要方面。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这是能力的差异。
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
正是这些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总之,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研究心理,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具体而言,有如下四个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
0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四章 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 和距离知觉、方位定向。
●人还具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并会产生 错觉现象。
4.2 重难点导学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定义 1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 头脑 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 觉 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 映。 2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①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 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离开了事物对 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形状恒常性示意图
②大小恒常性 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 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而知觉到的 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 实际大小。 ③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 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④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 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 相对不变。
知觉定式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 觉的基本特征。 1 知觉的整体性是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 属性 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2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 分的特点。 ②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 体性。部分的意义依赖于整体。
成图形。
(4)图形识别 ①人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
信息,而且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 刺激物间的联系和关系。
②启动现象:先前经验对后来学习任务的 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例如,给被试呈现两个存 在语义联系的单词,前面呈现的单词将使被试 对后一个单词的反应加快。
(5)注意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 在图形的特征整合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 第4章 知觉)【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选择题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B.恒常性C.变异性D.自动性【答案】C【解析】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有组织性和恒常性,并且知觉过程是自动发生的。
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B.动景知觉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答案】C【解析】A项,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B项,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C项,诱发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也产生运动。
D项,将暗室内不动的光点知觉为运动就是自主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答案】A【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诱发知觉D.自主知觉【答案】B【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03章 感觉
1.3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n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n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
绝对感受性( absolute sensitivity )——人的感 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1.3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 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 )
圆窗。 ? 内耳:前庭器官和耳蜗。 ? 传导和中枢机制
第三章 感觉
我们如何认识世 界? 我们的知识又是怎样得到的?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觉!
? 1.为什么辣的事物会产生痛觉? ? 2.如果剥夺人所有接受信息的机会,会怎么样? ? 3.感觉是如何产生的?感觉的功能是什么? ? 4.听觉的功能是什么? ? 5.视觉的功能是什么? ? 6.触觉、味觉、嗅觉、内部感觉的功能是什么? ? 7.为什么感觉器官能把外界刺激转化为生理信号?
差别感受性 (difference sensitivity )——对最 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1.3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 韦伯定律( Weber ' s law ): ? K =△I / I ? (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
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 刺激增量,即 JND ;K 为常 数。) ?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 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 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中 等强度的刺激。
? 7、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 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 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 8、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 的能力。
第三节 听觉
3.1 听觉的生理机制
? 耳(外耳、中耳、内耳) ? 外耳:耳廓、外耳道 ? 中耳:鼓膜、三块听小鼓、卵圆窗和正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彭聃龄第四版)
实验法的分类
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 况下进行的
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 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 验证
实验室实验
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 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 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
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 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 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自然实验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 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人的行为的复杂性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可以进行客观测量的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无意识也叫潜意识指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是社会属性的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便产生了社会心理和行为?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一心理过程?二心理结构?三心理的脑机制?四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五心理与环境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过程?在时间轴上研究心理现象把握其发生发展消失的各个阶段以及规律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知 觉)【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答:(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①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区别的。
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②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
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③对象与背景不仅可以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空间背景和时间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准确地讲,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3)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的举例说明: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然而,当学生被身旁两个同学的谈话吸引,转而去听他们的话,这时,教师的声音就变成学生知觉的背景了。
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教室内很安静,那么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课,学生也能听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相同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2.用事实分析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分的特点从下图中的点子图上可以看出,尽管这些点子没有用线段联结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人们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4章 知 觉)【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答:(1)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①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区别的。
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②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
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③对象与背景不仅可以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空间背景和时间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准确地讲,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3)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的举例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然而,当学生被身旁两个同学的谈话吸引,转而去听他们的话,这时,教师的声音就变成学生知觉的背景了。
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教室内很安静,那么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课,学生也能听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相同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2.用事实分析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分的特点。
从下图中的点子图上可以看出,尽管这些点子没有用线段联结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人们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
点子的数量不同,空间分布情况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四章 知觉
2、主观因素: 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2)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需要和兴趣; 4)注意的选择作用。 当注意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 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 象的时候,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原来的背景就成为 知觉对象。因此,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就是知觉的对象从背 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5.明亮和阴影。看事物时,明亮似乎靠近而灰暗似乎远些 6.线条透视。即空间的对象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何投影。 7.运动视差。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映像上 物体关系的变化,称为运动视差。 8.眼睛的调节。即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 而变化。
(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辐合作用和双眼视差提供的 距离线索。 1、辐合作用 辐合就是指两眼视线向注视对象的合拢,即眼睛随距离 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辐合作用所提供的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的范围内起作用, 物体太远,视线趋于平行,对物体距离的感知则依靠其他的 线索。
(1)接近性:空间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 体
(2)相似性:在大小、形状、颜色或形式上相似的刺激
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 连续性: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 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或完整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 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 现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现时感 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 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 解性。
一群大雁往南飞?往北飞?往南飞,往北飞?
4、知觉的恒常性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能 力)【圣才出品】
第11章能力11.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一、能力的一般概念1.能力的含义能力的概念很复杂。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我们平时所说的能力,既包含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又包含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
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知识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
(2)技能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
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
心智技能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
(3)关系①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
②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
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③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
3.能力、才能和天才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而是依靠多种能力的结合。
这些能力互相联系,保证了某种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种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称为才能。
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
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结合,它使人能顺利、独立、创造性地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
天才往往结合着多种高度发展的能力。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1.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①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完整版)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04章知觉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 体的知觉通常优先于对个 别成分的知觉。
内温实验(Navon, 1977): 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整 体优先
陈霖(1980, 1982)的实 验:在视觉加工的早期, 人的视觉系统对刺激的整 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 感。在整体加工后,才进 行局部成分或特征的分析。
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它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 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 有重要的意义。
知觉活动中,两种加工互相补充;感觉输入越充分,需 要的非感觉信息越少;感觉输入越少,需要的非感觉信 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 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 反应,即把不同刺激模式分解成组成部分。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 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即完成“特征捆绑”。
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 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 保持不变。如月色下粉 笔,阳光下的煤块。
明度恒常性也处于完全 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
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 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 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例如,室内的家俱 在不同灯光照明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
知觉对象的理解,以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 础。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例 如,两可图形的解释。
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 们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 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相反, 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 性常受到破坏。
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例如,在读到字母"WOR…"后。
知觉恒常性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超详细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1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一定波长的光线。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光幻视(phosphenes)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①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②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普通心理学之知觉ppt课件
大小知觉
•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 的知觉。
主 要 影 响 因 素 物体的距离 对物体的熟悉程度
临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观察者的姿势
距离与大小知觉
• 物体在网膜上投影大小a : • a=A/D,A为物体大小,D为距离。 •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同时考虑了网膜 投影的大小和距离,即A=a×D 。
运动知觉的分类
• 运动知觉可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发生的位 移及移动速度的知觉。 –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 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 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真动知觉的阈限
• 刚刚可以辨认出来的最慢的运动速度,即 运动知觉的下阈限。从运动到刚刚看到闪 烁时的速度,即运动知觉的上阈限。 • 运动知觉的差别阈限符合韦伯定律,约为 标准速度的20%。
知觉定势
• 指发生在前面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 的准备状态,影响了后来知觉的结果。
从左向右你看到了什么?
从右向左你看到了什么?
知觉的理解性使我们能区分不可能图形。
大 象 有 几 条 腿?
理解性的作用
• • • • 可以把没有意义的材料赋予意义。 可以提高知觉的速度。 有助于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 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空间知觉
形 状 知 觉
大 小 知 觉
深 度 和 距 离 知 觉
方 位 知 觉
形状知觉
• 形状知觉是对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是 视觉、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的结果。
特征分析
形状知觉
图形识别
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验
• 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 动等。检测是自动的,无须意识的努力。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三章:感觉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
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对象的理解,以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 础。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例 如,两可图形的解释。
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 们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 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相反, 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 性常受到破坏。
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例如,在读到字母"WOR…"后。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或数据驱动 的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知觉依赖感觉输 入的信息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或概念驱动 的加工(concept-driven processing):知觉者的注意、 期待、兴趣、一般的知识经验等会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 结果。
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它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 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 有重要的意义。
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的影响。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 明度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 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 定的知觉。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 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 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 对象。——知觉选择性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 意的选择性有关。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知觉对象的选择,受到主观 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色 彩鲜艳的、具有活动性的刺 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 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 定性。
知觉恒常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 起着重要作用。
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 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而我们知觉到的物 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
如果没有感觉,知觉能产生吗? 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
知觉是感觉信息的直接相加吗? 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综合
如果有意义
人失去感知能力会怎么样?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初级阶段,是其它 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二、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加工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 时间知觉反映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等。 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叫错觉。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适应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选择性)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 体的知觉通常优先于对个 别成分的知觉。
内温实验(Navon, 1977): 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整 体优先
陈霖(1980, 1982)的实 验:在视觉加工的早期, 人的视觉系统对刺激的整 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 感。在整体加工后,才进 行局部成分或特征的分析。
知觉的整体性反映了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仅依赖刺激物的结构(空间和时间分布),也 依赖个体的知识经验。
完全恒常性:看到的形状与物体的实际形状完全相同。
无恒常性:看到的形状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形状完全 一样。
实际恒常性:知觉到的形状处于物体的实际形状和物体 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之间,而偏于物体的实际形状,也 称其为知觉恒常性或知觉常性。
大小恒常性:人们看到的对象大小的变化,并不和网膜映 象大小的变化相吻合,而是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 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 保持不变。如月色下粉 笔,阳光下的煤块。
明度恒常性也处于完全 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
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 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 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例如,室内的家俱 在不同灯光照明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
知觉对象的选择受到知觉者 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及 刺激物对人的意义是否重要 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知觉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性)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
一方面,人的知觉系统具 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 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对个别成 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 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知觉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如识 别快速呈现的汉字。另一方面,整体知觉有时 也会抑制对细节和个别成分的加工。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 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 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 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 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 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理解性
第四章 知觉
知觉概述 知觉的特征 空间知觉 时间与运动知觉 错觉
第一节 知觉概述
知觉的定义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加工 知觉的生理机制(自学) 知觉的种类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认识。(对各种属性的整体认识)
颜色,声音,气味----花园、汽车、人群
大小知觉与物体的距离及网膜映像的大小相关。熟悉的物 体,大小知觉不变,网膜映像缩小,距离知觉为较远;网 膜映像大小不变,知觉大小变大了,距离知觉为较近。
实际的大小处于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依赖于物体 的熟悉性和观察环境的变化。如在黑暗的环境里来观察周 围的物体,由于没有周围物体起参考的作用,或者是一个 陌生的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会消失。
知觉活动中,两种加工互相补充;感觉输入越充分,需 要的非感觉信息越少;感觉输入越少,需要的非感觉信 息越多。
知觉的生理机制(自学)
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 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 反应,即把不同刺激模式分解成组成部分。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 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即完成“特征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