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探析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转型是一段值得探究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社会模式受到了挑战,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传统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一、社会变革中国古代社会特点有着强烈的等级制度,阶层分明、等级森严,封建的统治阶级掌控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但是,在19世纪末,国内外的种种事件和影响,最终导致了这一体系的瓦解。
首先,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通过强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变革。
其次,清政府在面对国际压力时失败不断,失去了民心。
光绪年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起义引发的社会动荡,对清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政府开始改革。
“戊戌变法”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它一度给中国的社会变革带来了希望,但随着改革的失败,变法的势头逐渐减弱。
不过,即使失败了,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社会变革的开始。
中国社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推进,改革开放之前,虽然不一定能与欧美国家相比,但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文化转型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文化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不断被重新评估。
在新时代,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批挑战传统的现代派文艺人才。
同时,更在其后,自由翻译小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流派相继出现。
现代派文艺人物认为“白话文是百姓文学,是别过了世故的文学”,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力量对中国社会变革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长辈,注重礼节,虽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也培养出了一个善于虚伪、固步自封、排斥这个世界的民族性,严重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现代文化取代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文学的普及,也成为这一转型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总结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论文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论文反思新中国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程,总结法治建设经验和教训,中国的法治之路为何如此坎坷,法治在中国如何才能早日实现?究其根本,法治的实现不仅仅是法律问题,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法治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问题。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全文如下:【摘要】政治文化塑造着政治人和政治体系的政治行为模式,从而会对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局面已经显现,这一变化将会推动政治体系逐步迈向民主、开放和透明,促进公民权利保护的机制建设,推进中国法治国家建设,从而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变迁;政治发展一、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的现状(一)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1956年,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abri-al A. Al-mond)发表《比较政治体系》-文,把“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纳入政治学的研究范畴。
后来,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 Sid-ney Verba)等对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五个民主国家进行了大规模跨国调查,并写作了《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书,该书成为比较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1978年,阿尔蒙德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G BinghamPowell,Jr)出版《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该书对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组成进行了分析。
他们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阿尔蒙德等人在政治文化理论研究方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把政治文化建构成为一种解释政治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分析工具。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及其路径探析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1.( 18期) 00 总 2 4
“ 同体 ” 共 。儒家 学说“ 天下 一家 ” 的普世 情怀为君 主体 制“ 家天下 ” 统治形式提供 了话语与思想支撑 。此外 , 儒
5 2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1 4( 00 总
.
1 8期 ) 2
思 想 理 论双 月 刊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及其路径探新
●李红芹
( 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 贵州 兴义 5 2 0 6 4 0)
摘 要 : 本文 阐述 了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 化政 治文化 转型的路 径以及政 治文化建设 与政 治变革 的非 同步性 问 题 : 为, 认 只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 统文化 , 批判地 吸收外来文化 , 把握住现代政 治文化的正确发展方 向 。 正确 处理 好 政治文化与政 治变革 的关系 , 才能够在全球化发展 的大潮 中开拓 中国社会现代化 建设的新局 面。 关键词 : 治文化 中国传 统政 治文化 中国现代政 治文化 政治 变革 政
精神” 等概念 , 以指称政治体 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 为 借
的诸种主观因素。 这一概念一经提 出 , 很快便被广泛使 用于政治学界。 与此 同时 , 但 它也成为最有争议 的概念
之一。关于政治文化 的解释 , 以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 有
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心理层 面将 政治文化定义 为政 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即政治体系 的心理 方面 。 它包括政治体系 的成员对其性 格侧面 的感觉 、 知 、 认 评 价 和情感 取向等。 西方学者大部 分持这种观点 。 中阿 其
方学者 的观点 , 杨光斌 在《 治学导 论》 政 中对 此作 了如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探析
发, 从现成的条条框框出发去考虑思考现实问题。也凸现了马克思观 察问题 的视角是 日常的生活与现实社会 ,而不是什么虚假 的错误的 意识与原则 . 目的是把人们从迷乱的生活中引导出来 , 要通 过现象看 透事物的本质 。 因为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 出来 , 就算我 们看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存在 ,也不能消解社会生活现实 中存在 的矛盾与问题 , 对于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与矛盾 , 都要灵活实际的运 用马克思意识形态论的方法 , 观点 , 随时随地提高我们 的审美辨别能 力 ,对作用。
参考文献: 1 .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卷 人民出版社 17 2 92 2 马克思和恩格斯 《 .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 卷 人 民出版社 《 3
1 60 9
3 . 马克思《 神圣家族》马克思 恩 《 格斯全集》 卷 人民出版社 15 2 97
随着我 国现代化建设 的深入 ,文化现 象已经引起 人们越来越多 的关注,人们对于文化现象的深层探究 也越来越热烈作 为社会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化 . 因其与政治现代化的密切关联 , 逐渐 成为人们关注和研 究的热点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政 治体 系当中最深层
最稳定的部分 ,是一个国家实现政 治现代化的重要 内在 因素我国要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符合现 代精神和中国国情 特点的新型政 治文化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对传统政 治文 化进行正确的反思 。 在结合当代 中国实际的基础 上, 吸收人类政 治文
明的一切 优秀成果 . 实现政治文化 由传统向现代 的转变 , 塑造我国新 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 小农经 济本身缺乏社 会的凝聚力 ,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体是以封建社 会中长期形成的 ,儒家思想
试析政治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协报 .
【 周天勇, 2 】 吴辉 . 政治体制改革 :从 务实的 角度出发.0 8 4 8 2 0 年0 月2
日. 人民 网 .
中图分类号 :D 1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 16( 0 1 3() 28 0 0 9 9 6 21 )05C-06 - 1 政治文化的概念 的震撼力。从世界 主要 国家现代化历史的视角来看 ,我 阿尔蒙德学说 , “ 治文化是一个 民族特定 时期 流 国是一个50 年文 明与现代 国家重叠的 “ 政 00 文明型国家” 行的一套政治态度 、信仰和感情 。”从政治关系的角度 的崛起 ,是一种新 的发展模式的崛起 ,是政治 文化底蕴 加 以分析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 , 的 崛起 。 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 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认识 、感受 在我国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当今我国改革的过程就 和道德 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 是一个不断解决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互动过程 。因而 精神 范畴 ,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 系和政治问题的态 中国政治改革事实上已有相 当的积累 ,改革的深度和广 度、信念 、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 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 度为政治改革打下了扎 实的基础 。中 国政治改革 的独特 治体 系关 系密切 ,政治文化研 究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研究 方法 ,虽有诸多不完善之处 ,但总体上还 是体现 了一种 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如果做一个 比喻 ,把政治体系分 政治智慧 ,它至少化解 了单 向度推进政治改革 可能带来 为 “ 硬件 ”和 “ 软件”两个部分 ,那 么,各种制度化和 的 巨大社会风险 ,避 免了许 多国家因激进政改而造成的 结构化的政治组织 、机构和规 则 ,可 以说是政治体系的 政 治动 荡 乃至 国 家解 体 。 “ 硬件 ”部分 ,而政治文化则是构成 “ 软件”的东西。 在探索新型民主的过程 中,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三条经 由于政治文化反映 了政治体系的特点 ,故而研究政治文 验 十 分 重 要 :第一 是 走 渐进 改 革 的 道 路 。 从 现 实 出发 , 化 的特征可以作为研究政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我 而不是从一个完美的理想设计 出发 ,循序渐进 、不断试 们把政治文化定义为一种主观心理 因素的组合 ,是人们 验 ,发挥人民的首 创精神 ,摸着石头过河 ,最终总会模 主观上对政治对象的一种心理倾 向,包括政治认识 、政 到石头 ,总能过河 ,最终形成 自己比较完整的新体制框 治情 感和政治价值观 ,主要指政治意识 、政治价值 、政 架 。第二是内需驱动。只有有效 内需驱动的改革才会 比 治心理三部分 内容 。同时 ,我们将政治文化分为主流政 较稳健 。有效的内需就是一个 国家的思想 、文化、民情 治文化和政治亚文化 。主流政治文化是指掌握公共权力 等方面都产生的真正的内需 ,这才是政治改革 最大 的内 者凭借其特殊 的公共权力推行其所信奉的意识形态 、政 在动力 。第三是民生为大。不仅 国家的主要任务是 改善 治思 想及其价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 民生 ,更 广 的 层 次 上 全 面提 升 人 民生 活 的 品 质 ,为百 姓 种政治态度 、信仰和情感 ,是政治关 系在人们精神领 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让人 民过上更安全 、更 自由、更 域 内的投 射 形式 。 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二 中国政治文化的确立与发展 从 世界主要 国家现代化 历史的视角来看 ,中国的执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在人们心理层面的反映 。研究当 政党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政党 。中国执政党本质上是 代表 代中国政治文化 ,对 中国的体制转型、政治参与以及国 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而不是代表不同利益群体进行 家发展的有序化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 公民文化从本质 互相竞争的西方政党。 “ 明型 国家”的最大特点是 , 文 上讲 ,是一种 民主的参与型的政治文化 。本文在这样的 如果执政集团只代表部 分人 的利益 ,而不是人民的整体 文 视角下 ,结合我 国当代政治体制改革 的本 质和现状 ,得 利 益 ,那 么 国家 将 陷 入 混 乱 和 分 裂 。 作 为 “ 明 型 国 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 向和 目标就是建设 与完善公 家”,中国社会有着与西方社会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 民文化 ,并提 出了具体措施思路。政 治文化是一个 民族 鉴于 文 化 传 统 上 的 差 异 ,建 设 民主 的 正 确 途 径 应 该 是结 在特定时期形成 的一种政治态度 、信仰和情感 ,是政治 合 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行趋利避害的制度创新。 让人震撼的是 ,坚持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国 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 内的投射形式。政治 文化属于政治 社会的精 神范畴 ,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 系和政治 问 情 出发 ,全面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 、文 题的态度 、信念 、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政治文化作 化、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 ,批判性地借鉴别 国经验。使 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 ,包含着广泛 的内容。政治 改革稳步前进 ,做一个政治经济大国、强国。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委 党校 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可 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 文化较为 系统和理性的表述 。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 ,它通过政治 作者 简介 :郭利宏 ( 9 1 ) ,籍贯 :河 北张家 18一 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 会意识形 1 ,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委党校 ,职称 :助教。 2 '
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特殊路径的探析
2009年6月社科纵横Jun,2009总第24卷第6期S OC I AL SCIENCES REVIE W VOL.24NO.6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特殊路径的探析李欢(陕西工运学院陕西西安710003)=内容摘要>文章从政治学、历史学的视角,透析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特殊路径,旨在说明,政治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影响全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转型社会转型政治转型政治文化转型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09)06-0136-03一、问题的提出从明朝末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0,是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期。
这段历史备受国人关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近代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中走过了一波三折、步履蹒跚的历程;第二,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断地在向世人昭示,政治文化一直对20世纪中国政治的发展及现代化进程产生着负面影响,这种消极作用并没有因为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彻底消失。
当今中国仍然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也正在国家的规划和控制下进行着渐进而有序的变革。
改革既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也需要汲取古今中外各国的历史经验,而本国的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或许对目前的政治与社会改革具有更直接的启示作用。
所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鸦片战争以后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特殊路径。
本文试图以阐述社会转型、政治转型、政治文化转型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分析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特殊性,来探寻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特殊路径。
二、研究方法刘泽华先生认为,研究现代政治文化,应以现代人的政治心态为主,可以通过抽样调查、行为测量、心理分析、统计等方法进行;而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则应有别于研究现代政治文化,因为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已经消失,它蕴藏在历史的遗骸之中[1]。
我们认为,开展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研究,具有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相类似的地方,即近代政治文化的主体也已不复存在。
转型期中国政治亚文化与政治稳定关联性探析
错 综 复 杂 的分 布特 点 , 公众 的 政 治 心理 和态 度 产 生 了 双 面 的 政 治 亚 文 化 为 主 导 型 政 治 文 化 提 供 思 想 基 础 , 维 护 政 治 对 为
复杂 的 影响 , 而 影 响 社 会 的 政 治 稳 定 。反 过 来 , 治 稳 定 与 稳 定 提 供 强 有 力 的 政 治 文 化 保 证 。 政 治 亚 文 化 的 存 在 , 继 政 使
摘 要 : 于 转 型 时 期 的 中 国 , 治 文 化 发 生 了重 要 变 迁 。 日益 盛 行 的 政 治 亚 文 化 对 政 治 稳 定 产 生 着 不 可 忽 视 的 影 处 政
响 。重 点分 析 政 治 亚 文 化 与 政 治 稳 定 之 间 相 互 的影 响机 制 , 到 整 合 政 治 亚 文 化 、 护 政 治稳 定 的 目的 。 达 维 关 键 词 : 治 亚 文 化 ; 治 稳 定 ; 联 性 ; 响 政 政 关 影
保 化 的 内涵 。阿尔 蒙德和鲍威 尔指 出 :一 个政 治体 系 的全体 我们 可以借鉴人 类历 史 上 的一 切文 明 成果 , 持 传统 民族 “
可 人 民是 由地 方 集 团 、 族 集 团 或 社 会 各 阶 级 所 构 成 的 , 们 精 神 之 魂 。另 一 方 面 , 以 合 理 的 借 鉴 世 界 各 国 的 优 秀 文 种 它
中 图分 类 号 : O D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3 9 ( 0 1 0 — 0 00 1 7 — 1 8 2 l ) 40 6 — 2
1 问题 的提 出
在 希 望 政 治 体 系 来 个 根 本 改 变 的 重 要 社 会 力 量 和 政 治 运
”笔 政 目前 , 国社 会 正 处 于 转 型 期 , 治 文 化 发 生 着 重 大 变 动 。 者 比较 认 同 这 种 观 点 , 治 稳 定 并 不 是 绝 对 的 稳 定 , 中 政 迁 。政 治 亚 文化 是 政 治 文 化 的 一 种 , 于 政 治 系 统 的 建 构 它是一种相对 的状态 。政治稳 定并 不是 指政 治体 系的所 有 对 当 政 有 着 举 足 经 重 的 作 用 , 我 国 政 治 稳 定 产 生 了 影 响 。“ 国 成 分 都 不 发 生 变 化 , 面 临 社 会 环 境 的 不 断 变 化 和 压 力 , 对 中 治 体 系 能 够 通 过 内 外 调 节 机 制 作 用 下 , 系 其 发 展 过 程 的 维 的 问 题 , 倒 一 切 的是 需 要 稳 定 。 压 ”政 治 亚 文 化 对 整 个 政 治 合 系 统 的 影 响 E益 受 到 学 者 的 关 注 , 究 政 治 亚 文 化 与 政 治 有 序 性 、 理 性 和 连 续 性 。 t 探 稳 定 之 间 的关 联 性 , 维 护 社 会 的 政 治 稳 定 具 有 重 大 意 义 。 对 在 政治 体 系 内 , 治 亚文 化 和政 治 稳 定作 为 内在 的 政 治 要 政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转型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转型:挑战和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然而,这一系列的成就往往得益于中国政治制度体系的未曾突破的局限。
因此,成为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转型的动因、进程及其未来挑战和机遇。
动因:制度不适应和社会需求变化一方面,中国的政治体制长期遵循的是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化运作方式,这种中央集权式的政治制度有限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然而,这种制度模式也长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不适应,比如政府插手经济管理过多、社会参与度不足、信息开放不够等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分散化和民主化的态势,仅仅依靠这种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中国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更为广泛的参与需求和新的价值诉求。
人们不再象征性地支持国家和政府,而是希望参与政治和社会的决策和实践,成为更加积极的公民和社会参与者。
与此同时,也呼唤着新的民主和自由的政治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构成了挑战和压力。
进程:改革的尝试和探索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转型势不可挡。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几轮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探索,努力实现了政治和社会体制变革、社会治理制度变革和经济体制变革的互动性演进。
首先,政治和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包括解除对个人的政治限制、推进选举改革、缩小政府权力等。
例如,地方政府代表大会的选举制度逐渐完善,令选民可以更加直接和深度地参与政治决策,并且特别是在行政权过多以及城乡建设失衡等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其次,社会治理制度方面的变革则包括建设大众营造的公共交往平台、推进信息开放等。
针对公共信息普及程度段位问题,中国不断推进新技术的探索和实践,例如政府信息公开化平台和人民日报的数字化内容生产等。
最后,经济体制方面的变革包括放宽社会自由市场、支持独立媒体和民间组织等。
试析政治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试析政治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随着中国不断地崛起,其政治体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政治体制改革早已成为中国的重要议题,但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须考虑政治文化视角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政治文化视角出发,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作出试析,并举例说明。
政治文化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力被视为威望和声望的来源,更多地强调了集权和权威。
因此,许多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尽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但中国的政治文化还没有完全适应现代政治制度的要求,这是影响中国政治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说明政治文化视角的影响,下面将列举5个例子:1. 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以改变广大群众政治观念为前提。
由于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不足,大多数中国公民缺乏政治参与和政治判断的能力。
同时,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相对保守,在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很难有效地调动民众的力量,形成稳定的政治意识形态,进一步加大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
2. 管理体制改革难度大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官僚机构领导、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等方面。
由于政治文化的缺陷,中国官员可能会过度强调自身利益,阻碍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因此,需要在管理体制层面展开全面改革,打破官僚利益的束缚,推动中国政治体制走向民主化的方向。
3. 司法独立性难以保障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司法独立性不够重视。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司法独立性是保证公平公正的必要条件。
而对司法的有效监管和管理必然会涉及到政治力量。
如果政治文化不发生变化,司法独立性就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司法的公信力也就难以保持。
4. 政治惯性难以打破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重视集体主义,对于个人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巨大障碍之一就是政治惯性。
多数人会选择较为稳妥的方式,而不愿和现有的权力和利益进行直接的对决。
因此,必须通过政治文化的转型,打破社会惯性,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政治改革中来。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政治形势分析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政治形势分析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形势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从清朝末期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变化。
一、政治变革清朝末年,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限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状态,民众生活十分艰苦。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成立并取得政权,中国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内部的腐败和抗日战争的失败,国民党政权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治上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化。
二、经济变革清朝末年,中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农业占主导地位,商业和工业发展相对较弱。
辛亥革命后,新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
实行计划经济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国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渐开放市场和放开私有经济,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加快。
三、文化变革清朝末年,中国文化相对落后,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和道德方面,科技和教育方面都相对落后。
辛亥革命后,新政府开始重视文化建设,提倡文化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
改革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提高教育水平,开展普及文化和科技宣传等。
1966年至1976年期间,中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国家文化遭受重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入文化改革和革命的新时期,文化水平明显提高,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经历了极大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形势的变化。
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政治制度的更替、经济改革、文化革命等都使中国不断发展壮大。
虽然过程曲折,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
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功能探析
关 系 , 其不 致发 生根 本性 的变化 。政 治体 系能够 使
维持 和 延续 的重 要 保 证 是 其 合 法 性 的存 在 。这 种 合法 性 主要来 源 于 社 会 成 员对 政 治 体 系 心理 上 的 认 同意识 。有 了这 种认 同意识 , 社会 成员 才能 在政 治活 动 中 自愿 地 为 政 治体 系 的正 常 运转 提 供 必 要 的支 持 和资源 。政 治 体 系得 以维 持 和延 续 的一 个
作者简介 : 郭广春(90一)男 , 18 , 安徽 固镇人 , 现在 安徽工 程科技 学
院纪委工作 , 主要研究 方 向: 社会学 、 思想政 治工作 、 党建 、 反腐 倡
廉。
・
10 ・ 0
安 徽 冶 金 科 技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2O O9年第 4期
治 文化 的变革 。很 多情况 下 , 政治 文化往 往是政 治
定 的方 式 运行 , 政 治 体 系 具 有 价 值 ( 使 目标 ) 取
向, 保证 政 治体系具 有某 种一 致性 等 等 。阿尔 蒙德 从 结构— —功 能 的角 度 出发 来 阐释 政 治 文 化 的功 能 。他把 政治文 化 与 政 治 体 系之 间 的关 系 归 结 为
三 个层 次 : 系 文化 、 程 文 化 和政 策 文 化 。在 体 体 过
具有影 响 、 制约 和推 动 政 治 体 系 、 治 决 策 和政 治 政 行为 的作用 。
1 政治文化对政治体 系的功能
政 治 文 化通 过 公 民在 合 法性 与 同一 性 上 的政
三是促 使政 治 体 系变 革 。政 治 文 化作 为一 种
新时代下的政治文化变革与发展
新时代下的政治文化变革与发展随着中国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的政治文化也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它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形态、政治精神和政治制度。
新时代下的政治文化变革与发展,既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在对未来进行探索和定义的重要表现。
一、新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文化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传统时期和现代时期。
传统时期的政治文化具有较大的历史和传统积淀,包括儒家思想、中华文化、孔孟之道等。
而现代时期的政治文化则是相对新近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精神、民族精神等。
新时代的中国政治文化,既包含了传统时期的儒家思想、中华文化、孔孟之道等,也吸取了现代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精神、民族精神等。
作为“中国梦”的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政治文化,既忠于传统文化,又积极吸收时代的新理念和新思潮,不断地拓展自身的内涵和外延。
二、新时代下的政治文化变革新时代下的政治文化变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文化的新思考新时代下,人们对政治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方面,人们逐渐放弃了简单化、肤浅化的政治思维方式,开始注重政治文化的深度分析和全面评估;另一方面,人们更加重视文化自信,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和认可。
2.政治文化的新表达新时代下,政治文化开始从多个角度和渠道进行表达。
在传统的纸介媒体和电视媒体之外,政治文化还开始以新的形式出现,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不仅丰富了政治交流的形式,还促进了各界群众的政治参与和表达。
3.政治文化的新动向新时代下,政治文化的动向也在发生变化。
在以前,政治文化主要依赖于国家机构和政党来实现,而现在,政治文化的动向由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推动。
通过网络平台、公益活动、热点事件等途径,政治文化表达的主体正在从政府和党组织转向更加民主、开放的社会方向。
三、新时代下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与挑战1.需要提高政治文化素质我国政治文化素质薄弱,亟需提高。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治文化变革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既表现为治理现代化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冲击、改造和重构,也表现为政治文化变革为治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和保障。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国家治理正朝着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政治文化在向现代化、民主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取代了传统的等级秩序、权力威严和尊严等价的观念。
如今,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意志和价值观的尊重,更加注重政治民主和社会公平正义等,政治文化的变革必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一致。
只有当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得到有效的满足,政治文化变革才能顺利的进行。
此外,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要求政治文化必须保持与国际接轨,具有世界化的价值观和理念,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治文化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互利共赢的。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政治文化变革,而政治文化变革可以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思想基础。
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政治文化的冲击和改造促使传统政治文化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例如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增强公共参与,降低政府对行政审批等环节的干预,营造民主、公正、透明的治理环境,以及维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等等。
政治文化因此受到了重大的改革,朝着更加现代化、开放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变革又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只有当社会越来越接受和信任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方法和理念,政治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治理要求,从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治文化变革的互动关系,有赖于政府的有力领导、全民的积极参与、法制环境的支持和公共机构的协调配合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思路,转型升级为统筹协调发展的促进方式。
同时,注重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加强社会公共服务,提高全民的生命质量和安全性。
浅谈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浅谈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摘要:在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发展进程中,政治文化塑造着政治人和政治体系的政治行为模式,对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
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会推动政治体系逐步迈向民主、开放和透明,促进公民权利保护的机制建设,推进中国法治国家建设,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变迁毛泽东曾对斯诺说:即使没有神,中国也要造一个出来。
这句话正是对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绝妙写照。
政治文化会制约和影响政治生活的走向和政治行为的取向,从而导致一个国家或者一定区域的政治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特色,并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
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政治文化的正向变迁会对政治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研究我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我国政治文化发展和变迁的意义。
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要求实现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程度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即落后的政治文化会延缓和阻碍现代化的进程,而现代化了的政治文化则对现代化步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文化变迁是必要的。
(1)变迁有助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只有培养造就现代的、民主的、参与的公民政治文化,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改革才能最终实现。
(2)变迁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建设。
(3)有助于我们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策,实现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统一。
只有了解到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性我们才能从头剖析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二、我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一)从专制的政治文化转型为民主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整个政治变革的趋势就是君主制度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浓厚的大一统观念和君权思想,这种文化极大地泯灭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使现代政治理念很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内萌发出来。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治理现代化一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政治文化的变革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政治文化的变革作为支撑,而政治文化的变革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并对其影响和意义进行分析。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政治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政治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在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政治被认为是统治者的权力行使,人民是被统治者,政治是一种粗暴的手段。
而在现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被赋予了更多的民主、法治、参与等现代元素。
人们对政治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政治不仅仅是一种权力行使,更是一种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的方式。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也催生了一种新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是基于民主、法治、参与和公民意识的,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是紧密的、相互促进的。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政治文化的变革作为支撑,而政治文化的变革也需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动和引导。
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参与空间和更加灵活的治理方式。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和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文化基础和社会支撑。
希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治文化变革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能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治文化变革的深入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与政治变革
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与政治变革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与政治变革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与政治变革,这些改革与变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改革与变革的原因、过程、成果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社会改革的原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如政府腐败、经济落后、外国侵略等。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社会急需进行改革。
其中一些主要的原因包括:1. 封建社会的束缚: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封锁了人们的思想以及社会发展,使得中国无法跟上世界的变革。
2. 外国侵略: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的国土被割让,国内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破坏,加剧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3. 经济问题:中国长期以来忽视了经济发展,导致了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的不稳定。
二、五四运动与社会改革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社会运动之一。
在这一时期,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反对封建制度,主张民主和科学,提倡西方文化与思想。
这场运动碾碎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并在中国社会引起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成果如下:1. 反对封建礼教: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对待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态度。
2. 发展现代教育:五四运动呼唤国民觉醒,对于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建立了新型的学校与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社会精英。
3. 推动了文化与科技的革新: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与科技的进步,发展了新诗新文学等文化形式,并促进了科学研究。
三、新文化运动与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另一个重要的社会运动。
这场运动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如下:1. 反对封建主义: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社会中的封建制度与传统道德观念,呼吁自由、民主与人权等西方价值观。
2. 推动了性别平等:新文化运动呼吁性别平等,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提倡女性教育与妇女权益的发展。
3. 提倡科学精神:新文化运动主张科学与理性,推崇西方科学与思想,批判封建迷信。
四、共产主义革命与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及其所发起的革命运动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政治文化的变革也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治文化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将就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进行探讨和阐述。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采取现代化手段和方法进行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政治文化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套基本信仰、价值观、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影响着政治制度的运行和政治生活的发展。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依托于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文化难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就需要进行变革。
在信息化社会,政府需要更加透明、高效地运作,而这就需要公民具有相应的政治文化素养,如尊重法律、信任政府、参与公共事务等。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政治文化需要向着现代化方向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政治文化的变革也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素养,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当公民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意识时,他们更加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和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这样一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施将更加顺利,因为政府能够更加依靠公民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
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变革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和挑战。
首先是传统观念的阻碍。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政治文化的传统观念往往会成为一种障碍。
在一些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的社会,个人主义观念较为淡薄,公民参与意识不强,政治参与也相对较低,这就使得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诸多困难。
研究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
研究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文化革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时期。
从1966年到1976年,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与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当代社会的长期影响。
首先,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混乱。
这场运动的目标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以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然而,在实践中,文化革命导致了社会的极度动荡和不稳定。
红卫兵组织的兴起导致了大规模的社会冲突,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敌对。
许多学校和大学关闭,教育系统陷入瘫痪,年轻一代的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许多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被迫下放到农村,这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其次,文化革命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运动中,毛泽东试图通过推翻旧的权威体系,建立一个新的政治秩序。
然而,文化革命的实施导致了政治权力的混乱和泛滥。
权力斗争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各种派系之间争夺领导地位。
这种政治动荡和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决策效率。
同时,文化革命还导致了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和镇压,许多人被错划为“反革命”并受到迫害。
这对中国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然而,尽管文化革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它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化革命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政治意识。
在这场运动中,人们被鼓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批评旧的体制。
这种参与意识的觉醒为中国社会的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文化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念。
尽管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文化革命试图打破旧的社会等级制度,强调每个人的平等和公正。
这种价值观念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文化革命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尽管文化革命在1976年结束,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
一方面,文化革命留下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教育不公和政治腐败等。
这些问题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存在,并且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障碍。
社会政治文化与改革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探析【摘要】: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
同时,政治文化又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影响和制约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
文章通过对政治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模式及现阶段政治文化现状的分析,阐述了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化政治文化转型的路径以及政治文化建设与政治变革的非同步性问题:只有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批判的吸收外来文化,把握住现代政治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正确处理好政治文化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才能够在全球化化发展的大潮中开拓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政治变革一、政治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被提出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独立的对象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1956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用以替代传统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政治意识”等概念来指称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诸种主观因素。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很快在政治学界被广泛使用。
但也成为最有争议的概念之一。
关于政治文化的解释,以下三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它包括政治体系的成员对他性格侧面地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
西方学者大多持这种观点。
其中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解释比较典型。
在其代表作“公民文化”中,阿尔蒙德指出:“政治文化”一词中所包含的文化概念与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之中的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有差别,“我们仅仅是使用文化概念许多含义中的一种,即对社会对象的心理取向。
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作为被内化于该体系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
①在其另一本代表作《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第二版中,他进一步将政治文化明确定义为“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留下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探析李红芹(黔西南州委党校贵州兴义562400)【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政治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文化也在不断地演进。
政治文化的发展与演进对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通过对政治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模式及现阶段政治文化现状的分析,阐述了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化政治文化转型的路径以及政治文化建设与政治变革的非同步性问题:只有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批判的吸收外来文化,把握住现代政治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正确处理好政治文化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才能够在全球化化发展的大潮中开拓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政治变革一、政治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20世纪50年代,“政治文化”被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提出。
此后,其开始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独立对象。
1956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用来替代传统的“政治意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等概念,借以指称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诸种主观因素。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很快便被广泛使用于政治学界。
但与此同时,它也成为最有争议的概念之一。
关于政治文化的解释,以下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心理层面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
它包括政治体系的成员对其性格侧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等。
西方学者大部分持这种观点。
其中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解释比较典型。
在其代表作“公民文化”中,阿尔蒙德指出:“政治文化”一词中所包含的文化概念与人类学、社会学与心理学之中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有差别的,“我们仅仅是使用文化概念许多含义中的一种,即对社会对象的心理取向。
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作为被内化于该体系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
①在其另一本代表作《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第二版中,他进一步将政治文化明确定义为“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留下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
”②另一位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路辛·派伊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存在的一个主观的政治领域,它给予政体以定义,给予制度以纪律,给予个人行为以社会关联。
③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文化乃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
除了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之外,政治文化还应包括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被系统化了旨在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预测或描述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
尼米凯泽罗夫,著名作者简介:李红芹,(1973-)女,黔西南州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
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1﹚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美】路辛·派伊、维巴:《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普林斯顿大学出版,1965。
的前苏联学者,认为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第三种观点将上述两种定义称为“观念性”层面的政治文化。
认为政治文化除“观念性”层面以外,还包括组成上层建筑的“物质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乃政治文化的物化形态,它是一种实体性的政治文化。
中国国内的政治学者持这种观点的较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为: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民族、国家、阶级和集团所建构的政治规范、政治制度和体系以及人们关于政治现象的态度、感情、心理、习惯、价值信念和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④综合中西方学者的观点,杨光斌在《政治学导论》中对此作了如下界定:政治文化就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⑤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与政治现实交互作用的产物。
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必然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价值取向。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政治文化。
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政治文化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
而诸文化间的冲突实际上也就是阶级间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与反映形式。
中国历史发展实践证明:一个新兴阶级的崛起往往是相继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的诞生而来。
比如:“新文化”运动拉开了资产阶级运动的序幕;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从此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由于不同国家其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其政治文化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中,民族心理作为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系民族凝聚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心理和文化纽带的作用。
鉴于不同政治文化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我们将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称之为主导型政治文化。
而将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政治价值和心理倾向称之为亚文化系统。
主导型政治文化与亚文化这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政治文化还具有历史继承性。
尽管它会随着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旧的制度瓦解了,旧有的政治文化在人们心理意识中的沉淀并不会马上消失。
作为一种观念的东西,它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往往不会同步。
就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的关系而言,政治文化虽然对人们的政治行为并不起决定作用,但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正是凭借这种影响,传统中国社会依托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与此相应的传统政治模式,而且这种政治模式的消极影响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也日益凸显出来。
要变革传统政治文化实现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政治文化,要积极利用其与新制度相融合的方面,摒弃其消极的一面。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模式及现阶段政治文化现状﹙4﹚公丕祥,李义生:《商品经济与政治文化观念》,载《政治学研究》,1987。
﹙5﹚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王惠岩,韩冬雪:《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模式: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有着厚重的传统政治文化中积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积累下来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经过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不断巩固发展完善并日益缜密,形成了传统中国社会以君主的“治国之道”为核心,以处理君臣、君民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备的封建政治文化体系。
依托这种政治文化体系,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即“权力本位”、“上下尊卑等级观念”以及“狭隘的依附顺从心理”等等。
这种政治文化日益沉淀,沉积于人心,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
这种准则在指导人们政治行为的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政治价值趋向,并由此形成了以下几种政治模式。
第一,在国家观念上:“家国同构”。
纵然中国自古强调“忠孝不能两全”,但实质上家国却是同一的,两者相联成为一个“共同体”。
儒家学说“天下一家”的普世情怀为君主体制“家天下”统治形式提供了话语与思想支撑。
此外,儒学尚且还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古训,其演绎的就是传统国家的“家长制”逻辑。
这种逻辑影响深远,直至毛泽东时代,大小生产单位都还在不同程度上留有这种逻辑的痕迹。
由此不难想见,在传统中国,小到家庭大至国家,“家长”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乃成为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就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国家具有无尚的权威,个人的价值与利益取向从属于国家,个人与国家、社会同呼吸共命运。
第二,在政治思想上:“君主民本”。
中国传统社会是尊君思想浓厚的社会,民本君主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古代君王经常言及这样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其进行诠释,那就是在国家与社会事务上,君主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君主乃国家的象征与化身。
尽管传统中国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但这种民本思想的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第三,在统治理念上:“伦常秩序”。
道德伦理,纲常秩序是传统中国政治行为的最高准则。
就任何一种社会公正而言,对秩序或程序公正的服从,是维持政治生活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儒家学说所提倡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礼制内涵为其提供了政治思想上的积淀。
统治者在力求做“圣贤明君”的同时积极寻求和倡导德治,民众在对君主依附顺从的同时,恪守祖宗遗留下的规矩不可更改,长而久之,日渐巩固了它的生长根基,形成了其主流文化。
为此,人们要维护纲常,讲求慎独,寻求自律,但实际上这种自律文化却远离了法的权威,强化了权力意识。
第四,在价值观念上:“权力本位”。
传统中国社会所奉行的文化是一种臣民文化,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社会民众对其具有绝对服从的义务。
由于在价值观上倡导“权力本位”,社会民众无限崇尚君主的权威。
然而,无论社会民众对皇权的无限崇尚也好,对圣贤明君、清官廉臣的殷切期盼也罢,无非都是基于一种对权威的认同。
集权式的专制使臣民文化得到张扬,国家、君主的政治权力得到了无限的扩大,家长的权力是全能的。
⑦2、现阶段中国政治文化概述﹙7﹚马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文化研,2006年第8期。
﹙1﹚“人治”向“法治”的转轨:传统性与现代性交融共生在传统政治心理中,对权威的无限崇尚、忠君意识、清官思想、等级观念以及“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出世”思想在民众中存在根深蒂固。
“人治”业已成为一种习惯和心理定势。
大众对政治参与比较冷漠,他们通常认为政治是少数政治精英之事,与他们的现实生活非常遥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政治取向也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人们开始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审视现实政治,理性地思考政治输出与自己利益的关系。
他们不再盲目地崇拜权威、惧怕权威或单纯依赖清官诉求,也不再屈从或被动服从政府机构输出的政策法令,转而以较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
公平、正义、竞争、有序、民主、法制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民主主体意识日渐增强,中国政治文化在现阶段开始呈现出世俗化、理性化的基本特征。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造成的道德滑坡萌生“道德危机”,激起社会民众的怀旧心理。
这给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市场需求。
可以说,中国现阶段政治文化融含了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
尽管如此,传统落后的政治思想积淀注定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民主法制社会的建立与完善而从人们的视野中日渐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