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系统解剖学】15中枢神经系统-端脑.ppt
![--【系统解剖学】15中枢神经系统-端脑.ppt](https://img.taocdn.com/s3/m/15c14f5e49649b6648d747d6.png)
旁回钩的深面,侧脑室下角的上方
水平切面
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
位置: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 分部:中央部、前角、后角、 下角 交通:室间孔 → 第3脑室 内容物:脉络丛、脑脊液
大脑半球的髓质
联络纤维 连合纤维 投射纤维
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联系同侧半球 1. 钩束:连接额、颞叶 2. 上纵束:连接额、顶、枕、
2. 前连合:位于终板内的横
行纤维,主要为连接两侧颞
叶和嗅球的纤维
穹 窿
3. 穹窿连合:海马发出的纤
维到乳头体称为穹窿,穹窿
穹 窿
连合为连接两侧海马的纤维
连 合
前连合
投射纤维Projection fibers —内囊Internal capsule
连接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 枢的上、下行纤维 1. 位置:背侧丘脑、尾状核 和豆状核之间 2. 性质:白质
❖ 嗅觉中枢: 海马旁回、钩附近
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 额下回后部(44、45区), 又称 Broca区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8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颞上回后部(22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角回(39区) Wernicke区:包括颞上回、颞中回后部、缘上回和角 回。损伤后将出现严重的感觉性失语症部(8区)
Brodmann分区
分52区
基底核Basal nuclei
1. 纹状体Corpus striatum : (1)组成:尾状核、豆状核 (2)按种系发生划分为:
①新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的壳 ②旧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
(3)功能:锥体外系的一部分,调 节躯体运动
2. 屏状核:岛叶皮质和豆状核之间 3. 杏仁体:尾状核尾的前端,海马
水平切面
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
位置: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 分部:中央部、前角、后角、 下角 交通:室间孔 → 第3脑室 内容物:脉络丛、脑脊液
大脑半球的髓质
联络纤维 连合纤维 投射纤维
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联系同侧半球 1. 钩束:连接额、颞叶 2. 上纵束:连接额、顶、枕、
2. 前连合:位于终板内的横
行纤维,主要为连接两侧颞
叶和嗅球的纤维
穹 窿
3. 穹窿连合:海马发出的纤
维到乳头体称为穹窿,穹窿
穹 窿
连合为连接两侧海马的纤维
连 合
前连合
投射纤维Projection fibers —内囊Internal capsule
连接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 枢的上、下行纤维 1. 位置:背侧丘脑、尾状核 和豆状核之间 2. 性质:白质
❖ 嗅觉中枢: 海马旁回、钩附近
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 额下回后部(44、45区), 又称 Broca区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8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颞上回后部(22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角回(39区) Wernicke区:包括颞上回、颞中回后部、缘上回和角 回。损伤后将出现严重的感觉性失语症部(8区)
Brodmann分区
分52区
基底核Basal nuclei
1. 纹状体Corpus striatum : (1)组成:尾状核、豆状核 (2)按种系发生划分为:
①新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的壳 ②旧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
(3)功能:锥体外系的一部分,调 节躯体运动
2. 屏状核:岛叶皮质和豆状核之间 3. 杏仁体:尾状核尾的前端,海马
表面解剖学幻灯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课件
![表面解剖学幻灯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fef04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d.png)
额部
额部皮肤较厚,有横行的皱纹,中央有一条自 前发际至眉间中点的纵行浅沟,称为“额线”
。
01
枕部
枕部皮肤较厚,有横行的皱纹,皮下 脂肪较多,后方有隆起的结缔组织,
称为“枕外隆凸”。
03
眶上缘
眶上缘是眶上切迹和眶上孔的连线,眶上切 迹位于眶上缘的中内1/3交界处,眶上孔位
于眶上缘的内1/3处。
05
02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 性疾病,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 缓、肌强直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常见病例分析
病例一
患者男性,55岁,因颈部疼痛伴四肢无力就诊,诊断为颈椎病。经过药物治疗和 物理治疗后症状缓解。
病例二
患者女性,42岁,因头痛、恶心、呕吐就诊,诊断为脑梗塞。经过溶栓治疗后症 状缓解。
表面解剖学研究方法
观察和描述
通过观察人体表面形态特 征,使用专业术语进行描
述,记录相关数据。
模型制作
制作人体表面解剖模型, 帮助医学生和医生更好地
理解人体结构。
影像学技术
利用X线、CT和MRI等影像 学技术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与表面解剖学知识相结 合,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
02
头颈部表面解剖
头部表面解剖
表面解剖学幻灯头颈部和中枢 神经系统课件
CONTENTS
• 表面解剖学基础知识 • 头颈部表面解剖 •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解剖 • 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01
表面解剖学基础知识
表面解剖学定义
表面解剖学
研究人体表面形态特征的科学,主要涉及皮肤、浅层组织、肌肉和骨骼等结构 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https://img.taocdn.com/s3/m/78ab049a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0.png)
1、脑干
❖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干腹面观
脑干背面观
2、间脑The Diencephalon
❖ 背侧丘脑 ❖ 上丘脑 ❖ 下丘脑 ❖ 后丘脑 ❖ 底丘脑
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
❖ 上视、下听、外视、内听; ❖ 视听反射,务必记清。 ❖ 后丘脑 metathalamus: ❖ 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颞叶
❖ 颞上沟、颞下沟 ❖ 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 颞下回: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2、大脑半球内侧面
内侧面
❖ 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 延续部分
❖ 扣带回: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 ❖ 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
叶后端 ❖ 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 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
❖ 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前庭区 (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核);内侧 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 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分隔 索;蓝斑;第四脑室顶前部,后部,三个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
❖ 连通:中脑水管 →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 正中孔、外侧孔 → 蛛网膜下隙
4、端 脑 The Telencephalon 五 叶
❖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
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 颞叶 temporal lobe 外侧沟以下 ❖ 枕叶 occipital lobe 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
(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 岛叶 insular lobe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
人体解剖学_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人体解剖学_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2aef98a26925c52dc5bf7f.png)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ppt精选版
85
下丘横切面
上丘横切面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 中脑核
黑质
三叉神 红核
动眼神经核
经中脑核
动眼神经副核
ppt精选版
86
二、小 脑
位置 位于颅后窝,在延髓和脑桥的后方,借
ppt精选版
75
三叉神经根平面
ppt精选版
76
主要结构:
1.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运动核、中脑核 2. 丘系带
ppt精选版
77
下丘平面
ppt精选版
78
ppt精选版
79
主要结构:
1. 下丘 2. 中央灰质 3. 滑车神经核 4. 三叉神经中脑核 5. 丘系带 6. 大脑脚
ppt精选版
80
上丘平面
(1)延髓
延髓脑桥沟 橄榄 锥体
锥体交叉
ppt精选版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舌下神经根
32
(1)脑桥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小脑中脚
ppt精选版
33
(3)中脑
脚间窝 大脑脚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ppt精选版
34
脑干的外形(背侧面)
ppt精选版
35
(1)延髓
小脑下脚 舌下神经三角
概述
与脊髓比较,脑干有下列特点:
1.由于中央管在延髓上部和脑桥背侧敞开 成为第四脑室底,运动核与感觉核从在脊髓的
背、腹关系变成为内、外关系。
2.灰质被交叉的纤维分割成不连续的细胞团 块(神经核)。
3.脑干纤维投射更复杂。
4.脑干网状结构更复杂。
系统解剖学课件-第十七章 第一节 脊髓
![系统解剖学课件-第十七章 第一节 脊髓](https://img.taocdn.com/s3/m/089b25a15a8102d277a22f8a.png)
举例:如确诊了患者椎管内有肿瘤压迫了脊髓的 第10胸髓节段,进行手术治疗时,应按上述表 格内第项,T10-T3=T7,切开T7椎板,即可暴露 肿瘤。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3、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对应椎骨
推算举例
C1~4 C5~T4
平对 高1(-1)
C3平对C3 C5平对C4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第一节 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 脑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前部和前索。起自 灰质Ⅰ和Ⅳ ~ Ⅶ层(后角边缘核和后角固 有核),经白质前连合至对侧,上升1 ~ 2 节段后参与组成脊髓丘脑侧、前束,上行 止于背侧丘脑。脊髓丘脑侧束传导躯干和 四肢的痛觉、温度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 粗略触觉、压觉。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第一节 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兴奋躯干和四肢的屈肌,调节肌张力。 兴奋躯干和四肢的伸肌,调节肌 张力和身体平衡。 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运动的控制。 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的 运动。 协调眼球运动与头、颈部的运动。
中央管 前外侧沟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一)灰质
中间带 侧角的 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 经低级中枢。在S2 ~ S4的中间带外侧部有 骶副交感核,是副交 感神经低级中枢。中 间内侧核占脊髓全长, 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 感觉纤维。
脊髓胸部水平切面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第一节 脊髓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白质 ▪ 分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 ▪ 主要由上、下行纤维束组成。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3、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对应椎骨
推算举例
C1~4 C5~T4
平对 高1(-1)
C3平对C3 C5平对C4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第一节 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 脑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前部和前索。起自 灰质Ⅰ和Ⅳ ~ Ⅶ层(后角边缘核和后角固 有核),经白质前连合至对侧,上升1 ~ 2 节段后参与组成脊髓丘脑侧、前束,上行 止于背侧丘脑。脊髓丘脑侧束传导躯干和 四肢的痛觉、温度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 粗略触觉、压觉。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第一节 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兴奋躯干和四肢的屈肌,调节肌张力。 兴奋躯干和四肢的伸肌,调节肌 张力和身体平衡。 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运动的控制。 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的 运动。 协调眼球运动与头、颈部的运动。
中央管 前外侧沟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一)灰质
中间带 侧角的 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 经低级中枢。在S2 ~ S4的中间带外侧部有 骶副交感核,是副交 感神经低级中枢。中 间内侧核占脊髓全长, 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 感觉纤维。
脊髓胸部水平切面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第一节 脊髓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白质 ▪ 分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 ▪ 主要由上、下行纤维束组成。
2024版解剖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2024版解剖学神经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375d3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b.png)
9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与通讯
化学性突触
神经元网络
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实现神经元之间的 连接与通讯,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
大量神经元通过复杂的连接形成网络, 实现信息的整合、加工和传递。
电突触
通过直接传递电信号实现神经元之间 的连接与通讯,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2024/1/26
10
2024/1/26
03
CATALOGUE
解剖学神经系统 ppt课件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与突触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2
2024/1/26
01
CATALOGUE
神经系统概述
3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024/1/26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生活质量。
常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改善 循环药物等)、物理治疗(如针灸、 按摩等)、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 或移植等)。
14
2024/1/26
04
CATALOGUE
运动神经系统
15
运动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01
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发出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
行为学实验
设计和实施行为学实验,研究神 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5
神经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药物筛选技术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寻找能够影响 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研究药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分子 机制。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与通讯
化学性突触
神经元网络
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实现神经元之间的 连接与通讯,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
大量神经元通过复杂的连接形成网络, 实现信息的整合、加工和传递。
电突触
通过直接传递电信号实现神经元之间 的连接与通讯,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2024/1/26
10
2024/1/26
03
CATALOGUE
解剖学神经系统 ppt课件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与突触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2
2024/1/26
01
CATALOGUE
神经系统概述
3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024/1/26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生活质量。
常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改善 循环药物等)、物理治疗(如针灸、 按摩等)、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 或移植等)。
14
2024/1/26
04
CATALOGUE
运动神经系统
15
运动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01
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发出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
行为学实验
设计和实施行为学实验,研究神 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5
神经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药物筛选技术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寻找能够影响 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研究药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分子 机制。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beida医学部课件)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beida医学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a9bf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0.png)
神经系统常见病例分 析
本节将会列举神经系统常见病 例进行分析,加深对神经系统 诊断和治疗的理解。
结语
1 神经系统的重要性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控制着身体各个方面的活动。
2 神经系统的研究意义
神经系统的研究不仅关乎生命科学,更是当代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基础。
3 神经系统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得到更有效的方 法。
疾病概述
神经系统疾病指的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这些疾病多数都具有缓慢进 展、复杂多样、困难治疗等特点。
疾病分类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衰弱、脑卒中、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和癫痫等。
疾病诊断
正确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需要考虑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成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采用多种诊断手 段进行辅助诊断。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神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功能和疾病。了解神经系统的 重要性并加深对其的认识。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定义
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的 系统,负责接收、传导、处 理信息并控制身体的各种活 动。
神经系统分类
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 经系统两部分。
神经系统功能
负责知觉、运动、情感、思 维、躯体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等方面的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定义
由神经系统中除中枢系统外的所 有神经组织组成,包括神经节和 神经纤维等。
神经分布区域
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头面部神经、颈部神经、胸 部头晕、失眠、抽搐、麻痹、失语、 昏迷等。有些神经系统疾病可以 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自主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f399f2172ded630b1cb648.png)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接受内、外 环境的刺激,并做出适宜的反应,这种神经调 节过程称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完成反射活动的解剖学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五个环节,即感受器→传入 (感觉)神经→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 应器。如果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损伤,反射即 出现障碍。因此临床上常用检查反射的方法来 诊断神经系统的某些疾病。
前角:灰质前部扩大的 部分。 后角:灰质后部狭细的 部分。 中间带:前、后角之间 的区域。 侧角: T ~L 的中间带向外侧突出的 部分。
灰质中主要核团
缘层 后角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胸核(背核) 前角内侧核 前角前角外侧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带中间外侧核(T ~L ) 1 3
——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1.位置:位于椎管内, 比椎管短。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 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第 腰椎下缘
2.外形: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1)颈膨大:第5颈节至第1胸节。 (2)腰骶膨大:第2腰节至第3骶节。 (3)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 状。 (4)终丝:脊髓圆锥末端延伸为一根 细丝,内无神经组织,止于尾骨背面。
上1个椎体 上2个椎体 上3个椎体
T ~ T ~ L~
T ~
L
S1~5 , C0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横切面上,可见脊髓中央管, 以及围绕在中央管周围呈“H” 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 (一)灰质 灰质前、后连合:又称“中央灰 质”,为中央管前、后的灰质。 前柱、后柱和侧柱:前角、后角 和侧角上下纵贯成柱。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和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和 树突聚集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称为灰 质;在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灰质集中于脑的表层, 特称皮质。 神经核和神经节:在中枢部位,一些形态和功能相 近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成团或柱,称神经核; 在周围神经则称神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