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讲_第二章考情、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

合集下载

《民事行为》PPT课件

《民事行为》PPT课件
1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第三节 意思表示 第四节 民事行为的效力 第五节 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2
第一节 概述 一 、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 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以意思表示为 要素的行为。
3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 事主体设立、变更、 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 义务的合法行为。
13
案例
A某与B某约定将自己的一幅画 以一万元的价格卖给B。B已经 准备好现金,A嗣后反悔。B催 告A履行约定,并告之,再不履 行将承担迟延履行责任。 分析:B的催告行为的性质。
14
二 民事行为的分类
(一)单方行为与双方行为、多方行为(单独行为、 契约、合同行为——台湾) 单方行为有发生债权法上效果的,如捐助财产设立财 团法人(捐助法人);有发生物权法上效果的,如所 有权抛弃;有准物权行为的,如债务的免除;有发生 亲属法上效果的,如遗嘱、非婚生子女认领;形成权 的行使,如承认、终止、解除、撤销。 •单方行为又可分有相对人和无相对人的单方行为。 试对上面单方行为作此划分。
31
(十一) 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十二) 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
32
三、民事行为的形式(通则第56条)
1、明示形式
口头形式
口头形式:
书面形式
指以对话的形式所进行的意思表示。
书面形式: 指用书面文字形式所进行的意思表示。
33

面 (1)一般书面形式
形 式
(2)特殊书面形式
公证形式 鉴证形式
审核登记 推定形式
20
• 物权行为又可分单独物权行为与合同(契约)物权行为。 • 单独物权行为指依物权人单独意思表示就能发生物权变动效果的行为。如所有权

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知识点:民事法律行为理论

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知识点:民事法律行为理论

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知识点: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知识点: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民事法律行为,又称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法律行为是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是法律事实的一种。

2.特征(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意思表示是指主体将意欲达到某种预期法律后果的内在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这一特征表明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自觉自愿行为,而不受胁迫、受欺诈的行为,否则,就达不到行为人的目的。

(3)是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法律的要求或者不违背法律的规定,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也才能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否则,该行为不仅不会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够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表意行为。

(1)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不强调行为的合法性,因此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及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二)意思表示1.意思表示包括意思和表示(1)意思主要是指当事人欲使其内心意思发生法律上效力的效果意思。

而表示则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的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为行为相对人所了解。

(2)意思表示的表示方式一般采用明示方式,但在特定情况下,默示状态也可以成立意思表示,如《继承法》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

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2.意思表示可以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3.如果意思表示由表意人通过传达人传达的,则由于传达人没有转达或者推迟转达意思表示的风险,由表意人承担。

另外,向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人发出的意思表示,通常必须到达其法定代理人时才能生效,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作出的意思表示除外。

【注会CPA经济法精品讲义73讲】第04讲_第二章考情、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的

【注会CPA经济法精品讲义73讲】第04讲_第二章考情、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的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本章考情分析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4分,2018年两份试卷的分值均为4.5分,题型主要为客观题。

2015年的案例分析题涉及本章的“表见代理”,2017年的案例分析题涉及本章的“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2018年的案例分析题涉及本章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本章分为三个单元,共计13个考点。

大多数考点需要准确理解,需要死记硬背的考点并不多,复习难度不大。

复习本章需要5个小时左右。

2018年教材根据《民法总则》,对本章内容进行了重写,大多数内容是全新的。

2019年教材对本章内容未进行重大调整。

最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表题型2016年2017年2018年试卷一2018年试卷二单选题1题1分1题1分1题1分3题3分多选题1题1.5分1题1.5分1题1.5分案例分析2.5分2分题合计1分5分 4.5分 4.5分本章基本结构框架第一单元民事法律行为制度考点01: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P21)1.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解释】民事法律行为分为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2.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2)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的追认、订立遗嘱等)。

(3)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两个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4)多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三个以上(≥3)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例题1·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民事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

(2012年)A.甲免除乙对自己所负的债务B.甲将一枚钻石戒指赠与乙C.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购买一套住房D.甲立下遗嘱,将个人所有财产遗赠给乙【答案】B【解析】(1)选项ACD: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2)选项B: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章民事法律行为

另该车1992年1月至1993年4月的养路费均由 西阜菜蔬公司交纳,每月210元,共计2730元。 现西阜菜蔬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赫某某返还北京产 香山小货车,负担1991年1月至1993年4月的养路 费、误检罚款。法院受理此案。 在法院审理此案后,依法将董某某追加为本 案的被告。经审理,人民法院认为,依据我国有 关机动车买卖规定,机动车买卖应经机动车交易 市场作价并办理过户手续。西阜菜蔬公司将车卖 给赫某某未办理合法的汽车买卖手续,其买卖行 为因缺少相应的法定形式要件系无效民事行为。
被告同意后,原告于1995年8月先后3次 给付与被告人民币计1.5万元,被告收款后未将 此情况报告公安机关。1995年11月,盗窃犯凤 凯(系本案原告同学)因盗窃上海申花足球队 财物而被抓获,其供认,本案被告的1.5万元 债券亦系其所盗。1996年1月,公安机关从被 告处得知原告私下付与被告人民币1.5万元一 事后,即对原告进行审查,后排除原告共同参与 犯罪的嫌疑。1996年7月,原告庄某提起诉讼, 要求被告陈某返还人民币1.5万元。
第二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第四节 无效或者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 为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 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注意: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落脚于“合法行为”,
(三)对无效民事行为和可撤销的民事
行为的处理
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从行为 开始时起 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凡未履行的民 事行为不得再履行;正在履行的应停止履行; 已经全部或 部分履行的,当事人已经取得的 财产,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行为理论

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行为理论

2015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内部资料经济法(注会)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知识点:民事法律行为理论● 详细描述:(一)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熟悉)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区别于事实行为),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和义务关系(区别于好意施惠)为目的合法行为。

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够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表意行为。

(1)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不强调行为的合法性,因此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及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相关考点】合同包括有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无效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民事行为VS法律行为】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不强调行为的合法性。

(二)意思表示(了解)1.表示方式:一般采用明示方式,特定情况下默示状态也可以成立意思表示。

2.生效时间(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熟悉)【思考】赠与合同是单方or多方?是多方法律行为。

例题:1.下列关于法院判决与裁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审判决可以上诉,裁定不准上诉B.判决与裁定都必须采取书面的形式C.判决解决实体问题,裁定解决程序问题D.判决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裁定只能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作出正确答案:C解析:判决解决的是案件的实体问题,裁定解决诉讼中的程序事项。

判决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一般一个案件一个判决,裁定发生于诉讼的各阶段,一个案件可能有多个裁定。

判决只能采用书面形式,裁定可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

一审判决可以上诉,除不予受理、对管辖权的异议、驳回起诉的裁定可以上诉外,其他裁定一律不准上诉。

2.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情形中,能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有()。

A.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但被人民法院驳冋B.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的财产实施诉前财产保全C.债务人否认对债权人负有债务D.债权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请求调解正确答案:A,B,D解析:(1)选项A:权利人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导致诉讼时效中断;(2)选项B:权利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导致诉讼时效中断;(3)选项C:债务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债权人作出“愿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才导致诉讼时效中断;(4)选项D: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请求调解,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

{合同法律法规}经济法之民事法律行为理论.

{合同法律法规}经济法之民事法律行为理论.

{合同法律法规}经济法之民事法律行为理论铺上,但到时甲未能分到三居室房屋。

甲购买的行为是()。

A.无效行为。

因为甲购买地毯的动机没有实现,其意思表示不真实B.可撤销行为。

因为甲对于购买地毯的目的存在重大误解C.有效行为。

因为该行为虽有误解但不重大D.有效行为。

因为该行为的效力与单位分房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

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但对于“动机的错误认识”一般不构成重大误解。

本题中甲的误解属于“动机误解”,不为重大误解,该购买地毯的行为有效。

四、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1.效果:(1)已经履行,财产返还;不能返还,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2)恶意串通,取得的财产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2.争议解决的独立性:合同被撤销后(合同的无效),不影响其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如双方当事人约定用仲裁方式解决双方争议的条款继续有效。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附条件的法律行为的是()。

A.甲、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双方约定2个月后合同生效B.如果明天下雨,我就送你一把雨伞C.甲、乙约定如果甲明天盗窃成功,乙将自己的房子以5万元卖予甲D.张三与自己的儿子小张约定:等到放暑假时,给小张买一台电脑『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核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条件,并以将来该条件的成就(或发生)或不成就(或不发生)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不生效的根据。

选项A、选项D为附期限的法律行为,选项C所述的合同生效条件是不合法的。

【示例2】2010年1月1日,甲售给乙首饰,号称水晶,实为玻璃。

乙2010年2月1日知道是假水晶。

【例题·单选题】(2010年)下列关于诉讼时效起算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第03讲_第二章考情、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第03讲_第二章考情、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最近5年题型、题量分析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合计2019年卷12题2分1题1.5分—— 3.5分卷21题1分1题1.5分—— 2.5分2018年卷11题1分1题1.5分1/6题3分 5.5分卷23题3分1题1.5分—— 4.5分2017年卷11题1分1题1.5分1/7题2.5分5分卷21题1分————1分2016年卷11题1分——1/6题3分4分卷21题1分————1分2015年卷11题1分1题1.5分1/6题3分 5.5分卷21题1分1题1.5分—— 2.5分本章教材主要变化2020年本章教材调整了“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点”。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第一单元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本单元考点框架法律行为效果不同负担行为使一方相对于他方承担一定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

这种给付义务既可以是作为的(如买卖合同),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如竞业限制协议)处分行为直接导致权利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不需要义务人积极履行给付义务。

这种变动既可以是权利的产生、也可以是权利的变更或者消灭(物权变动是典型的处分行为)类型典型例子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或履行一定的程序要式的民事法律行为票据行为不要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小额商品零售合同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主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之间订立一项借贷合同,为保证该合同的履行,又订立一项担保合同,其中借贷合同是主合同,担保合同是从合同从民事法律行为类型典型例子合同当事人是否相互负有对价义务(第4章)单务合同赠与合同双务合同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合同成立除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以外,是否还要其他现实给付为标准(第4章)诺成合同绝大多数合同实践合同保管合同、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定金合同【例题1·多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有()。

(2019年)A.赠与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民法课件《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课件《民事法律行为》
当事人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至少有两个当事人,且他们必 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标的可能性
当事人所追求的标的必须是可能的、合法的,并 且不属于法律禁止的范围。
形式合法
某些民事法律行为需要采取特定的形式,如合同 需要书面形式。
生效要件
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当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能 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条件的成就
条件的成就指作为条件的事实 出现,即该事实发生与否,由 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规定。
条件的效力
条件的效力在于决定民事法律 行为的生效或解除,对当事人 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的概念
期限是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的时间, 作为法律行为效力产生或消灭的根据。
期限的种类
期限可分为始期和终期,分别在期限 届至时和期限届满时使法律行为效力 产生或消灭。
详细描述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由于行为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受到欺诈、胁 迫等原因,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的行为。这类行为在撤销前具有法律效力,但 一旦被撤销,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总结词
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并对外公示,但效力尚不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或条件的成就。
详细描述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并对外公示,但由于缺乏有效要件, 其效力尚处于不确定状态,有待于其他行为或条件的成就来确定其效力的行为。例如,
指当事人以口头语言的方式表 达内心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形 式。
书面形式
指当事人以文字符号的方式表 达内心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形 式。
默示形式
指当事人以不作为的方式表达 内心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形式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包括不限于)
(1)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①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如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的追认、订立遗嘱、授予代理权等。

【提示】委托代理中的授权行为是一种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仅凭被代理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授权的效果;但是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委托合同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2018年案例分析题)
②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因两个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合同。

③多方民事法律行为是三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决议。

【考题1·单选题】下列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

(2012年)
A.甲免除乙对自己所负的债务
B.甲将一枚钻石戒指赠与乙
C.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购买一套住房
D.甲立下遗嘱,将个人所有财产遗赠给乙
【答案】B
【解析】(1)选项A:债务免除属于单方法律行为,债权人免除债务的意思表示应当向债务人作出,但无需取得债务人的同意;(2)选项C:代理权的授予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签订代理合同则为双方法律行为;(3)选项BD:立遗嘱行为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签订赠与合同属于双方法律行为。

【考题2·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2018年)
A.债务的免除
B.无权代理的确认
C.房屋的赠与
D.委托代理的撤销
【答案】C
【解析】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仅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无需他方的同意即可发生法律效力,委托代理的撤销(选项D)、债务的免除(选项A)、无权代理的追认(选项B)等都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选项C:赠与属于合同行为,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方能成立,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2)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根据法律行为的效果,可以将法律行为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①负担行为是使一方相对于他方承担一定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

如在买卖合同中,双方订立买卖契约即为实施负担行为。

②处分行为是直接导致权利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

物权行为是典型的处分行为(动产交付行为、不动产登记行为)。

【考点2】意思表示(3级)(2018年多选题)
【解释】意思表示可以是明示或者默示。

默示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有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如继承,没有表示放弃的,视为接受继承。

1.意思表示生效
(1)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完成时”即可产生法律效力,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如遗嘱行为、抛弃动产(即放弃所有权,但放弃抵押权、放弃债权等就是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等单方法律行为。

【提示】但并非所有单方行为都是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撤销权的行使、法定代理人的追认等为单方行为,同时也是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2019年新增)
(2)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①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②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如要约与承诺、债务免除、授予代理权、合同解除。

【提示】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

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3)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如悬赏广告。

2.意思表示的撤回
意思表示可以撤回。

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3.意思表示的解释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考题1·多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有()。

(2018年)
A.抛弃动产
B.授予代理权
C.设立遗嘱
D.行使解除权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形式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方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如推定形式、沉默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考题·单选题】小凡年满10周岁,精神健康,智力正常。

他在学校门口的文具店看中一块橡皮,定价2元,于是用自己的零用钱将其买下。

下列关于小凡购买橡皮行为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2014年)
A.小凡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橡皮的行为无效
B.小凡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橡皮的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追认方为有效
C.小凡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橡皮的行为有效
D.小凡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橡皮的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追认方为有效
【答案】C
【解析】根据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直接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