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调查报告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现状研究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形态的翻新,传媒行业已进入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即各种传媒媒介之间互相交织、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状态。
在这个新的形势下,传媒行业需要更多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适应它。
新闻与传播专硕是一种旨在培养新闻传播领域高端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都以适应媒介融合为主要目标。
然而,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
首先,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面临着传统与新技术的碰撞,既要保证学生掌握传统新闻传播技能,还要适应新媒介时代的发展趋势。
传统新闻传播技能包括新闻采写、编辑、排版等方面,随着媒介融合,新媒体技术也成为了必须掌握的技能,例如网络编辑、社交媒介运营等方面。
因此,传媒院校应该重视对新媒体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
其次,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新闻传播行业需要具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学生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环节,如考察、采访、制作、演讲、辩论等,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
这样既能够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也能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此外,在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等方面。
随着媒体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将更加受欢迎。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国际课程、组织海外实习和交换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从而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更大的优势。
总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注重传统与新技术的融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媒介融合的高端人才。
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报告
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索新闻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以满足新闻行业的人才需求,为新闻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主要围绕新闻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主要包括:
(1)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新闻报道技巧、新闻采访技巧、新闻编辑技巧、新闻写作技巧等;
(2)教学方法:采用现场实践、讲座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
(3)教学评价:采用考试、作业、实践考核等方式进行评价;
(4)教学环境:实验室设备齐全,环境安静,可以满足实验需求;
(5)教学管理:采用网络管理方式,实时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三、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上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学习到新闻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四、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证明,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的,它可以为新闻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未来,我们可以继续改进和完善这一模式,以更好地满足新闻行业的人才需求。
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设置与培养模式探微
将 内容 生产与经营管 理截然分 离的 传统工作模 式已被时代所 淘汰 。也就 是
践和交流 的初级 场域 。并在 此基础上创
办模拟 的传媒机构 ,进行仿真 『 生运作 。
择在 2 5 内修 完学分 ,并完成毕业设 -年
计, 参加答辩 。 二是以在职学习为主, 允
说, 仅仅擅长新闻采写 、 编辑 、 目制作 、 节
现 代传媒业面 对的是全 新的传播 生
态 ,对 传媒人 才提 出了新 的诉 求。首先 , 随着我 国经 济体制改 革的深化 ,通过 市
位女性 消费者反映 :一年 前在 当
地的商业大楼购买 了一枚几万元 的钻戒 , 佩戴至今 。 前几天逛街后回家发现 , 钻戒
托依然在手上 , 而钻石却不知踪影了 。 她
培养 、积累和丰富 。 专业硕 士学位将 更加适 应新 闻传播 学 学科特 点的需要 ,为传媒行业 培养真
者 。而这位女 士获得赔 付后在 此商家再 次购 买 了 一颗 裸 钻镶 嵌 在 戒 托 上 。 》 { 羹
( 者单位 :烟 台人 民广播 电台 ) 作
时 间的界限 , 向着国际化 、 集团化 、 规模
一
学位设 置的合法性
1行 业 发 展 与 时 代 诉 求 .
专业 知识 的核 心部分是 实践性知识 ,比
如新 闻采 写 、 广电编导 、 广告策划 、 资本
运营 等 ,这 些知识不 是形而上 的哲 学思 考抑或其它 ,而是形 而下的操作和实践 。 二是能力结构 的维度。 新闻传播学要
一
目前 , 闻传播学学 术型硕士学位 新
的学 习年限 一般是三年 ,要求学生进行 全脱产 的学 习, 专业 必修课程较多 , 专业
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信息化和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与传播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为适应这一趋势,各高等院校纷纷设立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文将就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作详细阐述。
二、培养目标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管理和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内容1.理论课程:包括新闻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媒介经济学、传播心理学等,旨在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
2.实践课程:包括新闻采编实务、广告策划与创意、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等,通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术研究:引导学生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培养方式1.课堂教学: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2.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参与实习项目,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论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培养评价1.学位论文:学生需按时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2.课程考核:各门课程采用考试、论文、实践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
3.毕业答辩:学生需参加毕业答辩,展示自己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成果。
六、总结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他们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新闻与传播高级专门人才。
新闻传播学(数字媒体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传播学(数字媒体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学(数字媒体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本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数字媒体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适应未来媒体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数字媒体理论数字媒体基础:深入了解数字媒体的起源、发展与趋势。
数字媒体与社会:分析数字媒体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播的影响。
数字媒体伦理与法规:掌握媒体伦理原则,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二、媒体技术与实践数字媒体技术:学习数字内容制作技术,如视频剪辑、图像处理等。
媒体平台运营:掌握各类媒体平台的运营策略与技巧。
媒体项目实践:参与实际项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社交媒体运营社交媒体战略规划:制定有效的社交媒体传播策略。
内容创作与推广:学习创作高质量的内容,掌握内容推广技巧。
数据分析与优化:运用数据分析工具,持续优化社交媒体运营效果。
四、数据可视化与信息设计数据可视化基础:了解数据可视化原理与方法。
信息设计原则与实践:学习如何有效呈现信息,提升数据可读性。
数据可视化工具与技术:掌握常用数据可视化工具的使用。
五、数字广告与公关数字广告策划与执行:学习数字广告的策划、制作与发布。
公关策略与执行:了解公关原理,学习危机公关处理技巧。
广告与公关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媒体伦理与法规媒体伦理原则与实践:强调公正、真实、尊重个人隐私等伦理原则。
媒体法律法规:解读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从业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媒体伦理与法规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伦理和法规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跨文化传播文化差异与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特点和挑战。
跨文化沟通技巧:学习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方法。
国际传播案例研究:分析国际传播中的成功案例,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
八、学术研究方法学术研究基础: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研究方法论:学习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的五种培养模式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的五种培养模式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才的培养模式需要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目前有五种培养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类、跨学科交叉类、实践案例类、技能培训类和创新实验类。
学科专业类培养模式是最传统的培养模式之一,主要针对传统的新闻与传播学科,如新闻学、传播学等。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
学生在此模式下完成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研究,获得学术型硕士学位。
跨学科交叉类培养模式是一种融合多个学科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专业能力的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
学生在此模式下将学习新闻学、传播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将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
这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跨学科交叉能力。
实践案例类培养模式是以实践案例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培养模式。
学生在此模式下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来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学生还将学习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技能培训类培养模式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学生在此模式下将学习新闻采编、新闻写作、摄影摄像、新媒体编辑、公关策划等专业技能。
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教学内容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际案例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结束后,学生将通过实际技能考核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创新实验类培养模式是一种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
学生在此模式下将学习新闻创意、传播设计、新媒体应用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学生通过创新实验、项目策划等形式进行学习,培养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还将参与各类创新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培养结束后,学生将完成创新项目并展示成果。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的五种培养模式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的五种培养模式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和学院纷纷尝试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闻传播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培养模式也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模式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每种培养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探讨这些不同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传统新闻与传播专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新的培养模式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闻与传播专硕的五种培养模式,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研究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培养模式,可以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传统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际操作的培养。
研究如何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实工作需求。
研究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培养模式还可以加强学术研究与实务能力的培养。
当今传媒行业需要不仅具备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的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
通过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与实务能力,可以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
研究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不同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传媒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模式是新闻与传播专硕培养模式中的一种重要模式。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的五种培养模式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的五种培养模式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简称专硕)的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在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多元化的特点,专硕培养模式相应地进行了创新和。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培养模式:
1.实践导向型
在实践导向型培养模式中,专硕学位注重学生在实践环境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将接受大量的实践课程和项目,通过实践培训、实习和案例研究等方式提升实操能力。
培养模式强调将学生培养为能够适应媒体行业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跨学科融合型
跨学科融合型培养模式注重新闻与传播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学生将接受多学科的教育培养,如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媒行业的知识与技术。
3.创新创业型
创新创业型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学生将接受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培训,了解新闻与传播行业中的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
4.国际化型
国际化型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生将接受跨国界的教育培养,包括海外实习、国外学术交流等,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的媒体传播环境。
5.教育智力型
以上五种培养模式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在研究领域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实践状况的差异以及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进行整合的结果。
不同学校和课程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或者兼具多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要求。
新闻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报告
新闻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报告
《新闻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报告》是一份关于新闻人才培养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新闻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新闻行业的发展背景以及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新闻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对当前新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体制僵化、实践环节缺失等。
3. 新闻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对新闻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包括传统新闻教育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4. 新闻人才培养的实践案例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一些成功的新闻人才培养案例,探索了新闻教育的创新方式和成功经验,如实践教学、跨学科合作等。
5. 新闻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和建议:在最后一部分,报告提出了新闻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和建议,包括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体制、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和分析,该报告旨在为新闻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借鉴,推动新闻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提升新闻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调查报告
关于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调查报告新闻与传播专业赵欣2012年11月1日一、调查背景自2011年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MJC厂研究生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教弃从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始转变,但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
虽然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弃模式和经验可供专业学位研究生借鉴,但这两种培养模式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培养方案,确立新的培养目标,采取特色的教学理念,建设有特点的师资队伍, 这样才能承担起培养应用型高层次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使命,满足新闻界对实务人才的需求。
同时,也通过我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不断实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院研究生教育体系。
就此,本人对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 具体情况如下:二、调查内容(一)调查目的:了解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其市场而向和培养模式的认识。
(二)调查对象: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三)调查方式:本次问卷调查采取不记爼调查的方式,对30名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当场发卷调査,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率达100%。
(四)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日上午10点。
(五)调査概述:本次调査通过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现阶段学习状况的认识,提出了共14道问题,英中3道为多选题,其余13道为单选题,内容涵盖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市场而向和培养方案两大方而。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对自身市场面向的认识:1•毕业后更倾向于进入媒体机构工作。
你毕业后更倾向于?考博去媒体工作去其他单位工作1 20 9从上表可以看出,只有约3%的同学有意攻读新闻传播博士学位,投身髙校和新闻传播研究机构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大约67%的同学希望作为应用型人才进入媒体机构从事专门工作;还有约30%的同学希望从事其他工作。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践培养模式探析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践培养模式探析作者:王洋王琳来源:《传媒》 2021年第15期文/王洋王琳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构建与之相应的现代化传播体系,这就要求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和需求中来考量,在学生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基础上,培养其综合运用全媒体知识技能和跨学科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基于此,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针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一二三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施了一系列强调文文融合、文工交叉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培养效果。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媒介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成为影响社会治理问题产生、扩散、裂变、动员的关键性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传播是关乎旗帜道路、国家发展、凝聚共识的重要事业,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则关乎治理问题、安全问题、发展问题。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专业硕士作为传媒高层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变迁的改革措施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与职业性,其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服务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及国家战略需求。
一、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需求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既需要尊重人才培养的共同逻辑又需要尊重我国的特殊国情。
当前,媒介的全媒化、信息化、智能化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也引发新的战略需求,这些需求反映到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中,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媒介技术发展与网络社会崛起所产生的治理需求。
媒介技术发展改变社会信息生产力水平与信息传播效率,高速传输、智能生产分发、富媒体化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空间不断勾连并引发复杂的“连锁反应”。
在网络空间成为重要活动场景的媒介化社会,“网络赋权”“网络赋能”引发媒介空间信息传播秩序、信息传播格局、信息传播阶层的变化,继而影响社会治理和人对于自身存在状态的反思。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现状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正在逐渐完善和改进。
本文旨在研究这一领域的现状,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具备全方位传播能力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是培养新闻与传媒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主要面向具有相关背景的本科毕业生。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已发生变化,要求他们具备跨平台传播、多媒体制作和互联网思维等能力。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培养方案的设置也发生了变化。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的核心课程已经从传统的新闻学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
媒体写作、新闻摄影和新媒体技术等课程被纳入到培养计划中,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
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的传播实践中。
一些跨学科课程,如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等,也被纳入到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中。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在媒介融合时代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他们需要能够熟悉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并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机会。
一些与创新和创业相关的课程也被加入到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教学内容中。
为了更好地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学校与媒体机构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有机会参与真实传媒项目,与新闻工作者亲密接触,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巧。
一些学校还与媒体机构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最新整理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培养的特点分析.docx
最新整理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培养的特点分析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培养的特点分析我国自20xx年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以来,仅仅走过了4年的路程,各个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院校都处在探索过程中。
根据国家的用人需要,专业硕士是一个较大的“缺口”,用人单位更愿意聘用素质高、懂专业、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
新闻传播类专业更是如此,传媒大量需要的是不经过见习或经过短暂的见习就能“顶岗”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如何培养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其培养的特点是什么?这是目前亟待的问题。
一、应用性是专业硕士的突出特点与研究型的硕士相比,专业硕士更强调应用性。
研究型的硕士重在认识世界、探究规律,即格物致知;专业硕士重在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即知行合一。
因而,应用性是专业硕士最根本的特点,围绕着这一特点,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加实践型导师授课。
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基本都是校内老师授课,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前沿性,虽个别课程由校外导师来上,但授课内容和方式大多也是以理论研讨为主,重点放在学术创新上,与校内老师的授课大同小异,只是增加了一些实践经验和素材而已。
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增加实践型导师授课(实践型导师不仅仅是校外指导,也要承担授课教师的职责),其主要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重点不是讲理论,而是讲实践,讲操作,讲应用。
如“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电视节目的选题”、“图书的选题与策划”、“图书的装帧设计”、“广告的设计与制作”,等等。
实践型导师授课增加了时代感,针对性强,学生学到的技能是与社会媒体同步的,更会受学生欢迎。
2.强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对于研究型硕士的培养,教师也使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但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即使与研究型硕士名称相同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即使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
案例教学不是简单介绍案例,重点要放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上。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通过整合、打破原有媒体形式的界限,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互补和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媒体产品和服务。
在这个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需要具备全方位的媒体素养。
他们必须了解和熟悉不同媒体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掌握多种媒介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在不同媒体平台上进行创新性的内容创作和传播。
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媒体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媒介进行信息传播。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新闻与传播专业主要关注新闻行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与传播已经与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等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
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的培养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包括科技、商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新闻与传播行业中,很多工作是重复性的,对创新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但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与传播行业需要不断创新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和用户需求。
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的培养应该重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和推动新的媒体产品和服务。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媒体素养、跨学科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只有通过全面提高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的能力水平,才能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与传播行业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和媒体行业的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现状研究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传媒行业的快速变革,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传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的现状是多样化的。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设立了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方向,但培养内容和方式各个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有的学校注重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有的学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表现。
一些高校还与企业、媒体等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不足之处。
虽然目前一些高校在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由于传媒行业的迅速发展,学校的培养方案需要与时俱进,紧跟行业的最新发展。
一些学校缺乏与企业、媒体等行业的合作机制。
实践是培养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的重要环节,而缺乏合作机制会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缺乏实际经验。
一些学校注重理论研究,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媒介融合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需求。
学校应该结合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调整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还应该与企业、媒体等行业建立合作机制,提供学生实习、项目和研究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调查报告
新闻与传播专业
赵欣
2012年11月1日
一、调查背景
自2011年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MJC)研究生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从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始转变,但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
虽然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和经验可供专业学位研究生借鉴,但这两种培养模式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培养方案,确定新的培养目标,采取特色的教学理念,建设有特点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承担起培养应用型高层次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使命,满足新闻界对实务人才的需求。
同时,也通过我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不断实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院研究生教育体系。
就此,本人对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目的:了解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其市场面向和培养模式的认识。
(二)调查对象: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三)调查方式:本次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调查的方式,对30名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当场发卷调查,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率达100%。
(四)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日上午10点。
(五)调查概述:本次调查通过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现阶段学习状况的认识,提出了共14道问题,其中3道为多选题,其余13道为单选题,内容涵盖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市场面向和培养方案两大方面。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对自身市场面向的认识:
1.毕业后更倾向于进入媒体机构工作。
你毕业后更倾向于?考博去媒体工作去其他单位工作
1 20 9
从上表可以看出,只有约3%的同学有意攻读新闻传播博士学位,投身高校和新闻传播研究机构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大约67%的同学希望作为应用型人才进入媒体机构从事专门工作;还有约30%的同学希望从事其他工作。
这表明了从总体看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从事理论研究的意愿,更趋向于毕业后直接进入媒体机构等实务单位。
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市场面向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并严格按培养方案
实施教学,以达到媒体机构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大多数同学对自身的发展前景持怀疑态度。
你认为通过两年的研究生学能不能不知道
习能否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1 9 20
你又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有没有不知道
努力改变现在的学习状况?25 0 5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超过90%的同学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态度消极。
大约67%的同学对未来的就业感到迷茫,还有约30%的同学对自身持否定态度,认为通过两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这样的现象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去关注、去寻找原因并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
(二)对目前培养方案的看法
1.现在的课程设置有待改善
你对现在的课程安排满意吗?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2 10 18
如果不满意,是对开设课程种类课程安排顺序教师授课方式
哪些方面不满意?22 9 13 上表表明,仅有约6%的同学对现在的课程安排感到满意,大约33%的同学感到一般,而约61%的同学对现在的课程安排不满意。
而因开设课程种类而感到不满的约占73%,对教师授课方式感到不满意的约占43%,对课程安排顺序不满意的占大约30%。
这样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认为课程设置的结构不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市场面向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不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2.应注重对业务能力的培养
你觉得专硕的课只安排业务课业务和适当的理论课偏重理论课
程应如何安排?0 29 1
你觉得专硕课程先基础业务后理论先理论后基础二者同时进行
安排顺序应该? 6 3 21
你觉得专硕的课程注重采写编评等基础业务能力加强理论知识储备二者兼并应该如何让开展?10 1 19 从上表可以看出,约97%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注重业务课的基础上适当地安排理论课程;
会。
3.加强职业导向。
你认为读研期间校内导师和校外校内校外
导师谁会对你的帮助更大?17 20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约57%的同学认为校内导师对自己的帮助会更大,而约67%的同学则希望校外导师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帮助。
这表明,同学们希望能够强化职业导向,以满足对专业方向知识学习的需要。
四、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我院目前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待完善与发展。
关于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建议:
(一)市场面向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市场面向应当是,面向媒体机构和新闻实务单位,从事新闻传播及相关领域工作。
因此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应当培养出培养具有现化传播理念和国际视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应当在首先注重新闻业务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学习新闻专业理论知识。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中,专业必修课应当以采、写、编、评、摄等业务能力的培养为主,同时安排适当的理论课程(如中外新闻史研究、传播理论与方法、新媒体以及新技术研究等);专业选修课向学生提供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如按媒介分纸媒、广电、网络等专业方向,或按专业细分国际、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报道和评论、杂志写作等)。
在专业课程设置顺序上,应当紧密安排在校期间的课程,优先安排业务基础培训课程,在强化基础业务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各专业方向的学习。
(三)教学方式
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新闻传播业务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课程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兼有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同行业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注重对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
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对学
生进行特色培养。
另一方面,聘请新闻实务单位的资深记者、编辑参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加强学生对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的了解和与实务单位的交流。
邀请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专家学者讲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四)专业面向
根据自身资源优势,设置细分的专业方向(如国际政治新闻报道、商业和经济新闻报道、文化报道和评论、文学性新闻报道、影视和视频报道、杂志写作等等),重点发展特色专业,并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出新的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