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玉挨打》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1、认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理解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实质,即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

撞。

2、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3、了解主要人物宝玉、贾政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宝玉、贾政形象以及宝玉挨打的本质原因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问题:大家有没有挨爸爸打过?

观看电视连续剧《宝玉挨打》片断,导入课文。

二、找出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

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

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

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三、理清故事情节

挨打前——宝玉挨打——挨打后

四、作者是怎样把情节写得波澜起伏的?

1、材料的组织有层次感

(1)朗读“挨打”文段。

(2)通过详细分析贾政“三打”,来体会作者有层次的安排材料,从而使简单的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小厮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

三打贾政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大板,盖了三四十下

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了

(3)通过贾政的“三气”再次体会这一写作方法。

生了三分气

三气又惊又气气的目瞪口歪

气的面如金纸

2、巧妙利用偶然性的因素

在宝玉需要托人报信的时候偏偏只遇到一个耳聋的老姆姆,这一偶然事件为高潮的到来发挥了就很大的作用。再掀情节波澜。

五、人物的塑造

分析宝玉、贾政形象及宝玉挨打的本质原因

1、试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贾政要打宝玉的真正动机的一句话:“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

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2、给学生展示贾政教育宝玉的一些言论,引导学生总结贾政的形象: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忠实卫道者。

3、展示宝玉与贾政针锋相对的言论,联系宝玉在挨打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宝玉的形象。

引导学生总结宝玉的形象:鄙弃封建礼教,虽遭毒打而仍不思悔改的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4、引导学生分析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贾宝玉是一个鄙弃仕途经济、背离封建礼教的贵族叛逆者,他与封建卫道士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5、通过分析贾政的“三哭”和“三求”来分析这一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严父”和“孝子”的特征。

满面泪痕

三哭泪如雨下

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又急又痛跪下含泪

三求陪笑“以后再也不打他了”

忙叩头哭道

六、拓展:语言表达练习

假如你是宝玉,在挨打风波之后,大家都平静下来的时候,你有什么话对你的父亲贾政说?

七、课后思考题:

1、有层次的组织材料,可以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仔细研读课文,看看是否还有类似贾政“三气”、“三打”的情节。

2、课文中出现了众多人物,如王夫人、贾母、贾环、王熙凤等,仔细研读课文,试分析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这些人物各自的心态和特点是什么?

二,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中山——上海”优质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一堂公开课。由于是在陌生的学校给陌生的学生上课,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在陌生的学校,面对陌生的学生,在45分钟里完成一篇古典作品片段的阅读,并且要让学生有所得,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宝玉挨打》选自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们根本没听说过这些人物,更不用说对《红楼梦》中人物错综复杂关系的了解了。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超过十个,我决定只抓住最主要的两个人物——宝玉和贾政——作为研读的对象。然后,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可感的形象。于是截取了连续剧中宝玉挨打的2分多钟的画面让学生观看,作为课文的引入,用强烈的矛盾冲突、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以问题“你有没有挨爸爸打过”导入,让学生不再觉得经典名著高不可攀。为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最大限度的利用课本资源,根据文本体裁,确定教学内容。

在备课的时候,我不仅仔细地研读了这篇课文,而且把整本教材作了一番研究,后来发现课本第二单元的一篇议论文《<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跟《宝玉挨打》的内容有关联,对学生研读《宝玉挨打》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在预习任务中,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宝玉挨打》,也要把《<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读一遍。

对于小说,可研读的内容很多。可是,在一个课时里想要面面俱到,那一定是一堂失败的课。

学生会无所适从,也会因弄不清重点而稀里糊涂的荒废了45分钟的光阴。既然课本中有了《<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这一课,我就毫不犹豫的把作品情节设计的特色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只要学生读了《<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这篇课文,关于情节的梳理以及作者设计情节波澜写作方法的问题,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

文学作品都有鲜明的艺术形象,这形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投影,是作者美学理想的造形。对人物形象的赏析,更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文中人物众多,如果每一个都点一下,对于学生来讲,如同水过鸭背,可能下课铃声一响就忘得差不多了。必须有所取舍,那就把对主要人物贾政和宝玉的研读作为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只有弄清二者的特点才能理解二者矛盾冲突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才能理解作品的主题所在。

三、以文本为中心,使学生的阅读更深入;激发学生兴趣,最大限度地延伸课堂。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文本就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由于脱离了文本这一中心,教师更乐于展示精美而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更多的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去设计课堂,甚至把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和班会课。学生上完了一堂课,对文本的内容印象模模糊糊,更不能真正体会一篇文学作品的妙处所在。

其实,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审美愉悦,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提升,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重新塑造自身的目的。对于任何一个文本,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和视角的不同,每个人的理解和审美体验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在这堂课上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倾听者,希望能听到学生们对作品的最真实地感受。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学生对文本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我要求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和教学环节能够达到以下的两个要求,一是要是紧扣文本,二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于是,就有了对贾政“三气”、“三打”的仔细研读。于是,就有了对贾政“三哭”、“三求”的深入研究。让学生分析贾政在打宝玉时“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大板,盖了三四十下”中动词的妙处;让学生领略了贾政“气”的不同境界;让学生为贾政的“三哭”“三求”做出合理的分析……让课文中充满灵性的文字与学生们的心灵撞出火花。我想这是泛泛的读或是通过那些看似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所无法达到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堂环节的设计时,也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导入课文时,先问学生,“你挨爸爸打过吗?”用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接下来就马上告诉他们,文学史上就有被爸爸打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而那仅有2分多钟长度的视频,将在极短的时间里将一个狂风暴雨般的矛盾冲突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相信在受到震撼的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也会被勾起来了。研究设计情节波澜的写作方法时,我自己把文段做了一番改写,要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有深刻地感受,从而对作者的写作手法产生进一步研究的欲望。在研读贾政这一形象时,我不仅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他作为封建卫道士伪善的嘴脸,更要让学生深入的去感受贾政为人父和为人子的内心世界。

在影视文学泛滥、媚俗作品大张旗鼓的今天,学生们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几乎是一片空白,他们认为经典作品是一副老学究模样的,是太过深刻和严肃的,是离他们很远的。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让文字与他们的心灵碰撞,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我想我们教师就能把他们拉回到经典作品上来。

为了保持这样的教学效果,让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延伸,我还设计了两道课后思考题:1、有层次的组织材料,可以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仔细研读课文,看看是否还有类似贾政“三气”、“三打”的情节。 2、课文中出现了众多人物,如王夫人、贾母、贾环、王熙凤等,仔细研读课文,试分析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这些人物各自的心态和特点是什么?希望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后能够更进一步的阅读作品,产生思考。另外,还设计了一个语言表达题:假如你是宝玉,在挨打风波之后,大家都平静下来的时候,你有什么话对你的父亲贾政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