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集体备课)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完整公开课PPT课件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01
02
03
洗涤剂
许多洗涤剂中都含有酸或 碱,用于中和污渍和异味 ,使衣物更加清洁。
烹饪
在烹饪过程中,使用酸( 如醋)或碱(如小苏打) 可以中和食物中的酸碱度 ,改善口感和外观。
家居清洁
使用酸性或碱性的清洁剂 可以中和家中的异味,保 持空气清新。
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化工生产
在许多化工生产过程中,中和反 应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用于调节 溶液的酸碱度,促进化学反应的
诊断试剂
许多诊断试剂中都含有酸或碱,用于中和体液中的酸碱度,帮助医 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
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的制造过程中,中和反应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用于调节 材料的酸碱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5 中和反应的习题与解析
习题部分
习题1
什么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请 举例说明。
习题2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进行。
废水处理
在废水处理中,通过中和反应可 以调节废水的酸碱度,使其达到
排放标准或回收利用的要求。
药物制备
在药物制备过程中,中和反应常 用于调节药物的酸碱度,以确保
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药物研发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中和反应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用于调节药物 的酸碱度,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实验材料
NaOH溶液 酚酞指示剂
HCl溶液 烧杯、滴定管、量筒、搅拌器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将NaOH 溶液和HCl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烧杯
中。
步骤2
用酚酞指示剂分别滴入NaOH溶液 和HCl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初中化学碱跟酸反应教案

初中化学碱跟酸反应教案主题:碱与酸的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碱和酸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碱和酸反应的基本规律;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碱和酸反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1. 碱和酸的定义和性质;2. 碱和酸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观察和记录碱和酸反应的释放气体等现象;2. 如何进行实验验证碱和酸反应的特点。
教学准备:1. 实验用具:酚酞指示剂、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试管、试剂瓶等;2. 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的准备;3. 液晶投影仪、蓝牙音箱、平板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碱?什么是酸?碱和酸之间有哪些反应?引导学生思考碱和酸的性质和特点。
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碱和酸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碱和酸反应的基本规律;2. 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碱和酸的反应过程和释放气体等现象。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释放气体和颜色变化的现象;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分析。
四、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碱和酸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结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碱和酸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并选择实际例子展示碱和酸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来观察和验证碱和酸的反应特点,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秀教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适用于初中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酸的性质和碱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中和反应中的反应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学生将建立起对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基本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学会观察和描述酸和碱中和反应的现象。
3.掌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4.理解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量筒、试管、滴管、酸碱指示剂。
2.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
3.实验环境: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集体讨论的方式,询问学生什么是酸和碱,它们的性质是什么,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实验演示(2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取一个量筒,倒入10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
(2)取一个试管,滴入几滴酸碱指示剂。
(3)从试管中滴入盐酸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4)继续滴入盐酸溶液,直到颜色变为指示剂原本的颜色。
(5)记录滴入盐酸溶液的体积。
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通过集体讨论和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滴入盐酸后颜色会发生变化?(2)滴入盐酸的体积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一样?(3)是什么使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4.理论解释(15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向学生解释实验的原理和现象:(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化学素比例反应,生成盐和水。
(2)在实验中,盐酸是酸,氢氧化钠是碱。
当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生成氯化钠盐和水。
5.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
(2)酸和碱的量必须满足化学素比例,才能发生完全中和。
6.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的应用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实践解决。
例如:(1)如果你有一杯过酸的果汁,你会用什么来中和?(2)酸雨对环境有哪些危害?应该如何处理酸性土壤?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或小组合作探究,找到答案并向全班展示。
九年级科学上册1.5《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优秀教案浙教版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酸碱反应的概念2、从微观的角度认识酸碱反应的实质3、能用实验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4、根据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5、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6、对实验现象及数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7、了解酸碱反应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氯化氢之间发生反应的实验探究,熟练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学会如何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反应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酸与碱之间的反应,增加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通过“常见的酸"、“常见的碱”的学习,学生知道它们都能与指示剂反应,而本节酸碱反应的学习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并为盐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对有些酸碱反应无现象这种情况存在疑惑,因此对实验的步骤进行了增设,使实验目的更能直击学生的疑惑。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酸碱反应的概念的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酸碱反应的实质。
2、根据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对实验现象及数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1、学会用实验方法判断物质是否过量问题。
2、对酸碱反应实质微观解释的理解。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ppt1浓盐酸泄露的突发事件的处理浓盐酸泄露会造成土壤酸化,对植物造成伤害,消防员用熟石灰处理之后,对公路及植物的影响很小,说明浓盐酸和熟石灰混合后会发生反应,浓盐酸属于酸溶液,熟石灰属于碱,那么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仪器和药品,让你们自已去证明酸和碱能否反应,让我们一起来活动与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有问题及时问我或旁边的老师。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请各组取一支试管并将一定量的盐酸和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分别加入试管中振荡,观察,有无化学反应的证据?(答:无)下面我们想办法通过实验证明他们是否已经发生了反应。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定稿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是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酸、碱各自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请问:为什么?请看大屏幕思考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探究之旅吧!(二)出示目标,学生自学课本(P60--61)通过预习,我们对本节课有个初步的了解,酸碱能否发生反应呢?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三)师生互研,探究新知探究1、操作取5ml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现象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酸和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探究2、取5mlNaOH溶液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化学方程式:借助微观示意图和动画图片进行分析反应的实质:过渡:结合酸碱反应实质,试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例:Ca(OH)2+2HCl ===2NaOH+H2SO4 ===讨论: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归纳中和反应的定义1、上述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角度分析)学生展示: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探究3、中和反应的应用学生展示: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2.处理工厂的废水3.用于医药试写出工厂处理废水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Ca(OH)2+H2SO4 ==== CaSO4+2H2O试写出胃舒平主要成分是Al(OH)3,试写出用这种胃药治疗胃酸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Al(OH)3+3HCl ==== A1C13+3H2O讨论:你还能再举出一些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吗?学生展示:蚊虫叮咬涂抹牙膏、氨水;使用皮蛋加醋课堂知识回顾三、课堂练习:1、做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有时需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向盛有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盐酸。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3.能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难点: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化学反应,比如酸和碱的反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看看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习新课(1)讲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盐和水。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当我们把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时,它们会发生反应,氯化钠和水。
(2)分析中和反应的特点反应物是酸和碱。
物是盐和水。
反应是放热的。
(3)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来看看如何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以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化学方程式如下:HCl+NaOH→NaCl+H₂O这里需要注意,化学方程式中的箭头表示反应方向,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物。
同时,我们要保证化学方程式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这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3.实践环节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下面我们来动手实践一下。
(1)实验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将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下来。
(2)实验二:硫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同样地,请同学们将硫酸和氢氧化钡混合,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下来。
(1)中和反应在农业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来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例如,酸性土壤可以通过施用石灰(氢氧化钙)来中和,使其变得适宜植物生长。
(2)中和反应在医疗中的应用中和反应还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例如,胃舒平、胃必治等药物就是利用中和反应来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3)中和反应在环保中的应用中和反应还可以用于处理工业废水。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完整公开课PPT课件

5. 分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对 环境的影响。
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原理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01
02
HCl + NaOH → NaCl + H₂O
H₂SO₄ + 2NaOH → Na₂SO₄ + 2H₂O
03
HNO₃ + NaOH → NaNO₃ + H₂O
04
这些化学方程式表明了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的过程。
课程目标与学习任务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酸和碱的定义、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的概 念、意义和应用。
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 了解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
课程目标与学习任务
01
02
03
04
2. 掌握中和反应的概念和意 义;
3. 学习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 应用;
4. 通过实验探究酸和碱的中 和反应过程;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说课完整公开课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目录
CONTENTS
• 课程导入 •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原理 •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探究 •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中和反应的拓展与延伸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导入
酸和碱的定义与性质
01
02
03
酸的定义
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
操作步骤
1. 在烧杯中加入50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指示剂,溶液呈红 色。
2. 用滴管慢慢加入稀盐酸,同时不断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变为无色 。
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
• 记录加入盐酸的量,计算中和反应消耗的盐酸和项 2. 注意控制加入酸的量,避免过量导致溶液呈酸性。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以及热量的变化,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② ②盐的组成,并能初步判断盐类物质。
2、过程与方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酸、碱、盐对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的重要性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酸和碱性质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认识2、教学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化学教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3、教学难点:从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4、课型:探究、讨论5、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和反应【设问】如果把酸溶液和碱溶液混合,会有什么变化呢?【活动与探究】1、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2~3滴酚酞溶液,测溶液的温度,用滴管取盐酸逐滴加入,到溶液刚变为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
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2、取1所得的少量溶液,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颜色又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3、取1所得的少量溶液放入蒸发皿中,加热到干,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本质。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初步学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中和反应的本质。
2、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4、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5、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领会中和反应的本质教学过程:一、导课1、提问:a、为什么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b、为什么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2、提问:将酸和碱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备课教案

其实所有的酸和碱之间都能发生中和反应。像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我们要借助无色酚酞观察反应是否发生,而有些酸和碱反应是有明显现象的,就不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了。
展示:演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
H++ H-=H2
在实验完成后能将酸溶液或碱溶液直接倒进下水道吗?应该如何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呢?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至溶液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发生了反应不存在了。
板书: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
2NaH+H2S4 = Na2S4+2H2 a(H)2+Hl = al2+2H2
NaH+Hl =Nal+ H2 Ba(H)2+H2S4= BaS4+2H2
a(H)2+H2S4 = aS4+2H2 Ba(H)2+2Hl= Bal2+2H2
动手实验,记录现象
实验后讨论交流,分析原因。
思考讨论如何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设计实验方案简单书写自己的实验流程。
根据自己的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记录现象分析结果。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学生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的方程式书写猜测中的所有方程式。
观察生成物在构成上的共同点:都是盐。
观察反应的共同点:都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学生练习:Al(H)3+3Hl==All3+3H2
如被蚊虫叮咬后因其分泌的蚁酸而感到不适,可涂碱性物质(如稀氨水)缓解痛痒。
提问:能涂氢氧化钠溶液吗?
观看图片并不断思索,寻找生活中其他的例子
堂小结:1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完整公开课PPT课件

03
CATALOGUE
中和反应的原理
酸和碱的性质
酸的性质
酸具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 性质,通常表现出酸性。
碱的性质
碱具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 性质,通常表现出碱性。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用化学 方程式表示为:HCl + NaOH → NaCl + H2O。
中和反应的本质是酸中的氢离子(H+ )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 生成水。
02
在实际生活中,中和反应也有广 泛的应用,如处理酸性反 应原理及其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 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
学会分析和解决酸碱 中和反应的相关问题 。
02
CATALOGUE
中和反应的定义和重要性
中和反应的定义
01
02
03
中和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 反应过程。
《酸和碱的中和 反应》说课完整 公开课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 课程介绍 • 中和反应的定义和重要性 • 中和反应的原理 • 中和反应实验 •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中和反应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01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化学中的重 要概念,对于理解化学平衡、酸 碱度以及化学反应原理具有重要 意义。
06
CATALOGUE
中和反应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中和反应面临的挑战
实验操作难度大
中和反应实验涉及到精确 的酸碱滴定,对实验条件 和操作要求较高,不易掌 握。
理论理解难度高
酸碱中和反应涉及到的化 学原理较为复杂,学生不 易理解。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3)学会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一些细微、短暂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中和反应,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感受研究过程。
【教法分析】本课题内容紧密联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猜想、实验,适当结合教师讲解,不仅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从我做起,关注社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学法分析】通过前面的化学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更需要发展和提高。
本课题根据生活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让学生猜想解决的办法,从而实践验证假设。
这样采取引导探究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药品及器材】小烧杯、滴管、试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试剂、硫酸铜溶液、金属锌【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环节:从生活中的事例———硫酸罐车泄露引出酸碱反应【引入】新闻:新闻:20吨硫酸罐车翻泄一空,车上浓硫酸泄露,腐蚀地面,并流入水塘。
有关部门紧急调运3吨熟石灰用来抢险。
【提问】为什么能用熟石灰抢险?第二环节: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及实质【实验一】1向氢氧化铁沉淀中加入稀盐酸,振荡2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稀硫酸3向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并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马荣国

2.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引入]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 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例如:就某地区的土壤而言,不仅要知道它呈 酸性还是碱性,还要确切知道该土壤的酸碱度,以便选择适宜种植的植物。 第二课时 [设问]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不能试验溶液的酸碱度。/v_show/id_XMzQxMzQ1MDcy.html 【问题思考】在以上反应过程中,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分析课本 P126 表中的数据,并在坐标纸上绘出 pH 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 教师巡视指导,将学生的画图成果投影展示 【启发】根据曲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生讨论交流】 ①当滴入的 NaOH 溶液不足时, pH<7, 溶液显 酸 性, HCl 剩余; ②当滴入的 NaOH 溶液与 HCl 恰好完全反应时, pH =7, 溶液显 中 性; ③当滴入的 NaOH 溶液过量时,pH>7,溶液显 碱 性, NaOH 剩余。 + 【教师设疑】为什么 NaOH 和 HCl 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 pH=7,溶液显中性呢?H 和 OH 哪儿 去了? [讲解]溶液的酸碱度常用 pH 来表示,pH 的范围在 0~14 之间。 [投影]
【归纳总结】盐酸和氢氧化钠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反应实质:盐酸中的 H 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 OH 反应生成了水。 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 【提出问题】盐酸和氢氧化钙能否发生反应呢? 【感悟探究】屏幕打出探究步骤,学生认真阅读后,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结论】二者也能发生反应 化学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 【归纳总结】实验证明,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中和反应:酸 和 碱 作用生成 盐和水 的反应。 从微观上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怎样的? 【演示动画】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过程 + 【结论】中和反应的实质:H 和 OH 结合生成 H2O 【反思与交流】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在知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方面有什么收获?„„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8.3 酸和碱的反应备课素材

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6. 3酸和碱的反响[情景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胃舒平〞可以治疗胃病,涂抹稀氨水可以减轻蚊虫叮咬后的痛痒,这是什么道理呢?[问题导入]在农业消费上,通常用熟石灰改进酸性土壤,这是利用了熟石灰的什么性质呢?[热点导入]新闻资料:2015年4月6日,一化工厂650 t浓硫酸泄漏,300多村民被紧急疏散。
当地连日大雨,使该化工厂一侧围墙于6日上午7时40分许倒塌,倒掉的围墙砸断了该厂一个5000 t储量的硫酸罐阀门,650 t硫酸泄漏,幸好这些硫酸流进了储存罐外一千平方米的应急池内,未造成人员伤亡。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应急处理人员正在向应急池里倾倒石灰进展中和,预计需要3天才能平安处置完这些硫酸(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为什么选择熟石灰来处理硫酸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酸和碱的反响。
[生活引入]在腌制皮蛋的过程中生成了碱,所以皮蛋吃起来有涩味,假如我们在吃皮蛋时蘸少量的食醋就能去除皮蛋的涩味。
是不是食醋中含有的醋酸和皮蛋中的碱发生了化学反响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响。
那么,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响?假如发生化学反响,又会有什么样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建言1]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反响的方法要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确定发生了反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列表归纳如下:[建言2]中和反响的本质及反响过程中溶液成分变化的理解(1)在讲解中和反响的概念时,举例说明中和反响是指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响;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响不能认为就是中和反响,如酸和金属氧化物、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生成盐和水的反响。
可用多媒体展示酸和碱反响的微观过程,让学生理解中和反响的本质是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
反响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可借助溶液pH随着滴入溶液的量的变化曲线进展分析。
如上图反响过程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碱性逐渐减弱,在A点表示所加稀盐酸缺乏,原溶液中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溶质为生成的氯化钠和没有反响完的氢氧化钠;当反响进展到B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响,溶液呈中性,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表示所加稀盐酸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1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教材九班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中的第1课时《中和反应》,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一、教材分析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约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特地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教材依据同学的认知特点,从同学的试验探究开始,让同学自己动手去试验,从试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酸碱中和的结果——酸和碱各自特性都消逝;感悟酸碱之间的对立统一;明确中和反应的热效应,感悟化学改变中有能量改变。
接着,教材通过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的学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为此,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改变和热量改变;2、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初步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类;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探究,培育同学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
2、通过争论沟通,培育同学收集处理信息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1、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2、在探究中培育同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感受探究的胜利与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判断是否发生中和反应。
二、教法选择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见知识应“让同学自己找出来”。
我认为“让同学自己找出来”的最正确途径就是让同学参加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同学。
否那么同学就不可能有主动参加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觉问题、进展技能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培育。
如何让同学参加到教学中来呢?依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同学实际状况,我在教学中主要选择了引导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设计试验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探究中和反应,从探究中层层启发,发觉问题,分析问题,适时营造同学学习的氛围,激发同学学习的动力,为他们的学习添加“助推剂”。
16 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 第三课时:常见的盐(二)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第16课时)常见的盐(二)——碳酸钠、硫酸铜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侯德榜事迹)教学重点:碳酸钠、硫酸铜的性质教学难点:盐的溶解性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教学过程:[板书]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介绍]碳酸钠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它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
碳酸钙还用作补钙剂。
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提问]你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们的俗称吗?[回答]碳酸钠:___________,俗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碳酸氢钠:___________,俗称___________;碳酸钙:___________。
[介绍]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侯德榜先生凭借自己对科学的一片赤诚,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为我国的制碱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
[回顾提问]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
[原因]当鸡蛋遇到盐酸时会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产生气泡,由于鸡蛋的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边冒气泡边下沉。
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CO2气体不断地附着在蛋壳表面,于是它们的总体积就比鸡蛋原来的体积大得多,被它排开的水量不断增多,浮力也就逐渐增大,等到浮力大于鸡蛋重力时,鸡蛋便慢慢上浮。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一些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广泛地运用于生活;感受到实验是化学探究中经常使用地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实验探究相结合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对于化学实验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对比、归纳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
六、教学策略:做好书本中的演示实验,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及实验结论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在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课件等七、’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常见酸和碱及其化学式书写;(学生板演)2、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对酸和碱之间的反应进行铺垫](二)新课一、情境引入:酸和碱分别和那么多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那么,他们之间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如果能反应,你怎么证明?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中和反应。
《酸和碱的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反应》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科粤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八章第3节《酸和碱的反应》,下面我将7个方面简要谈谈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的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同时为下一章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一)知识和能力水平:学生通过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同时依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巩固盐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改变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
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集体备课记录表

以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展示微观图 片,得出该反应的生成物,从而写出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各小组仿照原理,写出自己小组实验所涉及 到的化学方程式,并请各小组代表到黑板书写化 学方程式。
根据学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讲解盐是金属 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 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追问: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 应吗?请举例说明。 环节五:自主探学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第二部分文字,了解中 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学生交流,并 让学生回答中和反应在工业、农业、医疗、生活 中的应用。
环节六:课堂小结 1、中和反应的定义:酸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中和反应的实质 3、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环节七:作业设计 课后习题:1、2 (选做)1.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解于水的胆汁 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的最 佳物质是( ) A、水 B、食盐 C、纯碱 D、食醋 2.下列反应,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是否发 生的是( ) A、铁与硫酸铜溶液 B、氢氧化铜与稀盐酸 C、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D、铁与稀盐酸 3.小强在厨房里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液体。 (1) 他 闻 了 闻 , 初 步 判 断 为 白 醋 , 小 强 是 利 用 白 醋 的 __________(填“物理”、“化学”)性质作出的判断。 (2)他另取少量此液体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为_______ 色,要使其变为蓝色,可向其中加入____ a、食盐 b、熟石灰 c、白酒 d、水
教学 重难点
1、小组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 应。 2、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1.了解盐的定义,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 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1)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
初三化学教学案第周星期执笔人:傅有明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的变化。
2、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学会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学过程】:
酸和碱的性质是对立的,那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1、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P193)
实验一:溶液的颜色由色变为色,说明溶液的碱性。
溶液的温度,说明酸和碱反应热(填放或吸)。
化学方程式:。
实验二:溶液的颜色由色变为色,说明。
实验三:加热至干,现象为:,说明。
思考:1、在实验一中,溶液的PH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2、稀盐酸要用胶头滴管滴加。
(原因:)
滴加稀盐酸时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原因:)
3、实验中如果看见有气泡冒出,是因为。
3、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4、还可以用说明代替酚酞做实验也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如何进行实验?
结论:(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一类反应,即:
酸+ 碱== 盐+ 水
如: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练习:1、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吗?
2、在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混合后滴加石蕊试
液,振荡,溶液应该显色。
【注意】: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
(2)中和反应的实质:酸溶液中大量自由移动的H 和碱溶液中大量自由移动的OH 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H + OH == H2O (放热反应)
完成“交流与讨论”(P194)
(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A.酸性土壤可以用熟石灰(Ca(OH)2)来改良。
(不能用NaOH,它碱性太强)
B.胃酸过多,可以用氢氧化铝治疗:方程式(不可用NaOH)C.昆虫叮咬的止痛、消肿(酸性毒液用肥皂水或稀氨水; 碱性毒液用食醋)
D.馒头发酵会变酸,可以加入纯碱(Na2CO3)除酸味。
(不能用NaOH)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P194)
(对反应物) ○1、有酸参加,另一种物质可溶可不溶。
例如:
○2、没有酸参加,两种物质要均可溶。
例如:
(对生成物)○1、有沉淀生成例如:
○2、有气体生成例如:
○3、有水生成例如:
【教后小结】
【课堂练习】
1.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反应。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
(2)石灰水和稀硫酸反应
(3)稀氨水(NH3·H2O)和稀盐酸反应
(4)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
3.色的氢氧化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现象,反应方程式为。
4.色的氢氧化铜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现象,反应方程式为。
5.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A.CO2+2NaOH=Na2CO3+H2O B. CuO+H2SO4=CuSO4+H2O
C.KOH+HNO3=KNO3+H2O D.Fe+2HCl=FeCl2+H2↑
6.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A.铁锈B.大理石C.石灰水D.锌粒
7.下列反应,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二者发生反应的是()A.大理石和稀盐酸B.石灰水和稀盐酸
C.铁锈和稀硫酸D.镁和稀硫酸
8.在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不能使溶液的pH值有明显改变的是()
A、通入二氧化碳
B、加入生石灰
C、加入盐酸
D、加入硫酸溶液9.下列溶液不能共存的是()
A、NaOH、HCl
B、HCl、HNO3
C、NaOH、KOH
D、NaCl、Na2CO3 10.胃酸过多的人应服用()
A、烧碱
B、消石灰
C、氢氧化铝
D、食醋
11.用水不能鉴别出的一组物质是()
A、Na2SO4、CuSO4
B、CaCO3、Na2CO3
C、NaCl、KNO3
D、NaCl、NaOH 12.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后,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蚁酸(甲酸)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疼痛,要消除肿痛,可涂抹下列物质中的()A.稀硫酸B.氢氧化钠溶液 C.稀氨水或肥皂水D.食用醋
13.20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20克20%的硫酸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A.蓝色 B.红色 C.无色 D.紫色()14.下列反应,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是否发生的是()
A.Fe和稀H2SO4 B.Cu(OH)2和稀HCl
C.稀H2SO4和NaOH溶液 D.Fe与CuSO4溶液
15
(1)表格中符合这种变化情况的是(填写编号),
理由是。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在Y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若不断滴入X溶液,石蕊颜色的变化是。