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专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 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思想演变总结

高考历史思想演变总结

高考历史思想演变总结历史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态,它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

高考历史中,思想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了解历史思想的演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本文将对高考历史思想演变进行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是历史思想演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中国的思想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流派:儒家和道家。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强调人的教育和道德规范,提倡仁爱、礼仪和忠诚,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无为而治的观念。

这两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引发了思想的演变。

佛教强调世界的无常和轮回转世,提倡超脱苦难的修行。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思想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在中国历史的后期,伴随着社会变革和外来文明的传入,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产生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演变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其核心观点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建设。

在20世纪初,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通过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这一思想逐渐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思想的演变也是历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的思想演变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探讨了诸如人类本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等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信仰体系,基督教的思想也逐渐影响了欧洲思想的演变。

中世纪的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强调了人的原罪和神的恩典,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基督教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兴起。

人文主义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2021年高考历史必考重点专题复习: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艺术成就

2021年高考历史必考重点专题复习: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艺术成就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艺术成就[考试大纲]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3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思想;考点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考点5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考点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法、中国画;考点7文学成就——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考点8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产生【考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儒家: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学习态: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高三历史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思想:私学兴起,造早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2、百家:3、影响:(性质、百家的地位)二、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注意掌握:各个时期代表人物、主张,尤其掌握西汉、宋明、明清之际思想的影响。

三、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派别 代 表 主 张 影 响儒家 法家 道家 墨家自我测评1、和谐思想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同学们要想加深对和谐思想的了解可以找下面的哪几本书?D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附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3、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与其政治主张相矛盾的地方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为知之4、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

《孟子》一书中最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话是: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D、父子有亲,君臣有义5、董仲舒为儒学增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行为不属于其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6、又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拖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梳理: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梳理: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学术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批判其他学派的主张,各学派展开争论。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1、时代因素: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针对社会变革,各阶级、各阶层从自身立场出发发表见解和主张;2、社会基础:当时诸侯割据,政治的分裂使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

3、文化因素: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形成;二、“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学术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批判其他学派的主张,各学派展开争论。

三、诸子百家(儒、道、法、墨)的代表及主张(一)儒家学派——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思想主张:核心思想:“仁”。

内容: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的最高境界是尊重他人。

目的:主张用爱人之心调和社会的人际关系,包含有朴素的人本主义精神。

实现仁的方式:“礼”。

内容:礼即《周礼》,为奴隶制时代的统治秩序。

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个人的私心杂念,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

目的:要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是孔子思想中保守的成分政治主张(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主张“德治”,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反对虐民、暴民;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2)教育成就:教育理念:主张“有教无类”(教育不分等级,);教育实践:兴办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育目标:全人观,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六艺)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备知识】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知识整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1)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3)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4)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时期的庄子;儒家---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墨家---战国时期的墨子;法家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吴起、韩非子。

2、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主要观点道家:老子(李耳,又名老聃,春秋晚期人)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唯心思想);事物有对立面可以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无为而治庄子(庄周,战国人)思想:道是世界最高准则:天道、自然无为;万物无界限和差别;齐物、逍遥儒家:孔子——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1)政治思想:“仁”(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克已复礼)、为政以德(2)教育思想:兴办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使人人都有受教育机会。

“因材施教”及全面发展等(3)哲学思想:关注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4)编纂:《诗》、《书》、《礼》、《易》、《乐》(后来亡佚)、《春秋》,统称“六经”。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称之为“亚圣”。

主张:①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思想,主张“轻刑薄税”;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君轻民贵”。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1)哲学:“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唯物主义思想)(2)政治: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3)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小贴士: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答:批判的继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墨家:墨子(墨翟,战国人)政治思想:兼爱、非攻、尚贤等哲学思想:认识论和逻辑学法家:商鞅(最有名,战国人)思想:实施严刑峻法;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战国人)思想:法、术、势三合一;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改革政治;根据客观规律办事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的开创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表现: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3)评价①实质: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②积极:a.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集权和统一b.促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c.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①背景:a.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b.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c. 阶级关系: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士阶层崛起;d.文化上: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②主要学派:道家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

a认为“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b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墨家——兼爱、非攻。

法家——a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b主张变法革新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儒家学派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

③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源头,后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孔子(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2)思想:a表现:[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 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b求“仁”方法:“忠恕”a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b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c对仁的评价:积极: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a,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b求礼方法:“克己复礼”和“正名”的主张(个人、社会)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要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于是,他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清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清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含义: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出现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3、诸子百家: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道家老子1、世界的本原是“道”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法家韩非子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儒家具体见第二目内容4、意义: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形成过程:⑴春秋末期孔子创立;⑵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主要内容:人物时代主要观点影响孔子春秋末期⑴政治思想:①“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主张“克己复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⑵民本思想: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⑶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⑷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孟子战国中期(1)政治思想:"仁政";(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3)伦理观:"性本善,”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荀子战国末期(1)政治思想:“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知识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知识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O【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

O【知识整合】一、知识点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一一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一一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一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二评价一一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一一“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一一“性善说,道德思想一一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一一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一一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一一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一一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一一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重点复习讲义:第十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重点复习讲义:第十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道家:老子(春秋)和庄子(战国)(1)老子:①主张道是世界本原,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2)庄子:崇尚自然、精神自由(逍遥),淡泊功利;齐物论(事物之间无界限)。

2.儒家: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荀子(战国)(1)孔子(春秋末期)①核心思想:“仁”。

其现实意义: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②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德治)。

③消极思想:礼(周礼),指奴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作用:扩大教育对象,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⑤整理典籍:“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孟子(战国时期)①政治思想:仁政。

(作用:有利于抑制统治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者统治)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善论。

(3)荀子(战国时期)①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基本含义:自然界的运动有其规律性,人类应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现实意义:有利于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②政治思想:“仁义” “王道” “以德服人”。

③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认识到人民力量不可轻视,对后世封建治世的出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伦理观:性恶论。

3.墨家:墨子(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4.法家:韩非子(战国时代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君主集权。

为后来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考点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点3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1.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1)原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学说糅合在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知识专题复习汇编: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知识专题复习汇编: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原因: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汉代儒学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来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③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4、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知识整合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知识整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知识整合一、儒、法、道三家思想的特点及联系1.思想特点(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路线。

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动荡年代,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

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

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相互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

(1)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法学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阶段时间地位、特征认识产生形成春秋战国(1)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改进,体系更加完善,但未受到统治者重视(2)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1)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3)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遭受打击秦“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确立正统西汉(1)汉武帝时代,实行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家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2)趋向官方化走向成熟宋明(1)儒学从道教、佛教中汲取有益内容,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2)由程朱理学发展到陆王心学,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要和扶植是不可分割的自我批判明清之际(1)出现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2)批判理学,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三、儒家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1.影响(1)积极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

(4)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派别及代表人物(1)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著《道德经》);战国庄子。

(2)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至圣);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3)墨家:战国墨子(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1、儒家的主要观点(1)孔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家)①核心思想:“仁”、“礼”a.含义: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②政治思想:德治。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礼乐思想:“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守思想)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言行被弟子们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政治主张:a.“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第18天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第18天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前第18天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记图示】
【必背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完善与独尊——西汉时期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

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

1。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十八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十八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意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点二汉代儒学1.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1)背景①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以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②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使儒学适应了中央集权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者:董仲舒②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要求思想统一。

③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还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④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但它结束了各派学说平等竞争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设立太学①时间、地位: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封建社会官方的最高学府。

②内容: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由经学博士负责教授。

太学子弟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

③作用: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带动民间向学风气,推动儒学传播发展;太学的创建,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尊儒隆儒,使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考点三宋明理学1.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1)理学含义: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冲刺|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
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大致起于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

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从汉武帝开始,经过董仲舒改造与发展了的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而居于正宗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时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广泛传播,为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儒家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以儒学为主,三教合流”的趋势。

宋明时期儒学对佛、道思想加以吸收和扬弃,形成宋明理学。

当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之际,明清时期一些有文化个性的学者向程朱理学及君主专制发出挑战,倡导“经世致用”,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1、演变历程
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
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
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
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③、思想的统一性和凝聚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统一形成与持续的主要动力。

④、儒家思想的坚忍包容、延绵不息、根深蒂固,造就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
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使中国在外交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达成了健康和谐的周边关系。

4、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积极作用:
(1)、“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2)、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

(4)、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

(5)、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与时俱进,批判继承,理性扬弃。

消极作用:儒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扼杀人性,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5、今天我们应这样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当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举例:①、儒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

②、儒家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也颇有益处。

③、儒家提倡言必信,要求遵守社会公德等,也有助于克服当前政治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