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的CT和MRI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体瘤 的CT和MRI诊断
史浩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影像科
鞍区CT和MRI检查
鞍区CT检查
患者头部呈过伸或过屈位 冠状位扫描 增强扫描(含碘对比剂)
鞍区MRI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 头部线圈 扫描序列包括:T1WI和T2WI序列
扫描方位包括:冠状位和矢状位,必要时横 轴位 增强扫描(含钆对比剂)
T1WI
T1WI
CO
CO
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
颅咽管瘤
小儿、青少年(5-10岁)、老年人(60岁左右)多 见 多位于鞍上区 类圆形、分叶状 多囊变 斑片状、不规则状或蛋壳样钙化多见 可见正常垂体影 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低密度,钙化呈高密度; 于T1WI呈高、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钙化 呈低信号 增强扫描呈囊壁呈环状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 不均匀强化
T1WI
CO
T2WI
T1WI
CO
垂体增生
T1WI
T2WI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T2WI
T1WI
CO
CO
CO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T2WI
T1WI
CO
CO
垂体微腺瘤囊变MRI表现
T2WI
T1WI
CO
垂体大腺瘤侵犯海绵窦MRI表现
T1WI
T1WI
CO
CO
垂体大腺瘤突入蝶窦MRI表现
CO
CO
垂体大腺瘤并卒中MRI表现
T1WI
T1WI
CO
CO
异位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T2WI
CO
蝶鞍
蝶鞍形态与垂体一致
CT
T2WI
鞍底可呈下凹状、平坦状、 或轻度上凸,冠状位鞍底 左右对称,少数一侧鞍底 CT 较另一侧略低 多数鞍底骨质厚薄均匀一 致,少数可见鞍底骨质变 薄,密度减低
T1WI
鞍上池
在CT或MRI冠状面扫描上,鞍上池呈长 CT 方形,其下缘为海绵窦和垂体上缘;两 侧为颞叶,上缘前方为额底后部,后方 为下视丘及其两侧的丘脑,颈内动脉虹 T1WI 吸部第二段位于鞍上池侧下方 视交叉位于鞍上池中上部,其高度约 4mm,宽度约13mm,多数视交叉在冠 状面上呈水平位,少数视交叉呈倾斜状, 多数视交叉各部分厚度一致,密度或信 T1WI 号均匀,多低于邻近脑白质密度,呈等 T1、略短T2信号表现
垂体上缘突起 垂体柄向对侧偏移 鞍底骨质向下膨隆变薄 病灶呈等或略低密度
增强后病灶早期病灶呈低密度改变,延迟 期呈等或高密度
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
CT-C
CT-C
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
CT-C
CT-C
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
垂体上缘局限性膨隆 垂体柄向对侧偏移 鞍底局限性下陷,骨质变薄或消失 海绵窦受累 病灶呈长T1、等长T2信号改变,伴有囊变时囊变 区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改变,出血时呈短T1、 长T2信号改变 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呈低信号,延迟期呈等或高信 号 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呈缓慢上升并达平台期,而周 围正常垂体组织呈快速上升并达平台期
正常垂体CT表现
CT-PLAIN CT-CONTRAST
正常垂体MRI表现
T1WI T2WI
T1WI
T1WI
CO
CO
CO
正常垂体MRI表现
T2WI
T1WI
T1WI
T1WI
T1WI
T1WI
垂体腺瘤
概述
wk.baidu.com
垂体腺瘤起源于垂体前叶,占颅内肿瘤6.6%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60岁常见 无性别差异
脑膜瘤
T2WI
CT
CO
T1WI
脑膜瘤
CT
T2WI
T1WI
CO
脑膜瘤
T2WI
T1WI
CO
CO
生殖细胞瘤
好发于小儿或青少年 临床可出现性早熟、尿崩等症状 肿瘤多位于鞍上区,可多发(松果体、基底节、 三脑室等) 病灶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 呈等或略高密度;T1WI呈不均匀等信号,T2WI呈 不均匀略高信号 无钙化,囊变少见 病灶呈浸润性生长,可侵入三脑室 可见垂体影 增强后病灶呈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
垂体大腺瘤CT表现
CT-P CT-C
CT-C
CT-C
垂体大腺瘤CT表现
CT-P
CT-P
CT-P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形态改变、周围结构推压表现及增强扫描 表现与CT相同 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等略长T1、等略长T2 信号改变 坏死囊变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出血呈 短T1、长T2信号
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或中度强化,坏死、 囊变、出血区不强化
正常垂体 CT和MRI表现
垂体
垂体高度正常2-7mm,男性略低 CT 于女性,妊娠期高度可达9-12mm, 青春期男性高度可达8mm,女性 可达10mm,垂体横径宽约8mm 垂体上缘的形态可呈凹陷型、平 坦型、隆起型,以后者多见,最 突出点位于中央,凹陷型的最下 CT 陷点也多位于中央 内部等或略低密度,T1WI呈等或 略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内部 密度和信号略不均匀 于MRI矢状位T1WI可清楚显示高 信号的垂体后叶 增强后垂体呈明显均匀强化
鞍底受压下凹,垂体柄偏移,垂体高度异 常 增强扫描正常垂体、垂体柄、海绵窦均明 显强化,微腺瘤呈低信号
垂体大腺瘤
垂体大腺瘤CT表现
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冠状位病灶呈哑铃 状(束腰征),边界清楚 等密度、略高密度、低密度 病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坏死和囊变呈低密度;出血早期呈高密度,晚期 呈低密度;极少有钙化 蝶鞍扩大、鞍底下陷 病灶向上可推压视交叉或压迫三脑室;向两侧可 累及海绵窦或包绕颈内动脉;向下可突入蝶窦内; 向后可压迫脑干 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少数呈环状 强化
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
T2WI
T1WI
CO
CO
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
T2WI
T1WI
T1WI
CO
CO
垂体微腺瘤的MRI动态增强
co
co
ROI
Time-Signal Curve
垂体信号改变的分级
冠状位T1WI平扫和增强扫描信号表现分三 级:
0 级:垂体内未见异常信号
Ⅰ级:垂体内信号不均匀 Ⅱ级:垂体内见粟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异常信 号区
垂体信号改变的意义
0 级:不可排除垂体微腺瘤
Ⅰ级:需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做出诊断, 若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不支持,可定期复查 Ⅱ级:可明确垂体微腺瘤诊断
垂体微腺瘤的MRI诊断依据
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有相关的内分泌异常 垂体信号异常,典型表现为长T1、长T2信 号改变,少数等或短T1信号,等或短T2信 号
T2WI
T1WI
CO
海绵窦
海绵窦是鞍旁两层硬膜间 CT 的静脉丛,内有Ⅲ、Ⅳ、 Ⅴ、Ⅵ颅神经穿过 海绵窦上部位于垂体两侧, 下部斜靠在蝶窦侧壁上, 呈上圆下尖状。宽度约 8mm,高度约16mm 呈等密度和等T1、等T2信 号,密度和信号略不均匀, T1WI 内可见粗大颈内动脉 多数双侧海绵窦高度或宽 度对称,少数不对称 增强扫描海绵窦大多呈略 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呈 中、轻度强化
Rathke囊肿
T2WI
T1WI
FS-T1WI
CO
Rathke囊肿
T1WI
T1WI
CO
Rathke囊肿
T1WI
T2WI
CO
CO
垂体增生
垂体体积明显增大,呈球形,蝶鞍扩大 垂体柄无移位 等密度、等T1、等或略高T2信号改变 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匀 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
垂体增生
T2WI
非功能性腺瘤
大嗜酸粒细胞瘤 滤泡性腺瘤
根据伊红染色特性的不同分为
嫌色性细胞腺瘤 嗜酸性细胞腺瘤 嗜碱性细胞腺瘤 混合型 腺瘤
根据肿瘤大小分为
垂体微腺瘤(Φ <1cm) 垂体大腺瘤(Φ >1cm) 垂体巨大腺瘤(Φ >3cm)
垂体腺瘤 CT和MRI表现
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
颅咽管瘤
CT-C
CT-C
CT-C
颅咽管瘤
CT-C
MRI-C
颅咽管瘤
T1WI
T2WI
DWI
CO
颅咽管瘤
T2WI
T1WI
T1WI
CO
CO
脑膜瘤
病灶中心多位于鞍结节或鞍旁 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 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等或略低T1、等或略高T2信 号 多数密度或信号均匀 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 脑膜尾征 蝶鞍形态正常,可见垂体影 可见局部骨质改变
生殖细胞瘤
CT-C CT-C
生殖细胞瘤
FS-T2WI
T1WI
CO
CO
生殖细胞瘤
T1WI
T2WI
生殖细胞瘤
T1WI
CO
生殖细胞瘤
T1WI
CO
Rathke囊肿
发生于Rathke囊袋残余组织的良性病变 病灶位于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之间,多数限于鞍内, 少数可突出鞍区达鞍上 体积较小,多数<10mm,周围可见垂体影 类圆形囊状 CT呈等、低或混杂密度,少数可呈高密度;T1WI 可呈高、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多数呈低信号, 少数呈等、高或混杂信号 密度或信号均匀 增强后少数囊壁可见轻度强化 无钙化
病灶较小时质地柔软、易碎、无包膜,与邻 近垂体组织无明确界限 病灶较大时可有包膜,并呈膨胀性生长,易 侵入海绵窦,也可包绕邻近结构 病灶可发生出血、坏死、囊变
分类
根据肿瘤有无分泌激素功能分为
功能性腺瘤
泌乳素细胞腺瘤(PRL腺瘤)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GH腺瘤)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ACTH腺瘤) 促甲状腺素细胞腺瘤(TSH腺瘤)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FSH/LH腺瘤)
T2WI
T1WI
CO
垂体柄
CT 垂体柄由漏斗部发出在视交叉前 下方行至垂体的中后部,大多在 鞍背前1~2个层面显示清晰 垂体柄宽径约3mm,于冠状位图 像垂体柄居中,少数向一侧倾斜, 常见于垂体两侧高度不等或鞍背 CT 偏斜者,在CT图像上由于鞍背 骨伪影干扰或扫描体位影响,垂 体柄显示不清 CT片呈等密度,MRI T1WI呈等 信号,T2WI呈高信号,但由于 脑脊液影像显示不清;密度和信 号均匀 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
史浩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影像科
鞍区CT和MRI检查
鞍区CT检查
患者头部呈过伸或过屈位 冠状位扫描 增强扫描(含碘对比剂)
鞍区MRI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 头部线圈 扫描序列包括:T1WI和T2WI序列
扫描方位包括:冠状位和矢状位,必要时横 轴位 增强扫描(含钆对比剂)
T1WI
T1WI
CO
CO
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
颅咽管瘤
小儿、青少年(5-10岁)、老年人(60岁左右)多 见 多位于鞍上区 类圆形、分叶状 多囊变 斑片状、不规则状或蛋壳样钙化多见 可见正常垂体影 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低密度,钙化呈高密度; 于T1WI呈高、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钙化 呈低信号 增强扫描呈囊壁呈环状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 不均匀强化
T1WI
CO
T2WI
T1WI
CO
垂体增生
T1WI
T2WI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T2WI
T1WI
CO
CO
CO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T2WI
T1WI
CO
CO
垂体微腺瘤囊变MRI表现
T2WI
T1WI
CO
垂体大腺瘤侵犯海绵窦MRI表现
T1WI
T1WI
CO
CO
垂体大腺瘤突入蝶窦MRI表现
CO
CO
垂体大腺瘤并卒中MRI表现
T1WI
T1WI
CO
CO
异位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T2WI
CO
蝶鞍
蝶鞍形态与垂体一致
CT
T2WI
鞍底可呈下凹状、平坦状、 或轻度上凸,冠状位鞍底 左右对称,少数一侧鞍底 CT 较另一侧略低 多数鞍底骨质厚薄均匀一 致,少数可见鞍底骨质变 薄,密度减低
T1WI
鞍上池
在CT或MRI冠状面扫描上,鞍上池呈长 CT 方形,其下缘为海绵窦和垂体上缘;两 侧为颞叶,上缘前方为额底后部,后方 为下视丘及其两侧的丘脑,颈内动脉虹 T1WI 吸部第二段位于鞍上池侧下方 视交叉位于鞍上池中上部,其高度约 4mm,宽度约13mm,多数视交叉在冠 状面上呈水平位,少数视交叉呈倾斜状, 多数视交叉各部分厚度一致,密度或信 T1WI 号均匀,多低于邻近脑白质密度,呈等 T1、略短T2信号表现
垂体上缘突起 垂体柄向对侧偏移 鞍底骨质向下膨隆变薄 病灶呈等或略低密度
增强后病灶早期病灶呈低密度改变,延迟 期呈等或高密度
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
CT-C
CT-C
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
CT-C
CT-C
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
垂体上缘局限性膨隆 垂体柄向对侧偏移 鞍底局限性下陷,骨质变薄或消失 海绵窦受累 病灶呈长T1、等长T2信号改变,伴有囊变时囊变 区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改变,出血时呈短T1、 长T2信号改变 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呈低信号,延迟期呈等或高信 号 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呈缓慢上升并达平台期,而周 围正常垂体组织呈快速上升并达平台期
正常垂体CT表现
CT-PLAIN CT-CONTRAST
正常垂体MRI表现
T1WI T2WI
T1WI
T1WI
CO
CO
CO
正常垂体MRI表现
T2WI
T1WI
T1WI
T1WI
T1WI
T1WI
垂体腺瘤
概述
wk.baidu.com
垂体腺瘤起源于垂体前叶,占颅内肿瘤6.6%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60岁常见 无性别差异
脑膜瘤
T2WI
CT
CO
T1WI
脑膜瘤
CT
T2WI
T1WI
CO
脑膜瘤
T2WI
T1WI
CO
CO
生殖细胞瘤
好发于小儿或青少年 临床可出现性早熟、尿崩等症状 肿瘤多位于鞍上区,可多发(松果体、基底节、 三脑室等) 病灶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 呈等或略高密度;T1WI呈不均匀等信号,T2WI呈 不均匀略高信号 无钙化,囊变少见 病灶呈浸润性生长,可侵入三脑室 可见垂体影 增强后病灶呈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
垂体大腺瘤CT表现
CT-P CT-C
CT-C
CT-C
垂体大腺瘤CT表现
CT-P
CT-P
CT-P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形态改变、周围结构推压表现及增强扫描 表现与CT相同 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等略长T1、等略长T2 信号改变 坏死囊变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出血呈 短T1、长T2信号
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或中度强化,坏死、 囊变、出血区不强化
正常垂体 CT和MRI表现
垂体
垂体高度正常2-7mm,男性略低 CT 于女性,妊娠期高度可达9-12mm, 青春期男性高度可达8mm,女性 可达10mm,垂体横径宽约8mm 垂体上缘的形态可呈凹陷型、平 坦型、隆起型,以后者多见,最 突出点位于中央,凹陷型的最下 CT 陷点也多位于中央 内部等或略低密度,T1WI呈等或 略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内部 密度和信号略不均匀 于MRI矢状位T1WI可清楚显示高 信号的垂体后叶 增强后垂体呈明显均匀强化
鞍底受压下凹,垂体柄偏移,垂体高度异 常 增强扫描正常垂体、垂体柄、海绵窦均明 显强化,微腺瘤呈低信号
垂体大腺瘤
垂体大腺瘤CT表现
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冠状位病灶呈哑铃 状(束腰征),边界清楚 等密度、略高密度、低密度 病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坏死和囊变呈低密度;出血早期呈高密度,晚期 呈低密度;极少有钙化 蝶鞍扩大、鞍底下陷 病灶向上可推压视交叉或压迫三脑室;向两侧可 累及海绵窦或包绕颈内动脉;向下可突入蝶窦内; 向后可压迫脑干 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少数呈环状 强化
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
T2WI
T1WI
CO
CO
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
T2WI
T1WI
T1WI
CO
CO
垂体微腺瘤的MRI动态增强
co
co
ROI
Time-Signal Curve
垂体信号改变的分级
冠状位T1WI平扫和增强扫描信号表现分三 级:
0 级:垂体内未见异常信号
Ⅰ级:垂体内信号不均匀 Ⅱ级:垂体内见粟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异常信 号区
垂体信号改变的意义
0 级:不可排除垂体微腺瘤
Ⅰ级:需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做出诊断, 若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不支持,可定期复查 Ⅱ级:可明确垂体微腺瘤诊断
垂体微腺瘤的MRI诊断依据
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有相关的内分泌异常 垂体信号异常,典型表现为长T1、长T2信 号改变,少数等或短T1信号,等或短T2信 号
T2WI
T1WI
CO
海绵窦
海绵窦是鞍旁两层硬膜间 CT 的静脉丛,内有Ⅲ、Ⅳ、 Ⅴ、Ⅵ颅神经穿过 海绵窦上部位于垂体两侧, 下部斜靠在蝶窦侧壁上, 呈上圆下尖状。宽度约 8mm,高度约16mm 呈等密度和等T1、等T2信 号,密度和信号略不均匀, T1WI 内可见粗大颈内动脉 多数双侧海绵窦高度或宽 度对称,少数不对称 增强扫描海绵窦大多呈略 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呈 中、轻度强化
Rathke囊肿
T2WI
T1WI
FS-T1WI
CO
Rathke囊肿
T1WI
T1WI
CO
Rathke囊肿
T1WI
T2WI
CO
CO
垂体增生
垂体体积明显增大,呈球形,蝶鞍扩大 垂体柄无移位 等密度、等T1、等或略高T2信号改变 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匀 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
垂体增生
T2WI
非功能性腺瘤
大嗜酸粒细胞瘤 滤泡性腺瘤
根据伊红染色特性的不同分为
嫌色性细胞腺瘤 嗜酸性细胞腺瘤 嗜碱性细胞腺瘤 混合型 腺瘤
根据肿瘤大小分为
垂体微腺瘤(Φ <1cm) 垂体大腺瘤(Φ >1cm) 垂体巨大腺瘤(Φ >3cm)
垂体腺瘤 CT和MRI表现
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
颅咽管瘤
CT-C
CT-C
CT-C
颅咽管瘤
CT-C
MRI-C
颅咽管瘤
T1WI
T2WI
DWI
CO
颅咽管瘤
T2WI
T1WI
T1WI
CO
CO
脑膜瘤
病灶中心多位于鞍结节或鞍旁 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 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等或略低T1、等或略高T2信 号 多数密度或信号均匀 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 脑膜尾征 蝶鞍形态正常,可见垂体影 可见局部骨质改变
生殖细胞瘤
CT-C CT-C
生殖细胞瘤
FS-T2WI
T1WI
CO
CO
生殖细胞瘤
T1WI
T2WI
生殖细胞瘤
T1WI
CO
生殖细胞瘤
T1WI
CO
Rathke囊肿
发生于Rathke囊袋残余组织的良性病变 病灶位于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之间,多数限于鞍内, 少数可突出鞍区达鞍上 体积较小,多数<10mm,周围可见垂体影 类圆形囊状 CT呈等、低或混杂密度,少数可呈高密度;T1WI 可呈高、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多数呈低信号, 少数呈等、高或混杂信号 密度或信号均匀 增强后少数囊壁可见轻度强化 无钙化
病灶较小时质地柔软、易碎、无包膜,与邻 近垂体组织无明确界限 病灶较大时可有包膜,并呈膨胀性生长,易 侵入海绵窦,也可包绕邻近结构 病灶可发生出血、坏死、囊变
分类
根据肿瘤有无分泌激素功能分为
功能性腺瘤
泌乳素细胞腺瘤(PRL腺瘤)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GH腺瘤)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ACTH腺瘤) 促甲状腺素细胞腺瘤(TSH腺瘤)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FSH/LH腺瘤)
T2WI
T1WI
CO
垂体柄
CT 垂体柄由漏斗部发出在视交叉前 下方行至垂体的中后部,大多在 鞍背前1~2个层面显示清晰 垂体柄宽径约3mm,于冠状位图 像垂体柄居中,少数向一侧倾斜, 常见于垂体两侧高度不等或鞍背 CT 偏斜者,在CT图像上由于鞍背 骨伪影干扰或扫描体位影响,垂 体柄显示不清 CT片呈等密度,MRI T1WI呈等 信号,T2WI呈高信号,但由于 脑脊液影像显示不清;密度和信 号均匀 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